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平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范文第1篇

生态系统正是由这样一张张“复杂的关系网”组成的。但是,不管生态系统多么复杂,我们都可以根据食物链将其成员分成三类:生产者(例如植物)、消费者(例如草食动物)和捕食者(例如肉食动物)。(此外,还有一类分解者,如细菌、腐食动物,在此不做考虑。)如果各个成员的数量基本维持不变,我们就可以说达到了生态平衡。这三类成员的数量多少又是互相牵制的:植物的数量取决于阳光、土壤、空气状况,但是也受到草食动物数量的影响;草食动物的数量同时受到它吃的植物数量和吃它的肉食动物数量的牵制;肉食动物的数量又受到它吃的草食动物数量的牵制。那么,在这些相互关系中,究竟哪一个是最主要的、起控制作用的?

这似乎是个简单的问题,然而至今却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在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下到上”模型,认为植物会使用“化学武器”对抗消费者,通过改变化学成分使植物变得难以消化或不可食用,而过度的消费也会降低植被的质量,从而限制消费者的数目,进而限制捕食者的数目;另一种是“从上到下”模型,认为捕食者控制着消费者的数目,从而限制了消费者对植物的过度消费。

哪一种观点正确呢?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并非难事。如果我们把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关的捕食者全部消灭,“从下到上”模型预言消费者的数量不会改变,因为它们的数量是由生产者控制的;“从上到下”模型则预言消费者的数量会膨胀,进而又会改变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然而这个实验设计虽然简单,却无法执行,我们不可能在实验室建立一个包括肉食动物的大型生态系统,法律和道德也不允许我们在野外有意消灭肉食动物来研究其后果。因此,这两个模型孰是孰非,难以验证。

幸运的是,大自然已为我们做了实验。1986年,委内瑞拉在加罗尼河谷建了一个大坝,造出了一个面积达4300平方千米的世界第七大人造湖——古里湖。数百座山峰变成了湖中的岛屿,面积有大有小,最小的不到0.1公顷,最大的大于150公顷。1993年和1994年,一个由美国、秘鲁、英国、印度、委内瑞拉、西班牙和加拿大生物学家组成的联合小组开始对其中12个彼此隔绝、面积不一的岛屿的植物群和动物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面积不同的岛屿的动、植物群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与附近的大陆相比,在大岛(大于150公顷)上,原有的物种基本上都保留着;在小岛(小于1公顷)和中岛(4公顷~12公顷)上,75%以上的脊椎动物灭绝了。小岛上的动物剩下了三类:食虫动物(蜘蛛、蜥蜴、蛙、鸟)、吃种子动物(鼠类)和草食动物(吼猴、鬣蜥、切叶蚁)。中岛上剩下的动物还多了犰狳、刺鼠,有的还有戴帽猴。在中岛和小岛上,脊椎动物的捕食者(美洲豹、美洲狮、鹰、蛇)基本或完全消失了,形成了一个捕食者被灭绝的生态系统。结果就像“从上到下”模型所预测的,消费者数量激增,中、小岛上的鼠类密度比大陆和大岛增加了35倍,鬣蜥增加了10倍,吼猴增加了30倍,而切叶蚁巢的密度大约是大陆的两个数量级。在小岛上,密集的草食动物彻底地破坏了植被,植物的密度不到大岛的一半,而且大部分植物物种都属于难以食用的藤本、灌木。按这种趋势,要不了多久,动植物的多样性就会从岛上消失,最终演变成物种单调的贫瘠的生态系统。这已有了先例:1913年在建巴拿马运河时也形成了一个人造湖——盖顿湖,到现在,湖中已有80余年历史的那些小岛就只剩下了贫瘠的生态系统。

由于肉食动物也能对人构成生命威胁,人们对它们有天生的厌恶和恐惧。在人们入侵一个生态系统时,肉食动物往往首当其冲,成为最早的牺牲品,多种肉食动物已被灭绝或成了濒危物种。在我们知道了肉食动物对生态平衡的重要调节作用之后,或许能使我们对它们更加宽容,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平衡范文第2篇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一定的抵抗力,能与肠内众多的细菌互相适应,不相干扰,和平相处。加之不同的菌群之间也能够相互制约,维持一种相对的稳定和平衡。这些菌群犹如在肠道内长成的一片绿茵茵的“草坪”,使肠壁这些“土壤”保持着清新和活力。但这种平衡若是被打破,肠道菌群必将发生异常变化,进而引起人体出现病态反应,威胁人体健康。

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有益,系指其可起三方面的良性作用:

1.它可以为人体提供和合成某些营养要素。肠道菌群可帮助人体合成B族维生素、叶酸和维生素K等。某些细菌体如乳酸菌体内即含有较丰富的多种维生素,能够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满足人体生长发育和生命维持的需要。

2.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肠道内有多种细菌含有一定量的酶类,这些酶有助于人体对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对人体新陈代谢帮助极大。

