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民文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春香传》;不同译本;比较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春香传》讲述了艺妓成春香和贵族公子李梦龙之间迂回曲折的爱情故事,不仅在韩国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而且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地方戏曲的形式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热爱。书籍出版后,之后再版两次,已然成了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培养了大批爱好韩国文学的中国读者,促进了中韩两国间的文化交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虽然韩流在中国的影响甚深,但至今还未出现适应中国读者的韩国文学作品,所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倚靠上世纪50年代的出版经验,为培养二十一世纪韩国文学的读者群,对《春香传》进行了重新译介。

目前国内《春香传》有四个版本:1)冰蔚、张友鸾译,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2)柳应九翻译,新世界出版社2006版;3)薛舟、徐丽红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版4)刘静、黄吉怡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版四种译本。国内对于《春香传》不同译本的研究较少,对于同一出版社的不同译本的研究更是处于空白阶段。所以本文选取由冰蔚、张友鸾译,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以下简称冰译本)和薛舟、徐丽红译(以下简称薛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版的《春香传》,旨在从描述和分析翻译现象入手,揭示出现象背后不同的策略方法以及指出不当之处,从而为译出更好的作品指明方向。

一、翻译蓝本的选择

《春香传》因为在韩国家喻户晓,所以有众多版本的演绎。先后出现过全州土版《烈女春香守节歌》、京版《春香传》、汉文版《水山广寒楼记》、《汉文春香传》和抄本《古本春香传》等多种不同版本。1954年,朝鲜作家同盟出版社以《烈女春香守节歌》为底本进行整理、校注,题名《春香传》出版。

冰译本的译后记中这样写道:“这个译本是根据朝鲜作家同盟出版社编订的‘全州土版’译出的。原著上卷称‘烈女春香守节歌’,下卷称‘春香传’。译本之称‘春香传’,分为上下卷。”

薛译本的译序中则这样写道:“这次重译参照的是韩国民音社于2004年3月31日出版的版本,收录于该社编选的‘世界文学全集’,由宋晟旭先生重新编译。宋晟旭先生在后记中对《春香传》的版本流变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他所参考的正是相对完整的完山(今韩国全罗道全州市)木刻版《烈女春香守节歌》,全文八十四页,简称完本。”

由此我们可知,冰译本以全州版《烈女春香守节歌》为蓝本进行翻译,而薛译本的蓝本则是由宋晟旭先生重新编译过的全州版《烈女春香守节歌》。由于两种译本都忠实于原文,但冰译本的蓝本是古代韩国语,而薛译本的蓝本是当今的韩国语,这就导致了译本的不尽相同,都是因为不同的年代造就了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所以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原著的魅力,对原著进行适当的整理和编译是必要的。

二、翻译策略比较

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在从事文学经典时,译者应采取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在目标语文化中再现源语文化,实现文化信息的对等传递。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文化因素翻译时,尽可能地采用异化的策略。以两书的第一段为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朝鲜作家同盟出版社.p5)

“宗大王登基以,恩似海,洪福天。子,有有守。金膏玉,舜再世;衣冠文物,禹重生。左右弼,皆柱石之臣;虎,都是干城之。治世之名,被於四野;盛德所感,化及邦。”(冰译本p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德化)? ???? ???? ?? ??? ? ?? ??? ?? ??.”(『???.???.p10)

“肃宗大王即位之初,盛德广被,世世代代都有仁慈的子孙,美妙的歌声和富饶的生活无与伦比。可靠的忠臣辅弼朝廷,勇猛的将领保卫边疆,犹如龙盘虎踞。朝廷的德化仁政惠及乡野,正直刚健的气息弥漫到国家的角角落落。”(薛译本p6)

通过比较分析,虽然两个译作出现在不同时期,但译者们都秉承了“信达雅”的准则,忠实于原著,采用直译的方法,在不影响读者阅读的情况下,尽可能保存原作的风格,堪称不同时期的优秀译作。

