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靖安县;绿色照明产业;发展战略
靖安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全县土地面积1377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人口14.2万人。境内生态环境优良,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4.1%,有“天然氧吧”之美誉,是中国碰柑之乡、中国娃娃鱼(大鲵)之乡、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绿化模范县、我省首批省级生态县。200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0.02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2.1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亿元,增长50.1%,被评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先进县”。
一、靖安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的战略选择
1.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符合低碳经济要求。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的全面推动,绿色照明备受国家重视。2007年9月,建设部公布《“十一五”城市绿色照明工程规划纲要》,大力推广城市绿色照明,规划到2010年,城市照明中高效节能灯具的应用率将达85%以上。2008年12月,国家发改委启动《逐步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行动计划》。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旨在推动我国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及促进节能减排。发展LED照明、节能灯等绿色照明产业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2.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符合靖安“生态立县”发展战略。靖安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潜力也是生态。靖安县委、政府历届班子都十分重视生态环保工作,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不动摇,牢固树立尊重生态、善待生态理念,以环保优先的理念发展工业,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严把项目环保关,在招商引资上项目中,坚持做到“三个不要”,即高排放的项目不要,高能耗、低产出的项目不要,环保措施达不到要求的项目不要,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坚决关闭。大力发展绿色照明产业,不但无污染,而且属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的产业,符合靖安“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思路,是贯彻“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3.发展绿色照明产业靖安有其现实基础。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壮大,靖安绿色照明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已投产或在建的绿色照明产业相关企业有5家,分别是:总投资1.2亿元的江西合力照明电器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节能灯系列产品;总投资6000万元的江西超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LED照明灯具、晶体硅组件等产品;总投资8000万元的江西乾亨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LED照明灯具及LED封装等;总投资8000万元的江西斯若普能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总投资8000万元的江西蔓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LED照明产品。上述企业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4亿元,纳税1500万元,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安排就业3500人。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目前,靖安在谈的绿色照明产业招商项目有15个,涵盖绿色照明整个产业发展的各个产业链条,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绿色照明产业夯实了基础。
二、靖安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的优势所在
1.有“江西靖安绿色照明产业基地”的平台优势。靖安县近几年绿色照明产业的迅猛发展,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县委、政府的积极争取下,7月20日,省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在靖安建设“江西靖安绿色照明产业基地”,产业基地规划占地4000亩。目前,产业基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都已通过了专家评审,靖安已投入4000多万元资金完成了产业基地4000亩土地征用,一批绿色照明产业项目陆续与县政府签订了落户协议,靖安绿色照明产业发展的集群优势正逐步显现。
2.有较近的产业配套优势。依托南昌光电产业基地以及宜春锂电产业基地,为绿色照明产业提供LED封装、锂电池等产品配套,这是靖安绿色照明产业的发展潜力资源。现有的江西合力照明电器有限公司,具有十几年的节能灯配套产品生产经历,技术成熟、设备先进、管理科学、产销两旺,加之与靖安毗邻的武宁县是江西节能灯产业基地,节能灯零部件生产较为完善,在近期发展中可为靖安的绿色照明产业提业配套。
3.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靖安县距省会南昌市50公里,至昌北机场56公里,离开放型口岸九江175公里、离昌九高速公路49公里。将于2012年10建成通车的南昌至铜鼓高速公路横穿基地,并设有互通立交,高速公路建成后,产业基地距南昌公路里程仅46公里,将加速靖安融入南昌半小时经济圈,对促进靖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三、靖安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的劣势分析
1.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靖安县目前经济总量较小,2009年底入园企业只有3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9.4亿,实现总营业务收入19.3亿元,上交税收1.1亿元,其中绿色照明产业相关的企业只有5家。2009年整个江西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园区已达到21个,同周边工业园区发展规模相比,靖安的工业总量规模也是处于较小园区行列,产业基础薄弱是制约靖安快速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的的瓶颈。
