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甫的名诗

杜甫的名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杜甫的名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杜甫的名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诗歌解读 丰富性 考场命题 冲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优秀的阅读习惯和良好的阅读积累对提高写作能力确有裨益。“阅读”为学生提供了相对自在的思维空间,他们品读摘录、思考交流,常常在无所依傍的环境中“无所畏惧”地解读,所以往往能独辟蹊径。这些解读根植于文本,或立足语言章法,或针对情节立意,或酌情拓展延伸。即使仅只针对文本内容一项,学生的解读也能不拘一格,甚至独树一帜。

在自由的写作训练面前,这些“积极”的思考能无一例外地“迎合”考试要求,变成考场成就。但奇怪的是,这种“阅读加评点”的开放式做法竟很难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的考场得分。以对《滕王阁诗》的课堂解读和考试为例:

考场命题:请赏析《滕王阁诗》的尾联(4分)。

参考答案设置:尾联以物是人非、江水滔滔依旧的对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从答案的设置上看,手法(对比)、内容(“物是人非、江水滔滔”)、情感(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都是得分点。

学生心中没有答案可以参考,他们的解读“五花八门”。

学生阅读赏析1:尾联以设问的方式追问滕王去处,与前文滕王阁的盛况呼应并对比,以“长江自流”作答,看起来答非所问,其实这种悲观与《赤壁赋》中“客人”问曹孟德“而今安在哉”的悲观如出一辙。都源于生命的短暂无常,命运的无法捉摸。

学生阅读赏析2:诗歌的尾联完全没有必要探讨“滕王”的去处,因为答案显而易见。滕王不可能和长江一样永恒地存在下去。那么,像长江一样永恒存在,就值得骄傲吗?如诗中所写,也不过是“空”自流而已。在王勃看来,生命短暂固然可叹,但假如只能和长江一样,在“空流”中自耗生命,恐怕后者更会叫他不能忍受。因此,作者在这里一方面感叹时光易逝,一方面希望自我勉励,希望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建功立业。这也符合王勃年少自傲的经历和性格。

学生阅读赏析3:尾联承接上文关于时空的联想,进一步追问“大人物”的命运。作者追问的目的是什么,是悲观地感叹还是及时的自我勉励,需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滕王阁诗》是《滕王阁序》的一部分,在《滕王阁序》中,有作者感怀身世的悲观,也有怀才不遇但绝不自我放逐的豪情。

以上三个学生的解读,也都是从手法、内容、情感三个方面对诗歌的尾联进行的阐述。与参考答案相比较,手法上,有说对比的,但对“对比”这个手法的分析与参考答案并不完全一致,另外,对手法的分析还涉及到了参考答案不曾提及的“联想”“呼应”“设问”等,至于对情感内容的阐述,也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有的包含了参考答案,有的则与参考答案几乎没有关联)――有的同学甚至认为,所谓的“悲观”只是表象,而“自我勉励”、“及时奋发”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意。

这些解读并没有明显的错误,学生们的思维也各有支点,能自圆其说,他们参考了王勃的身世,考虑了文章的构思,甚至剖析了“表里”的关系。但单从得分上看,显然并不理想。

类似的“莫须有”的“丰富解读”,在我开展的“古代诗歌自由读”的课堂上时有发生。在我们读苏轼的《江城子・记梦》时,同学们对“泪”这一感情基调没有争议,但在具体解读诗歌内容时却各有各的妙招。

以“不思量,自难忘”为例:对“不”和“自”的两种理解导致了两种解读,一是“不敢轻易想念,是因为(往事)太难忘记”,一是“不必刻意想念,自然难以忘却(往日共处的时光)”。同样是说“难忘”,却有一正一反两种解读。

