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诗歌大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此,草堂小学立足于“启迪学生的智慧”为核心目标,开展丰富的德育活动,以此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协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的智慧。
国学开启智慧大门
诗意浓浓的国学经典赏析课 学校成立了国学研究室,主要工作是组织协调草堂诗社、班级读书会、习惯连锁店等学生社团,深入研究国学教育教学方法,发掘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收集整理学生的活动形式,表彰国学活动先进个人和集体,推广国学活动先进经验,推进全校的国学教育活动。各年级结合学生特点各自开展年级课程,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研讨活动,促进老师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与此同时,推出了系列国学精品课。
2012年2月,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国学课程之二十四节气,这门课程以国学教育为基点,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线索,以经典的真善美教育人,体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本课程为活动性、体验性、创造性相结合的综合国学校本课程。课程设置结合我校地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与我校的诗歌文化教育特色相融合,以课本剧表演、自创节气诗、手绘节气画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起源和发展,反映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对天、地、人的独特认知,他们用自己的想象,构建出刻有中华民族印记的神话之路。为此,学校开设国学课程之神话校本课程。每周一的集体朝会,也是呈现给全校师生的一场悠远而神秘的神话视听盛宴,从开天辟地到女娲造人,从精卫填海到愚公移山,从神龙尝百草到大禹治水,学生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自创剧本,自导自演。神话独有的魅力与神秘,让全校师生沉醉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之中,叹服于神话这朵灿烂的智慧之云。
丰盈充实的实践活动 自2006年起,每年正月初七,即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百名草小学子都会应邀参加杜甫草堂“人日”诵诗活动。学生身着唐装,手捧诗卷,肃立在杜甫像前,在绵绵春雨中用清亮的童音,齐诵一千多年前高适与杜甫“人日”唱和的诗作。至今,“人日”唱和已成为学校一项极具成都味道的特色实践活动。
2012年9月,位于杜甫草堂博物馆内的青少年国学教育基地、诗歌教育基地—仰止堂正式启动使用,并对成都市所有大、中、小学生开放。草堂小学作为首批试点学校,率先在此开展诗歌教育活动。品茗论诗,探秘繁体字,走进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每周二下午都准时到仰止堂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活动。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2012年9月,在杜甫的寓居地—成都草堂博物馆,草堂小学师生和中外来宾齐聚在草堂博物馆,纪念杜甫1300周年诞辰。仰止堂内,草堂小学的师生一同为来宾们展现了颇具古典韵味的茶艺,大家在茶中品味诗韵,在诗中品味茶情,也在俯仰之间欣赏着草小学子的诗歌、绘画、书法、摄影、手工等作品。与此同时,来自草堂小学的小诗童们在活泼、欢快的音乐韵律中开始了别具一格的诗歌“闪读”,在他们的带动下,很多游人也加入了“闪读”的行列,过足了诗歌吟诵瘾,草堂内顿时响起了此起彼伏的诵读之声。草小孩子用他们的热情真诚和对诗歌的热爱,为大家呈现出了一场诗歌盛宴。
书香成就智慧人生
在草堂小学的校园里,你会发现,书与诗在每一步阶梯上,在每一处楼梯转角处,在每一面长长的诗歌墙上,在每一方小小的漂流书栈里,在每一间教室的书吧里,在每一棵茁壮的草堂树上。
与书为友,成就书香娃娃 建设书香校园是我们为孩子构建的一个最理想的文化生态,而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就是书香校园建设的载体。三月天,读书天。孩子们最渴望的盛典—第二届校园书香节便拉开了序幕。看,“淘书乐”的场面更是盛况空前。经过前期的自主设计、策划,各家书店的店名、书目推荐表、宣传海报已经一一到位,店长、收银员、导购员也已准备就绪。这一次,前来淘书的孩子们也是有备而来,专购科普书、中外名著、历史小说、儿童绘本……我们欣慰地发现,孩子们在淘书乐活动中真正感受到了买书、卖书、换书的乐趣。
书林探宝谁最行,科普世界我做主。2012年3月,学校组织“读书—淘书—品书”系列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读书欲望,使课堂知识得以扩展延伸,同时形成了一种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学风。那一张张凝结着读书智慧的海报就是证明,那一句句饱含着激情和哲理的言语就是宣告。
与书为乐,成就书香家庭 与书为乐,是每一个家庭的美好愿景。我们把书作为磁石,用书连接彼此,一个个书香家庭便萌发生长。
这是一位家长在荣获成都青羊区“书香家庭”称号后所写的感言:“女儿很小就会自己看《儿童故事大全》了。如今,她恨不得走到哪里都要抱着本书。我想,小小年纪的她应该是找到了读书的乐趣。书已经成了我们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世事多么纷杂,我想我们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一片净土!”
