首页 > 文章中心 > 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材 学生 课程资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时代的不断发展,资源的不断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也成了我们课改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为当今的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因为在我们的教材内外、课堂内外、校内外蕴藏着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学生的生活就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资源开发时,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这些可贵的生活资源。

语文课本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天文地理、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科学知识、童话寓言、诗歌散文……人有生命,语文也有生命。在这包罗万象的内容中,隐藏着不少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在依托教材进行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资源开发时,我们就发现了身边这些可贵的生活资源。于是,挖掘课程资源的“重点”,拓展教材,组织加工、优化整合出活动主题,将学生的实践资源从课内引向课外,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以达到对教材学习内容的立体化的实践与提升。

如教学了《再见了,亲人》一课后,我向学生提供了《依依惜别的深情》等拓展阅读材料。学生在阅读后非常有感触,在交流中都说到了志愿军战士的可爱之处,表达着自己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我知道,这是发自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这是来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动。因为,只要你用心去聆听魏巍笔下满怀深情的语言,就会被文中的人、文中的情所打动。“谁是最可爱的人”,在魏巍笔下,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这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那么现在呢?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可是怎么让学生们来发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可爱的人呢?于是,我在班中开展了“走近最可爱的人”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活动过程如下:

1.课外研究。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空,在社会生活中寻找自己眼中的最可爱的人的事例。

学生们通过上网、上图书馆、阅读书籍、开展社会小调查、采访身边人物等方式搜集了大量事例,定格下了一个个最可爱的人。这些资源除了有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的英雄故事,还有身边的令人感动的真人真事,非典时期的英雄故事等等。学生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走进了社会生活,关注着身边语文学习资源,获得了真切的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的同学把查阅到的故事制作成专题,有的同学把自己收集到的故事进行阅读后,写下了一首情真意切的小诗,有的同学还把整理的资料(故事)带来,与同学一起阅读,分享读后的感受。在整个积累与分享资料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的思想也在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心与心的对话、沟通,在与同学的讨论中,思想又一次的碰撞,心灵一次次得到新的启迪。重视学生资料的积累与分享,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课中交流。课一开始,我从“可爱”一词入手,进行课前谈话。我问学生:“你认为,在我们班中,谁最可爱?为什么?”之后,我又问他们:“在一个母亲心目中,谁最可爱?”“猜猜看,在王老师心目中,谁最可爱?”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们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可爱”一词的理解,然后引出活动主题。

版块一:从《再见了,亲人》一课引出作者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让学生从文中马玉祥的故事中,感受志愿军战士纯洁高尚的情怀,超越国界的爱,超越亲情的爱,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其他英雄故事,补充8年来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情的数据统计,感受他们的勇敢无畏,无私奉献和对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爱,从中理解魏巍为什么称他们为最可爱的人。

版块二是走进生活,走近非典战士。以叶欣为例,让学生重点感悟叶欣的两句话“这里危险,让我来!”“不要靠近我,会传染。”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走近这个心灵如天使一般美丽的护士长。而后又让学生说出更多的非典中的英雄人物。

版块三是让学生进一步走近生活,在自己的身边,在社会生活中寻找这样的可爱的人:魏清刚、好人蒋克清、捐助贫困学生的班中学生的母亲、默默无闻的清洁工、烈日下坚持工作的建筑工人、教书育人的老师……,直击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真正从身边能触摸到这些可爱的人,感受着身边平凡人的心灵美,学生们便感到是那样亲切,也渐渐地认识到可爱的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3.课后反馈。当引领着学生们走近这些最可爱的人时,每个人的内心都涌动着一种美好的情感。于是,让学生在课后选择一个最感动的人物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书写下感受,再进行交流。

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范文第2篇

同学们在作文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写起。这里,我想和同学们谈谈作文选材的“典型性”、“代表性”问题。

