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肝药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害; 化疗; 联苯双酯; 还原型谷胱甘肽; 多烯磷脂酰胆碱
肝脏是药物代谢、转化的主要脏器, 又是机体代谢、免疫的重要器官。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新药的不断涌现和联合用药的增多, 药源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DILD)已成为国内外常见且较严重的药源性疾病[1]。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化疗占有重要地位,但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问题。药物性肝损害是肿瘤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在肝炎发病率较高的中国,肝脏毒副作用及具有肝脏基础病的肿瘤患者的治疗策略值得关注[2]。在当前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如何为患者选择“性价比”高的治疗药物或方案是医务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化疗药物肝损害的治疗,对联苯双酯滴丸、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多烯磷脂酰胆碱进行了药物经济学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5月就诊于本院并接受FOLFOX4方案化疗后出现肝损害的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79例。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经细胞学或(和)病理组织学证实。根据不同保肝治疗方案将79例患者分为三组:联苯双酯组(一组)26例,男15例,女11例,中位年龄45岁,其中IIIa期9例,Ⅲb期12例,Ⅳ期5例;还原型谷胱甘肽组(二组)24例,男14例,女10例,中位年龄50岁,其中IIIa期6例,Ⅲb期10例,Ⅳ期8例;多烯磷脂酰胆碱组(三组)29例,男17例,女12例,中位年龄51岁,其中IIIa期8例,Ⅲb期13例,Ⅳ期8例。全部患者体力状态(PS)评分≤3分,预期生存时间≥3个月。化疗前血常规、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异常,无化疗禁忌。排除标准:(1)肝脏原发肿瘤或肿瘤肝转移者;(2)合并重要器官系统功能障碍者;(3)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患者;(4)肿瘤脑转移或其他原因无法配合治疗患者;(5)药物成瘾患者。三组在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分期、PS评分、血常规、肾功能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联苯双酯组:联苯双酯滴丸(北京协和药厂),15 mg,口服,3次/d;还原型谷胱甘肽组: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绿汀诺,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1.2 g,静脉滴注,1次/d;多烯磷脂酰胆碱组: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易善复,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465 mg,静脉滴注,1次/d。以上保肝治疗疗程均为10 d。
1.3 疗效评价
1.3.1 症状及体征 肝区不适、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及肝肿大。
1.3.2 肝功能损害分度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N即为肝功能损害;ALT达2~5 N,总肝红素(TBIL)正常者为轻度肝损害;单项ALT上升达5~10 N或ALT5 N,TBIL>5 N者为重度肝损害(N表示正常值)[3]。
1.3.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体征消失、ALT、TB降至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ALT降至正常的2倍以下(≤80 U/L),TB下降到治疗前的50%。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者ALT、TB未降低至治疗前的50%,甚至有病情加重趋势者[4]。
1.4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目的在于寻找达到某一治疗效果时成本最低的治疗方案,即在成本与效果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而成本-效果比(C/E)则将二者有机联系在一起,它表示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比值越小越好,即C/E=成本/有效率。增量成本-效果比,即ΔC/ΔE=增加的成本/提高的有效率,代表一种方案的成本-效果与另一种方案比较而得的结果,可以了解方案每增加1个单位效果所需追加的成本[5]。
在药物经济学理论中,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无形成本[6]。本研究为便于计算,将保肝药物费用视为直接成本。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方案的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2.2 三组患者治疗方案的C/E及ΔC/ΔE结果分析,见表2
3 讨论
众所周知,抗肿瘤药物的代谢大多要经过肝脏及肾脏,所以在患者接受化疗后药物代谢过程中导致的肝功损害即肝脏毒性在临床中极其普遍。因此,保肝药物在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化疗患者出现明显肝功能损害后,临床医师除了要正确选择适合患者的保肝药物以使患者的肝功能尽快恢复,顺利完成原定化疗计划外,又要兼顾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本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保肝治疗方案的治疗成本从低到高依次是联苯双酯组,还原型谷胱甘肽组及多烯磷脂酰胆碱组。针对FOLFOX4方案治疗后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三种保肝治疗方案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本效果比以联苯双酯滴丸方案为最低,增量成本-效果分析的结果表明,以最低成本组为参照,每多获得1个效果单位,还原型谷胱甘肽组需多花费71.32元,多烯磷脂酰胆碱组需多花费89.63元。
根据本文结果结合药物经济学理论不难发现,本组中联苯双酯滴丸为唯一兼具疗效和经济的方案,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多烯磷脂酰胆碱虽然其有效率高于联苯双酯滴丸,但其要增加1个单位疗效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较大。
参考文献
[1] 李治,苏华,冷静.国内外药物性肝损害状况分析[J].东南国防医药,2007,9(6):476.