关键词:头韵;元韵;尾韵
英语修辞是一门有关话语和写作的艺术,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时期,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演讲雄辩术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修辞是根据文义情景,有效地使用语言,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和调整,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有力,从而恰当地表现出作者的意图。英语修辞主要包括交际修辞和美学修辞,两者相辅相成。交际修辞格主要包括遣词造句,美学修辞探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
在作品的创作中,除了使用语义上、逻辑上和结构上的修辞以外,音韵修辞格因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得到认同和广泛使用。英语音韵修辞格属于美学修辞格的谈论范围,是根据词语的语音特征产生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头韵、元韵、尾韵、辅韵和拟声。它通过声音的形式,体现出视觉效果,达到突出强烈感情的作用。这里选取前三种进行分析讨论。
一﹑头韵
头韵是重要的英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是一种最常见的押韵格式。黄任先生对头韵作出了非常明确的定义:“头韵是指一组词、一句话或者一行诗中重复出现开头音相同的单词。”这些单词构成了韵律优美的头韵。恰如其分地运用头韵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加强语言和感情表现力,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头韵广泛用于文学作品中(特别是诗歌),曾是古代英语诗歌的格律基础。如:
Through the sad hear of Ruth, when, sick, for home
She stood in tears amid the alien corn
The same that oft-times hath
Charmed magic casements, opening on the foam
Of perilous seas, in faery lands forlorn. (John Keats)
这一节诗中,济慈使用头韵的修辞手法,分别以/s/、/h/和/f/作头韵,增添了诗歌节奏韵味;sad, sick, sea中/s/辅音表现出悲伤凄凉的意境;hear, home中的头韵/h/仿佛声声哀叹;而faery, forlorn的头韵/f/似乎愤然抑郁,余音袅袅,荡气回肠。
除用于诗歌作品中以外,头韵还大量使用于散文,甚至流行于文章标题书名、广告、谚语、警句中。如:Many a man, many a mind. (人多主意多)。
表示“人”的意思的词还有people, human being等,采用man, 很显然是为了与mind压头韵,读起来更顺口,便于诵读记忆。所以,头韵有助于记忆,通过对词语的强调,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用通俗的语言使其文的思想内容表现深刻。
将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音韵词巧妙地运用在一起,可以产生讽刺幽默的效果。比如:penny wise, pound foolish. (小事聪明,大事糊涂)。用头韵的修辞手法还可用于强调语意。例如:safe and sound(平安)。头韵的使用使得表达寓意深刻,句子结构匀称,富于美感。
二﹑元韵
元韵又称作“半谐音”或“准押韵”,亦称“元音叠韵”。元韵是一句话或一行诗中相近字词相同或相近原音的重复,尤其是重读音节里元音的重复,它是一种重要的叠音方式, 如form 和storm。元韵常常用于诗歌中,在散文、广告和新闻报道中也经常被使用,特别常见于谚语中。如托马斯·格雷的作品《墓园挽歌》中的元韵修辞格非常丰富。
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
The lowing herd wind slowly o’ver the lea,
The plough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
And leaves the world to darkness and to me.
(Thomas Gray)
这是整首诗第一节中的四行诗。在这节四行诗中,元音/ou/重复使用于toll, lowing, slowly, o’ver和homeward中;而/i:/重复出现于lea, leaves 和me三个单词中;day, way中的元音/ei/以及parting, darkness 中的元音/a:/,这些双元音的半谐音加强了单词本身之间的词汇联系。元音重复产生的音乐节奏和悦耳之声表达诗人冥想的氛围,并且由元音的长度暗示了叙述者的悲痛。
众所周知的熟语:As you sow you shall mow.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New lords, new laws. (一朝天子,一朝令)…… 都是元韵在习语中的生动使用。成对词中也常见元韵的使用:art and part (策划并参与); flotsam and jetsam (孤立无援)。广告语中的使用,如Never Late, on Father’s Day. (父亲节不要迟)。散文中的元韵,如:A deep green stream zigzags into the further words. (一条深绿色的小溪蜿蜒流向远处)。
有诸多优点的半谐音,由于其常常使得读者过度关注音韵美,而忽略其传递的意思,所以应谨慎使用。
三、尾韵
尾韵是词尾音素的重复,也称韵脚。在诗行的末尾押韵,如move 和love,其结构特点与头韵相反。尾韵用重复的元音间隔,产生起伏错落的乐感,产生冲击情感和情绪的效果。
广告中使用尾韵,可突出广告的音律美,加深印象。如:“hash, dash classic splash.”这则泳装广告,音韵婉转,音律效果强烈,成功地勾起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再比如,“My Goodness! My Guinness!” 太棒了!吉利斯啤酒!“My Goodness!”本为口语,表示惊叹之意,啤酒品牌Guinness与goodness压尾韵,同时压头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增强了广告的宣传效果。
尾韵表现最明显的,还数诗歌。例如:
To draw no envy (Shakespeare) on thy name,
Am I thus ample to thy Book and Fame:
While I confess thy writings to be such,
As neither Man nor Muse can praise too much.
