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人生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而我们身边不胜枚举的事例及权威数据也从一个个侧面得以印证―
老 有 所 养
宜居社区工程方兴未艾
上海黄浦区小东门街道的葛阿婆家是一个纯老家庭,葛阿婆78岁,105岁的老母亲正患病在床。不过令葛阿婆宽心的是,街道安排的居家助老服务员小赵每天都会来帮忙做家务,帮助护理老母亲。
而在小东门街道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更多老年居民享受着老年人宜居社区工程带来的实惠。这里每天都会提供热腾腾的营养餐,还定时开展健康保健、戏曲沙龙、工艺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李阿婆在社区食堂吃了两年多了,当初体重89斤的她,现在108斤了。
小东门街道开展的“老年人宜居社区工程”,着力使居家助老和社区助老齐头并进,深受老人欢迎。
目前,小东门街道的为老服务还引入了社会组织参与,设立了三个综合助餐点、两家老人助浴场所,每个居委会都有助医、助聊、助洁等系列服务站点。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类似这样的“老年人宜居社区工程”在上海每个街道以及全国其他城市方兴未艾。
数据:
根据一项全国城市抽样调查,有退休金的老年人占41%;有社会保险养老金的占11%;靠子女赡养的占19%;需再劳动挣钱的占21%;其他收入的占8%。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较,有两项明显不同,一是出现了一批收入稳定的,领用社会保险养老金的老人,二是靠子女提供养老费的老人数量减少了21.53%。
老 有 所 乐
外出体验城市新变化
上海社区的老人,正逐步放下手中的电视遥控器和麻将牌,热衷起集体出门走走看看。随着新建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享受搭乘优惠的老年人自发组队,外出体验新路线、观察城市的新变化。
上海许多社区都成立了自己的“老年骑游队”。每周各社区骑游队会组织至少两次的骑游锻炼,线路多是围绕自己的社区,但也会不定期地带领老人骑车去周边地区旅游。据统计,如今上海市老年体育协会自行车骑游委员会的会员已经有7300余人,平均年龄为64岁,骑车出游被越来越多的社区老人接受。
对上海的老年人而言,电视和麻将曾是在家消遣的“主力”。现在,更多的老年人将休闲改成了各种有新意的外出活动。
上海鲁迅公园的游客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打拳、舞剑、练气功;唱歌、唱戏、跳交谊舞,还有写生、练英语……公园的几支由中老年人组成的合唱队,更是与北京景山老年合唱队一样远近闻名。
送完小孙子上学、安置好腿脚不便的老伴后,早晨7点多,年过七旬的孟昭珂坐上公交车,从望京西园四区,到望京科技园利泽中园下车,到达北京市老年活动中心。退休后,他每天上午都来锻炼。
上午是老年活动中心最热闹的时候。孟昭珂走进舞蹈厅,和相熟的老人打招呼,孟昭珂说,跳交谊舞的目的就是为了放松,这么多年来,舞厅的支付方式从现金到刷卡,跳一回舞都是2块钱。“在一起相处就是一个小社会,时间久了有了感情,谁谁谁不来还惦记着。还有成就了黄昏恋的老人。”
而在上海,著名的“青松城”等,也是老干部们的乐园。
数据:
北京市1999年进行的老年人生活现状及需求抽样调查表明,45%的老人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听收音机、看电视,22%的老人从事健身运动,而参加其他娱乐活动的老人不足10%,另还有12.4%的老人没有参加任何娱乐活动。
近十多年来,北京市制定出台了30多项与保障老年人权益有关的规章制度。在全市实施“星光计划”,在2244个社区建设了老年福利服务“三室一场一校”设施。
根据较新的一项调查,现今在家看电视的老人比例下降到26%;经常与邻居闲谈的老人占22%;经常参加社区活动的老人占15%;经常逛街或游公园的老人占16%;一年中有若干次旅游活动的老人占8%;“无事可做”的老人只占6%。
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较,有两点最明显的变化:一是有部分老人参加了社区活动;二是无事可做难已打发时间的老人减少了一半多。这与近年来城市社区建设的开展,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
老 有 所 学
与时俱进爱好多
84岁的王阿婆,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参加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20年来坚持不懈,已先后获得《现代汉语》《心理学》等近10科合格证。而她的“同学”里,还有好几个60多岁的老人,其中两人已拿到了专科文凭,现在正在继续攻读本科。
上海有200多万老年人。据统计,有10%的老人正在老年大学学习。
上海杨浦区的姜学国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安徽从医,一个在外资公司任采购经理,工作很忙。平时,老姜常常去虹口区与儿子、孙女聚聚。
独居的老姜并不寂寞,社区给不少高龄、独居老人配备了“关爱员”,他喜欢写作,诗歌、消息、评论涉猎多种体裁。他的诗歌作品曾荣获“特奥题材”全国诗歌比赛二等奖。前些年,上海市实施“家庭上网工程”,退休在家的姜学国买来电脑,学会了文字输入、文档管理、网上游览、收发电子邮件及日常生活信息化服务,尝到了电脑带来的无比乐趣,他还在网上开了博客。
个案一:黄女士今年64岁,酷爱运动,也喜欢组织一帮姐妹唱歌跳舞,也热衷带着姐妹们进行各类物资的团购。有时候还组织看个电影,在社区表演个节目什么的。渐渐的,引起了丈夫的不满。在丈夫看来,年纪大了就应该多管管家,这么大年纪还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到处“现眼”,丢人!儿子虽然站在母亲这一边,但有时候也说母亲几句:年纪大了,不要活动太多了。黄女士为此苦恼不已:年纪大了就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了吗?