[2] 赵林,陈书长.抗肿瘤药物的肝脏毒副作用及治疗策略[J].癌症进展杂志,2009,7(1):7.
[3] 邵世峰,李丽.化疗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J].天津医学,2007,35(8):716.
[4] 吉焕英.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96例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7,7(12):961.
[5] 刘安.进口与国产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7):510.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5岁,主因进食不洁饮食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2天尿少1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天因进食不洁饮食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呕吐为非喷射性,共4次,为胃内容物,大便为黄褐色水样便,数次/日。自行购买止泻药“泻立停”口服,症状无明显好转,并出现皮疹、尿少,即到医院就诊,以“急性胃肠炎”收住院治疗。平素体健,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肾疾病病史,既往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欠佳,无胸闷心悸,无发热。查体:神志清楚,查体配合。体温36.4℃,脉搏9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36/84mmHg。双前臂大片状暗紫红色斑。颜面部及球结膜轻度水肿,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光反灵敏。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音有力,心率96次/分,律齐,各瓣膜未闻及异常心音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肝区、脾区无叩痛,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存在。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9.49×109/L,中性粒细胞0.79,血红蛋白136.6 g/L,血小板116×109/L;血清钾4.6 mmol/L,血清钠124mmol/L,血清氯95mmol/L;乳酸脱氢酶659U/L,谷丙转氨酶1831.7U/L,谷草转氨酶2865.3U/L,直接胆红素5.0 umol/L,总胆红素8.49 umol/L;尿素氮19.6 mmol/L,肌酐462 umol/L。肾脏彩超:双肾形态、大小正常,被膜完整,双肾实质回声增强,符合肾实质改变。入院诊断: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肝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 低钠血症,急性胃肠炎。急诊行床旁持续作者单位:075000 河北 1 张家口教育学院 2251医院急诊科 3251医院麻醉科肾脏替代治疗(CRRT),并给予抗感染、补液促进药物排泄、碱化尿液、保肝降酶、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预防并发症等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转氨酶逐渐降至正常,谷丙转氨酶31 U/L,谷草转氨酶17 U/L,间断行CRRT及大剂量速尿200mg/日治疗下逐渐有尿液排出,行肾脏穿刺活组织检查诊断为: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加用皮质激素及上述综合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1月后尿量及肾功能恢复正常,康复出院。
2 讨论
磺胺类药物是最早应用于防治全身性感染的合成抑菌药,如今由于各种高效、低毒的抗生素及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陆续出现,磺胺类药物的应用已渐趋减少。本药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与剂量有关)及结晶尿、血尿,偶见有皮疹、药物热及白细胞减少。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或者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进而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1]。肝脏损害如黄疸及其他反应的发生,一般于用药后1周左右、不迟于停药后1个月,服药时间、药物剂量与肝损害程度密切相关[2]。本例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肝功能不全的情况极其少见,应引起临床重视,尤其是有磺胺药物过敏史者更应避免再次使用该类药物,临床医师在应用该类药物时一定要询问患者过敏史。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24~2225
[2] 伦新强.复方磺胺甲唑不良反应267例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4,13(3):139~140
既往的临床资料显示,水林佳对其他各种肝损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目前尚缺乏对抗精神病药所致肝损害保护作用的资料。因此,本研究通过开放对照临床研究,观察水林佳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在精神科应用的有效性。
对象和方法
对象 入选患者60例,均为2004年1月~2006年11月在北京安定医院确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均按要求完成研究。