3.可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对有害于人体的病原菌有抑制、杀灭作用。例如有些细菌可产生丁酸、醋酸等,可抑制致病菌繁殖,相当于人体内天然存在的“抗生素”。这些作用看似由肠道菌群来完成的,但客观上成为人体免疫机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平衡失调,会使对人体有益的菌群明显减少而影响人体的正常机能;或是对人体有害的细菌空前活跃,从而使人出现种种病态。

生态平衡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P64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69-01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在瞬间发生着千变万化,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和方便迅捷,但也因此造成了自然资源过多消耗,从而引起生态失衡、环境破坏。农业与信息社会紧张的生活也使一些人心态失常,导致道德衰落,社会不稳。

关键词:科学技术;自然资源;生态;和谐社会

人们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但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之间关系的认识尚缺乏深层次的研究,还没有彻底弄明白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要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无论是从理论方面看还是实践方面来研究,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具有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过去

社会发展到今,先后经历了五个社会,从古时的愚昧无知发展到现如今的文明时代。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具低下,几乎无法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人们经常处于饥饿状态;生产力与其说不发达,还不如说刚刚起步,科学还没有产生,而技术是最原始的刀耕火种,所用的工具是自然状态的石器。在此后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技术,而科学也伴随着技术而产生。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还处在利用一些最基本的手段,例如:利用铁制的工具对自然的改造,那时对自然的破坏较小,经过自然的自我调节最终能恢复,而不会破坏生态平衡,人们也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此来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各个时期都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此来促进人们的生产,从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而古代的老子和庄子反复告诫人们要依循自然界的动态节律,维护自然系统本身的和谐。他们坚决主张把自然界的自我循环过程及其形成的协调有序与和谐状态作为人类社会效法的理想状态。

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一定要合理地利用,绝不能危及后代人的生存权利,要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在对资源利用时,一定要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能先利用后治理,一定要利用和治理相结合,使人们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时一定要想到各方面因素,考虑到利用资源后,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工作能使生态恢复平衡;否则,就不要盲目利用。在古代也有无限制利用资源,而不及后果利用,也没有采取适当的制止措施,以至后来的绿树丛林变成了可怕的荒漠,使人们再也无法生存,以致荒漠处人类的消失。例如楼兰古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古犹如此,何以当今此时理应为人们敲响警钟。

在古代,我们的先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就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例如周代严峻的生态保护“崇法令”规定:“填井毋伐木树,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不赦”。对随意毁屋、填井、砍树、猎杀动物的人处一级死刑,而且周代还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设置了“山虞(净管山木)”、“泽虞(净管湖沼)”等机构,较好的保护了当时的动植物资源。而春秋时,齐国宰相管仲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他采取严厉的立法和执法措施来实现这一目的,他提出“以时禁发”的思想,反对过度开发森林资源,以便使之得到永久利用。而现如今我国也有环境保护的规定,例如《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和《非法狩猎罪》等等。可见我国从古到今都有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文,始终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最近几十年还掀起了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以防止水土流失,由此可见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科学技术与农村的关系

在现如今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早已与科技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科技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人们的生活和科技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科技的每一项成功,最终都要用到人类的实践中,以此来检验它的利弊,在这里我仅以科技在农村的应用做简单的论述。在科技还不发达时人们种地都是以牛耕地来翻松土壤,用人工播种。在庄稼生长时,要实时的经常的锄草、松土壤,以使庄稼生长的更好;而现今种庄稼可以说是现如今的科技生产出的机器一条龙的服务,机器种,机器收割,还要使用现如今的科技生产出的化肥、农药,以使庄稼快速地生长。在使用这些成果时,确切的说,是为人们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别的职业来增加收入;但随之产生的一些影响也浮出了水面,使用机械时,排放的尾气造成了空气污染,而农药和化肥不但破坏了土壤的植被,也与水流入河流、湖泊造成了水质的污染,进而影响了水里的食物链,而人们饮用过此水,也会对人身体产生负作用,甚至危及生命。可见科技的作用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我们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地利用,以便使大自然可以在自我调节的状态下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平衡。

现如今,我国提倡合理利用农村的剩余资源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本来这是件好事,可一旦农村的决策者缺乏科学意识,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就盲目地执行上级决定,以至最后劳民伤财,使人民苦中更苦。如沼气的出现,在农村,现如今可以说家家都有沼气,但真正懂其原理的没几个,甚至有些人连清理废渣和添加燃料都不会,相当部分人建成沼气就没用过,这既浪费了人力和物力,也使有些地方变成了陷阱,惠民政策的实施是要落实到实处,使人民切实感受到和享受到,而不是在口头上,更不是像沼气池这样。在农村普及某项科技来造福老百姓时,一定要让人民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合理地使用并成立咨询处,如遇到不懂的可以随时解答,真正让人民感受到科技所带来的好处。

由以上可知,我们必须重新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哲学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世界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结合的生态价值观,精神完善与环境美化相结合的生态实践观,建立生态伦理的基本道德准则,建立人类行为中的主要生态规范,以防止高新技术对环境的威胁和破坏。