三、语言风格分析

冰译本的蓝本是韩国原著,而薛译本的蓝本是原著改编后的蓝本,而且两种译本时间相距较远,在这其间两种语言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这就导致了两个译本的语言风格不尽相同。例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朝鲜作家同盟出版社.p44)

冰译本:“道令啊!此去城,一路之上,了那的江,知是春香远含情。我哩,也便得,‘清明雨,路上行人欲魂’。道令啊!你――多保重,自扶持,天色昏暗眠宜早,雨欲行要迟。鞍千里多,但一路平安事宜!更你,‘秦京道’,早寄音解我苦相思。”(冰译本p4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86-p87)

薛译本:“长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此去汉阳路迢迢,君当更念有情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人困马乏恐病侵,唯劝公子早成眠。若是晨风苦语日,待晓启程亦为迟。千里宝马鞭在手,只是无人侍在旁,千金之躯多珍重,莫教贱妾空牵挂。绿树浓阴汉阳道,公子早日传佳音。”(薛译本p82-p83)

通过对两个译本的比较得知,虽然两个译本都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特色,采用直译的方法基本再现了原文,但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读者群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也就导致两种风格不同的译文。由于冰译本出版时尚在汉语改革之前,所以采用的是汉语繁体字,保留原文朴实无华的文风;而薛译本则符合时代的要求,使用简体字,不仅采用诗体的语言,还关注到译文在风格及形式上的美感,充分实现了连贯原则!

四、结语

通过对人民出版社在不同时期的《春香传》两个版本的对比分析,不同的时代背景、读者群不同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决定了不同译文的出现。译作即使采用的是同一翻译蓝本,采用的直译的手法,但是由于时间相距较远,两种译文的汉语字体,翻译风格,语言表达习惯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更新译本的同时,也要不断更新原本,符合时代的潮流与发展。所以要想让更多的中国读者适应韩国作品,培养韩国文学的读者群,韩国文学的汉译,一定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立足于读者需要,尽可能地贴近原著,这样才能方便读者从不同侧面和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原文。

参考文献

[1] ??? ?? ??.???.[M].???.2004?4?.

[2] 薛舟,徐丽红.春香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人民文学范文第2篇

人文精神是高校学生必备的一种精神素质,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有利于学生养精神的品格。众所周知,民族音乐具有风格独特、题材广泛的特征,学生们接受民族音乐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人文精神滋养的过程。通过对多元音乐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大家能够在民族音乐的艺术宝库中重新审视自我,坚定人文精神的思想追求。其次,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帮助学生形思辨能力。思辨能力通常指学生的思考、辨析和识别能力,当然,人文思辨能力是整个思辨能力的有机构成部分,民族音乐教学恰恰为人文思辨能力的养成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民族音乐资源异常充足,风格迥然各异,强烈的多元化特征使学生深切地领会到不同音乐的差异和艺术魅力,进而对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展开思索和反思,从而稳步提高人文思辨能力。

二、民族音乐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和对策

(一)凸显情感的功能与作用

民族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触及人类情感和心灵的艺术形式,试想若缺乏情感的投入,那么即便音乐的演奏技艺再高超,也只能让听众索然无味。例如,在民族器乐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重情感的投入和渲染,促使器乐的演奏以情打动人,创设民族音乐浓厚的文化情境。同时,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切不可一味地讲述乐器演奏技巧,而是要千方百计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干劲。教师要将传授与乐器密切关联的基础知识为首要环节,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器乐知识后,再培养学生在演奏乐器时的情感渲染和表达,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但能提高器乐的演奏技巧,更能将自身的情感表达融入到音乐中,凸显人文精神涵养。

