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书斋

书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书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书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夏目漱石作品 知识分子 书斋 他者关系

在夏目漱石作品中,书斋经常被提及。在分析夏目漱石作品的思想和主题时,书斋无疑是个关键词。在他的作品中,书斋不仅作为知识分子提高自身学识和修养的场所,更是他们思考和自省的场所。书斋这一封闭的内部空间结构使知识分子断绝了与他人、社会的联系,成了知识分子保存自我和逃避世俗社会的避难所。即便是如此重要的书斋,学者们也鲜有论及。本文就漱石作品中书斋对于知识分子的存在意义进行探讨。

在漱石作品中,关于书斋的描写俯拾即是。如在《心》中有以下描述:“书房里有书桌和椅子,有很多书排开漂亮的书脊,搁着玻璃在电灯下泛光。书房位于茶室檐廊尽头拐角,从房内位置来说,拥有比客厅还充分的安静。”①在此体现了知识分子相对优越的物质生活。在《路边草》中,“健三回到家换好衣服,便进入自己的书斋。他始终感觉在六张小的书房里,有着堆积如山的事情要做。但事实上比起工作,有些必需的事情支配着他”②。这一日常习惯性描写更凸显出书斋于知识分子的重大意义。宽敞而独立的书房体现出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的优越,安静而封闭的环境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思考的内部空间。在这里,知识分子既可以苦心钻研学术,又可以任思想自由驰骋,可以说书斋为知识分子保存自我提供了空间。在漱石的作品中,知识分子多囵于封闭的书斋中,尽量远离世俗的纷扰,保持心灵的那一方净土。如在《长谷川君与我》中言及作者对政治漠不关心的态度,而进行文学创作时,也定会避开政治家、事业家,并把这归结为缺乏针砭时弊的胆量。这种对于书斋外之事的漠视,表面使书斋是知识分子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实质上却是弱者主动割断与他者联系的手段。

书斋作为知识分子学习和思考的场所,于此知识分子们通过阅读使思想更加丰富。强大的思考力促使他们审时度势,及时地对外界的变化作出反应,也使他们不断反省过去。例如《路边草》中健三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过程。最初“健三因钻研学问即便孤独,他也决不认为能使鲜活的血液变得干枯”③,但渐渐地他认为“人一味地做学问,即便死了也了无生趣”④,以致后来“他时常考虑钱的问题。有时也会怀疑自己为什么没把物质的富裕当作目标工作到现在”⑤。追溯其思想变化的根源,那是因为期间他时常迫使自己追忆过往,成为过去的人。这些思考都是在书斋完成的,可以说书斋是知识分子进行自我反省的内部空间。

诚然,书斋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思考的内部空间。但学识的增长、思考力的增强是否能够减少他们内心的苦闷和孤独呢?我们从漱石作品描述中得知事实不竟然。《我是猫》中的苦沙弥是个教师,从学校回来后终日躲进书斋,几乎不露面。在猫看来,主人必定是个勤奋的人,可实际上并非如此。猫曾蹑手蹑脚地窥探他的书斋,谁料主人正在午睡。有时还把口水滴落在未读完的书上。主人因为胃肠衰弱,在大量饮食后常需要摄入消化剂,之后翻开书,读过两三页便昏昏欲睡,随之把口水滴落书上,这便是他每日重复的事。《路边草》中的健三是位学者,在家时多数时间都在书斋。在静寂的时间流逝中,他始终感到焦躁不安,他很痛苦。刚留学归国的“他把从远处带来的书籍翻开,在堆积如山的西洋书籍中盘腿而坐,度过了两个星期。并且顺手拿上一本书读上两三页,因此重要的书籍总是不能整理。直到友人不忍看下去,才帮他把书整齐地堆放在书架上。知道此事的人多认为他神经衰弱”⑥。由此可见,书斋并非是知识分子心灵的绝对乐土。尽管他们试图通过躲进书斋来远离世俗社会,但他们并不能真正脱离现实社会。《从此以后》的代助拒绝从事与他人联系的职业,过着高等游民的生活,但最后迫于现实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放弃整天读书、游荡的生活,去社会上找工作。《心》中的先生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来往,整天躲在书斋里。尽管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少了外界传统道德的谴责,但读书并没有缓解他内心的压力,相反加重了先生对自己的苛责。《行人》中一郎尽管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但缺乏与妻子面对面的交流,于是他只能在私人领地的书斋冥思苦想,反而加深对妻子的猜疑,加重内心的痛苦。可见书斋这样一个封闭的空间并没有减少知识分子的痛苦,只不过是将其苦恼隐藏起来,内化了而已。

