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相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范文第1篇

一 、预习跟踪要适度

苏教版新教材和以往的教材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往的教材容量较小,一学期六个单元,一些成册的练习册定下来使用率较高。而现在使用的新教材要根据实际需要重新整合。因此给学生定很多的资料比较浪费,学生只需要定一两本认为较好的。

在课堂预习作业的安排上,老师先备课,然后由两位老师执笔成案后再集体讨论,定稿,付印。这样的教案符合我们的教情和学生的学情。在预习这一部分,包括上节课重难点回顾,这节课的学法指导。比如预习《唐诗宋词》则会侧重从景和情方面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理解诗词的情感和艺术手法。而在预习《史记选读》中,则会侧重对文言文虚词,实词及通假字的考查和重难句的翻译。这样,使预习和本学校的语文水平相适应,从而有利于提高预习练习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给课堂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增强和成绩的提高。

二 、课堂重难点要适中

语文课堂上,是师生激情碰撞的舞台,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完成听力任务的主阵地。因此,课堂上是“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去”。带来的问题要在课堂上通过师生讨论,提问等方式得到解决。而对重难点的突破会通过联想,迁移而产生新的问题,从对新的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解题、思考能力都会慢慢的得到提高。时下有句流行的话:“与孩子一同成长”。教师也要与学生共同进步,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教学案的设计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同时也给师生留下了广泛的空间。

三、 拓展延伸要灵活

首先,教学案上的拓展延伸,弥补了教材上没有涉及却又是与之联系密切的内容。在学习《屈原列传》的时候,可以补充一些后人对屈原悼念的对联。例如“千古名胜又重新,是谁润色江山?应追思屈子文章,贾生才调”。在学白的《将进酒》的时候,就可以列举一些祝酒诗,例:《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七绝客中行》等。拓展学生的思路,开拓学生的视野。

第三,除了比较阅读和拓展内容之外。

还可以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及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后的人生体味。例如读了《管仲列传》,联系作者司马迁的遭遇,谈谈你的感想。对于同学之间的关系,你是如何看待的。让同学各抒己见。用不同的历史眼光来看待作者对人和事的态度。让学生根据本文所学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起到导演的作用,进行点拨和总结,以拓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历练。

四 、提高层次要兼顾

一套优良的教学案,的确对于以往的手写教案和别人编导的练习册来说,是一个革新,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然而要想有一套层次较高的教学案,就要注意下列问题。

1.全组老师先自备教材,查阅资料,确定重难点。

有自己的思路和教法。在集体讨论会上,各抒己见,通过比较,把较好的授课思路汇总起来,形成定案,提前发给学生,以备课前和上课使用。让学生提前知道学习内容,目标一致,消除课前内容的神秘感。

2.教师在参悟教材的基础上,努力吸取各家所长,为自己所用。

新工作的教师常局限于教材的说法,成了教材的传声器,常给学生照本宣科的感觉,有了几年的工作经验后,又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处理教材,上出来的课又常让人过于浅白。因此,对待备课,即要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同时还不能故步自封,止步不前。要想弄出有质量、上层次的教学案,必须大量地占有资料,运用自己独特的鉴别力去审视他们,使之为己所用,使之和自己的教学思路有效嫁接。成为一份厚积薄发的教学案。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备课的成功与否,还要看是否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相适应。

教学相长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相长教学学习共同成长

一、对“教学相长”涵义的重新认识

我们以前时常用“教学相长”来形容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的关系,近日再读《学记》,发现“教学相长”其实是针对教师的成长与学习而言的。旨在通过学习和教学这两条途径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学记》提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即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

二、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老师都有体会:开始时认为自己教课没有问题,但一上课,就感到有些地方讲不清楚,更不能深入浅出地、生动地传授知识,这时才感到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远远不够,需要虚心学习,包括从学生身上学习。这就是“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才能“自强”的体现。

