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近代诗

近代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近代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代诗范文第1篇

英文名称:Times Finance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

主办单位:中国《时代金融》杂志社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云南省昆明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8661

国内刊号:53-1195/F

邮发代号:64-7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近代诗范文第2篇

变化的数字,洋溢着生机,孕育着希望

从2001年以来,沈阳民营经济年均增长幅度达到21%,超过全市经济增长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由2001年的612亿元、占49.4%,发展到2002年的741亿元、占52.9%,2003年的864亿元、占54%。截至目前,沈阳民营经济户数达到27万户,从业人员达到130万人,注册资金426亿元,同比增长38.6%。其中,个体和私营企业实现产值435.2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营销总额1138.9亿元,同比增长14%。到2005年10月份,沈阳民营经济实现税收80.6亿元,同比增长28%,占沈阳税收总额的52%。沈阳民营经济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踏着时代的节拍,展开翱翔的翅膀,呈现闪光的足迹

沈阳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创新,品牌越来越响,走出国门的脚步越来越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一大批骨干企业进入快速成长期。沈阳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沈阳民营企业的发展呈现出集团化、集群化、规模化的趋势。目前沈阳有近百家民营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1403户,有进出口自营权的民营企业已发展到600多家,民营企业拥有市级以上名牌170多项,一大批具有实力的民企正在向制造业进军。

二是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沈阳民营经济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迅速崛起,成为沈阳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截至2005年10月份,全市民营经济基本户数达到27万多户,从业人数达到170多万人。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5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0.3%,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56.3亿元,民营经济无可争议地成为沈阳市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是科技型企业发展迅速。目前,科技型民营企业已发展到3245户,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87%,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四是拉动社会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稳定与社会就业率是成正比关系的,社会就业率越低,社会就越不稳定;社会就业率高,则社会越趋于稳定。沈阳民营经济在孕育、产生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为缓解转型时期的就业压力,改善社会就业结构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沈阳民营经济已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渠道。不仅如此,民营经济在新增就业方面也有突出贡献,这主要又表现在两个方面:民营经济新增就业岗位的总数在全社会新增就业中占很大比重;民营经济提供就业岗位的速度远大于社会平均水平。

伴随东北振兴的浪潮,插上腾飞的翅膀,迎接明媚的春天

沈阳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虽然具有其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等优势,但其今后的发展仍就任重道远。政府应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引导民营企业为东北振兴做贡献。

首先明确发展中小企业就是发展民营经济。在思想认识上,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发展中小企业就是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首先要发展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中重要的企业形态。今后中国经济将逐渐形成以国有大企业为主导、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国有和民营相互融合为趋势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结构。中小企业将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缓解就业再就业压力、拉动民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推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民营经济在创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一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提高其经营能力。政府要采取措施,逐步改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状况,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政府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修改行政性法规和制度,增加透明度,减少束缚商业活动的繁文缛节。

大力拓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获得信贷和其他资金来源的渠道。当前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情况,如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要不断建立完善的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系统。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帮助民营企业尽快成功上市筹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信誉和业绩赢得客户的支持和信赖。

近代诗范文第3篇

瑞士信贷银行两位分析师2011年1月发表一份报告说,中国即将从镀金时代进入一个新的渐进时代。

这令人联想起美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时候发生的社会和经济变化。从内战结束到19世纪90年代末,美国经济经历了一个由高投资和工业化扩张驱动的快速增长阶段;也是一个以最小限度的监管、腐败蔓延和不平等加剧为特征的时期。

这就是所谓的镀金时代。强盗资本家,像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钢铁巨头安德鲁·卡内基和铁路霸主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都在这一时期建立起巨大的商业帝国并积累下巨额财富。也是在这一时期,美国一些巨头公司,像通用电气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开始出现。它们最终构成了20世纪美国经济的脊梁。

两名分析师认为,在过去20年,中国的经历有点儿类似。眼下,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面临和美国在19世纪末类似的问题,即收入不平等非常严重,腐败蔓延,对食品和产品安全性的担心日益加重,商业垄断者的权力越来越大,公众日益要求政府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在美国,民众的日益不满推动了社会和经济发生重要变化,这些变化是根据西奥多·罗斯福和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公平交易和新自由政策计划实现的。在这个渐进时代,美国全面改革了税收系统并引入了联邦所得税。政府通过了反托拉斯法,一些垄断企业破产。政府还强化了自身的监管责任,建立了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和美联储。经济因此更加平衡,社会更加公平,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世纪初的仅50%多一点儿升至30年后的近67%。