诚然,尽管这些知识分子尽量避免社交,避开与他人的交往,但他们内心的烦闷与苦恼并没有因此消除。一方面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但现实条件和自身特性令他们只能在书斋内徘徊。《我是猫》中的以苦沙弥为首的知识分子既对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给予嘲笑讽刺,又因脱离实际而苦闷惆怅,于是对生活采取随波逐流的态度。尽管他们对现实不满,但又对明治社会的专制统治无能为力。这种矛盾造就了他们的孤独。于是这种苦闷和孤独只能在书斋中排遣。在《心》中“我”对先生的学问和思想怀有敬意,但除了“我”,并没有其他人与先生交往,对此“我”时常表示惋惜,先生则表示像他这样的人不配到社会上说三道四,丝毫无动于衷。在“我”看来,这一回答因过于谦虚,反而像是对社会的冷嘲热讽。实际上先生也不时就如今已成名人的某某老同学横加指责,于是“我”毫不客气地指出他的这种矛盾。先生渴望进入社会生活,但内心的苛责只能让他囵于书斋。可见知识分子越是与知识打交道,自己就越陷入孤独。丰富的思考力往往使知识分子脱离现实去凭空想象与他者关系,这时他者便是自己的假想敌。一郎渴望与妻子精神上的交流,但作为精神优越者的知识分子并不是主动向妻子敞开心扉,而是期望妻子站在与自己同样的高度思考问题。在双方僵持不下时,一郎选择躲进私人禁地的书斋。在那里,他胡乱猜疑着弟弟二郎与妻子的不轨行为,连自己的父母和妹妹都成了他的假想敌。这种关系与《路边草》中的健三和阿住有着相似之处。健三是位学者,在家时多数时间把自己关在书斋里,在时光流逝中,他愈发孤独。阿住对丈夫的这种行为装做视而不见,健三却把这种行为看做是妻子对自己的冷淡。在阿住的内心也在深深地谴责着健三。健三精神上的优越感使他感到孤独,而他的非社交行为被亲戚看做是怪人。书斋使知识分子思考、内省,但同时也拉大了他们与常人的距离。但当他从孤独的书斋走出来,迎接他的不是亲近的大自然,而是繁杂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健三被繁琐的日常所包围,他的日常是围绕复杂的家族关系展开的,夫妻关系、与姐姐夫妻关系、与养父母关系,与哥哥夫妻关系、与岳父的关系构成了知识分子高度密集的日常生活。而使健三唯一能够得到喘息的空间便是书斋。在那他可以任思想自由驰骋,也可以远离世俗的纷扰,得到内心的平静。可以说通过书斋,既可以远离繁杂的家族关系,又可以使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这只是内心短暂的平和。书斋犹如横亘在知识分子与他者、与外界社会之间的一堵墙。书斋作为知识分子的私人圣地,连最亲近的妻子也鲜能踏入半步。假想少了书斋的存在,使自己与家人同处在一个空间内,彼此心灵间的距离能否拉近呢?有待进一步考察。

既然文中的知识分子如此渴望与他者、与外界建立联系,何不走出书斋呢?《心》中先生的夫妻生活便是最好的例证。妻子是先生最深爱、最信赖的人,却不能理解自己,先生感到寂寞,经常觉得自己已切断同周围的任何联系而在这世上顾影自怜。但他为什么不走出书斋接触社会呢?在与夫人的谈话中曾问道:

“先生干嘛老是在家看书思考,不到外面做事呢?”

“他那人不行,讨厌出去做事。”

“也就是看破红尘,认为做事纯属无聊了?”