再如“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一句,学生在解读“应不识”时,一种理解为“应该认不出”,另一种则认为是“应该不会结识”,这也就造成了两种解读:一是“即使现在见面,(妻子)看到我满面沧桑,两鬓斑白的模样,也应该认不出了”,一是“即使回到从前初见的一刻,我应该不会再选择结识你,那么也就不会有现在‘满面沧桑,两鬓斑白’的我独自想念你”,同样是表达自己的思念,解读的方案小有差异。

都对!这是我的结论。

我们在总结学生答“诗歌鉴赏”题时,常常将学生不能得分的原因归结为学生“没看懂”,即未能揣摩出关键词语的信息,未能把握住诗歌表达的情感。从上面的阅读案例来看,诗歌本身精炼的语言给了读者相当大的思维空间,学生从对语言的揣摩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很难说他们的哪一种理解是错的。学生们“看懂”与否,在考场上的标准只有“参考答案”而已。

大量的思考和解读在相对自由的写作命题面前,发出了微妙的“正能量”,在“老态龙钟”的诗歌鉴赏主观题面前不仅没有效力,“多心多情”的解读方式甚至可能产生“副作用”。

以江苏卷为例,诗歌鉴赏的高考命题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情感主旨类、表达技巧类、语言风格类加上默写,所选诗歌基本以唐诗(主要是律诗)宋词为主,设计分值是10分(2014年调整为11分)。

我越来越觉得诗歌的命题并不能反映出“鉴赏诗歌”的实际需求。

首先,优秀的诗歌不论题材、体裁,都能体现汉语的诗性魅力。而古诗词的“诗性”绝不等同于散文的诗性,所以仅仅提及所谓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表达技巧,是不足以体现诗歌的语言魅力的。翻看近年的诗歌鉴赏题,诗歌(尤其是唐宋诗词)音韵的宽窄平仄在试卷上没有体现,命题形式和散文小说几乎没有区分。学生在阅读时把诗歌读成散文,在品评时对音韵绝口不提,着实令人担忧。

其次,既然是鉴赏,那么就该鉴出个“美丑”,赏出个“优劣”,但考场上的“鉴赏”都是“歌功颂德”的伪鉴赏,学生只是人云亦云的歌颂者。真正的鉴赏者,是像汪曾祺笔下的“叶三”,虽不明理论,但捧着一颗真心,品出百般“真”情。不少看起来“开放”的命题,其实也只是“假开放”:给出一句前人的经典评价,问学生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谁都知道要想尽一切办法往前人的评价上靠。前人的评价不过就是为作品“作注”,现在我们又来“为注作注”,这样拾人牙慧,哪里是鉴赏之道?更培养不出伟大的读者。

第三,很多同仁责备学生笨,没有“看懂”诗歌内容。其实,对诗歌内容的解读角度有许多种,解读方式也不一而足。学生鉴赏诗歌不是警察探案,要让学生写出“不离谱”的答案,应该给出更多的背景内容、字词解释和作者信息。要让学生将时间花在“鉴赏”上,而不是“理解”上。不应该让诗歌鉴赏沦落为文言翻译。

伟大的诗歌必须要与伟大的读者相遇,当初创作的努力才能不被辜负。已经被界定为不可超越的诗歌盛世,实在不需要再多的锦上添花;已经在文学领域功成名就的诗人们,需要的恐怕也不是人云亦云的赞颂,而是理性地阅读和批评。

杜甫的名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程度副词+名词”;语法规范;语言研究

[中图分类号]H1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2-0043-03

近年来,对于“程度副词+名词”语法现象,语言学家们已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剖析词组语法特点,论证其合理性或不合理性。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普遍认为“最营养”、“很模范”、“非常兴趣”等副名词组合使用不符合语法规范,不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熙在界定名词的范围时,将时间词和方位词排除在外,所以像“今天已经星期三了”、“最前头”这一类的组合不能看做是副词修饰名词,认为“严格的副词都不能修饰名词。”方华对一部分副名组合以动词省略说进行了解释,对另一部分又以词类转化观点作了分析,进而指出“真正的副词是不修饰名词、代词的”。胡裕树认为,“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但不能修饰名词”,他把“确是十分堂吉诃德了”中的“堂吉诃德”看作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用以修饰程度副词。此外,张国安、邵敬敏、黄伯荣、廖序东等学者也持相同观点。

