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含春的成语

含春的成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含春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含春的成语

含春的成语范文第1篇

“呆若木鸡”原是称赞人镇定自若、态度稳重、涵养高深。它出自《庄子・达生篇》:纪子为周宣王饲养斗鸡,养了才十天,周宣王就催问:“训练好了吗?”纪子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哩。”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问:“可以了吧?”纪子说:“还不行,它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问:“现在该成了吧?”纪子说:“不成,心神还相当不宁,火气还没有消除。”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问。这时纪子说:“现在差不多了。虽然别的鸡叫,但它好像没有听到一样,看起来像木鸡一样。这样的斗鸡,才算是养到了家。别的鸡一看见它,准会转身就逃,斗都不敢斗!”果然,这只鸡后来每斗必胜。但在随后的语言演变过程中,“呆若木鸡”的感彩起了变化,由褒义成语变成了一个贬义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呆笨或因恐惧、惊讶而发呆的样子。

像“呆若木鸡”这样感彩起了变化的成语还有很多。例如:

“走马观花”原是形容得意、愉快的心情。出自唐朝诗人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很有才华,两次上京城长安应考,可是都没有考上,受尽了冷落和讥讽。后来第三次进京赶考,总算考上了,而这时他已46岁。在长年压抑、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忽然登科,得意、愉快之情真是难以形容。诗的后两句,就把作者当时骑着快马、在春风中得意地来往于京城各处,尽情游览的兴奋之情生动地描摹出来,后来这两句就浓缩成一个成语:走马观花。现在,“走马观花”已成为一个略含贬义的成语,意思是匆匆走过、只看表面现象、来不及认真观察。如朱自清《论诗学门径》:“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明目张胆”原意是眼明胆大,不畏强权,敢说敢干,敢于同恶势力公开斗争,显然是个褒义成语。据《唐书・韦思谦传》,韦思谦“为人刚正,直言无忌”,唐高宗时任监察御史,因弹劾权贵而遭贬谪,人们去看望他,他慷慨激昂地说:“我是一个正直的人,遇见不合理的事情,当然不肯放过,哪里有工夫考虑个人得失?大丈夫须明目张胆,报效国家,岂能庸庸碌碌,只图保住自己和一家大小的安全呢!”《宋史・刘安世传》载,刘安世也是个敢于仗义执言的人,宋哲宗时任谏议大夫,曾立下志愿:“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他在职期间,果然清正不阿,铁面无私,屡次直谏皇帝,弹劾大臣,朝中文武百官,一时都敬畏他,称他为“殿上虎”。现在“明目张胆”已成为贬义成语,形容坏人毫无顾忌、公开作恶。

“道貌岸然”原指神态庄重严肃,是褒义成语;现用来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含讥讽之意。“因陋就简”原是贬义成语,指简陋苟且,不求改正;现为褒义成语,指利用原有的简陋条件来办事。

含春的成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动物名称;俄汉成语;对比

一、研究对象及成语的定义

俄罗斯语言学家C. H. Ожегов在研究有关俄语成语的定义后,最先提出“两个成语”(две фразеологии)的理论。[1]在分析了结构的固定性这一成语的共同特征后, Ожегов将成语分为“广义的成语”(фразеология в широком смысле)和 “狭义的成语” (фразеология в узком смысле)两种。《现代汉语词典》(1980)中成语的定义是:成语被人们长期习用,是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形式简洁,意思精辟,一般都有出处,大多由四字构成。如:金蝉脱壳、画龙点睛、老马识途等。

二、含动物名称的俄汉成语的特征对比

(一)数量的对比

俄汉动物种类排在前面的都是家畜、家禽和鱼类。俄语和汉语中的鸡、马、狗、牛和鱼都分别排在前十位。[2]俄汉语中的一些动物种类所占比例相似。俄语中的“狼”、 “麻雀”、 “蛇”、“兔”、 “虫”、 “天鹅”和“燕子”与汉语中这几种动物的所占比例相似。俄语中出现数量较多的一些动物汉语中出现数量较少;汉语中出现数量较多的动物在俄语中数量较少或没有;俄语成语中有“孔雀”、 “鹰”、 “刺猬”、 “松鼠”、 “布谷鸟”、 “狗鱼”、“跳蚤”和“鸽子”等动物形象在汉语成语中没有出现;汉语成语中有“虎”、 “龙”、 “凤凰”、 “麒麟”、 “鹤”、 “鹿”、 “蝉”、 “豹”、 “鸳鸯”、 “蜻蜓”等动物形象在俄语中没有出现。

(二)正负面意义的对比

通过分析俄语动物名称成语所具有的语义特征,我们发现,在表现人的特征中绝大部分的语义都是负面意义。描述人的精神属性时,用来比喻的动物是“鱼”、“狼”、“蛇”、“老鼠”、“熊”、 “猫”等,所比喻的意义多数是负面意义。如:биться как рыба об лед-- 像鱼撞到冰上;形容人在困难中拼命挣扎。[3]

волк в овечьей шкуре-- 披着羊皮的狼;指阴险狡诈的伪君子。在这个属性中,比喻正面意义的有:мухи не обидит--连苍蝇都不欺负;形容特别善良、老实。

