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教育交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区域教育交流计划;ERASMUS;UMAP
一、前言
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引发了更多的国际交流与竞争,从而对产品竞争力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求不断加大,世界各个区域、国家、地区的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国际化模式。本文将尝试借助层次框架理论,对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和亚太地区的UMAP计划进行比较,界定其国际化层次,并试图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析教育国际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文的研究问题包括:
(1)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ERASMUS计划和UMAP计划的参与人员、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等七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如何?
(2)ERASMUS计划和UMAP计划的国际化各自处于什么层次?
(3)教育国际化的以上七个因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二、文献综述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产生
研究者们普遍倾向于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产生与全球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研究者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对教育的国际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认为教育国际化的根源就是全球化。例如,Mongkhonvanit和Emery指出,信息技术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四种后果,即:一、对本土智慧的重新探究与倡导;二、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三、城市化的扩大;四、教育质量的倡导、国际化与提高(Mongkhonvanit and Emery, p.52)[2],将教育的国际化看作信息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Davies和Guppy也认为教育的国际化是由全球化导致的结果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权力重新分配的过程;原来由中层的教育管理部门掌握的权力同时出现两种转移:向上转移至中央政府,向下转移至高校、教育改革组织等机构(引自Denman, p.101)[3]。徐辉指出,“一般意义上的国际化,应该是各国、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关系的发展”(徐,p.62)[4],而“教育国际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国际间项目交流、研讨和协作,以解决教育共同问题的一种发展趋势”(同上,p.63)[5]。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与层次
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因素
周满生指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包括六个基本要素,即: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课程、人员的国际交流、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一些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等(周,p.172-80)[6]。而Kerr认为教育国际化包括“新知识流、学者流、学生流和课程内容”(引自徐辉,p.63)[7]。刘道玉则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四点:从质量上说,强调各国要提高大学的水准,使各国大学教育的水平具有可比性,并为国际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在空间上,强调大学的开放性,各国都要开放教育市场,既要到国外办学,也要接纳外国在本国办学;在资源上,强调资源的共享性,各国要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做到扬长避短、互通有无;在理念上,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大学教育不仅要满足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需要,而且还要适应不断变化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自李素敏,p.12)[8]。
2.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层次
研究者通常将一个国家的教育国际化分为深、浅两个层次,“浅层次的国际化是指国际自然人的流动和学术互通;深层次的国际化包括教育模式、制度、理念的国际化”(徐、许,p.52)[9]。例如,徐岚和许迈进以图解对教育国际化的各个因素分属哪一层次进行了说明:浅层次的国际化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深层次的国际化包括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的国际化(见图1,引自徐、许,p.53)[10]。
3. 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区域教育交流计划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许多高校制订了国际化的策略,包括制定长远的国际化战略规划、着眼于培养跨国的未来领导者、构建战略联盟等(陈,p.15)[11]。具体的国际化策略包括: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强教师交流工作;多种途径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推进课程国际化;开展教育发展援助;尝试国际合作办学;强化外语教学(唐,p.81-82)[12]。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区域教育交流计划应运而生。在这些计划中,大多数由从上至下的方式创建,即由国际组织或国家倡导建立,如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其他计划则多以从下至上的模式、在一些高校或教育组织的引领下出现(Denman, p.99)[13],如亚太地区的UMAP计划。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当今世界各个地区的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国际化模式,一些重要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的显著特点非常值得研究者注意。但是,在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层次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将一个国家的教育国际化作为分析的对象,而很少考察区域教育交流计划的国际化层次。区域教育交流计划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利用国家教育国际化的研究结论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具有可行性。
