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战争的成语

描写战争的成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战争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战争的成语

描写战争的成语范文第1篇

一教:品味人物,感受人物鲜明形象

一、欣赏《三国演义》篇首词,引出主题。

1.课件出示:整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请学生自由读一读。

2.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就像这奔腾不息的长河滚滚地向前流着,无数英雄也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最终消逝。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许多英雄人物,有资料统计,在这本书中写到了1798个人物,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本书中,在众多的人物中,数一数三国中的英雄人物。(引出本次读书会的交流主题)

二、围绕主题,进行谈话交流

话题一:你认识《三国演义》中哪些人物?

1.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姓名,并将姓名写在三国相应的区域内。

2.教师出示五段书中的语言描述,请学生发挥想象,猜出每段文字描述的是书中的哪个人物,并追问对该人物有什么印象。(人物有:刘备、张飞、关羽等)

话题二:你最欣赏《三国演义》中哪个英雄人物?请说出理由,可以举例说明。

重点预设:诸葛亮、关羽、曹操(说说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件以及人物特征)。

话题三:从书中的英雄人物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话题四: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够称得上是英雄?或者说“英雄”应具备哪些条件?

三、教师总结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群英荟萃的时代,三国是一个崇尚勇武、看重智慧的时代。《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魅力将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二教:剖析战争,了解历史真实事件

一、揭示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聊《三国演义》这本书。许多评论家说《三国演义》这本书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全书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四十多次,而且手法多样,构思宏伟,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让我们走进三国的战场,领略书中给我们描绘的那一场场战争。

二、交流探讨

话题一:《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哪些战争?什么战争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引出小说描写最为出色的三大战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话题二:聚焦三次战争。

师:三国是一个金戈铁马、龙腾虎跃的时代。往往重要的战争也决定了双方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我们对这三场战争作个比较分析,一起来完成一项填空。

战争名称 主攻方 应战方 双方兵力 战略战术 关键人物 结果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彝陵之战

1.学生填表,填好后进行交流,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2.聊“火攻”: 三次战争中,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火攻”,火攻好在哪儿?

3.以著名的“赤壁之战”为例,梳理出先后运用的计谋(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借东风―火烧赤壁)。

4.再来聊聊实施这些计谋的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

5.小结:赤壁大战固然重要,然而,战前的若干小事件也极其关键,是智慧的较量,是计中有计,一计套一计。它们好比是一个完整链条上的若干环节,缺一不可。

话题三:综观《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为什么我们今天单单交流这三个战争?

1.在学生交流的时候,出示三国形势图。

2.读《三国演义》这类历史小说,我们不仅将目光聚焦在一次战争,局限在对一次战争的深入理解上,还应该综观整本书,整体地来看战争。(教给学生纵观、横看这类读书方法,是阅读历史小说的重要方法)

三教:积累语言,学会表达灵活运用

一、走进故事王国

1.师:同学们认识了那么多三国英雄人物,对战争描写也尤为熟悉,可真了不起!你们知道吗?在人物、战争的背后还有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故事王国,请各组推荐的“故事王”给我们讲一讲。(多媒体出示“走进故事王国”及评分要求)

2.各组代表讲述,评委打分。

3.故事内容:可以讲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战役,可以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谋略,也可以讲述最让自己感动的“救主”场面,还可以讲述其他情节(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大意失荆州等)。

评分表

次 故事王 评分标准、单项得分(每项2分) 总得分

用普通话,语速适中 声音洪亮,口齿清楚 故事连贯、完整 精神饱满,表情自然 语感丰富,角色分明

魏组

蜀组

吴组

4.宣布“故事大王”得主。

二、逛妙语佳句城

1.请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三国成语,说说它们的出处和意思。(每组限时2分钟,每讲出一个成语记1分)

2. 创设语境:我们再登上经典句子城堡去看看。听,周瑜正在高声长叹:“老天既然生了周瑜,为什么又生诸葛亮?”他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为什么要这样说?(请分在吴组的同学优先回答,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

3. 教师出示自己收集的书中经典佳句,学生齐读,再请学生结合故事中的情况讲讲它们的意思。(也可以讲其他句子,每组限时2分钟,每讲清一个句子的意思记5分)

4.请学生说说知道的与三国有关的俗语、歇后语。(每组限时1分钟,每讲清一条记1分)

三、激发兴趣,拓宽阅读面

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回味了《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了解了一些精妙的词句,初步领略了经典名著语言的魅力。(宣布得分最高的一个小组为本次读书活动“三国通”)鼓励学生阅读《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名著,仔细品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更深的感受!