2.产业链条相对短小。靖安工业园区绿色照明产业链相关较短,只有江西合力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江西超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的产品涉及节能灯、LED封装等。对于节能灯产业链来说,目前合力公司只有灯管、线路板、灯头塑料件等;太阳灯产品则只有LED封装,太阳能灯具领域还未涉及,整个绿色照明产业链短小,产品范围较窄,需要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3.缺乏大项目支撑。大项目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围绕大项目可以更好地引进配套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目前靖安绿色照明产业除江西合力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投资上亿外,其余绿色照明企业投资额均在6000~8000万元左右的规模,相比较武宁县江西节能灯产业基地内一些规模较大企业,还显得龙头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四、靖安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的几点思考
1.切实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建立绿色照明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库,围绕现有主导产品,招商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靖安,积极培育产业所需原材料生产企业,优先发展LED灯、无极灯、节能灯企业,加快发展整灯、灯具、灯饰企业,实施一批重点新建项目、重点技改项目,通过重点项目提升产业规模总量,使整个产业基地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在招商技巧上,突出以情招商,以商招商,“安商、亲商、富商”,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树立和增强优质服务理念,使靖安成为中部地区虽适合绿色照明产业创业发展的首选之地。
一、关于发展宾县生态旅游产业认识与定位
发展生态旅游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要求高、可持续性强等特点,是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先导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既符合县情,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我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先选择。因此,要举全县之力,尽全县之才,聚全县之智,像重视开发区一样重视生态旅游产业:像抓开发区发展一样,抓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像宣传开发区一样宣传旅游风景区,使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关联效应和旁侧效应,县域经济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展示我县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投资环境,通过全县上下不懈的努力,把宾县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成为对外宣传的窗口和对外开放的门户,招商引资的平台和资本承接的载体,对外展示形象的舞台,投资者创业发展的宝地,宾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休闲度假的乐园,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地。扩大宾县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树立开明、开放、文明、和谐、进步的宾县形象。
二、宾县旅游产业基本现状
1.基本现状。宾县旅游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以国家AAAA级风景区二龙山风景区为龙头,以长寿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香炉山森林公园为两翼,以大顶山、大青山和高丽帽子山等风景区为补充的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格局。旅游设施基本完备,在国内特别是在北方旅游业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每年接待游人约130万人。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对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不够。二是生态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三是项目引进及开发建设速度慢、品质低、效果差、精品少。四是各风景区管理有待加强。五是服务水平不高。
三、宾县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措施与战略构想
1.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创造生态旅游杰作。一是科学规划。我们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认真调查清楚我县可利用的旅游资源,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发展模式和先进经验。按照“高定位、高起点、高水平,大手笔、大产业、大发展”的发展目标,重新梳理和修订全县旅游总体规划,请专家精心构划,组织举办论证会、研讨会,广泛听取和吸纳社会各界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坚持系统性规划,多元化投入,分区域建设,特色化经营。积累式发展的方针,系统研究制定出科学、严谨、可操性强的近、中、远期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纲要。进行科学论证,把各风景区划分为绝对保护区、一类保护区、二类保护区和生态旅游区。坚持规划在先的原则,按规划管理、按规划控制、按规划建设、按规划发展,做到高层次领导、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大手笔开发、高质量招商、高品质建设,为生态旅游产业长足发展奠定基石。二是合理开发。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实现资源共有,资源共享,发挥优势,融合共赢。做到全县几个旅游风景区同规划、同宣传、同建设、同发展。三是统筹推进。鉴于我县旅游景区星罗棋布,特点各异的现状。遵照“众星捧月,群星荟萃,交相辉映,异彩纷呈”的发展战略。把大自然镶嵌在我县的几颗绿色“珍珠”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生态风景区。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特色经营,创造品牌。科学设计旅游线路,实现“以点连线、以线结链、以链成局”,最大限度地整合生态旅游资源,加强战略合作,发挥群体优势,提高综合竞争力,逐步培育形成结构合理,山水互补,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结构。
2.加强设施和环境建设,不断提升旅游档次。一是加快建设,为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树立理念。贯穿“以山为躯,以水为脉,以绿为蕴。以文为魂”的发展理念,彰显生态园林特色,促进山、水、绿、文、人的和谐相融。三是提升品质。彰显和弘杨民族文化,赋予景区灵魂和文化内涵,增强其文化气息和文化魅力,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旅游文化有机融合,体现独特的地域文化。在提升风景区文化品位的同时。也给我们子孙留下更多的文化遗产。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历史文化,尽力恢复历史文化古迹,让游人在游览参观中了解宾县的历史文化。四是改进服务。倡导诚信服务、热情服务、周到服务、文明服务、亲情服务。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观念。打造品牌,赢得信赖,创造优良的发展氛围。五是设立发展基金。