在欧盟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当属由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全称为欧洲共同体关于大学生流动的行动计划,European Community Action Scheme for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这一计划作为世界上运行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之一,已成为其他区域教育交流计划效仿的典范,也是教育国际化研究最常用的参照之一。而亚太地区这一新兴的经济体内尚未诞生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因此本文选择对这一地区影响范围相对较大的UMAP计划(全称为亚太大学交流会,University Mobilit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进行研究。
本文将尝试使用文献法,以徐岚和许迈进提出的层次理论为理论框架(下文简称层次框架),对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和亚太地区的UMAP计划进行比较,讨论其参与人员、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等七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界定其国际化层次,并以此为出发点讨论教育国际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ERASMUS计划与UMAP计划简介
1. 源起与目标
20世纪70年代,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倡导制定了JSP计划(联合学习计划,Joint Study Programme),又于80年代推出ERASMUS计划(全称为欧洲共同体关于大学生流动的行动计划,European Community Action Scheme for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以取代JSP计划,弥补其不足之处(潘,p.41)[14],目的为“促进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发展”(蔡,p.58)[15]。在1995年,欧盟正式制定综合的苏格拉底项目(Socrates Programme),将ERASMUS计划列为苏格拉底项目最重要的子项目计划之一,意在“通过鼓励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来促进优质教育”(施、郑,p.126)[16]。
UMAP(全称为亚太大学交流会,University Mobilit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则是在AVCC(全称为澳大利亚校长协会,Australian Vice-Chancellors’ Committee)的倡导下,由亚太地区多个高校联合自发组成的。成立于1991年,目的为借助学生的流动和高校间交流,“促进亚太国家与地区之间不同文化、经济及社会制度的相互了解”(cme.ntue.edu.tw/browse.asp?section=6&id=636)[17]。
2. 运行机制及学分学历制度
ERASMUS计划的资金由欧盟、欧盟成员国、参与院校共同提供,这一多方面的资金来源为促进学生交流等措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一项目主要是为欧盟各国在学一年以上的大学生提供在欧盟其他国家大学的短期学习机会(3至12个月),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学校直接选拔,学生、学生母校、留学目的学校三方之间签订学习协议(施、郑,p.127)[18]。其他的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并启动欧洲大学网络,资助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访问,鼓励整合性的教学任务和共同课程计划;以旅行费用和本国与留学目的国生活费用的差异为依据,资助学生项目;承认文凭和学习时间,以促进学生流动;对特定协会、提高留学意识的出版物、大学间合作等提供辅援助措施等(潘,p.42 )[19]。作为ERASMUS计划的配套措施之一,欧洲学分转换体系(ECTS)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实行,并于1999年起逐步发展为“在学校、地区、国家和欧洲层面的学分累积系统”(施、郑,p.127)[20]。在这一体系中,“各院校能相互承认学分、学历文凭及学业年限, 并使各国大学课程制度相互衔接”(潘,p.42)[21]。此外,国家学历认可咨询中心(NARIC)的设立对互通计划和学历认可提供官方解释(蔡,p.59)[22]。
UMAP计划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由会员院校提供。这一项目主要是向其成员国会员校正式注册学生提供短期在其他成员国会员校的短期学习机会(10个月以内),其中学生母校与留学目的学校之间必须已签署交换生协议;由学校与UMAP代表共同选拔。在留学期间,学生必须使用UCTS(全称为UMAP学分转换机制,UMAP Credit Transfer Scheme)(省略)[23],并每周上课12小时以上;在留学结束回国后,学生必须在一个月内提交成绩单和学习报告(cme.ntue.edu.tw/browse.asp?section=6&id=636)[24]。
3. 政策保障与普及程度
ERASMUS计划从一开始即具有相当完备的法律政策基础。例如,欧共体(欧盟的前身)国家早在1958年即在《罗马条约》的基础上签署了《欧洲共同体条约》(Treaty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Community),明确规定了“欧洲共同体通过鼓励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来促进优质教育(quality education)……共同体的行动目标包括在教育中建立欧洲维度(European dimension),通过鼓励承认文凭和学历来促进学生流动”(施、郑,p.126)[25]。ERASMUS计划运行中的各个阶段也都受到明确规定的制约,例如上文提到的欧洲学分转换体系(ECTS)和国家学历认可咨询中心(NARIC),以及促进各国教学与科研协作的大学学校际合作计划(ICP)、促进外语培训的LINGUA计划、签订于1992年的促进成人教育及远程教育合作的《马城欧盟条约》等等
(蔡,p.59)[26]。不仅如此,随着ERASMUS计划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法律政策得以及时制定实施,确保了ERASMUS计划的不断扩展与深化。其涉及对象极其广泛,包括欧盟地区大多数高校的全日制学生,并正向更大范围扩张,通过哥伦布计划(Project Columbus)、TEMPUS系列计划(同上,p.60)[27]、曼德斯计划(Erasmus-Mundus)(施、郑,p.130)[28]等与拉丁美洲区域、中东欧和前苏联国家、第三世界尤其是亚洲国家建立交流合作关系。
UMAP计划作为一个自发的教育交流计划,主要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学费减免、签证支持、食宿提供、学分转换等优惠政策,来达到“消除学生交流中的问题及困难;以协会的形式促进教育交流合作由双边向多边发展;加强并确保会员国院校之间能够实现互相承认学分”(省略)[29]。其参与国家与地区目前包括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斐济、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澳门、马来西亚、墨西哥、蒙古、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萨摩亚、台湾、泰国和越南(省略)[30],并未包括中国大陆、新加坡、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等亚太地区重要的组成国家与地区,普及面相对狭窄。
四、讨论及结论
(一)讨论
