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天津婚姻保卫战

天津婚姻保卫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天津婚姻保卫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天津婚姻保卫战

天津婚姻保卫战范文第1篇

一、现代都市男女情感话题

“赵宝刚导演是一位有着明晰自觉的文化追求和美学追求的不可多得的电视剧导演。……他的镜头主要关注的和聚焦的,是当今青年一代的事业、婚姻和爱情,他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当代青年的精神嬗变和道德伦理观念的演进轨迹上。”就《男人帮》和《婚姻保卫战》而言,两部剧在叙事主题的选择上都试图探讨现代都市男女在爱情、事业和家庭中的相处之道,但是在侧重点上各有不同。《婚姻保卫战》是以婚后家庭中男女双方该如何相处为主要话题,表现的是婚姻体内部夫妻双方对家庭的自觉经营和反思;导演赵宝刚如是讲述创作该剧的初衷:“大部分人都是要经历婚姻的,随着社会发展,婚姻会暴露出新型矛盾。其实大家都不想维系矛盾,而是想解决矛盾,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这可能是社会惯性带来的问题。维系一个家庭,我的观点是,想办法停一下,踮起脚歇歇,当我悟出来的时候,我就想拍这样一部剧。”④在这部剧中,三个家庭四对青年男女围绕着家庭与职场,情感与事业之间该如何平衡所展开的尝试与思考,最终来理解男女双方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来掌控婚姻当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如何经营好新型的家庭文化。《男人帮》从剧名就显而易见,本剧是站在婚前或离婚后单身男人的角度来解读现代男人之间对爱情的理解。话题的侧重点也就落在单身男女之间如何在恋爱中相处之上了。剧中,讲述了以顾小白(孙红雷饰演)、罗书全(黄磊饰演)、左永邦(汪俊饰演)三个单身男人在追求爱情的路上遇到种种问题,例如:“对于男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选择一个徘徊在智商及格线上的美女,还是选择一个随手能写出几千字散文的才女?”以及精神恋爱、师生恋、男女平等、红颜知己、办公室恋情等当下热门的话题,以三位男主角的亲身经历或心路历程的形式展现出来。近年来,赵宝刚一直致力于在他的电视剧中制造热点话题,再现现实情感问题,其叙事方式是一种准类型化的叙述方式,就是始终定位于言情的模式,将情感作为主要话题,呈现出现实生活状态下小人物的浪漫和唯美生活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带来的好处是使得赵宝刚的作品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游走,既具有艺术的审美,同时赢得观众的青睐。

二、在传统模式下不断创新的叙事结构

“我国传统的影视艺术作品基本上采用的是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结构,强调的是作品文学价值的实现,表现出了具有鲜明的主题、曲折的情节、强烈的冲突、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样一些极具文学性(或戏剧性)的基本特征。”赵宝刚导演作为中国国产电视剧导演队伍的领军人物,其作品在叙事结构上一直在求变求新。叙事结构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形式和技巧,不仅仅是对故事素材的选择和组合,它已经融入了小说家、编导对历史、社会、文化的独到理解和认识。它关系到故事主题意蕴的表达与深化,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的折射。赵宝刚从《奋斗》开始,将电视剧固有的具有强烈冲突的戏剧情节用大量的话题和生活事件来替代,形成话题电视剧独特的叙事结构。经过《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的经验累积之后,到了《婚姻保卫战》,标志着赵宝刚导演的具有个性化品牌效应的导演美学风格已经形成。从《婚姻保卫战》的整个叙事结构可以看出,情节并不曲折离奇,只是柴米油盐的平常琐碎生活;冲突也并不剧烈,没有生死离别,也没有离奇身世,有的只是夫妻之间对于家庭与事业,情感与自我的分歧与争议;但赵宝刚给这些老故事用上了新包装,将夫与妻分属“妇解”和“夫联”两大阵营,以“保卫婚姻的战争”为名,两条线索交织碰撞,通过犀利的一针见血的台词,亲切的京味儿贫嘴营造一种轻喜剧的风格。剧中人物的语言密集诙谐,句句流露着对于责任和情感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各种感悟和体验,传递给观众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启示。由于剧中的矛盾和冲突都是个人之间的一些理念、原则分歧所造成的,并不属于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都能水到渠成地得到解决。这种在传统的叙事结构上有所突破的模式将观众从对于婚姻剧的审美疲劳中拯救出来,《婚姻保卫战》带给观众的是对于婚姻生活的一种正面的建构。