3.加大项目引进力度,着力建设好重点项目,打造精品工程。一是开展旅游招商。二是选择性招商。三是发展旅游地产。四是发展生态旅游。
4.加大宣传力度,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面对旅游产业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我们必须加大宣传投入,做好宣传策划,形成宣传攻势,抓住机遇,抢占制高点。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宣传应以服务于招商引资和项目发展为侧重点,通过多形式、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的宣传,为我县生态旅游产业大发展、快发展营造有利氛围,促其迅速升温,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全方位融入全国旅游圈,成为东北地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军者。
5.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促进依法管理、规范有序发展。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坚持利用与保护并重、保护在先的原则,使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要实施依法开发建设,依法管理生态旅游资源。
6.加强队伍建设,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培养和积蓄人才力量。一是加强生态旅游服务机构建设。二是实施“订单式”培养人才。三是选准人用能人。
一、__县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一)开发势头强劲,但投资规模不大。20__年,__县完成房地产投资5.05亿元,新建商品房61.9万M2,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其投资额、施工面积、竣工面积、销售额均大幅上升,新建商品房销售情况良好。今年1-8月,商品房施工面积56万M2;预售面积23.38万M2,成交金额5.9亿元;销售面积20.45万M2,成交金额4.8亿元;二手房成交面积12.31万M2,申报金额1.18亿元。但从房地产投资规模看,20__年双流、温江、龙泉、新都分别实现房地产投资14亿元、10亿元、12.2亿元、5.6亿元,__县房地产投资规模在同环区县排名第五,说明__县房地产业投资增长空间较大。
(二)开发质量提高,但市场有待培育。__县房地产有企业开发的商品房,有农民在集体土地上联建的房屋,还有政府修建的安置房和农民新居,总体上住宅小区正从传统的户型逐步向景观舒适型过渡,新开发小区普遍注重环境营造,以西区花园为代表的高档住宅小区,其环境营造和物业管理,对县内其它小区开发起到了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从房地产市场来看,新建商品房市场供应稳定,需求旺盛,交易规范;二手房市场被进一步激活,交易频繁,逐步规范;农民自建房自发入市,隐形交易,亟待规范。一个城市房地产业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其二级市场成为交易的主体,上海市已超过50,但就__县1-8月的销售情况看,二手房销售面积仅占总销售面积的37.6,这说明__县房地产市场有待培育。
(三)开发成本上涨,房地产价格攀升。20__年以来__县商品房价格有较大幅度增长,__筒、犀浦、红光和其他镇20__年与20__年比较,住房平均价格分别达到20__、2400、1800、1000元,增长25、15、50、25;营业房平均价格分别达到5200、6700、4000、20__元,增长16、29、12、34。主要原因:一是成本推动。20__年,外北仓库、原__筒二小和小北街片区的地价分别达到每亩93万元、119万元和124万元,县城片区地价从20__年平均每亩约50万元涨到100万元左右;其次是建筑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建设成本提高。二是需求拉动。20__年以来__县商品房市场呈现阶段性供不应求,使得商品房平均成交价格上扬;去年以来,县政府采取的促进二手房交易措施收到明显效果,今年二手房交易频繁,价格也有较大幅度增长,__筒、犀浦、红光和其他镇二手房市场成交价格分别达到1250、1350、1000、650元,比20__年增长25、8、18、8。
(四)开发主体增多,但楼盘规模小。随着城市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和城市辐射功能的增强,加之成都近郊区市县特有的地价、房价和环境优势,近郊区市县已成为房地产商投资的重点。由于__县房地产业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很多企业都看好这个市场,目前各类房地产开发企业已达到39家,竞争非常激烈。但由于用地供给的约束,楼盘相对较小。20__年以来,全县共出让土地13宗,其中房地产开发超过50亩的仅有3宗地,最大楼盘面积178.4亩,最小的仅2亩。总体上看,目前20—50亩的小楼盘较多,规模小,档次也不够高,精品楼盘相对偏少。
二、房地产市场需求形势分析
(一)__县城市发展方向和重点。成都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对__县城市发展定位是:成都市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市西部新中心,以发展科教文化为高新西区配套服务,建设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综合性城市片区”。__县自身的定位是:率先构建富有经济实力、独具城市魅力、充满创新活力的成都西部新中心。到20__年__县城区将新增建设用地15平方公里,城区总用地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到2020年规划城市建设区面积51平方公里,城市片区人口45万人以上。东南部新城是__县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将承担__县的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居住中心等城市主要功能。用地规模7.1平方公里,规划道路共16条,总长约27公里,预计投资约5亿元(不含拆迁安置费)。从今年开始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分步建设,20__年重点建设高新区西区配套行政商务中心、南二环路及东延线、东二环路及南延线、长青路5条城市道路及配套基础设施。
(二)促进房地产市场需求的有利因素。
一是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对住宅形成巨大的需求。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到2020年全县城市化水平将达到80%,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县城片区年均新增1.8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在短时间内的迅猛增长,无疑给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的需求拉动。以人均建筑面积16M2计算,每年需新建住宅28.8万M2。
二是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形成对住宅的需求。20__年以来,__县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从6569元增加到102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098元增加到4210元,收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购房能力。另一方面,居民以前购买的福利房无论是户型设计还是配套设施,与现在新开发的商品房比较都存在较大差距,加之目前开放了二级市场,居民通过“卖旧买新、卖小买大、卖劣买优”,正在推进住房消费的升级换代。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有条件的农民也将成为潜在的购房对象。