入组标准:①符合ICD-10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有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史,性别不限;③入组时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正常,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 正常,乙肝六项、丙肝抗体均阴性,腹部B超示肝、胆、脾无明显异常,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ALT和(或)AST>1.5倍正常上限,即ALT和(或)AST≥60 U/L,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害。
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或>65岁;②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者;③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④妊娠或哺乳期;⑤使用同类药物或影响对本试验临床效果评价的药物;⑥依从性差者;⑦药物过敏者。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水林佳治疗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1.48±12.96岁;复方益肝灵治疗组30例,其中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39.26±12.9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t=0.23 ,P>0.05)及肝功能损害和血脂情况(ALT:t=0.959,P>0.05;AST:t=1.071,P>0.05;TBIL:t=0.374,P>0.05;GGT:t=0.709 , P>0.05;TC:t=0.499,P>0.05;TG:t=0.46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 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根据病情选择抗精神病的治疗方案,并随机进入两种治疗组。水林佳组服用水林佳,2粒/次,3次/日(共含有水飞蓟宾210 mg)。复方益肝灵组服用复方益肝灵,4片/次,3次/日(共含有水飞蓟宾252 mg)。疗程均为8周,在服药的第0、1、2、4、6、8周分别进行ALT、AST、TBIL、GGT,TC、TG检查,以观察服药前后肝功能和血脂变化的情况。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基线期的人口学资料、肝功能和血脂情况的比较用t检验,两组患者各观察点的肝功能和血脂的比较采用单个重复测量因素的方差分析。
结果
两种药物疗效的比较 对于AST、ALT,与基线期比较,复方益肝灵组从第2周末开始明显下降(P<0.05), 虽整体下降趋势一直持续至研究结束,但在第6周和第8周有反跳现象;而水林佳治疗组从第1周末开始明显下降(P<0.05),下降趋势一直持续至研究结束(P<0.01) (见表1), 无明显反跳现象,且在第6周和第8周降低AST、ALT的程度明显大于复方益肝灵组(P<0.05)。
对于GGT,只有水林佳治疗组在第8周末与基线期比较出现明显下降(P<0.05),且降低的程度明显大于复方益肝灵组(P<0.01),而复方益肝灵组无明显变化。
对于TBIL,两治疗组与基线期比较均无明显变化。
两种药物对血脂的影响 对于血脂,两组与基线期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水林佳组TG呈下降趋势(见表2)。
讨论
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在肝脏代谢过程中能生成有毒性的自由基,直接抑制了肝细胞Na+-K+-ATP酶的活性,对肝细胞膜的稳定性及解毒酶有破坏作用,从而导致转氨酶的升高,形成慢性肝损害。有研究报告,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使用氯丙嗪或氯氮平治疗1个月后,>40%的患者出现肝脏ALT升高,用药2~3个月后仍有30%的患者ALT升高。
水林佳是一种含有高纯度水飞蓟宾的卵磷脂复合物胶囊。研究表明,水飞蓟宾具有下述多方面的药理学活性:①直接清除活性氧,对抗脂质过氧化,有助于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及生理功能,增强肝细胞膜对多种损害因素的抵抗力;②水飞蓟宾进入肝细胞后可与雌二醇受体结合并激活之,进而促进酶和结构蛋白的合成,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再生;③具有免疫调节、抗肝纤维化、抑制炎性介质产生的多种作用。另外,水林佳通过独有的卵磷脂固体分散技术生产,可使药物吸收和生物利用度极大地提高,能更快、更久地稳定、修复肝细胞膜,保护肝细胞,达到较好的保肝作用。这也可能是其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害起效时间更快、降低的程度更为显著且持久、无明显反跳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干细胞生物学中药神经细胞
我国现在是越来越重视中医药了,而且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传统中医药的细胞生物学以及免疫学研究已经得到了很丰富的经验以及研究资料。基因组学研究带给了中医药研究新的切入点,而且随着中草药基因组学的研究更加深化,传统中医药将会走向世界。
一、干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进程