两位分析师指出,如今,以恢复经济平衡、增加个人消费、改善住房和医疗条件的北京“十二五”规划也许将把中国引入一个类似的渐进阶段。简而言之,他们预计,经济会正如所有人在过去几年呼吁的那样恢复平衡。

两位分析师预测,在今后五年,中国大公司的销售额和市场资本总额平均将翻一番。不过也要警告投资者,中国的渐进时代如果成为现实,不大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美国本身的渐进时代以接二连三的金融恐慌为特征。在1901年的股市暴跌中,道琼斯指数下跌46%。这场灾难是由铁路公司股票暴跌引发的,一般被视作华尔街的首次崩溃。

随后在1907年,由一家过度扩张的信托公司破产导致的恶劣影响引发银行家恐慌。道琼斯指数令人极度不安地下跌了48.5%。除股市暴跌,美国渐进时代的另一个特征是早期的兴建摩天大楼热。实际上,有几位经济学家已经指出,建高楼所需的宽松信贷条件往往也会导致股市泡沫膨胀,因此大规模兴建摩天大楼是市场即将逆转的一个可靠指标。

近代诗范文第4篇

五代十国,从907年开始到960年结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从907年到960年的五代与从902年到979年的十国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公元923年,盘踞太原的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后唐建国。后唐发生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后晋建立。同时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郭威篡后汉建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来源:文章屋网 )

近代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唐五代 双及物 宾语

一、引言

本文主要考察唐五代时期的双宾语结构,以刘坚、蒋绍愚主编的《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为主要语料来源,以其中的双宾语句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双宾语结构作为汉语的一个重要句型,一直广受汉语研究者的关注,但目前语法界对它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各位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定义。熙将其定义为“一个述语后边接连出现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可以都是真宾语,也可以是一个真宾语,一个准宾语。”[1](P117)李临定将其定义为“谓语动词后边有两个独立的名词性成分的句式。”[2](P114)张伯江则认为,“双宾语”现象不仅仅是一个动词后面跟随几个名词的词语串问题,也不是句法结构的套叠问题,因为这样的形式观点都无法解释该句式的独特语义,所以他选择从语义角度着眼,用“双及物”代替“双宾语”这一说法。[3](P175)本文也将重点论证双及物句式的典型语法语义特征的问题,因此也采用了“双及物”这一名称。

贝罗贝(1986)认为从唐代起,双宾语结构分为五类:

1.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这是上古汉语的基本格式的继续维持。

2.动1+动2+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3.动1+直接宾语+动2+间接宾语,2类和3类于汉代和魏晋时代产生、发展,唐五代时继续存在。

4.与+间接宾语+动词+直接宾语,这是唐五代时产生的一个新的双及物式结构。

5.把(将)+直接宾语+动词(+与)+间接宾语,此类与第4类约同时期出现。[4](P204)

我们认为考察双宾语句时,必须考虑宾语的位置,当宾语产生位移,并与其他词语发生结构联系时,就不能再认为是动词的宾语了。因此,贝罗贝所列的2~5类不宜看作双宾语。因此,我们认为唐五代的双及物式主要有两种结构: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

关于动词宾语的分类,吕叔湘认为:“动词后面的宾语有三类:第一类代表承受动作的事物,称为受事宾语;第二类代表受动者以外同动作有关的事物,如工具、方式、处所等,称为非受事宾语;第三类是数量宾语。数量宾语包括:1.主语或宾语所代表的事物的部分数量;2.动词所代表的动作的次数;3.动词所代表的动作所占的时间长短。”[5](P22)通常,我们把第一类和第二类宾语称作“真宾语”,把第三类宾语称作“准宾语”,包括“数量宾语、动量宾语和时量宾语”。文章中为简洁起见,用“V”表示动词,“O1”表示间接宾语,下面标有直线,“O2”表示直接宾语,下面标有波浪线,“S”表示主语,根据动词的语义特点以及它们与宾语所构成的语义关系,我们将带双宾语的动词分为“给予”“取得”“等同”“其他”四大类,并对宾语构成成分以及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给予类

这类动词有“送给、传递、询问”等方面的意义。给予类动词所在的双及物结构中语义关系是:“S”通过给予行为把“O2”给“O1”或者把“O1”给“O2”。唐五代卷中带双宾语的给予类动词有:教、传、付、与、赐、授、返、还、问、施与、度与。

1.教

(1)此二大德皆教人坐禅,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指此以为教。(《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55页)

(2)何不教伊自煎?(《祖堂集》,497页)

(3)唯愿和尚教某甲解脱法门。(《祖堂集》,452页)

(4)即我襄阳神会和上,悟无生法忍,得无碍智,说上乘法,诱诸众生,教道众生。(《神会语录》,46页)