“看破不看破,我一个女人家倒不明白。不过大概不是那样子的,恐怕还是想干点什么,但就是不成。所以怪可怜的。”⑦

尽管这是一段妻子对先生出世的理解,但从上面的对话不难看出先生的心境是随着书斋的位置而变化的。如果说书斋内是封闭的自我空间,那么书斋的外部空间则是外界现实世界。走出书斋后的知识分子又将面临怎样的生存环境呢?夏目漱石不同时期的作品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层进式的解析。较之前期作品,其后期作品趋于内向地发展,因此知识分子更需要书斋这样一个安静的环境对人生、对内心进行反思。在早期作品中,主人公多通过大自然等外界开阔的空间结构来调和自己的内心。《旅宿》中画家通过旅行来远离尘世的喧嚣,达到平和内心的目的。《门》中的宗助和阿米为了逃避世俗的苛责,来到偏远的地方过着平静的生活。《行人》中的一郎虽然面临入教、死亡、发狂三条道路,但最终通过旅行试图暂时缓解内心的苦闷和压力。但上述手段只能使他们更远离现实世界,并不能真正地从孤独中摆脱。《心》中的先生更是走上了自杀的道路。与后期三部作品不同,《路边草》的健三从孤独的书斋走出来,走进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之中。

走出书房的健三并没有一头扎进日常生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由于他所受的教育和人生历练,非但没有被亲属同化,反而对周围人的行为给予理解。尽管他对缺乏教养的姐姐阿夏反感,鄙视凡事为自己打算的比田,更憎恶贪婪的养父母,但他却能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当周遭的人对他整天闷在书斋,避免与外界来往的行为表示不解时,当他被亲属认为是孤傲的怪人时,他解释为受教育的差异使然。当然健三对家人的理解,是受到义理人情等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影响,但主要是因空间转化带来的对他者视角转变。即从书斋这一内部空间向现实生活外部空间的过渡,导致对他者绝对化的视点向相对化的转变。尽管健三返回现实世界依然蔑视周围的人,但这与在书斋中蔑视他人截然不同。封闭在书斋中,尽管怎样蔑视他者,但没有具体的现实对象,就不能产生相应的反应。这种对他者的蔑视是单方面,绝对行得通的,具有绝对性。但回到现实世界面对具体的对象时,就会产生与他者的摩擦与不和。因对方的反抗,知识分子抑或加重对对方的不满,抑或重新反省自己。这样就可能与对方站在平等的位置来看待他者。把他者作为相对的镜子,折射出自己,重新发现自我。如在健三看来“可怜哥哥就是可怜自己”,对姐姐不断向自己寻求帮助感到厌恶,但看到卧病在床的姐姐时,竟也觉得自己缺乏人情味。当穷困潦倒的岳父低头求助时,健三开始把自己置于同样的境遇中想象。尽管作为知识分子的健三把他者放置同一平面思考,尽量体谅他人,但知识分子的自我本位并没有解体,还是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与他者的关系。当伦理或思想的优越者与被蔑视的人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尽管碍于义理人情等传统观念的桎梏,做出些许行为上的让步,但内心仍坚持其引以为傲的思想。这种行为与思想的不协调加深了知识分子的苦闷和烦恼。

书斋作为知识分子存在的场所,它是提高学识和修养的场所,更为知识分子思考和自省提供了空间。由于囵于狭小的内部空间,割断了与他者、外界的联系。不仅如此,生活在密闭空间的知识分子由于缺少与他人的交流,导致他们往往把现实生活中的对象幻想成假想敌,这样与他者的关系更加紧张。相反从书斋走出来,就能更加客观地看待他者。在外部现实世界中,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他者,就使得视角更加相对化、客观化。如此,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才能得以缓解。

注释:

①夏目漱石.《心》.新潮社,1997年,第42页.

②夏目漱石.《路边草》.岩波文库,1966年,第295页.

③同上,第296页.

④同上,第371页.

⑤同上,第453页.

⑥同上,第295、296页.

⑦夏目漱石.心.新潮社,1997年,第31页.

参考文献:

[1]江藤淳.夏目漱石.新潮文库,1964年.

[2]前田爱.都市空间中的文学.筑摩书房,1988年.

书斋范文第2篇

袁岳

如果我是一个生意人、一个创业者,什么是我的管理呢?