通过以上研究过程可以看出,ERASMUS计划与UMAP计划之间各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具有显著的差异。现根据层次框架对以上研究结果列表讨论如下:
(二)分析及结论
在使用层次框架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可以看出,ERASMUS计划与UMAP计划的国际化层次具有显著的差异。现对本文的研究问题回答如下:
(1)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ERASMUS计划和UMAP计划的参与人员、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等七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如何?
ERASMUS计划的七个因素国际化程度均较高,而UMAP计划的参与人员因素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另外六个因素(包括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仅处于国际化初始程度。
(2)ERASMUS计划和UMAP计划的国际化各自处于什么层次?
在本文使用的理论框架中,浅层次的国际化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深层次的国际化包括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的国际化(徐、许,p.53)[31]。因此可以得出结论,ERASMUS计划的国际化已达到很深的层次,而UMAP计划的国际化处于起步阶段,层次较浅。
(3)教育国际化的以上七个因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欧盟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层次极深,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扩张,已经成为世界上运行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之一。而这一现状与该地区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模式等方面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自从中世纪欧洲出现大学以来,欧洲化作为欧洲维度概念的雏形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在战后新科技革命兴起和国际竞争日渐激烈的背景下,面临来自美国、日本等竞争伙伴的挑战,欧洲共同体逐渐失去了以往的优势(潘,p.41)[32]。由于欧洲化的传统曾经“创造了欧洲大学过去的辉煌”(施、郑,p.129)[33],因此欧盟将区域一体化作为重新获取优势的途径,希望通过科技与教育的协作重获这一辉煌。这就决定了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教育观念国际化的程度较深。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相关的法律法规、运行机制、制度与措施等得以逐步制定,从而导致了其参与人员、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的国际化也处于较深程度。
与之相对,亚太地区作为新兴的经济体,并不具有区域合作的历史背景,各个国家也多以提高本国竞争力为目标发展自身教育,而仅将区域内教育合作作为加强了解的途径。因此,由于缺乏充分的历史文化基础,亚太地区尚未形成国际化的教育观念,教育合作仍以人员交流为主要形式,处于较浅层次,而在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国际化程度较低。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即在层次框架中,教育观念作为最根本的因素,决定了其他六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换言之,区域教育交流计划的国际化层次是由该区域教育观念的国际化程度决定的。
五、小结
本文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区域教育交流计划作为研究对象。在简要回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起源、包含因素和不同层次的基础上,借助层次框架理论,以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和亚太地区的UMAP计划为例,讨论区域教育交流计划不同因素的国际化程度及交流计划国际化层次的界定,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析教育国际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的结论是,ERASMUS计划的国际化遍及各个因素,层次较深;UMAP计划的国际化仅限于人员因素,层次较浅;而教育观念的国际化程度是交流计划国际化层次的重要决定因素,决定了其他六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
[参考文献]
[1][3][13] Denman, Brian D. The Emergence of Trans-Reg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 Schemes (TREES) i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 [J].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Bucharest: 2001, (1). 95-106
[2] Mongkhonvanit, Pornchai, & Emery, Silvio László. Asian Perspectives on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J].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Bucharest: 2003, (1). 51-56
[4][5][7]徐辉. 国际教育初探――比较教育的新进展[M]. 成都: 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6]周满生. 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8]李素敏.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J]. 高等教育研究, 2009, (4): 11-14
[9][10][31]徐岚、许迈进. 中韩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3, (11): 52-57
[11]陈浩. 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选择[J]. 高等农业教育, 2008, (2): 14-17
[12]唐晖. 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 (9): 81-82
[14][19][21][32]潘学来. 浅析欧共体/欧盟的“伊拉斯谟计划”[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1): 41-43
[15][22][26][27]蔡安成. 欧盟的发展[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 (11): 58-60
[16][18][20][25][28][33]施晓光、郑砚秋. 欧盟“伊拉斯谟计划”及其意义[J]. 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7 (7&8): 126-130
[17][24]cme.ntue.edu.tw/browse.asp?section=6&id=636 [EB/OL]