个案二:金先生,67岁。老伴3年前因病去世,他交往了一位异,两个人互相欣赏互相照顾,子女们也没表示反对。但孙子的出世打破了这个短暂的平衡,儿子希望他照顾孙子,金先生表示孙子可以适当照顾,但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愿意出钱为孙子找个好保姆。儿子媳妇不高兴了,他们时不时语带讥讽的指责金先生没有尽到做爷爷的责任。
新老人的新气象
有专家研究后提出,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有可能达到4亿左右,届时平均每4个中国人当中就有一个老人。受中国古训“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影响,我们的心理定势已经把70岁看作为一个重要的生理关口,认为在60岁以后的所谓“老年期”,生活状态更多的是一种“夕阳残照”,讲究“一动不如一静”,讲究“静心养气颐养天年”,过多的社会活动和个人成就是不被认可的。
但对于许多“新老人”们来说,生活环境的极大改善和社会活动的日益丰富,使得这些退休在家、时间精力都很充裕的人群,有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社会活动中。而且中国人平均寿命正在逐渐延长,最新研究显示,上海人平均寿命达到81岁,而到2050年,专家预测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将达到85岁。从60岁算起,这长达20年的时间,老人们应该抱有怎样的生活态度来笑对人生呢?
让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些老人吧:
——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名叫《俏夕阳》的舞蹈节目广受好评。该舞蹈队的主要演员来自河北省唐山市“俏夕阳”老年舞蹈队,平均年龄62岁。这个舞蹈队由几位志趣相投的退休老人发起成立,至今已有10年历史,10年来,“俏夕阳”先后荣获国家级比赛金奖5次,一等奖7次,省级比赛金奖3次。
——江苏省海门市百岁老人沈其康,被当地人称为“爱唱歌的老顽童”,其家人介绍,“婆婆不但常和左邻右舍开玩笑,还会自己寻开心。唱歌是老人最拿手的,但凡老人觉得无聊了,就会一个人唱唱山歌。年纪大了,不记得歌词,调也不准,可老人乐在其中,左邻右舍也听得开心。老人心情好,胃口更好。每顿吃三四两饭,荤菜素菜样样都吃。老人能吃也能干,东西晒在场上,看看天气不好了,老人能一个人把所有的东西收到屋里。”
不要戴上“老人”的枷锁
生活的界限,首先是自己给自己的心灵锁上枷锁。
且不说66岁才开始创建肯德基的山德士上校,近年来西方老人开始涉足于一些此前老人很少涉及的领域,包括创业、做模特,并让这种风习蔚为大观。
美国因新经济带来的创业潮近年来渐渐消退,但另外一股新兴创业潮流悄然兴起:老人开公司。这种经济潮流被美国人命名为“老奶奶商业”,最新的研究显示,在美国有560万超过50岁的人自主当老板。
96岁的英国妇女艾琳·辛克莱尔,最近成为联合利华公司的“德芙”香皂的代言人,有她出现的广告海报上有着这样的广告语“有皱纹”和“真美”。
英国的百年老店玛莎百货公司选择了78岁的霍诺尔·布莱克曼做形象代表,这一选择显示了人们打破年龄障碍的决心。
近日,英国87岁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据报道,近年来,她仍笔耕不辍,经常有新作问世。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信息
(一)数据来源为了对农村老人的生活状态有一个全面了解,本课题组于2013年寒假期间开展了一项以农村老人为对象的实地调查。调查对象包括60岁及以上的留守老人(即其子女至少有一个于调查期间外出务工)和非留守老人(即其子女于调查期间均未外出)。此次调查采取老人口述、调查员填写问卷的形式搜集数据,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421份,剔除内容填写不全、有逻辑错误样本57个,有效样本数为1364个,问卷回收率和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4.73%和90.93%。其中留守老人和非留守老人的样本数分别占71.68%和28.32%,本文使用的是留守老人的相关数据,共978个样本,占收回问卷的68.82%。样本的地区分布情况见表1。
(二)样本信息在被调查的978位农村留守老人中,男性占54.83%,女性占45.17%。从年龄分布来看,60~69岁的低龄老人比例最高,占总数的52.76%,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比例最少,仅占总数的11.35%。婚姻状况方面,已婚有配偶的留守老人占71.47%,未婚、离婚或丧偶的占28.53%。文化程度方面,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留守老人占75.7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8.4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83%。被调查的留守老人都有健在的子女,拥有子女的平均数为3.58个。只有1个子女的仅占4.62%,50.76%的老人有2~3个子女,还有44.66%的老人有3个以上的子女(见表2)。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生活状况