到了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逐渐对“副词能修饰名词”观点给予认可和支持。刘街生认为,“程度副词修饰名词有独特的语用价值,有一定的使用范围,不是很难理解的,可以有限地类推”,是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此外,于根元、邹韶华、桂诗春、张谊生、原新梅等学者也肯定了程度副词对名词的修饰作用。90年代以来,学者们不仅肯定“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合理性,而且认为它是一种具有实际语用价值的新兴语言现象。学者们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和研究这一语言现象无疑是个新的发展。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学术界为什么就这一现象在认识上存在巨大转变呢?笔者从语言发展变化的自身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探讨副名组合存在的合理性。

一、语言变化发展的自身因素

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是语音、语法演变的决定性因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社会的分化促使语言的分化,社会的统一又要求语言的统一,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规律 。这一规律就整个语言系统与社会的关系来说,它对一切语言的发展都适用。然而,对于一种事物来说,外因仅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社会对语言发展的影响范围很广,程度也很深。不过社会只是对语言发展提出要求,而语言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是由语言内部结构的情况来决定。

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概括而言就是语言系统本身的发展趋向,而语法是语言结构中最为稳定的成分。语法是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的总和,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制订出为社会普遍接受的语法规则,它在语言中根深蒂固,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工作的结果。但是社会发展变化,语言的语法结构却可以继续保持原样,在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为人们提供有效地服务。语法的演变主要表现在语法手段的增加,语法范畴的形式和内容发生变化等方面。每种语言的语法发展虽有自己的特点,但总得来说都是朝着日益精密和完善的方向发展,规律性更为严格,抽象性和概括性不断增强。任何语言的发展都是遵循自身的变化规律,外在力量要想改变它,必须是在顺应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内部的自我调整最后完成。

从言语交流的角度看,交际者总是希望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用程度副词修饰名词就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程度副词+名词”具有语义的模糊性,大大增加了信息存量。以大家都熟识的“我的长相很中国”为例,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用什么来形容表达呢?可以有很多说法,如中国人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低鼻梁、讲传统、重礼节、感情含蓄内向、勤劳俭朴等。但是,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却较难,“程度副词+名词”现象的出现弥补了这一不足,看似模糊,却能意会,蕴含某些深层意义。其次,“程度副词+名词”具有语义的扩展性、延伸性,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生活阅历,知识结构,所处时空等因素去感悟、领会、补充与把握,比单个形容词或者“形容词+名词”结构的内涵更加丰富,容易引发一种流动的想象空间和富有诗意的主观体验。另外,程度副词修饰名词还能体现色彩义,使表达新奇、俏皮。

例如:

(1)香港并不太“香”,也不太“港”。

(2)你怎么这么“废物”啊!

其中的“港”、“香”如果换成“时髦”或“洋气”都没有原句新奇、俏皮。同样,把“废物”换成“无用”或“没能力”都不如上述口语句式更能体现口语化色彩。

原本贬义色彩的名词在“程度副词+名词”结构里,可加重某些色彩意义。如“特流氓”、“太官僚”、“很阿Q”、“挺葛朗台”等更加重了贬斥色彩;原本带褒义色彩的名词在“程度副词+名词”结构里,如“很男子汉”、“特青春”、“挺英雄”、“很诗意”、“很雷锋”、“特淑女”等更加重了褒义色彩;而原本中性的名词,在“程度副词+名词”结构里,则具有灵活性,如“很日本”既可以理解为“残忍,好战,大男子主义”,也可以理解为“敬业,有礼貌,温柔型女人”。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语法、语义、语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名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时,不同的名词,语义、语法、语用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

其一,抽象名词主要依靠语法的作用。

例如:

(1)他同我特知音。

(2)他有一个很现代的妻子。

(3)车厢里响起了很新潮的歌。

(4)我赞同她的观点,但前提是:这个爱人非常爱你,这个情人也非常爱你,而你爱人和情人之间又很朋友,很理解。

(5)老四最福气,过二年他一办退休,老四就能顶替。

上述例句中的“知音”、“现代”、“新潮 ”、“朋友”、“理解”、“福气”在句子中分别作谓语、定语,显然这种抽象名词主要依靠语法的作用才造成了语义上的自足。诸如此类的名词还有“传统”、“诗意”、“时光”、“文化”、“出息”、“技术”、“技巧”、“学问”、“优势”、“偏见”、“诚意”、“水平”、“营养”、“原则”、“能耐”、“专业”、“野性”、“危机”、“细节”、“凶气”“暴力”、“背运”、“美味”、“野心”等。

其二,指人名词、处所名词、时间名词主要依靠语义、语法的作用。

例如:

(1)我很男子汉地答应了下来。

(2)蓝带啤酒很德国、很德国。

(3)她是个很男人的女人。

(4)劝人“一点不能将就”,貌似很现代,很卓越,其实这里是另一种“高大全”理论,与“假大空”异曲同工。

上述例句中的“男子汉”、“德国”、“男人”、“现代”都是语法和语义共同作用的结果。诸如此类的词还有“阿Q”、“中国”、“广东”、“山东”、“葛朗台”、“英雄”、“淑女”、“绅士”、“官僚”、“瘪三”、“维纳斯”、“现代”、“当代”、“古代”、“历史”、“未来”、“春天”、“青春”等。

其三,实物名词主要依靠语用的作用。

例如:

(1)你这设计师是一定挺油的,社会经验丰富。

(2)“说实在的,你们对现代派文学的认识是非常皮毛的。”

(3)我告诉你,我的这只时装模特表演队在湖南是最最牛皮的,我的十八位模特中有一半的人在全省的各种模特大赛中获过奖……

上述例句中的“油”、“皮毛”、“牛皮”通过语用作用,使语言表达更加新奇、俏皮、具体、形象。具有这种用法的词还有“水”、“火”、“铁”、“木”、“土”、“沙”、“面”、“花”、“肉”、“饭桶”、“脓包”、“机械”等。

二、交际者的心理因素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指出,“语言并不是‘独立自足’的系统,人的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和思维能力的一部分,两者密不可分”。“事物——性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认知框架,它是基于人的经验建立起来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在这个认知框架中,如果事物的性质非常鲜明,为人们所深刻认识,成为一种固定的关联,人们就可能用事物来显现其性质。因为事物是具体的,性质是抽象的,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性质更容易识别、处理和记忆,因此,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性质相比,被人们接受的可能性更大,正因为如此,激活了事物本身,共性质也随之被激活。如一提到“山”,人们立刻就会联想到“高大险峻”这一性质,因此用具体的事物来显现其性质是非常自然的,是合乎人的心理特征的。一旦这种转指用法成为经常性的用法,词义就会发展,增加新的表示性质的义项,词的功能就会增值而变成兼类词。

例如:

(1)他穿上这身服装,多气派。

(2)从前我也跟过一个人,人倒是很规矩,又不赌不,就是一肚皮恶水……

(3)穿上军装显得很威风。

(4)这种表现直接导出了我们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去理解名词的活用现象……

(5)经队长这样一介绍,我们也觉得这种灶还是蛮科学的。

(6)你说那圆脸大眼睛多精神。

(7)日本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最典型的“男权中心”主宰国家之一。

上述例句中的“气派”、“规矩”、“威风”、“根本”、“科学”、“精神”、“典型”都是名形兼类词。这类词还有“礼貌”、“系统”、“耐心”、“矛盾”、“光彩”、“热情”、“气魄”、“理智”、“标准”、“道德”、“经典”、“艺术”、“专业”、“模范”、“理性”、“秘密”、“民主”、“卫生”、“文明”、“自由”、“规律”、“幸福”、“原则”等。