三、建立生态平衡的和谐社会

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破坏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如沙漠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20世纪80年代有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同时还包括水土流失,森林破坏,水资源污染等。可见,越是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破坏生态环境越厉害,我们要看到科技好的一面,也要充分认识到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认真反省,积极做有意义的行动,使我们的大自然在自净和人们的一起努力当中来度过这场灾难,恢复到往日的美好时期。

我们研究科技产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所有可能产生的弊端,不能为了一时的使用就盲目地不加思考地制造,等看到危害的后果时,也为时已晚。要时刻敲响警钟,为人类的共同幸福所着想,为维持生态平衡尽应有的作用。只要我们以《中国21世纪议程》为指导,吸收国内外的经验教训,用于结合各个地方的特殊条件,调动传统的思想资源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面向未来,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够成功的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来。为了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一定要合理地利用科技,为使我国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的生态平衡的和谐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自然辩证法概论》刘大椿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生态平衡范文第4篇

一、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把握课堂提问难度

语文生态课堂的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认知水平,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与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也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摘桃子”。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课文第一句话是个总起句,请从这句话中找出詹天佑的两大特点。②根据这两大特点认真阅读课文,并思考“杰出”表现在哪里?“爱国”表现在哪里?划出相关的句子。③用小标题概括出表现人物特点了几件事例。这样的问题引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化难为易,让学生都能“跳一跳就摘到桃子”,接近了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二、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应该是教学的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讨论,还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即使学生说错了也不能指责学生,要对其多表扬多肯定。例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可以让朗读比较好的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①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普罗米修斯富有同情心?②哪些地方写出了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机智?③在何种情况下,普罗米修斯不后悔、不屈服?学生思考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总结。学生们在理解了上述几个问题之后就能轻松的概括出本文的主旨,深刻理解古代劳动人民富有同情心、勇敢而且机智、为人类幸福甘愿受苦的精神,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引领学生进入意境

心理学研究认为:“视觉是个体感知美的途径之一,美感强烈的画面能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给大脑,从而达到审美的愉悦。”在打造小学语文生态课堂,就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图片,调节画面的色调与图片的风格,把课文的内容展现给学生。例如:在教学《小池》时,随着悠扬乐曲声响起的时候,给学生展现了这样的画面:一道细流无声无息在流淌,池畔的绿树在夕阳的照射下,把树阴倒映在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盛夏迟迟的来临,小荷才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一只红蜻蜓已经立在它的上头。这种蜻蜓和荷叶相依的景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画,让人们沉浸在一个风和日丽、和谐宜人的境界中。这种多媒体视频画面的介入,有力的渲染了氛围,激发了学生欣赏的欲望。等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大家再一起诵读古诗。在诵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联想,进入诗歌描绘的意境中,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与想象力。

四、追求高效语文课堂,还语文课堂应有本色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是的,虽说“教无定法”,但是最需要的还是“贵在得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努力追寻最简便、最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生命桥》一课时,就先出示羚羊图片,然后介绍羚羊,唱《爱的奉献》,接着又是羚羊生活的视频。最后,拓展阅读《斑羚飞渡》。通过这样的阅读与拓展,留给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的空间。在这方面,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既无课件,也无表演,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这怎么能获得满堂喝彩呢?可见好课堂不是靠花样翻新的游戏、表演堆砌出来的,不是依赖现代媒体包装出来的,而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语文姓“语”,形象地阐明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我们应当引导学生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课文所蕴藏的丰富情感,读出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位语感。

生态平衡范文第5篇

微生态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自身的体细胞约有10万亿个,而所携带的各种微生物约有100万亿个。这些微生物的总重量约1271克,其分布大致为胃肠道1000克,皮肤200克,口腔、肺脏、阴道各20克,鼻腔10克,眼睛1克。

这些微生物与人体的组织细胞互济互利,形成平衡的微生态,发挥帮助消化、增进吸收、制造营养、调节机能、降解毒素、协同免疫等巨大作用。这种微生态平衡属于正常情况。一旦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体的各种机能就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甚至完全丧失作用,生病也就在所难免了。

至于心理方面的正常情况,就是指没有压抑、不受干扰的状态。因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作为指挥与协调系统中心的中枢神经才能有条不紊、准确无误地发挥作用,使各个单元紧密配合、尽职尽责,从而让整部人体“机器”正常运行。一旦有了某种烦恼,相应的部位和相应的机能便受到压抑与干扰,会对指挥协调中枢产生相应的压抑与干扰,各种各样的疾病便纷纷显现出来了。

据研究,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大脑就会出现α波;并生成一种被称为β―内啡肽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就是我们所说的“脑内吗啡”。好心情让大脑产生更多的脑内吗啡,而产生出更多的脑内吗啡,就会出现更好的心情,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心情不好,就会产生毒素,毒素的产生又引起不好的心情,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毒素,对于人体内的有益菌群以及微生态平衡都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