(二)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塑造人文思辨能力

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抓住两者的内在关联,切不可将其人为割裂,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营造温馨的教学氛围。例如,学习《春江花月夜》时,教师要破除以往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转而以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帮助学生重新审视所学曲目,教师要提醒广大学生将这首曲目放到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中去欣赏,并向学生依次提出如下问题:该曲目创作背景如何?曲目与绘画和文学的关系是什么?曲目的音乐风格是怎样的?该曲目的演奏乐器都分别经历了哪些变化?通过一系列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分组展开探究协作式学习,不断地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自我探究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在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三)学校要加大对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文化阐释水平

长期以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直是延续专业音乐学校的课堂教学体系,甚至会盲目照搬,教师在教学时对演奏技能的关注度明显多于传授教学技能,这种老套的模式直接致使教师人文素养普遍较低的局面。鉴于此,高等专科学校应有意识地对广大民族音乐教师开展专门培训,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以塑造和培养广大教师的人文精神为基本目标,依靠教师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带动全体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除此以外,课程设置方式要获得改进,例如,在民族音乐教师中可适时地渗透若干人文课程,如哲学、文学、美学和音乐人类学等,不断地丰富教师课堂传授内容,推动人文精神的培养。

(四)牢固坚持技能培养和人文精神塑造并重的原则

针对以往民族音乐教学一味地注重技能训练而忽略人文精神塑造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民族音乐的基本内涵,促进人文思辨能力的提升,使广大学生深刻地洞悉民族音乐的本质和精髓,将音乐的表演放到具体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这样一来,方能准确地剖析民族文化作品的音乐风格和艺术价值,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知和印象,领略音乐的美妙与神韵,凸显民族音乐课堂教学的人文价值。

三、结语

人民文学范文第3篇

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知识为基础的人文素质教育,核心是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良知美德。人文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美学、伦理学、社会学、逻辑学等。民办本科大学通过开设必要的人文课程,从人文知识教育入手,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格。这种人文教育,不仅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改变其知识结构,引导他们认知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使之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有明确的是非辨别,有自觉的行为规范,培育良知美德,使人具有人性、灵活。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认为:“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侧重于求善博爱的精神,精神是文化的灵魂,文化失去了高尚的灵魂,势必异化。当精神越向上越高尚时,文化就越先进越精湛,由此文化而育就的人才,其素质、其层次就越高越优,其品位其格调就越醇越美,其作用、其影响就越好越大;相反,当精神越向下越卑鄙时,文化就越落后越腐朽,由此而育就的人,其素质其层次就越低越劣,其品位其格调就越毒越丑,其作用其影响就越坏越深。”这段话,非常明白而深刻地说明了人文教育与育人的密切关系。育人要以人文精神为灵魂,这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规律。人文教育实质上是赋予人以人格、人品的教育,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也是我们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现代大学所提倡通识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其着重点也在这里。党的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种价值体系,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新时代的普世价值追求相融合,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意义重大。其目的是以全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民办本科大学贯彻十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加强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弘扬传统美德,践行十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出大批适应新时代需求,具有人文精神和良知美德、善于做人处世的高素质人才。

