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平衡高考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科组会和教研组会对学校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中,首先要通过学科组会和教研组会对化学平衡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讨论,进行准确的把握。让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目标的制定中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掌握之本知识,培养和提高基本能力[1]。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准确进行这一课时目标准确把握以及认识,并把它体现在教学设计当中来。我认为,这是教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标准。而通过学科组合和教研组合的力量,能够让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不同特点更加准确的进行化学平衡教学中的知识难度和深度,以及教学中的重难点。
二、结合历年高考考点以及各种大考的考题进行研究
化学平衡是历年高考中,化学试题中的一个热点,是必考内容,而高中的学习,有很多程度是为了高考。因此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时,要把握住教学的深度,还应该结合历年的高考试题来进行研究,就以2011年的高考试题为例:在江苏卷的第15题中进行了化学平衡的移动的知识的考察;在浙江卷的第12题以及福建卷的第10题当中进行了化学平衡中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知识的考察;在浙江卷的第13题中进行了化学平衡中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的考察;在北京卷的第12题和天津卷的第6题当中进行了化学平衡图像的考察等等。还有其他地区高考中也有化学平衡知识的考察,还有历年中各种关于化学平衡的考题。教师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过程中,想要把握住教学的深度,必须要结合历年的高考题来进行考虑。另外,教师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深度的把握中,还应该结合本地和一些相邻地区的大考考题进行思考。这些大考考题的出题教师一般都拥有深厚的化学教学经验,很多还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能够很好的进行高考考点的把握和预测。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深度的把握过程中要对历练的高考考题和各种大考的考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
三、把握化学平衡教学的易错点
要想把握化学平衡教学的深度,一定要针对化学平衡中的易错点来制定教学计划,这样对化学平衡深度的把握才会更加合适。化学平衡知识中的易错点主要有以下几项:
1.在化学平衡移动当中,气体混合物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然后再充入稀有气体和无关气体时的平衡移动情况,主要有两种:
(1)在定温定容的前提条件下,充入无关气体或稀有气体,平衡的移动情况;
(2)定温定压的前提条件下,再充入无关气体或稀有气体,平衡的移动情况。
2.勒夏特列原理在化学平衡中的应用。
(1)对平衡体现而言,如对一种刚开始的气体反应,进行压强的增加,反应是正向进行,并不服从勒夏特列原理;
(2)在反应中,如果改变其中一个平衡条件,可以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进行反应移动方向的判定,但当改变的是多项平衡条件是,就要根据各种天剑的不同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来进行移动方向的判定;
(3)平衡移动只能减弱各种改变,并不能消除各种改变。
3.在外界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我们经常不能从正、逆反应的速率的变化程度来进行化学反应移动方向的判定,因为这种变化并不能直接的得到,而是要从平衡移动的方向来进行正、逆反应速率变化的确定。
4.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具有方向性的,但是反应的速率的变化却并没用方向性。当外界的条件发生 变化,对正、逆反应的速率是同步影响的。
一、试题特点
1.试题以生活以及化工生产的真实过程为问题情境,以化学知识的应用为载体,将化学研究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基本概念与原理、重要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巧妙地融合于试卷之中,既考查了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
2.试题继续体现“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的特征和“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色,突出学生对生产、生活和实验中现象、相关模型、数据和图形等的观察,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从化学视角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3.整个试卷题型、题量和字数基本稳定,字数仍维持在4500字左右。试题凝练简洁、表述清晰、设问简明易入、题干阅读量小,考生答题时间相对充裕。试题呈现的情境向学生传递了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和为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的贡献,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基础地位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4.