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暑假生活指导七年级答案

暑假生活指导七年级答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暑假生活指导七年级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暑假生活指导七年级答案

暑假生活指导七年级答案范文第1篇

                                                  ——题记

1991年9月, 我毕业于庆阳师范学校,分配到炀山初中教语文,至今已满二十三年了。本人从教以来,一直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孜孜不倦地工作。二十三年的教书生涯,既漫长又短暂,回顾起来有酸也有甜,有苦也有辣。

酸涩篇

1991年12月中旬,我为了给学生刻印两套语文复习题,星期六晚上趴在桌子上用钢板刻印蜡纸到深夜才睡觉。冻得我手脚冰冷,彻夜难眠。第二天中午,我叫了本班家住学校边的三个男同学,协助我用油墨印试卷。我们不小心套错了蜡纸,重新套了几次,第一套蜡纸弄烂了,无法再印,把第二套题印出来,我的新大衣沾了好多油墨,学生已成小花猫了,冬日的暖阳已落山了。学生回家了,我独自坐在宿舍里怄闷气。花了多半月工资(当时我月薪130多元)买的呢大衣,才穿了三天就糊了这么多油墨,不得不洗,洗了又要褪色。气得我肚子饿着也不想做饭吃,心里酸溜溜的,挤下了几滴涩酸的泪。

 

2008年下半年,我看到学校几位老师能娴熟地上多媒体课,还能制作课件,我羡慕极了。我不甘落后,决定自己也要学习制作课件。11月初的一个晚上,天气未冷先冷起来了。我穿着大衣坐在电脑前,尝试着制作《苏州园林》的课件,不断出差错,直到夜里12点才制作了个差不多。不料,突然断电几分钟。电来了,打开电脑,课件已无踪影了,才悟到制作中没保存。此时,我真正尝到了前功尽弃的滋味,有黄连的苦味,柿子的涩味。仰起头靠在椅子背上,哀叹良久才睡觉。

现在,刻印蜡纸的年代早已逝去,制作课件越来越火爆,虽然我不是老手,但是也不是新手了。

甜蜜篇

 白天勤奋工作,晚上秉烛夜读。1992年2月我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学习,1995年6月我取得了大专文凭。1995年下半年至1998年,养了孩子,带得离开了手脚,又开始参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大本学习,2002年12月取得了本科文凭。我庆幸自己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自学路。长达七年的自学考试,不仅提高了我的文化知识水平,增强了我的教学能力,还磨砺了我坚韧刚强的意志,能吃苦耐劳地教学,任劳任怨地承担家庭重担。我为此感到欣慰不已。

 

2003年春至2013年秋,我先后参加了新教材教法培训、阳光师训及名师大篷车学习,并按规定参加了每轮的继续教育,我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能脱离开教学参考凭借一本语文课本在有限时间内撰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教案。讲课能重难点突出地讲授,践行着教师是课堂主导,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成绩稳步上升。 2 013年我所教班级中考语文成绩9个A类、17个B类(参加中考45人),在同类初级中学中算是优异成绩,受表彰奖励时,我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这与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是分不开的。这使我坚定了“教到老,学到老,与时俱进”的信念。

 

     我校实行三年一轮的大循环教学机制,即从七年级教到九年级完了,又从七年级开始教。我从来都没用过我以往的现成教案,都是修改旧教案,结合所面临的学情重新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教案,力求上好每堂课。2013年12月中旬,我给七(1)班上了节选自《西游记》的《小圣施威降大圣》这篇课文。学生从小就看《西游记》的动画片、电视剧,对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很熟悉。课堂上,我先让两位同学讲述了小圣施威降大圣的前后故事情节,这有助于突破学生对半文言半白话小说内容的理解障碍。接着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己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结合文本故事情节分析概括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并以“我从孙悟空身上学到了———”的形式,谈论学习的收获。最后,让学生挑选文中诙谐、妙趣横生的语句进行个性化赏析。同学们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热情高涨,声音洪亮,发言富有个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张张笑脸告诉我:这节课我学得很快乐,我收获很大。这节课我上得比较成功,为此我乐滋滋了三天呢!感谢学生给了我高兴的课堂,愉快的课余。

 

 