(一)农村留守老人的劳动参与对任何家庭来说,一定的经济收入是其维持生活的基本保障。农村留守老人尤其是年龄相对较低的老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都会积极参与劳动以增加收入、补贴生活支出。从留守老人的劳动参与状况来看,经常参加、偶尔参加和几乎不参加农业劳动的留守老人比例分别为38.94%、23.05%和38.01%。非农劳动方面,经常参加、偶尔参加和几乎不参加的比例分别为12.74%、17.51%和69.74%。进一步分析个体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老人的农业和非农劳动参与率都呈现下降趋势。随着文化程度的提升,留守老人的农业和非农劳动参与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初中文化程度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参与率差别不明显,可能是由于调查数据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样本数较少,所以这种差异难以体现。拥有农业技能的留守老人农业劳动参与率相对较高,为73.42%,高于不具有农业技能老人的58.27%。从子女务工特征来看,随着子女务工时间的延长、迁移距离的扩大,留守老人的劳动参与率明显上升。务工子女数对留守老人劳动参与的影响不明显。此外,调查还表明,子女外出务工后留守老人家务负担的变化大于农业负担的变化。有26.43%的留守老人表示子女外出后农业负担有所加重,48.73%表示没有变化,而在家务负担方面,36.05%的留守老人表示子女外出加重了自己的家务劳动负担,44.20%表示没有变化(见表3)。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1.留守老人的收入来源。在一般情况下,留守老人的家庭供养体系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留守老人自己的劳动收入,另一部分是以子女为核心的家庭成员提供的经济支持(叶敬忠等,2009)。表4显示(多选),外出子女汇款是留守老人经济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占样本数的60.75%;其次是自己或配偶的劳动收入,占38.32%;再次是政府补助及养老保险,占35.83%。该结果表明家庭支持是目前留守老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留守老人的收入水平。从留守老人的收入分布来看留守老人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见表5),本次调查的留守老人的月均收入*为1141元,有71.89%的留守老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内,只有25.44%超过1500元。多数留守老人从外出子女处获得经济支持,只有8.39%的留守老人没有获得子女的经济支持。外出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水平总体上并不高,44.30%的留守老人每年从外出子女处得到的经济支持低于2000元。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留守老人文化程度的提升,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比例也明显提高,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24.47%提高到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55.56%。拥有农业技能的留守老人要比没有任何技能的留守老人的月均收入高出218元。该结果表明,一方面,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形式,文化程度和农业技能水平能影响留守老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效率,从而直接影响其收入水平(钱文荣等,2012);另一方面,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会影响其早期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进而通过影响子女的收入间接影响其所获得的经济支持。从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对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留守老人,子女年汇款额在2000元以上的占57.52%,而对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留守老人则达到68.42%。留守老人的社会身份对其收入水平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具有党员或村干部身份的留守老人收入水平较高。从留守老人获得的经济支持来看,随着子女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留守老人得到的经济支持也有所提升。需要隔代监护的留守老人平均获得5242元,不需要隔代监护的平均获得4402元,但前者的月均收入却低于后者,分别为967元、1318元。可能的原因是,虽然隔代监护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对其收入具有正效应,但也减少了留守老人的劳动时间,从而对其自身的劳动收入产生负效应,而调查表明这种负效应相对更强。
(三)农村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消费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消费水平与其生活质量紧密相关。调查表明(见表6),农村留守老人的饮食、衣着等日常生活月均消费支出为533元,占月均收入比重为46.71%,66.88%的留守老人生活消费支出低于500元,其中有24.84%每月开销在200元以内。就个人特征来看,留守老人的生活消费支出随其文化程度提高而增加,月均消费支出在500元以上的比例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到初中文化程度再到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依次为29.83%、42.11%和47.37%。此外,社会身份对留守老人消费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对于有党员或村干部身份的留守老人月均消费在500元以上的比例为48.27%,而对于非党员或村干部的留守老人这一比例为31.58%。留守老人的生活费用是否够用呢?从调查看,回答“有部分剩余”、“勉强持平”、“不够用”的留守老人比例分别为38.51%、46.89%和14.60%。值得肯定的是,子女外出打工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当问及子女外出后生活质量的变化时,50.47%的留守老人表示生活质量有所提高,30.22%表示没有变化,11.84%表示生活质量变差了。
