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戴着镣铐跳舞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职业倦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7-0016-0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职业倦怠问题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教师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然而,对校长工作倦怠问题的研究比较缺乏。作为一校之长,重任在肩,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导致越来越多的校长陷入无尽的焦虑中,产生了职业倦怠。谁能帮助校长们缓解压力,从职业倦怠中重生?这个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某学校一名校长为例,对中小学校长的职业倦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案例】C校长最近失眠越来越严重,睡不着的时候总是想工作上的事,越想越睡不着。这段时间头脑中经常会出现自己离婚了,一个人带着小孩远离家乡到一座陌生的城市过着艰辛但却平静的生活或者某天突然出车祸远离人世这样一些怪诞的“臆想”。
C,女,38岁,原在一所重点小学当副校长,因为才能出众两年前被调到城乡结合部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当校长。学校是一所乡中学和村小合并的,教育教学质量很落后,整体发展滞缓。就任前,领导曾找她作了一次深入长谈,对她寄予了厚望,要她一定要将名校管理经验移植到新学校,尽快改变这所学校薄弱落后的面貌。
C去了才发现面临的困难比想像中的大多了。学校的教学楼年久失修,教室也不够用,前任校长打过两次报告,教育局一直没回话。学校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小学部的教学楼只有一个楼梯,根本没有疏散通道。C校长特别担心学生在校出安全事故,要求值周教师每节课间都要在楼道处执勤。学校教师严重超编而教学人员又不够,教师队伍关系复杂。一线教师往往是上两个班的主科并当班主任,由于没有美术、信息技术等专任教师,不少教师还得在本已超工作量的情况下再兼其他学科的课。后勤人员多而且个个有“背景”,多为原乡领导的家属,这些人大多是高级教师。前任校长实行的评聘分离基本上是“论资排辈”,聘任依据是职称评定的时间先后而非工作成绩,这些领导家属们由于取得高级职称的时间早,已经被聘到高级教师岗位上了,不少表现突出的年轻教师哪怕评上了高级职称也没指标聘了。C校长初任职的这两年,学校连评的指标都没有了,C校长自己都没能评上高级教师职称。C校长认为这样对一线教师特别是那些年轻肯干的教师很不公平,却又不知该怎么才能啃掉这块“硬骨头”。教师中“小团体”现象严重,特别是一群四十来岁的教师总是和学校对着干。C校长回忆说,刚实行绩效工资时,学校经过教代会反复商议制定并公示了分配方案,这群人纠结部分教师联名要求学校公开每个人的绩效工资具体情况。C校长没同意,他们就向上级部门反映说C暗箱操作,校务不公开。C曾有过想让这群教师中的“积极分子”待岗或转岗,可由于教学人员急缺也就不得不打消了这个念头。学校教学质量一直不好,一些教师总是把原因归结为生源太差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问题。C试图矫正这些观点时,教师们就会说“你让你原来学校的那些教师来教也不见得教得好,重点学校的教师不见得比我们好,考得好还不是因为学生好”。但教师们总体对她评价还比较高,认为她敬业、有能力,就是对教师要求太高,苛刻不宽容。
C原来的小学不需要看升学率,可现在不同了,每年教育局都要对全区中学进行教学质量分析评比,实际上就是看哪些学校升学率高、哪些学校升学率低,而C校长所在的学校年年升学率都属于全区倒数几名,近两年纵向比较有较大进步,特别是今年的中考,可以说是实现了建校以来零的突破,有3名学生考上了重点高中,但这样的结果让C校长和干部教师们付出了太大的代价,横向比较排名仍比较靠后。
C原来在重点小学虽然担任的是副校长,可与领导见面的机会比她现在当校长的时候还多。这两年,上级领导除了工作检查外,平时很少光顾。而C又是一个极要强的人,她在没干出什么业绩之前是不会去找领导的。
C说自己是一个凡事十分较真的人,总希望并要求自己在工作和家庭上都要做得很好,要当一名好领导、好同事、好妻子、好母亲、好媳妇、好女儿……C有一个令很多人羡慕的家庭,一家人和和睦睦。先生自己开了家文化公司,生意很忙但很顾家,虽然不怎么干涉C的工作,但从内心来讲还是希望C不要在工作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只要C连续加几天班或连续一段时间工作很忙,丈夫嘴里虽然不说什么,但心里会不高兴。C羡慕先生圈子里的那些全职太太们有很多时间,可打心底又瞧不起人家,觉得她们没什么精神追求,穷得只剩下钱了。C不想成为一个完全事业型的“女强人”,觉得这样太对不起孩子了,所以回家后尽管身心疲惫,仍然要强打精神陪孩子学习、玩耍。
C校长说:“两年过去了,学校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在家里与丈夫的交流也越来越少,每天累得要死却干了些毫无意义的事,只能日复一日地戴着面具和镣铐跳舞。每天孩子睡下了,舞曲终了,自己也就垮掉了,像软泥一样瘫在床上,身体和精神状况每况愈下,头疼、失眠、肢体麻木……”
在一些巩固训练的活动设计中,经常出现盲目追求形式上的花俏、热闹,忽视了活动的根本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效果。有时整个合作交流的效果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随意和低效。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语言能力跨文化意识生活化合作交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小学英语课的开设,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了适应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英语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如一股清风注入英语课堂教学,给我们的教与学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生活特点的活力。然而,当前英语教学中仍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一、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缺乏技巧1.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笔者认为,首先,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的补充,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依赖,必须依学生而定,因教学内容而选,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与其他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相结合。其次,多媒体课件必须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对重难点问题的突破,把通过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学习内容和难以操作的训练活动更生动地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在一节公开课上,某教师在复习巩固的环节中,她设计了一个游戏,即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当图片出现一部分时,让学生猜测是何种文具并说出其英文名称。