作为出国留学咨询业和教育培训业的知名企业――北京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与环球雅思连锁学校北京总校率先在行业间发起成立“国际教育与留学服务联盟”。3月3日,双方为此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大会,中国消费者协会、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北京市教委等有关主管部门的领导,到会祝贺并讲话。“国际教育与留学服务联盟”的成立,旨在通过联盟提供的行业间的互动平台,指导更多企业规范服务标准,重树服务理念,顺应市场需求,加强行业间的业务合作,巩固中国教育业和留学服务业的力量。随着当今社会出国留学咨询业和教育培训业的迅猛发展,现代客户对教育纵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只满足从某一局部获得诸如:国内语言培训、海外院校信息、指导办理签证、得到海外帮助的服务。而是更希望得到一种高品质、高效率、快捷、全面一条龙式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因此加强行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整合行业间的资源,互补行业间的不足,已成为出国留学咨询企业和教育培训企业的必然选择。行业联手,强强合作,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教育产业应对WTO国际教育进入中国市场新挑战的有力手段。
北京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积极贯彻留学既是人才工程,更是良心工程的理念,全面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视客户为自己的家人,率先在行业中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国际认证,与世界20多个国家的600多所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有中国前驻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等国教育参赞亲情加盟,同时,公司还拥有一支超过百人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员工专业队伍,每年为数十万个家庭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每年都有一大批通过公司的咨询被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录取。同时,每年还有一批留学生学成归国,投入到祖国经济建设之中,2003年6月,中国消费者协会正式授权北京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使用“3.15”标识,这也是截至目前全国唯一一家获此授权的留学中介公司。同时,公司还先后获得了“质量管理规范单位”、“诚信服务优秀示范单位”、“AA级信用企业”、“消费者满意单位”等诸多荣誉。
环球雅思学校也是国内最大的英式教育机构之一,在全国拥有23个分校,每年培训的学员超过10万人次,大批的学生在雅思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卓越的师资队伍和严格的管理体系使环球雅思连锁学校在短短的几年里发展成为国际教育行业的旗帜机构,并且成为评比公认全国十大名校之一。学校在英语教育新时代中不断完善自我,精深业务和项目,始终领航中国国际教育行业。
作为教育市场同一供应链的两个行业――北京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与环球雅思连锁学校北京总校发起“国际教育与留学服务联盟”,就是要将参与各方的优势共享,扬长避短,使联盟成员各方的客户享受到从国内培训服务,到出国留学服务,再到境外跟踪服务,最终回国就业的全程专业化一站式优质服务。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益最大化。联盟成立之后,联盟各方将举行一系列的双边或多边活动,届时,将会有更多的客户从这种联盟体系中感受到更大的实惠和方便。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 来华留学生 教育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家间在政治、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越来越频繁。对于21世纪的高等教育来说,信息交流、人员交往、国际合作已成为大学的第四职能,国际化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应对全球化挑战和实现自我更新的要求,成为衡量世界一流大学办学质量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有学者认为,外国留学生教育对我国能否赢得国际竞争中的“战略主动地位”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意义
1.来华留学教育是中国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先生曾坦言,影响中国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原因至少有一个,就是中国的大学还没有被人所了解、所理解。研究者认为,来华留学生规模太小,按目前国际通行标准,世界一流大学外国留学生至少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5%以上,即使中国的清华、北大也远未达到此标准,这是制约我国大学进入世界一流的因素之一。因此,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有着重要影响。
2.加强和促进与世界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可以形成国际化氛围,当中国高校的校园中出现越来越多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就必然会有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加深学生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包容,开阔思维、视野,也有利于彼此取长补短、吸取不同文化的精华。
3.留学生教育是获取经济利益和智力资源的有效手段。留学生教育能够拓宽高校的经费来源渠道,给高校带来经济收入,缓解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压力,促进高等教育制度建设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我国留学生教育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招收留学生,目前留学生教育已进入公费和自费等多种形式、非学历和学历教育等多种层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尽管如此,我国一流大学的国际学生比例远远低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平均水平,并且留学生培养在规模、层次、多样性方面还有待发展。留学生招生规模小,并且主要来自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1989年国家教委《关于招收自费来华留学生的有关规定》,允许高校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自主决定留学生的招收和录取。1992年起,教育部制定和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和规定,逐步将留学生的录取权、惩奖权、休退学权、对外交涉权交给了学校,招收自费生的规模、专业、收费标准均由学校自行决定,这些都为新时期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拓展了一定的制度平台。为实现《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在2003年确立了“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工作思路,截至2003年12月31日,在华的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共计175个国家的77715人。