教师应该不只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法水平,应该一边教一边学,刻苦钻研,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教与学”越深入也就越会感到自己的贫乏,从而发奋“自反”,求得长进。所以说:“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简言之就是“教中学”,“学中教”,这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在学习中不断成熟

人的一生都与学习联结在一起,教书必须读书,育人必须育己。要当先生先当学生。在知识的传授上,能力的培养上,“以其昏昏”不能“使人昭昭”,教师似是而非,学生正误不分;在感情的陶冶上,灵魂的塑造上要“散布阳光在别人心理,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因此教学相长首先要从严于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入手。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首先把读书作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为了适应社会、适应课改、适应学生,我们应把读书学习作为毕生的选择。

古人很早就说过“开卷有益”,直到现在,阅读仍然是人们积淀文化底蕴、认识自我的理想途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垃圾充斥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形式超过内容,过去、现在与未来拥挤在一起。不读书的“理由”据说可以举出很多,比如社会节奏快;工作太忙;诱惑太多,其他方面已占满了自己的精神空间,传媒视觉形象的冲击远远超过文字阅读的魅力……在如此浮躁的世风下,也许社会可以轻视读书,但教师不可以轻视,也许大家可以都不爱读书,但教师不可以不爱读书。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的承传,而书本是文化的凝粹,不读书构不成教师的职业。虽然我们的工作每天都和书本打交道,但是生活中许多教师恰恰忽略了读书。有的教师只靠一本教材、一本教参纵横天下,包用一生。我们平时倡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重视课外阅读的积累,但有的老师自己的阅读量却少得可怜,又有怎样的说服力来让学生扩大阅读呢?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更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教师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使自己的教育智慧永远年轻和充盈,真正胜任教育的工作。

教师的阅读一定要广泛,既要阅读经典名著,了解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又要涉猎流行文学,感染到时代的气息,跟上潮流的步伐……以此拓展思维空间,寻求思想的营养、智慧的源头,从中得到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教师通过阅读提高自我修养,让心灵变得高尚,并且能带领着学生走向高尚,把教育做到更好,这是语文学科教师成熟的必经之路。

四、在教学相长中师生共同成长

教师的困惑来自教学过程,教师最需要的知识也是关于教学的,于是再也没有比教室更好的学习场所,再也没有比学生更好的学习对象。在教学中坚持平等的意识是教学相长得以实现的基础。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开发教师的潜能。上课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教师个人面对的是一个学生群体,学生集体的潜能发挥出来,总能量往往会超过教师个人的水平,学生群体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

在进入信息社会的当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已大大拓宽,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图书馆、博物馆,尤其是互联网,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备课时不可能“一网打尽”。因此,实际的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向学生学习,给自己“充电”的过程。

教师鼓励学生敢于和勇于自动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尊重学生的话语权,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各言其志。在彼此对话之中,不必一味不强求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要乐于接受吸收学生的正确见解,从善如流。从此就可以教学相长了,毫不介意,才可最终以理服人。

当然师生不仅要在教学上提倡当仁不让、教学相长,更要在在道德上也相互砥砺。

教学相长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教学相长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84-01

一个合格的高职毕业生,他们应当既能掌握先进的科学理论,又能动手制造出合格的产品,这样的人才颇受社会欢迎。多年来国内外的一些企业,在招聘雇员的时候,对高职毕业生特别青睐,他们需要这些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劳动者。

我们的学校是高职技术学校,我们的任务就是为社会输送能文能武的劳动者。因此,学校的教育方向和手段就有着它的特殊性: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理论和实践是一个学科的两个方向,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充实理论。常言道:“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亲口尝一尝,才知道它是甜的还是酸的。”学建筑技能的学生,要想知道力在建筑物上是如何分布的以及是它们之间是如何平衡的就得到工地上去看一看;要知道砌墙的过程和方法就得自己动手拿瓦刀去摸索,这样才能把感性的抽象理论升华到理性的实践技能。