其实,教师完全可以摒弃多媒体演示,只需将学生现有的文具放入一个黑色袋子中,让学生触摸并说出其英文名称。这样既简单易行又节约时间,因为此项活动的根本目的是练说相关文具的英文名称,而不是练习猜谜。2.现有的辅助教学手段的资源有待开发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步,带来了各学校硬件设施完善程度的差异,对于硬件设施不完善的乡村小学来说,充分发掘现有辅助教学资源势在必行。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制作卡片、挂图等方式来填补农村小学教学设施不完备这一空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英语。二、课内活动的设计缺乏科学性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往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训练,但是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活动技巧的指导和活动科学性的把握,经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小组划分不合理,没有做到各个水平层次相结合,没有体现“优势互补,自主参与”的原则。(2)活动时间安排不恰当,经常出现活动时间过长或过短的现象,没能在合理的时间内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时间过长学生会感到乏味,降低学习兴趣;时间过短则显得仓促,练习不到位。(3)教师缺少适时的参与和调控,没注意角色转变。(4)活动环节不够完整,缺少积极的评价和激励交流过程。许多活动在一声begin中开始,在一声stop中匆匆结束,无任何评价和实质性的交流。2.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目标不相符小学英语的教学应立足于“活动”,通过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和听、说的能力,陶冶情操,让学生在有,美感的前提下进行简单交流。小学英语活动化教学包括唱一唱、玩一玩、猜一猜、演一演和画一画,它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自主探索、亲身实践。而在一些英语巩固训练的活动设计中,经常出现盲目追求形式上的花俏、热闹,忽视了活动的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效果。有时整个合作交流的效果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真正的“合作”应该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有了交流的兴趣和需要后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三、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虽然英语课程改革已深入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然而,纵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仍有许多方面令人堪忧。1.教学方法呆板,机械重复地听、写、读、背,忽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英语新教材在内容上增加了“语言能力”,它强调了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更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其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多一种交流能力,在学习中了解英语,了解世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身文明与和谐地进入人际交往的素养。但在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羁绊,过分注重分数和升学率,英语教学的初衷已被扭曲。如许多学生能将试卷上的May I come in?和“我能进来吗”进行英汉互译,但当他们因迟到而在教室门口等待时却不知道说一句“May I come in?”2.只重视文字知识的积累,忽视了文化追求新课程改革倡导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除了听、说、读、写等知识能力和想象、探索等心理能力外,文化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也不能忽视这样的文化追求。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英语的文化禀性,借助开拓阅读的疆域来开拓意识,开拓思维,开拓文化视野,了解西方的风情文化,让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了解、吸收和借鉴世界多元文化,在继承与发展中熔铸学生健康、积极的文化品格。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世界意识,更有益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四、拘泥于课堂教学,忽视生活化教育生活化教育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尤其是新生的语言学习――小学英语教学,更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课堂。但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或者是所有方法不恰当。1.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可否认,缺乏语言学习环境也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之一,许多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已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多种学习情境,以给学生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但是他们却忽视了生活中的学习环境的利用。其实,课外的学习环境更真实,更丰富。如见面时要用Good morning/afternoon.How are you?等日常口语打招呼,哪怕把最简单的Yes和 No经常挂在嘴边,也能在无形中营造出一种学英语、用英语的良好氛围。2.片面重视新授知识的生活化,忽视了巩固、积累知识的生活化在巩固积累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只会让学生机械重复地抄写、读背,却不懂得指导学生不必拘泥于课本中的语言规格,把读背变为和父母、伙伴一起练说。还可以变抄写为做游戏,如游戏“猜猜你的名字“,就是给生活中的物品贴上标签。在贴标签的过程中,孩子既要回忆物品的英文名称,又要把它们的名字用英文写下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抄写能力,又帮助他们识记物品的英文名称,最重要的是形式新颖,趣味性强,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了学习内容,且印象深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成才导报・暑期合刊.2004.49-67.