描写战争的成语范文第2篇

行迹可疑 “行迹”应为“形迹”。形迹指举止神色和迹象。举止、神色和各种迹象令人怀疑。

谈笑风声 “风声”应为“风生”。风生指风趣生动。谈话谈得高兴而风趣生动。

风云变换 “变换”应为“变幻”。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安。

妄费心机 “妄费”应为“枉费”。枉,是白白地、徒然的意思。意为白费心机。

不孝子孙 “不孝”应为“不肖”。肖,成才。意为不成器的没有出息的子孙。而不是不孝顺的子孙。

按步就班 “按步”应为“按部”。部,门类,类别。意为“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世外桃园 “桃园”应为“桃源”。桃源,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安居乐业的好地方。比喻不受外界影响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各行其事 “其事”应为“其是”。“是”意为正确的、对的。意为“各自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多指做事不统一,含有贬义。

仗义直言 “直言”应为“执言”。执言,说公道话。主持正义,说公道话。

委屈求全 “委屈”应为“委曲”。委曲,指勉强迁就。曲意迁就,以求保全。

金壁辉煌 “金壁”应为“金碧”。金,是“金黄色”,“碧”为“青绿色”。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磬竹难书 “磬竹”应为“罄竹”。罄,用尽。“磬”,古代的一种乐器。意思是用尽终南山的竹子,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后来形容罪行很多,难以说尽。

迫不急待 “不急”应为“不及”。及,赶得上。意为“紧迫得来不及等待。”

文过是非 “是非”应为“饰非”。饰非,掩饰过失错误。掩饰自己的过失或错误。

开源截流 “截流”应为“节流”。节流,比喻节省开支。比喻增加收入,节省开支。

夸夸奇谈 “奇谈”应为“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不径而走 “不径”应为“不胫”。胫,小腿;走,快跑。意思为“没有腿而跑得很快。”

惹事生非 “惹事”应为“惹是”。惹是和“生非”互文见义,意为“招惹是非,引起争端。”

不加思索 “不加”应为“不假”。假,借助。意为“不借助思索,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出神入画 “入画”应为“入化”。化,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艺术达到了极其高超的境界。

人情事故 “事故”应为“世故”。世故,处世的经验。处世为人的方法或道理。

以逸代劳 “代劳”应为“待劳”。多指作战时自己充分休息,养精蓄锐,待敌人疲劳后,乘机出奇制胜。

描写战争的成语范文第3篇

一、巧用修辞格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引用等等,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恰当的运用,能够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感受,使语言优美,突出文章的主旨,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下面以课本中的语句为例,具体的来谈一谈。

如,运用比喻句的:“只要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这是九年级上册《傅雷家书两则》中的一段文字,将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的事例作比,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这就是比喻的妙处。

又如,运用排比句的:“有的人不爱看张开嘴的猪,有的人瞧见一只猫就要发脾气,还有人听见人家吹风笛的声音,就忍不住要小便;因为一个人的感情完全受着喜恶的支配,谁也做不了自己的主。”这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一段对白,夏洛克不愿意接受三千块钱,坚持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这段文字充分表现了能言善辩的夏洛克胜券在握的悠然,以及企图掩盖其仇恨心理的险恶用心。

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当用则用,不能为了生动而生动,若是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乱用一气,或是一味堆砌,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给人矫揉造作之感,令人生厌。

二、选用动词或形容词

如,九年级下册《音乐之声》的一段文字:“流连忘返的玛丽亚在山坡草地上远眺群山,她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俯身拾起一块石子丢入溪水中,溪水激起了涟漪。她又向前走去,一面放声歌唱《音乐之声》……”这段文字,运用了一系列灵巧、富有生气的动词,因此少女玛丽亚热爱唱歌,活泼欢快的天性便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又如,九年级上册《故乡》中一段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正是这些富有色彩的形容词给我们塑造了一幅异常美丽的,五彩缤纷的图画,并让一个鲜活、可爱的小英雄形象即刻站立在了读者面前。

三、妙用成语典故

如,《看云识天气》里写道:“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一个“改名换姓”语言既干净利落,高度概括,又活泼风趣,提高了读者阅读的兴致。

又如,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说:“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都没有看见他,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在历史的回顾与比较中,更能激发起人们对圆明园被毁灭的无限痛惜,并对制造这一悲剧的刽子手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比直接表达更酣畅淋漓。