三、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及医疗状况
(一)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情况生活照料是家庭养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方面子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子女外出务工使得代际之间出现长时间的空间分离,必然会影响到留守老人生活照料资源的可获得性,影响到家庭照料的结构安排,并使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处于照料风险中,对于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影响尤为突出(贺聪志等,2010)。从本次调查来看留守老人身体总体来说比较健康,自评身体非常健康的占5.52%,比较健康的占30.98%,一般的占37.12%,不太健康的占21.47%,很不健康的占4.91%。绝大多数的留守老人能够自理基本生活,尚不需要别人照料。从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情况来看(见表7)自己及其配偶是最主要的照料提供者。一般来说,老人只要具有完全或部分生活自理能力都会尽力自我照料,占样本数的38.70%;配偶是老人的经济扶持和精神陪伴者,也是老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照料者,占34.06%。未外出子女是除自己和配偶之外的第二个主要照料者,占23.53%。调查结果一方面表明留守夫妇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的生活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留守老人少人照料的凄凉状况。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状况老年人的机体状况决定了他们要经常看病就医,就本次调查来看,留守老人的年均医药支出为1930元,有62.66%的留守老人年均医药支出在1000元以内。在被问及医药费用是否可以承担时,60.19%表示“可以承担”,24.76%表示“有点困难”,9.72%表示“比较困难”,还有5.33%的留守老人表示“无力支付”,虽然数据表明多数农村留守老人能够承担医药费用,但实际上由于部分老人将上述问题理解为已经发生的医疗费用,所以调查显示的“可以承担”的比例较现实偏高。在访谈中也了解到,多数留守老人抱着“小病熬一熬,大病拖一拖”的心态对待疾病和医疗,有74.72%的老人为了减少医药费用,家里会备有常用药,不到迫不得已不会选择去医院,这种心态恰恰印证了留守老人不能足够承担医药费用的现实。随着年龄的增加,留守老人的医药支出费用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医药支出在2000元以上的比例从60~69岁的15.72%上升至80岁以上的34.29%;而留守老人的医药支付能力却呈现下降的趋势,60~69岁的留守老人回答“可以承担”的比例占66.67%,而80岁以上的老人这一比例为50.88%(见表8)。
四、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
(一)农村留守老人与子女的关系精神生活是老年人生活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务工子女与老人的关系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要内容。从实证调查看(见表9),多数留守老人和子女保持了紧密的联系,经常联系、偶尔联系和没有联系的比例分别占61.23%、36.31%和2.46%。打电话和回家探望是留守老人和子女联系的主要方式,89.88%的留守老人表示逢年过节子女会主动打电话进行问候。在子女回家探望的频率中,每年平均回来1~3次和3次以上的比例分别占62.59%和35.85%。从子女与留守老人的关系变化来看,认为子女外出后和自己关系变得疏远、没有变化和变得亲密的留守老人比例分别为16.35%、55.35%和28.30%。子女外出前,遇到大事情从来不和老人商量的比例占7.76%,偶尔商量的占48.14%,经常商量的占44.10%。子女外出后,从不商量、偶尔商量和经常商量的比例则分别为14.33%、48.91%和36.76%,该结果说明子女外出后跟老人商量的频率有所降低,随着迁移距离的扩大,子女与老人的关系变得疏远。从留守老人的孤独感来看多数留守老人表示子女外出后自己会感到孤独。
(二)留守老人的闲暇活动闲暇活动是留守老人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表10显示(多选),农村留守老人的闲暇活动比较单调、文化娱乐生活缺失,主要以看电视和串门聊天为主,分别占67.69%和65.85%,其次是打牌、打麻将,占27.78%。调查发现,有45.77%的留守老人所在的村里有老年活动室,43.26%表示村里组织过老年人活动。在访谈中了解到,多数留守老人希望村里能多一些老年活动,占总数的64.37%。说明农村老年活动中心或社区可以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可以反映出他们对生活水平、居住环境、家庭关系、经济能力等方面的基本态度,实际上也是对子女供养老人质量的一种评价和考核。