[2]英语课程标准.
“三宝”帮你写好作文
句型、连词、高级词汇、是写出优秀作文的制胜法宝。句子之于作文就好比骨骼之于身体。“漂亮句子 + 恰当的连词 + 高级词汇 = 完整而又出彩的作文”,三宝在手,犹如通关利器,百战不殆。
第一宝:百变句型,轻松搞定
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困惑:千变万化的句型铺天盖地,摇头晃脑地背来背去,可是面对考试的时候,却发现一片空白,怎么也想不起来。其实不是那些东西没用,而是我们没有学会怎样使用。
在这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切实可行的练习方法,按照这个方法来做,写作能力就一定会有提高。
1. 把你要写的内容要点用十句左右的汉语表达出来。
2. 逐一地进行翻译,尽量使用复合句,同时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可以用什么样的复杂句式,二是遇到不会表达的语义时该如何转译。
请大家比较下面四个句子:
(1) This book was so interesting that I read it again and again.
(2) This was such an interesting book that I read it again and again.
(3) This was so interesting a book that I read it again and again.
(4) So interesting was this book that I read it again and again.
毫无疑问,第四句最能抓住阅卷老师的心,因为在这个句子中不仅用了so... that... 句型,同时采用了倒装。
第二宝:巧用连词,加分添彩
在很多学生习作中出现少用、乱用和不用连词的状况。而连词对于增强文章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作文分数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英语连词数量很多,适合高中生掌握和使用的连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表明时间顺序的连词:first, then, next, previously, the following day...
表明文章组织结构的连词: ... first(ly),second(ly),third(ly); additionally, in addition;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in conclusion, to sum up, ...
表明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连词:in my opinion, from my point of view,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拥有了恰当连词的文章会给人行文流畅之感。在语言上更具连贯性和得体性,整体结构严密,浑然一体,文章也因而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三宝:妙用高级词汇,方能锦上添花
面对一个作文要点,我们脑海中会涌现出很多的相关词汇或短语。比如,要求表达“网络的主要用途是查询信息”这样一个要点,也许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 look for information。如果我们以 search for, in search of, hunt for 等短语来替换,原本平淡无奇的表达立刻就能变得活色生香,熠熠生辉。因此,妙用高级词汇,绝对可以为我们的作文锦上添花。
【书面表达题目】
据报道,近七成自主选拔出的学生都来自大中城市,因此教育部信息说,高校自主招生会适当向农村考生倾斜。请你就此事向某英文报投稿,内容包括:
1. 陈述这一现象;
2. 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
3. 表明自己的观点。
注意:
1. 词数120~150;
2. 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参考词汇:自主招生 self?determined enrollment
【学生习作】
It is reported that about 70% of the students who passed the first exam of self?determined enrollment are from big or middle?sized cities. Therefor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tates that ①the policy of self?determined enrollment will gi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the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to make it possible for them to receive the same good education as those in cities. ②There is no doubt that it is really good news and will have a good influence on the justice and harmony of society.
As far as I’m concerned, it is advisable to ③give more chances to the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④Because they are lacking in advanced equipment and good teachers. The new policy does good to the harmony of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ong run.
