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歌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虽然电波载体(广播等)、多种现代电子产品如MP3等载体的出现让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有很大的改进,但人们对音乐的选择范围有着诸多条件的限制,大多是被动地接受音乐,无主动性,更谈不到互动.而网络的产生使音乐通过复制、再现等以强劲的势头走进人们视野与生活中,被大多数人所喜爱.且网络歌曲的创作、表演不受时间、空间、地点和身份的限制,人人都可以创作音乐、都可以通过网络展示把自己的歌声,有网络的地方就有网络歌曲的影子.而且对音乐作品的评价也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网络歌曲的受众群体几乎涉及男女老少,其受众群体非常广泛,每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欣赏音乐的同时,通过音乐网站点评、网络歌曲点击率等途径参与网络歌曲的评论,它一方面使音乐平易近人的同时,也使民间草根音乐人的梦想也可以瞬间变为现实,甚至决定了一个歌手成功甚至网络商家的的成败.2009年《如果分开也是一种爱》是该年点击率最高一首歌曲,成就了歌手和商家的梦想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欣赏、评价环境有力推进网络歌曲的发展.
网络歌曲新形式满足后工业社会时代的娱乐经济性需要
后工业社会时代的娱乐经济价值观念和艺术趣味需要网络歌曲新形式.当代中国虽没有进入后工业社会,但也打上后工业社会深深地印记.[2]人们在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的幸福与快乐,娱乐经济便由此应运而生.
(1)网络歌曲的社会特质满足后工业社会人们的感情需求.人类步入后工业社会之后,电子技术使人们的生活快捷化,网络更加深刻地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模式,是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社会中由家庭和工作原有群体,出现了社会关系零碎化趋势,人际关系疏离,网络却给人们营造了一个虚拟的情感世界和交流的平台,虚拟的网络就成了人们相识、交流、情感宣泄和表达的渠道;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日渐稀少的今天,网络歌曲创作者创作网络歌曲,无非是想通过网络这样一种大众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满足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情感需求.
关键词:网络歌曲 青少年 音乐教育 审美观
近年来,网络歌曲风起云涌。无论是身处大街小巷,还是商场闹市,网络歌曲不绝于耳。根据上海市妇联对全市290名7―18岁少年儿童的调查,最受儿童喜欢的少儿歌曲分别为《两只老虎》《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卖报歌》等8首歌曲。调查同时显示,儿童最喜欢的三种歌曲形式依次为流行歌曲(98%)、影视歌(86%)和网络歌曲(80%)①。可见在中小学校中,良莠不齐的网络歌曲也深受青少年学生的青睐。
一、网络歌曲的特性及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网络歌曲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是科技、艺术、时代的交叉产物,且将长期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中。
网络歌曲旋律简单,且易记、易学、易唱。一是创作者不需要精炼的旋律技法和缜密的作曲思维。二是歌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多以反映社会风气和表达普通老百姓的内心世界为主。此外,互联网给了网络歌曲零成本的传播平台。网络歌曲是互联网发展和普及的产物之一,并列于网络购物、网络通信等领域,它的传播不需要靠传统的唱片、卡带,更不需要铺天盖地地宣传和对歌手的包装。创作者仅需上传,听者仅需在线收听或者下载。而这一低成本的传播方式使得网络歌曲的竞争性很强。三是普通百姓的审美取向促进了网络歌曲的迅速发展。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受教育的统计数字表明,受过高中及中专教育的人数不到12%,而受过大学本科及专科教育的不到4%。这说明目前很多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较高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追求,而网络歌曲的通俗、贴近生活的特性迎合了很多普通百姓的审美需求。
对于网络歌曲的社会影响,有褒有贬。有人认为它贴近生活、丰富生活,也有人认为低俗不堪,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对这一新兴事物,必须要谨慎、客观地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笔者主要谈谈低俗的网络歌曲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第一,低俗的网络歌曲容易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如《我爱人民币》中的歌词,“我认为赚钱是一种乐趣,只要取之有道天经地义……我觉得花钱是一种刺激,只要量体裁衣合情合理”等,这些夹杂着低级趣味和拜金主义的网络歌曲非常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第二,低俗的网络歌曲不利于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培养。