一般而言,名形兼类词很少,因为指物名词首先使人联想到的是有形的实体事物,而不是实体的性质。要想使人很容易地联想到实体的性质,那么这种实体性质必须非常鲜明而又为人所熟知,但是符合这些条件的实体事物非常少。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性质特点并不特别鲜明的事物名词也可以有上述用法,但问题是人们看到或听到这些词并不能固定地联想到它的某一个性质。由于其表义比较概括、模糊,我们对这些词很难做出精确的理解,只能进行大致的、倾向性的理解,而且要视交际者个人知识积累程度或者由说话人创造出促使听话人理解的语境等情况而定。

例如:

(1)我今天请几个很名望的教授吃饭,可这个跑堂一点面子也不给,这么长时间了,连饮料都没拿。

(2)毕业时,她已经变得非常城市了。

(3)刘喜好福气。

(4)玩双目对蓍的游戏,玩谁磕瓜子吐瓜子皮快等,但都属于很朦胧,很小儿科一类的。

(5)那男人的模样,很山东,车子上扭屁股一骑一登,更山东了。

(6)我长得很丑,但本人长得很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沧桑和苦难都写在我的脸上。

(7)你也太林妹妹了吧!

想要很好地理解“名望”表示的意义,交际双方必须要了解“名望”的特点;理解“福气”就必须对“福气”所指含义很清楚;理解“城市”就必须知道城市的特点及其与乡村的区别;说到“小儿科”必须肯定对方了解“小儿科”的真正内涵;提到“山东”人们的大脑中会立刻闪现出“粗犷有力,憨厚深沉”的特点;“中国”在此主要显现“中国多灾多难”的蕴意,对“中国”的具体含义,不同说话对象有着不同的理解;说起“林妹妹”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她的泪如雨下、尖酸、刻薄。

三、促成副名词组合现象的社会因素

“程度副词+名词”组合结构日益流行,已非临时性的现象。从南方到北方,从口语到书面语副名词组合用法都屡见不鲜,可见其运用十分广泛。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有着必然的联系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副名组合现象与日俱增,日益活跃,尤其是“程度副词+名词”现象的出现更加突出语言发展的社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逐渐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社会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诸如“很绅士”、“很老板” 、“很贵族” 、“很风度” 、“很款式” 、“很美国”、“很异国情调”等新的语言现象在社会上逐渐流行并迅速传播开来,为人们所认可和接受。萨丕尔在《语言论》一书中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己自足。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简接的接触。交际可以是友好的或敌对的。可以在平凡的事务和交际关系的平面上进行,也可以是精神价值—艺术、科学、宗教的借贷或交换。”随着社会日益发展和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语言的“借贷”和“交换”现象将日趋频繁,副名组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通过对原有词语增加义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杜甫的名诗范文第3篇

近期,“警民直通车―上海”微博称: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4月1日晨,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救治无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

仅仅因为生活琐事就心存不满,最后竟然狠心到用剧毒化合物毒死同学,这样的冷面铁心令人唏嘘。在痛惜一条鲜活生命逝去的同时,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琐事,点燃了林某心底的仇恨之火,乃至于狠毒到要毁灭他人的生命?前天,复旦校园开始为家境比较困难的黄某捐款,大家希望类似的悲剧不要再发生。唯愿天堂里没有仇恨,人与人之间能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生命。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黄某所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一位教授的哀叹,道出了很多人心中的不解。同在一个学校的医学院求学已是缘分,何况还同在一个宿舍一起生活,本当情同手足,却因琐事不和、心存不满而投毒害人,是嫌犯林某心理过于扭曲?还是我们的生命教育出现了问题?