2.传

(5)并叙本宗,传之后代。(《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65页)

(6)能於岭上,便传法惠顺。(《六祖坛经》,75页)

3.付

(7)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六祖坛经》,72页)

(8)峰云:“我有同行在彼,付汝信子得摩?”(《祖堂集》,516页)

(9)汝且去,一两日来思惟,更作一偈来呈吾,若入得门,见自本性,当付汝衣法。(《六祖坛经》,73页)

4.与

(10)汝等尽坐,吾与汝一偈(《六祖坛经》,101页)

(11)惭君与我一中餐,抱石投河而命极。(《伍子胥变文》,206页)

(12)越从吴贷粟四百万石,吴王遂与越王粟,依数分付其粟(《伍子胥变文》,209页)

(13)但知免更吃杖,与他邪磨一束。(《燕子赋》,323页)

(14)阿师是娘娘孝顺子,与我冷水济虚肠。(《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406页)

(15)你若归乡去,我与你休粮方。(《祖堂集》,489页)

(16)若有人道得,与汝一腰。(《祖堂集》,501页)

(17)为什摩不与他第一座? (《祖堂集》,511页)

5.赐

(18)是时续有敕旨:赐远公如意数珠串,六环锡杖一条,衣著僧衣数对,兼将御举,来迎远公入内。(《庐山远公话》,281页)

(19)皇帝亦见,喜不自升,遂赐擒虎锦彩罗纨、金银器物、美人一对,且归私地憩歇,一月后别有进止。(《韩擒虎话本》,295页)

(20)王赐子胥烛玉之剑,令遣自死。(《伍子胥变文》,209页)

(21)卿等远来上帐,赐其酒饭。(《汉将王陵变》,227页)

(22)第三赐贺若弼锦彩罗绫、金银器物。(《韩擒虎话本》,294页)

“赐”后面的O2常常由多项并列的“数量名”结构充当,构成复合宾语。

6.授

(23)《涅经》云,早已授仁者记。(《神会语录》,36页)

(24)后叙师资傅授之言,断除疑惑。(《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64页)

7.返

(25)师谓弟子曰:“吾为汝剃发之师,汝今为吾出世之师。吾今返礼汝,以答其恩耳。”(《祖堂集》,556页)

8.还

(26)师曰:“无口则且从,还我眼来。”(《祖堂集》,528页)

9.问

在唐五代双及物结构中的“问”是一个多义词,包括问1(询问)和问2(问候)。

问1(询问)例如:

(27)又惠可禅师亲於嵩山少林寺问菩提达摩西国相承者,菩提达摩答一如《禅经序》所说。(《神会语录》,57页)

问2(问候)例如:

(28)沙弥问老人万福,老人曰:“法公万福。”(《祖堂集》,490页)

10.放

(29)师云:“放汝二十棒。”(《祖堂集》,529页)

11.殴

(30)师接得棒子,则便抱倒大愚,乃就其背,殴之数拳。(《祖堂集》,563页)

12.杖

(31)言讫,杖之数下推出,关却门。(《祖堂集》,563页)

13.拜

(32)第二拜杨素东凉留守。(《韩擒虎话本》,294页)

14.施与

(33)今日若能得上界,施与如来国内财。(《欢喜国王缘》,421页)

15.度与

(34)单于闻语,遂度与天使弓箭。(《韩擒虎话本》,295页)

在上述例句中,我们发现动词“与”和“V+与”这样的双音节动词在唐五代卷的双及物结构中已经同时使用了,如“施与、度与”。但这两个词在语义上有所区别,“施”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给予”义,而“度”本身不包含“给予”义,但和“与”组合在一起形成双音节词“度与”则表现出了“给予”义。“与”从原来的动词虚化为介词,贝罗贝认为,动词“与”的语法化是一个渐进的、涵盖几个世纪的过程。这个过程始于后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完成于唐初。他认为,双宾语结构中动词后的“与”变成介词“与”只适用于它前面的动词是“本义与格”式中的“+‘给’式动词(如送、卖、传等)”[4](P204)。

带双宾语的给予类动词和宾语的位置大多数是“V+O1+O2”的格式,只有在“即我襄阳神会和上,悟无生法忍,得无碍智,说上乘法,诱诸众生,教道众生。”“吾今返礼汝,以答其恩耳。”“能於岭上,便传法惠顺。”这三个例句中是“V+O2+O1”格式,随着口语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格式在此后各卷中慢慢不再出现。

三、取得类

取得类的动词有“索取、获得”等意义,它所在的双及物结构所表示的语义关系是“S”从“O1”处得到了“O2”。唐五代卷中带两个宾语的取得类动词如下:

1.图

(35)保福代云:“和尚图他一斗米,失却半年粮。”(《祖堂集》,554页)

2.得

(36)子胥得食吃足,心自思惟:“凡人得他一食,惭人一色;得人两食,为他着力。”(《伍子胥变文》,198页)

3.乞

(37)启而言曰:“某缘是败军之将,死活二途,伏乞将军一降。”(《韩擒虎话本》,294页)

四、等同类

唐五代时期的等同类动词不多,最常见的是称谓类,其所在的双及物结构中,“O2”是主语方面对“O1”的称谓,其语义关系是:“S”称“O1”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为“O2”所表示的人或事物,“O1”和“O2”所值相同,“O2”是对“O1”的解释,唐五代卷中带双宾语的称谓类动词主要为:称、谓、呼。

1.称

(38)师问白舍人:“汝是白家儿不?”舍人称名“白家易”。(《祖堂集》,455页)

2.谓

(39)起予者谓之应公矣。(《入唐求法巡礼行记》,136页)

3.呼

(40)呼之茗草,号之作茶。(《茶酒论一卷》,332页)

五、其他类

唐五代卷中,一些双及物结构的“O2”是准宾语,即数量宾语、时量宾语或动量宾语,这些双及物结构中的动词主要有:去、领、较、尽、伏仕、念、绕、振、引、弹、拜。

将“O2”分为:

1.数量宾语

数量宾语通常表示“距离、长短”,由数量词或“数量名”结构充当。

(41)王陵谓灌婴曰:“此双后分天下之日,南去汉营二十里,北去项羽营二十里。”(《汉将王陵变》,221页)

(42)王陵又谓曰:“左将丁腰,右将雍氏,各领马军一百余骑,且在深草潜藏。”(《汉将王陵变》,221页)

(43)师云:“犹较老僧一百步。”(《祖堂集》,559页)

2.时量宾语

时量宾语是由表示时量的数量词充当的,常常表示动作行为延续的时间。

(44)净能於柱内奏曰:“本愿尽陛下一世,谁知陛下中道起此异心!”(《叶净能诗》,313页)

(45)身是楚将钟离末,伏仕霸王。(《汉将王陵变》,224页)

3.动量宾语

动量宾语是指由动量词充当的,表示动作次数的宾语。

(46)目连见以唱其哉,专心念佛几千回。(《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398页)

(47)其弟僧年当三十一,迄逦往到始兴县曹溪山,恰遇大师上堂,持锡而上,绕禅床三匝而立。(《祖堂集》,467页)

(48)其僧行十步来,振锡三下曰:“自从一见曹溪后,了知生死不相干。”(《祖堂集》,515页)

(49)山便以手拍禅床引手一下,师回头云:“作什摩?” (《祖堂集》,517页)

(50)有僧出来弹指两三下,师云:“作什摩?” (《祖堂集》,557页)

(51)舜子走入宅门,跪拜阿娘四拜。(《舜子变》,234页)

这里的“拜用”是“拜”的本义,指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而在“第二拜杨素东凉留守。”中“拜”是本义的引申,这里的“拜”是指“给某人委任某种官职、事务”,含有委任类动词的双宾语结构所表示的语义关系是“S”任命“O1”为“O2”所代表的官职。这说明这里的“拜”是一个多义词。

六、唐五代双及物式中O1和O2具体分析

(一)“O1”的构成成分分析

1. “O1”处为人名

(12)越从吴贷粟四百万石,吴王遂与越王粟,依数分付其粟(《伍子胥变文》,209页)

(18)是时续有敕旨:赐远公如意数珠串,六环锡杖一条,衣著僧衣数对,兼将御举,来迎远公入内。(《庐山远公话》,281页)

(20)王赐子胥烛玉之剑,令遣自死。(《伍子胥变文》,209页)

(33)今日若能得上界,施与如来国内财。(《欢喜国王缘》,421页)

(34)单于闻语,遂度与天使弓箭。(《韩擒虎话本》,295页)

2. “O1”处为人称代词

(2)何不教伊自煎?(《祖堂集》,497页)

(5)并叙本宗,传之后代。(《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65页)

(7)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六祖坛经》,72页)

(13)但知免更吃杖,与他邪磨一束。(《燕子赋》,323页)

(21)卿等远来上帐,赐其酒饭。(《汉将王陵变,227页)

3. “O1”处为一般名词

(1)此二大德皆教人坐禅,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指此以为教。(《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55页)

(23)《涅经》云,早已授仁者记。(《神会语录》,36页)

(28)沙弥问老人万福,老人曰:“法公万福。”(《祖堂集》,490页)