唐伯虎是明朝杰出的画家、文学家。有一天,一个人请唐伯虎画扇,并提了个条件,就是由他自己命题。如果唐伯虎能画出来,他愿意出高出平常三倍的银子购扇;如若画不出来,他就白拿走三把上等扇子。唐伯虎点头同意。那个人说:“我养过骆驼,就在扇子上面画骆驼好了。”唐伯虎说“好”!说着就要下笔。那人又说:“且慢,在扇子上面画一只骆驼不行,两只也不中,画三只也不可……”唐伯虎问:“你要画几只?”那人笑笑说:“画一百只吧!”这一百只可怎么画?显然这人是在故意出难题。可唐伯虎什么也没说,点点头就画了起来。只见他先画了一片沙漠,沙漠中间是一座孤峰兀立的山丘,山下林茂路弯。那人看见扇面快要画满了,还没画一只骆驼,得意地笑了,心想:看你怎么画下一百只!只见唐伯虎在山丘的左侧画了一只骆驼的后半身,前半身被山崖挡住了;在山丘的右侧,又画了一只骆驼的前半身,然后把笔一搁。那人急了,说:“还不够一百只呀!”唐伯虎又拿起笔来,在画旁题了一首诗:“百只骆驼绕山走,九十八只在山后,尾驼露尾不见头,头驼露首出山沟。”那人一看,哑口无言,只好付了三倍的银子,灰溜溜地走了。唐伯虎通过巧妙的构思,只用一只露出头的骆驼和一只露出后半身的骆驼,就代表了一百只骆驼,这就是艺术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大作家魏巍在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一开始,他在文章里选用了二十几个事例。他对此评论说:“因为例子堆得太多,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之后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再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他的结论是:“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

经过反复推敲、提炼,最后《谁是最可爱的人》以三个典型事例作为题材而定稿。此文发表后成为大家公认的名篇。文中王金传、李玉安、马玉祥等志愿军战士,实际上就是唐伯虎画面上的“尾驼”、“头驼”,他们代表的是“成百上千”,即千千万万的志愿军战士,是整个志愿军部队。

综上所述,同学们就该明白了:写作时,应该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出“尾驼”、“头驼”,提炼出“王金传、李玉安、马玉祥”,用这些“典型”来代表一般事物,反映一般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同学们,请你试试看!

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范文第3篇

得益、成果、劳绩、收成、获利

收获,汉语词汇,读音shōu huò,意思是指取得成熟的农作物,比喻心得、成绩、战果,出自《资治通鉴·汉章帝章和元年》、《田家杂兴次储光羲韵》、《谁是最可爱的人·冬天和春天》等。

基本解释

[harvest;crop]∶收取成熟的农产品。

收获季节。

[results;gains]∶比喻获得成果或得到的战果。

一次很有收获的访问。

学习收获。

引证解释

收割农作物;收取。

汉 荀悦《汉纪·文帝纪八》:“力耕数芸,收获如寇盗之至。”

明 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迨秋奴复至,南卫收获,大肆侵略。公(袁可立)命将设伏,乘风纵火刍茭,糗粮尽归一炬。”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我闻山果收获,必借猴力,果然。”

茅盾《林家铺子》二:“一个多月前乡下人收获的晚稻,也早已被地主们和的债主们如数逼光。”

指收割到的农作物。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叙:“住在那些草棚和瓦房里的庄稼人,从北原上的旱地里,也没捞到什么收获。”

取得的成果。

浩然《艳阳天》第二七章:“今天晚上,这个年轻的支部书记最大的收获是思想认识提高了一步。”

收割农作物。

《后汉书·章帝纪》:“车驾行秋稼,观收获。”

《资治通鉴·汉章帝章和元年》:“此年水旱,民不收获。”

闻一多《红烛》诗:“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指收割到的农作物。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非良农不得食於收获。”

清 孙枝蔚《田家杂兴次储光羲韵》之五:“笑谓田家儿,止知夸收获。”

指取得的成果。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冬天和春天》:“你问我部队在冬季作战的收获吗?”

造句:

1、老师让我们谈谈参加夏令营的收获。

2、如果想得到收获,就要奋斗。

3、发扬铁杵成针的毅力,肯定会有所收获。

4、农民驾着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

5、学习上应知难而进才会有收获。

6、如果没有春天的播种,就没有秋天的收获。

7、这次出去参观学习收获很大,可谓满载而归。

8、读书要仔细认真,粗枝大叶地看一遍,不会有多大收获。

9、在希望的田野里播种,在希望的田野里收获。

10、又想有好的收获,又不愿作出努力,这就如同戴发含齿,是根本不可能的。

11、只有付出劳动,才会有收获。

12、如果你种下的是希望,未来你将收获一份辉煌。

13、只要你肯付出,就一定会收获回报。

14、如果你种下的是希望,秋天收获的是一份成功。

15、做学问要静下心来深入研究钻研,蜻蜓点水是不会有所收获的。

16、如果你洒下的是汗水,来年你将收获一份喜悦。

17、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是一份甜蜜。

18、春华秋实,没有平日的辛苦耕耘,哪有今天丰富的收获?

19、如果你埋下的是痛苦,高考你将收获一场回报。

20、首先要广泛的结交朋友,然后要真诚的对待朋友,才能收获珍贵的友谊。

21、我们这次到泰山旅游一帆风顺,同学们都感到收获很大。

22、如果你种下的是毅力,秋天你将收获满仓的知识!