以个案而论,林某的疯狂之举多少折射出其心智的不够健全。按理说一个复旦的硕士研究生,其智商、情商至少不会低于普通人,人格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可是纵观林某的作案动机和过程,却有点令人难以置信:一点琐事,哪怕心存不满,常人概不会积怨到要毁灭别人的生命,更不会想到要盗用实验室的剧毒化合物来夺人性命。因而,表面上看,生活中的琐事是悲剧发生的导火索,但在琐事背后,掩盖的恐怕是个体的性格扭曲和心智不健全。我们常常说“冲动是魔鬼”,但实际上每个人心灵深处都会有“魔鬼”,只是人格健全的人知道如何用理性控制而已。

但穿透琐事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在高校中,生命教育仍然是个不得不重视的话题。远的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起铊盐中毒案,近的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口角刺死室友、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宿舍发现腐尸……在这些事件中,尊重生命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准则,却被高智商的学子们抛弃。若再追溯,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到博士,都难有生命教育的一席之地。有人将其归之于唯利是图社会风气的影响,教育被功利化,于是生命在这些利己价值观面前显得一文不值,漠视他人生命,甚至粗暴地剥夺他人生命,凸显了生命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不可或缺。

复旦大学的投毒案,一方面暴露了高校实验室对剧毒化合物管理上存在着巨大漏洞,这也表明清华、北大的铊盐中毒案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高校学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纳入监测对象。在社会焦虑感普遍存在的大环境下,高智商群体的心理干预很有必要,像广东省高校已连续5年将研究生纳入心理健康的重点检测对象,这对其他高校多少是个启示。此外,高校能否提前介入学生的管理,比如说在入学体检中加入人格检测、心理检测,再根据不同的结果作出适当的干预,以避免不必要的生活冲突,也值得考虑。

杜甫的名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镀锌钢丝 海光缆 使用寿命

材料受周围介质的作用而遭受的变质或损坏叫做腐蚀。材料包括金属和非金属,如钢铁、不锈钢、有色金属和塑杆、混凝土、木材。

周围绕环境介质指材料所处的温度、压力、应力、光照、辐射、生物条件、固液气态介质。对材料的作用包括化学的、电化学的、机械的、生物的以及物理的作用。

金属腐蚀按原理分,可分为化学腐蚀以及电化学腐蚀。通常金属材料与外界介质发生化学反应而损坏的现象叫做化学腐蚀,这只是一种单纯化学作用,不产生电流。而电化学腐蚀过程中通常伴有电流产生。我司的深海光电复合缆能够敷设在海底2000米的深海中,其外层铠装钢丝发生的腐蚀一般是电化学腐蚀。

一、镀锌钢丝的电化学腐蚀过程及基本原理

将镀锌钢丝置于海水中,其发生的电化学腐蚀一般经过以下4个步骤:

(1)镀锌层完整地覆盖于整个钢丝基体,镀层发生腐蚀;

(2)镀层发生部分破坏,锌作为牺牲阳极对钢丝基体提供阴极保护;

(3)镀锌层全部破坏,钢丝基体开始腐蚀,锌的腐蚀产物抑制腐蚀过程;

(4)钢丝基体发生快速腐蚀。

在海水环境中,锌层最先发生电化学腐蚀。在阴极区,其腐蚀的电化学反应如下:

ZnZn++2e

在海水腐蚀下,电解液中含有大量的C1-,在阳极区发生反应:

5Zn++2Cl-+8H2OZn(OH)8Cl2+8H+

镀锌钢丝置于海水中,其先与海水接触发生电化学腐蚀,为钢丝提供了阴极保护。同时生成的腐蚀产物附着钢丝表面,减缓了进一步的腐蚀,同时抑制了钢丝的腐蚀。

二、镀锌钢丝在海水中的使用寿命

整个海洋环境主要分为五个区:海洋大气区,海洋飞溅区,海水潮差区,海水全浸区,海底泥土区。这五个区的腐蚀均随海水温度的升高而加重。海底泥土区含有大量沉淀物,含盐量高,具有较好导电特性,泥土成为良好电解质,此外,这个区的含氧量低,易生长厌氧的硫酸盐还原菌等细菌,对金属造成腐蚀,但和其他四区相比,泥土区腐蚀程度较轻,而我司的深海光电复合缆敷设在海底2000m处,正是处于海底泥土区,而这个深度的海水常年温度在1℃~2℃,温度偏大低,因此相对于海洋的其他位置,此光电复合缆敷设的地方腐蚀相对较轻。

