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家名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古代社会中,音乐的中心思想就是“和”。“和”是古代音乐审美文化意识中最为人们所崇尚的理想境界,或者说是最理想化的审美范畴。音声之“和”,更多地建立在人的音乐听觉审美感性、谐和的基础上;“乐”与人“和”更多地体现为人在行乐的过程中音乐与人的审美情感体验中达到愉悦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由此可见,古代的音乐审美与现代的音乐审美有共同之处。但是,不能否认,这里的“和”,其实仍是“德”与“礼”的实质基础的情感化表象。并且,在古代两大音乐思想流派都把音乐看作是实现其目的的一种工具。在现代社会中,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地体现在通过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注重人的内心的音乐审美情感,当代国外的一些富有成效的音乐体系主张对儿童进行全面的综合的音乐训练,重视音乐听觉感知能力的培养,如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通过多声部合唱和合奏的训练发展受教者的音乐能力。
二、音乐的德育功能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
孔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认为,乐教具有和礼教并齐的作用,乐教具有强烈的道德教化功能。孔子在理论上,他强调音乐的政治作用,要求“乐”与“礼”相配合,以巩固国家的统治。他还明确地提出了音乐批语的标准,认为合乎他的道德观念(仁)者为善,内容则以中和为美,即音乐可以表现感情,但不宜过分激烈,所谓“乐而不,哀而不伤”。特别强调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服务,有深刻的阶级烙印。在现代社会中,音乐的教育功能也注重思想上的教育,但是思想教育主要是通过审美功能来起作用;注重培养人们的人格塑造和内心情感的升华,使每个人在音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形成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品性,而且,现代社会中的音乐教育更关注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更注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三、音乐的智育功能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
古代音乐教育很少会把智育功能发挥出来,因为古代的音乐基本上都是统治阶级用来作为思想统治的重要阵地。而现代社会中的音乐教育,注重运用系统的知识和科学的手段,来挖掘和培养人的思维、联想和创造能力,如从小学开始,就开设音乐课程,这既是美育的需要,也为智力的发育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辅助。现代的音乐教育更注重人的个性方面的发展。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更新日新月异,人们生活压力比任何时候都要大,这时候,产生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音乐的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更加显示出它的能量。人们通过聆听音乐,缓解内心的压力,使心情得到舒畅,启迪心灵。
四、现代音乐教育中产生的误区
在现在的音乐教学中,人们往往过分强调音乐的智育功能,把音乐教育看作是开发智力的手段。这种提法片面强调了音乐在人的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导致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目前的实际的音乐教育工作中存在一些偏向:忽视音乐的审美性质,把音乐课归附于一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培养音乐活动特有的形象思维和艺术创造力。我们认为,在音乐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上,既要通过感知、思维、想象、记忆这些认知官能去掌握音乐,并在这过程中同时发展人的认知能力,更要注意通过好的音乐影响和培养个体正面积极的情感和人格。由于现代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音乐的内容各种各样,不同的思想交织在一起,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消极的音乐内容对人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那么,在生活里,要使人们学会分辨和选择音乐,使音乐的积极的教育功能得到应有的发挥。
五、发挥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教育功能