四、活用句式

如,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的句子:“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称赞了伏尔泰的斗争精神,句式整齐、有力;还是这篇文章中的句子:“我刚才用过两个字,微笑,我说一下,微笑就是伏尔泰。”句式短小,语气肯定,称赞伏尔泰的睿智和自信。整篇文章整句散句结合,有张有弛,气韵酣畅。

又如,《大豆摇铃曲》中的描写“车老板儿稳稳地、悠悠地站在车上,由它颠,由它晃,鞭子在空中一颤颤,猛地又抖出一个漂亮的弧形”,按着长句―短句―长句的格式,表现出北大荒人民在大丰收时的喜悦,行文上有了节奏感。

五、使用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

如,鲁迅在《孔乙己》中这样刻画人物:“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作者巧妙的运用“窃”与“偷”,更深刻地揭示出孔乙己迂腐可笑的思想性格。

像反义词的运用句“我们提倡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事情。”作者态度鲜明,既加强了语气,又强调了意思。

以上只是在写作文过程中的一些语言运用的技巧。而真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除了技巧外,还得注意平时的观察思考,学习积累,揣摩表达,写作运用。

描写战争的成语范文第4篇

1.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一个区,是呼伦贝尔市政府所在地。

2.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

3.韩国电视连续剧《继承者们》中的男主角,由李敏镐饰演。

4.古希腊宗教和神话中的智慧与战争女神,也是雅典城的守护神。

5.元代马致远《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的前一句。

6.一种半发酵茶,又叫青茶,主要产自福建、台湾和广东。

7.《西游记》中孙悟空保护唐僧最终取得真经后获得的封号。

8.成语,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还会害怕这种事物。

9.日本动漫《神奇宝贝》的主人公,皮卡丘是他最初降伏的神奇宝贝。

10.汉高祖刘邦所作的一首诗,第一句是“大风起兮云飞扬”。

11.意大利足球运动员,被球迷称为“巴神”。(从下往上写)

12.一档大型综艺节目,由毕福剑担任主持人。

横向

一、金华猪的别称,因其头部和尾巴是黑色的而得名。

二、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从右往左写)

三、有所感触而叹息。

四、南美洲国家,首都是圣地亚哥。

五、一种用鸡蛋和茶叶煮制而成的食品。

六、电影《头文字D》中的男主角,由周杰伦饰演。(从右往左写)

七、大型公共汽车的俗称。

八、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词典。

九、一种相当猛烈的天气现象,由快速旋转并造成直立中空管状的气流形成。

十、演唱流行歌曲的明星。

十一、我国著名网球运动员,亚洲第一位大满贯单打冠军得主。

十二、开始于1840年的一场战争,交战的双方是中国与英国,最终以中国失败、被迫签订《》而告终。

汤姆回到家,走进客厅,随即问了女儿萨莉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无论萨莉回答得是否正确,汤姆都将立即知道正确答案。请问,这个问题是什么?

提示:1.汤姆之前并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2.萨莉可以用任何词语回答;3.汤姆问问题的时候,萨莉不在客厅里。

将数字1~9填入九宫格,每一行、每一列和每一宫内的数字不能重复。

这是由23根火柴摆成的一个梯形,若是想把它上下颠倒过来,最少需要移动多少根火柴?

1.做什么事时,只能用左眼看东西?

描写战争的成语范文第5篇

从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传统等方面分析了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的产生和发展,并根据喻义和喻体的关系研究了二者的特征,得出:在英汉语言文学阅读语翻译中,要结合不同国家、民族的生活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语境来研究。

英语和汉语都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汉语中,成语、习语、谚语以其精炼、优美、生动而富有表现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样,在英语中,也有许多广为流传的较为固定的、富有涵义的语句,俗称习语或谚语,即idiom。汉语的成语与英语的idiom虽然不是完全对应,但是二者都具有形式上的稳定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都是其语言的精髓,大大提高了其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一、英语idiom与汉语成语的形成与发展因素分析

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同时还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词汇是受外部因素影响最大的部分,其中成语习语最能反映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特征对英语idiom和汉语成语的不同影响。

1.自然环境、经济生活的差异与成语习语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有着显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由此发展的不同的经济生活。

