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王冕墨梅

王冕墨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王冕墨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王冕墨梅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王冕墨梅诗画;道家文化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绍兴诸暨人。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梅叟、煮石道者、老村、梅翁等。著有《竹斋集》。元代诗人、文学家、书画家。据宋濂《王冕传》所载,幼时放牛,常潜入村塾听人诵书,听后默记。曾参加进士考试,不中,遂决意科举,放浪江湖。读古兵书,戴高檐帽,被绿蓑衣,着长齿木屐,或骑黄牛,手持《汉书》以读,人皆以为狂生。同时四处游历, “游历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 长期的游历生活,使他广泛的接触到社会各阶层的状况,预感元代社会即将出现大动荡,次年秋回归故乡,携妻隐居会暨山。

王冕晚年隐逸山林,与花卉中矜赏竹梅。早年屋舍周围茂竹密敝,环境优美,遂以竹名斋。自称“平生爱梅颇成癖”,晚年嗜爱尤笃。宋濂《王冕传》,其“隐于九里山,种豆顷亩,粟倍之。种梅花千树,桃杏居其半。芋一区薤韭各百本,引水为池,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早在浪游四方时,王冕便有了:“便欲筑山之幽。断桥流水无人处,添种梅花三百树。直待雪晴冰满路,骑驴相逐寻诗去。”这里可看出王冕是何等潇洒自如。

当时元朝正处在一个道家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在这样社会大背景下,也影响了元代画家的绘画,而王冕也深受这样思想的影响。一般而言,在一些诗画中如果以青山白云、野鹤孤道、渔独舟等这类的内容,可以说这有道家风骨的再现。而王冕对素有“梅妻鹤子”之称的宋初林和靖十分敬佩,在他的咏梅诗句中有这样写到:“和靖门前雪作堆,多年积得满身苔。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又如“昔醉西湖处士家,酒痕吹上水边花。东风狭碟迷香梦,一树珊瑚月影斜。”林和靖在孤山植梅放鹤的生活以及他放狂自然、高逸超尘的野逸追求都深深让王冕着迷,孤山的梅花,西湖的风景这些都让他迷恋,因而他对孤山梅、西湖水有着难以忘却的情怀,在其诗画作品中反复的描绘吟唱。在诗歌《下直沽》:“拍河健橹比长驱,百尺飞帆下直沽。浩浩碧天秋气萧,堂堂明月夜窗虚。旗两岸芦花影,鼓三声海浪趋。淡烟荒草是幽都。”《江山渔隐图》:隔山青欲流,江云洗尽江风秋。幽人小艇江上游,碧波万顷无白鸥。我知幽人爱潇洒,岂是机危鸥不下?⑦《云麓渔舟图》“大山小山无寸青,长江万里如明月。楚天不尽鸟飞绝,老树欲动风无声。何人方舟顺流下?草衣箬笠俱潇洒。蓬舟有儿能读书,不是寻常钓鱼者。玄真子,陶朱翁。避世逃名俱已矣,后来空自谈高风。我视功名等尘垢,何以忘言付杯酒?武陵岂必皆神仙?桃花流水人间有。”从这些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出王冕向往的生活态度,不为权贵挣扎,一心希望自己过着幽静、雅意的隐士生活,而这些生活态度又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他的诗画之中,从中能看出他对道家思想的应用。

在王冕留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作品有着道家的静意。道家讲究清静无为,比如说,以清体静、以远体静、以野体静、以幽体静、以孤体静、以寂体静、以空体静、以古体静、以寒体静、以凉体静、以枯体静、以疏体静、以隐体静等等。角度虽然不同,但用意一致。比如王冕的《墨梅图》现存于日本宫内廷。提款为:王元章为敬安作,并提七言绝句一首:“霜花浮影月娟娟,恰作西湖雪后天;清气逼人禁不得,玉箫吹上大楼船”。从这副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以枯、凉、幽、寒来表现静意。而他的《南枝春早》作品是王冕密梅风格的代表。题诗一首,后题[会暨王元章自南作]。题诗:侯仙人学道成,欲乘黄鹤见三清;明月独立天坛上,雪域衣裳玉佩聋。其中“黄鹤”在道家看来是仙友的意思。而《南枝春早》图则是以枯、寒、阔表达静意。