试题仍具有较宽的知识覆盖面、合理的难度和较好的区分度,基本覆盖了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但仍不回避常考题型和热点题型。如2013年涉及的热点题型有:①化学用语;②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③限制条件下的离子共存;④物质的性质与应用;⑤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⑥阿伏加德罗常数;⑦对基本实验操作的评价;⑧有实际应用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⑩有机物的组成、结构与性质;B11电化学;B12有关化学反应原理及其应用的判别;B13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移动;B14对化学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现象形成实验结论的评价,等等。这些主干知识形成了稳定的考试热点,年年选用,稳中求变。
5.试题“喜新”不“厌旧”。2013年江苏化学高考试题都“似曾相识”,题型或题给信息的呈现形式在不少市级模拟考试或近几年高考题中都有所呈现,体现了一个“稳”字,这有利于中学化学的教学。对于II卷部分,试题在保持难度系数稳定的同时,一方面坚持每个大题的各小题相对独立,避免考生连续失分;另一方面为有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试题在“稳”中求变求新。如第15题多选题照例考查化学平衡知识,但与往年的“等温等压或等温等容”条件不同,考查在“绝热”条件(即不同温度)下平衡地移动。这种灵活性试题显示出较好的区分度和较高的选拔功能。同时2013年高考试题继续回避了社会热点问题,有利于抑制猜题押题、追逐热点的不良备考现象,让化学教学回归教材。
二、试卷分析
1.试卷结构分析
2.试卷内容分析
(1)必考内容
笔者对2013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进行了粗略统计:高考题第1、2、8、9、10、11、14、15、16(1)、19(1)、20(1)、(3)题属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题,涉及的考点有化学与环境、原子和分子结构的表示方式、实际应用的离子反应、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元素周期表、周期律、反应方向、电解、电离、水解、沉淀溶解平衡、离子浓度比较、化学平衡移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水解平衡、离子浓度比较、水解平衡和电离平衡;高考题第3、4、6、20(4)①、19(3)、16(2)、16(4)③题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题。涉及的考点有离子间的沉淀反应、酸性气体成分的判断,铁的性质,液氨、SiO2、Al、Cl2等物质的性质及应用,C、SO2、Fe、NaOH等物质间的转化,Fe2+的性质,S的性质;高考题第12、17、19(4)②属有机化学基础知识题,涉及的考点有官能团的性质、鉴别、名称、官能团的识别、同分异构体的判断、结构简式的书写、方程式的书写、合成路线的设计、核磁共振氢谱、结构简式书写;高考题第5、13、16(3)(4)、18(1)(2)、19(2)(4)(5)属化学实验题,涉及的考点有物质的量浓度配置操作规范的判断,碳酸盐的检验、Na+的检验、Fe2+的检验等实验操作现象和原理,滤渣成分的判断,收集气体成分的判断,气体除杂,滴定误差分析,氨气的检验,检验沉淀是否洗净的方法,无水乙醇的作用,物质的制备与分离;高考题第7、18(3)、20(1)(2)属化学计算题,涉及的考点有NA的相关计算、样品组成的计算、盖斯定律计算、被氧化的白磷物质的量的计算。
(2)选考内容
以选考题《物质结构与性质》为例分析,涉及的知识点有杂化轨道、空间构型的判断、晶胞粒子的计算和化学式的判断、氢键、等电子体、配离子中σ键的计算等。
对照2013年考试说明中必考部分内容的比例不难发现,2013年江苏高考化学试卷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这两方面,较考试说明所要求的分值比例略有下降,而有机化学基础的分值比例略有上升。笔者粗略统计了整份试卷,包括选择题中的一些选项,有机化学基础所占的分值竟达到24分之多,因此我们在高三复习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对命题趋势的几点思考
1.能力考查和考查手段有所调整
高考命题为有效实现选拔功能必然要稳中求变、求新。如高考题第16、18、19、20题(共53分),不是单就某一个知识点的考查,而是多知识点、多层面、多角度和全方位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基础性与综合性并重,能力考查和考查手段有明显调整。其中第20题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从高视角和低起点入手,考查学生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个小题分别考查了焓变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离子浓度的比较、离子方程式、利用氢核磁共振谱推导物质结构等。这一调整,看起来简单,实质上对学生来说更具思考性和灵活性。
2.不再回避模拟考试中的“雷同题”或“相似题”
本着“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以往的高考试题都尽量避免出现模拟考试中的“雷同题”或“相似题”。而今年有所改观。
如,江苏高考第21题(4)②中要求写出一种与YZ2-4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的化学式。其中对Y和Z的推导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问题。实际上是要求写出与SO2-4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的化学式。这一问题与2013年南京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的第21题A中第(5)问直接要求写出与SO2-4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分子的化学式就完全雷同。