三是县外人口来__县购房形成对住宅的需求。成都市的老龄人口逐步增多,他们大多不太适应越来越拥挤、快节奏的城市 生活,而选择到距中心城区近、空气清新、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__县来居住;高新区西区紧邻__县,区内一些白领阶层也会选择在__县买房;省内不少市外人口到__县定居或投资,由此也形成较大的市场需求。据调查,目前除__筒镇购房户本地居民较多外,犀浦、红光两地商品房购买对象县外人口占了绝大多数。
(三)制约房地产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
一是收入预期不确定。20__年以来,__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6.3,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虽然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略高,但受企业改制职工转变身份、就业压力较大等影响,加之医疗、养老、教育等制度改革,也都增加了居民的支出预期。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和支出预期的增加,对当前购房消费造成一定抑制。
二是住房产权制度不健全。市场交易的各类住房中,只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出售的商品房可以获得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证书,其它房屋,包括上市的已购公房、经济适用房、合作建房和私房等等,其土地的供给形式极其复杂,凡是在非出让方式获得的土地上所建房屋都不具有土地使用权证,因而难以上市交易,也无法办理抵押贷款,这给购房融资带来一定的难度,对房地产需求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是国家宏观政策约束。近年来,商业银行对个人贷款业务中住房贷款占了绝对比重,金融对个人购房支持力度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商业银行住房金融资金来源单一,贷款流动性差,缺乏完善的风险分散机制;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条件偏严、期限偏短、额度偏低,还款方式单一等问题,都对住房金融健康发展形成一定阻碍。加之去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提高商品房按揭贷款利率,也导致金融对房地产业的支持力度有所减弱。
三、加快房地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定位,选准房地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据世界银行对世界很多国家考察认为,只有房价与家庭年收入之比达到3:1-6:1时,才能形成有效需求。20__年__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00元,其中用于购房与建房支出950元,占支出的11.5%,比20__年(500元)增加450元,家庭年收入与房价比在6:1左右,应该能够形成较大的有效需求。另据调查,市民最想购买的套型面积在80-100M2之间,其次是100-130M2,而130-150M2以上的相对较少。又据中介机构的交易情况显示,与大户型、超大户型住宅相比,中小户型房源更受普通购房户青睐。因此,__县房地产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坚持“放开高价房、优惠中低价房、建设廉租房”,应“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应以中档小区建设为主,辅之以部分高档社区和适量的经济适用房,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购房需求。最终达到居者有其屋,居者有佳屋,并享受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
(二)科学规划,同步推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加快县城旧城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同步推进东南片区新城区建设,扩大__筒、犀浦和红光城市片区规模,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生态人居地,打造都市后花园,增强城市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口来__县购房置业。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过程中,应根据国家拆迁安置政策,结合__县实际,依法拆迁安置,切实维护被拆迁居民的利益;在不断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积极制定__县房地产业发展五年规划,使该产业的发展更为有序合理;对土地实行非饱和适度供应,保持土地的卖方市场,防止以地生财,将房地产业导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适应住宅地产郊区化和大盘化的趋势,对城市片区房地产开发,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避免地块分隔过小、业主林立、开发档次低、物业管理落后等现象,使房地产走上品牌、规模发展之路,并以此推进__县城市品位的快速提高。
(三)招大引强,实施成片开发和品牌战略。品牌是消费者最能直接利用的信息。__县应着力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全面实施房地产品牌战略,走规模化、精品化开发路子。以第26届成都市房地产交易会为契机,加强房地产市场营销,抓好“打开西部21世纪的财富之门,共创西部21世纪的财富生活空间”的主题宣传,依据“成都西部新中心”的定位,加快各类房地产开发建设,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购房需求。努力提高房地产开发建设的科技含量,积极推广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小区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推进智能化管理、防火监控及保安自动化体系建设;推广西区花园的开发建设模式,注重小区环境营造,推动房地产市场的精品化发展,犀浦镇因离市中心较近,外来购房者较多,应以开发中高档住宅小区为主;合理安排中小户型比例,满足__县普通百姓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消费水平,寻求户型平衡,在__筒镇要适度开发中档住宅小区,以满足普通居民住房升级换代的需求;合理安排经济适用房建设,保证拆迁居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考虑以五六层的多层公寓为主,辅以一定小高层和联体别墅,满足部分高收入群体的高档消费需求。
一、我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现状(一)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以畜牧、薯类、蔬菜、林果、水产、种子和天然药物为主导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格局。20__年,全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值达__*亿元,其中,畜牧产值达__亿元,薯类产值达__亿元,蔬菜产值达__亿元,林果产值达__亿元。
(二)产品开发企业时有进入