(38)师问白舍人:“汝是白家儿不?”舍人称名“白家易”。(《祖堂集》,455页)

(44)净能於柱内奏曰:“本愿尽陛下一世,谁知陛下中道起此异心!”(《叶净能诗》,313页)

4. “O1”处为处所名词

(41)王陵谓灌婴曰:“此双后分天下之日〔一八〕,南去汉营二十里,北去项羽营二十里。”(《汉将王陵变》,221页)

(二)“O2”的构成成分分析

1.“O2”处为人名

(6)能於岭上,便传法惠顺。(《六祖坛经》,75页)

(38)师问白舍人:“汝是白家儿不?”舍人称名“白家易”。(《祖堂集》,455页)

(39)起予者谓之应公矣。(《入唐求法巡礼行记》,136页)

2. “O2”处为人称代词

(25)师谓弟子曰:“吾为汝剃发之师,汝今为吾出世之师。吾今返礼汝,以答其恩耳。”(《祖堂集》,556页)

3. “O2”处为一般名词

(7)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六祖坛经》,72页)

(34)单于闻语,遂度与天使弓箭。(《韩擒虎话本》,295页)

(40)呼之茗草,号之作茶。(《茶酒论一卷》,332页)

4. “O2”处为复合宾语

(18)是时续有敕旨:赐远公如意数珠串,六环锡杖一条,衣著僧衣数对,兼将御举,来迎远公入内。(《庐山远公话》,281页)

(22)第三赐贺若弼锦彩罗绫、金银器物。(《韩擒虎话本》,294页)

5. “O2”处为数量名结构

(10)汝等尽坐,吾与汝一偈(《六祖坛经》,101页)

(16)若有人道得,与汝一腰。(《祖堂集》,501页)

(29)师云:“放汝二十棒。”(《祖堂集》,529页)

(35)保福代云:“和尚图他一斗米,失却半年粮。”(《祖堂集》,554页)

6. “O2”是准宾语时有三种情况:

A. “O2”是数量宾语,例如:

(41)王陵谓灌婴曰:“此双后分天下之日,南去汉营二十里,北去项羽营二十里。”(《汉将王陵变》,221页)

(42)王陵又谓曰:“左将丁腰,右将雍氏,各领马军一百余骑,且在深草潜藏。”(《汉将王陵变》,221页)

(43)师云:“犹较老僧一百步。”(《祖堂集》,559页)

B. “O2”是时量宾语

(44)净能於柱内奏曰:“本愿尽陛下一世,谁知陛下中道起此异心!”(《叶净能诗》,313页)

(45)身是楚将钟离末,伏仕霸王。(《汉将王陵变》,224页)

C. “O2”是动量宾语

(49)山便以手拍禅床引手一下,师回头云:“作什摩?” (《祖堂集》,517页)

(51)舜子走入宅门,跪拜阿娘四拜。(《舜子变》,234页)

唐五代时期双及物结构主要存在“V+O1+O2”和“V+O2+O1”两种句式,其中“V+O1+O2”格式占大多数,如“汝等尽坐,吾与汝一偈”,只有少部分的“V+O2+O1”格式存在,如“能於岭上,便传法惠顺。”贝罗贝指出,在甲骨文中,这两种句式是并存的,此后“V+O1+O2”占绝对优势,“V+O2+O1”的比例虽然很小,但一直没有消亡。“V+O2+O1”与“V+O1+O2”语序相反,但却能并存,这是因为汉语词形不丰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格标记。汉语各成分之间相联系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而“V+O1+O2”和“V+O2+O1”中“O1”“O2”间没有虚词起语法作用,区分“O1”和“O2”首先可以依靠语义。两个宾语是两个信息的载体,一个是主要信息,一个是次要信息。[6](P219)属于主要信息的宾语放在“O2”的位置上,属于次要信息的宾语放在“O1”的位置上,如“吾与汝一偈”,“一偈”是主要信息,“汝”是次要信息;“传法惠顺”中“惠顺”是主要信息,“法”是次要信息。另外,唐五代时期这两个句式的语法功能不一致,有两个根据:一是“V+O1+O2”格式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两个句式不是平分秋色;二是“V+O2+O1”格式一直存在,必然有其特殊之处,不能归于“V+O1+O2”格式。总之,“V+O1+O2”格式是唐五代时期最稳定、使用最广泛的双及物结构。

参考文献:

[1]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李临定.李临定自选集[C].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3]张伯江.现代汉语双及物结构式[J].中国语文,1999,(3).

[4]贝罗贝.双宾语结构从汉代至唐代的历史发展[J].中国语文,1986,(3).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