江苏高考第18题计算题与徐州市2013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的第18题计算题的解题思路几乎一模一样,都要运用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来进行解答,属“相似题”。
江苏高考第19题(2)中生成的FeCO3沉淀需经充分洗涤,考查检验洗涤是否完全的方法,与南京市2013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第19题中的第(2)问步骤3中判断滤纸上残渣已洗净的方法相似。
同理,第19题(4)中最后溶液经浓缩、加入适量无水乙醇、静置、过滤、洗涤、干燥,获得柠檬酸亚铁晶体。高考考查要求是写出加入无水乙醇的目的,与徐州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的第19题中的第(3)问第3步中要求写出无水乙醇的作用也惊人的相似。像这种情况在以往的高考试题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3.把有机题中的“隐性”信息改为了“显性”信息
近几年来,江苏高考化学试题的第17题都是对有机化学综合知识的考查。而第17题的最后一小问基本上是考查学生设计出合成某一有机物的流程图,这期间要用到的有机信息往往隐藏在题给的路线图中,要求学生进行模仿、类比,并进行迁移,因而加大了试题的难度;而今年高考有机题第17题,尽管最后一小问同样是要求设计合成路线流程图,但不同的是,该试题改变了以往的做法,不再将有机信息以“隐性”的形式隐藏于给出的流程图中要求学生模仿、迁移,而是直接将在设计合成流程图时所要用的信息以“显性”的形式单独列出,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四、对试题的两点看法
应该说整份试卷无论是在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还是在主干知识考查等方面都把握得非常到位、精准,是一份难得的高质量、高水平的高考卷。但笔者感觉在以下两个方面还是值得推敲或商榷的。
1.高考题第12题是一道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选择题,题中涉及贝诺酯分子中含氧官能团类型的判别,其中的酯基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NH-CO-CH3”中的含氧官能团名称的判断,有机化学基础教材第95页“拓展视野”中提到“-NH-CO-CH3”叫乙酰胺基,而有机化学基础教材第102页信息提示中明确指出“-NH-CO-”是肽键(酰胺键)。因此贝诺酯分子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叫乙酰胺基还是叫酰胺键,这姑且不说,可考试说明明确指出: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强调的是“常见”。酰胺类物质在中学阶段常见吗?酰胺键在足量的NaOH溶液中完全水解的性质中学阶段常见吗?
2.高考题第4题是一道物质的性质与实际应用关系的选择题,其中涉及了氯化铝电解制铝的问题。氯化铝是一种电解质,可用于电解法制铝,参考答案否定了这种说法。这主要是基于氯化铝是分子晶体,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缘故,因此认为选项D不符合题意。但事实上在2006年全国高考I卷第9题明确说明熔融状态下氯化铝能电解析出铝,原题为:把分别盛有熔融的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铝的三个电解槽串联,在一定条件下通电一段时间后,求析出钾、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试想一下,若熔融的氯化铝不能导电电解析出铝,怎能计算出析出钾、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难道是2006年全国I卷的高考化学试题有误?况且像这类问题在权威化学杂志上早有争辩,就中学阶段的化学来说谁是谁非很难定论。因此,笔者建议应尽量避免类似问题,以免误导中学化学的实际教学。
参考文献
1.高考要求:①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②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瓦转化。③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等概念。①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在高考题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往往与热化学方程式等联系在一起考查,属于容易题,高考中出现的几率在30%左右。
2.概念辨析:①放热反应,即有热量放出的反应;吸热反应,即有热量吸收的反应。②一次能源,即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二次能源,即一次能源经过加T、转化得到的能源,如电能、汽油等。
注意:化学反应的吸热或放热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①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来理解。断开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需要放出能量。所以一个化学反应中,形成新化学键放出的能量大于断开旧化学键吸收的能量时,反应就会放出热量,反之,反应就会吸收热量。②从宏观的能量守恒角度来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是不同的,化学反应的吸热、放热由反应前后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差来决定(具体的图示请参照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33页图2―1)。
例1 已知反应X+Y=M+N为吸热反应,下列有关此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的能量一定低于M,Y的能量一定低于N
B.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
L.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D.X和Y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和N的总能量
