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

1引言

汉字最大的特点是象形,是属于体系非常严密的表意文字。尽管目前使用的不再是单纯象形的筒化字,但在识字教学中仍然还要牢牢抓住象形这一特点,深入挖掘传统识字教学直观性、趣味性及形象性等文化渗透,激发学生对汉字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好奇,变“要我识字”为“我要识字”,从而使识字教学课堂焕发活力、充满生机。

2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的价值意义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其价值意义体现在学生素养成长的各个方面:

2.1增强学生识字兴趣

据有关资料显示,学生之所以对完成整个学习任务具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除了教师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等富有人格化的语言教学外,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知识自身的严密性、逻辑性和丰富性对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基于这一认识,在识字教学中,笔者以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形体特点作为切入点,注重挖掘汉字本身所携带的历史传说、文化典故、趣闻逸事等传统文化资源,以此赋予每一个汉字特有的灵性与形象意义,这不仅促使了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课堂变得活泼有趣,更促使了学生了解汉字特点、发展历史的激情充分释放,从而实现了由过去被动识字到后来主动识字的转变。

2.2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笔者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小学生不同程度认为汉字有“三难”:难认、难记、难写。事实上,学生这“三难”的主要根源并不在于学生的本身,而在于教师的教学路子不对头,即未能遵循汉字的学习规律,特别是未能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去教授学生识字。就以“誓”为例来说吧。不少学生在学习该字的过程中,会把其中的“折”写成“拆”。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该字的时候,笔者在向学生讲解“誓”的形体特点的基础上,特别用心向学生讲解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即“誓”是一种言辞,但这种言辞有个前提条件———必须起告诫约束作用。一个人一旦接受这种言辞后,就要在思想上坚决拥护、在行动上坚决履行,决不允许出尔反尔。否则,就要受到很严厉的惩罚,如果是部队战士,那就要按照所立的军令状进行处置。因此,“誓”有发誓、立誓的意思。经过笔者对“誓“的文化意义进行一番讲解后,学生在记住了“誓”正确写法的同时,还明白了遵守诺言的重要性。

2.3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相对于其他的文字来说,汉字虽说是一种比较难学的文字,但它又是最博大精深、最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字。由于其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且还“承载着天地万物发展中各种各样的信息”[1]。所以,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识字教学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识字教学培养他们瓣语文能力,还能够让学生通过汉字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源源流长。比如,在教学“休”的过程中,笔者向学生讲解“休”字的组成之所以是“人”加“木”,这是因为古代人民在劳作之后,喜欢坐在树下乘凉、休息。所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当“休”字再次出现学生面前时,学生就不会简单地认为它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字符号罢了,而且还会在他们脑海里浮现一幅人们坐在树下休息的情景。由此可见,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字的数量和质量,就要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去,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真正拉近汉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3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在识字教学中渗透、融入传统文化,使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牢记汉字的发音、字形并正确理解其字义,同时通过汉字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几千年传统文化所沉淀的丰富思想内涵,但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落地、落实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着重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1背诵、书写古诗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极高的心智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同时,古诗词具有精炼优美、朗朗上口等特点,很适宜对处于记忆力最为活跃的小学阶段,甚至是幼儿阶段的学生开展教学。通过教学,既能让学生识记古诗词,又能让他们受到文化熏陶。因为,古诗词中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不仅有文人墨客的情怀与理想,更有对好山好水的描写与眷念;不仅有人生不得志的愤慨与牢骚,更有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坦然与旷达。虽然小学生年龄小、理解力有限,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认知与思想”[2],也能从不同的古诗词中汲取宝贵营养、陶冶美好情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们更加坚定了学好汉字的决心与信心。因为,汉字本身与古诗词一样,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的价值意义更加博大丰厚,它是各种文化的安身立命之道。所以说,学习古诗词除了学习其意境和精神外,学习汉字其实更为重要。由于古诗词中既有相对简单的汉字,如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等,也有难度相对较大的汉字,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在识字教学中,笔者有意识让学生背诵这些诗词,并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来记忆汉字、书写汉字,达到了既使学生学习到不同的汉字,又使他们体会到古诗词的特有魅力。