另外王冕的《幽谷先春》图也有静意的表达。《幽谷先春》全名[集古名绘],印一,竹斋书画。提款:[元章],字山农。此副也是王冕存世墨梅画中的精品。其图的名字就体现了静意,幽、空、野淋漓尽致的表达了静意。此外,另有王冕的《照水古梅》,左中央部位则题提款:[乙末秋八月望前一日会暨山农王冕],钤印三:王元章、竹斋书画会暨佳山水。从题目中可看出古、幽、清的静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古人常常把梅花和太极联在一块,这就为梅花题材加了一层神秘感,因而也就促使了元代一大批咏梅爱梅之士,而王冕就在这样的时代熏陶下咏梅画梅,而梅花又被道教视为太极符号,有“ 一花一太极”之说。元代田园诗人黄镇成(1288-11362)有《题梅花太极图》诗云:“太极在物物中,不独梅也。而梅开冬熟夏,得六阳之纯气,华得受采之全色,实得曲直之正味,是梅为植物之尤异着,中明绘为十图,以见太极之初终。万里江天欲雪时,石梁斜路枕寒漪。山翁拟觅春消息,踏遍青苔未有诗。”诗人视梅花为带来“春消息”的使者,因其花得“六阳之纯气”,“受才之全色”为“太极之初衷”。⑩这些都明显涉及道家的一些理念,而王冕也被这些隐士的道学思想影响着。

参考文献:

[1]宋濂.《王冕传》王冕《竹斋集》附录

[2]徐勉之.(未署)《保越录》

[3]宋濂.《王冕传》

[4] 王冕《竹斋集・续集》

[5] 王冕《王冕集》

[6] 《程氏遗书》卷一一

王冕墨梅范文第2篇

意思:反通“返”,即有返回之意。

此句译文:傍晚才返回。

出自《王冕求学》,文章主要讲述作者小时候对知识的渴望。

王冕,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年丧父,在秦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时间画荷花,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传是他始创。著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王冕墨梅范文第3篇

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它傲冰斗雪,既有冰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梅花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傅梅影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墨梅”,看上去十分高雅大方,更显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墨梅的创始和文学有密切的关系,北宋时期林和靖、坡等诗人热情歌颂梅花的丰神和风骨,使人对梅花产生了无限珍爱之情,梅花因而成了画坛上盛极一时的题材。宋、元以来,历代画梅大师迭出,大诗人、大画家王冕被画梅和颂梅者称之为“梅圣”。他创作的“墨梅”风格,可用“神韵秀逸”来概括。王冕在自绘墨梅上题写了一首千古绝唱:“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被选入当今中小学生的语文课本。诗中的一个“淡”字表现出墨梅的风格,一个“满”字将墨梅清淡的芬香充盈天地之间。王冕不愿意为达官贵人服务,曾画一幅梅花悬挂在墙壁,题诗云:“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他隐姓埋名在家乡浙江诸暨的九里山蛰居,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和纯洁操守,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梅影先生自幼受父亲熏陶开始学画,老师见其画梅有灵性,为他取名为“梅影”。从此他恋梅、画梅、诗梅,对梅花情有独钟,与梅花结为知己。梅影先生的画在继承传统功力的基础上,注重“意”对“神”和“形”的主导能动作用,努力从造化中汲取素材和灵感,因而使自己的作品从精神性和形式构成上都具有实质的根基,显得丰富多彩,新鲜生动,这是这部精品集的特色之一。《一身傲骨,满怀清气》是梅影先生70岁的墨梅精品,气势磅礴,枝干虬劲,表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傲骨精神。在许多大构图墨梅作品中,他敢于塑曲干如蛟龙,有腾空于九霄之气势,苍遒之干,墨韵四射,八面出锋,勾墨花虚实结合,层次分明,疏可走马,密不容针,功底来自认真观察生活。