近期播放的《男人帮》在叙事结构上较之《婚姻保卫战》有了更大的突破,正如赵宝刚自己所说:“现代电视剧的发展应该是走北美模式。”《男人帮》采用了类似美剧的结构,给每一集确定一个叙事的主题,也就是本集主要讨论的话题,例如,第一集是《以爱之名》,第二集是《选择情》等。每集的开头都是男一号顾小白对着镜头从一个全知的视角来预先阐述本集的话题,紧接下来的剧情围绕这个话题延伸发展,每一集可以单看,同时与主剧情是一脉相承的。这样的叙事结构在国产电视剧中并非首见,在早些年的《重案六组》中,也是一个案件故事为一集,由剧中主要人物为线索,将整部剧串联在一起。这种叙事结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影视观念的转变以及现代社会观众的观赏习惯而逐渐转变而来的。首先,这种叙事结构对于观众观看连续剧的时间要求降低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剧情环环相扣,若观众不具备连续观看的时间,必然会有所遗漏,对于剧情的理解产生障碍。而每集一个主题的叙事结构缩短了观众持续观看的时间,即使遗漏了部分内容,并不影响对全剧的理解。其次,此种叙事结构较之传统的叙事结构更方便编剧续写剧情。目前在美剧和韩剧的创作过程中,很多是播出与编剧同步进行,编剧编写一集,便拍摄制作一集,播出一集,调查观众的观看反应后,顺应民意编写下一集,在剧情发展上应观众之所求或反其道而行,以吸引更高的收视率,节约制作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但是,每集一个主题故事的叙事结构有一个很关键的缺憾,就是会分散整部电视剧的戏剧张力,削弱戏剧冲突,若衔接得不够紧密,会使观众失去连续观看的兴趣。赵宝刚的这部《男人帮》就存在这个问题,第一集“以爱为名”,三个男主人公依次出场,用简短的对话和大段的心理独白将各自的情感经历简单介绍,并将众人之间的人物关系交代给观众,倾诉三个单身男子踏上了以爱为名寻找人生伴侣的旅途。第二集“选择情”,主题是“对于男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选择一个徘徊在智商及格线上的美女,还是选择一个随手能写出几千字散文的才女。”从这两集可以看出,在结构上,每集集首提出话题,集中有,集末总结提炼升华。下一集重复这种结构,集与集之间的联系就是三个男人对于两性关系的大胆探讨,对于男性心理的直白剖析。单集相对独立的这种结构对于情感剧的每一集内容的要求会更高,每一集要讲清楚一个故事,表达出相应的情感诉求,本身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加上台词有些高深不够通俗,话题又显得肤浅,就会大大削弱这部剧的吸引力。可见,赵宝刚的新作《男人帮》在叙事结构上与之前的作品相比有很大的突破,在国产都市情感剧的创作模式上走出了创新之路,但这种创新观众是否接受还有待商榷。

天津婚姻保卫战范文第2篇

关键词:情感综艺节目;打断类型;打断功能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185-03

引言

言语打断是口语交际中经常出现的自然现象,近年来受到了语言学家,特别是语用学者的重点关注。从文献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自然言语打断的一般规律的探讨上,对情感综艺节目这类话语场打断现象的研究还不多见。笔者以电视情感综艺节目这一特定的话语场为研究对象,以期待将这一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爱情保卫战》属于访谈性情感节目,将现实中青年男女在恋爱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与矛盾搬上舞台,每期三对在爱情道路上面临抉择的真实情侣,双方通过交流、沟通与争辩把各自内心的痛苦与困惑全盘托出,节目现场邀请资深情感专家用专业知识给到场的每对情侣提供客观理性的分析及双方契合程度的科学考量,并根据每对情侣的不同情况给予恋爱指导和情感忠告,共同帮助走在十字路口的年轻情侣为自己的爱情打一场轰轰烈烈的保卫战。

一、打断现象的相关研究

打断现象的界定:打断现象是话论转换原则的一种特殊体现,同时也是语言和社会行为的具体形式。话论是日常会话中的基本单位。早在1974年,Sacks把话论定义为说话的机会以及会话者事实上所说的话。对话论的分析框架包括五部分:话论的开始和控制,话论的长度,话论的类型,打断和话论控制策略。在本文笔者主要探讨打断现象[1]。Zimmerman和West最早开始对打断现象进行系统研究,他们把打断定义为一种不按照话论替换规则中止当前说话人话论,打乱当前说话人构建会话主题的行为[2] 。Coates认为打断是当前说话人正在说话且其话论并没有结束时,另一方就开始说话的行为[3] 。Kollock认为,打断就是在他人话论结束前就开始讲话,阻止至少暂时阻止他人完成交际目的的行为[4]。匡小荣把打断定义为“听话者在当前说话者正在说的句子中间开始说话,不让说话者把话说完。”[5]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打断定义为:听话者在说话者结束话轮之前就开始说话的会话现象。