很多生意人最多叫做企业主,而不能称为企业家。是的,可以有这样的区分。如果让我来划分两者的区别,前者就是遇到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生意人,而后者则有相对系统的想法与体系,而且有相对稳定与机制化的管理资源获得渠道。鲁培康先生在本书中用科学、品牌、文化、声誉、伦理这五个要素来构建所谓境界管理,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分析架构。

本书强调,管理境界可视为企业所能达到的管理层级,境界管理则是内含了一套管理要素与方法的管理模式。如果我用这个架构,那么我就可以看到乔布斯基本上是健全的,也可以归为管理境界高的;王石也可以得到不错的认可,但中国的其他首富级别的企业家的管理境界却未必都是很好的。而鲁培康先生最为客观的一个做法是提出了境界管理的分阶段论:“立身境界、立信境界、立命境界、立德境界、立道境界是企业境界管理的五个阶段与五种模式,五种管理依次递进、不断提升,构成境界管理的又一理论模型。”分阶段论,符合企业前进的基本节奏,也符合很多生意人管理提升的基本经验。

我在基本判断与分析上非常赞同鲁先生的模式,尤其是关于中西管理文化的平衡问题。关于中西管理特色,素有争议,但以理论界之争为多,而在面对管理实际问题的时候,一个行动者可能就是需要在尽可能多的选择中进行选择。坦率地说,国学理论在面对当代问题、西方管理在面对中国现实时,都没有提供充分与完全适用的解决方案,因此在为实际管理行为提供营养与解决选择思考方面,中西管理素材越多越好,根本没到彼此排斥的时候。

如果我一定要对鲁培康先生的管理理论提点补充意见,那主要是两点。一是,对于方法论要格外高举。尽管鲁先生的五重境界管理模式本身也包含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但是对于中国管理学界普遍轻视与忽略甚至误导学生轻视管理工具、技能与方法论的倾向,我觉得有必要特别将方法论或者工具体系作为境界管理的一个关键要素。无工具无管理,这也是管理与一般哲学、社会学或者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二是,要特别提醒读者关于五重境界的依次提升问题,是的,存在有渐次提升的经验案例与现象,但是正如鲁先生特别注明的那样,存在着另外一种更有超然性的管理境界:有人创业阶段就已怀使命,很讲究信用,很讲究道与德,恰恰是那样的模式超越了这种渐次提升的简单时序模式,而使企业获得了不同寻常的发展。我自己的经验也是,管理也是一种禀赋,不能以发展为理由容忍自己不当甚至不法的原始积累,当DNA植入,在这个基础上立的身就算未来有争取立德立道的机会,也许依然可做出大公司,但其境界很难脱出赎罪层次。当然,境界管理之说,见仁见智,鲁先生之作开启一个可供思考的开阔话题,其功不小。

企业何以持续发展?

穆琳琳

2010年2月1日,受日本政府的邀请,78岁高龄的稻盛和夫出任已申请破产保护的日航CEO。在短短10个月内,日航就创造了历史上空前的1580亿日元的巨额利润。不仅如此,稻盛和夫创建的两家世界500强公司京瓷和第二电电,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仍然能持续并且稳步的发展。那么,这些商业成功的秘密何在?稻盛和夫坚信,“只要注入经营真谛,日航一定能够重生”,而这个“经营真谛”,就是概括为“敬天爱人”的经营哲学和称为“阿米巴”的经营实学。

所谓实学,即描述企业经营时实际的管理技术,具体的操作手法。稻盛和夫在其经营哲学

追求做人的正确准则基础上,确立了一套精细而实用的会计原则,本书已做了详尽的阐述,当中归纳的“会计七原则”是经营者正确经营企业的指针,同时也是引进“阿米巴经营”的前提,事实上,凡是引进阿米巴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企业,无不贯彻执行了这七条原则。

稻盛和夫在27岁时创建了京瓷,从零开始学习企业经营,在这个过程中稻盛和夫意识到一个重要的真理,就是会计将成为“现代经营的中枢”。因为经营者必须正确掌握企业活动的真实状态,才有可能带领企业长期持续地发展。