【教师点评】
这篇作文表达清晰,基本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如果在连接成分、句式结构以及高级词汇三个方面再多加润色,将会更好。修改建议如下:
① 此处“the policy of self?determined enrollment”与第一句话中的“自主招生”重复,因此就显得啰嗦。我们将其改为“a new policy that will gi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the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has been declar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在这个句式中既有定语从句又有被动语态,同时还是用了高级词汇“declare”,所以这个句子在整体上会提升作文的档次和分数。
② 这个句子并无语病,鉴于其属于个人观点,我们不妨将其挪到最后一段中。
③ 上文已经出现过give more chances to the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为避免啰嗦重复,我们可用adopt the new policy。
④ 这句话在此处略显简单,如果我们能将其具体化,那么表达效果就不同了。我们可将其拓展为“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the education level and quality in the countryside still fall far behind and the students there cannot receive the same good education as those in cities, it is unfair and also against the idea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改后习作】
It is reported that about 70% of the senior students who have passed college self?determined enrollments are students from big or middle?sized cities, so a new policy that will gi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the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has been declar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which aroused hot discussion in society.
As far as I’m concerned, it is necessary and advisable to adopt the new policy.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the education level and quality in the countryside still fall far behind and the students there cannot receive the same good education as those in cities, it is unfair and also against the idea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f no reforms can be carried out.
Therefore, I strongly approve of this measure and I believe if this measure is carried out properly and effectively, more and more excellent senior students in the countryside will be admitted to the top universities in China.
【教师点评】
关键词:星光大道;真人秀;节目形态;娱乐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2-0089-02
2012年已是《星光大道》自开播以来走过的第八个年头。2004年10月,由央视综艺频道打造的大型综艺节目《星光大道》首播即创下了频道收视第一的佳绩。节目开播之后,社会各界反响热烈,余温仍延宕至今。据CSM(央视索福瑞公司)的收视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度《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的首播,全国收视达到3.61%,创2004年开播以来的收视新高,位列综艺频道栏目收视之首[1]。八年之间,中国电视节目类型层出不穷,节目形态日异月更,作为中国大陆较早的较具代表性的真人秀节目之一,《星光大道》能够长存至今,个中经验值得总结与探究;而今面对《中国梦想秀》、《中国好声音》等同类型节目“新贵”的强势挑战,节目今后何去何从,也同样需要直面与深思。
一、“得”——中国式平民秀
《星光大道》是由央视综艺频道于2004年10月9日推出的一档大型综艺节目,时长九十分钟。节目以层层递进的形式依次分为周赛、月赛、年赛三个晋级阶段。周赛共分为四个板块,依次为“闪亮登场”、“才艺大比拼”、“家乡美”、“超越梦想”。周赛共五名(组)选手参赛,每一个板块淘汰一名选手,最终决选出一名周冠军。在月赛中,三名周冠军与两名反败为胜的选手(在周赛中落选的选手)进行角逐,最终产生一名月冠军,并进入年度总决赛。年赛共分为七场,十名月冠军和十五名挑战者通过角逐,最后诞生一名年度总冠军。《星光大道》以“没有门槛、没有距离、没有限制的大众栏目”为宣传口号,开播八年来始终坚持“百姓舞台”的基本宗旨,坚持零门槛、零距离以及大众参与性、娱乐性的节目定位,力求为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提供一个放声歌唱,展现自我的舞台。