通过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引资环境,吸引了一批客商落户会泽投资办厂,同时,也集聚了大量民间资本注入生物资源产品开发行列,并形成一定规模。黑龙江鲟龙有限责任公司在__镇投资300万元进行水产养殖,20__年后,公司将每年上市商品鱼700吨,种苗500万尾,产值超过1500万元;__畜牧养殖加工有限公司在者海镇拖茨村投资300万元建设了__黑山羊选育扩繁基地,并在县城筹建畜产品交易及加工市场,每年可实现产值500多万元。
(三)产业化经营环境进一步优化
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畜牧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薯类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蔬菜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林果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种子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水产产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县内生物资源开发产业重点乡(镇)基本建立了信息服务网络,各种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应运而生,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四)品牌战略稳步推进
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及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品质量监测为重点,加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目前,全县共认定无公害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品基地4个,认证国家无公害农产品3个,乐业辣椒和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已被列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基地,正积极申报认定__、__、__、__四个乡(镇)三万亩商品蔬菜基地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申报认证娜姑弯葱、甜脆玉米、青花、花椰菜、莲花白等五种产品为无公害农产品和马铃薯为绿色食品。
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仍然落后。我县虽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与生物资源开发配套的水利、电力、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仍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制约着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化程度低。我县虽然出现了部分生物资源开发企业,但从总体上看,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带动能力弱,加工比重小,精深加工则更少,基本上处于原料销售、粗加工阶段,对原料的加工远未形成规模,这与原材料的大量供应和市场的旺盛需求形成巨大反差,不仅没有能力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也不利于技术改进,这对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三)市场化程度不高。我县现有的生物资源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仍较滞后,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不健全,大多数生物资源产品销路还不够广,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竞争力弱,产品的供应体系尚未健全,对生物资源产品的增值、增效贡献能力不强,这与发展现代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另外,现有的绝大多数中介组织、农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弱,难以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生物资源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不高。
(四)天然药材及生物化工产业发展落后。由于起步较晚,我县天然药材产业只有大海承担着建设“重要濒危药材雪上一枝蒿人工引种驯化栽培研究”项目和者海种植黄芩、柴胡、当归、桔梗等。同时,药材加工企业的资源消耗能力与现有药材的供应还有一定差距,现有制药厂对天然药物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
三、加快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调整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的产业化发展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坝区、半山区和山区各具特色的优势生物资源产品产业带,实现生物资源创新产品从单一到多样、从低品质到高品质、从低需求弹性到高需求弹性、从初级原料产品到精深加工产品转变,才能最大限度提高生物资源经济效益。同时,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物资源产业,实现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大力推进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的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绿色生物资源
一是建立健全生物资源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质量检测和监督体系。二是积极扩大生物资源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范围和规模,大力发展无公害生物资源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从“生产源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管理,提高我县生物资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对生物资源标准化生产的投入,建设一批环境优美、资源利用合理、产品质量安全的绿色生物资源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示范乡(镇)。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生物资源创新产品的市场化程度
一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网。以主导产业为依托,加快建立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以我县主要的生物资源开发产业乡(镇)机关所在地和主要交通干线为依托,在生物资源产品集散乡(镇)兴建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能力的专业批发市场。二是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网。建设好我县农业信息平台,加强各乡(镇)农业信息网点建设,形成信息网络,定期不定期及时向农民和经济实体政策、供求、价格、技术等方面的信息。有条件的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专业大户都要逐步开通农业信息网。三是大力 发展农产品销售网。以发展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和运销大户为重点,着力培育壮大民间销售队伍,鼓励已经成立的协会等中介组织积极开展活动,促进产品、信息、资金的流通和周转。四是加强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加大农产品流通领域整顿力度,严禁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强化农村市场的管理和调控,依法治理市场,形成公开、平等竞争的良好市场秩序,确保产品顺畅流通。五是健全法律支撑体系。贯彻落实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法律规章,按照与国际接轨的原则,建立完善我县的地方性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为促进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生物资源产业化发展