在现代社会中,音乐的教育功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识,它的教育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一,音乐的教育功能在审美教育上依然得到充分体现。审美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教育功能为审美的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是音乐艺术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对学生审美一生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学生的学习、文化娱乐活动与音乐紧紧相连,审美因素在向生活的其他领域渗透和拓展,生活离不开音乐,音乐也离不开生活、学习。音乐艺术以其形式的活泼、过程的愉悦、美感的深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其音乐汇总释放出灵感,体验愉悦、激发创造、发展潜能,整合人格力量。2000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是在世纪之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诞生的。课程标准对实施音乐教学的若干基本理念作了较全面的归纳,总结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和完善评价机制共十条理念。这既是对我国近百年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也融进了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一些带有共性的教育观念和认识。这些清晰的理念,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新标准要求把音乐课程中加强人文主义内涵,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熟悉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和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环境,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了解并尊重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音乐文化,扩展文化视野,逐步树立平等交流、并存共荣的多元文化观,这对于国际间的交流、理解与合作是有助益的。美国音乐教育的代表性组织音乐教育者大会在1993年9月刊《音乐教育者杂志》上,以首篇位置刊登了题为《为音乐教育确立更强有力的基本思想》一文,其基本思想所表述的,正是“音乐教育为什么”的问题,这个思想包括六个方面“学习音乐使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的各种民族。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的过程。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
关键词:以情带声;以声传情;鸟儿在风中歌唱;环境保护;真善美
《鸟儿在风中歌唱》为当代作曲家刘聪所作的一首艺术歌曲,通过青歌赛的舞台传遍大江南北,众所周知这是一首通过鸟儿的呐喊警醒人类重视环境保护的歌曲,歌词的巧妙之处在于将鸟儿很好的拟人化,也可以说是将人类很巧妙地拟鸟化,曲调的巧妙之处在于由讲故事一样的喧叙通过鸟儿渐行渐弱的呐喊过渡到全曲。所以这首歌与其他很多艺术歌曲最大的区别就是内容丰富、情感饱满、深邃,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之前一定要充分用内心去体会一只鸟儿在面对无家可归、且生命都受到威胁时候的那种凄凉与无奈,进而感受到整个人类对环境的肆虐污染,以及当大自然对我们进行反抗时,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那种渺小和无力,通过传达鸟儿的呐喊,让听众仿佛能看到一幅狼狈不堪的画面,能感受到每个人心中保护环境的迫切愿望。
此曲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类似讲故事一样的喧叙:“有一只鸟儿,盘旋在山岗,他的歌声唱的好凄凉,不知为什么,他不敢飞进自己的村庄;有一个笼子,悬挂在树上,笼子里关着他的新娘,他看见猎枪,正面对着自己的飞翔。”这一段旨在像大家描述故事的场景,描绘一幅生态正在面临一场人为破坏的画面,这部分与其说是去唱,倒不如是像讲故事一样说给观众听,这样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会让大家去思考接下来鸟儿怎么样。第二部分:
通过这段谱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的提示――震撼心灵的,呼喊般的去歌唱,倘若我们把重点放在声音技巧上,那么如果我们在声音的基础上再去呼喊,这部分的最高音在A,很容易就会有破音的风险,如果我们换种思维,用情绪去处理,内心真的去呐喊,在情绪发泄的过程中我们再结合上声音、结合上气息,这样一方面我们不用担心声音会出问题,另一方面,这样发自内心的声音更容易打动自己和听众,两遍“鸟儿在风中歌唱,有谁能体会他的忧伤”一定要处理好递进关系,第一遍先是mf,像是在诉说,又像是在询问,我在风中歌唱,你们谁能听见我歌声中的悲伤,当无人回应时,情绪激动,将全曲推向,两个ff,通过声音的力量让听众感受到鸟儿悲鸣却又无人问津的悲愤与凄凉。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再也没有歌词,所有旋律均是由一个字“啊”完成,看似简单,实则是整首歌曲中最难表现也是最扣人心弦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曲调基本都是下行音阶,表达了鸟儿在呐喊之后,将自己的情绪全都宣泄完毕之后的一种柔弱和绝望,此时更要突出用情绪去渲染鸟儿的鸣叫声,通过先情绪揣摩鸟儿的叫声,然后通过声音将鸟儿的心情表达出来,如果是去唱则显得太生硬,古板,没有说服力,一个即将中枪的鸟儿怎么还会有那么多力气去到处嘶喊,反之,通过歌者情绪的渲染,用真正柔弱的气声去表达此时鸟儿的柔弱则更加恰如其缝。
通过对《鸟儿在风中歌唱》这首歌的分析,我们能很直观的感受到情绪对声音的带动作用,以及对歌曲的准确诠释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歌者在要演绎一首歌曲之前,首先得找准整首歌的感情基调,只有自己被歌曲打动才能让自己的演绎去打动别人。一位成功的艺术家不光要有好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一颗“真、善、美”的灵魂,懂得用自己的真情去感化别人,以期获得更好的表演效果。
参考文献:
[1]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 薛良.歌唱的艺术[M].中国丈联出版公司,1999.