(Ben Jonson)
Name和fame压尾韵,such和much压尾韵,增添了诗句的音乐效果,作者本·琼森以这种形式热情赞扬了莎士比亚。
英语谚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尾韵结构;如果说诗歌为了寻求韵脚而调整句子结构,谚语也偶尔为之。例如: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笑在最后的人笑得最好)。 Best与last压尾韵,起到协调音韵,美化声律的作用。又如:Fasting comes after feasting. (今朝有酒今朝醉)。fasting 和feasting压尾韵,语音和谐自然,同时达到幽默的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正确、恰当地使用修辞格能够生动形象地表情达意、传递思想,对修辞的熟练应用能够达到妙笔生花的艺术效果。我们要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中研究和使用修辞格。英语音韵格的灵活使用,能够提升语言的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音韵修辞格在赋予语言生机的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联想的意境。头韵、半谐音和尾韵都是借助语音手段加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深奥的哲理直观地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杨天惠 姓名 出生地 生卒年
杨天惠,字v甫,号回光居士,逝后冯仕节治髦菸牟,V县 (今四川三台) 人,约生于1053年,卒于1123年。自幼机敏好学,熟读韩愈、欧阳修文集。元丰年间进士,曾任邛州学官、双流县丞、彭山县丞、双流县令、彰明县令。与华阳郑少微、隆州李新齐名,并称三杰。宋崇宁三年(1104年)七月,因上书言事被列入“元v朋党”而被免职,后闲居郫县而终。一生著作颇丰,《宋史・艺文志》载有《杨天惠集》六十卷、《三国人物论》三卷,可惜大多都已散佚。杨天惠一直担任地方官吏,与同为宋代的三苏、张商英、魏了翁等蜀地文人相比,文名亦不显著,因此《宋史》无传,其他史籍中关于杨天惠生平的记载也不多。近代以来,有傅增湘、郭成圩、肖定沛等学者有所考证,但所得不多,且对其姓名、字号、籍贯、出生地、生卒年、举进士时间等的考证都存在谬误和相互矛盾之处。
一、姓名与字号
杨天惠其名,自宋迄今,并无异议,惟肖定沛《文学家与科学家杨天惠》称:“亦名杨集”。①说杨天惠又名杨集,其出处当是《成都文类》收录的杨天惠《正法院常住田》一文中有“顾语东蜀杨集大书之”一语(嘉靖刊本、四库本皆作“集”),而此处之“集”根据文意当为“某”之形讹,其下文即有“某书已、”、“某重为信子乐之”、等语,在杨天惠的文章中,自称杨某是很常见的,如其《都大茶马司新建签厅架阁记》称“时彰明县令杨某”、《张忠定公祠堂记》称“东蜀杨某”,肖先生没仔细阅读,因此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
杨天惠的字,《郡斋读书志》、《舆地纪胜》、《安岳集》、《文献通考》、《蜀中广记》俱作“v甫”,《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姓氏》作“佑甫”、卷十六、二六、二七作“v甫”,《宋诗纪事》、《全宋文》作“v父”,《宋代蜀文辑存》、《全宋诗》作“佑父”,肖定沛《文学家与科学家杨天惠》称“佑文”。在这些文献中,《安岳集・原序》乃宋代简州(今四川简阳)刘光祖嘉定十二年(1219年)所作,其中转述了冯饰杨天惠作墓志铭中的一段文字,称杨天惠字为“v甫”,刘光祖与杨天惠同为四川人,去杨天惠不远,应更为可靠,且同为南宋人所作的《郡斋读书志》、《舆地纪胜》、《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等皆作“v甫”,因此,杨天惠的字当为“v甫”无疑。《宋诗纪事》等文献中“佑”皆为“v”之形讹,“父”与“甫”是音近而讹,而“文”则是“父”之形讹。