“如果想认真经营企业,那么经营数据决不允许有任何人为的操作,它必须反映企业经营的实态,它必须是唯一的真实。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的所有的科目、所有的细目,其数字都必须完整无缺,任何人看来都没有任何差错。它必须百分之百反映企业经营的实态。”这些数据使得京瓷和第二电电获得持续稳步发展,甚至在泡沫经济时期也不受影响。

并非会计学专家的稻盛和夫自学自创了会计学的原则,对于正陷入困境,不知怎么做才好的经营者来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稻盛和夫在向日航注入灵魂――正确的经营哲学的同时,让日航的领导干部学习经营的实学

简明的会计原则,这当务之急人手很快地扭转了日航的困局。从2011年4月起,日航开始全面推行基于“稻盛和夫实学”的“阿米巴经营”模式。

书斋范文第3篇

“唐宋家”之一的苏轼早年聪慧过人,颇有骄傲之心,自题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世间书。”后一老翁捧书请教,苏轼满目生字,不禁冷汗直流,回书房后,修改对联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世间书”。从此,虚心求学,终成一代大家。

宋代诗人陆游最喜读书,在目睹国家破败、历经人世沧桑后,晚年在书斋自拟一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一“消”一“送”,废寝忘食,不觉光阴消逝。

明代书画家徐文长在“青藤书屋”写联道:“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仅仅十四个字,让坦言高谈、恃才张扬的“狂士”形象跃然纸上。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学识渊博,高风亮节,绝不与清廷合作,晚年在杭州“湘西草堂”题联云:“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上联写欲破孔孟经书旧传统,拓展经学新局面;下联表露其在亡国破家之际,愿以身殉志。传说王夫之当时不管晴天雨天,穿木屐,撑雨伞,以示耻见青天、耻踏黄土的“乞活埋”之志。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书斋联是:“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一个“咬”字,把刻苦读书的精神写得活灵活现;一个“直”字,写出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不屈品节。

蒲松龄的励志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与袁枚、赵翼并称为“江右三大家”的蒋士铨,他的书斋联是:“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于教子;寡智乃能习静,寡营乃可养生。”把读书和育人为人生第一乐事要事。

书画大师刘海粟在画室内悬挂一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书斋范文第4篇

虽然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美国却背负着数千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虽然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十位,高于日本和英国,但每年却有上百万的美国人申请破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的反差?人们眼中富足的美国,是否只是在危机之外所包裹的一层财富的幻象呢?

基于在美国和欧洲国家超过20年的金融业工作经验,本书作者从美国的货币政策、经济现状、消费观念、金融政策、信用体系和法律制度等多个方面,生动地诠释了自己的“美国式错觉”理论,解析出了一个财富幻象之下的危机四伏的美国。

次级债危机和美元贬值,正在逐步将全球经济(不仅仅是美国)拖入尴尬的境地,阅读本书,将使读者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的经济、社会乃至文化根源,以及这些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会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不可不知的营销学的100个故事》

美元贬值,次贷危机,谁在掠夺我们的财富!股市震荡,资产缩水,如何保住手中的财富!揭秘货币战争,透析资本战争,探源次贷危机,厉以宁教授倾情作序!

看似富有的美国,每天却要向世界举债十亿美元,才能维持运转,可以说,是世界各国对美元的盲目追逐吹起了美国财富幻象的泡沫,因此,一旦美元贬值加剧,引发经济衰退,受伤害的也绝不仅仅只是美国。

富有学术精神的生动阐述,逻辑清楚、人人都能读懂的金融评论。

没有滞销的产品,只有落后的营销方式。

每个人都需要懂营销学。营销不是简单地卖东西而已,而是需要对市场定位、目标策略、消费者心理等作通盘考虑。

《80/20法则》

阐释和普及80/20法则的经典之作,已被翻译成25种文字,销量超过70万册。

80%的销售额由20%的产品创造;80%的收益来自20%的客户;80%的成就源于20%的工作。这就是通行于商业领域的最基本法则之一――80/20法则。本书是阐释和普及80/20法则的经典之作,将引领你重新认识80/20法则的价值,并找到以“少”胜“多”的秘诀――专注于重要的20%,即“关键少数”。

我们都相信一句中国古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很遗憾,这本书用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例子让我明白,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在付出和收获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平衡的关系:80%的收获,来自于20%的付出;80%的付出,往往却只能带来20%的结果。在企业中,80%的收益来自20%的客户,80%的创造力来自20%的员工;在生活中,80%的快乐和帮助来自20%的朋友。

《高手身影》

《高手身影》录入的诸多案例,其深度、高度及厚度已经堪称MBA案例教学的典范,对于讲求沉潜精修的和君咨询来说,此书的问世,势必将横扫环境、竞争已不适用于国内的国外案例的商学课堂和企业实践!