吸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但不一定是X的能量小于M或Y的能量小于N,A项错误、D项正确。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B项错误。若从化合价角度分析,吸热反应中,断裂旧键时吸收的能量多,形成新键时放出的能量小,C项错误。本题选D。
二、化学能与电能
1.高考要求:①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总反应。②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在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考试几率超过50%,属于基础简单的题日。与后续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电解池等知识综合在一起的试题,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
2.概念辨析:①原电池,即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②正极,即电子流入的极,电流流出的极;负极,即电子流出的极,电流流人的极。
3.知识技能落点:
(1)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金属电极(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②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③用导线连接两极(或两极直接接触)形成闭合回路。④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2)电极名称的判断: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一般作负极(K、Ca、Na太活泼,小能作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可导电的非金属(如石墨)等一般作正极。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中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正极,阴离子流向负极。④根据电极反应的类型和现象。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常伴随有金属的析出或气体的放出。
(4)设计简单的原电池:根据电池反应找出负极材料,选择正极和合理的电解质溶液。①负极一般为失去电子的较活泼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②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等。③电解质溶液中应含有反应中得到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5)原电池原理的应用:①组成原电池,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用粗锌制氢气的速率比用纯锌制氢气快。②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负极为较活泼金属,正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例2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锂水电池,可作为鱼雷和潜艇的储备电源。该电池以金属锂和钢板为电极材料,以LiOH为电解质,使用时加入水即可放电。下列关于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既是氧化剂又是溶剂
B.放电时正极上有氢气生成
C.放电时OH-向正极移动
D.总反应为2Li十2H20=2L10H+H2
最近几年高考理科综合的化学试题大都重在考查基础知识,没有出现偏题、怪题、难题,所以复习应重在打好基础。除了有一部分考点年年都有外,还有一部分试题内容不是每年都有的,对于这部分的复习,我们要注意两点:1.不能因为最近两三年出现过什么内容就复习什么,认为没有出现的内容就不会考;2.某一个考点在最近两三年只以某一种题型出现,就认为这个考点就只会以这种题型出现,忽略其他题型,使复习不全面不深入,导致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熟练。以近几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综化学为例,石油分馏产品、酸碱指示剂甲基橙、平衡移动原理的等效平衡原理等知识,在2006与2007年的考题中都没有出现过,但在2008年的考题中有所涉及。以往各年都考查电化学,但2009年并没有考查。可见每年都有“意想不到”的内容或题型出现。这是因为但若每年考查的知识点、题型始终不变,每年高考就只考那几个知识点,那么学生只学那几个知识点就行了,高考就没有了具有“选拔”的作用。因此,在复习时,师生不能看到“考”什么就复习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复习,不考就不复习。在复习时学生只有把各个基础知识复习全、复习透,熟练应用,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会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那种“猜题式复习”只会浪费时间与精力,收效甚微,甚至会起反作用。
二、重专题,轻章节
高考复习时间很有限,教师按章节顺序逐章逐节复习,若只复习知识点,不训练题目,就会使课堂枯燥,而且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教师若训练学生练题,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待第一轮复习完了,也就剩不了多少时间,加上后期频繁的考试又占去相当多的时间,剩下可用于专题复习的时间就很少了。理科综合试卷中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试题较多,专题复习能够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相比较而言,在时间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专题复习比章节复习更重要。
