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陈情表翻译

陈情表翻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陈情表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陈情表翻译

陈情表翻译范文第1篇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险衅(xìn) 笑靥(yàn) 蹙眉(cù) 浩淼(miǎo)

B. 日笃(dǔ) 谂(niǎn)知 盘桓(huán) 装载(zài)

C. 修葺(qì) 乳媪(ǎo) 拔擢(zhuó) 墙垣(yuán)

D. 扃牖(yǒu) 玉醅(pēi) 闵(mǐn)凶 暮霭(mò)

2.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

A. 一个远涉重洋、寄身美国、茕茕独立的中国弱女子,要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地头蛇是何等艰难!

B. 这家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资金周转困难,长年亏损,已是日薄西山,面临倒闭危险。

C. 五星级酒店讲究服务质量,服务员要微笑接待顾客,上菜一般说都是要举案齐眉的。

D. 中国古代有千里寻夫、可歌可泣的孟姜女,也有寒盟背信、忘恩负义的陈世美。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国际原油的不断攀升使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寻找石油的替代能源,于是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受到极大关注。

B.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吃饭”这个帖子可能因为太好玩了,很快被网友们转至各大网站,网友纷纷问“贾君鹏是何许人也”,但没有任何人出来解答。

C. 来自海内外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800多位苏籍工商界精英汇聚常州。

D. 新年伊始,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分别自主招生测试,灵活新颖的考试题目,让平时习惯于死抠课本的莘莘学子直呼难以招架。

二、 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4~9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选自《陈情表》)

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怜悯 B.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或许

C.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鉴别 D.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长

5. 下列句中的“以”与“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一样的是( )(3分)

A.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B.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D.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6. 下列不属于作者辞不赴命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 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B.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C. 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D.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选自《项脊轩志》)

7. 选出下列句中“西”字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 )(3分)

A. 室西连于中闺 B. 东犬西吠

C.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D. 北救赵而西却秦

8. 下列对两篇选文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 《陈情表》中作者对祖母的奉养之情让人唏嘘,《项脊轩志》中作者对祖母的追怀表达了自己有负家族厚望的愧意。

B. 《陈情表》中作者对晋武帝晓之以理,叙事具体生动,陈词中肯;《项脊轩志》以直抒胸臆为主。

C. 《陈情表》虽是公文,但有浓郁的抒彩;《项脊轩志》是杂记类文体,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D. 《陈情表》多用四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项脊轩志》句式长短结合,便于表达不同的情感。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分)

②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3分)

③ 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4分)

三、 古诗词鉴赏(8分)

阅读《长亭送别》中的一支曲子,回答10~12题。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10. 这支曲子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感情?(2分)

11. 简要分析“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在曲中的作用。(4分)

12. 这支曲子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2分)

陈情表翻译范文第2篇

如何在教学中灵活、有效地利用课后题?我认为首先需要钻透教材,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教学风格以及文章本身特点,大胆剪切,重新组合,以灵活性、辐射性、开放性原则,因地制宜,巧妙运用。我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这样一些尝试:

一、拓展课后题,加强基础知识

从近几年的高考分析可以看到,文言文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翻译,其分值从过去的5分提到了现在的8分,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文言文单元每一课的课后第二题是辨析多义词含义,第三题一般设置为翻译句子或段落,这恰好是我们有效利用课本资源加强基础的有利时机。于是让学生完成第二题,并要求学生根据古汉语词典中的释义,补充题中未涉及的义项,然后翻译题中的多义词含义,以及所在句的句子翻译,并强调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与此同时,我还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重难点,在第二题中补充相关语句、语段的翻译,通过拓展性的基础练习来强化对课文内容理解,强化对重难点词的把握,强化对五种文言句式的熟知。

小说、散文、戏曲等单元的基础知识,我让学生在课后习题中补充上重点词语,易错词语,优美句子识记等题型,夯实基础,让学生实实在在得益于课内。

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我们同样可以借助课后题,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写作欲望,培养写作的基本技巧及能力。

《陈情表》中,我们还可以将课后的谈忠孝的开放性题改成作文练习,围绕“孝”写一个片段作文,字数不少于300字,要求用整句。

围绕新教材课后题,根据学生实际,找到学生基础训练的落脚点,让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应变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因为基础越扎实越能够在复杂的题型中获得灵感。

二、借助课后题,把握文章内容

新教材中的小说单元和文言文单元的课后第一题,其设计都和文章内容紧密相连,这主要是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握课文。《登泰山记》课后第一题设置有三个小问题(⑴找出课文第二段的登山路线;⑵文章景物描写的顺序;⑶第四、五段的内容大意及这样写的好处)我让学生完成翻译的同时借助该题也把握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上课评定时,也顺势完成了板书,真可谓一题多用。