召开学生家长会,学校要求每班的代课老师都要在家长会上发言。迄今我已在家长会上讲话二十三次了。以往每次都是先向家长汇报学生成绩、学生表现情况,然后向家长提出一些管孩子的要求等等,都是老僧常谈的话。2014年5月7日,我把在七(1)班家长会上的讲话革新了一下。我先向家长们概括介绍了期中考试成绩及本班前半学期的语文学习状况。然后,我给家长朗读了美国作者比利.拉芬特的《简妮的项链》。我一读完,家长们情不自禁给我鼓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我又给家长们分析了文章中简妮父母教育孩子的机智和艺术。五岁的简妮和妈妈一块儿去超市购物,喜欢上了一条价值1元95分的粉红色项链,要求妈妈给她买下来。妈妈告诉简妮:“如果你真想得到它,那你得多干些家务活才行。你生日快到了,你外婆也会给你更多的零花钱,凑足了,你很快就可以拥有它。”简妮太想得到那串项链了,一回到家她数了数自己储钱罐里只有17分。晚饭过后,当她做完了额外的家务活,就跑到邻居麦克金斯叔叔那儿询问是否可以帮他采些蒲公英换得10分钱。不久以后,简妮终于得到了那串梦寐以求的项链。可见,简妮的妈妈抓住机会,有智慧地教会了孩子通过劳动获得收获。然而中国孩子的妈妈,当孩子向自己要这么便宜的东西,不假思索立即给买,缺少教育机智。简妮的爸爸得知女儿有了她最心爱的珍宝——一条假的珍珠项链时,连续两周向女儿要项链,女儿拒绝了。这之后的一个晚上,简妮含着依恋的泪水,脸颊微微抖动着把项链递给了爸爸。此时,珍妮爸爸伸出一只手拿走了简妮的项链,另一只手却伸进自己的口袋,取出了一只蓝色绒布盒子,拿出里面一串真正的珍珠项链给女儿戴上,并告诉她就算是游泳或洗澡也不必取下来了,因为它是真项链。简妮的爸爸真了不起,他的这种教育方式如春风沐浴着简妮幼小的心灵,使简妮学会了取舍,学会了给予。在这则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西方家庭教育的缩影,父母尊重孩子的愿望,对孩子的要求既不是简单地答应,也不是生硬的拒绝,而是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人生中的美德。爱与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既不是无原则地溺爱,也不是直截了当地说教。这种爱是春雨无声的滋润,它在孩子心中播下的是美与善的种子。此时,家长们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的心情万分激动,心潮澎湃了起来。今天的家长会,家长们给我的掌声最响亮。这使我深深感知到:农村孩子的家长,成天忙于干活,没读书的时间,加之文化水平有限,他们想教育好孩子,但苦恼于没有得当方法。家长会上老师和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他们的心声。我暗下了决心:从此以后的家长会上,我要多和家长们一起生动活泼地谈论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他们拥有教育的机智和艺术,更好的配合支持学校教育。

 

语文课中精美的诗文背诵落实很难。大多数学生很懒惰,一学期下来完不成背诵任务,我很苦恼。2013年第二学期,我在七年级新生的背诵中引入了竞争机制。我先帮扶、激励语文尖子生按时、超前背诵。即学过的且要求背诵的诗文立马背诵,没学过的超前背诵。早读,我在黑板上用红粉笔写表扬稿,表扬背诵领先的同学(全班分成四组,每组两个检查背诵的组长,其中一人管背诵登记表,八位组长给老师背诵。)经过一学期训练,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的背诵风气。一学期下来,95%的同学都能按时甚至提前背诵。现在每当早读看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背诵,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一种幸福感暗滋心头。

痛苦篇

兢兢业业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及课后辅导,艰辛地付出多,喜悦地收获少。语文尖子生较少,撑断腰顶多20%  ,不及格人数越来越多,甚至趋向一半。究其因有:尖子生转向县城学校的多;留守学生多,家庭教育跟不上,他们好吃贪玩;学生从小没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学校对高校课堂教学没有精心指导;本人对教学钻研还不够 。因此,上出的高效课不多,往往有老牛拉破车的艰辛、痛苦感。

 现在的学生,要么是家里的少爷,要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 享福多,吃苦少,胸无大志,意志脆弱。2014年4月初,我给七(2)班上心理健康课,让每位学生在“人际关系温度计 ” 的每一级上列出名单,然后叫两名同学站起来读他们所列的。其中陈守川(男)说他最冷漠、最讨厌、最仇恨的是本班张玲静(女)。 他话音刚落,张玲静站起来指着陈守川骂了几句,坐下趴在桌子上嚎啕大哭起来。我立即停下课让同学们评议陈守川说得对不对。同学们指出了陈守川的不当之处,张玲静才停止了哭,但仍趴在桌上叫不起来。我继续讲课。放学了,我看张玲静神情沮丧,把她交到我办公室,苦口婆心地做了长达半小时的思想工作,才欢欢喜喜地回了家。我才拖着饥饿 、疲惫的身子放心地往回走。早上7:30到校,下午6:20才离校,苦也!痛也!