杨天惠号,惟费著《氏族谱・杨氏》,称其“自号回光居士”,②“回光”当源自佛教用语,自号“回光”,与杨天惠笃信佛教的特点也相符。厉鹗《宋诗纪事》称“冯手酒淠梗号西州文伯”③717(《宋代蜀文辑存・作者考》误录为“西川文伯”④),冯饰募收录于周锐刊刻的《太师左丞两冯公文集》,但“至元末明代已成残本,始全失”⑤42,冯省堆钐旎菽怪久》未传世,只在《安岳集・原序》中保留了部分文字,厉鹗生活在康乾时期,不知是否得见全文,但其称杨天惠“号西州文伯”,想来有一定依据,姑依之,“西州文伯”当为冯仕节帧
二、籍贯与出生地
杨天惠籍贯,诸文献无载,但其《华阳赵侯祠堂记》开头一句就说:“吾里有仁焉。”⑥677赵纯佑,名申锡,铜山人,铜山宋属徐州,据此,杨天惠原籍当为徐州。
杨天惠出生地,则有V县(今四川三台)、郫县两种说法,《舆地纪胜》卷一百五十四称“V县人”⑦772;《万姓统谱》、《宋诗纪事》、《全宋诗》称“郫县人”;《全宋文》称“梓潼(今四川梓潼)人”⑧300;《蜀中广记》、《四川通志》、《明一统志》的记载则较为混乱,既说是“V县人”,又说是“郫县人”;《蜀中广记》卷九十八还作了简单辨析:“《通志》云:‘天惠,郫县人,元丰进士,后入党籍’。按:《潼川志》有‘杨天惠,字v甫,登熙宁二年进士,授双流知县,多善政,文词得西京体,即著《彰明逸事》及《彭山十事记》者。’不知同是一人否,元丰、熙宁年号亦相连。”⑨其实,《通志》与《潼川志》提到的杨天惠,除出生地和中进士时间不同外,其余信息都是一致的,应该就是同一个人,那么,他究竟是哪里人呢?笔者认为,他应该是V县人。在上述文献中,《舆地纪胜》的作者王象之是南宋人,以宋人言宋事,其说应较为可靠。另外,在杨天惠的《渊乐堂记》、《张忠定公祠堂记》、《正法院常住田记》、《北溪院化僧龛记》等作品中,他都自称“东蜀杨天惠”或“东蜀杨某”,《蜀中广记》、《唐诗纪事》以及王琦的《李太白集注》等文献提到杨天惠时也称“东蜀杨天惠”,按:《舆地纪胜》论及潼川府沿革时说:“肃宗时分蜀为东西川,而梓州为东川节度治所。”⑧768而据《宋史》,宋时郫县属成都府,属剑南西川节度;V县属潼川府,属剑南东川节度⑩2216―2205。杨天惠自称“东蜀”,则其是V县人无疑也。另外,《国朝二百家名贤文萃》收杨天惠《潼川府学记》一文,中有“曩熙宁中,吾宗太常公敦教事于此,某方佩侍先生”[1]一语,也就是说,熙宁年间,杨天惠尚在潼川府求学,这是杨天惠系三台人的又一有力证据。
杨天惠既系V县人,何以《万姓统谱》、《宋诗纪事》等文献又会误认为他是郫县人呢?其实费著《氏族谱・杨氏》说得很清楚:“杨氏自潼川徙郫……盈川(唐杨炯)十一世孙天惠始家于郫。”②也就是说,杨氏一门是从三台迁往郫县的,而迁到郫县的第一人就是杨天惠。此事在杨天惠作品中也有提及,其《莫侯画像记》云:“崇宁三年七月,某以事免铁官,无所归。”时江西莫侯治郫,“吾闻莫侯长者,吾将寄孥焉。” ⑦ 871因为杨天惠晚年寄居郫县,所以《万姓统谱》、《宋诗纪事》等便把他误会为郫县人了,这也导致了《蜀中广记》、《四川通志》、《明一统志》等文献记载的混乱。至于《全宋文》称“梓潼人”,则是把宋代潼川府误认为今之梓潼,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三、生卒年与举进士时间
杨天惠生卒年,郭成圩《杨天惠与<附子记>》推测为“公元1048―1122年或至迟1125年”,但其推论是建立在杨天惠熙宁二年(1069年)中进士、中进士年龄与苏轼同(21岁)且杨天惠“很讲究勤、息、娱三者结合,笃信佛教”的基础上,推侧他存活的的时间为七十岁以上。[2]29这种推论,主观性太强,不足为据。仔细搜罗,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于杨天惠生卒年相关的材料。