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高度增殖以及自我复制的细胞,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分化成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动物的发育离不开胚胎干细胞,这种细胞是一种高度还没有分化的细胞,有发育的全能性,可以把成体动物的全部器官和组织分化出来。胚胎干细胞通常是哺乳动物的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分化以及早期胚胎发生等发育生物学研究非常理想的模型,其也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的应用研究以及基础研究。在成年动物的器官和组织当中,都存在组织成体干细胞,这种细胞具有再生和修复和能力,在成体干细胞以及组织创伤修复中存在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分化,进而形成一些新的功能细胞,维持器官和组织衰退、生长的动态平衡。
(一)胚胎干细胞的发展
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其实胚胎干细胞研究就已经开始了,英国科学家MartinEvans爵士首次将小鼠中的胚胎干细胞分离了出来并进行了体外培养。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Kaufman和Evans首次制定了小鼠ES细胞(胚胎干细胞)系。在1998年Shamblott MJ和Thomason JA
将人类的ES细胞系建立了起来。Shamblott MJ已经证明了培养条件不一样的胚胎干细胞所具有的的重要性质也不一样,ES细胞确实有很多分化能力,能够把中胚叶、内胚叶已经原始外胚叶细胞表面所具有的的特异性标志蛋白表达出来。
(二)组织成体干细胞当前的研究进展
成年动物的很多器官和组织当中,都含有组织成体干细胞,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新产生的或者是成体干细胞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分化,从而形成新的功能细胞,使器官和组织的衰退、生长都能够维持动态的平衡。一般来说,成体干细胞位于某些特定的微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之中的间质细胞可以产生一系列的配体或者是生长因子,和干细胞进行相互作用,达到控制干细胞的分化以及更新的目的。而且成年动物身体当中的组织器官再生和修复是离不开成体干细胞的。现在由于科技发展的水平高了,干细胞的理论研究有了深入的发展,相关的科学家在所有的组织内全部都发现存在有干细胞,并且当前已经证实了在胎儿或者是成体当中的神经、骨髓、上皮、肝脏、肌肉以及皮肤等组织中就有干细胞的存在,而且在体外这些细胞都能够多向分化、高度有限的增殖,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胚层起源不同的干细胞还可以进行互相转化。
二、中药和神经干细胞
(一)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神经干细胞是在1992年被ReynoldsBA首次在成年鼠的海马和鼠纹状体中分离出来的,这种细胞是一种有多分化潜能、能不断增殖的细胞群,能够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神经元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可以进行自我更新,能够通过对称分裂以及不对称分裂确保祖细胞以及干细胞的数量,提供给脑组织修复必须的神经细胞。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可以证实哺乳动物处于胚胎期时,神经干细胞主要分布在大脑的中脑、皮层、室管膜下层、纹状体以及海马等区域,等到其成年之后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还存在神经干细胞,但是主要被局限在纹状体、海马齿状回等处。在大脑受到损坏时,这些神经干细胞就会向损伤部位移动,对其实施修复。
(二) 中药所影响到的神经干细胞所进行的增殖分化
1、人参皂苷能够推动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大大的对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改善
大脑的海马结构齿状回有着非常多的神经细胞,能够增殖分化成很多种神经元,在这些神经元移动到了颗粒细胞层后,便会有突触传递功能,以及衰老、β-淀粉样蛋白、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对神经干细胞进行损坏的自我更新能力,其还能够对抗学习记忆能力减弱、新生神经元数量减少、海马逐渐萎缩等。
人参是一种五加科植物,在我国非常的普遍和常用,含有人参皂苷Rg1和Rb1。有实验证明,长期的使用人参皂苷Rg1能够帮助海马区大量的新生细胞存活下去,大大的提高存活率;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起保护作用,防止其受到缺血性损害;其还能够增强动物的学习以及记忆的能力。
2、银杏内酯能够对神经干细胞分化产生影响
银杏是一种银杏科植物,它的叶子能够提取出萜烯内酯类和黄酮糖苷类,而银杏内酯化合物是一种萜类化合物由二萜内酯和倍半萜内酯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活性成分,其中包含着白果内酯以及银杏内酯A、B、C、M、J。银杏内酯B当中的拮抗氧自由基还能够对抗神经元的损伤作用,增强神经元的钙离子所具有的缓冲能力,对脑内钙的平衡起到双向调节作用,提高细胞膜的稳定性,达到与损害神经元的多种因素对抗的作用。银杏内酯B能够推动神经干细胞分化成为神经元细胞;银杏内酯B的不同浓度能够提高星形胶质样细胞在进行分化时的成功率。
总结:根据神经干细胞生物学所具有的特点,使用中医药来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治疗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是当前的中药神经药理学等方面研究的热点。而且很多的学者研究探讨了中药推动神经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的方法,说明了在中枢神经的功能重建以及结构修复中中医药的作用机制。所以寻找能够促进神经细胞向少突胶质细胞、神经元以及胶质细胞分化,并可以增强分化数量的中药,这有利于补充修复神经损伤,具有非常大的社会效益,并为未来的新药开发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鞠秀兰. 中药皂苷对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0(11)