目前,我国留学生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在稳步发展,不少高校在实践中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出了不同的留学生工作思路,但存在和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专业课程设置与国外同专业的课程设置有较大差别,从而出现了留学生在本国所学课程与我国所学课程衔接不上,学分得不到承认等情形。为了提高留学生教育的广度和弹性,为来华留学生学习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需要加快学科课程、教学语言的国际化。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大量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中介学科的出现,大学科、宽专业已经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学科设置方法,而目前各高校的学科面普遍偏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原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模式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根据国际形势及时调整课程,以适应学生的需要。
2.当前我国留学生教育的授课语言仍然以汉语为主,对于汉语语言、文学专业之外的学生来说,这增加了他们学习的难度,也不利于师生掌握国际交流、学术对话的工具,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外语教育,支持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和使用国际教材。
3.留学生教育的发展,需要丰富优质的留学生生源,奖学金设置的状况无疑是影响留学生生源的重要因素。我国留学生奖学金来源渠道单一,标准较低,远不及国外一流大学,这是留学生主要来自韩国、日本等亚洲发达国家,并以自费学习中国语言文化者为主的原因之一。扩大留学生获得奖学金的范围,提高资助额度。完善具有专业、层次导向的奖学金制度,发展优势学科的留学生教育,提高留学生培养层次,将留学生工作纳入学校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4.增进国际理解与促进文化交流是留学生教育参与学校国际化建设尤其重要的途径。但目前,留学生的地位仍处于边缘,他们的学习、生活、住宿活动被集中安排和管理,独立于学校的主流生活和校园文化之外,甚至有很多的留学生住在校外,更勿论对学校国际化校园文化发挥作用,这有违于高校国际化和留学生政策的初衷,也是资源的浪费。因此,学校应当采取措施促进留学生融入学校整体的学习、生活中。例如尽量使留学生与本地生学习、生活在一起,增加交流的机会,增进彼此的理解,同时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来华生活。例如为留学生增设国际教育课程,尤其是针对外国人的中国社会文化课程。再例如,成立留学生协会,为留学生开展自己的文化活动提供更宽阔的平台,使留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
三、发展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有学者认为,当我们称某一国家的教育事业国际化了的时候,就意味着该国的大学教育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因而得到其他民族国家的承认和重视;该国的大学教育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能够培养面向世界的优秀人才;该国的大学教育具有足够的弹性,能够向世界开放,与世界各国交流,既能输送本国学者和留学生,又能接纳外国学者和留学生。因此,如何做好外国留学生的教育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所在。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和学校都要更加重视外国留学生教育,并争取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
2.外国留学生教育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应将发展的重心向提高留学生的培养层次转移。
3.有效解决留学生的学习费用问题。可以考虑允许在我国进行全日制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兼任一定的劳务,允许外国留学生经过合法的申请程序在我国的产业、经济、文教等部门做一些兼职。
4.整合国内外高等教育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按学科和专业来联合培养留学生,实现优势互补。通过校际交流、联合办学的留学生教育政策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高学校的国际声誉。
5.完善师资培训制度,培养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6.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估制度。
7.建立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提高大学行政效率,为来华留学生提供全面信息和更好的服务。积极把握留学生教育为学校带来的管理制度创新契机,提高高校留学生跨文化管理水平,培养教职人员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学校可以开设相关培训课程,帮助基层管理人员了解和掌握不同民族文化的习性和思维方式,学会尊重和包容文化差异,淡化管理工作中的中国式权威,并将不同文化的特质整合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当中,逐渐形成国际化的长远理念。
8.适当放宽对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限制,允许一些实力强、质量好、口碑好的民办高校招收留学生,扩大高校之间的有序竞争,通过竞争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已站在了世界前列,科技实力越来越强,在很多领域甚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原创性研究越来越多,有着许多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借鉴的好东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稳固发展、教育改革顺利进行、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巨大的教育市场,并且随着我国在处理世界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各个国家与我国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需要掌握汉语的人将进一步增多,汉语热已席卷而来[5]。在这大好时机下,我们应加快发展留学生教育,将它真正纳入各高校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昌贵.国际合作:高等学校的第四职能――兼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8,(5).
[2]李五一,刑永富.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108.
[3]胡志平.大力发展我国留学生教育提高我国国际交流水平[J].中国高教研究,2000,(3).
【关键词】高校 交流与合作 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5-02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于是,人们对于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的要求都在逐渐提高。这也是近些年来教育问题一直被各界人士所关注的原因之一。要想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我们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实现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由此可见,构建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对高校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显得极其重要。