如《骂人圣经》这类网络歌曲对青少年道德观的培养非常不利,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会去模仿。此外,低俗的网络歌曲容易诱发青少年的早恋情结。特别是正处花季的中学生,对爱情充满渴望,而很多网络歌曲恰恰就是表现男欢女爱的②。只要心理稍有动摇,马上就会投入到“老鼠爱大米”的感情世界中。第三,网络歌曲容易固化青少年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品位。马克思认为,质变和量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若网络歌曲长此以往地发展,必然固化一部分人的艺术品位,这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学生,由于他们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成熟,猎奇心强,又缺乏足够的鉴别力,很难对网络歌曲的好坏进行甄别选择,觉得顺口就唱,觉得刺激就学。而且,在学校里形成了一个观念,即会唱网络歌曲是一种时尚的表现。不少在校生整天唱的是网络歌曲,无心于老师教的正统歌曲,甚至于模仿网络做法把正统歌曲改编成一塌糊涂的歌曲。③长此以往,网络歌曲将很容易扎根于学生们的审美意识中,也将对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造成致命的影响。
二、对低俗的网络歌曲进入校园现象的反思
分析低俗的网络歌曲进入校园这一现象,必须要了解两个问题,即网络歌曲为何吸引青少年?青少年为何接受不良的网络歌曲?上文中,笔者已经从旋律、歌词、互联网等方面介绍了网络歌曲的特点,接下来笔者将谈谈青少年接受低俗的网络歌曲的原因。
有人认为青少年不能抵制低俗的网络歌曲是因为心智尚不成熟、好奇心强和缺乏成熟的判断力。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正常的心理属性,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这一现象是否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有关系呢?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到了音乐课程的四大价值――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而其基本理念也要求以审美为核心,并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面对低俗网络歌曲入侵校园,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否正确引导了青少年的审美取向,是否培养了青少年的审美情趣,是否提高了青少年的艺术品位呢?对于低俗的网络歌曲深受学生喜爱的现象,笔者认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做得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我国社会的日益开放,良莠不齐的网络歌曲迅速充斥了青少年的听觉“视野”,但尚未引起音乐教育者的足够重视,而学校音乐教师也未对学生听唱网络歌曲进行具体、正确的引导;二是部分中小学并未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正确审美观的培养,多认为文化课的重要性高于音乐教育,或者音乐课可有可无。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和硬件设备,音乐课上很难谈到审美观。
综上所述,网络歌曲之所以能占领校园,除了青少年客观存在的追求新鲜刺激、追求个性自我、要求情感宣泄等这一特殊年龄段的心理特性以外,部分学校音乐课程缺乏对引导学生甄别网络歌曲的雅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等内容的重视。
三、积极引导,从容面对
从网络歌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来看,网络歌曲将不会在短时间内退出校园歌坛。其通俗易懂、学唱简单、贴近生活的特性将仍受青少年学生的青睐。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小巧方便的数码音乐产品,如MP3音乐播放器、音乐手机、计算机等数码产品加快了网络歌曲的传播。此外,众多的手机彩铃制作商和运营商等商业盈利机构也使得网络歌曲难以进步。而由于网络歌曲创作者的能力和硬件技术有限,也决定了网络歌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提防低俗的网络歌曲进入校园呢?笔者认为,除了加大文化部门的监管力度和社会舆论等的干预以外,中小学校领导及音乐教师也应对这一现象及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加以重视,积极引导学生对网络歌曲有选择性地进行欣赏。音乐教师应多介绍或教唱艺术性强、贴近生活、积极向上的声乐体裁,从而端正学生的审美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此外,音乐教师也应与学生多交流、沟通,积极了解学生的审美取向,从而对症下药。
总而言之,网络歌曲进入校园是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等诸多因素交叉所导致的一种文化现象。就学校教育而言,只有帮助学生进行网络歌曲的甄别,对学生审美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有效地抵制低俗的网络歌曲进入校园,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的整体素质,贯彻美育的教学方针。
注释:
①过八成儿童不喜欢儿童歌曲[N].人民日报,2006―05―15(11).