在地理位置方面,我国的文明发祥地在黄河流域,因此许多成语都与黄河或江河有关,比如: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逆流而上、隔岸观火、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等等。在气候上,我国地域宽广、气候多样,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中原气候差异较大,这种情况在成语中也有很好地体现,如:风云变幻、风和日丽、天寒地冻、阴雨绵绵、风驰电掣、大雪冰封、云清风淡等等。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汉语成语中很多是与土地和农业相关的,如:斩草除根、披荆斩棘、席地而坐、瓜熟蒂落、瑞雪兆丰年、良莠不齐、风马牛不相及,鸡飞狗跳、水到渠成等等。

英国诗歌岛国,四面环水,也就有了许多与海洋、捕鱼、航海相关的idioms,如: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the net.英语的idiom中经常会用fish来比喻事物,相对于鱼来说,中国更常见的和吃的是蔬菜,因此汉语有一个俗语叫“捡到框里都是菜”与之相对应。与与航海相关的idiom还有“be in the same boat”(处于同样的境地),“to take the wind of one’s sails”(阻止某人事业的发展),“to get one’s sea legs”(习惯海上生活)等等。

中国东部虽然也临海,但是文明发源于中原地区,离海洋较远,因此汉语中的“海”多让人觉得遥远和神秘,如:大海捞针、沧海桑田、海市蜃楼、天涯海角、海阔天空等。

与我国多样化的气候相比较,英国气候较为单一,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夏温差不大,全年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常年多雨,晴天较少,所以英语中有“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晒草要趁太阳好)表示做事要抓住时机。英国盛产蘑菇,因而英国人长用like mushroom来形容一种事物大量生产或迅速发展。与之对应的是,中国南方盛产竹子,汉语成语中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快速发展。

2.民族的历史文化差异与成语习语

英汉民族都有各自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诞生过很多灿若群星的伟大作家,创造出彪炳史册的文学巨著,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典故、神话、寓言故事和历史人物传记。这些历史文化素材反映到成语中,给语言染上了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

汉语中有许多描写古代战争的成语,如与秦赵相争的有“价值连城”、“怒发冲冠”、“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和楚汉争霸有关的“取而代之”、“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约法三章”等。与历史人物和事件相关的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班超“投笔从戎”,《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说曹操曹操到”、“身在曹营心在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都浓缩了特定的历史事件,寓意深刻。

英语中也有很多反映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习语。例如: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相传古罗马凯撒等将出征时,常烧毁船只,士兵无任何退路,只能勇往直前,背水一战。Hang by a thread/fair(千钧一发、危在旦夕)。这个比喻来自达摩克里斯的剑,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叙拉古国王戴奥尼夏请他的廷臣达摩克里斯赴宴,要他坐在以一根头发丝悬挂的剑下,以示君王处在危难之中。另外还有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这样的成语。

汉语中有好多来自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中的成语。“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八仙过海”等是来自神话传说;“愚公移山”、“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叶公好龙”、“郑人买履”、“塞翁失马”等都是出自寓言故事。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是来自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the apple of discord(祸根、争端)。也一些来自伊索寓言,如cry wolf(发假警报),fly on the wheel(狂妄自大的人),Hobson’s choice(无选择余地),the touch of Midas(点金术)等等。

二、英语idiom与汉语成语的特征比较

1.成语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

第一,喻义和喻体都相同。虽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心理,但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都有一些共识,因此,人们对比喻的认知心理基本相同。在英汉成语中有很多比喻的喻义和喻体都相同。如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new wine in old bottle(旧瓶装新酒),walls has ears(隔墙有耳),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英汉语境中是喻义和喻体是对应的。

第二,喻义相同,喻体不同。人类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各民族文化又有鲜明的个性。英汉成语中有些喻义相同,但是喻体不同,而这只存在部分对应关系。如: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杀鸡取卵),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

第三,喻义和喻体都不同。由于民族生活习惯差异、思维特征差异而引起民族语言的差异。英汉成语中,有些成语的喻义和喻体之间完全不对应。这种形似而已不似的成语在翻译时根本不能互译,意思相差甚远。如:black sheep就不能译为“黑羊”,而是“害群之马”的意思;to call somebody names不是“叫某人的名字”,而是“谩骂某人”;to pull one’s leg不是“拉后退”,应译成“取笑某人”。

2.成语内部形式与结构的相比

汉语成语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语音的双声、叠韵,文字简洁明快,多以四字构成;英语习语的语言特色则利用发音的和谐,文字简练,朗朗上口,以利于记忆。主要有以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