23、我这一天过得好像没什么收获。

24、如果你种下的是树苗,夏天你将收获一丝阴凉。

25、你每天背一个英文单字,无异聚沙成塔,必能收获良多。

26、就算是一块不毛之地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收获。

27、她满以为这样做能够有好的收获,没想到适得其反,弄了个费力不讨好。

28、要学好一种语言很不容易,但只要锲而不舍,总会有收获的。

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范文第4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许多教师整天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式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修改及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不同文体的写法,甚至常常用应试作文取代常规作文的训练。他们企望走捷径,“一步到位”,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收效甚微。一言以蔽之,他们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我们应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改变这种状况。

    办法之一:培养学生直接感受生活的能力。

    所谓“感受”,就是指人的感官受到外界形、色、音响、气味等各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与客体刺激相应的心理活动,如情绪激动、心情舒畅、思想领悟等。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对于海鸥这一动物,在高尔基的笔下是:“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着,——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初中第五册《海燕》)作者借海鸥抨击了见风使舵、害怕革命的资产阶级,显然是贬义的。而我们商店里有海鸥牌洗衣机、海鸥牌电风扇、海鸥牌洗衣粉等以海鸥命名的商品,无疑又是褒义的,这就是感受的不同,文章离不开生活感受的孕育。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感受独特,文章才新颖,有“个性”;感受深刻,文章才有深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起这样的信念: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感受的,都是可以让我们捕捉到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无论是在校园生活中,还是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都要有感情的投入,都要五官开放、心官激荡地参与,而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看《话说长江》的电视片,完全可以边看边听边想,看看电视片里的解说词是如何与被说明的图像相依相辅的,与一般的说明文有何不同。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的启迪,即在感受某一事物的时候,融入某种有本质联系的思想(精神),是感受的一个基本要求。

    全身心地感受生活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能够领会到生活的启示,还在于它往往能激发灵感,产生非吐不快的写作冲动,而这种冲动正是成功的标志。

    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养成触景生情、见物生情、闻声生情等习惯,不断地触发、延展和丰富自己的感情。感受生活能力的培养需要反复训练,积水成河。除了课堂作文教学之外,可要求学生设立课外练笔本,有了感受,就及时动笔,抓住灵感,自觉去作文,点点滴滴积累。教师尽可能予以褒扬,同时指出不足。也可以上感受信息交流课,组织学生交流校内外生活的种种感受,起到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作用。教师自己也可以谈谈下水作文的体会。还可以结合知名作家热爱生活、投身于生活的事迹或体会(如魏巍谈《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写作和生活的关系),来进一步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多情善感地反映生活。要指导学生注意发掘自我生活的感悟点(如生活环境变换、人更、交谊庆贺等容易泛起感情的波澜),激荡情思,促成写作契机。有条件还可以把学生带到野外、工厂、工地、矿山中去,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联想,去想象,去接受美景,去领会哲理。

    办法之二:培养学生间接感受生活的能力。

    “间接感受生活”,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书刊、电影、电视等媒体来感受生活。这也是一条感受生活的重要途径。下边就阅读书本方面谈谈。

    “书是有字的生活。”只要学生设身处地地带着相应的情感去阅读,去再现书本借助文字所表现的生活情境,就一样能够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就可以体味诗人见春来草木繁茂,生发恨别之情;听无声春雨,想到满城春色,喜上心头。读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松骨峰战斗,脑子里要像过电影一样再现当年的壮烈场面,体会从中表现出来的对敌人刻骨仇恨的阶级感情和气吞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一句话,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中所写的人、事物感同身受地体会与领悟,对文章中可喜可悲、可爱可憎的人和事动真情,把自己融入文章的人物当中去体验,融入文章的情境当中去领会。

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范文第5篇

一、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

我国古典文论中著名的理论之一就是“知人论世”。在新闻作品评析中,要做到“知人”,就是不仅要研究新闻作品,而且要研究作者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阶级地位,思想状况,文化艺术修养,兴趣爱好以及感情、心理、性格、气质等精神个性。这些精神个性,及其整体素质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到新闻作品之中。了解了作者,才能更好地评析它的作品。而且在评析原作中,评析者也往往把对作品的具体评析,同对作者的精神个性,素质的评析结合在一块儿进行的。这样,也才能相得益彰,增强对新闻作品评析的效果,也会使读者对新闻作品的作者在整体上有个把握,进而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教益。