②蔡音颖,叶亚玲.网络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2007(4).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金华供电公司,浙江 金华 321001)
【摘 要】网络报刊、期刊与传统报刊、期刊有着本质区别,即从投稿、编辑、出版、发行、订阅、阅读及至读者意见反馈的全过程都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而从作者和读者的需求来说,通过网络报刊、期刊发表的文学、摄影、书画、音乐歌曲,也应与修订版书籍一样,有其最大限度自由的良好存在载体。网络报刊、期刊中的文学、摄影、书画、音乐歌曲出版修订版照样能拥有她与修订版书籍一样广泛的热心读者,只要有作者,只要有读者,就有她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 网络报刊;网络期刊;文学;摄影;书画;音乐歌曲;出版;修订版
书籍有修订版是广大读者都熟知的事,报刊、期刊也应出版修订版,这个问题,笔者也撰写过几篇论文论及之,认为报刊、期刊中的诗词(文学)、摄影、书画、音乐歌曲出版修订版是顺应作者、读者,顺应文学艺术发展需求的事情,是出版事业、出版学术事业发展的需要。那么网络报刊、网络期刊的文学、摄影、书画、音乐歌曲是否也应出版修订版呢?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知道,作者创作的作品在网络报刊、网络期刊发表后,很多时候修订是作者所渴望的。不排除的特殊情况是,经过作者和编辑部门认为有必要再次或多次发表的作品,才有修改、订正的机会。但是还是有大量的网络报刊、网络期刊文学、摄影、书画、音乐歌曲的作者是不具备有这些条件的,更遑论在当前出版界情形中、学术界语境下出版修订版。
修订版是指对已经成型的文字书籍内容进行重新修订,包括添加删减。摄影、书画作者对已经发表的同一作品重新进行创作,这样重新创作的作品,也可以认为是修订版。网络报刊、网络期刊的摄影、书画当然应享有这一出版修订版的权利。
网络报刊、网络期刊中的文学、摄影、书画、音乐歌曲出版修订版很重要吗?是的。修订能使原版作品增色添彩不说,还能使原版作品更上一个台阶,或者有可能成为神品、经典之作,而有作品修订要求的,本身也说明了该作品语言优美、气韵生动,令人回味无穷。同时,通过出版网络报刊、网络期刊修订版文学、摄影、书画、音乐歌曲可激励、调动作者创作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的积极性,亦可最大限度的展示作者的智慧、才华。
综上所述,本文因之产生想法并建议有关出版行政部门,应考虑给与网络报刊、网络期刊出版修订版文学、摄影、书画、音乐歌曲的权利,以满足作者和读者对其出版修订版的渴求与期盼。
作者将修订后的作品投向网络报刊、网络期刊编辑部门寻求出版修订版时,应向编辑部门提供原版或再版各版次发表作品的复制件,修订版作品应说明原版或再版各版次发表的信息。作品的修订内容与非修订内容比例可比照书籍修订内容与非修订内容的比例作参考,也可例外。如果网络报刊、网络期刊文学、摄影、书画、音乐歌曲修订版被出版行政部门允许出版,修订版文学、摄影、书画、音乐歌曲自然就不应视为重复发表,因为有一“修订版”在。书籍有视修订版为二版或更多版次的情况,而本文认为网络报刊、网络期刊文学、摄影、书画、音乐歌曲出版修订版照样能拥有她与修订版书籍一样广泛的热心读者,这样的作品更有可能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有可能成为艺术史上的神品而熠熠生辉。
书籍有修订版,网络报刊、网络期刊为什么不可以有修订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出版界、学术界的反思,而本文亦即是一个尝试。
网络报刊、网络期刊中的文学、摄影、书画、音乐歌曲也应享有出版修订版的权利,这样的想法与建议看似匪夷所思,却是有其内在的价值诉求的,是纯粹从有利于网络报刊、网络期刊作品的角度而提出的,理应被视为一种积极良好的向上精神,以期出版界、学术界、文学艺术界达成共识,建立一个良好的平台,这也可说是出版者、作者、读者三赢的活泼局面,如果实现,将会得到广大作者、读者的共同欢迎,出版事业也将向前发展一大步。
参考文献
[1]李仙郎.论期刊摄影作品应出版“修订版”[J].科技视界,2014(21):326.
[2]李仙郎.诗词应准许出版修订版[J].科技信息,2014(1):297.
[3]李仙郎.论期刊书画应准许出版“修订版”[J].科技视界,2014(7):343.
[4]李仙郎.论期刊音乐歌曲应否出版修订版[J].音乐时空,2014(5):42.