关于其生年,除了因其“文词有西汉之风,苏轼称许之”[3],可大致推断其属于苏轼的后辈,应略晚于苏轼(生于1037年)外。据《蜀中广记》卷四十二记载:“是时苏轼知贡举,得(郑)少徽与古郫杨天惠,隆州李新,皆以文名。时号为‘三杰’”[4]12作为蜀人,“三杰”曾一起在元v年间得到苏轼的提携,其年龄差距应该不大,又根据排名,杨天惠应长于李新而小于郑少微。李新生年,据魏晓姝考定为1062年[5]5。郑少微生年暂无学者考证,但据《蜀中广记》引德阳旧志记载:“少微政和中知县事”,而杨天惠《渊乐堂记》称其“五十余年,而后得寄禄第七品”⑦ 819政和纪年自1111年至1118年,如果以55岁计,郑少微生年当在1046―1053年间。据此可推断,杨天惠生年在1046―1062年间。另一条值得注意的资料是《安岳集序》,其称“公(冯剩胙罟(杨天惠)皆太师公(冯矢阜肷剑所作成也。” 又引冯省堆钐旎菽怪久》云:“自少皆承先训,以文学志义。”[6]也就是说,冯视胙钐旎荻荚师从冯山,据李清华考证,冯山通判梓州是熙宁六年(1073年),此时冯山42岁,其子冯噬年为1060年,其时13岁⑥,冯视胙钐旎莸毕嗍队诖耸保而此时杨天惠已在熙宁二年(1069年)参加过朝廷的科举考试(下详),当年长于冯剩据此可以推断,杨天惠生年当在1046―1060年间。当然,这个时段跨度还是太大。不过,在前引《潼川府学记》中还有一条资料: “曩熙宁中,吾宗太常公敦教事于此,某方佩侍先生……以昔同门生小冯君相与识之。” 这条资料向我们透露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杨天惠曾在熙宁年间跟随“太常公敦”求学于潼川,其时“方佩”,“佩”一词出自《诗・国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一语,据方玉润《诗经原始》:“,锥也,所以解结。成人之佩,非童子之饰也。”[7]183也就是说,此时杨天惠刚刚成年,而古代男子一般以二十岁“及冠”为成年标志。二是杨天惠与“小冯君”(当指冯剩应为与冯山区别,称其小冯君)是同学,一起认识敦先生。冯实饺台的时间,如前所述,是在熙宁六年,据李清华考证,冯山离开梓州是熙宁九年⑥,冯视胙钐旎萃学,当在这三年间,所以杨天惠所说的熙宁中应是熙宁六年(1073年)至九年(1076年)间,其时杨天惠刚满二十岁,因此,其生年当在1053―1056年间。再考虑到他曾于熙宁二年(1069年)参加朝廷科举考试,参试时年龄不至太小,其生年以1053年最为合适,比冯食7岁,比李新长9岁,这与其“幼警敏”[18]的特征也是相符的。
关于杨天惠的卒年,刘光祖引冯省堆钐旎菽怪久》:“某与v甫游,垂五十年……今v甫卒,含悲茹愤,言发涕零。”[6]在这一段文字中,冯侍岬搅艘桓龇浅9丶的时间,二人交游近50年,从冯恃钐旎菹嗍兜奈跄六年,推50年为宣和五年(1123年),杨天惠当卒于此年,享年70岁左右。
杨天惠举进士时间,诸文献或云“熙宁二年”、或云“元丰间”。然三杰同受苏轼提携,其举进士时间当相距不远,且从冯省堆钐旎菽怪久“相期既而,先后得科第”可知,与冯室蚕嗳ゲ辉丁VI傥⒕俳士为“元v中”[4],李新为“元v五年(1090年)”[5]冯饰“元丰五年(1082年)”⑥。如果杨天惠熙宁二年(1069年)进士,与他们三人时间都相差太远,很难同时得到苏轼提携,也无法说是“相期既而,先后得科第”。因此,《四川通志》、《宋诗纪事》等记载的熙宁二年极有可能是杨天惠第一次参加朝廷科举考试的时间,未考取后又从敦先生及冯山学习,直到元丰时才举进士,进而任邛州学官、双流、彭山县丞,并在元符二年补彰明县令(《唐诗纪事》引杨天惠《彰明遗事》云:“元符二年春正月,天惠补令于此。”[9]) 。
另据其《王君礼诗集序》,杨天惠有弟名诚夫,“余家弟诚夫,顷元符中,与成都王君同佐宕渠县”⑦483。又据费著《氏族谱・杨氏》,杨天惠有子伯詹,“伯詹游太学,十年不成,受世赏,四十二年以f功O,年劳升从政O以卒。”②
注释
① 肖定沛.文学家与科学家杨天惠[EB/OL].http:///20041117/n223039878.shtml.