此书命名为《高手身影》,而不是《高手》,也是有深意的。她正是要向读者传输这一理念:真正的高手,寥若晨星,于本书案例中,隐约可见高手身影!和君咨询讲求三度修炼,认为咨询师“道行”的高低决定了为企业提供价值的高下,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更有理由期待如和君咨询类有理想、有境界的机构,能够呈现出更多精彩纷呈的商学案例,直至中国本土的商学实践能够比肩西方的哈佛、剑桥等,改写中国商学教育!

《云梦仙境》

本书描写了春秋战国时代著名隐士――鬼谷子充满传奇的人生。他平生胸怀“弭兵”之志,在云梦山隐居期间,招徒引贤,培养了诸多能人志士,如军事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等人间奇才。鬼谷子这个被民间敬奉了两千余年的玄学大师,他的玄学理论一直为民间所传诵,被民间奉为“智圣”。其教育成就当与孔子比肩。鬼谷子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非凡建树和造诣,除了民间信奉的相术,以及军事和纵横学说外,他在养生学、养殖和贸易学方面都对后人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马连忠,由于从小生长在云梦山附近,后又出任北京云梦仙境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对鬼谷子隐居及其文化精髓,自幼耳熏目染,种种机缘,得以精研鬼谷子其人其事,颇有心得。对鬼谷文化中的韬光养晦,修真养性,宽人宽己的思想情有独钟。并习之不辍,收益良多。对鬼谷先生的“若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经商之道倍加推崇。

《热点定律》

如果你的公司整天处于一种萎靡不振的状态,员工没有激情,没有活力,虽然付出努力却没有多少收获,那么你就应该仔细研究一下热点定律了。

顶级管理思想大师,在全球掀起热点风暴。

伟大的企业充满着活力和革命性。在这本激动人心、思维活跃的书中,琳达?格拉顿教授向我们揭示了活力和革新的重要性。

战略管理研究大师,伦敦商学院教授,《竞争大未来》、《领导革命》、《管理大未来》著者 加里?哈默

企业焕发活力与创新力的热点定律:

企业关系网是热点产生的源泉。

用愿景激发员工的热点,点燃兴奋的火花。

要通过设计架构、实践与流程来创造热点产生的环境。

紧张的、有节奏的、具有思考性的工作阶段是热点产生的燃料。

超越最佳方案,形成自己的标志性流程。

企业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是热点产生的最佳平台。

边界跨越者能为企业热点团体带来真知灼见。

书斋范文第5篇

作者:搜狐公司理财频道?编

编辑推荐:本书定位于大通俗读物,重点解答百姓基金投资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操作细节。比如,去哪里买基金既方便又省钱?怎样操作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希望本书能帮助投资者跨越投资门槛,摸清基金投资门道,轻松理财。本书既适用于基金新手,从基金投资的ABC开始;也适用于“老基民”,获得全面的数据资料,分享专家看市的专业经验。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作者:(美)德鲁克 著,蔡文燕译

编辑推荐:人人都知道创新的重要性,激烈的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技术已经让人们对此深信不疑,但关键问题是,该如何进行创新呢?