[3] 世界音乐家名言录[M].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
[4] 李晋玮,李晋媛.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5] 卓非亚,丽莎.音乐美学问题[M].人民音乐出版社,1976.
一、分析歌曲,领会深刻内涵
1、情境与情绪
演唱的情境与情绪是歌唱者表演至关重要的因素,歌曲的情境是情绪和情感表现的基础和依据,没有情境就不能更好地表现情绪和情感。在歌唱表演中,首先要在自己的头脑中唤起内部视觉意象,这种意象是在歌曲规定的情景中所创造出来的。要使歌曲思想内容“说”得真实可信,就必须懂得用自己心里视觉看到歌曲情境中的意象,把唱的歌词,即词作家的话,变成歌者自己的话,歌曲的情境变成歌唱者自己说话的情境,仿佛歌唱者就是曲中人了。例如唱《夜夜的晚夕里梦见》这首甘肃民歌,当前奏一开始,演唱者的肉眼想像中犹如梦里出现了阴沉的夜晚,四面环山,演员应进入这意境,等候期望着自己想念的情人会面,这是一种盼望,思念的情境,演唱者必须进入情境并运用技巧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每一首歌曲都有特定的情境,不同的歌曲的情境,包含着不同的时间、人物、地点、景物等视象。在演唱时,演唱者必须首先在自己的内心视觉的银幕上创造出并看到自己的一切想像虚构,及一切规定情境。内心视象会创造情绪,情绪又会激起相应的情感。歌曲的情境是歌曲演唱的重要因素,一个歌手若能把握住歌曲的情境,会增强情绪和情感的艺术表现。
2、语调与句法
歌唱表演不能脱离说话、朗诵的语调和句法。语调和句法是语言的一门艺术。伟大的歌唱家卡鲁索指出:“我们知道,单单是声调美丽洪大,不能补偿其他缺点,每每是歌声不十分洪大的声乐家,或者声音不十分美丽的声乐家,由于语法的掌握高超,情绪处理深刻,能给以人极佳的印象。”(引自《世界音乐家名言录》)由此证明,语调与句法技巧是演唱表演的重要因素。
演唱表演既是音乐艺术,又是语言艺术。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一样,也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说话、朗诵、语调、音色、声音共鸣、声音力度,还是速度和节奏等都是歌唱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学习说话、朗诵也是歌唱基本功训练内容之一。
语调与句法我们不能忽视顿歇,在音乐中称休止。在乐句进行中,运用默然间断,声音浅停止,这是为了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形似中断,实则在顿歇之间它是不断的,而是连贯的延续着的。顿歇意在情理之中、感情之中、音乐之中,绝不能一意孤行,当心理顿歇与逻辑顿歇(即句法逻辑、音乐逻辑)相符合的时候,才可以利用顿歇,顿歇用得恰到好处,会增强歌曲形象的活力。例如《我的祖国妈妈》结束句,“我亲爱的”,大换气顿歇,然后再唱“祖国妈妈”,这样做是为了有充分的气息和声音去表现对祖国深情的爱。
总之,语调、重音、停顿和词序等都是语法表达手段。演唱者只有准确地理解、认识、使用语调和句法,才能更深刻地演唱声乐作品。
二、歌曲的艺术处理
1、轻重强弱
声音的轻和重或强和弱是根据歌曲中所要表达的内心感情而表现的。演唱者必须对歌曲的情境、情绪,及情感层次和情感的发展而赋予不同的声音强度。在演唱中,强的声音通常用来表达强烈、火热的思想情感。如刘炽写的《英雄赞歌》。用中强的声音演唱抒情歌曲,如施光南写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演唱摇篮曲、小夜曲则需要中弱和弱的音量来演唱。以表达歌曲的“宁静”、“回声”、“心声”、“自言自语”及“耳语”等。
2、风格变化
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风格,中国歌曲不同于外国歌曲的风格,中国歌曲又分东北风格、西北风格、新疆风格、风格、江南风格等等。外国歌曲又分意大利风格、俄罗斯风格、西班牙风格、美国风格、墨西哥风格等等,还有咏叹调风格、摇篮曲风格、小夜曲风格、船歌的风格等等。这些众多风格概括起来有四种类型,一是地区风格;二是民族风格;三是形式风格;四是作曲家和歌唱家的风格。通常所说某某演唱得非常有味就是指表现歌曲风格而言,歌曲风格掌握得越准确,演唱的味道越足,感染力就越强。有很多学生,不注重歌曲风格知识,对演唱歌曲的地区、民族以及作曲家生平毫无了解,只是唱准了音符,让人听了面目皆非,毫无品位。因此,在歌唱表演中表演者要认真仔细研究歌曲风格特征,以便准确掌握,深刻表现。