3.2讲解成语故事和趣味故事

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学生对事物非常好奇又相当敏感。如何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激发他们学习活力竞相迸发、促进他们学习效率不断提高,是摆在教师面前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对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而言,关键是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汉字。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成语故事、趣味故事的途径,引导学生认识汉字、记忆汉字的效果十分显著。例如,“狐假虎威”这一成语,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常用的故事,也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为让学生掌握“狐假虎威”这一成语的读音、书写,笔者在课堂上先借助插图并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生动地讲解“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当学生们被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而全神贯注的时候,笔者向学生提出:“谁能够站起来朗读并上来写出“狐假虎威”四个汉字?”此时下面的学生非常踊跃,纷纷举手准备回答。这样,就以较快的速度让学生学会“狐假虎威”这四个汉字的读音和书写。教学的最后,笔者详细讲解了“狐假虎威”故事的真正意义,让学生明白“自己没有本领,却借着别人的威风恐吓人”是不对的,自己必须有真才实学,不能仰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和恐吓别人。由此可见,在识字教学中,如果能在课堂的教学中渗透成语故事、趣味故事,将使学生学习汉字和感悟其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相得益彰,收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3.3开展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当前已经基本摆脱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正在向更广泛、更多元的方向发展,而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则是促成这一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最重要原因。过去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开展识字教学只能通过黑板板书这种既费力又比较麻烦的方式进行。尽管小学生对文字非常敏感,但也因教学模式落后、单一,使学生提不起识字的兴趣,更享受不到识字的快乐。随着PPT、图画、音频以及视频等多媒体在教学中导入和运用,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拉到了课堂上。基于这一认识,在开展识字教学时,笔者都注重借助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教育形式,如前面所叙述的古诗词教学和成语故事教学,笔者都创设了生动形象的视听情景,让教学手段更加丰富,让学生快乐学习。此外,笔者还经常从网上下载一些成语故事的动画小短片进行播放,有时也通过制作PPT等来解读古诗词和成语。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和成语,尤其更全面地理解古诗词和成语里蕴含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汉字。所以说,无论时代怎么进步,社会将如何发展,传统文化始终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来渗透传统文化、开展多媒体教学,将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开展识字学习。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范文第2篇

教识“鸟”字,我发现许多学生忘了写点,便启发学生们:“点像什么呢?”他们答:“像小鸟的黑眼球。”“黑葡萄。”“一只快乐的小鸟要是没有眼睛,它该多么痛苦啊!”学生恍然大悟,于是我领颂字形歌《有趣的点》――

鸟的眼睛闪闪亮,(鸟)

蛋壳里藏着蛋白和蛋黄,(卵)

点点小雨从天降,(雨)

两眼哭得泪汪汪。(哭)

学生跟着教师一边读,一边书空“鸟、卵、雨、哭”四个字,兴趣甚浓。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掌握了点的形状及其在不同字中的位置,有助于区分汉字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克服随意增减笔画的毛病。

不少学生把“乙”写“2”,据象形字的特点,我引导大家展开想象“乙字像什么?”“像一只鹅。”我引导大家朗诵古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随后,画简笔画:一只鹅在游水。学生赏画吟诗而后动情入境,“乙”终将在他们笔下立起来了。

“田”字整齐方正,中间是四个相等的空白,学生由字联想到一片片田地。我总结道:

方方正正一大片,(口)左右上下两条线,(十)横是小路通前方,竖是水渠流田间。

这时的“田”字由静变动,仿佛一幅阡陌纵横、流水潺潺的田园风光画。古人曾说,汉字的“横”好像“列阵排云”,如兵将之严阵,有庄重之美;汉字的“点”,好像“高峰之坠石”,如天外来物,有飞驰之美。书与画同源,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妙不可言的图画。

