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表达母爱的句子简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学习古诗广泛取材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善于把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来刻画。白居易的《池上》中“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句子虽简短,但却充满着无穷的趣味,道出小娃的天真、淘气。整首诗无加雕饰,自然真切,充满着无限的趣味,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令人回味无穷。这些看来都是日常生活中琐碎之物,但在诗人笔下都具有了勃勃的生趣。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他们新奇地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那么写作文也是如此。留心处处皆学问,留心处处皆可以成为你文章的素材。
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俯拾即是。只要留心,眼睛可以发现,心灵亦能感受。在古诗中还包括抒发亲情、友情、乡情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看来,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取材广泛,满载生活气息,饱含真挚情感,这都是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值得借鉴的。
二.学习古诗的锤炼文字之功
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诗句中的精妙之处,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把“绿”与“满”、“入”、“到”、“过”等字进行比较,从而将学生带入了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草长莺飞的春色,很快领悟到了王安石所用“绿”字的神韵。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选用最恰当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借助古诗培养创造思维
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恬淡的山水风光图。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如汉乐府《江南》一诗,字面中描绘了江南荷花丰茂盛美,以及鱼儿在荷花中,荷叶间自由自在地嬉戏的情景,展现了美丽、鲜活的画面。在教学中,读了“田田”两字,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到荷出水面、饱满劲秀的样子;读了“鱼戏”数句,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出鱼儿自由嬉戏的样子。我引导学生继续想象,莲叶既如此可爱,莲花之美艳自不待言;鱼儿既如此快乐,则采莲人们互相追逐调笑之乐也自可知了,不是吗?在愉悦和轻松之中,在灵动的想象之中,美便会在学生的心中展现出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凭借想象的翅膀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兴趣浓厚,畅所欲言,也为写景色的文章也积累了很好的素材。
四.学习古诗的谋篇布局
一、模仿练笔――习得表达方法
模仿练笔是小学生习作的重要训练形式。我们要依据课标精神、学段要求以及学情,准确把握课文的练笔“抓手”,合理合适地引导学生进行“照样画瓢”的语言“操练”,引领他们探悉习作的门路与规律,夯实他们的习作基础。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一文中的3~5自然段是围绕“窃读的滋味”来写的,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默读相关段落,画出中心句;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你从哪些方面体会到作者窃读的快乐?从哪些方面体会到作者窃读的惧怕?并进行圈点批注。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探究。学生从三个方面体会到了作者窃读的快乐,并会到作者分别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紧接着,笔者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语段,体会中心句在3~5自然段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我很高兴,也很担忧――这是我参加绘画比赛前的心情!”“张大伟哭了,我窃喜,我愤恨!”“把书送给了李小晖同学,我如释重负,又忐忑不安!”三个句子中,选择一个作为中心句或者自己确定一个中心句进行练笔。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步步走进文本,体味了作者的情感,感知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模仿迁移练笔时,学生就易于做到言之有法、言之有物了。
二、想象练笔――发展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的课文,作者常常留有想象的空间:有详有略的描述,精彩处的戛然而止,省略号的断语意留,结尾的余韵袅袅……这些“言尽而意无穷”的地方,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培养他们的构思能力。我们要善于捕捉文本提供的想象素材,引导学生顺着文本的主题,进行“添枝加叶”的想象练笔,让他们的灵性在合理的想象中肆意飞扬,以此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一文。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默读课文3~10自然段,抓住父亲的动作描写进行批注。再引导学生交流读后感受,学生各抒己见。接着,教师让学生品读语段,再次体味父亲的“砌、挑、盖住、磨起、开、笑”的动作描写,感受他执着、勤劳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去触摸父亲的内心世界。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迁移练笔:父亲还没来得及整理他新开辟的菜园,一场暴雨说来就来了。狂风呼啸,大雨倾盆而下,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之中――当父亲抓起铁锨飞一般地冲进暴雨之中,他会去哪里?又会做出哪些让我们肃然起敬的举动呢?请你展开想象,用上几个动作的词,写一段话。多数学生能恰当地运用动词,写出一个“坚持不懈、执著顽强、对土地爱得深沉的父亲……”这是学生对文本言语的内化直至自主建构的过程,是基于文本到逐步脱离文本,实现了由言语图式对文本图式的“顺应”与“同化”,是由读到写的华丽转身。
三、动情练笔――抒发真情实感
好文章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淌,是作者心灵在尽情地歌唱,是作者的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的跳荡。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在深入探究文本的过程中,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有时喜上眉梢,欢呼雀跃;有时暗自垂泪,义愤填膺;有时满脸羞愧,自哀自怨;有时肃然起敬,感动不已……此时学生就会有不吐不快的欲望。善于捕捉这样的“动情点”,让学通过练笔,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使书面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刻画了慈母的崇高形象,字里行g流淌着浓浓的母爱深情。特别是以下三个镜头感人至深:一是“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到的母亲形象;二是母亲直起背来望着“我”的情形;三是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陷入了忙碌的场景。教学时,教者先让学生交流作者背景资料,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慈母情深。接着,引领学生走近文本,重点品析母亲辛苦工作的三个“镜头”,体会慈母情深――母亲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母亲为满足孩子读书的愿望,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母亲瘦弱的身躯里,蕴藏着无私忘我的、巨大的爱的力量。再接着,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引领学生充分地品读语段。学生泪眼蒙,声音哽咽,被慈母深情感染了。最后,教师引领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进行练笔。学生激情澎湃,笔端流淌出慈母深情:有的刻画了母亲在儿女病榻前的焦灼神情;有的描摹了母亲带病做家务的憔悴身影;有的描述了母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盈盈笑语……
四、转换练笔――创生表达方式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向来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是通过怎样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的呢?语言的运用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创作,我们不难发现,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突出表现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
一、精选口语入文,体现朴素美