3、情感变化
关键宇:情境;情绪;语调;句法;力度;音色
一、歌曲分析
1.情境与情绪
当我们拿到一首作品时,首先要对歌词进行解读,了解词作家所要表达的内容,了解词作家创作的时代历史背景,甚至根据词句去揣摩他的内心。歌剧演唱就更是如此了,不仅要了解时代背景故事情节,更要用心去感受当时的人物内心情绪和情感,做到情景再现。即使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也要根据词意唤起自己头脑中的内心视像,从而看到生活在那个情境中的人物,这样歌曲思想表达的才更真实可信。
要是能做到上述各点,那么要唱的歌词,即词作者的话,就会变成演唱者自己的话,歌曲的情境就变成演唱者自己说话的情境了。此时,演唱者似乎进入歌曲的情境中去了,仿佛就是曲中人物了。例如《思乡曲》戴天道词夏之秋曲,歌词前两句:“月儿高挂在天上,光明照耀四方,在这个静静的深夜里,记起了我的故乡。一夜里炮声高涨,火光不满四方,我独自逃出了敌人手,到如今东西流浪。”词作者找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最甚的时间,即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然而团园节不能团圆,因为战乱,有家不能回。在团圆节晚上,仰望明月思念家乡的亲人,战火弥漫自己独自逃出来,不知亲人如何。歌唱者在演唱时要根据时间、地点、人物的情境,指引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演唱起来就生动逼真,观众就会深受打动。
2.语调和句法
歌唱表演首先是建立在唱清楚歌词的基础上的,其次,再考虑音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共鸣、力度等,这样唱出的声音才会自然悦耳。歌唱表演既是音乐艺术又是语言艺术,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一样也是丰富多彩的的,有时绵绵细语,有时感人肺腑,激动不已,有时高亢明亮,使人胆战心惊,手足无措;有时慷慨激昂让人心情振奋等。语言的这些艺术效果与歌唱的艺术效果是共通的。作曲家在谱曲的过程中,也是遵循着语言的逻辑关系,强调这力度、音高、节奏和速度。因此,学习说话与朗诵也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内容之一。
伟大的歌唱家卡鲁索指出:“我们知道单单是声调美丽洪大,不能补偿他的缺点,每每是歌声不十分洪大的声乐家,或者声音不十分美丽的声乐家,由于语法的掌握高超,情绪处理的深刻,能给以人极佳的印象。”(引自《世界音乐家名言录》)由此可以看出,语言与句法技巧在歌唱表演中的地位。
在歌唱表演过程中,语调,句法要非常准确,不能凭空捏造,或者似是而非。歌唱者在表演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这一点,很多声乐初学者,由于气息问题经常会把一句话换两三口气,把一个完整的乐句唱的支离破碎。有的演唱者不分逗号、问号、等,把所有的乐句都唱成了一样的感觉。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一是不懂音乐结构及音乐连贯性;二是不懂语法文理和呼吸方法的错误。“语调句法就是表达歌曲情感、思想内在实质,它富于表现力的声音,随着良好的吐字技巧,准确的语调,句法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因为语调本身就是对看不见的情感和体验的表达同声音相适应。”
对于句法的处理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注意连贯性,另一个是不能忽略停顿和间歇性。顿歇在旋律中我们称为休止。演唱者在表演时,一方面不能破坏歌曲的连贯性,另一方面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该换气的地方换气,句子和音乐的连贯不等于唱滑音,连音线里的休止不能够唤起,那样会破坏歌曲的意境,要做到“声断气不断”。所为顿歇,“就是在连贯的声音线为基础的音乐中,保持连贯性的同时也存在停顿,但他并不妨碍歌曲的连贯性。顿歇应在情理之中、感情之中、音乐老中、绝不能一意孤行,也就是歌唱者的顿歇要有充分的内心根据,当心理顿歇与逻辑顿歇相符合时,才可以利用顿歇,”顿歇利用的恰到好处,会增添演唱的个性,丰富演唱的情感,增强歌曲的色彩。例如,《教我如何不想她》中的“水面落花慢慢流……”歌唱时在“花”字上的顿歇,给人带来鲜活的“水花”视觉形象。