② 杨慎.全蜀艺文志[M]//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C].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③ 厉鹗.宋诗纪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④ 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M].新文丰出版社,1974.
⑤ 李清华.北宋蜀人冯山家世行年及《安岳集》版本考并补冯山佚诗[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⑥ 杨天惠.华阳赵侯祠堂记[A]//袁说友,等,编.赵晓兰,整理.成都文类[M].中华书局,2011:677.下引杨天惠作品,若无特别说明,皆本此书。
⑦ 王象之.舆地纪胜[M].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
⑧ 曾枣庄、刘琳等.全宋文第一一七册[M].上海辞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⑨ 曹学.蜀中广记[M]//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C].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⑩ 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7.
参考文献
[1] 佚名.国朝二百家名贤文萃[M]//续修四库全书[C].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 郭成圩.杨天惠与《附子记》[J] .卫生专业参考资料,1980(4).
[3] 黄廷桂,等.四川通志[M]//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C].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4] 曹学纾撰.蜀中广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5] 魏晓姝.李新诗歌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
[6] 冯山.安岳集[M]//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C].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7] 方玉润.诗经原始[M].中华书局,1986.
一.数学入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是宋代邵雍描写一路景物的诗,共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这是明代林和靖写的一首雪梅诗,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这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写的一道《麻雀》诗。他眼看北宋王朝很多官员,饱食终日,,反对变法,故把他们比作麻雀而讽刺之。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这是清代纪晓岚的十“一”诗。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一天在江上看见一条渔船荡桨而来,就叫纪晓岚以渔为题作诗一首,要求在诗中用上十个“一”字。纪晓岚很快吟出一首,写了景物,也写了情态,自然贴切,富有韵味,难怪乾隆连说:“真是奇才!”
一进二三堂,床铺四五张,
烟灯六七盏,八九十枝枪。
清末年间,鸦片盛行,官署上下,几乎无人不吸,大小衙门,几乎变成烟馆。有人仿邵雍写了这首启蒙诗以讽刺。
西汉时,司马相如告别妻子卓文君,离开成都去长安求取功名,时隔五年,不写家书,心有休妻之念。后来,他写了一封难为卓文君的信,送往成都。卓文君接到信后,拆开一看,只见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她立即回写了一首如诉如泣的抒情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叫丫环。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阑干,九九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点烛祭祖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三月桃花又被风吹散!郎呀郎,巴不得二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读后深受感动,亲自回四川把卓文君接到长安。从此,他一心做学问,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二.数字
明代书画家徐文长,一天邀请几位朋友荡游西湖。结果一位朋友迟到,徐文长作一上联,罚他对出下联。
徐文长的上联是: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游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迟到友人的下联是: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
据说明朝中叶,江西九江有一船夫,见一位连中“三元”的状元坐在他的船里,就道出一个上联给这位状元去对。这位状元冥思苦想,还是对不出。以后也无人对出,成了绝对。时过几百年,直到解放后的1959年,佛山一工人用轮船装运木料“九里香”(一种名贵香樟木),触发灵感,对出下联。
船夫的上联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尺风帆,下九江,还有十里。工人的下联是:
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南阳诸葛武候的祠堂里有一副对联: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顾。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此副对联不仅概述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而且用上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各个数字和“东南西北中金木水火土”十个字,真是意义深远,结构奇巧。
我国小说家、诗人郁达夫,某年秋天到杭州,约了一位同学游九溪十八涧,在一茶庄要了一壶茶,四碟糕点,两碗藕粉,边吃边谈。结帐时,庄主说:“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郁达夫笑着对庄主说,你在对“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的对子吗?