汉字还具有意象美(构思美、蕴义美)的特征。如“六书”中的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类型的字闪烁着多姿多彩的美学思想,体现出中华民族超群的智慧和惊人的创造力。教“睛、晴、蜻、清、请”这组字,可以声旁与形旁去分析,让学生懂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掌握了规律,学生以后学习形声字就会举一反三。“尘”字上面是小字,下面是土字,小土为尘。家中起火有“灾”,门前有集市,当然是“闹”了。教“染”字,笔画多,学生一时难解其意,我便从形索义:染衣需要水,古代染衣多用皂荚,而皂荚生于树(木)而染一

次不成,需多次,故以九。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理趣;拆字联想;成语印证;自主探究;建构序列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载体是文言文。现在的中学生最怕学习文言文,究其根源在于文言文的字词。笔者以为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不应是简单的字词书写的听写,不应是生硬的字词的翻译,更不应只是读准字音,扫清朗读障碍。文言文字词教学应讲究出理趣,它是字词教学与文言文教学的升华。理趣的“理”为事物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理趣的“趣”为志趣、意趣、使人感到愉快。文言文字词教学的理趣内涵主要是指基于汉字造字和文言文的特点,研究文言文字词的教学方法,实现情趣和哲理的统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融合。本文结合自己的阅读思考和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谈谈进行文言文字词教学应讲究理趣之途径与方法。

一、拆字联想落实书写之理趣

汉字是集音形义为一体的表意文字,主要是一笔一画拼构图形来表达意思,使形与义有机结合,读音观形就可以知其义,所以又称方块字或注音字。正是这个特点,也就决定了汉字教学必须立足于字形,由形及义。

学习《爱莲说》时,学生总是对“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一句中一个“染”字、一个“涟”书写五花八门。授课时,我请学生结合“染”这个会意字的三个构成部分推想染物的过程:一大水桶中加入染剂漂染,用一个木棍搅拌,一次就成功吗?不,多次。“九”极言次数之多。如此随文强调,“染”字自然加深印象。“清涟”,可以组成涟漪,可以联想到“荡起层层的波”,涟是水有微波的意思。清涟这里是指清水。全句解释为在清水中洗过却不妖媚。这样随文拆字联想落实字词书写效果甚佳。

随文拆字联想不仅落实字词书写也随文落实了汉字的文化,实为一举两得的字词教学方法。

二、成语印证理解字义之理趣

习读中国的语言文字,必追根求源而后顺流汇海。在现代汉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不少就是来自文言文的经典篇目。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熟知的成语,有可能使文言字词教学化难为易。

例如笔者教《口技》,“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一句,“股”字的理解可以结合成语“悬梁刺股”、“股肱之力”的“股”字来理解,“股”为“大腿”的意思;“走”结合“走马观花”、“不胫而走”、“奔走相告”、“走南闯北”来理解,“走”有“跑”的意思,这样一来,这句话中的两个难以理解的字就轻而易举地借助常见成语化解了。

在成语印证中筛选解释之理趣,既理解了文言字词的意思,又在成语中品味了文章的内涵,实为情趣的升华――理趣。

三、自主探究解读文化之理趣

新课标积极提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的教学方式。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和忽略汉字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造成文言字词教学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变灌输为自主探究,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丰富文化。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字是细读的关键词。笔者在上课伊始笔者将闲的繁体字“”字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猜测是何字。进而导入上课课题――《记承天寺夜游》“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有一句话描绘了它的构造方式,请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来。”学生找出“月色入户”即是描绘了闲的构造结构。于是笔者和学生讲解: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月亮照进来了,晚上的到了,不用工作了,自然“空闲”。之后品读,作者自称闲人,闲体现在哪?闲而早睡,“解衣欲睡”;闲而看月,“月色入户”;闲而寻友,闲而赏月,“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此是闲的第二境界“闲适”。最后知人论世介入苏轼写作背景,细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深入闲的第三境界“豁达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笔者有心之处在于抓住关键字“闲”,将“盖”“闲”“耳”的字词教学有效的融入课文的品读中,做到随文解字,使文言文教学的字词文化解读落实灵动有效。