根据以前的研究,碳钢在海水中的腐蚀遵循以下关系:

D=A+k(t-1)

其中D为碳钢的平均腐蚀深度(mm),t为暴露时间,A为碳钢在海水中暴露第一年的平均腐蚀速度,k为碳钢在海水中暴露的稳定腐蚀速度(大到在0.05mm/a-0.13mm/a)。据研究,A范围为0.1~0.22。

以镀锌钢丝的直径为3.23为例,经粗略计算,表面的锌层厚度大概为0.07mm,因此镀锌钢丝内部钢的直径为3.09。

利用腐蚀公式:D=A+k(t-1),其中A取中间值0.16,k也取中间值O.09mm,可计算得t约为17。因此,若将直径3.09,未镀锌的钢丝直接置于海中,需要17年才能腐蚀完。钢丝表面镀有0.07mm的锌层,这锌层为钢丝提供了阴极保护,同时锌层的电化学腐蚀产物附着在钢丝表面,形成致密均匀的氧化膜,阻止了外界离子向镀锌层的扩散,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镀锌层的腐蚀,使得钢丝不易发生电化学腐蚀,从而减缓了钢丝的腐蚀速度。

以上的分析是将镀锌钢丝直接与海水接触得到的,但实际中,一般钢丝外层绕有双层PP绳,同时涂覆有沥青,这有效得杜绝了钢丝与海水的直接接触,大大减轻了电化学腐蚀的发生条件,使得镀锌钢丝更加不易发生电化学腐蚀,腐蚀速度将减少50%以上,因此由以上原因分析可推断,镀锌钢丝的寿命起码可以翻倍,超过30年。

三、结论

杜甫的名诗范文第5篇

培养创新人才是提高质量的核心要求

《教育与职业》: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高等教育如何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近年来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在推进《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过程中,将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杜玉波: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任务,破解创新人才培养问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当前培养创新人才重点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转观念、改模式、强师资。

第一,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理念是先导,高校要夯实办学的核心理念,进一步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准;进一步树立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进一步树立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第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创新人才层出不穷的局面,根本上要靠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探索形成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适应创造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体制机制。

第三,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教师。有了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关键要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和保障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具体来说,要从三个方面来落实:一是坚持师德为先,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师德要求,加强师德考核,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二是坚持教学为要,制定具体办法,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一个基本条件,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同时改革职务晋升、薪酬分配办法,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三是坚持科研为基,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教师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教学,改进科研评价办法,强调科研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

《教育与职业》:您刚才提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请问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年多来,我们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杜玉波:在过去一年多来,我们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228个高等教育项目中,有60多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目前重点在推进上有四项工作:

一是在19所高校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这个计划核心是立足高水平研究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拔尖学生重点培养的体制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

二是在193所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是推进高校与行业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是在17所高校推进“试点学院”改革。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重点在招生制度、培养模式、管理方式、教师聘任这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改革,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氛围。

四是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着眼于研究解决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完善导师负责制,综合考虑师德、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遴选评价导师,在录取、资助等方面给予导师更多的自。加强专业学位建设,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建立相对独立的考核评价体系。

我还要强调的是,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没有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把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最基础、最根本的教育。为了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本科教学工程”,这个工程就是要解决目前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核心内容包括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等等。在“本科教学工程”中,我们将支持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这个计划强调创造条件、鼓励创新,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需要提到的是,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教育部按照讲话精神要求,研究制订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30条具体措施。其中,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提高质量的一个核心要求,我们也即将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贯彻部署。我想,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来共同探索、共同推进。

结构调整是提高质量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教育与职业》: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您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如何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变化,优化结构和布局?