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的江苏省苏州虎丘,有一个三笑亭,亭中有一副对联:
桥横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下面是民间流传的一副对联。它既是一副对联,又是两则拆字谜语,读后细想,别有一番情趣。
凉雨洒人,东两点西两点;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解放前,有人作如下一副对联: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这副对联和横批,非常含蓄,含意深刻。上联缺“一”一与衣谐音;下联缺“十”,十与食谐音。对联的意思是“缺衣少食”,横批的意思是“缺少东西”,也是内涵极其丰富的两则谜语。
三.妙题
清乾隆五十年,朝廷为了表示国泰民安,把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请到京城,为他们举行一次盛大宴会。在宴会上,乾隆看见一位老寿星,年高141岁,非常高兴,就以这位寿星的岁数为题,说出上联,并要纪晓岚对出下联:
乾隆帝的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的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上、下两联都是一道多步计算应用题,答案都是141岁。上联的“花甲”是指60岁,“重开”就是两个60岁,“三七”是21岁,就是60×2+7×3=141(岁)。下联的“古稀”是指70岁,“双庆”就是两个70岁,多“一度春秋”就是多1岁,也就是70×2+1=141(岁)。
又如下面一副对联,也是两道算题,并巧妙用上一、三、七、九、十各数,不嫌生拼硬凑。
尺蛇入穴,量量九寸零十分;
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
上联是讲蛇的长度,九寸加十分是一尺(旧制长度单位进率是1尺=10寸,1寸=10分);下联是讲鸭的只数,三双加一只是七只。
四.诗歌趣题
1.百羊问题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一书,有一道诗歌形式的数学应用题,叫百羊问题。
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
所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
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
此题的意思是:一个牧羊人赶着一群羊去寻找青草茂盛的地方。有一个牵着一只羊的人从后面跟来,并问牧羊人
:“你的这群羊有100只吗?”牧羊人说:“如果我再有这样一群羊,加上这群羊的一半又1/4群,连同你这一只羊,就刚好满100只。”谁能用巧妙的方法求出这群羊有多少只?
此题的解是:
(100-1)÷(1+1+1/2+1/4)=36只
2.李白打酒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是一道民间算题。题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将壶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斗是古代容量单位,1斗=10升),这样遇店见花各3次,把酒喝完。问壶中原来有酒多少?
此题用方程解。设壶中原来有酒x斗。得[(2x-1)×2-1]×2-1=0,解得x=7/8。
3.百馍百僧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增;
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这题可用假设法求解。现假设大和尚100个,(3×100-100)÷(3-1÷3)=75(人)…………小和尚人数100-75=25(人)大和尚人数
4.哑子买肉
这也是程大位《算法统宗》中的一道算题:哑子来买肉,难言钱数目,一斤少四十,九两多十六。试问能算者,今与多少肉?此题题意用线段图表示,就一目了然。附图{图}
由图可以看出:
每两肉价是:(40+16)÷(16-9)=8(文)哑子带的钱:8×16-40=88(文)哑子能买到的肉:88÷8=11(两)(注:旧制1斤=16两)
5.及时梨果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于1303年编著的《四元玉鉴》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
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
问:梨果多少价几何?
此题的题意是:用999文钱买得梨和果共1000个,梨11文买9个,果4文买7个。问买梨、果各几个,各付多少钱?
解
梨每个价:11÷9=12/9(文)
果每个价:4÷7=4/7(文)
果的个数:
(12/9×1000-999)÷(12/9-4/7)=343(个)梨的个数:1000-343=657(个)梨的总价:
12/9×657=803(文)
果的总价:
4/7×343=196(文)
6.隔壁分银
只闻隔壁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四两一份多四两,半斤一份少半斤。
试问各位能算者,多少客人多少银?
此题是民间算题,用方程解比较方便。
设客人为x人。则得方程:
4x+4=8x-8
解
x=3,4×3+4=16
答:客人3人,银16两。
(注:旧制1斤=16两,半斤=8两)
7.宝塔装灯
这是明代数学家吴敬偏著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的一道题,题目是:
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
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
1、明确什么是好书,使学生懂得只有多读好书才有利于在各方面的提高和发展。
2、畅谈读书的感想,交流读书的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3、明确读书目的,展示读书成果,提高学生读书的自觉性。
二、活动过程
主持人(合):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由我俩在这里主持《和好书交朋友》主题班队会活动。
甲:我们要围绕这个主题畅谈自己的感想,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书籍,和同学们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结识更多的新的“朋友”。大家说,好不好?
乙:莎士比亚说过,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
甲: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真心希望同学们都能和好书交上朋友。(主持人话音刚落,4位同学走上台来,朗诵自编诗歌《书是我们的朋友》)
乙:感谢这4位同学的精彩朗诵!其实,我觉得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读书的好处!
甲:哪4个?
乙:“开卷有益”!
甲:不错,那世界上有这么多书,到底哪些书才适合我们小朋友看呢?最近我经常看到我们班的同学在看《七龙珠》、《机器猫》……
乙:是啊,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前不久,我们各小队对这个问题都作了交流和讨论。现在,我们就请他们来为我们做一个汇报吧!
第一小队:适合我们年龄读的书有很多。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这些书会把我们带到神奇的世界,那里有猫和老鼠、有海的女儿、有拇指姑娘……我们小队的同学特别喜欢看这一类书。
第二小队:我们觉得有助于学习的书也很适合我们。如《作文大全》、《趣味数学》等。这些书不但有助于我们学习,还有助于开发我们的大脑,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小队:我们小队向大家推荐的书是儿童版古典名著。叔叔阿姨将大人看的书的语言改编成我们小孩子能看懂的语言。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里面有许多人文历史、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研究。
第四小队: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又出现了许多儿童小说、散文。今天,我们向大家推荐的是秦文君的作品。她的作品因为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所以一直以来都深受学生的喜爱,其中,《贾里贾梅》还被拍成了电影。我们小队的同学特别喜欢读这本书。
甲:书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帮助,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找本好书作朋友吧!