“平民化、生活化的文化指向是‘星光大道’的魅力所在。[2]”平民化同时也代表了当代电视节目形态发展的总体倾向。个人认为,《星光大道》的节目魅力与生命力主要来自于节目之于社会文化风向与大众心理的敏锐觉察与精确把握,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相比传统综艺类节目,《星光大道》最大的突破即在于将传统的以明星为主体的综艺“秀”转换成为了以平民为表演主体的“平民真人秀”,顺应了2000年以来社会文化的大众化转型趋向。“不分年龄、不分唱法、不分职业,只要你热爱音乐,擅长表演,就可以登上《星光大道》为您铺就的舞台。”“踏上星光大道,平凡的你也能星光四射!”《星光大道》作为一档以平民为主体的综艺节目,自我解构了观众视野中央视始终作为精英文化的代言人与艺术权威者的形象,重塑了与民同乐、平近亲和的“平民”形象。无论是农民、下岗女工、军人、学生、农民工,抑或古稀老人、4岁孩童,《星光大道》都曾成为他们短暂圆梦的舞台。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节目表现主体的平民化,《星光大道》的平民化倾向同时体现在节目的具体形式上。如主持人毕福剑的不甚“官方”、不甚“央视”的亲民派主持风格;以“家乡美”环节为代表的节目环节的设置所体现出的节目之于平民选手表演内容的“原生态”的强调与保护等。从明星秀到平民秀,《星光大道》不仅领衔了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的大众化转型趋向,以平民为表现主体的相对陌生化的节目形态,同时也询唤起了民众之于节目的关注与参与热度,相较于仅限于“一面之缘”的明星、名人,平民主角更易于取得普通观众心理上的认同。
另一方面,西方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央视制片人汪文斌在谈到克隆国外节目的方式问题时曾说:“克隆国外节目形态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国外的模式和中国的内容结合起来,这是第一层次的,这样的克隆或模仿的嫌疑会比较重一点。第二种还是国外的东西,但我一定要把它的外形给去掉,拿它这个模式里面的精髓的东西,跟我的内容进行多重组合,这才是真正的高超[3]!《星光大道》的克隆或模仿的方式则属于后者。相比于西方真人秀节目,《星光大道》的不同之处或说改造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封闭的游戏规则,弱化了西方真人秀电视节目的纪实性,祛除了节目中较为敏感的窥探、猎奇性内容。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2004年1月出品的真人秀节目《学徒》(The apprentice)为例,节目多采用外景拍摄,节目规则较为简单,强调纪实性,选手之间的对抗除节目游戏规则内的对抗之外,选手私生活中的互斗角力也是节目喜于捕捉、渲染的重要内容。西方真人秀节目之于观众“窥视欲”的刻意迎合与满足与西方社会的大众文化心理相辅相成,而在受“礼教”传统熏染的中国,“发乎情而止于礼”、“非礼勿视”等礼义信条构筑了我国国民的深层集体心理,《星光大道》之于真人秀节目模式的这一改造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节目之于国民心理的正确把握与引导。二是将西方真人秀节目的基本要素——以物质奖励的诱惑为行为动机,在电视媒体可以制造的非常态情境中,完成指定的对抗性游戏[4],改造为以“梦想”为行为动机的追逐“梦想”的历程。中国真人选秀节目大多具有这一特征,“舞台”作为节目的具象符号往往被渲染成为“梦想”的应许之地——典型如《非常6+1》中选手在登上舞台之前必须经历为期6天的专业培训的环节之于“舞台”所隐含的“梦想”的意义的放大与强化,选手为获得胜利、获得物质奖励而从事的表演则被包装为追逐“梦想”的奋斗与努力,并进一步被加工制造成更易于向中国观众出售的“情感消费品”。
二、“失”——戴着镣铐跳舞
2000年6月,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节目的开播拉开了“真人秀”电视节目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序幕。2000年之后,“真人秀”作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具眼球效应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相继在全国范围内的各卫视及地方频道“落地生根”,无容置疑地成为21世纪头十年闪耀在中国电视荧屏上的最为光辉夺目的明星。个人认为,真人秀电视节目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早期以歌唱、舞蹈等综艺表演为主“真人秀”的阶段。较具代表性的节目有:湖南卫视开播于2004年并在全国真人秀节目领域独领的《超级女声》;央视综艺频道于2004年推出的《星光大道》;上海东方卫视开播于2006年并一度与《超级女声》呈分庭抗礼之势的《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等。第二阶段即展示内容相对全面的“真人秀”阶段。如江苏卫视开播于2010年的婚恋类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中国教育频道与江苏卫视联合打造的职场类真人秀节目《职来职往》以及益智答题类真人秀节目《一站到底》等。综观而论,相较于国外经典的真人秀节目,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2000年出品的室内真人秀节目《老大哥》(Big brother)、《幸存者》(Survivor);全美广播公司出品于2004年的《学徒》(The apprentice)等等,中国真人秀节目所具有的一个普遍性特征即重“秀”而轻“真人”,即注重展示被表现者的才艺技能,而弱化或祛除了真人秀节目最为重要的表现内容——对被表现者的私生活或私人信息(无论是正面的或负面的)的深度挖掘。原因一方面如前文所述,受我国民族文化心理与伦理道德传统的影响所致;另一方面,在媒体管制权尚未完全放开的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之于节目形态、内容的审查与监管也是上述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相较于省级卫视与地方电视台,身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喉舌与社会主流文化标杆的中央电视台则承担着更多的社会教化与舆论引导的媒体职能,因此,相较于国外真人秀节目,甚至是如《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省级卫视真人秀节目,《星光大道》更像是戴着沉重的镣铐独自艰涩地舞蹈。