有人说五年制的高职学生,年纪小,贪玩,上好实践课有一定的难度。而我认为五年制的高职学生,有着花季般年龄,就像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天真无邪,活泼开朗,他们头脑灵活,手脚利索,强烈的好奇心能激发他们对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他们上好实践课的有利条件。举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位建筑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无精打采,课后作业也不能好好完成,但在实践课上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看到一位工人师傅在搅拌石灰砂浆,觉得很有趣,就不断请教工人师傅:“水泥里为什么要加黄沙?为什么要加石灰?它们各自占的比例是多少啊?”像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过实践,既能消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又能动手掌握操作技能,何乐而不为呢?五年制高职学生一定会高高兴兴地上好实践课。

五年制的高职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这是他们的长处,但是这些学生年纪小,涉世不深,缺少经验,特别是安全意识淡薄,所以指导老师必须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实践基地上每一个细小的安全隐患要反复地向学生讲清楚,而且要有防护措施,例如:我们去建筑工地就要戴安全帽,穿防护鞋,戴防护手套,要教育学生远离危险区,不站在塔架下,不擅自摆弄设备等等。另外,在安排学生操作的时候,不能蜂拥而上,应有次序,循序渐进,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不超过10人,每组安排一名组长作为负责人。在工人师傅的指点下有条不紊地,按次序动手操作。

教学相长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政治中考;时政热点探究课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学说中提到:“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这告诉我们教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

当前,中考政治实行开卷考试,试题灵活多变,突出过程方法,这就决定了学生解题时没有固定思维模式和现成的书本表达可以套用,必须在夯实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综合加工后解答。显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初中政治老师的必然选择。

以下就以中考时政热点探究课《学习先进人物 传递社会正能量》为例(以下简称《正能量》),谈谈自己将高效课堂模式运用在政治中考复习课中的一些策略和体会。

一、自学探究,检查预习

教师以导学案为抓手,预学案设计由浅入深,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搭建与热点专题有关的知识框架。

在《正能量》导学案中,教师在预学环节将与此热点相关的新闻材料罗列出来,如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第四届道德模范人物评选活动,并提出问题:找一找,教材中哪些知识点体现“学习先进人物 传递社会正能量”?

课堂的检查预习环节中,教师先让各学习小组推选代表来回答该问题并进行分析点评,提高了学生预习的针对性,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学习中的困难,把握本课重点:将先进人物事迹与教材知识相链接。

二、选用资源,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教师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寻找与时政热点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资料,如《正能量》中,教师用时下脍炙人口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导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浓浓的亲情情境,告诉学生孝亲敬长就是社会的正能量,切入本堂课正题。

三、合作交流,互助解疑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教师在导学案上先预设一到两个能突出重点、难点的问题,引导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达成共识后在全班由小组代表进行展示交流,质疑其他小组的观点和见解,在质疑中碰撞出火花。如,在教学《正能量》中,教师根据两段视频设计的问题之一是辨析观点:有人救“假装落水儿童”是见义勇为,富有正义感的行为,但他的一时善念,几乎断送了他自己的一生,这样做值得不值得。在探究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小组,对开展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于讨论顺序混乱、分工不明确、迟迟无法进入角色的小组进行指导。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对此种行为是见义勇为不可否认,但对于这样做值不值得,存在着分歧。教师需引导学生结合七年级知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来进行全班的讨论与思考,最终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有人奋不顾身,承担责任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关注,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通过生生互学,群学质疑,学习小组进行展示学习成果,老师“目标总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并在质疑挑战中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四、巩固练习,达标训练

中考时政热点复习课,课堂达标训练是重点。教师设计练习既要紧密结合热点、考点,又要体现中考最新题型,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且进行互改互评,最后由老师集中解决存在的共性问题,这样就能及时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五、反思评价,拓展提升

教师在导学案的最后一部分设计为“学习小结及反思”,具体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我们小组)学到了……”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梳理和系统化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养成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对有争议性的热点话题最好作为课后拓展让学生课后去关注。课堂最后几分钟对学生分别评价打分,实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及时指出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并加强正面引导。

我们要把高效课堂作为学生探究、合作、创新的场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将启发诱导融于课堂上,要使学生做到手脑并用,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让教师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新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06.