所谓“论世”,就是把新闻作品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联系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如同鲁迅所言:“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鲁迅全集》第6卷,第344页)周胜林在评析魏巍的通讯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同样是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谁是最可爱的人》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首先在于它紧扣时代的脉搏,紧扣群众的心理。作者写当时举世瞩目的朝鲜战争,写战争中的人,写人的灵魂。通过着力摘绘,层层剖析,动情介绍,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文章体现了时代精神、群众心理和作者思想的和谐统一,格调高昂,气势颇足,主题思怨鲜明而突出。作者长期生活在部队,对人民战士的思想品德有深切的感受,早就对他们有一种深沉的热烈的爱。身临朝鲜战场,又受到新环境下许多新人新事的触动,思想锐聚,情感爆发,灵感顿生,终于喊出了‘最可爱的人’这句代表亿万人民心愿的话,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见《通讯选评》见复旦大学出版礼1990年3月第l版)由于评析者非常紧密艺术地联系到了通讯作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具体环境进行评价,联系到了通讯作者的思想,写作历程等进行分析,所以整个评析文章写的力透纸背,令人信服。每个评析者都应顾及全局,全人及当时的社会状态去分析新闻作品,而不能把新闻作品孤立起来看,甚至以偏概全,随心所欲。

二、坚持注重特点的原则

评析新闻作品切不可面面俱到,抓不住特点。这个特点可以从多方面去考虑。如从新闻作品发表在不同的载体上去考虑,就有报刊报道,广播报道,电视报道等;其中还有不同的类别,如报刊报道中有消息、通讯、调查报告、评论等,电视报道中有消息类新闻、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电视新闻调查、电视新闻访谈、电视新闻评论等。若按专业报道去分,又分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军事新闻、法制新闻等。因此,在进行新闻作品评析时,一定抓住它们各自不同特点进行评价分析,才能评到点子上,产生好效益。如在评析人物通讯时,不能不注重该通讯对人物是如何表现的特点;而去评析工作通讯时,就应当特别注重工作通讯首先应具有指导性这一“个性特征”。《孔繁森——九十年代的焦裕禄》被评为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篇作品的优势是多方面的,但广播影视部总编室主任,高级编辑张振东在评析时,注重抓住主动宣传典型,发挥广播优势两个特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如在评析第二个特性时,评析者写道:“这个作品在创作上具有广播特点。第一,它大量使用了现场录音素材,让听众直接听到藏族老阿爸,老阿妈的声音,让听众直接听到孤儿思念孔爷爷的声音,让听众直接听到与孔繁森共事的战友的声音,让听众直接听到孔繁森妻子儿女的声音,这些声音感情真挚,充满激情,是任何文字难以表现的,从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震撼力。在这一点上,它充分发挥了广播的特点和优势。第二,作品在使用语言方面也具有广播特点。

它通俗、简洁,很少使用形容词,没有华丽的词藻,句子也比较短小。在写作上作者充分考虑到新闻节目时间的有限性,尽可能把每一集都写得非常精炼,用最少的时间传达最多的信息。参评的三集。每集均不超过五分钟,集中讲一个主题。分开来听,独立成篇,连贯起来,是一个结构严谨的作品。广播电台宣传重大典型,比较合适采取这种报道方法。这个作品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见《中国新闻奖作品选(1995年•第六届)》第90页,新华出版社1996年9月第l版)。评析者抓住特点集中深入评析,既透彻人理,令人深受启发,又使整个评析文章主题突出,篇幅短小,便于阅读。石长顺主编的《电视文本解读》中对不同类型的30件作品进行了评析。可以说,每篇评析文章都是抓住特点,深入评析。这点从评析文章的标题上就足以显示出来。如电视短消息类:《小金飞向总理直言》,其评析文章的标题是《短小精悍真实感人》;《林蛙不归路》,其评析文章的标题是《巧选角度说环保》;电视长消息类:《巴格达遭空袭纪实》,其评析文章的标题是《追着炮弹走》;《一次成功的迫降》,其评析文章的标题是《“抓”来的好新闻》;《南京冠生园:年年出炉新月饼周而复始陈馅料》,其评析文章的标题是《隐性采访,让镜头说话》;电视连续报道类:《6000万元巨额亏损为何无人知晓》,其评析文章的标题是《步步紧追悬念叠出》;电视评论类:《发票:期待“透明”》,其评析文章的标题是《比较之中见“反差”》;电视纪录片类:《我们的留学生活.初来乍到》,其评析文章的标题是《贴近心灵的真实》,等等都是抓住特点深刻评析的典范文章,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三、坚持评析自由的原则

相关期刊更多

幸福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汉出版社;武汉市妇女联合会

八小时以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工业设计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