通过研究汉语的动物名称成语所具有的语义特征,我们发现,在表现人的特征中大部分都是负面意义。如:描述人的精神属性时,用来比喻的动物是:鼠、 蛇、 蝉、 鸟、 青蛙、 狗、 猪、狼等,比喻多数是负面意义。如:抱头鼠窜--抱着头像老鼠一样逃窜,形容仓皇逃走的样子。在这个属性中,比喻正面意义的有: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老骥伏枥--比喻人虽年老,仍怀雄心壮志。用来比喻的动物分别是“天鹅”和“马”。

(三)动物形象的对比

1.相同动物的相同意义

通过观察同种动物的特点,俄中两国人民形成了对同种动物的相同认识。但此种语言现象在成语中的体现并不多。如: как рыба в воде--如鱼得水。“鱼”(рыба)最大的特点是能自由自在地在水中遨游。俄汉语中“如鱼得水”的意思都比喻能自由自在地在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中。[4]крокодиловы слезы--鳄鱼的眼泪。“鳄鱼”(крокодил)是一种极为凶残的动物。西方古代传说中的鳄鱼不仅凶残而且十分狡猾,它在进攻目标前常先流下眼泪,让对方疏于防范,再突然进攻目标。俄汉语中都用“鳄鱼的眼泪”比喻虚伪,假慈悲。

2.相同动物的不同意义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思维定式可能不同,对同一动物可能有不同的喜好和情感,因此赋予同一动物的象征意义就会存在差异。例如:“鸟”(птица)实际上是一个统称。在俄语中象征自由、灵巧、久经世故的人等。如:стреляная птица--久经沙场的鸟;指经验丰富的人。[5]”鸟”在汉语里有受困、受惊、贪食和形容美好景象之意。例如:笼中之鸟--比喻受困而失去自由的人。不同动物的相同意义

三、小结

在对含动物名称的俄汉成语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二者在各自成语中均占有很高的比例,在俄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与中俄两国都息息相关的动物种类。俄汉成语中对动物范畴的认识存在某些差异,突出体现在各自的典型动物形象、和空缺动物形象上。俄汉语中含动物名称的成语,均能映射与人相关的特征。二者在倾向负面意义、注重映射人的社会属性及精神属性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但是,在表达同一意义时,某些动物形象在俄语或汉语中出现替代或空缺的情况。

参考文献:

[1]Даля Эйгирдене. Семантика зоонимныx фразеологизмаx в литовском и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аx[J].Studes About Language, 2008. No 13.

[2]阿迪列特. 俄汉动物形象对比研究[A]. 西北大学,2012.

含春的成语范文第3篇

【标准发音】:sì tǐ bù qín

【繁体写法】:四體不勤

【四体不勤是什么意思】: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

【四体不勤成语接龙】:不三不四 四体不勤 勤以立身

【四体不勤成语解读】:

【用法分析】: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读音预警】:不,不能读作“bú。

【出处说明】: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对应近义词】: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对应反义词】:孜孜不倦、不辞辛劳、;

【四体不勤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经历卫、陈、蔡等国的碰壁后,从叶邑出来迷了路,子路前去问路,回来后发现不见了孔子,就问地里耕种的农夫,农夫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发现遇到德高的隐者,只好自己寻找。 【典故】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先秦·孔子《论语·微子》

【四体不勤的造句示例】:

含春的成语范文第4篇

提倡用新口语、新词汇,并非不能用典故个成语。我国纵横九百六十平方公里,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成语和典故。在诗词作品中适当运用一些成语和典故,更能增强诗词作品的魅力。

例如:上述文章中提到的文怀沙教授的诗歌,他在首句就引用了唐代乐师李龟年善于逢迎权术的典故,接着三犬升天成语:“甘心了江壑”,文如其人,诗如其名,他甘心像屈原一样怀沙沉江。此诗意义深远,韵味无穷,是用典故和成语的好典型,充分发挥了格律诗词篇幅小、容量大的特点。

但是,当今诗坛上有不少诗词作品,“古色古香”,难读难懂。有的作者故弄玄虚,用典越旧越好,用词越古越好,似乎决心要让读者看不懂,才显示出自己学问的渊博,古文功底的深厚。

所以,力求通俗易懂是格律诗词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通俗,就是要浅显平易,清新明快,使人易读易懂,又富有韵味。

通俗的风格,古已形成,白居易就是这种风格的典范。例如他的《古草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明白如话,却又深富哲理,直到今天人们还在引用。他的《长恨歌》凡六十韵只用一个典故,通篇都是口语,浅显易懂,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元稹为白居易写的《白氏长庆集序》中说他的作品“禁省、观寺、由侯、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卒之口无不道”,这说明他的作品是各阶层群众喜欢的,他的诗歌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前述李白的《静夜思》和聂绀弩的《推磨》,都是通俗化的好作品。又如王巨农的《农村杂咏》(刊《浏阳诗词选》),下面我们选摘四首如下:“芙芙灯火傍鸡啼,阿女为爹赶制衣。昨卖余粮三十担,远游明日上飞机。”“阿公也发少年狂,银鬓飘飘骑‘凤凰’。载得千样景,笑为城里送秋光。”“卖罢春来卖罢秋,今年柿子又丰收。筐筐篓篓城中运,阿妹归来烫了头。”“中宵寒月欲西沉,三两邻翁话古今。说到去年包产事,眉梢眼角尽含春。”从这四首诗歌中我们可以读出,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农村水彩画啊!