打断与权力地位的关系:打断者在话语上对被打断者的控制是权利的反应[6] 。总体上看来,打断的权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日常话语、法庭话语和医患话语三种语境中。Zimmerman和West在对日常话语中打断与权力关系研究中发现:异谈中96%的打断是男性做出的,同谈中打断在双方之间平均分布[2]。James和Clarke却认为,从1965年到1991年,男女打断中所反映出的权力差异正在消退,甚至有“逆反”趋势[7] 。李悦娥,申智奇认为,处于主导地位的一方容易获得说话的机会与语言的使用有很大关系[8]。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在很大程度上对话语权进行控制,主持人不允许打断的比例最高,正如他打断的比例最低[9]。笔者认为,打断中的权力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性别或机构权力,还应该考虑到语境,会话一方在特定的语境中获得信息或知识上的优势,形成语境权力,对当前说话者进行打断。

笔者以天津卫视《爱情保卫战》节目为例,从2012年6月23日这一期中搜集到言语打断的语料,文章以此为基本依据着重讨论打断的类型及打断的功能。

二、节目中话语打断的类型

中国学者李悦娥把说话分成十三种类型:成功的一次性打断、不成功的一次性打断、成功的多次打断、不成功的多次打断、成功的并行谈话、不成功的并行谈话、沉默性打断、犹豫性打断、插入语、冒失开始、附和语、评论语和重叠语。在这十三种当中,前九种属于打断现象,其余四种不属于打断的范畴。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打断进行了分类,基于前人研究,根据这类节目本身的特点,笔者分别从三个方面对话语打断进行分类。

第一,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考虑,打断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地位不对等打断和地位对等打断。

1.地位不对等打断:在这种语境中,主持人和资深情感专家的地位相对高,而嘉宾的地位相对低,被打断的比例要比主持人高。

(1)主持人打断嘉宾

例:主持人:去年拿了金牌之后,你对他很冷淡,并提出了分手,有这事吗?

女嘉宾:有,就是//……

主持人:是为什么,是觉得很寂寞?

在女嘉宾犹豫怎么回答时,主持人打断了她的讲话,直接地问她冷淡的原因,主持人并提出了一个可能存在的原因,这样的打断可以让女嘉宾直奔重点,也好让听众一下子明白他们之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也可以理解为主持人的打断为强调性打断,这样可以突出重点信息。

(2)嘉宾打断主持人或专家

例:男嘉宾:我给你讲,他想当模特。

主持人:哦,模特,模//…….

女嘉宾:不只是模特,演员。

男女嘉宾都是俄罗斯人,女嘉宾想出去做模特或演员的工作,男嘉宾不同意,只想让她在家做家庭主妇,这就产生了矛盾。女嘉宾打断主持人的话语,是为了迫切地做出补充性说明,表示除了模特的工作外,演员也是自己乐意的。

2.地位平等打断:在这一语境中,男嘉宾与女嘉宾之间属于地位平等的打断。

例:男嘉宾: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她去打球了嘛,打饭了之后我就看她的手机,我看了连续三天的他们两个发的短信,三天//……

女嘉宾:那只是普通朋友跟普通朋友之间的问候。

在男嘉宾谈到女嘉宾和自己的好兄弟连续三天发短信时,女嘉宾打断了他并解释到是普通朋友的关系,以表明男友误会了自己。

通过语料收集,发现嘉宾与嘉宾之间的打断比率最高,这种结果和这个节目的性质有关,节目的第一环节中,男女嘉宾分别对自己爱情或婚姻中的问题进行说明,在这个过程中,男女嘉宾矛盾显现出来,持有不同意见的嘉宾引起激烈的对话,所以打断现象在这一环节中最为明显。

第二,从语用学的角度考虑,打断可以分为合作型打断和非合作型打断。合作型打断指打断者想要增加信息,表示赞同,或鼓励说话者给出更多信息时的打断。当打断者想要表达不同观点,改变话题时就会出现不合作型打断。

1.合作型打断

例:主持人:好吧,你们先不要吵,我问一下,你中文说的那么好,但是这资料上面说你实际上是呆在家里是吧?