当然,戏剧单元的剧情所涉及的课后题还可以借助学生的表演等其他方式来把握,以便让课后题变得有声有色。

三、利用课后题,加强情感体念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念,自我精神成长,强调“以生活示范生活,以激情感动激情”。

新教材第四册的《陈情表》一文融情于事,强烈的感彩是其一大特色。在学生完成了翻译,领悟了作者的孤苦无依之情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后,文本设置了一道开放题“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往往被看作一种传统美德。参看下列资料,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针对我班学生实际知识结构水平以及不理解父母的现状,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结合课文和题中所给材料,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李密的孝情。2、父母或长辈对你的真挚关爱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3、谈谈你对孝的认识。要求将内容整理成文字。因为在开放题中强调了学生自身对孝的感悟、反思,所以同学们作文中写出了充满真情实感的句子。

“孝是一首余韵不绝的歌,把浪漫的情怀和严峻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拨动人们的心弦,孝是江河里奔涌的激浪,天地间回荡着澎湃的激情。

孝让我体会到母爱的博大,孝让我成熟,孝教我理智。

爱源于孝!”

“年轻妈妈蹲在地上一边给母亲洗脚,一边说:‘妈,烫烫脚对身体有好处......’一阵风铃。孩子端着水,说:‘妈妈......洗脚.....’

这就是孝,我看过之后,确有给父母洗脚的冲动,接下来,是将要流下的泪珠。”

对于其他一些开放性的课后题,我们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重视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陈情表翻译范文第3篇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课后题的地位因教师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不同而变得起伏不定,要么题题落实,浪费时间;要么略讲一二,一笔带过,无形中课后题失去了其让学生思考、领悟的独特价值。这样的实际效果,笔者认为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研究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另一方面是教师本身对语文课程基础性和选择性精神理解不够造成的,有悖于编者的意图。

如何在教学中灵活、有效地利用课后题?首先需要钻透教材;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教学风格以及文章本身特点,大胆剪切,重新组合,以灵活性、辐射性、开放性原则,因地制宜,巧妙运用。笔者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拓展课后题,加强基础知识。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翻译,其分值从过去的5分提到了现在的8分,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文言文单元每一课的课后第二题是辨析多义词含义,第三题一般设置为翻译句子或段落,这恰好是我们有效利用课本资源加强基础的有利时机。于是让学生完成第二题,并要求学生根据古汉语词典中的释义,补充题中未涉及的义项,然后翻译题中的多义词含义,以及所在句的句子翻译,并强调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与此同时,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重难点,在第二题中补充相关语句、语段的翻译,通过拓展性的基础练习来强化对课文内容理解,强化对重难点词的把握,强化对五种文言句式的熟知。

《登泰山记》中我补充了涉及文言句式的翻译: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强调判断句的翻译)《祭十二郎文》中的“是年,吾佐戎徐州”,“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考察“是”的把握)。“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语气的翻译)。每篇文章或侧重句式,或侧重虚词,或侧重古今异义等,都是从课后题中延伸出来的,并不局限于课文安排的习题。

小说、散文、戏曲等单元的基础知识,我让学生在课后习题中补充重点词语、易错词语、优美句子识记等题型,夯实基础,让学生实实在在得益于课内。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样可以借助课后题,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写作欲望,培养写作的基本技巧及能力。

《药》这一单元教学重点是结构分析,主题的把握,除此之外,我们还须重视其人物描写方法对作文教学的借鉴意义。完成了对《药》的课后第三题的语言揣摩,《陈奂生上城》课后第三题的心理比较和《守财奴》课后第二题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分析后,我给学生介绍了相关的人物描写技巧及表现手法,让学生仔细观察班上的同学和老师,注意他们的特征。对身边人物的留心观察结合对名家作品的用心鉴赏,同学们写作不再无话可说:

“他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夹着粉笔,剩余的三根指头就成了教鞭,自由地在黑板配合着他的讲解……”

“他有着班上最为个性的发型。看,低矮型的成熟稻谷,立而后弯,但前额部分却像是肥料不足,你拉我拽地倒下了……”

《陈情表》中,我们还可以将课后的谈忠孝的开放性题改成作文练习,围绕“孝”写一个片段作文,字数不少于300字,要求用整句。

围绕新教材课后题,根据学生实际,找到学生基础训练的落脚点,让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应变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因为基础越扎实越能够在复杂的题型中获得灵感。

二、借助课后题,把握文章内容。

新教材中的小说单元和文言文单元的课后第一题,其设计都和文章内容紧密相连,这主要是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握课文。《登泰山记》课后第一题设置有三个小问题:①找出课文第二段的登山路线;②文章景物描写的顺序;③第四、五段的内容大意,我让学生完成翻译的同时借助该题也把握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上课评定时,也顺势完成了板书,一题多用。