再如:黄白丁的《与农民共被》:“偶与农民共被窝,依然休贴暖呵呵。宛如兄弟情无间,两足泥香老茧多。”此诗形象生动,韵味醇厚。

含春的成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成语 文化 教材 课外 情境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17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品,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外表凝练,内涵丰富。对小学生来说,学习成语有助于激发他们对中华语言的热爱,提升他们作文写作的功底与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成语教学,然而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理解能力有限,怎样指导他们积累成语呢?我根据年级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课内外结合,积累与运用并重,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一、以教材为平台,引导学生积累

(一)联系课文学习成语

我以课例中的成语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认识成语,初步感知成语的意思,在所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学会联想,意会成语所表达的意境,使学生接受并喜欢成语。如《北京》课文中的“各种各样的车辆在桥上桥下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对于其中“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理解,我是这样教学的:首先,由于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带有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因此要有具体而形象的刺激物作为学生理解成语意思的“中介”。于是,我让学生观察插图――立交桥上有许多车子,来的来,去的去,一辆接着一辆像条长龙,一直向前开。接着,再让学生一起跟着教师做手势,模仿车子在立交桥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然后,我通过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入预设的情境中:看看图上的车子一辆接着一辆,一直往前赶,就像大自然中的(河流)一样,不停向前流,“川流不息”说的正是这个意思。把车流和河流二者的共同点联系起来,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比较和联想,便能进一步感悟“川流不息”所表达的意境了。最后,我又把这个成语放到生活场景中去,让学生在上学或放学途中感受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车辆与人流,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积累成语。

(二)借助生字补充成语

给生字找成语朋友,让学生在扩词中积累成语。扩词是低年级小朋友语言积累过程中最常用的手段。在扩词的过程中,常以一个生字为基点,可带出几个学生易读、易懂、常见、实用的成语。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拼音识字”第一课后,我便在课上让学生用学过的生字“一、二、三……十”进行扩词,并说说带有这些数字的成语,让学生开“成语火车”: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光十色六神无主七嘴八舌九牛二虎之力十全十美。通过这样的教学,当学期结尾时,学生无形中就积累了许多与生字有关的成语,这其实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浅近常用的成语,学生爱听、爱读,无需教师过多解释、说明,学生也能耳熟能详。有些成语学生现在还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但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这些成语便会在不经意间“其义自见”,久而久之,就达到了“厚积薄发”的境界。

(三)通过分类充实成语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配合新课程标准也十分注重语言积累,如语文园地辟有“日积月累”栏目,四册教材的“日积月累”中增添了能突显中华文化的成语韵语、古诗词等内容,把很多意思相近(相关)或结构相似的成语放在了一起,让学生读读背背。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的课文和课后也有很多成语,包括与春天有关的、与秋天有关的、富含人生哲理的等,它们大多浅显易懂,学生非常喜欢。教师可就地取材,指导学生加以类别,然后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成语的韵律美,通过诵读悟其大意、悟其意境,再背诵以强化积累。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使学生多积累带有数字的成语、带有动植物名字的成语、含有反义词的成语等。通过对成语的分类积累,学生的成语积累量逐渐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素养也明显提升了。

二、以课外拓展为延伸,丰富学生积累

从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理解到:课内阅读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除了要重视课内阅读之外,还应该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小学生的文化成长。因此,教师要从小学生入学之初就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阅读成语。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读物,使学生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建立“词汇摘抄本”,多摘抄优秀读物中的精美语句(含成语),量变变质变,一学期下来收获就会多多。

此外,经典诵读也不失为成语积累的一条捷径。我每天利用预备铃响到上课铃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背诵《成语速记》《成语童谣》《成语韵文》等经典教材。如《成语韵文》求学篇: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学以致用,触类旁通;学而不厌,稳操胜券。通过诵读经典,学生既传承了中华经典的精髓,又积累了丰富的成语,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以运用为舞台,沉淀学生积累

语言学家将只能理解、不能运用的语汇称为“消极语汇”,将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汇称为“积极语汇”。要把“消极语汇”转化为“积极语汇”,就必须加强运用语言的环节。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巧妙运用成语,把积累的成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形成积淀。

(一)创设运用情境

如利用文中丰富多彩的插图,引导学生看图中人物的表情说成语:愉快时眉开眼笑,失意时愁眉苦脸;看图中的天气现象说成语:下雨前乌云密布,晴天时万里无云,台风袭来时风雨交加;看学校场景时,如“下课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走出教室,操场上人山人海;上课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正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课”。如此这般,成语就消化了,真正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东西。

(二)构筑运用阶段

相关期刊更多

含能材料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茶叶加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中外食品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