女嘉宾:对,就//……

主持人:那你为什么不出去工作?

主持人就打断了她,是想鼓励女嘉宾继续说下去,提供更多的信息,主持人站在受众的立场,就嘉宾的谈话做一些临时的提问,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得到更多的信息。

2.非合作型打断

例:女嘉宾:可是你们是很好的哥们啊,况且//……

男嘉宾:哥们又怎么样,哥们对我做出这种事?

女嘉宾表示他们是哥们,不应该这么计较,男嘉宾立即打断,反驳道哥们也不该太过分,明显这个打断表明男嘉宾不赞同女嘉宾的观点,对她的说法产生质疑,属于非合作型打断。

第三,根据说话者被打断后,说话者的话论是否继续,可以分为成功性打断和非成功性打断。

1.成功性打断

例:女嘉宾:因为我在俄罗斯读书了,我有两个专业,一个是中文,一个是艺术。我费了那么多力气,然后时间,是为了在家里躲着吗?如果当模特或是演员,我//……

男嘉宾:对,很多男子看你的,对!

男嘉宾第一次打断就成功了,并阻止了女嘉宾完成了她的话论,然后男嘉宾就控制住话论把会话继续下去。男嘉宾的话中正表明了他的担忧,表明他为什么不想让女友去当模特或演员。

2.不成功性打断

例:男嘉宾:平平常常的就好//……

主持人:我//……

男嘉宾:大成竟然跟她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无聊,你很无助。

当男嘉宾在叙述自己的好哥们大成跟自己的女朋友发短信的内容时,主持人想打断,但没能成功地打断并控制话论,这样男嘉宾得以继续他的话论。这是不成功性打断的一个例子。

三、打断现象功能分析

第二节从不同角度对打断类型进行分类,那么这些打断类型对话语交际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这就要分析打断现象的功能了。笔者就《爱情保卫战》这一情感节目的特征,对打断现象功能做了以下分类。

第一, 控制型功能。

这一情感类访谈节目中每一对嘉宾都有自己的话题和固定的时间。但是在节目直播过程中会发生一些预想不到的事情,比如,一些嘉宾说话太多或者所说内容与要谈的主题无关等,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或评委专家应该打断以保证不跑题及节目的顺利进行。例:

女嘉宾:你有你的龙舟,可是我呢?

男嘉宾:我每天都在训练,你有什么可紧张的//……

主持人:对不住啊,我得打断一下,怎么了,咱们把事先说清楚好不好?

主持人赵川在这个时候打断了男女嘉宾之间的谈话,他们之间好像是在争吵,没有说出矛盾主要在哪里,所以主持人这个时候应该卡住他们的谈话,进入主题。

第二, 补救型或犹豫型打断功能。

这一功能是指出现冷场或谈话者言语表达出现障碍时,主持人通过实施言语打断行为及时进行补救,帮助当前发话人共同完成话论的现象。例:

主持人:好吧,你们先不要吵,我问一下,你中文说的那么好,但是这资料上面说你实际上是待在家里是吧?

女嘉宾:对,就//……

主持人:那你问什么不出去工作?

女嘉宾是俄罗斯人,可能在组织语言上不能很迅速,这时候主持人打断了她,用了一个比较明确的问题,女嘉宾听到这个问题会感觉比较容易回答。

第三, 不认同型打断功能。

不认同型打断与认同型打断是相对的,这类打断是指主持人对嘉宾或嘉宾对主持人等所说的话或话语所陈述的行为表示不赞同;而认同型打断可以拉近自己与嘉宾之间的距离,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无意间的“套近乎”,同样认同型打断也是出于“礼貌”原则的考虑。在《爱情保卫战》节目中,因为男女嘉宾之间存在矛盾,所以不认同型打断要多于认同型打断,主持人和专家也可以通过这些不认同型打断分析出双方的矛盾所在。例:

女嘉宾:女的?你们龙舟队有女的吗?

男嘉宾:我们龙舟队那么多人,你//……

女嘉宾:女的能了解你的情况吗?