德鲁克在经典之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首次将实践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所有企业和机构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的工作,并与我们共同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

作者:(美)比格斯 著,张桦 等译

编辑推荐:《对冲基金风云录》当属投资书籍中最富有启发性和引人入胜的作品之一。巴顿・比格斯,这位与索罗斯、朱利安等齐名的华尔街传奇投资家与金融大师,以印象派的笔法描绘了一群专业投资者的生涯,展现了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投资世界带给人们的悲喜。

书中的主人公是华尔街上执著专注的投资人士,他们是一群奇特、危险而迷人的家伙,在投资生存战中弱肉强食。作者讲述了一段又一段投资冒险与个人奋斗的经历,展示了投资家们形形的生活方式和经营手法,在他们身上,华尔街浓厚的商业文化、深邃的生存之道被演绎得出神入化。

第一手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很少有人能像巴顿・比格斯那样看到华尔街如此多的起落、获得如此丰富的经验。如今,比格斯描绘了专业投资世界的大图景,也讲述了个中人物的小故事。作品像作者本人一样率直、机智、充满魅力,它揭开一层层神秘的幕布,让我们走进华尔街的总裁办公室和晚餐会,借助作者的眼睛看到残酷而诱人的对冲基金世界的真实景象。

很少有人能与“美国第一投资策略师”巴顿・比格斯交谈,听他讲述投资世界和对冲基金幕后的奇闻逸事,而《对冲基金风云录》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与其他的华尔街人士相比,巴顿・比格斯在描绘市场时更有品位、更清晰,也更富有见地。他的新书《对冲基金风云录》不仅为我们带来大量宝贵的投资经验,也提供了令人兴趣盎然的阅读享受。

――大卫・F・斯文森(耶鲁大学首席投资官)

自从科技股泡沫的辉煌时代以来,投资已经变成了一项危险的工作。经营对冲基金更是如此。在《对冲基金风云录》中,比格斯透视了这些每天决定巨额资金投向的冲基金人士的性格和心理。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它充满了趣闻逸事,也呈现了一个绝对内部人士的深改见解。建议你们在读完本书之前,先别把钱交给华尔街上的任何人。

――安迪森・维金(著名金融专栏作家、评论员)

畅销书《美元之死》的作者,《债务帝国》合著者

像大师般思考和投资

作者:(美)林奇(Lynch,P.)、(美)罗瑟查尔德(Rothchild,J.) 著,刘建位、徐晓杰/译

编辑推荐:本书是最受普通投资者欢迎与推崇的投资经典之一:自出版后的10年间,销量超过百万册,畅销全球。

鼓励普通投资者建立战胜专业投资者的信心,普通投资者只要动用3%的智力,即使没有富裕的金钱、良好的专业教育,也一样可以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甚至超过华尔街的专家。普通投资者更有机会在生活中早于专业投资者发现上涨10倍的大牛股。系统讲述了一套简单易学的股票投资策略利用自身优势,在工作场所或消费时就能发现优秀的公司。将股票分为6大类型逐一分析,总结出10倍股的13个特点,提醒避开6种危险股。如何构建投资组合,应持有的合理股票数量,买入、卖出股票的最佳时机。如何从证券公司、公司年报等渠道获得信息。如何利用市盈率、每股账面价值等进行投资分析,在财务报表中找到真正值得参考的数据,在看似没有机会的股票中找到“黑马”。分析常见的投资心理误区,帮助投资者避开投资陷阱没有深奥的理论,让一窍不通的投资者也能心领神会。

《商海王道》

作者:王振滔、吴甘霖?著

编辑推荐:此书是企业家与管理学家联袂合作的经管图书代表作,由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管理学家吴甘霖联手写作,首次探究了奥康集团快速崛起之谜,披露了“温州商神”王振滔的传奇成长历程。

本书写作方式别开生面,开创了企业家与管理学家合作著书的先河。奥康集团总裁以现身说法对经营管理经验作了总结;管理学家则从管理学的角度对案例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分析。这种形式为读者研究和学习经营智慧提供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新样本,因此本书不仅被许多著名企业家赞赏并向读者推荐,也被中欧国际工商学家赞赏并向读者推荐,也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领导誉为“MBA的活教材”。

《中国新股民必读全书》

(原书第7版)

作者:陈火金?主编

编辑推荐:本书以中国新股民为读者对象,从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人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炒股的知识与技巧。具体内容包括:中国新股民入市准备、怎样从交易市场买卖股票、股票投资的基本分析法、股票投资的技术分析方法等等。

《成交高于一切:

大客户销售十八招》

作者:孟昭春?著

相关期刊更多

黄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作家协会

满族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丹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