杜玉波: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当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当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结构调整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2010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达到3105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26.5%,《教育规划纲要》确定2020年高教毛入学率达到40%,未来10年要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适龄人口下降将贡献10个百分点,按照这样计算,实际上规模增长拉动只是6个百分点。所以说,还是要稳定规模,在规模和结构的关系上,重点是调整结构。这6个百分点的发展增量,也是主要用来调整结构的,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民办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公办高校本科规模相对稳定,10年增加不到2个百分点,这2个百分点也是主要用于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支持应用学科薄弱学科和教育欠发达地区。

结构调整的任务,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导向、两个重点”。一个导向,就是要使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和国家创新型体系建设,服务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城镇体系的建设。

两个战略重点,一个重点是在人才培养的结构上。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具体来说,一是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明年国务院将再次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家发改委也原则同意编制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我们将通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制度和政策措施,在国家层面努力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对接。

二是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高校分类管理办法,按照“扶需、扶特”的原则,鼓励高校合理定位,各展特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三是建立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机制。通过目录指导、规划引领、分类评估、信息服务、拨款引导等方式,推动高等学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应用性大学,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人才,以及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基础行业和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急需人才予以重点支持。

四是在研究生教育上,重点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2015年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第二个重点是在区域结构上,要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具体地说,一是省部共建,教育部与目前高等教育相对薄弱的地方已共建22所高校,支持这些高校加快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是招生倾斜。从2000年到2011年,部委所属高校属地招生比例从45%降到了25%。调整后存量及增量主要投向了中西部地区,2011年支持中西部招生规划,投放招生计划增量是15万人,这15万人就相当于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了60所每年招生2500人的大学。中西部计划输入省(区),2011年最低高考录取率都超过了60%。高校设置也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向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倾斜。

三是对口支援。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目前已组织了94所高校帮扶67所受援高校,覆盖了中西部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四是资金和项目倾斜。2011年财政部专门设立了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西部地方高校的发展。2012年国家发改委也将启动专项工程,支持中西部高校改善办学条件。这些重大的措施,都将纳入正在制定中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总体方案。这个计划,即将启动实施。

当然,我也感到,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力争用五年的时间使高等教育结构得到显著改善。

《教育与职业》:高校专业设置应该随着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对此,有什么具体措施?

杜玉波: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问题,确实是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我们正在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目的是引导高等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人才。目前,这个新目录已经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预计今年上半年实施。第二件事是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管理规定,进一步扩大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自。将来除了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外,高校可以自主设计目录内的所有本科专业,同时加强专业设置管理,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培养质量的突破口

《教育与职业》: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在众多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中,实践能力欠缺已经成为重要的因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杜玉波:应当讲,实践能力培养是目前人才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们今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多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有一些很好的经验和做法,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在制度上推进和落实这项工作,仍然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从国内的实践和国外的经验看,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高校要把实践育人摆在重要位置。加强实践育人环节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要求。最近,我们会同有关部委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特别要抓好三件事:一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鼓励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科研研究中学习。二是把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采取措施来推动大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包括志愿服务、公益服务、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三是要完善教师实践育人的规定和政策。教师承担实践育人工作要计算工作量,教学的经费要优先用于实践教学。

第二,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这对加强实践育人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保证。我们鼓励学校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使每个企业都成为学生实践的服务网络。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内的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合作培养、合作科研,在企业建立实践运营的基地。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强化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完善学生实习的网络。积极争取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支持,拓宽社会实践的领域。当然,高校自身也要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使高校和企业合作互惠互利,形成长效机制,这确实需要进一步研究。为了加强示范引导,我们将联合财政部,加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的建设,主要采取校所合作、校企联合、学校引进等方式,重点建设100个国家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00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一批高职实训基地,并且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挂牌设立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相关期刊更多

杜甫研究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李白学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李白研究会

中国文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