这里女嘉宾对男嘉宾的话表示不赞同,认为女的了解不了他的情况,只有找到和他关系近的人才能了解他的情况。

第四, 过渡型打断功能。

过渡型打断是指主持人通过打断结束现在说话者的话论,让下一位嘉宾开始一个新的话题。有时主持人会对上一个嘉宾的话做下总结,然后转向下一个嘉宾;有时候会不做总结就直接转向另一位嘉宾,开始新的话题。例:

男嘉宾:我拿冠军回来,你一点高兴的意思都没有,也就是因为这个事情要分开,你有没有动摇过,你有没有喜欢过他,你对他有没有意思,是不是想分手之后跟他好,你//……(男嘉宾高声问女嘉宾,非常气愤)

主持人:你别急,行吗,兄弟?(转向女嘉宾)啊,去年拿了金牌回来以后,你对他很冷淡,并提出了分手,有这回事吗?

主持人觉得男嘉宾已经说得不少了,再加上情绪有点激动,于是适时打断他,劝他别生气着急,然后又转向女嘉宾询问情况。

综上所述,通过对这一节目中的打断类型和打断功能进行分析,笔者得到了一些启示:人们在会话中什么时候打断和怎么打断,即打断的原因和打断的方式。打断的原因有:表达内容不确切,或提供信息过量,或偏离谈话主题,或意见不一致等等。打断的方式有礼貌式和非礼貌式。而且打断的方式必须和打断的原因结合起来。

四、结论

打断现象是日常会话中经常出现的语言现象。本文通过先对打断概念进行识别,然后对情感综艺节目《爱情保卫战》中的打断现象进行分析,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分类:人际关系的角度考虑,语用学的角度,和说话者的话论是否继续。通过数据(即,打断次数)分析发现在这一期节目中,嘉宾与嘉宾之间的打断最为频繁;非合作性打断的次数要多于合作型打断,成功型打断要多于非成功性打断。其原因与这个节目的特征有关,这个节目是把情侣或夫妻之间的矛盾先说出来,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来分析各自存在的问题。另外,打断现象有许多不同的功能,本文根据节目从控制、补救、不认同和过渡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了关于打断原因和打断方式的启示,不管是主持人还是嘉宾,适当地运用打断这一技巧可以帮助他们有效的沟通,也可以使节目更好地进行。

参考文献:

[1]Sacks, H., E. Schegloff & G. Jefferson. A Simplest Systematic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in Conversation[J]. Language, 1974, (50): 690-730.

[2]West, C. & Zimmerman, D. Women’s Place in Every Talk: Reflection o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Social Problems 24: 521-529.

[3]Coates, Jennifer. Women in Their Speech Communities New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and Sex[M]. London Longman,1988.

[4]Kollock, Peter, Philip Blumstein, and Pepper Schwartz. Sex and Power in interaction[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0), 1985:181-199.

[5]匡小荣. 口语交谈中的话语打断现象[J]. 修辞学习, 2005,(4).

[6]吴鹏, 张麟. 会话打断研究30年的回顾与展望[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 57-60.

[7]James D, Clarke S. Women, men and interruptions. A critical review[C]// In D. Tannen. Gender and 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 (E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天津婚姻保卫战范文第3篇

首播频道:天津卫视

主持人:周群\赵川

播出时间:每周二、周三晚22:00

电视指南点评:《幸福来敲门》每一集出场一个带着心愿而来的普通人。他们坐在那个沙发上,慢慢讲述,希望能距离自己向往的幸福近一些。从节目内容来看,圆梦、公益这些关键词在当下开年卫视竞争这么激烈的节目市场并不讨巧,但节目散发出来的人文关怀和幸福感受是中国节目所需要的。天津卫视一直都致力于立足现实打造原创节目,与其说这是一种信念的坚持和作为媒体人的坚持,不如说天津卫视在积极探索中国原创节目的道路上留下了极有意义的一个印记。

节目背景:《幸福来敲门》天津卫视经过2012年同名情感节目经过改版后,于2013年推出的大型圆梦公益节目。根据每一位上节目的委托人提出的幸福愿望,定制节目内容,最终帮助其圆梦。由演艺明星、行业精英以及心理、法律专家组成“幸福帮帮团”,形成合力,为更多的人解决实际问题。

节目选手侧影:

妈妈的心愿

43岁的母亲靳玉芝有一个18年没有实现的“幸福心愿”就是听女儿叫一声“妈妈”。因为包办婚姻,她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人,因为想要追求幸福,她选择带着儿子私奔,将女儿留在家中。在中途却因被骗致使自己的儿子走失,不敢面对家人的靳玉芝只能隐瞒自己遭受的一切,最终选择终结了自己的婚姻。一系列的家庭变故使得女儿的心灵遭受了沉重的打击。面对女儿的误解,妈妈泣不成声。