一、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探讨
在一些发达国家,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教育形式的运用是比较广泛的,这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竞争力强的原因之一。分析这些在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受益较多的国家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大多数都对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事情非常重视,因而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向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其在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以此来完善我国高校的教学制度。
就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情况来看,多数高校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非常高,但是,教育的形式、机制以及制度都比较落后。许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其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二、高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属于一个人口大国,这是我国的优势也是劣势,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要注重培养高素质、高品质、具有国际发展潜力的人才。可见,人才走向国际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也就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应该不再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上,而是将一些精力放于国际高校之间的交流中来。从更深层次上来说,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建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的相关策略探讨
(一)提高各高校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度
现阶段,多数高校还没有与国际上其他高校之间密切的、长期的合作交流制度,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相关的高校领导对这一事情还不够重视,对其投入的精力也比较少。但是,随着各行各业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教育也逐步实现了国际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实际发展的需要了。因此,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各高校需要提高对于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重视度,将一部分工作重心转移到这一工作中来。
(二)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
高校要想做好其教育工作,缺少了政府的扶持是万万不能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在国际领域处于较低地位的高校来说,凭借其自身力量要想与国际上的其他高校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很难做到的。而这就很有可能导致人才浪费的现象发生,不利于我国的人才培养。
(三)建立完善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切实可行的制度是一切集体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同样,各高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时,如果缺少了切实可行的制度可以遵从,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真正目的就很难达到了。因此,各高校需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为其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具体可以参考国际上一些成功的案例,并结合其实际情况来进行制定。
(四)建立专业的队伍
良好的管理队伍、师资队伍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知识、技术都在不断更新的时代下,专业队伍的建设工作更是必不可少了。具体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员应该具有专业的素质,充分重视教育交流合作这一工作。因此,各高校应该建立相关的专业队伍,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以此来更好的为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的竞争压力。特别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多元化、多极化。这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其逐步适应国际竞争环境,跟上国际教育的脚步。这便需要各高校在其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作出改进,开始于国际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本文主要就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希望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有所启发。以上均为本人的个人观点,希望同行能够给予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 "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研究综述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综述 "一带一路"战略税收问题研究 “一路一带”与中韩合作 “一带一路”:挑战、合作与行动 “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的SWOT分析 “一路一带”的战略考量 “一带一路”战略的哲学思考 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 “一带一路”的国际态度 “一带一路”中的国际政治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综述 “一带一路”下的文化融合 “一带一路”战略六原则 云南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一路一带”战略评析 “一带一路”战略发展问题浅析 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王留栓.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及其中国特色之路 [J].上海高教研究,1998(3):20.