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_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绿》里,不说梅雨潭的绿美丽纯洁,令人心醉,而以与“绿”谈心的方式说“我舍不得你_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送你一个名字,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朱自清先生为使口语入文,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口语的标准。在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始终恪守这个标准,因而他的散文语言与今天的普通话几乎一样,活跃在中国人的交际生活中。
(一)善于使用富有个性化的北京话口语
《春》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草“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在意的时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孩童情趣。“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无不童趣盎然。“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不定量的数量词,表明孩子们在天然的运动场上随意玩耍,直到尽情尽兴为止。“轻悄悄”写出了春草的柔和,“软绵绵”写出了春草的柔嫩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的舒服劲儿表现出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孩子们为春光增添无限生趣,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画面跃然纸上。
(二)善于使用北京话独具特色的简短句式、反问句式
《松堂游记》里。“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面八方来得好。”
论《吃饭》里,“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吗要怕任呢?”、“谁怕谁?”,句式简短,充满感情,朴素自然。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巧用叠词、双声叠韵词语、儿化词、整散句,构成音韵美
(一)叠字叠词的巧妙运用,形成独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叠字叠词,在我国古典诗词歌赋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它造成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或反复回环的抒情气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叠字叠词随处可见。
《威尼斯》里用了“微微”、“茫茫”、“走走”、“来来去去”、“老老实实”、“疏疏落落”等,使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荷塘月色》里,一开头就点明题意:“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日”原是时间名词,这里是表示时间的量词,重叠后有浓厚的形容词意味,更显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识的,衬托出“心里颇不宁静”;“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渐渐”,表明夜已深了,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迷迷糊糊”写作者的感受;“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悄悄”表面上是修饰披大衫这个动作的,实际也是写“我”当时的心境。“悄悄”不能只是寂静无声,而多少还带有“忧心忡忡”那种思绪,语意双关,意味深长。
《绿》里,“仿佛一只苍蝇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等,句中“仿佛”是双声,“晶莹”、“温润”是叠韵,这些词的运用,也使作品构成一种音韵美。
(二)富于变化的长短句、整散句的交错运用、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层次,使文章摇曳多姿,鲜活生动。
朱自清写作散文,非常注意句式安排。‘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的安排最难。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楼上正中是——’,‘楼上有——’‘——在楼的正中’,但用第一句,盼望给读者整个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再有,不从景物自身而从游人说,例如“天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正因朱自清如此精心安排句式,推敲文字,他的散文语言才呈现出一种“语言的音乐旋律”。《匆匆》里,“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吧:哪又是谁呢?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哪里呢?”这篇散文巾,大部分句子只五六个字,常常形成排比问而不答,飘忽即过。词语的色调也极婉转,轻盈的燕子,婀娜的杨柳,娇艳的桃花。组成一幅多美的画图。“去——来”、“枯——青”、“谢——开”既有词义上的对比,又有音韵平仄上的变化,再加上以“了”“呢”等的语气词缀在句尾,从语言的音乐性上,赋予他的艺术语言以“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看花》里“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子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候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
作者围绕“花盆——架子——架子——院子——花盆”的顺序清楚地将一般家庭“爱花”的方式列举出来,层次清楚。又使文章回还往复,音韵之美,自然天成,美不胜收。
三、运用缤纷修辞,铺展装饰美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一)善于运用多种常见修辞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反问、对比、夸张、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段,把语言装饰起来,以增强语言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则写出雾在深夜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摇曳之态。
《绿》里写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出亭子凌空欲飞的气贯长虹之美感。
《匆匆》里“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有“脚”,能“挪移”。这是拟人;“于是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一组排比句,用具体的事件,细腻独到的笔触,形象地勾勒出时间的逃去如飞;这些修辞手段,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轻灵美。
(二)善于运用常人难以使用的修辞手段
通感常出现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荷塘月色》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声描绘出“清香”飘渺,似有似无的荷之清香,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后一句则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进入诗境一般。
《绿》里,“这里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着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冷人想着所曾触到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作者综合运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辞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地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形象地表现出梅雨潭水绿的波状、情致、柔润、清亮,令人叹为观止!
四、慧聚等闲言语,洋溢绮丽美
朱自清亲情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以感情表达的真挚动人取胜,他的每篇亲情散文都是他表露自己感情的艺术品,也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身边琐事”,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抒情、叙事、描写、议论熔于一炉,委婉缠绵,绮丽动人。
《背影》叙写的是平常生活中一桩桩平凡无奇的事,但一旦将注入“真情”的一件件小事汇总起来,凝聚到“我”身心为之一震的年迈父亲的“背影”上,那种子对父的一往深情便找到了“喷火口”,从而产生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如话家常般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味浓,蕴藏着一段深厚的感念之情。作者面对的不是一场单纯的父子别离,而是父与子,子与父的灵魂交流、人格碰撞、伦理顺逆、代沟差异的重新审视与评估,多角度、多层面地洋溢出人性的绮丽光辉。
《给亡妇》采用书信体样式,悼念亡妻,感恩亡妻,在对亡妻生前给予家人无微不至的爱的描写和丈夫疏于照顾妻子溢于言表的自责中,重现母爱和妻情。发自内心深处的“你”字一个比一个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他含着的眼泪,夫妻恩爱、琴瑟相和,全从真切如实中来。当摈弃了华丽词藻,应用了一色的白语白话,将心中深刻的至情表现出来,我们看到了如此醇美感人的至情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