内蒙版“小沈阳”被泼冷水 马丁现场流泪劝说

来自内蒙的20岁男孩王敦卫,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自己的爸爸看一次他的表演。从小缺乏家庭的温暖的王敦卫,性格叛逆。而他的父亲因为在年轻时也有过类似经历,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去部队锻炼磨练意志。站在舞台上的王敦卫一身“二人转”装扮,穿着“小沈阳”的红色小褂,知道“被骗”的父亲现场训斥儿子。面对父亲的不理解,王敦卫现场为父亲表演,模仿单田芳、马三立、周星驰以及大跳“江南style”,然而卖力的表演并没有获得更多的掌声,而是“幸福帮帮团”的冷水。

“癌症情侣”生死相依 上演最感人婚礼

来自绍兴43岁的杨甲桂身着结婚礼服,手拿着为女友准备的婚纱,她的女友邓亚玲成为了首位“不愿穿婚纱的新娘”。二人接近十年的爱情长跑,却有三年多的时间是用在了与癌症抗争的过程中,邓亚玲是一位白血病患者,在她生病的半年后男友杨甲桂被查出患有恶性淋巴癌,在得病期间二人一直相互照顾,不离不弃。在“幸福帮帮团”的劝说下,在主持人赵川、周群的见证下,二人在《幸福来敲门》中完成了自己的结婚仪式。

幕后专访

天津卫视频道总监孔令泉/天津卫视频道副总监、总编室主任王屹/节目负责人李艾潼

电视指南:2012年的《幸福来敲门》是情感圆梦节目,现在节目重新定位推出,是出于什么考虑有了这样的转变?

孔令泉:其实他们内在实质是没有变化的,都体现了一种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之前的《幸福来敲门》将视角放在一位主人公身上,从他们的事情上挖掘一些深刻的内容,是一个个体的代表。而新推出的《幸福来敲门》体现一种升级的概念。以“公益传播、全民幸福”为主旨,我们从情感圆梦升级到帮助实现幸福愿望最终达到传递全民幸福的新高度,这对于节目本身以及观众来说都是一种升华和提高。现在观众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娱乐性的内容,他们对节目的情感诉求以及现实意义越来越看重,只有不断考虑受众需求的变化,才能最终制作出优秀有品质的节目。

电视指南:打“幸福牌”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东西,比如央视就做了“你幸福吗”的调查,从央视这个调查节目到《幸福来敲门》,怎样让它们有个圆满的理念上的衔接?

孔令泉:其实之前央视做的调查是一个“幸福发问”的过程,人们对于幸福的答案多种多样,正因为如此才使我们的节目有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幸福来敲门》是一个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你幸福吗?”的概念更接地气,不仅仅是一个疑问句,而要变成一种肯定句或是感叹句。幸福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将普通人的心愿展现出来,呈现一个多样化的幸福观,是节目追求的内涵,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幸福,获得幸福,最终达到全民幸福的精神实质。

电视指南:能呼唤起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节目是紧迫需要出现的?为什么?

孔令泉/李艾潼:当今社会需要一种正能量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倡核心价值观,对于媒体来说更应该彰显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给受众更大的前进动力,这种关怀无处不在,只是在节目中需要一个集中释放的空间,对于这种情感需求是要通过节目集中开辟并拓展的。我们需要营造一种幸福感,它是一种可以无限传播的能量,我们通过节目开辟了一条幸福传播渠道,这就是媒体以及节目的影响力。

电视指南:你怎么看待当下卫视节目的商业影响力和口碑影响力?两者是否矛盾?

孔令泉:其实是在于怎样去统一和融合,有人会觉得可能公益类型的题材与商业天生就不能很好的结合,但好的内容却能承上启下、相辅相成。现在公益概念深入人心,小到每个普通人大到企业、社会名人都对公益十分关注,这也是公众对他们认知最直接的方面之一。要选择怎么样的平台去释放这些公益的能量,大家都会有所考量,如果你的平台足够有影响力,这些商业内容自然可以很好的融合在内。而制作出一档有影响力的好节目就是电视机构这个平台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只有双方面助力,好节目铸就好口碑,好口碑奠定好的商业影响力,是一种良性循环,不能仅仅依靠一方面的力量,是一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电视指南:在当下大型节目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花很多心思做一档公益类节目,对它的市场期待值有多高?