龙头企业是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的关键,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壮大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加工企业。一是实施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化,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产品、市场、产业相互联动,集中力量重点培强壮大产品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型、专业市场型、中介与运销服务型的多元化产业龙头企业,使之成为我县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市场主体。二是打破所有制界限,凡是能够带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不论是何种经济成分,谁有带动能力,谁就是产业“龙头”,就要重点扶持发展。同时,要把培强做大产业“龙头”与发展农业六大主导产业相结合,使这类产业“龙头”由弱到强,由少到多,创出名牌产品,带动结构调整,带动基地建设,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要支持重点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增强竞争力。
(五)实施科教人才战略,增强自主开发创新能力
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必须依靠人才和科技,建立人才和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一是重视、培养、引进一批高素质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和市场营销人才,同时,要充分发挥我县现有的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的科研优势,加强对主要优势生物资源产品的技术研究,着力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建立科技人员培训、轮训制度,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高新科技人才。三是强化科技推广,形成以县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生物资源产品加工企业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不断推广普及实用技术。四是充分发挥农科所、畜牧站等科研单位的作用,创办一批生物科技示范园,使之成为生物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民营企业把市场前景好的科研项目和新成果拿到我县试验开发和示范推广。五是建立完善科技推广、科普服务体系,发挥县、乡农林牧等科技服务组织的作用。
(六)实施综合开发,加快生物资源创新产业发展
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实施综合开发。一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发展设施农业,抓好农田水利、农村电网、县乡公路、农村通讯、农业气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发展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围绕生态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抓好小集镇建设,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实施良种工程。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自育与引进相结合,开展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创造更多的良种品牌。建立和完善新品种选育,良种生产、加工、销售和推广服务体系,推动种子生产由粗放、分散向集约化、商品化生产转变,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布局区域化。三是实施试验示范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发挥试验示范、典型引路作用。
(七)实施扩大开放战略,促进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
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必须扩大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招商引资促发展。一是建立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用足用活对内对外开放、人才引进、财政税收、高新技术发展、国企改革和非公经济发展等优惠政策,并制定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具体政策措施,尤其是制定灵活具体的土地使用政策,降低企业建设初期的生产用水、用电、用气和通讯费用。取消产业发展限制,减少各项行政审批和检查项目,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通过建立生物资源开发园区和示范园区以及制定优惠的投资政策,大力吸引国内外企业、社会和个人投资开发。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设计包装一批精品项目和产品,利用互联网、展洽会等,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使大批资金、项目、企业涌入开发,成为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生力军。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态。对于县城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文章以鞍山产业集群以及县域经济为例,分析了产业集群现状,指出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为产业集群的升级战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县城经济;产业集群;对策
当代的经济竞争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地区产业集群不仅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架构,还常常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竞争力所在。产业集群指的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具有一定产品关系的公司或机构的集合,主要特点就是以地理位置和价值链为核心。产业集群是处于企业和市场中间的一种新式空间组织,有着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和地域性的特点,这种产业形式对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非常有利,逐渐演变为国家重点研究和应用形式。一个地方要想取得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地的自然资源禀赋或者区位优势,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那些本土产业集群,大量的经验表明,区域性的产业集群或区域企业集群正在推动各个地方的经济增长。