 现在的学校,安全和学习同等重要,月月讲,天天讲。2014年5月8日上午第四节课,我给七(1)班在多媒体教室上戏曲大舞台语文实践活动课。王鑫(女)和李潇汉(男)在后面争抢东西。放学我把他们留下来批评教育。王鑫承认了错误先走了,而李潇汉偏着头,含着泪,撅着嘴,蛮不高兴,而且一言不发。和我僵持了20多分钟。此时我想让他回家,怕他带着情绪走在路上不安全。我给他父母打电话来接,父母在县城有要事不能来,说让李潇汉奶奶步走来校接。我于心不忍,不让他奶奶来接。我打着伞,顶着烈日,让李潇汉推着自行车,沿着铺着沙石的田间道路送他回了家,把他亲自交给他奶奶,并说明了情况。他奶奶说:“李潇汉在家犯了错误,大人一批评,哭不兮兮的,蛮不高兴,又不承认错误。”1:20我才返回到学校。沙子钻了一鞋,把早晨穿的新袜子磨得大洞小眼睛的。做饭吃了,趴在桌上午休息了十来分钟,午间操广播响了,我赶紧去水龙头洗了把脸,还是头脑昏昏,但仍得上下午课。我心里低嘀咕着:“李潇汉呀!李潇汉!你今天把老师害得好惨啊!” 

麻辣篇

2009年以前,每级初三从初二暑假起直到中考前夕,寒暑假周末很少休息,一直补课,上新课、复习,时间都较充裕。2009年9月,教育局下达了禁令:寒暑假周末,初三一律不准补课。这一下子把我弄得紧张、慌乱起来了。时间紧,教学任务重,怎么办? 新课要按时结束,中考任务要完成,年级组会上不断强调。弄得我焦躁不安起来,有时急出了汗,就像盛夏吃了麻辣似的,麻楚楚,辣乎乎的。

 

2012年9月,我重新一轮的教学又到初三了。学校害怕出不安全事故,初三过冷不上晚自习,太热也不上,下大雨也不上,三下五除二,很少上晚自习。尤其第二学期后半学期,中考练兵题多 ,把我急得坐卧不宁,加上天气越来越热,就像吃了麻辣火锅似的,麻辣得受不了。直到苦思冥想出良方来,心情才平静下来。把每一套练兵题的参考答案拷在电脑上,通过大屏幕放映出来,让学生对着答案纠错、反省,同时要求学生把看着答案还想不明白的题找出来。然后我让语文尖子生讲解难题,我适当作一点播(重在讲答题方法和技巧)。这样产生了一箭双雕的功效,既提高了评讲效率,又拔高了语文尖子生(以往我题题讲需2——2.5课时,现在只需1——1.5课时)。

人最大的特征是有主观能动性。比起一直补课,经常上晚自习的年代,上课时间少,教学任务繁重,想办法提高教学效益,不也就解决问题了。

 我回顾了二十三年充满酸、甜、苦、辣的教书生活,甜的成份多,因为苦尽甘才来。只有经历酸苦辣的生活,才知甜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快乐。

 

  最后,我仿用冰心大师《谈生命》中的话语来激励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

暑假生活指导七年级答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 课外阅读 实施策略

1.阅读内容的推荐

刚刚迈入初中大门的七年级学生,处于小学向初中过渡阶段,心理认知能力不强,对作品的选择自然就存在问题。但正是由于还未完全脱离孩子的童真童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语言相对比较轻松活泼的童话、神话类著作,比如《安徒生童话选》、《西游记》等,在每周固定的阅读课上及周末交流阅读。到了八、九年级,学生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可以推荐诸如《骆驼祥子》、《悲惨世界》等中外名著,题材力求广泛,让他们涉猎小说、散文、诗歌等各个领域。在一个学期,选择两三本进行深入的阅读,寒暑假不辍,并适当加量。