我们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并不是否认科学教育的重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科技创造的大量社会财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其重要作用日益凸显。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新形势下,人文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呈现出削弱的趋势,其主要表现是“重理工,轻人文”,“重知识,轻教养”,“重做事,轻做人”等倾向越来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不少大学毕业生成为“跛脚”人才。有些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但人文精神缺失,思想境界低下,甚至出现象药家鑫那样因驾车撞伤了人而将伤者杀死的大学生罪犯。这些情况充分说明,加强人文教育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民办大学在重视科学教育的同时,应大力加强人文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紧密结合,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规律所决定的。在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是灵魂,引领大学精神,塑造大学品格。有学者指出:“古往今来,大学从来不曾离得开‘人文’二字。古代大学所研究和传授的知识以哲学、文学为主,科学教育包含于人文教育之中,相当长一段时期,人文教育始终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大学科学的产生后于大学人文,也是以人文为前提的。科学革命使科学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划定了各自的边界,近代以来,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进而从人文学科中分化出来,才得以与人文教育并驾齐驱。”这个历史演变过程说明,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元老,科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后起之秀,两者各有不同。科学教育传授的科学知识是一元的,其思维方式是系统的,逻辑的,其研究方法是严密的、实证的,其目标是求真;人文教育传授的人文知识是多元的,其思维方式是形象的,直觉、灵感突发的,其研究方法是思想体验,情感熏陶,其目标是求善、求美、求真。我国理论界早就有权威学者指出,大学实施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还要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侧重于求真务实”;大学实施人文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古今中外的人文精典,掌握必要的人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侧重于求善博爱”。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就是要使大学生既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又有求善博爱的人文精神,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成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民办本科大学在积极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并把这种教育思想体现在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拓宽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渠道,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民办本科大学在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过程中,最困难的事情是要求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消化理解,思想体验,实践锻炼,使知识内化为素养、素质,外化为行为习惯和专业能力。这个转化过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依靠教师言传身教,校园文化环境等对学生的思想感染和精神熏陶,更要依靠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通过生活体验与实践锻炼,使知识转化为思想情感,精神意志、做人做事的习惯和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大力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教学做合一”,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达到知行统一。他对知行统一的高度重视,也体现在他两次改名字的过程中。他原名陶文浚,1911年20岁的时候,他因研究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把名字改为“知行”,源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1934年,因深刻领悟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再次改名字为“行知”,强调“行”在前,“知”在后,真“知”是通过践“行”才能获得的。这种实践第一,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教育思想,对于民办本科高校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培养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应用型人才,有重要启示。首先,要深刻认识陶行知先生强调的知行统一,是应用型人才的首要特征,也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这样的应用型人才,必须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使两者相互渗透,引导学生成长为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高素质人才。因为在现实生活里,做人与做事往往是表现在做好同一件事情中,比如:农艺师为了研究水稻,常常要头顶炎炎烈日,脚踩水田泥浆,工程师为了排除机械故障,必须在震耳欲聋的噪音中,倾听操作工人讲述故障发生的过程,运用专业技术冷静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在这里,首先需要的是爱岗敬业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吃苦耐劳的品格,然后,才能发挥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的作用。这就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说的:“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必须德才兼备,才能成为优秀人才。其次,德才兼备,知行统一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关键,师德、教风建设十分重要。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做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师生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教师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引路人。教学过程是教师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赏识、评价教师的过程。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是教师以道德学问和人格魅力感染、熏陶学生,使之追求德才兼备和知行统一的根本途径。教师通过讲课、辅导、日常交流,表达自己对专业学术问题和各种社会现象的见解,回答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表达自己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坦陈爱憎、抒发真情。一个优秀教师,能够吸引学生、感染教化学生,使学生对他感到熟悉、亲切,进而佩服,崇敬甚至崇拜,终至潜移默化,受到精神熏陶,对学生的人品道德、价值取向、甚至兴趣爱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师生一对一、或一对少量群体的交谈讨论,问题探究、情感交流,往往给予学生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和启迪,可以产生“与君一夕谈,胜读十年书”的良好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促使教师达到德才兼备,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业,敬业爱生,塑造师德风范,使其成为教风、学风、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成为学生敬仰、仿效的精神偶像和引路人。总之,民办本科高校为了培养德才兼备,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既加强人文教育,又加强科学教育。在当前科学教育受到高度重视,人文教育步步滞后的形势下,民办本科高校尤其要重视人文教育,要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计划安排,课程体系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大力推进人文教育,弘扬人文精神,为营造大学生全面发展,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育人环境而努力。

作者:张锡侯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人民文学范文第4篇

一、 师德方面

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递知识和文明的接力手,是点燃光明未来的火炬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也深知肩负的历史寄托和责任。我清楚要成为优秀的新世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者,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文化水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信息时代的教师一定要勤于学习,勇于创新,踏实肯干,用自己辛勤的努力培养出新世纪、新时期的新一代劳动者。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的领导,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人际关系融洽,教学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及党员大会,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配合组里搞好教研活动,从不缺勤,按时坐班,服从安排,业余不从事有偿家教及第二职业。本学年度全勤。