网络营销对地产行业的影响有多大,相信每一个业内人士都是深有体会的。同样的资金投入,企业可以得到的宣传效果却是翻倍甚至再翻倍的。这让很多新涉足的企业有了发展希望,给了这部分企业强大起来的机会。只要懂得利用,懂得如何网络营销,地产企业将会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从品牌传播的角度来说,网络只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渠道,但是这个渠道整合了传统意义上的所有的媒介形式,同时聚合了大量的年轻消费群族;从产品营销的角度来说,网络是一个营销与传播整合的通道,在网络媒体上把传播和销售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也就是实现了品牌传播与产品销售的整合。
地产行业正是看到了网络销售的发展具有传统品牌营销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抓住以下四点优势开展销售:
一、网络媒体整合了品牌的营销传播和产品的销售,因此让品牌的营销传播活动效果更为直接,更为实效。因此让广告投入的性价比进一步提升。地产企业在各大门户网站和地产、家居、建材等与之相关的专业网站实施针对性的广告传播,采用智能化的方式锁定目标消费群体,让最近一段时间浏览家居建材网站的网友看到相关广告信息,取得优质的传播效果。这一策略就要依仗软文来实现,软文作为网络营销的龙头项目,在地产企业的宣传方面屡立奇功。
二、网络销售压缩了传统营销的中间环节,让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距离缩短,因此产品的价格能够进一步降低。曾经有一位企业家老总在聊天中说,如果压缩中间环节,在同样销量的情况下,所有产品五折销售,我的利润额是一样的。同样的道理,省去了户外及电视广告的巨大花销,地产企业将品牌的性价比提高再提高,让客户对企业服务更满意。这并不是说地产行业要搞网上价格战,而是要挤掉传统渠道浪费掉的那部分资金,做网络知名品牌。
三、网络销售让消费者的选择面更大。或许要找到一套自己喜欢的房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便四处看房,花费了时间也消耗了精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寻找太盲目,很难找到自己真正中意的房子。而网络平台将会让客户在众多房源中,根据自己的要求筛选出合适的几套,然后对比分析,最后着重看房,省去了很多时间,又快,又便捷,网络营销真的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四、网络销售让品牌的销售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有网络的地方就有我们的销售终端。在传统的加盟体系中,有些市场对于商来说是一个很尴尬的市场,如果开专卖店,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入不敷出,如果不开,又很可能被竞争对手占据先机。但是网络销售解决了这个问题,网络销售打破了地域和终端数量的限制。
关键词:网络教育;认识误区;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083-03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教育是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时起,就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也饱受争议,并形成了观点对立的两大派别。一派崇尚网络教育,认为网络教育可以更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育目标。另一派则不认可网络教育,认为网络只是技术手段和传输工具,缺乏教育理论支持,不能实现教育目标。崇尚网络教育的派别主要是从事技术研究的人员,不认可网络教育的派别主要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员。从网络教育的发展来看,存在许多投入了大量经费支持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网络教育项目。香港学者张伟远在《国外高校网上教学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剖析》一文中指出:“网上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错误地认为网上教学就是通过网络把现有的课程传递给大量学习者从而获得高利润;错误地认为网上教学是低成本的;错误地认为著名高校可以凭声誉把课程直销到世界各地而无需顾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者特征[1]。”通过对网络教育失败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对网络教育存在认识误区。明确人们在网络教育上的认识误区,找出有利于网络教育发展的因素,对于网络教育的发展意义深远。
二、相关概念界定
在我国,远程教育一词来源于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是一种函授教育的教学形式,其教学传输的载体是磁带、光盘、视频、广播和电视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和互联网成为了远程教育学习的主要载体和传输媒体,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教育成为了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并被称为网络教育。国内学者认为,网络教育就是“E-learning”或“online learning”。国外学者认为,“E-learning”是强调电子化和数字化的学习,不认为“E-learning”就是远程教育或网络教育。对于“online learning”,国内国外学者的意见基本一致,认为“online learning”就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网络可以是互联网,也可以是局域网。网上学习是“远程教育”的一种模式。皮斯库里齐(Piskurich,2003)在《网上学习手册:有效设计、实施及技术解决方案》一书中提出:“网上学习是使用计算机网络或者万维网作为传递或者媒介的学习[2]。”阿利(Ally,2004)提出,网上学习是学习者通过网络与学习内容、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交互。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学习支持服务,从而获得知识,并使经验得到增长[3]”。国内学者顾日国认为,网络教育从概念上讲,包括网上资源开发、学生获取资源、学生利用资源、学生生成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支持服务、对学生生成的知识和技能作评估与承认、质量监控与保障、社会对质量的认同等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而不仅仅是一种手段。网上学习并不等同于网络教育。简单地利用网络作为教学手段只能算是网上学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育。网络教育绝不是传统教育的网络化[4]。
本文中“网络教育”的内涵是:学生和教师在空间上是分离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是主要传输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通信反馈;学习以集体学习为主、个别辅导为辅。本文中的“网上学习”是指“online learning”。
三、关于网络教育的认识误区
1.关于网络教育适合人群的认识误区:网络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适合各类学习者