2.阅读现状的调查

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保证阅读效果,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我设计了开卷测查的方式,对本校八、九年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样本容量为980人,其中男生532人,女生448人,希望借此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实际情况,探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做得到位与不到位的地方,明确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问卷调查内容如下:你平常读哪些内容的书籍?为什么喜欢读这类书?你觉得课外阅读对提升写作水平有帮助吗?阅读书刊的来源有哪些?课外阅读对学习语文及自己成长的影响;课外阅读中存在哪些困惑;阅读后最大的收获。通过调查问卷,目前学生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情形是怎样的呢?笔者对所带两个班(共95人)的两次阅读课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情形如下:读名著5人次,读武侠书21人次,读言情书32人次,读青春畅销书12人次,读漫画卡通书17人次,读追星书21人次,读科幻惊险书24人次,读作文书37人次,读休闲书21人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课外阅读现象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大相径庭。另外,发现目前中学生阅读的“书刊主要来源”,是自己从书店购买。而学校、家庭对学生还未形成较好的书刊阅读的氛围,有家庭藏书的不多,尤其学校在书籍的借阅工作方面做得还不尽如人意,学生没有稳定的书籍来源。

令人欣喜的是,绝大部分中学生都能认识到,阅读名著对自己的成长及语文学习是“有一定帮助”的。这表明中学生对课外阅读名著的益处是有清醒认识的。这就有力地驳斥了一些人的错误观点:“如今的孩子,不是玩手机QQ就是弄电脑游戏,哪有心思去读文学书?”其实,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广大中学生更需要通过阅读好书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素质,为自己今后的成长及学习打好基础。在问及“你比较感兴趣的名著”时,中国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位居前三。由此可见,中国古典文学颇受中学生的喜爱,原因是受小学时看相关连环画及经典影视剧的感染。由此可见,阅读质量与学生兴趣息息相关。在“感兴趣的体裁”一栏中,学生的视线基本都集中于“小说”一项上。显而易见,大部分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定格于最有生动故事情节的读物,阅读水平处于较浅层次,对于须细加品味的散文和诗歌反应冷淡。这就需要教师多花时间,多加引导。

3.阅读类型的总结

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我请学生写出自己喜欢阅读课外书的原因,学生的答案归纳整理为以下五个方面:

伙伴式阅读。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非常喜欢阅读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可爱淘的《狼的诱惑》……这些同龄人作品的语言符合他们的习惯,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将自己的生活、情感投射到作品上,体验到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乐趣。

回归式阅读。这类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而且家庭给他们的压力较大,为回避各种压力、不堪过重的作业负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不满,于是读卡通、漫画、科幻,从中体验到童年无拘无束的乐趣。

补偿式阅读。这类学生多是性格外向的学生,而且具有叛逆精神。他们渴望长大而又实实在在不能长大,他们认为紧张的学习生活使自己失去许多或许应该和不应该经历的生活方式、生存体验,于是到言情、武侠小说中寻找补偿。

功利式阅读。这类学生是为了提高作文写作能力,力争语文考高分,夯实语文功底,于是读“随笔”“杂感”之类的优秀作文。因为模仿作文针对性强,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有助于自己形成写作的整体感应,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流程。

休闲式阅读。这类学生群带有不定性,他们读明星轶事、传奇故事及休闲杂志,主要是喜欢这种快餐文化,消遣、娱乐、休闲是主要的阅读心理,是他们的审美追求。

4.阅读气氛的I造

暑假生活指导七年级答案范文第3篇

青岛出版社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第4节“列方程组解决问题”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组并求解,能够检验所的结果是否符合题意.由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经历和体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继方程之后,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难点:寻找等量关系

【教学设计】

本节课将以“生活即数学”、“活动即思考”、“表达即应用”为主线展开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情境,老师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主动探索,积极获取数学知识,从而形成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展开,并通过学习小组内学生间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长江上一艘轮船从沙港市出发,船速为17千米/时,经过若干小时到达宜昌港。如果船速增加1千米/时,则用同样多时间,游船可达宜昌上游9千米处的葛洲坝.

(1)通过题目和图片,你能获知哪些信息?

(2)请你算一算:提速前游船由沙市港航行到宜昌港所用的时间是多少?沙市港到宜昌港的航程是多少?

设计意图:读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读题对问题做初步的了解和思考,感受问题情境.问(1)通过一个开放性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投入思考. 问(2)让学生完成从直观感知到理性思考的过渡.