根据历年化学高考试题常出现的知识点,教师可将复习内容作如下专题归类:1.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4.阿伏伽德罗常数和阿伏伽德罗定律。5.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6.溶液的浓度和相关计算“位―构―性”关系和元素推断。7.离子键、共价键、电子式。8.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9.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以及溶液的pH及计算。10.原电池与电解原理化学。11.胶体。12.元素及其化合物。13.无机推断。14.有机代表物的结构性质、相互衍变和推断。15.化学实验,包括:①实验基本操作与实验装置,②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鉴别,③常见阳离子、阴离子的鉴别,④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16.化学与生活、科技、生产、环保。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对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注意把理论与无机物、有机物联系,把化学实验与元素及其化合物相联系,把高中三年的知识以专题为线索连结起来,然后精选习题让学生训练。
三、重质量,轻数量
在高考复习中,习题的训练有重要的作用。练习能检查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但复习时间很有限,因此习题的选用要重视质量。在习题教学中,许多教师热衷于“题海战术”,追求“见多识广”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见识多种不同类型或同一类型的题目,以求达到教学目标,可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教师讲了许多题,涉及的各知识点也都讲清楚了,可学生还是不会做题;习题讲得多与讲得少,其效果没有明显差别。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追求习题数量,学生缺乏思考体验和理解消化的时间,同一内容呈现给学生的理解记忆的次数少于掌握这种方法所必需的最低重现次数,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及教师所讲的解题方法成为“匆匆过客”,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不透,记忆不牢固,知识的再现、提取困难。因此,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从解题数量向解题质量转变,注重一题多解,更要注重习题的“变式”。教师与其追求习题数量,不如选取一道有控制力的题目,进行“变式”求解训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对习题进行多次的思考,使学生对习题所呈现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怎样得到“变式”呢?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1.改变或放宽习题条件,也可以转换成另一种题型以提高学生纵向发散思维的能力;2.变换习题条件和结论,变已知为未知,变所求为已知条件,以扩展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3.将原题具体条件字母化,以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一是“变式”较多时,教师应设计成多种题型,避免题型单一,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二是教师应注意“变式”的难度要循序渐进,不要为变而变,题目太难太复杂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例】在25℃时,将一定体积pH值=2的盐酸溶液与一定体积pH值=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比为?摇?摇?摇?摇?摇?摇。
变式1:将上【例】中“pH值=2”改成“pH值=1(或3)”,“pH值=10”改成“pH值=12”,然后再求解。
变式2:将一定浓度的盐酸溶液20毫升与pH值=10的氢氧化钠溶液40毫升充分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该盐酸溶液的pH值(?摇?摇)。
A.>4B.
变式3:将pH值=2盐酸溶液20毫升与某浓度氢氧化钠溶液10毫升充分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该氢氧化钠溶液的pH为(?摇?摇 )
A.>12B.
变式4:将【例】中“pH值=2”改成“pH值=a”,“pH值=10”改成“pH值=b”,然后求解。
变式5:将【例】中的“溶液呈中性”改成“溶液pH值=5或pH值=9”,则盐酸与氢氧化钠的体积比分别为?摇?摇?摇?摇、?摇?摇?摇?摇(设混合前后溶液总体积不变)。
变式6:在25℃时,将pH值=2的盐酸溶液与pH值=10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充分混合后,溶液pH值?摇?摇?摇?摇3(填“>”、“
这样,教师通过对例题(习题)作某种因素的改变,可产生许多“变式”。教师对每一个“变式”采取学生先做教师分析、讲解多层次反思的教学方式,就能够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体验和记忆从不同角度对有关酸碱中和反应的pH值计算的方法,从而真正掌握到这类题的解题方法。教师只要认真研究,许多题目都能够挖掘出变式。
历年高考题也是练题的好材料,高考题是高考命题专家经过细致周密的研究而创作出的,题目质量不容置疑。教师可选用高考题做练习题,一是可以让学生了解高考题考查的内容、难度、题目形式等;二是以高考题作为载体,通过练题,以求达到复习相关知识的目的,特别是对于综合性的高考题的使用,尤其重要。但许多地方使用的试卷不一样,其难度也有差别,所以在选题时,教师一定要选用适合本地方用的试题,不可毫无选择地使用。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练习时可选用现成的高考题,但做检测用时,应该将高考题进行改编,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