教学相长范文第5篇

一位教师若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仅需要做好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精彩授课,还要注重课后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改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学会反思是每个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那些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也会成为胜人一筹的教师,他们可以指导其他的教师成长。”同时,教学反思也为教师们的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交流创新提供了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信息平台,使其真正做到教学并进,教学相长。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写好教学反思,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而教学反思该写些什么,又该如何写好呢?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摘记精妙高效的教学机智闪光点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因为学生学习的过分投入或故意捣乱,经常会出现一些混乱、嘈杂的课堂局面,面对此情此景,你是粗暴的呵斥制止,还是巧妙地顺势导流?这时就需要你的教学机智闪亮登场了。教学机智表现为在混乱气恼中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表现为对孩子的当时体验的充分理解,表现为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表现为‘润物细无声’,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表现为临场的天赋。课堂中一些旁逸斜出、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恰恰是考验一位教师是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睿智的思维判断、深厚的文化底蕴等教学修养的时候。可以认为,教学机智也是一门教学艺术。不论是巧妙的教学语言,或是高超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亦或是精准的教学契机,往往有着“四两拨千斤”、“柳暗花明又一村”、“化腐朽为神奇”之功效。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富灵感的“点睛之笔”。我们课后应该及时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及时地做以归类、理解、反思、研究,从而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规避不足,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效率。

研究课堂中的不足与失败

一节课上完后,往往会留下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遗憾,哪怕是一节精彩的课堂也是如此。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失败、不足之处,对其做出深刻的探究与剖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从而对以后教学起到取前车之鉴,更上一层楼的效果。例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否得到真正的体现?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否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参与度有多高?……课后对这些问题迅速进行回顾、梳理,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拓展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新方案,才能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会赏析精彩的教学片断

反思中的精彩片断赏析侧重于记录自己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的成功之处及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亮点。随着课堂教学过程的一步步顺利展开,课堂上常常会迸发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智慧的火花”,这些瞬间的灵感和惊喜,如果不及时去捕捉记录下来,很容易因时过境迁而随风消散,令人遗憾。所以,我们应尽快详细记录下学生的这一活动过程、这一精彩展现:回顾哪个教学程序安排的富有科学性?哪个问题的提出触动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课堂中的教学怎样出现的?学生的那个精彩回答源于何处?……写好这些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手素材,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不懈探索、反思与实践,便于在课改中踏踏实实地迈好每一步,走好自己的路。

真诚赞美学生的奇思妙想

师不全贤于弟子,弟子也未必不如师。孩子们的潜能与智慧有时让老师都为之震撼。那一次次精彩的发言,充满了个性与灵性那一个个奇妙的想法,包含着无穷的想象与创造。教师应做好平等中的首席,做好引领者与指导者,让学生们无拘无束的敢想,敢说,敢做。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而言,得到的是肯定、赞扬与鼓励,有一种成就感;对教师而言,也能从中获得愉悦的教学体验,增强教学动力,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所以,把这些奇思妙想记录下来,经常反思、总结,可为以后的教学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合理、正确地使用课本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材只是教育学生的一个学习载体,师生借助它来实现教与学的一个平台。教材作为学生们学习的范例和案例,不能成为其必须完全接受的学习范畴。这,就决定了教师也不能就教材而教教材,唯教材而教。受地方区域、文化习俗、生活经验、学生年龄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或删减、增添,或更改、变化,努力开发课程新资源,做好教材的使用者与开发者。同时,教师也可以对此相关内容留心观察,归类整理,分析研究,创生出更多、更好地适用于自己教学的教材资源,努力使教材与实际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课程与教学的和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