(二)探究活动

问题提速前游船由沙市港航行到宜昌港所用的时间是多少?沙市港到宜昌港的航程是多少?

在这个问题中

(1)已知量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

(2)等量关系是什么?

(先单独思考,再小组交流)

议一议:能否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这个问题?

(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列方程,让一名汇报,其余同学认真听并适当补充.

问题的后续解答由学生自主完成.师在黑板上逐步板书,并做总结强调规范答题格式.

解: 设所求时间是x时,所求航程是y千米,根据题意,得

17x=y(17+1)x=y+9

解之得,x=9y=153

经检验知,方程组的解符合题意.

答:提速前游船由沙市港航行到宜昌港所用的时间是9小时,沙市港到宜昌港航程是153千米.

(几分钟后,指明学生口答结果,并给出答案,教师投影完整的解题过程)

思考1:你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这个问题吗?

(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只设一个未知数,列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可以吗?)

指明学生口答并板书.

思考2:对比这两种解法,你有何体会?

设计意图: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归纳方法的异同之处,并体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归纳出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理解题意,明确数量关系,找相等关系;

(2)设未知数;

(3)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4)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5)检验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并作答.

(三) 实际运用

为响应节能减排,我校组织学生收集废旧电池,第一天收集5节A号,6节B号电池,总重500g;第二天收集3节A号,2节B号,总重260g.问:A号和B号电池一节分别重多少?

要求: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解决问题试一试。

设计意图:此题以学生自行分析解决为主,教师巡堂指导,特别注意帮扶学困生,教师从学生中选取优秀的步骤和做法表扬并投影)

变一变:若题目中其他条件不变,该问“1节A号电池盒1节B号电池的总重多少?”,你有什么简便的解法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特点,灵活处理,不解方程而是运用整体思想,此处点到为止)

试一试:

(1)为绿化校园,我校购买100棵杨树和柳树苗.杨树苗每棵3元,柳树每棵7元,买树苗共用460棵.两种树苗各买了多少棵?(看谁做的又快又好?)

(2)暑假期间,我校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夏令营,途径某旅馆,如果每间客房安排住7人,就会有7人没地方住;如果每间客房安排住9人,就会空出一间房.求旅馆的客房数和中学生的人数.(指明1—2人板演)

(学生自主选择练习或合作完成,(1)只列不解,(2)完整解答,教师投影展示问题解答情况,学生互评)

思维拓展

一张方桌由一个桌面和四条桌腿组成.如果1立方米材料可制作桌面50个,或制作桌腿300条,现有5立方米材料,请你设计一下,用多少材料做桌面,用多少材料做桌腿,恰好配成方桌多少张?

设计意图:设置开放题,让学生分组开展合作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如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思考和认真程度,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如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及学生在活动中思考问题的准确性、广阔性、灵活性等.

(四) 学习日记

在今天的数学课堂上,我的收获是什么?

我的疑惑是什么?我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学会梳理、总结、反思,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此环节仍然要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

(五)课末反馈

暑假生活指导七年级答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围墙 多元化 跨专业 通才教育

一幢房子,像天穹有一具犁,像铜壶被布覆盖,像头鹤昂立在地,人们闭着眼睛进去,睁着眼睛出来。

距今约四千余年前的苏美尔学校被认为是迄今所知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学校。这是写在古代苏美尔的重要城市乌尔出土的一块泥板上的谜语。谜语的谜底是学校。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最早的学校是不是有围墙。但在我们的印象里,学校一定是安居于绿树红墙之中,雄伟的校门上赫然挂着名人题写的牌匾。

6年前,我第一次访问美国,有幸参观了哈佛大学。大巴车穿越波士顿繁华的市中心,来到一处幽静的地方,只见绿草如茵,古树蓊郁,掩映着远处低矮的楼宇。“我们到了,这就是哈佛”。负责接待我们的美方人员示意大家下车。“门在哪儿?怎么没有围墙?”大家都在问同样的问题。

谁也无法解释。哈佛大学的特别之处可能就在于此吧,我们都这样想。离开之前,纷纷在约翰•哈佛(John Harvard)先生――哈佛大学创办者的塑像前合影留念,好回来告诉亲朋好友:我的确来过。

何止哈佛大学,在美国,所有的学校都没有围墙。没有围墙的学校,建在山坡上,建在林间,建在人口稀疏的小镇,建在繁华大都市的一隅。无论如何,都不会有围墙,有的低调得甚至连校牌都没有悬挂。