王屹:对于《幸福来敲门》,我们是希望做一个有社会意义的公益类活动,也许它的市场期待不会像其他节目收效那么快,但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给观众值得仔细回味的优质节目。有一些人、一些事会让观众感动,会引起人们的深思,就有传播的价值,作为电视人要善于发掘,从细节入手,不能仅仅追求节目本身的商业价值,要体现节目背后所承载社会性。公益的价值在于传承,在于坚持。

电视指南:无论“公益”和“幸福”有多正能量,观众的口味捉摸不定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怎样让节目保持持续的关注度?

王屹:节目把对“人的关怀”作为创意的出发点,既有新闻节目的特质,又有社交服务类节目的特征,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以及民生帮扶和生活服务;既是情感型节目,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用真情感染人,又是公益型节目,着眼于服务广大受众。节目中紧跟社会热点,情感真挚,观众对真实的内容始终是会有着一定的的关注度,用心做出的内容,观众能感觉得到,就像我们的《非你莫属》《爱情保卫战》一样,虽然观众的口味始终难以捉摸,但我们始终坚持着真实情感、贴近现实,观众这种对节目的核心诉求是不会改变的。

电视指南:从已经播出的节目来看,传递幸福的理念的同时,不乏泪洒现场的场面。《幸福来敲门》追求的是怎样的节目效果?

李艾潼:节目的实质是追求真实情感,传递真性情。我们不会刻意追求用哭泣去博收视,我们所有的内容都是在一个真实环境中大家的真情流露。我们力求在制作手法上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绝不为了效果而效果,我们注重对对草根幸福圆梦人的深度挖掘上,绝不故意煽情,也不会安排一些与内容不相符的表演以及其他元素,让每个人的心愿故事从单一变得更加多元,节目更加张弛有度,留给观众的是最质朴的感动。在首期节目中,29岁来自北京的邹飞,是“闪光侠”行动中的一员,年轻、美丽的她现场展示自己的“光头造型”,她身着红色运动服,非常有活力,没有过多的修饰,看起来亲切自然。她希望召集更多的人成为“闪光侠”,留光头共同照亮白血病孩子的未来。她的乐观、积极感染了场上的每一位观众,她用行动诉说自己从事的幸福公益的内涵。在最后“幸福来敲门”的环节,节目组一共为她召集了5位男士作为“闪光侠”组织的成员。这样的时刻,没有什么比他们的笑容和光头形象更美丽的了。

天津婚姻保卫战范文第4篇

目前,国内几乎每个电视台都有这么一档调解类节目,主要以婚姻情感、家庭矛盾、邻里不和、人际纠纷这几类不同的问题为“亮点”,由主持人引发话题,由双方当事人讲述产生的问题及矛盾,并由场上的嘉宾、专家等中立的第三方参与进行纠纷解决,且该类节目都创造了较高的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其中较为知名的节目有:上海电视台的《新老娘舅》、江西台的《金牌调解》、江苏卫视的《人间》、南京电视台的《有请当事人》、天津台的《爱情保卫战》等等。这些以解决纠纷为中心的电视节目已成为创造传媒收视率的主要动力,甚至被称为社会管理和矛盾纠纷化解的创新方式。然而电视调解纠纷合法吗?当前的电视调解节目存在着什么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电视调解的产生及其火热原因

目前,我国正处在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伴随着这种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社会转型期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增多,并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纠纷,诉讼不堪重负,有的矛盾纠纷还无法依靠诉讼解决。矛盾纠纷解决的方式有很多种,即便在司法资源相对发达的现代社会,并非所有矛盾纠纷都能寻求公力救济来解决。调解,作为历史悠久的被民众偏好选择的纠纷解决方式,在社会冲突频发、社会矛盾加剧的转型时期,在维护社会安定和谐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电视,是一种传统文化交流的媒介,是公共话语的展示,是影响文化并能决定文化精神和物质重心的一种社会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媒体的公共职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信息传播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为社会提供矛盾纠纷调解的功能,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的调解模式――电视调解。它是科技进步和时展的产物,既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司法形态,也是一种全新的传媒模式。电视节目成为纠纷解决的场所,节目主持人则成了纠纷解决的仲裁者和调解人。

电视调解类节目往往在黄金时间播出,获得了高收视率并在社会上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力。和以往的普法类舆论监督节目不同,当前的电视调解节目是由当事人自愿报名的,且节目往往具有隐私性、故事性、选材集中性。节目多关注当事人之间的情感纠纷、财产纠纷、隐私性事件纠纷,而在节目中往往又充满戏剧性的曲折情节,题材集中在两性、金钱、家庭关系等方面。这样的节目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窥私欲,迎合了大众认知和情感需求,还具有精彩度堪比八点档狗血连续剧的剧情起伏,更重要的是为在新旧价值观冲突下摇摆不定以及一些不会治理自己、需要某种形式的权威来引导和带领自己的人提供了冲突和矛盾解决的范式。因此电视调解备受大家欢迎,同时作为一种公众话语媒介影响着广大群众。