笔者认为,戴着政策的镣铐跳舞是造成《星光大道》在全国范围内的娱乐节目中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并愈渐呈现出颓靡之势的根本原因。具体表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节目过多地侧重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具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民歌的复原与重现,丧失了主流的年轻受众群体;其二,由《超级女声》开辟出的以“话题制造”为主的真人秀节目的商业化运作模式逐渐成为中国真人秀节目主流的运作模式,而受制于前文所提到的政策、央视媒体的特殊性质等因素,这一模式无法适用于《星光大道》的节目运作。这就直接导致了《星光大道》具有真人秀节目的形式却无真人秀节目内容的“名不符其实”的尴尬,节目进而落入以才艺表演为主要表现内容的传统综艺节目的窠臼之中无法自拔。其三,节目的商业化运作不够充分。如前文所述,《星光大道》以“一个梦开始的地方”为招牌将节目自身打造成为平民实现与兑换梦想的舞台,然而,相对于《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同类型节目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星光大道》的“造星”势能远远不足,“圆梦”逐渐成为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丧失了物质或精神利益的诱惑,节目无法调动受众的参与和关注热情,目标观众群体的丧失自然也属意料之中。
三、结 语
自2004年开播以来,《星光大道》屹立于中国真人秀电视节目风云变幻的八年之间常青至今,其昂然的生命力与节目自身适时而变的形态特色密切相关。从明星秀到平民秀,《星光大道》对社会文化风向的敏锐觉察力与把控力是其能够始终占据国内主流真人秀节目一席之地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星光大道》之于西方真人秀节目更为贴近国内受众文化心理与道德传统的本土化改造,也开启了近年以来愈演愈烈的“全民造梦”的时代。然而,囿于我国特殊的媒介体制环境,《星光大道》典型地诠释了中国娱乐节目介于商业体制与政治体制之间类似“戴着镣铐跳舞”的尴尬状态。相较于省级卫视更为开放的节目制作环境,央视所担负的社会教化与舆论导向的媒体制作则更为沉重。这也构成了《星光大道》在开播以来的八年之间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并愈渐显现出颓靡之势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许行明.打造“真人秀”语境下的新型电视综艺节目——央视《星光大道》节目创新分析[J].中国电视,2011(12).
[2] 章伊倩.欢乐芸集,星光远播——星光大道节目形态探析[J].中国电视,2005(7).
【关键词】 告别教堂 转化学堂 当好道德牧师
1 语文教师必须告别布道者的“教堂”
长期以来,我们崇尚“师道尊严”的传统授课方法,在教学中遵循“师讲、生记,师授、生受”的授课模式。授课方式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在课堂上教师如同教堂的牧师,在“欲要给学生一杯水,须先自己有一桶水”的“灌注式”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自得其乐,讲求自己的权威地位,追求“一言堂”式的“大一统”局面。这种语文教学模式把学生培教成了书本和教师的应声虫,学生除了会鹦鹉学舌般生搬硬套地炮制教师和教材的观点以外,毫无创新可言。这种“牧师式”的教育方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时代要求格格不入。教育要想担负起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的特殊使命,语文教学要想焕发青春的活力,必须告别教师“布道者”的教堂,探求培育创新人才的模式。
2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堂”转化成“学堂”
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发掘和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
2.1 要让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做到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共舞”。由于学生的自身经历、性情气质、知识素养不同,对语文课本的内容理解就不同。实际上,语文课本的课文内容原本就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的框架内任意挥洒驰骋的文本,是教师和学生“戴着脚镣跳舞”的脚本,但传统应试思想指导下的语文教师却使学生的脑子成为自己思想和教参答案的跑马场。在新课改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必须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与学生达到“共舞”的理想境界,共同体会感悟课本的知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中开拓出更广阔的天地,敢于与学生共同体验和感悟学习中的“异端邪说”。
2.2 要想让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语文教育必须走出“小语文”般“教义”的限制,让学生在“大语文”中充分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就如同在教堂中接受“教义”,只需要“读读课文,做做练习题目”就可以了。这种学习方式,其危害是钻入语文学习的死胡同里,致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窄,很难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在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大语文”意识,让学生走出语文课本的局限,在灿烂的文化中充分品味语文学习的乐趣。
2.3 要想让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语文教学必须走出书本的“象牙塔”和“教堂”,让语文学习在广阔的生活中加以延伸。《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教学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拘泥于“象牙塔”之中不能自拔,脱离了现实的土壤,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新课改的精神,我们应该在与现实和生活的交叉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让语文走出“教堂”,在生活和现实中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