表11显示,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总的来说较高,对生活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分别占43.65%、13.63%。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样本之间的生活满意度有所差异,但总体趋势完全一致,只是选择的程度差异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子女迁移距离对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对于子女在省外务工的留守老人,回答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分别占40.55%、11.19%,而对于子女在省内务工的留守老人,回答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分别占42.40%、17.60%,说明子女的就近迁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1,即使您一点也不瘸,最好还是用上一枝手杖。这样,能增加您身体的平衡性。而且,当您急匆匆行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时,就会减少摔倒的危险性。
2,矫正或补偿感官能力的不足。许多老年人由于听力减弱,与生活失去了联系,他们听不清别人的谈话,欣赏不了戏剧与电影,甚至没有别人的帮助,连看电视都感到很困难。因此,听觉能力减弱的老年人,最好能带上一个引人注目的助听器,这样人们就会尽可能清楚地对您说话。同样,老年人如果视力低弱,就应配上一副眼镜。
3,为了记住某人的名字,您可以尽您所知,将该人的一切在自己脑子里过一遍,再慢慢将他的名字琢磨一下,使其清晰地印在您的脑子里。如果您准备在聚会中为某人作介绍时,就应事先把客人的名单浏览一下,如果这一切您都没能做到,不妨适当提一下自己的年龄,表示一下歉意,这样,就不会有人责怪您健忘了。
4,别对自己的记忆力过份自信。您最好把一切都用笔或其它方式记下来。因此,堆好随身带上纸、笔或小录音机。尤其在床边,您也应当放上这些东西,一旦您记起什么事或有什么新想法时,就可以把它们随时记下来。
5,为使用方便起见,您不妨借鉴一下盲人的做法:在身边备好各种常用物品,而这些物品都井井有条地摆在自己熟悉的位置上。如果您想将一些物品收藏起来,则最好画张草图,标明这些物品收藏的位置。
6,随着年龄的增大,考虑问题时精力难以集中,许多想法会在脑子里一闪而过,您的思维也就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所以,当您需要思考时,最好找一个僻静之处。当然,使用耳塞也是一种好方法,它能帮您消除别人发出的吵闹声。不过,有时候情况会因人而异,有些人倒觉得与人交谈交谈则会使自己对问题考虑得更具体。因此,两种方法您不妨都试一试。
7,每隔一、两个星期,您可以换着看看不同的电视节目,阅读一些其它的期刊杂志和不同种类的书籍。您还可以买些价廉的艺术复制品,或在桌子中间放些新的装饰品。这样,就可以使您消除厌倦感,保持清新的感觉。
8,严格保持饮食习惯,经常有规律地锻炼锻炼,做些零星家务,或阅读书报等,这样,您会觉得既有生活目的,又有生活内容,同时也显得您的生活很有规律。曾有这么一位老妈妈,她每次外出有意只买一天的食物,这样,她就得每天外出,从而每天来到人们中间。
9,您还应该学习一些新东西,在电视或广播中应尽量收看或收听一些适合老年人的课程或节目。或者,您还可以重新恢复以前的爱好,如玩乐器,收集邮票和养花等,因为这会增强您对生活的信心。
10,别让他人替您做那些您仍力所能及的事。就如有人所说的;“那些好心让我们搭车的朋友,实际上是剥夺了我们散步的权利,而那些替我们购买东西的人也使我们变得整日足不出户。”而您如果真丧失掉了散步的权利和整日足不出户的话,那对您的健康来说,则是十分不利的。
11,当您刚一退休感到无事可做时,您应该设法找些其它的事干,如为大家搞些公益事业或从事一些您所感兴趣的活动,因为这样会有助于您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
12,如果您与孩子们在一起时,可以和他们逗着玩玩,叠叠纸、做做游戏、开开玩笑或玩玩扑克等。另外,您与年轻人或孩子相处时,最好把他们当作朋友来对待,这样您就会与他们相处得更好。
13,应避免谈论或想到死亡,这会给您造成一种恐惧感,并夺去您生活中的乐趣。您可做好一些必要的安排,然后抛开这一切,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生活中去。
14,不要在他人面前多谈自己所患的疾病或老提自己的往事,也不要把自己的老一套强加给年轻人或对人乱发脾气,这样可使您避免烦恼和少受气。
【关键词】糖尿病;空巢老人;护理干预;生活方式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异常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高血糖,发病率高,且一旦诊断出糖尿病,患者须终生面对,难以治愈。糖尿病患者在饮食等日常生活中必须严格把控,稍有差池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1]。在物欲膨胀的现实社会中,空巢老人比例加大,即使患有糖尿病,也远离亲人,不能很好的得到子女的照顾,缺乏医护人员的督导,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不利于老人身心健康发展。为探讨空巢糖尿病老人治疗后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文特选取某地区112例患有糖尿病的空巢老人进行护理干预,寻找更利于空巢糖尿病老人生活的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某地区患有糖尿病的空巢老人112例,其中男57例,女55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0.05±5.83)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60-80岁。②独居或与老伴同住的空巢老人。③患者均知情,自愿签署研究知情书。④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严重性疾病患者。②言辞表达不清、不能有效沟通者。④不愿配合护理者。