【摘要】 目的 总结6例因口服抗甲亢药物治疗甲亢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因口服抗甲亢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 612例甲亢患者口服抗甲亢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其中6例在用药后2~12周内出现肝功能损害,占总病例的0.98%,停用硫脲类药物,改用其它抗甲亢药物和护肝、降低转氨酶的药物治疗,病情严重者加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复查肝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口服抗甲亢药物治疗甲亢前和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检查肝功能,有利于及时发现肝功能损害,若甲亢病情好转却反而出现乏力加重、食欲不振等症状则应怀疑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可能。
临床上内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较为常用硫脲类药物,该类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并不多见,我院在1998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612例甲亢患者采用内科治疗,其中6例出现肝功能损害,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12例患者均确诊为甲亢,其中口服丙基硫氧嘧啶(PTU)者237例,甲硫咪唑者375例。治疗前查肝功能均正常,治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者6例,占0.98%。这6例患者中,男2例,女4例,年龄35~56岁,均为甲亢初发病例,病程3~10周,均有怕热、多汗、多食易饥、消瘦等高代谢症候群,甲状腺Ⅰ°~Ⅱ°肿大,总甲状腺素181~260nmol/L,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2~4.5nmol/L。口服PTU者2例,用量为300~450mg/d;口服甲硫咪唑4例,用量为20~30mg/d,在口服抗甲亢药物前查肝功能均正常,用药后2~12周内出现黄疸、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明显临床症状的5例,另1例无任何临床症状。
1.2 诊断依据 所有患者在口服抗甲亢药物前查肝功能均正常,5例在用药后2~12周内出现黄疸、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时查肝功能发现异常,另1例无症状者用药2个月后查肝功能发现异常,其中ALT102~286U/L,平均176U/L,伴黄疸者3例,总胆红素在72~126μmol/L,平均94μmol/L,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均增高。
1.3 治疗与结果
6例患者发现肝功能损害时甲亢症状已明显好转,总甲状腺素和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已基本下降至正常。立即以递减法停药,改用其它抗甲亢药物治疗,尽量保持甲状腺功能正常和稳定,并予以护肝、降低转氨酶的药物治疗,病情严重者加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复查肝功能均恢复正常。
2 讨论
抗甲亢药物引起的药物反应中较为常见的有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皮疹、发热、关节痛及血清病等),约占1%~ 5%,还有对骨髓的影响(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贫血等),发生率<1%,还有一些更少见的反应(如肝功能受损害等) [1] 。抗甲亢药物可引起各种肝功能损害(酶值升高、黄疸、致命性肝硬化),研究发现PTU在体内形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具有肝细胞毒性,引起肝小叶坏死,导致中毒性肝炎。而甲硫咪唑所致的肝损害以肝内淤胆为主,即肝细胞和(或)胆小管淤胆 [2] 。
本文报道的抗甲亢药物致肝功能损害发生率约0.98%,均在用药后2~12周内甲亢病情好转却反而出现肝功能损害,停药后好转,符合抗甲亢药物所致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诊断 [3] 。需注意与甲亢性肝病相鉴别,甲亢性肝病一般在甲亢症状无缓解或加重情况下出现。本组病例显示,抗甲亢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病情轻者可以无症状,重者出现黄疸、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因此,抗甲亢药物治疗甲亢前和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检查肝功能,有利于及时发现肝功能损害,若甲亢病情好转却反而出现乏力加重、食欲不振等症状则应怀疑肝功能损害可能。一旦发现肝功能损害反应立即以递减法停药,改用其它抗甲亢药物治疗,尽量保持甲状腺功能正常和稳定,或改用同位素治疗。本组6例患者发现肝功能损害后经递减法停药,予护肝等治疗,短期内肝功能均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 史轶蘩.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9-33.
2 Huang MJ,Li KL,Wei JS,et al.Sequential Liver and bone biochemical changes in hyperthyroidism:prospective controlled follow-up study.Am J Gastroenterol,1994,89(7):107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