此外,除了司法途径,民间流言不仅在联系紧密的边远地区还发挥着作用,也对在城市背景下受到传统价值观影响的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的人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在电视调解火热的今天,节目内容会对当事人以及他们的朋友、家人、熟人产生巨大影响。电视调解就是当前的一种“流言约束”手段。

据统计,选择“上电视”这种手段进行调解的,多数是农民、工人、个体户或是失业人员,也包括一些个体经营者和自雇人士。而公务员、教师、知识分子、外企职员、国企职员以及拥有较高经济地位的富裕阶级和中产阶级几乎不会选择电视调解这种方式。由此可见,与社会中上层人士相比,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的人更愿意公开自己的家庭矛盾并寻求外界帮助,因其低廉的成本和广泛的影响力。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家丑不可外扬”,然而,到底什么原因令诸多人选择电视调解从而在一个受众更多的平台上将“家丑外扬”呢?

当前社会中个人的利益与地位被放到了一个特别的高度,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强烈的冲击,旧的社会信任被打破,人们对社会和未来的不确定感被加强。面对当下政府公信力不足,弱势群体能够寻求救济的途径太少,人民调解原本就是一种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方法,再加上“电视传媒”这个“所见即所得”“公开被大众所知”“具有舆论影响力”的媒介,电视调解成为人们寻求矛盾纠纷解决并得到媒体舆论宣传的理性选择方式。

传媒纠合司法下的电视调解合法性

随着《人民调解法》的实施,电视调解的规范性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部分电视调解节目开始成立调解委员会。但这些具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电视调解节目是否合法?

前不久,《新老娘舅》这档电视调解节目受到了媒体和社会的热议,其中有一期节目题为“94年单身女孩屡遭生下三胎,妈妈外婆竟无人报警”,讨论了一个1994年出生的女孩小余的悲惨遭遇和复杂的家庭矛盾。令人惊讶的不仅是这个案件的内容,更是该案件的处理结果。调解现场观众老娘舅纷纷指责母亲对女儿的不教、不养、不育,把主要责任归咎于其母。接着节目组与闵行公安联系,让公安将长期奸污小余并生下两个男孩的河南人陶某带到派出所,写下“抚养孩子,不再”的承诺书,还帮该家庭解决了孩子的户口问题。然而作为一起案,涉及严重刑事犯罪,节目组竟只通过调解来解决。

《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民间纠纷,包括发生在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各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不得受理调解下列纠纷:(一)法律、法规规定只能由专门机关管辖处理的,或者法律、法规禁止采用民间调解方式解决的;(二)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或者其他行政机关已经受理或者解决的。作为刑事案件是法律禁止采用民间调解方式解决的,而“新老娘舅”这档被视为司法和传媒相结合的节目竟不具有基本的法律意识,超越法律允许的范围进行调解就是不合法的。如此以往,其他电视调解节目的合法性自然也会被质疑。

电视调解的问题、出路与选择

上文提到的《新老娘舅》因上海广电部门的决定已于2016年12月25日停播。尽管官方给出的原因是临时版面调整,暂停播出,但实际主要是因为上述节目的案例所引发的巨大争议。电视调解类节目关注社会现实,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悲欢喜乐,能够成为人们可信赖的纠纷解决场所,然而也面临着如何在收视率与社会道德及司法合法性之间达到平衡的问题。停播事件便集中反映了这一点,而其中所蕴含的关于电视节目的问题值得深思。

电视调解节目,相对于司法程序更为灵活,且满足了当事人对纠纷解决的自主性、公开性、选择性、平等性的追求。然而电视的本质就是一种传媒工具,传媒不可避免地具有娱乐性,媒介往往具有某种特别的偏好,他们会加重这种偏好并从而影响甚至控制文化和人们的认知。在我国目前的电视调解节目中,电视调解作为一种高度技术化的工作成为一种媒介化、戏剧化的展示,尤其在隐私性情感性话题上过分集中,存在过分强调节目的娱乐性的缺陷。在某些节目中,甚至会出现调解人用一些陈旧可怕的价值观,用他们所掌握的舆论公器,来塑造所谓的社会正能量价值观,从而影响社会文化走向,背离了电视调解纠纷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