1.3护理方法
①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详细记录老人的病情、家庭情况、生活习惯、正常用药、血糖、血压、运动、心理、情绪等情况,将详细资料录入电脑备份,对患者的生活状况有一个动态、直观的了解,对健康状况的改变能够及时发现。②科普健康知识。通过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让人们意识到糖尿病的危害,知道患病期间该注意什么,多吃对病情有益的食物,适当进行锻炼缓解病情。③不良生活方式干预。在患者饮食中,遇到老年人挑食,饮食偏咸或者偏甜、多酸多辣,暴饮暴食,吸烟饮酒等不良行为进行干预,耐心讲解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为患者制定有营养、助消化的饮食套餐。在患者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适当锻炼,养成规律的作休时间。④心理行为干预。老人的亲人不在身边,大多都比较孤独,再加上疾病缠身,心理不免难受,易产生烦闷、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在护理过程中,要注重老人的情绪表达,掌握老人心理变化,对有不良情绪的老人进行心理疏导。可以引导老人在闲暇时听喜欢的戏曲,练习书法来修身养性。
1.4观察指标
观察老人护理前后生活状态各指标的变化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5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束后,将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及分析,护理前后生活状态各指标调查结果、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描述, 检验。若P
2 结果
2.1 调查结果及护理前后生活状况各指标比较
护理后,患者正常用药、坚持良好饮食习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坚持适当运动、血糖血压控制良好、生活节奏规律等方面均优于治疗前(P
2.2 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在使用一切护理措施护理后,对所有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其中很满意52例,较满意41例,不满意13例,其满意度为83.04%。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影响正常代谢,并发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等,是患者终身的疾病,只能靠良好控制代谢,来延迟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制定合理饮食,科学营养搭配,增加饮食中纤维素的摄入量,可以有效改善高血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人们热衷于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空巢老人”在老年群体中空前增多,据报道,在某些发展城市中,老年家庭近乎1/3是空巢老人,现如今,家庭多为独身子女,在父母步入老年化之时空巢老人将成为主流形式,所占比例会大幅度上升[3]。在众多空巢老人中,有很多患有糖尿病,治疗后他们远离了医院,没有医护人员指导,在术后护理中,没有子女帮助,因而养成不良生活习惯,在护理中存在错误的认知,忽视一些必要的保健措施,不能自觉遵守医护人员的嘱托[4]。 金山卫镇患糖尿病的1973人,老年人70岁以上的难得265人,女的410人
本研究通过实施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为老人科普健康知识、进行不良生活方式干预及心理行为干预等措施展开护理,能够动态、直观的了解老人的病情和生理状况变化,方便及时进行防控或治疗,而且健康知识的普及能够提高老人对健康的认识,自觉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规范日常行为。同时有效的心理督导能够为老人解答疑惑,解开心结,缓解不良情绪,让老人时刻绽放笑容,放松心情。调查结果显示护理后空巢糖尿病老人正常用药、
坚持良好饮食习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坚持适当运动、血糖血压控制良好、生活节奏规律等生活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
综上所述,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老人病情的控制,增强老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老人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且满意度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嵇加佳,刘林,楼青青,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现状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9(05):617-620.
[2]于冬妮,郭立新.糖尿病诊断标准变迁及对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思考[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8(09):
80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