将绘画艺术与精、气、神融为一体,是《傅梅影墨梅精品集》的特色之二。梅影先生认为,他笔下的梅花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梅花是我友,梅花是我师”,梅影先生以梅花铸就自身性格,胸怀坦荡,不媚权势,不屈不挠。他在遭受挫折之时,也以梅言志,以梅花的傲骨精神激励自己,坚信严冬过后必有明媚春光。“忽如一夜清香发,又见梅花二度开”,党的的春风使他重登画坛。梅影先生说,“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充满精神魅力的诗句,激励他栉风沐雨,经历磨难,顽强拼搏,他“精、气、神”全都凝聚在笔底的梅花上。时间飞越了三十年,他很自信他的梅花画出了风格,画出了品位,凭自力奋进的人终于在艺术事业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将“诗格”、“画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是《傅梅影墨梅精品集》的特色之三。梅影先生是一位具有诗才的画家和书法家。《墨梅精品集》中收集了梅影先生125幅墨梅精品、48首诗词和20多幅书法作品。这些作品是作者诗格、画格、人格的真实写照。由梅影先生创作、迄今在江西九江广为传唱的《甘棠湖之夜》,20世纪80年代曾荣获全国歌曲创作一等奖。歌词传导出一种秀美宁谧、心旷神怡的境界,把九江甘棠湖之夜写得美轮美奂、动人心扉。梅影先生以诗人的眼光观察生活,作画时又将心中蕴藏着的诗境以笔墨勾写点染出来,成为赏心悦目、荡气回肠的艺术精品。梅影先生作于72岁时的一幅“明月有情常照我,春风着意送寒香”的墨梅,用了半幅纸面描画出从云层中拱出的一轮皎月,一幅梅花从画幅下半部伸向夜空,似与月对语,画面明净简洁,浓郁的诗意和情趣扑面而来,耐人寻味;梅影先生所作《雪梅》题咏:“夜半和风到窗纸,不知是雪是梅花”,把人们直接带进一个冰雪晶莹、纯净美丽的银色世界。这些诗情画意勾画出艺术家的心灵意境。

王冕墨梅范文第4篇

按照汉代“律吕”四时之气的观念,百花之中,梅花得阳气之先。晋代吴郡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后代文学传统中因有“驿梅”之典,折梅寄远成为朋友间传达问候的雅事。梅花具有“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的品格,北宋诗人林和靖隐居西湖孤山,梅妻鹤子,吟咏出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传神之句。自林和靖之后,梅花成为隐士的象征。及至南宋,文人尤其爱梅,甚至爱梅成风成癖。范成大之《梅谱》、宋伯仁之《梅花喜神谱》(图3),皆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至于文人画梅,则独传墨梅一派,相传始于北宋华光和尚、扬补之,其后南宋之赵孟坚、元代之王冕,可称典型。

文徵明是爱梅者,其所撰《甫田集》四卷本有《西斋种梅》:

玉雪坡头带雨分,旋除荒秽种墙根。纸窗故面离离月,春水新魂浅浅痕。

更远溪山终有韵,试加篱落便成村。向人未用论颜色,满取春风占小园。

在文徵明晚年所书小楷《醉翁亭记》(博物院藏)的跋语中,文徵明提到“梅韵斋”,或许此名即由此而来。

严冬时节,花事最为寂寞,看梅是冬天寻求自然生意的赏心乐事,南京博物院现藏文徵明《行书六言诗》(图4)一首:

一林雪残初霁,何处啼鸟夜阑。酒寒明月在户,折得梅花自看。

这简直就是一幅高士嗅梅图!又文徵明一次病目,即以不能看梅为憾事,赋《雪中梅花盛开病目不能出看默诵成咏》:

山斋不出动经旬,想见梅花太瘦生。和月上窗寒影薄,吹香入梦晓魂清。

细愁脉脉怜春浅,病眼离离负雪晴。最是朝来风信恶,隔帘惆怅不胜情。

梅花生长在不同的地方,便有不同的情态。梳风洗雨、停霜带雪之景或不妨于平衍之地观之,而临崖傍水、披烟带雾之状则非得远足策蹇而赏。所以除了斋阁之外,文徵明也喜欢外出探梅。苏州探梅最为著名的去处,是苏州西南靠近太湖的玄墓山、邓尉山(两山相连,实为一山),邓尉素有“香雪海”之喻,文徵明曾经为朋友唱和诗作序,其中称:

吴玄墓山在郡西南,临太湖之上,西崦、铜坑映带左右,玉梅万枝,与竹松杂植,冬春之交,花香树色,郁然秀茂。而断崖残雪,下上辉焕,波光渺弥,一目万顷,洞庭诸山,宛在几格,真人区绝境也。但其地僻远,居民鲜少,车马所不通,虽有古刹名蓝,岁久颓落,高僧韵士,日远日无。苟其人非有幽情真识,不能得其趣,非具高怀独往之兴,不能即其境而游。矧能发为歌诗,品目咏赞,以深领其胜耶?此余于方、伍两君探梅之作而有取焉。

少年时即以古人自期的文徵明,自然不乏高怀独往之兴,从他的诗中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到他游览玄墓看梅的身影,即《玄墓道中》:

轻阴驳日水含沙,二月江南好物华。早办行舆冲细雨,不教山屐负梅花。

烟林滴翠千峰湿,石磴穿云一径斜。风泊晚烟寒不散,磬声遥识梵王家。

除了玄墓山,当时苏州文人外出探梅的另一去处,便是位于现在苏州万寿寺附近的竹堂了。文徵明有《诸友期竹堂看梅余与次明(吴)后至而客已散》一首,即记其事:

寻盟得得问禅关,认取精庐在竹间。乐事蹉跎空诺在,清言寂寞愧僧闲。

春来未负梅花笑,行尽聊趁夜月还。一到不妨终落后,白云遥咏郭南山。

以折枝梅花作为来自远方友谊的问候,如上所说,正是由吴人所开启。而在文徵明的时代,此举在吴中依然是风雅之事。文徵明有《洞庭施鸣阳折送梅花一枝》:

隐君来自太湖南,折得梅花照眼新。正自萧条伤岁暮,居然冰雪见佳人。

半窗初梦罗浮月,百里遥分笠泽春。茅屋东风寒尚在,莫教长笛起东邻。

宋代以来,文人好以折枝瓶花点缀书斋,至明代此风更盛,明末还出现了袁宏道《瓶史》之类的专门著作。文徵明自然不乏此雅好,其有《赋瓶梅》一首,或许其所供,即来自洞庭、玄墓之梅花;而如果遇到含苞待放者,则赋诗而催之:

断枝黏碧藓,残蕊迭冰纨。未乏溪山韵,尤宜几格看。

移灯传壁影,垂箔护春寒。应断西湖梦,东风在席端。

文徵明曾经鉴赏过梅花书画作品,根据文献,可考者有南宋扬补之《四梅图》(图5)、宋伯仁《梅花喜神谱》,元代王冕《墨梅》。

扬补之的《四梅图》卷,作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乃应友人范端伯(范仲淹之孙)所请而画,并题以当时流行的词牌《柳梢青》。图文立意取梅花未开、欲开、盛开、将残之状。墨法清淡,文辞优美。此图在元代曾经柯九思鉴藏,上有其题签和追和《柳梢青》之作。明代此图流入吴中,根据其上的印记,可知明代曾为沈周、文徵明文彭父子、项元汴等鉴赏,清代为笪重光鉴藏,现在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文徵明追和过扬补之这首著名的咏梅词《柳梢青》:

特地寻芳,含情匿意,春犹乖隔。脉脉佳人,酷令相爱,难通相识。后时定有逢时,何恁地先多怜惜?还煞归休,把侬来兴,半途生勒。(未开)

休较休量,且浇新酒,为尔催妆。晓袂巡边,风襟立处,略有微香。北枝不及南枝,一样树春分别肠。勒转芒鞋,探游近隐,或在僧房。(欲开)

东枝西搭,斗开如约,不遗余霎。一夜西湖,六桥无路,百重千匝。逋仙破屋尤多,好则好疏茆怕压。不敢临流,弄珠搔玉,打鸳惊鸭。(盛开)

昨日繁,今朝欲落,意尚迟迟。弱质消香,余须抱粉,雨掠风披。这场败兴谁期,春转眼如秋可悲。更极相思,断魂残梦,月堕之时。(将残)

文徵明所和,词意风流含蓄,细腻传神。次子文嘉亦仿而和之。文嘉在和序中还特别提到当时《四梅图》的流传情况:

补之梅花,故无容赞,其词亦清逸,此四段尤其余所珍爱。旧藏吴中,屡得见之,今不知流落何处,闲窗无事,遂仿佛写其遗意。

扬补之是墨梅画派的宗师。南宋文人好梅成癖,同时期稍后另一位在梅花绘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即是宋伯仁《梅画喜神谱》。该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刻版画图籍,以阳刻、墨印描绘出了100幅梅花的各种情态,其手法正好具有“墨梅”的效果。据现代学者考证,《梅画喜神谱》初刻于嘉熙二年(1238年),然其初刻不传,现在所谓宋本乃是景定二年(1261年)金华双桂堂重刻本,此本即曾经文徵明家藏,上有其名印及其孙文元发名印。入清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等递藏,近代归吴湖帆而以之命名书屋,现藏上海博物馆。

文人墨梅之大行于世,元代王冕是一位关键的人物。正好文徵明也曾见过其佳作:正德七年(1512年),文徵明与祝允明、唐寅、王宠、陆深等人一起追和王冕画梅轴诗,隶书题于画幅右上绫边上,现藏上海博物馆(图6):

西湖老树凌风霜,敷英奕奕先群芳。贞姿不作儿女态,炯然冰玉生寒芒。

穷寒袭人肤欲裂,幽人自咏孤山雪。至今秀句落人间,暗香浮动黄昏月。

却恨无人续高韵,墨痕聊寄江南信。不关素质暗缁尘,刚爱铅煤点新鬓。

恍疑寒影照昏缸,刻画无盐谁滥觞。逃禅已远嗣者寡,仿佛尚记山农王。

山农何处骨已冷,展卷令人双目醒。何因为唤玉妃魂,极目晴波湖万顷。

又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一轴元人合卷(图7),其中一开为王冕墨梅,据称诗塘和裱边上有文徵明、唐寅、薛章宪的题咏。

文徵明画梅的风格来源,除了以上这几位重要人物外,当还应该提及他的老师沈周。沈周画梅,著录有记载,但似未见流传。据《式古堂书画汇考》画二九――明人合卷记载,沈周曾与王理之合作《梅竹图》。其中沈周于自题诗后跋曰:

昆山士人多画梅,与王理之论其用墨太重,殊失清雅,是有累于梅矣。因短缣在帧,史德徵从容谓曰:清雅果何似?丈人当示一梢,与梅出气,何如?遂妄弄此笔,理之亦作错刀数叶,间于疏处,仍题之以赠德徵(按德徵,即沈周女婿史永龄,史鉴之子)。

文徵明的岳父吴愈是昆山人,昆山是他经常去的地方。沈周题这段话的时候,文徵明25岁,对老师所说昆山人画梅有失“清雅”的缺点,当必有所知。

文徵明自己画梅,查之著录记载,单独画梅者少见,《红豆树馆书画记》著录墨梅,《珊瑚网画录》著录画梅,不明年月。现在流传亦颇为罕觏,大陆所见仅南京博物院藏《冰姿倩影》轴(图8),让我们可以对其画梅的造诣略窥一斑。

此图绘老梅一株,取势之法,老干体态苍古,虬曲盘旋,龙鳞苔斑,古意十足;枝梗则上下左右四面抱体而出,折旋偃仰,或仰成弓体,或覆若钓竿,横斜穿插,顾盼生姿;勾花则具未开、将开、全放之候,正侧偏反,妍媚生动。画法以浓墨粗笔勾皴主干,转节处留白,枯枝留有空眼;以湿笔淡墨出枝写梢,老嫩相间而发,行笔清健;花瓣用极淡墨勾圈,深墨点蒂萼、勾须点蕊,其中过枝处皆作添花以虚之,可见其经营之讲究。整个梅株干老花稀,气息古朴,变化多端,法度精严,而枝干复勾呈现的笔法之虚实负见、墨法之浓淡相参之状,又颇有带雪之意。风格上大致沿袭扬补之、王冕墨梅之法,而笔墨之粗放古朴,或许即有来自老师沈周的影响。

王冕墨梅范文第5篇

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2、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

3、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王维《田园》)

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5、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江对酒》)

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贾至《春思》)

9、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血管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历史语言学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