当然,戏剧单元的剧情所涉及的课后题还可以借助学生的表演等其他方式来把握,以便让课后题变得有声有色。

三、巧用数字,熟悉题型设置。

“语文教材是丰富的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且涉及到社会诸领域,是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好例子。”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除了要将教材作为一个范本,借教材完成多个任务外,还要注意和考试的有机联系,做到以题带考,以题落实考试要求。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限制对某道题的回答字数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限制回答时间来培养学生的敏捷性,给要回答的问题附上分值来训练学生对出题者意图的揣摩等。

四、利用课后题,加强情感体念。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念,自我精神成长,强调“以生活示范生活,以激情感动激情”。

《陈情表》一文融情于事,强烈的感彩是其一大特色。在学生完成了翻译,领悟了作者的孤苦无依之情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后,文本设置了一道开放题“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被看作一种传统美德。参看下列资料,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针对我班学生实际知识结构水平以及不理解父母的现状,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①结合课文和题中所给材料,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李密的孝情的。②父母或长辈对你的真挚关爱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③谈谈你对孝的认识。要求将内容整理成文字。因为在开放题中强调了学生自身对孝的感悟、反思,所以同学们作文中写出了充满真情实感的句子。

陈情表翻译范文第4篇

一.切勿望文生义,以今训古

正确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须注意正确区别单音词,切不可把两个单音词误为双音复合词。古代诗文以单音词为主,但古文当中又有很多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复合词。我们同学常犯的毛病,就是用现代词的复合词去理解它,从而导致译文的失败。如陶渊明《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是妻子,“子”是孩子,而不是今义所说的“配偶”的“妻子”。

像这样的词很多,如:

①地方数千里(《赤壁之战》)――“地方”解释为土地方圆。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其实”,解释为他实际上。

③晋于是始墨(《之战》)――“于是”,解释为从此。

④至于成立。(《陈情表》)――“成立”,解释为成人自立。

⑤形容枯槁。(《屈原列传》)――“形容”解释为形体容貌。

⑥思厥先祖父。(《六国论》)――“祖父”解释为祖辈和父辈。

⑦可谓智力孤危。(《六国论》)――“智力”解释为智慧力量。

因此,在翻译古文时必须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切勿望文生义,以今训古。

二.切勿将偏义词等量齐观

偏义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偏义于“入”。其义是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像这样的词也有很多,如: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异同”只有“异”的意义。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

④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

⑤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

⑥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公姥”只有“姥”的意义。

因此,翻译古文时应特别注意这些偏义复词,以提高翻译的准确度。

三.应熟悉用字的通假现象

在翻译古文时,我们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句子里的某个字,从意义上讲,不管本义或引申义都讲不通,但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到它跟另一个意义可以讲得通的字相同或相近。这就是通假字。

通假字的由来是:本来有一个字,古文章的人,或抄收的人为了省事,或者由于笔误(也就是写别字)和方言习惯写法,用一个与之音同或音近或形近的字来代替。相传下来就是我们今天所认定的通假字。

通假字的情况大致有二种:

第一种是语音通假

1.所通字与原字的声母相同的通假字。如:

①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论积贮疏》――“亡”通“无”。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2.所通字与原字韵母相同的通假字。如: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fǒu)?(《廉颇蔺相如列传》)――“不”通“否”

②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③汝识之乎?(《石钟山记》)――“识”通“志”。

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景”通“影”。

3.所通字与原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通假字。如:

①而心尚未寤也。(《史记・李斯列传》)――“寤”通“悟”。

②吏遂断颠颉(人名)之脊以殉。(《商君书・赏弄》)――“殉”通“徇”。

4.有一些通假字的古音相同或相近。如:

公何不蚤告我!(《史记・秦始皇本纪》)――“蚤”通“早”。

秦倦而归,失心罢。(《战国策・赵策》)――“罢”通“疲”。

第二种是形近通假。如:

①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盖”通“盍”。

②堕军实而长寇仇。(《之战》)――“堕”通“隳”

③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被”通“披”

④死者太半。(《赤壁之战》)――“太”通“大”。

陈情表翻译范文第5篇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课后题的地位因教师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不同而变得起伏不定,要么题题落实,浪费时间;要么略讲一二,一笔带过,无形中课后题成了课文的尾巴,附属品甚至累赘,失去了其让学生思考、领悟的独特价值。这样的实际效果,我想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研究新教材的编排体系,一方面是教师本身对语文课程基础性和选择性精神理解不够造成的,是有悖于编者的良好意图的。

如何在教学中灵活、有效地利用课后题?我认为首先需要钻透教材,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教学风格以及文章本身特点,大胆剪切,重新组合,以灵活性、辐射性、开放性原则,因地制宜,巧妙运用。我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这样一些尝试:

一、 拓展课后题,加强基础知识

从近几年的高考分析可以看到,文言文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翻译,其分值从过去的5分提到了现在的8分,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文言文单元每一课的课后第二题是辨析多义词含义,第三题一般设置为翻译句子或段落,这恰好是我们有效利用课本资源加强基础的有利时机。于是让学生完成第二题,并要求学生根据古汉语词典中的释义,补充题中未涉及的义项,然后翻译题中的多义词含义,以及所在句的句子翻译,并强调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与此同时,我还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重难点,在第二题中补充相关语句、语段的翻译,通过拓展性的基础练习来强化对课文内容理解,强化对重难点词的把握,强化对五种文言句式的熟知。

《登泰山记》中我补充了涉及文言句式的翻译: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强调判断句的翻译)《祭十二郎文》中的“是年,吾佐戎徐州”,“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考察“是”的把握)。“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语气的翻译)。每篇文章或侧重句式,或侧重虚词,或侧重古今异义等,都是从课后题中延伸出来,并不局限于课文安排的习题。

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我们同样可以借助课后题,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写作欲望,培养写作的基本技巧及能力。

《药》这一单元教学重点是结构分析,主题的把握,除此之外,我们还须重视其人物描写方法对我们作文教学的借鉴意义。完成了对《药》的课后第三题的语言揣摩,《陈奂生上城》课后第三题的心理比较和《和守财奴》课后第二题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分析后,我给学生介绍了相关的人物描写技巧及表现手法,让学生仔细观察班上的同学和老师,注意他们的特征。对身边人物的留心观察结合对名家作品的用心鉴赏,同学们在写作不再无话可说:

“他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夹着粉笔,剩余的三根指头就成了教鞭,自由地在黑板配合着他的讲解……”

“他有着班上最为个性的发型。看,低矮型的成熟稻谷,立而后弯,但前额部分却象是肥料不足,你拉我拽地倒下了……”

《陈情表》中,我们还可以将课后的谈忠孝的开放性题改成作文练习,围绕“孝”写一个片段作文,字数不少于300字,要求用整句。

围绕新教材课后题,根据学生实际,找到学生基础训练的落脚点,让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应变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因为基础越扎实越能够在复杂的题型中获得灵感。

二、 借助课后题,把握文章内容

新教材中的小说单元和文言文单元的课后第一题,其设计都和文章内容紧密相连,这主要是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握课文。《登泰山记》课后第一题设置有三个小问题(⑴找出课文第二段的登山路线;⑵文章景物描写的顺序;⑶第四、五段的内容大意及这样写的好处)我让学生完成翻译的同时借助该题也把握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上课评定时,也顺势完成了板书,真可谓一题多用。

当然,戏剧单元的剧情所涉及的课后题还可以借助学生的表演等其他方式来把握,以便让课后题变得有声有色。

三、 巧用数字,熟悉题型设置

“语文教材是丰富的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且涉及到社会诸领域,是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好例子”。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除了要将教材作为一个范本,借教材完成多个任务外,还要注意其和考试的有机联系,做到以题带考,以题落实考试要求。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限制对某道题的回答字数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限制回答时间来培养学生的敏捷性,给要回答的问题附上分值(《陈奂生上城》的第二段中“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转好,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一句,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即暗示了有三个答题点。)来训练学生对出题者意图的揣摩等。

四、利用课后题,加强情感体念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念,自我精神成长,强调“以生活示范生活,以激情感动激情”。

新教材第四册的《陈情表》一文融情于事,强烈的感彩是其一大特色。在学生完成了翻译,领悟了作者的孤苦无依之情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后,文本设置了一道开放题“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往往被看作一种传统美德。参看下列资料,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针对我班学生实际知识结构水平以及不理解父母的现状,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结合课文和题中所给材料,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李密的孝情。2、父母或长辈对你的真挚关爱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3、谈谈你对孝的认识。要求将内容整理成文字。因为在开放题中强调了学生自身对孝的感悟、反思,所以同学们作文中写出了充满真情实感的句子。

“孝是一首余韵不绝的歌,把浪漫的情怀和严峻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拨动人们的心弦,孝是江河里奔涌的激浪,天地间回荡着澎湃的激情。孝让我体会到母爱的博大,孝让我成熟,孝教我理智。

爱源于孝!”

“年轻妈妈蹲在地上一边给母亲洗脚,一边说:‘妈,烫烫脚对身体有好处……’

一阵风铃。

孩子端着水,说:‘妈妈……洗脚……’

这就是孝,我看过之后,确有给父母洗脚的冲动,接下来,是将要流下的泪珠。”

《林黛玉进贾府》中,我们可以将课后第四题设置成辩论题,“新时代还需不需要王熙凤的‘辣’”让学生在充分把握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同时查找有关资料来充实、证明观点,用自己的眼睛去思考,进一步了解社会,用自己的判断来把握社会,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丰富的情感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于其他一些开放性的课后题,我们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重视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五、 用课后题,拓展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中,应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