学习者的构成及学习者的特点是任何一种教育形式必须首先考虑的要素。如今,网络教育已经覆盖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领域,如高等学校有网络学院,中小学有网校等。学习者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其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决定着网络教育的成败。网络教育适合于成人教育,不适合于未成年人教育。从年龄角度看,网络教育适合20岁至45岁的学习者。学习者可以是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在职成人学生,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在职员工。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专科学生、本科学生、研究生)在年龄、学习背景、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方面大致相同,而成人学员间的年龄、学习背景、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等差异很大。因此,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和在职成人学习者的网络教育应该是不同的。在职成人学习者对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需要非常明晰,通常结合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展开学习,寄希望于用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技能来解决工作面临的问题。在职成人学习者追求学习的直接有用性和高效性,喜欢“边用边学”。他们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独立学习,具有较为丰富的学习经验和社会阅历,这都是进行网络教育的有利因素。而未成年人(中小学生)的学习具有依赖性,缺乏主动的自我学习能力,不适合进行网络教育。
2.关于网络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数量的认识误区:网络教育可以同时培养大量学生
学习者的网上学习主要是通过网络课程及网络教学平台来实现的。现在来看,一门课程进行网上学习究竟适合多少学生尚无定论。参与网上学习的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一门课程在网学习的人数。如果是成人学习,学习者数量可以较多,而对于未成年人(如在校中小学生),人数就不能太多甚至不能采取网络教育的形式。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及考核方式也会影响网上学习者的数量。对于像学历教育这样考核要求比较具体和严格的教育类型,网上课程学习人数不宜过多。更直接的制约因素不是来源于课程和学习者而主要来自网络教育本身。一门课程的学习完全靠学生在网上自学是不现实的,至少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现实的。每门课程都需要专业的教师进行辅导和答疑,需要专业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专业教师的数量限制了网上学习者的数量。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一个教师在网上对50名同学进行辅导,其工作量就已经很大了。可以说,50人基本上是网上学习学生数的上限了。这样就可以推算出网络教育的班级规模最好不要超过50人[5]。增加辅导教师的数量、提高技术对于课程辅导的贡献率是扩大网络教育班级学生数量的有效途径。
3.关于网络教育成本的认识误区:网络教育成本低廉
成本是经济学的概念,是指生产一件产品的全部费用。教育成本是指培养一名学习者,社会和学习者自身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可以计算的显性成本和不易计算的隐性成本。网络教育成本是否低廉,站在不同的角度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得出“网络教育成本低廉”这样的结论,基本上是从网络课程制作的角度进行计算的。实际上,网络教育成本不仅包括网络课程制作成本,还包括硬件环境搭建、教学管理、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成本。国内外学者在网络教育成本效益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Greville Rumble将网络教育成本分为在线资源开发成本、在线资源传送成本、日常管理成本和基础设施成本[5]。美国马歇尔大学学者摩根(Brian M.Morgan)把网络教育成本分为技术特性成本、人力支持成本、行政管理成本、课程开发成本、课程教授成本、隐藏成本[6]。清华大学吴庚生、李海霞将网络教育成本分为开发成本、传送成本、教学与支持成本、日常管理成本与基础设施成本[7]。认为网络教育成本低廉者多是不了解网络教育的全部成本包括哪些内容。实际上,各高校网络学院及其他网络教学机构的主要投入是在硬件建设方面和课程开发方面。网络课程开发成本和传送成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另外,网络教育成本与学习者的规模和数量也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硬件设施一次性投入后会随着学习者数量的增加而使学习者的平均网络教育成本降低。
4.关于网络教育质量的认识误区:网络教育比传统教育质量低
产生这样的认识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学习任务、学习动机、学习者特征、教学方法等都影响着教学质量。网络教育只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基本原理,恰当地使用技术和方法,其教育质量不会比传统的学校教育差,这一点从非学历教育(如企业职工培训)的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证实。一些网络教育机构盲目地追求规模效益,忽视了教学质量管理,影响了网络教育的社会声誉。二是网络教育出现的时间短,社会对于网络教育的认识不够甚至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网络教育学历含金量低,以至于一些用人单位抵制和排斥网络教育人才。三是网络教育机构对于进入网络教育的生源缺乏严格的审查,网络学院的学生来源不能像参加高考的学生那样经过严格的选拔。四是网络教育提供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不能满足网络教育的需要。实际上,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在不对等的条件下进行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5.关于网络教育时间、地点的认识误区:网络教育不受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约束
一些人认为网络教育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网上学习。事实上,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网络教育一直在追求的目标,但在当前的实际操作中还不能实现。网络教育学习地点的选择受到计算机设备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制约,这一点随着移动学习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和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会逐步得到解决。另外,学习者需要一个不受干扰的场所,家庭和办公室往往不能达到这种要求:有时因为接打一个电话,学习的兴趣和思路就会被打断,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就会严重影响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网上学习者通常要制订一个完整的课程学习计划。这个学习计划一经制订,其学习时间基本上就固定了。如果因为突发事件或在学习期间受到打扰,计划就可能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完全做到网络教育不受学习时间限制其实也不现实。