四.建构序列还原生命之理趣

不让字词教学孤立、机械的出现,还它以生命,体现了一种建构序列进行字词教学的理念。我们且来听听《潼关怀古》的执教者吴积兴老师的教学设想:“我上的课是一首元代的散曲,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这节课我主要分三大块,一是词语教学,理解文本;二是通过朗读,理解情感;三是通过古诗创译,体验创造。”

下面是笔者摘录的一段课堂笔记:

师:同学们都预习过这篇散曲,下面我检查一下预习效果。请同学们说说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幻灯片上显示词语:山河表里 宫阙 踌躇 苦)先来看第一个词语山河表里,谁来说说它的意思。生:山的外边河的里边。师:按理解的顺序,这个词应该是怎样的?生:山表河里。师:很好,那你能说说这属于什么结构?

生沉默,不能回答。师解释这是“合叙”,了解即可。于是师根据山河表里画出了潼关的位置。接着师画生评,最后完成了“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山河表里潼关路的简笔画。(附:简笔画)

之后,“宫阙”、“踌躇”“苦”字词一个一个从不同方面化有形于无形中融入课文教学,简约而不简单。接下来的字词造句、感情朗读、品味文本和针对本节收获的古诗创译便水到渠成了。

教师既紧扣核心的关键词“苦”不放,又一改传统字词教学中音、形、义平面铺开的做法,以“山河表里”、“宫阙”、“踌躇”三个词义感悟、理解为核心,一步一步建构序列从不同方面为理解“苦”作了充分的铺垫。融字音、句段、想象、生活体验、情境感悟为一体,立体而智慧地编织着一张字词教学的网。难怪学生在古诗创译环节,能写出那么多令听课老师感动的诗句:

改改改,改朝换代 争争争,总是战争 苦苦苦,还是百姓最苦。

山峦,连绵起伏;波涛,有起有落。兴盛,百姓无福;衰败,百姓痛苦。

《潼关怀古》教学堪称经典。前文中自主探究沏泡文化之理趣中记录的《记承天寺夜游》也是笔者的一次建构序列品饮生命之理趣的尝试,但还需继续打磨。

汉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决定了文言字词教学的丰富性,上述设想并非孤立单一,有一定的层序,但有时几种方法交融使用效果更佳。纵观《语文课程标准》的十年进程,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有两个层面的目标要求:处于近端的属于一般所说的文言知识和文言诗文的积累目标,处于远端的是凭借文言文进行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传统教育。可见教学文言文经典,对于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交给学生一种学习语言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它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个人精神的重构、情感生命的滋养,这种滋养,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这也和笔者提出的文言文字词教学应讲究理趣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① 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② 林西莉(瑞典)《汉字王国》三联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教育;识字教学;古诗教学;习作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等诸多方面。继承、传播、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其中,对学生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之情、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对国家和民族负有责任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欧洲的孔子”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呼吁欧洲人在中国传统文化面前:一要赞美,二应自惭,三须模仿。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生命力强,影响深远。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既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很多,如,“阅读教学”“识字教学”“习作教学”“课文活动”等。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着眼识字教学,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与印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4年级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5~6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毋庸置疑,识字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识字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字义两方面入手。汉字是结构文字,汉字的形体结构既模仿实际又不断地加以改造,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如“学习”二字,学为盖房之意,“习”为鸟每日练习飞翔之意。前者告诉了我们居住文化的久远,后者告诉我们中国人对教育思想、学习方法的认识与归纳。再如“友”字为两手握,表现了中国人对友情的认识与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对汉字形、义的分析与讲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就会提高,思想感情也会得到熏陶。