二、 教学情况 

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加年级组组织的教研活动,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提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经常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复习阶段,我把每一单元的词语、重点内容用电脑打印在纸上,为的就是让学生有个清晰的复习印象。每次,当我工作完的时候,脖子就已经感到十分僵硬而疼痛。而家人都已熟睡,时钟已悄然滑过深夜十一时、十二时。

2、上课。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辅导。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不会写字就手把手地教,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课后给他们吃小灶。

4、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根据减负的要求,我把每天的作业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5、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年平均每周听课二到三节,对自己的教学促进很大。

6、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这一学期以来,学校开了几次公开课,通过公开课的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使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

三、 业务自修

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努力学习英语,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形式,给自己充电,为进行双语教学做好准备。积极进行学历进修学习,争取三年之内拿下本科。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各种开发语言,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同时也帮助其他同志制作课件,上网查找资料等等,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四、 工作中应努力的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4、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5、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6、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共2页,当前第1页1

人民文学范文第5篇

一、民族音乐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大学正是学生形成和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思辨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必要,思辨能力不是要简单地的找到一个正确的科学理念,而是对不同的文化进行鉴别和比较,进而去学会反思,从中得到一个最佳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民族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彩,我国地域辽阔,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都各不相同,这种不同让各民族的音乐风格迥异,蒙古族的长调,维吾尔族的手鼓,藏族的锅庄,土家族的龙船调等等。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供了机会,不同文化的学习和欣赏,让学生在已有的文化储备基础上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让他们认识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能把已知的知识当做全部,应学会兼容并蓄,而不是偏见地去看待自己所不熟悉的事物,通过不断地学习去反思自己,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民族音乐中往往会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学生可以通过民族音乐去了解音乐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中国地域辽阔,各民族在风俗习惯上存在很多差异,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从地域上讲,北方的音乐多风格豪迈,旋律欢快,曲调激昂,彰显了北方人的豪迈和热情;南方的音乐曲调较为委婉,旋律也较为舒缓,表现了南方人的温柔细腻。若是纵观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更是为民族音乐留下了无数瑰宝,许多传统音乐和戏曲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更是传递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智慧思想。如《梁祝》不仅描述了一个凄美的民间爱情故事,更是对封建家长制的无情控诉,《渔舟唱晚》不仅反映了傍晚打渔归来的温馨场景,更是对归隐山水的精神诉求。民族音乐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了解,进而去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同时,在当今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学习民族音乐,培养民族意识,有利于学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保持本民族的特色,在国际交流中更好地继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二、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

(一)注重情感的培养

音乐需要灵魂,饱含感情的演奏才能够打动人心。民族音乐从其起源来看,它本身就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真情实感去创作并传承下来的艺术形式,若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演奏技术的培养,缺乏情感教学便很难呈现给世人有灵魂的音乐。因此,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器乐演奏技术之外,还要强调情感的投入对演奏的重要意义,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意境的创设,营造文化氛围,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在注重培养学生情感表达时还要注意要咨询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授学生基本的演奏技巧和器乐知识后,在进行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民族音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最终达到技巧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二)创新教学方法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民族音乐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教师作为学生走进音乐殿堂的引路人,更要明确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师生的对话和交流,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创新性地提出一些与音乐相关的问题,逐渐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发散思维,不断去试着了解和体会音乐的魅力和难以言喻的意境。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究的学习习惯,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学校和家长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却很少去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在音乐的教授中,很多老师都注重学生的演奏技巧的掌握和提高,很少去强调学生的情感投入,更别提对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阐释。这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人文精神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教师本身欠缺相关的文化知识。为了解决这个局面,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对教师知识更新的培训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工作,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也要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音乐课堂中还应该加入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讲授,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作者:宋楠 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