一、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新课程标准》
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在复习中才能方向明确有的放失,才能在有效的时间达到高效的复习效果。
新课标对化学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并且在今年的新课标卷中已完全体现出来,比如今年新课标Ⅱ卷中的27题,题的信息量大,新的知识多,需要我们对题中给出的信息进行整合,利用我们学过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除杂质的方法进行思维,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那么我们在今年的复习中就应该侧重这些化工题的训练,让学生能在大量的信息中找出题中有用的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新课标《考试说明》将化学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我们应该研究哪些是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考内容,在难度和能力要求上有什么变化,哪些内容删去不考,哪些又是新增的内容。
二、分析近几年的新课标高考题,弄清考试的方向
2013年是我们进入新课改以来的第一次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也分为Ⅰ卷和Ⅱ卷,我们用的是Ⅱ卷,在难度上与Ⅰ卷有一定的差距,但在问题的呈现形式、能力的要求上与Ⅰ卷相同,与以前的全国卷差别较大,题型更灵活,探究题增多,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要多参考以前的全国新课标卷。
通过分析,在题量上新课标卷主要由七道客观题三道主观题和三道三选一的选做题构成;分值上,客观题42分,比以前的全国卷少了一个题,少了6分;主观题为43分,选做题15分;在出题趋势上为注重基础,突出主干,兼顾能力,形成新的热点,依据教材不拘泥于教材,主干为:n及NA,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热,电化学,物质结构,速率平衡,离子平衡,无机化工,有机合成,实验探究;新的热点为平衡常数,盖斯定律。
三、第一轮复习时要回归课本,夯实基础。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根本,课本知识是学习的精髓,我们只有把基础知识打牢了,才能升华拔高。所以我们在第一轮的复习时应该按照课本编排的顺序进行复习,理清知识的脉络,逐渐夯实基础。在复习后面的知识要不断的回顾前面的知识,可以采取层层递进,逐步扩大考试知识面的方法进行复习。
四、分类总结、专题复习,掌握解题方法,突破难点、追随热点。
(一)在第二轮复习中要善于总结,把知识系统化。通过对这几年新课标考题的总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物质的量及其有关计算、离子方程式和离子共存、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原电池和电解池、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有关计算,热化学盖斯定律的应用、元素及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
(二)在专题复习时,注意解题方法的讲解,比如:1.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方法(1)标价态,调系数;(2)电子转移守恒;(3)质量守恒。2.有关化学平衡的“始、变、平”解题法计算化学平衡常数;3.差量法、守恒法;4.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目标化学方程式与已知化学方程式比较,通过加减消除中间量;5.电化学解题方法。
(三)在复习时我们要善于抓住热点,比如去年提出“美丽中国”这一概念,那么大气污染、水污染的问题是我们今年复习应该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五、培优补差,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对于优生采取诊断式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对一些学困生主要还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由教师精选一些基础的题,每周集中训练,打牢学生基础。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进行全真模拟训练,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调整答题的心态。
(一)高考不光是知识的比拼,还是心理素质的比拼,只有过硬的知识良好的心态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全真的模拟训练就变的尤为重要,只有在平时的训练中模拟高考的氛围,学生在实际高考中才不会怯场,不会乱了方寸。
(二)首先在平时训练中要教会学生答题的策略,要先易后难,敢于放弃,不去纠缠一些难题,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得分的题上。从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30%的是容易的题,50%的是中档题,只有20%的是难题,我们的学生要是能把30%的容易题和30%中档题的分数拿到,那么化学成绩都不会差,所以我们要敢于放弃,只有树立这样一种心态,我们在高考中遇到难题才不会手忙脚乱,才会为后面容易题留出时间作答。
(三)在平时训练中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审题,要避免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尴尬,出现这样的错误就是审题不认真,马虎大意,落入题中的陷阱。做题时审题要慢,做题要快,要用笔划出题中的一些关键词,比如:“增加了多少”与“增加到多少”,“过量”与“少量”;“PH值为多少”、“H+的浓度为多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