1 鞍山县域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追逐集群效应、构建园区载体、驱动政策引擎、实施整体推进”是鞍山市农业和农村思维的集中体现。鞍山的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持续超常增长期,县域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实现了大幅度、可持续增长,经济总量从“短板”、“软肋”升至全市的“半壁江山”。到2012年末,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含千山区)实现126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5%,年均递增26.97%;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493亿元,年均递增5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625亿元,年均递增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300家。
1.1 设施农业撑鼓农民钱袋子
为了提高本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确保农业增收,发展现代化农业,鞍山市委、市政府将建设重点转移到设施农业方面,千方百计提供各种优惠条件,支持本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督促当地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在考核政府业绩时纳入设施农业任务指标,争取创造全国最先进的农业设施强市。由于上级领导部门的多方筹措,以及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鞍山市的很多农民实现了增收。
鞍山市委、市政府为了促进当地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决定以点带线,确定了鞍羊、鞍营、张庄、腾南为重点建设区域,为设施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建设交通干线,使以上四个区域成为经济发展的先进地区。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逐步形成了农业发展新局面。在鞍山经济发展过程中,设施农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2 工业集群化支撑县域经济
如今发展势头迅猛的达道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原来只不过是一个农业生产较为落后的小村庄,使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只有几年时间,这个位于鞍山西部的小村庄摇身一变,成为一座到处是高楼大夏、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原来这个小村庄的农民只是依靠鞍钢排放的废水来种植水稻。但是现在,以崭新面貌出现的达道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特色产业有钢铁、钢铁深加工、化工新材料产业、光电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等,已然成为鞍山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最快的区域。
只有在工业获得发展的前提下,县域经济才有可能获得较大的发展,现代化工业发展必然要走产业集群化、集聚化和群落化的道路。早在国家“十一五”期间,鞍山县域经济就已准确抓住这一发展规律,力争利用三年的时间将自身主导产业集群培育成功。在海城市重点发展镁制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把镁合金、镁化工、镁建材和镁铸造作为拳头项目,再力图打造化工塑料、纺织服装、钢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发展到2012年,具有一定规模的镁制品深加工企业达到190家,产业收入达到260亿元;具有一定规模的化工塑料企业达到40家,产业收入达到60亿元;纺织服装和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收入达到400亿元。在台安县重点发展木业深加工、生物农药和畜禽产业集群,产业收入争取达到120亿元。岫岩满族自治县重点发展特石深加工和保健品产业集群,产业收入争取达到120亿元。千山区重点发展金属厨具和船舶零件,还有农机装备等,形成产业集群,争取收入达到60亿元。
国家“十一五”期间,鞍山市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重点建设工业园区。到2012年,整个鞍山市建成工业园区16个,计划发展面积达到119平方公里,实际完成62平方公里。已经建设完成了一批高标准的县域工业园区,有海城开发区、腾鳌经济开发区、台安九股河工业园区、岫岩雅河工业区、偏岭工业园区、千山达道湾工业区等,工业项目有很大一部分已入园生产。县域工业园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财政增收在30%以上。县域工业园在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城镇工业化发展与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加快了城市发展的步伐。
1.3 新城新市镇开启农民新生活
辽宁省委、省政府公布实施“新城新镇规划范围”,在鞍山地区被划入规划范围的有达道湾新城、汤岗新城、腾鳌新城、海西新城和牛庄新市镇。依据上级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部署,鞍山市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全面推进工业化发展,实施新城新镇建设,总建设面积达到1100平方公里,包括25个镇、约300个村,100多万人。
鞍山市大力开展新城新市镇建设,从而使得全市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有力推进了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鞍山市实行“四位一体”改革模式,凡征用农民土地实行全价补偿,涉及的农村居民全部搬入楼房,土地全被征收的农民政府给予缴纳养老保险,年轻人在工业园区内就业等。在新城和新市镇的建设中,注重打造特色城市和绿色城市,以主导产业为支撑,重视城市与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对新城和新市镇的住宅小区、商业、工业、服务设施、道路交通等全面规划,打造结构合理、经济发展的新型城市。同时,在新城与新市镇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主导产业的引入,将特色工业项目与文化项目引入鞍山市的四城一镇,为城镇化的发展打下经济基础。到2012年底,已经有近2000家企业搬进新城,有近600个新项目投入生产,一共投资达到116亿元。