开放的校园,开放的校舍,开放的空间,彰显了开放式、个性化的教育理念。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逃避宗教迫害而逃到美洲的英国清教徒登陆马萨诸萨州,建立普里茅斯公民自治团体,清教徒开始在美洲大陆上扎根,为“移民国家”――美国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来自欧洲、南美、非洲、亚洲的移民带着他们自己的文化和族群的记忆来到美国,在开放、自由、民主、法制的环境里融合形成多元的美国文化。“大熔炉”把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在这里,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在教育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些年因为对外交流的需要,我参观过不少美国的学校。大学、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从最初惊异于没有围墙的校园,到后来走进课堂和图书馆,观察、感知和体验到的则是美国学校教育的不同侧面。

一、奇怪的择校标准

朋友安迪的儿子中学毕业在即。去年暑假,她驾车带着儿子跑遍了新英格兰地区(新英格兰地区是位于美国大陆东北角、濒临大西洋、毗邻加拿大的区域)的许多大学去面试。当问及她选择大学的标准时,她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她说,我们先在那些大学的校园漫步,看看有没有有黑皮肤、黄皮肤的学生,看看有没有穿了耳洞带着耀眼耳饰的男孩子,看看有没有穿着奇装异服的学生在校园里若无其事地走过。如果这些都能轻易看到,我们才考虑下一步的面试。

安迪和儿子游走了一个假期,终于选定了纽约州的一所大学。Andi说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会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在那些带耳饰的男孩子和穿着怪异的学生身上可窥见校园文化的一角,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二、用味道感知世界

佛蒙特南部的林兰格瑞中学七年级的学生举办了一次“多样性集市”(Diversity Fair)。这是该学校英语课和社会学课程合作发起的一个活动。每个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国家作为学习研究的目标。中国、印度、日本、泰国、墨西哥、古巴、牙买加、苏格兰、爱尔兰、德国、法国……只要是你想到的国家,甚至那些不熟悉的地方,都可能是他们的project(指项目或课题)所涉及的领域。内容涵盖地理、历史、文化、习俗和饮食等诸多方面。他们亲手绘制地图,制作文字和图片展板,烹饪传统食物,四处收集民间工艺品……多层次多角度向人们展示他们所能了解到的这个国家。为此,他们几乎动用了所有的智慧:去学校和社区的图书馆翻阅资料,上网搜索,向父母和老师讨教。

我的接待家庭的大女儿米凯拉选择的是印度。活动开始前的一周,她每天都花不少时间上网,找来很多图片和文字资料,制作展板。她在妈妈的帮助下,作了一道印度面点,味道竟然和印度餐馆的味道一样。食谱是从互联网上找来的。她制作的泰姬陵的模型,也让她的同伴羡慕不已。

活动正式举办那天早晨,班里所有孩子的家长都去了。应学校的通知,他们特地没有吃早餐,因为“集市”免费提供早餐。大厅里弥漫着食物的香味,但你猜不出是什么菜肴,因为这里展示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味。米凯拉的好朋友塞拉做的是中国专题,展板上有她的姐姐在中国旅行时拍摄的长城和天安门,京剧脸谱和红红的中国结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摆在展示台上的饺子,在活动只进行到一半时,就被品尝殆尽。

那个上午,我们经由颜色、味道和文字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课。

三、快乐的“圆桌会议”

美国大学的课堂气氛活跃,笑声不断。这让我们不禁感慨,原来学习可以变得这样快乐、有趣。

佛蒙特大学文理学院戏剧系的马丁•塞勒教授主讲服装设计原理课。这是一门面向戏剧系各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塞勒老师那天教学生画面部戏剧效果图。

上课学生不足20个,教室里的桌椅被随意地摆放成椭圆形,塞勒老师的桌子也在这个椭圆的圆弧里。这样的摆放十分有利于教师与每一位学生交流,便于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也适合进行课堂分组讨论等活动。

塞勒教授是一名资深的服装设计师。他在纸上画下各种脸的形状,并利用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幽默风趣的语言,不时引来学生的阵阵笑声。在讲到服饰、发型和胡须的造型对面部效果的影响时,他先画了一张俊美男子的脸,然后笔锋一转,稍加修改,为这张脸添加了纷乱的头发和胡须,于是爱因斯坦栩栩如生的形象便瞬间展现在大家的眼前。同学们会心一笑,原来面部的效果图可以如此“善变”。