(音乐响起,几位同学身着自制的道具——各类图书走上讲台,主持人请台下的同学们上来精心挑选自己喜欢的书)
读者a:这不是《安徒生童话》吗?和你在一起我会变得很充实,很快乐!我想与你成为好朋友,你愿意吗?
书a:当然愿意了!看看你的进步,我也很高兴啊!不过,我有个小小的建议,假如你能把我身上的好词好句随时摘录下来,并记到脑子里面去,那你的进步还会更大。
读者a:真的吗?那好,从今天起我就开始做摘记。你就等着看我更大的进步吧!
书a:好,我支持你!
读者b:嗨,《女生贾梅》,我们交个朋友好吗?
书b:不行,我不愿和你交朋友,因为你总是看了开头,就把我丢在一边,和你交朋友我会感到孤单、寂寞。
读者b:对不起!那是以前的我。从现在开始我再也不那样了。请相信我!
书b:好,我相信你!那我们就交个朋友吧!
读者c:《蓝猫三千问》你好!我最想和你成为好朋友了,咱们握握手。
书c:好啊!不过,和你成为朋友,我会变得很累。你经常会拿着我不放,即使在你没完成作业的情况下,你也不会放过我!我想还是算了吧!
读者c:你别生气!从现在开始,我肯定会控制看书的时间,我也不会在没有完成作业的情况下看课外书了,请你相信我!
书c:那好吧!
读者d:那不是《唐诗三百首》吗?老朋友,请等一等!
书d:谁与你是老朋友?你张牙舞爪的样子,让人一见就害怕,谁愿意与你成为好朋友?
读者d:你生气啦?我改,我改还不行吗?我向你保证以后决不在你身上乱图乱画,也决不把你弄丢了,我还打算使用书签,这样就不用折角了。你看这样行吗?
书d:恩,那还差不多!
读者e:你是……喔,《趣味数学》呀!
书e:你怎么变成这样了?几度啊?
读者e:200度。哎,现在许多好书都与我无缘了。妈妈说,为了我的眼睛,要减少我看课外书的时间,可我真的很舍不得你们。
书e:你现在还是假性近视,只要平时注意用眼卫生,视力是可以恢复的。我们仍然可以成为好朋友啊!你说呢?
(通过童话剧让学生知道读书应该养成的习惯:
1、坚持每天安排一段时间看书。
2、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3、注意用眼卫生。
4、能自己选择较好的环境。如不能在车上、床上等地方看书。
5、能爱护书籍。如不在书上随意乱图乱画,尽量使用书签,不乱丢书。
6、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甲:许多同学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也帮他们给我们介绍几本新书、好书,让我们也找到好朋友吧!(或下发好书推荐表)
乙:这学期开学以来,我们班掀起了读书的热潮,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谈谈他们读书的体会吧。(学生上台发言)
生1:大家好!我是三一班的小书虫。读书是我一天中最快乐的事,是书让我知道这个世界好大好大;是书让我变得快乐无比;是书教会我怎样更好的学习。我总会在每学期开学初为自己制定一个看书目标:一学期必须看五本或五本以上的课外书。在看书的过程中,我坚持做读书笔记,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我的语文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这要感谢那些好书。
生2:大家好!看书是我最大的爱好。其实,上网也是我最大的爱好。我上网干嘛呢?看书呗!看书途径很多喔!比如,像我一样去少年儿童文学网站看书;双休日去书店看书;与同学对换着看书;去图书馆办张读书卡,定期借书。方法很多,就看你有没有用心,有没有恒心了。
(通过学生的发言,让同学知道:
1、读书的途径:和同学相互交换阅读;双休日去书店看书;去少年儿童文学网站看书;去图书馆办张读书卡,定期借书。
2、有计划的读书:如近段时间阅读哪种类型的书籍或哪几本书。
3、关注新书推荐:如去少年儿童文学网站和书店查询新书推荐。
4、勤做读书卡:如将读后感或书中的好词佳句配上简单插图作成一张漂亮的读书卡片。
5、为自己开辟一个精致的小乐园:分类清晰的书架、轻松有趣的书台、精致的书签和读书卡等。)
甲: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棒!让我们再一次为他们的精彩表现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