6.关于网络课程的认识误区:大部分课程都适合做成网络课程
不是所有的学科、课程都适合进行网络教学。适合于做成网络课程的通常是学习内容中包含有大量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资源,学生在普通教室不能很好利用上述资源完成学习任务的课程。对于那些只需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便可以掌握的浅显内容,不需要制作成网络课程。不能为追求网络教育的形式而将所有课程制成网络课程。这样做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不符合教育成本核算原则。只有适当选材、恰当使用,才能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功效。
7.关于网络教育与个别化差异学习的认识误区:网络教育适合个别化差异学习
网络教育中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可以实现对每个学习者的个人资料、学习进程、学习状态等进行跟踪记录。根据跟踪记录的结果可以为不同的学习者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提出不同的学习建议。但在对个体需求的满足和适应上则十分有限。一方面,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一般都由任课教师统一准备、安排,教师只能考虑大部分学习者的需要,不可能满足到每一个学习者的要求。一些学习者错误地认为网络教育可以实现针对每个学习者制订计划、单独指导。事实上,网络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于每个学生进行单独指导,更谈不上“因材施教”。通常教师只是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处理。网络教育中所谓的个别化差异学习通常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学习需要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例如,可以重复收看某段课堂实录或重复进行网上测验,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次进行浏览,合理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等。现阶段的个别化差异学习只能是在教学资源比较充裕的前提下,学习者的“各取所需”。
8.关于网络教育与自主学习的认识误区:网络教育可以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
我国现行的网络教育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提供网络课程及相关学习资源。教师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安排网上教学和学习活动。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定期在网上下载学习任务、上传作业、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学习资源包括视频、音频、动画、课件和文字材料等。如,教师上课的实录(视频),教师的课程讲义和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阶段性检测(文字)等。这种模式是一种有组织的教学模式,学习者的自由度较小。另一种模式是把课程的教材和学习光盘发给学生,光盘里包括教师上课的实录和相关的学习内容。学生自己安排时间来进行观看学习,并定期访问课程的学习网站参加社区讨论、答疑等。这种模式下,学习者的自由度很高,但是完成学业的比例不高。这种网络教育模式对学习者的自律性、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控制力的要求很高,一般的学习者很难坚持下来。大部分学习者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还能坚持一段时间,期间常常因为各种事情而间断学习,而临近考试的时候又紧张地进行学习,造成学习的效果较差。大部分网络学院采用第一种模式,学习者还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9.关于网络教育对学习者计算机操作技术要求的认识误区:学习者需要具备很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实际上,网络学习对于学习者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要求不高,通常只需要会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即可。如会访问学习网站、会下载和上传资料、会收发邮件、会文字聊天等。通常情况下,网络教学平台或学习网站都会有比较详细的操作指南和使用说明,学习者只要跟着操作指南的步骤就可以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参与网络课程学习。在进行网上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一些网络应用技巧,如快速准确地检索需要的材料、有效地在网上与人交流沟通、避免网络冗余信息干扰、提高网上学习效率等还是十分必要的。
四、结论
网络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众多因素影响着 网络教育的成败,其中对于网络教育的认识是重要因素之一[8]。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网络教育的正确认识是网络教育成功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对网络教育的正确认识是有效开展网络教育并进行正确教育决策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张伟远,吴廷坚. 网上学习的发展和三大理论派别的形成[J].中国远程教育,2006(9).
[2]Piskurich, G. M. The AMA Handbook of E- learning: Effective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technology solution. New York: AMACOM.2003.
[3]Ally, M. Toward a theory of online learning. In T. Anderson & F. Elloumi (E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nline learning. Athabasca University.2004.
[4]王一波. 解读网络教育误区[N].中国教育报,2002 -08 -30 .
[5]汪琼. 网上教学成功四要素[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Brian M.Morgan. Is Distance Learning Worth It? Helping to Determine: the Costs of Online Courses [DB/OL].http: //mar shall.edu/distance/distance learning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