国家“十一五”期间,在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鞍山范围内的县域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拥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全面推进了鞍山市的城市化进程。全市重点改造县城、镇和村,全面加快城区、郊区和县域发展的速度,在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和改善农民生活三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使政府、企业、百姓得到了共同发展和提高,在全市农村中,有68%的农村实现了转变,比上一个五年计划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鞍山市的海城市、台安县和岫岩满族自治县重新进行了整体规划并付诸实施,在调整空间布局上重视产业园区的建设,基本上相当于重新建设了一个新县城。鞍山市为了支持三个县的全面改造,每年下拨资金2000万元。海城市注重生态城市的建设与镁制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的开发,力图打造“世界镁都”,计划在五年内发展成为一个具有70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台安县首先确定自身发展骨架,分别向北和向西扩展城市建筑面积,主要目标是建设成为一个具有20万人的生态环保、功能齐全小型城市;岫岩县加快城市化进程,重点发展“一核四区”建设目标,主要发展目标为建设成为一座30万人的绿色生态城市。
2 限制鞍山产业集群进一步升级的原因分析
2.1 产业集群内企业过度竞争而集聚效应不强
产业集群化发展,主要具有下面四项优势:第一,可以大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打造区域经济品牌;第二,有利于进一步细化分工,降低劳动成本;第三,促进附属产品生产,做到产业延伸;第四,企业之间可以加强合作,提高交流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频率,由于居住环境的接近,可以形成良好的气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共同打造核心竞争力。鞍山的产业集群很多都是竞争型的,各个集群都是生产相同产品的中小型企业共同组合而成,缺乏较长的产业链,各个企业之间以产品和市场竞争为主,没有合作项目。即使各个企业相邻很近,但却很少交流信息,更不会在一起探讨研究。
2.2 产业集群还缺乏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人文网络
我国经济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有关经济发展的资金、信息、人才和技术等因素也会随之流动,在诚信做得突出的地区,大量资源就会在此聚集,并且不断吸引新的资源前来加入。行业协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很多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成一个具有实力的整体,加强分工与合作。但目前在鞍山产业集群中,缺少这样的行业协会,即使存在也只是政府指派出的机构,缺乏诚信度,再由于一些企业目光短浅,因此各个中小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恶性竞争,不能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
2.3 政府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企业在入驻工业园区时,没有依据经济发展规律,而只是按照一些官员的想法进行,在企业集聚过程中,没有依据经济的发展规律予以集聚,而是根据政府的要求进行,脱离了市场机制,不能得到实质性发展。并且政府制订优惠政策时也只是考虑税费,没有重视政府服务机构的合理规划,所以新入驻的企业在办理各种证件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资金。办事流程过于复杂,缺乏工作效率。
2.4 产业集群发育的外部环境不够成熟
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基础设备方面,和欧洲发达国家进行对比,我国仍欠缺很多,如交通设施、电子通讯、电力等,需要尽快加大发展步伐;社会环境方面,当地缺乏经商文化,一些企业缺乏诚信意识,很多企业之间存在恶性竞争。制度环境方面,很多中小企业缺乏运营资金,没有有效的融资渠道,企业发展缺乏资金,致使处于两难境地,目前仍然没有建立多元化融资体制;产业结构方面,存在很多重复现象,分布不平衡,不能形成集聚经济。所以,依然需要进一步改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环境。
3 针对鞍山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建议
3.1 培育优势产业,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
在产业集群化的发展中,要充分发挥带头企业的领头羊作用,在一个产业集群中,实际上就是一个或几个领先企业担任着领军作用。这些企业在生产技术、打造品牌和产品质量、企业管理当中充当着老大的角色,可以有力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所以发展产业集群,重点是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才能有效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一方面利用专业化分包的形式,扩大企业生产规模,由于目前企业内专业化发展不足,因此应以现有龙头企业为标准,分解企业内不同的专业生产环节,也可以要求龙头企业中的技术人员自己走出来办公司,则可以出现大量具有合作关系的公司,形成产业集群。在市场机制条件下,促进民营企业与之靠拢。形成大型企业与小型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打造区域竞争力。另一方面,利用逐步形成的区域品牌,促进县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具有了区域品牌,就说明本地生产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产业集群依靠各种品牌作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竞争力。依靠本地特有产业,可以突出本地特色,创造地区品牌。
3.2 加强产业配套,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
形成产业集群化,要充分发挥专业化协作的作用,只有相关企业全部获得良好发展,才可能使自身的投资环境得以改善。现在鞍山已然逐渐建立了一些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都以制造业为主,逐步获得了稳定的发展。利用横向合作,逐步形成社会化生产体系,适应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扩大生产规模,加强团结协作。在专业化协作的形成过程中,可以大力发展相关企业。通过调整产业布局,逐步形成配套产业。在经济协作过程中,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人才、信息,走出去,与外界加强联系,争取多方合作,避免恶性竞争,促进每个企业的发展。
3.3 理顺管理体制,服务产业集群稳定发展
改善企业管理模式,不同职能部门要敢于下放自己手中的权力,积极委托下级办理各项事务。在国家法律规定范围内,将园区内的土地使用、规划建设等权力全部下放到各个园区,使各个园区明确自身责任的同时,也拥有一定的权力。同时政府部门应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办事流程,尽量使各个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不同证件。再有,应加强组织领导能力,加强内部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目前,国家“十二五”已悄然来临,为鞍山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机时机,鞍山县域经济要充分利用自身活力,强势发展。在目前已然具备的坚实基础上,利用“十二五”的春风,加快发展步伐,实现鞍山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徐建华,陈百生,杨良山,胡豹,章伟江.浙江省区域特色农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