[4]曾天山.中国教育改革进展报告2012[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26.
[5]卫道治.中外教育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339.
[6]新华社.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N].人民日报, 2014-11-07(1).
[7]刘宝存.“一带一路”中教育的使命与行动策略[EB/OL].(2015-11-05)[2016-12-23]. http:///ztk/wh/slxy/31215/Document/1453964/1453964.htm.
[8]金巍.梅花与牡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9]郑刚,刘金生.“一带一路”战略中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困境及对策[J].比较教育研究,2016(2).
[10]李星云.“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困境及发展路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1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17.
[12]杨恕.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教育交流合作的战略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15(6):5.
[13]陈鹏.“一带一路”提速高等教育国际化[N].光明日报,2015-08-04.
[14]曾君.“一带一路”为国际教育合作开辟新天地[N].光明日报,2015-08-09.
[15]柯森.“一带一路”背景下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研究浅识[J].比较教育研究,2015(6).
[16]曾天山.开放教育筑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J].比较教育研究,2016(5).
[17]白鹭.“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5(15).
[18]周满生.“一带一路”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J].比较教育研究,2015(6):2-3.
[19]王焰新.“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N].光明日报.2015-05-27.
[20]SHAOHUA YAN. Why the ‘One Belt One Road’Initiative Matters for the EU[EB/OL]. (2015-04-09)[2016-12-23].http:///2015/04/why-the-one-belt- one-road-initiative-matters-for-the-eu/
[21]周谷平,R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
[22]辛越优,倪好.国际化人才联通“一带一路”:角色、需求与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 2016 (4):80-81.
[23]文君,蒋先玲.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5).
[24]罗亚萍.“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新思路[J].新丝路,2016(15).
[25]BFA RESEARCH & TRAINING INSTITUTE.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Vision and Action Plan[EB/OL].(2015-08-16)[2016-12-23].http:///u/cms/www2/201506/121051 50wofz. pdf.
[26]孙存良,李宁.“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重大意义、实践路径和建构机制[J].国际援助,2015(2).
[27]邢光远,汪应洛.“一带一路”教科文先行的战略思考与资金保障[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28]王德禄.怎样在“一带一路”上与发展中国家共建科技园?[J].中关村,2015(8):84.
[29]刘强,荆晓丽.期待“一带一路”开辟留学新路[J].神州学人,2015(10).
[30]王娟.高校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于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5).
[31]周乾宪.报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明显增加[EB/OL].(2016-12-14) [2016-12-29].http:///fortune/2016-12/14/c_1120118879.htm.
[32]丁姗.“一带一路”上的教育先行军[N].新华日报,2015-05-29(20).
[33]杨小卜.“一带一路”战略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J].科技与企业,2016(1).
[34]田惠敏,曹红辉.“一带一路”的动因与挑战[J].全球化,2015(6).
[35]贾少学.“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趋势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6).
[36]林跃勤.“一带一路”构想: 挑战与应对[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54):12.
[37]祁亚辉.教育合作:巩固和拓展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J].东南亚纵横, 2015(10).
[38]吴晓松,邓孛,王书梦,等.桥头堡战略与云南发展研究――以区域特色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贸易、能源合作为视角[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15.
[39]刘复兴.做好与“一带一路”战略相适应的教育政策规划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 2015 (6):8-9.
[40]muniqué: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The New Dynamic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r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M].Paris: UNESCO,2010:5.
[41]UNESCO.World Declar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Vision and Action and Framework for Priority Action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M].Paris:UNESCO,1998:10.
[42]卫志民.“一带一路”战略:内在逻辑、难点突破与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5(8): 112.
[43]刘静.“一带一路”鹇员尘跋峦平滇缅教育合作的现状、挑战与前景[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5(4):123-144.
[44]段从宇,李兴华.“一带一路”与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5):133-135.
[45]国玉奇,罗舒曼.“一带一路”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和俄语教育改革[J].中国俄语教学,2015(3):18-22.
[46]穆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J].中国经贸导刊,2015(12月上):13.
[47]张蕴岭.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M]//张洁.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