塞勒教授的服装设计原理课上还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当课上到一半的时候,教授从桌子里掏出一袋东西,交给一名学生。这个袋子在学生手中传递了一圈以后,所有的学生手中都有了一块意大利饼干。一边是老师在上课,一边是学生不时把饼干塞到嘴里,同时专注地听着教授讲课,手中模仿教授画下一个个图形,大学的课堂竟然可以这样轻松随意。

四、“为什么”

美国教育的目的是体现一种既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又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和发挥个人才华,成功地实现自己梦想的教育观念,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和培养合作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做学问和搞研究,“授人以渔”,使学生学会研究方法,实施研究计划,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一种把知识教育转向以知识和信息为载体的态度,能力和素质的教育。

美国大学的课堂教学方式给人的感觉:师生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甚至可以挑战老师。教师不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而是在学生中间。教师担当的不只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更多充当的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协调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生充当的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角色,而是更积极参与者的角色。

佛蒙特大学比尔•米尔斯教授这天的教学内容是讲授前哥伦比亚时代的艺术。投影仪在大屏幕上播放着那个时代秘鲁等中南美洲地区出土的陶罐和饰品的图片。

米尔斯教授重申了这堂课要讨论的3个内容:莫切文明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如何决定莫切出土文物的品质?莫切文明时代艺术家的地位。从这一刻开始,直到一个小时后下课铃响起,米尔斯教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了频繁的交流,整个课堂是在热烈地讨论、对话、提问和回答中进行的。每个学生在这堂课上都有两次以上机会提出问题或阐述想法,而每一个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标准的答案,一切取决于谁说得更有道理。

美国的大学生主体意识强,自信心强,表现欲强,竞争意识强,思维活跃,敢于挑战常规和权威。教师常常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探索、研究、思考和讨论问题,学生不仅对未知的领域问许多个“为什么”,也会对已经有定论的东西问许多个“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个性不会被泯灭。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了解自己应该知道的东西和应做哪些研究,包括养成批判性的思考技能。教师也会有意无意地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能否提出独特的问题并知道到哪里寻找答案;能否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进行新的创造。

五、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

在美国大学的观摩和交流,使我们近距离了解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学科建设、办学形式和课程设置情况。美国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开放式的,所有专业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清晰明了,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没有专业对不对口之分,学生有自选择专业,转换专业,选择课程,更换课程,转换学校,跨校拿学分,跨国拿学分,做义工拿学分。

伊利诺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艺术系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向全校所有专业与非专业学生开放,只是专业与非专业在课程的要求和程度方面会有所差别。这样做既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又便于统一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安排。佛蒙特大学打破系部及专业间的壁垒,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不同层次的文化和艺术通识课,注重通才和能力培养。美国大学全方位的艺术通识教育理念值得我们深思。

美国大学更重视文理科课程的跨学科设置,并规定文理科学生要选修一定数量的交叉学科课程。伊利诺大学的做法令参观的每一位老师耳目一新。据这个大学美术与应用艺术学院院长哥拉夫斯(Robert Graves)教授介绍,他们要求艺术类专业学生也选修数学、生物、化学、物理等理工类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拥有人文气质,而且具备科学创新精神。

学生的学习不仅局限在校内,也在校外;既在国内,也在国外;既在课堂上,也在课堂外。与美国其他大学情况相类似,以印第安纳州的巴特勒大学戏剧系为例,该系只有65名主修戏剧的学生,学生不局限于本专业,通过广泛涉猎寻找“新的自我”。戏剧系还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课程,这在美国大学里也是为数不多的。丰富的国际交流项目,使学生在假期有机会跨出国门远赴伦敦、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进行一个月的短期访问和生活,体验异国文化,与当地的剧团和戏剧学院进行交流。该学院的艺术管理系有85名学生,两位专任教师。开设的课程都与实践环节紧密联系,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即时转化为实践能力,学生的社会实习活动遍及全美各地。

注重通才和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美国的教育体制之中。

我们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读到“墙”的意象。曾经生活在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的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他的作品《修墙》中讲述的是“我”和邻居一起去修墙,可是“在墙那地方,我们根本不需要墙:他那边全是松树,我这边是苹果园”。他写了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价值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墙”象征阻断人类沟通和理解的障碍,“墙”也像征人与人之间互相猜疑,冷漠甚至敌意,又可象征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