二、歌曲演唱的处理
1.力度的变化
演唱一首歌曲决不只是有一种音量,每首歌曲在基本音强的基础上,要有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一定要与情感变化相适应。音的高低是由旋律的起伏表现出来的,音的强弱变化主要是由演唱者来进行控制的。歌手在演唱之前,首先要对歌曲仔细品味,精心琢磨,要对每个字每个音、每个乐句、每个音乐术语,都要下功夫领会作曲家的意图从歌曲的调式、和声、速度、力度等进行分析总体把握。
一首歌曲不能从头强到尾都是强音,或都是弱音,有的作曲家已有力度标记,但有的演唱者完全忽视了标记一开始就唱强了,以至于到后面部分没法控制。因此,演唱者必须对歌曲的情境情绪情感层次和情感的发展而赋予不同的声音强度。例如,演唱《黄河颂》时,绝不能从头强到尾,有些歌手音的强弱控制力差,该弱的地方弱不下来,该强的地方强不上去,致使处声嘶力竭,或高音站不住拖不长,因而不尽情。《黄河颂》前面三句都是情境描写,是黄河概貌的介绍,因此,演唱者无须用强音。作曲家也没有对这几句进行力度要求,我们根据歌词和音乐分析,应该断定用中强(mf)的音量来叙述黄河的概貌。接下来,“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可以用强(f)的音量去表现黄河英雄的体魄。在接下来,有要回到中强(mf)知道结尾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处又回到强(f)第二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要从强变到很强(ff)非常响亮雄壮的声音去表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演唱这首歌曲时,要做到整体分析,注意作曲家的术语标记,然后摆好声音的力度层次变化。这首歌曲所以很难唱,其主要原因就是声音音量力度的把握上,感情一上来就忘了音量的控制,几乎从头至尾都大音量,演唱者很难驾驭的住。
除此之外,声音的突强(smf)还可以表现惊恐的,弱(p)可以表现“心声”,很弱(PP)可以表现“回声”“自言自语”。声音的渐强渐弱还可以表现距离感觉。声音的强弱是由一定的道理的,所为强,并不是强的本身,强也可以说声不弱,相反弱也可以说成不强,强和弱是相对而言的,强和弱是一种相对概念。
2.音色的变化
在声乐学习中我们经常说:“有什么样的情感就会有什么样的声音”。当心情愉快时就会有甜美清脆的声音,当悲伤沉闷时就会有黯淡低沉的声音,歌声的不同色彩就是歌唱的表现力,声音色彩感受力越明显的人对歌声的音色处理越细腻,情感艺术效果表现的就越好。
不同的歌曲用不同的音色演唱。革命歌曲需要激昂有力的音色,“摇篮曲”需要温柔的音色,“山歌”“船歌”用嘹亮昂扬的音色,不同咏叹调、诙谐曲、浪漫曲等需要各种不同的声音音色。不同人物也需要不同的音色来表现,如“斗牛士”要用雄壮而壮丽的音色来表现,“捕鸟人”用轻快机敏的音色表现,“理发师”用诙谐幽默的音色表现。
总之,有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和情绪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声音音色,歌唱表演者应该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声音音色,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角色中去,大胆地钻到歌词和音乐中去,把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精神情感用特定的声音音色传达给听众,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好人物形象歌曲意境,引起听众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徐行效.声乐心理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3]邹长海.声乐艺术语言学-讲话与歌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7月.
[4]根纳季.齐平[俄]音乐活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焦东健、董茉莉译2008年2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