二、立足于古诗教学,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在当今极具教育功能。正如杨再隋教授为河南人民出版的《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序》中所言:“每一所小学都重视儿童(古诗)语言的积累,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就会陶冶儿童心性,构建校园文明,深扎文化之根,铸造民族之魂。”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上自《汉乐府》下至清代诗歌,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结合,充满了诗情画意,读来朗朗上口,深受学生喜爱。如通过《锄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勤农节用的情感;通过《游子吟》《赠汪伦》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亲情、友情;通过《塞下曲》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通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中国古人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等。

三、利用好现代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小学语文教材现代文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是学生认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利用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通过《长城》《赵州桥》等课文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和成就;通过《高梁情》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五谷及对大自然产生赞美乃至崇拜之情;通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仁与义”的教育;通过《探母》等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孝”道等。

四、通过课外阅读指导,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不难看出,课外阅读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书目书籍时,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精髓;通过阅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等促进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习作指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得到升华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就是主题,就是让学生在习作中认识、明白一些道理。通过习作,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会进一步得到升华与提高,从而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习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会得到许多信息。如,传统艺术中的戏曲、相声、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调,种类繁多、妙趣横生;传统工艺中的编织、刺绣、剪纸、陶瓷都是我国的古老工艺,门类众多,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活动更是数不胜数,像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学生通过习作自然会萌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衷喜爱之情。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范文第5篇

一、创设宽松的氛围

汉字方方正正对于孩子而言咋一看是“干瘪瘪”的,有的孩子甚至记住了这个忘了那个,长期以往孩子们便容易失去信心。因而,本课的教学我从树立孩子的信心入手――勾出自己认识的,大声读出来,认得多当“老师”教同学;圈出不认识的,不会读的请教别人或一起读拼音,识字在“互帮互助”的宽松氛围下进行,在一种比较自然的状态下习得生字识记的方法。

二、学生写字要有依据

课标修订版特指出要有当堂写字的时间。写字,怎样写对,怎样写好。我借助课本资源让学生先描课文下方田字格里的生字然后进行仿写。有时并有机渗透字形比较、巧妙的书写指导,这样学生写字就有依据,就参照,有时忘了再看一眼,再描一遍,这样不断强化,不断比照中,学生的写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三、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

传统教学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识字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先出示某个字,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字哪边容易出错,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即使当时记住了,也很容易遗忘,因为他并没有经过主观努力。只有经过自己思考所获得的知识才会印象深刻。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让他们自己想,自己说。一个个“小老师”都能独立发现问题,并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生字的写法,其涉及方面有很多,诸如多一点、少一点、多一撇、少一撇之类的笔画错误,形近字和同音字相混淆所产生的错误等。我给他们一些鼓励,这样“小老师”们的兴趣很高,“学生”们的兴致也很高,课堂上常常小手林立。

四、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可以引导孩子多读书,这是一种被多数人认可了的方法。如果我们能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那样他们不管在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也好,一定能更加得心应手的。古诗诗句的理解建立在对词语的理解之上,当学生能理解这些字的意思之后,古诗的意思自然水到渠成了!

五、需要遵循汉字规律

中国语文教学若从有文字算起,已有几千年历史,若从孔子设坛授业为始,已有两千五百年的传统。传统是无法改变的历史,无论今天的语文教学有了多少现代化的发展。我们都无法抛开传统,违反汉字自身规律,另辟一个全新的识字教学空间。

汉字从每一个的创造到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若以历史阶段性粗略划分,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汉字的象形系统阶段始于商代造字之初,结束于春秋时代。主要有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三种字类,《说文》所称述的“文”阶段;汉字的形声系统阶段始自战国时期,结束于清代。主要有转注字、形声字、假借字三种字类,《说文》所说的“字”阶段;汉字符号系统阶段始于“五四”,至尽近一个世纪。汉字深层地承载了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汉字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它与欧洲文字完全不同的价值在于其表达功能不在是否有效记录语言,而在是否有效地传递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