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筹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这简直就是一声天问,问得我哑口无言,也问到了当前中国教育的要害之处。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那位幼儿园老师的困惑,也是中国千千万万人的疑惑。
■
要解答这个困惑,涉及诸多方面,本文仅从各学段之间存在的问题这一视角进行叙述。
中国的学校教育,在幼儿园后,依次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职业院校)。在大学阶段,还包括了研究生阶段。在研究生阶段,还包括硕士和博士的研读。在这些学段之间,理论上应该是有着各自的功能定位,有着一以贯之的培养目标。实际的情形却并非如此。
基础教育以升学考试为导向。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各学段目标一致:为高一级学校输送生源。这就是小学为初中输送生源,初中为高中输送生源,高中为大学输送生源。但我们非常明白,这一共同的一致性的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畸形的状态。原因是这种以升学为基本导向的唯一目标,让基础教育各学段在一种非常狭隘的轨道上运行,并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诟病。
而且,就在这一目标的达成上,也仍然各吹各的号,缺乏学段上的连贯性。小学,只管与升学考试有关的事宜,诸如考试的内容、考试的方法、试题的类型、答题的方法等等,其他,则基本上被排斥在外。小学,目前本来没有升学的压力,情况应该会稍微好一些。但实际上存在着一个上哪所初中的问题。所以,其考试竞争的程度,也非常激烈。初中呢,由于还没有普及高中教育,高中目前仍然是择优录取,所以,考试的竞争压力比较大。只关注与考试有关的东西,就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与考试无关的教育教学内容,基本被排斥在外。高中呢,不必说,高考是国考,为全民所关注。学校对与考试有关方面的关注,其重视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小学和初中。由此看来,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基本上只关注考试。
这种只注重升学考试的教育,各学校基本上只关注本学校本学段,缺乏学段衔接的意识,更不可能有学段衔接的实际行动。例如,小学阶段,学校只管小学的内容,甚至只管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初中如此,高中就更是如此。
整个基础教育,就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运行,当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从幼儿园走进小学,乃至中学大门后,哪有不老气横秋的可能?
大学及职业教育直接面对就业市场。大学呢?眭依凡教授在《大学的使命与责任》一书中这样写道:“大学是什么?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继而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之重大公共影响力、推动力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组织。”
“大学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所在,在这里,师生享有可以充分追求真理、激发思想、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自由和空间;在这里,大学以其天然的庄重、理性、自律、智慧和负责,教人以庄重、理性、自律、智慧和负责;在这里,大学以理想主义的崇真、向善、求美、务实,教人并引导社会崇真、向善、求美、务实。正因如此,大学才能成为我们心之所往、情之所系、梦之所想的‘心灵中的圣殿’。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可以说,这是非常美好的理想。如果这样的理想得以实现,中国的很多大学就真的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了。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学的现实并非如此。有人在网络上这样进行概括:现在大学的使命有两点:第一,赚钱;第二,育人+赚钱。这样的概括,虽然有点偏激,但也反映了部分现实。
当前的大学教育,面临着一个很难跨过去的坎――就业率。国家对各大学专业的就业,有一个基本的要求,而且是具体化的量化指标,那是必须达到的要求,达不到,则会被停止招生。在这种就业指标压力下,大学就不得不直接面对就业市场,去迎合就业市场的需要。而就业市场,就一般情况而言,需要的是技能技巧之类的实用性质的东西,即形而下的,而形而上的东西,则被排除在外。
所以,目前我们的大学,实际上也严重偏离了正常的人文轨道,走上了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途径。
职业教育,则更是直接面对市场了。
就此看来,基础教育、大学教育、职业教育,都各行其是,各自都在自己的一条非常狭窄的轨道上前行。
各拉各的调。基础教育各学段,大学教育、职业教育,它们本来都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不同学段,在本来的意义上都是为着人的健康成长而设置的。奇怪的是,各学段之间,基本上是老死不相往来,各自处在一种相互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办学,各自都满足于完成自己特定的任务,很少去关注各自学段之上或之下学段里的事情。各学段都满足于把自己的学生送到高一级学校就以为万事大吉了,至于那些被送上去的学生的继续发展,就不是他们的事情了。在某些学段,甚至还存在着为被送上高一级学校的学生隐瞒重要缺点的现象,结果,有些学生在进入高一级学校后因表现极差而被开除。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职业学校的招生。有的学校,仅仅为了完成教育行政部门所下达的招生任务,把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送了进去。更有甚者,一些学校,还不惜默认学生考试舞弊,让学生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获取高分,以虚假成绩进入高一级学校。
缺乏基本的沟通。由于各学段都是站在自己本学段的立场上进行办学,它们只要做好本学段的工作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与其他学段进行联系。小学,只要完成了自己本学段的教育教学任务,让学生都顺利毕业了即可,没有必要与初中或幼儿园联系与沟通。初中也是这样。而各学段的封闭办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学生在某一个学段,某一学科学得如何,他们的学习有何特点,其他学段的教师一概不知,造成学生成长上的困惑。例如一些初中学生反映,自己在小学时,是十分遵守纪律的好学生,上课从不迟到。但在初中求学期间,迟到则是家常便饭。初中教师如果不了解他们的这一变化,就难以做好相关的工作。学科学习也是这样。有的学生,在前一学段,某一学科成绩较好,但在后一学段,成绩却严重滑坡。如果教师缺乏对前一阶段情况的了解,就难以提出针对性强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指导与帮助。
个性学生的培养,就更需要各学段间的沟通,这样才能保证其成长的连续性。
其实,各学段之间,之所以相互隔绝,自扫门前雪,是因为它们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分别满足于自己本学段的利益。
这种状况,与学校教育中立德树人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必须得到改变。
■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要避免有的学科客观存在的一些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的现象,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这是为把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的又一重要举措,将给教育带来新的春天。
要走出目前的困境,让各学段之间形成合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准确定位。对各学段进行准确定位,为走出困境所必需。
各不同的学段,它们都承载着不同的教育功能。这些功能,是立足于各学段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而确定的,一旦确定,就对本学段的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甚至拥有规范价值。但目前的情况却是,缺乏这样统一的功能定位。在办学实践中,各学段的学校,就很可能会从本学校的实际出发,自己为自己进行功能定位。例如,有的普通农村中学提出了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定位。这样的定位虽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忘却了作为普通中学本来的责任和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好文化知识的基础。可以说,为本地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并不是它的全部功能,只是其所有功能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极小的一部分。再如,对高中教育的功能定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人认为:“在全球化、信息科技急速发展及当今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高中学校教育的功能亦不限于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或者只聚焦于学生测验成绩,其国民性、大众性的性质日益凸显。注重升学、就业、全人三维目标的统一和强调学校类型的多元化与课程结构的多样化,成为当前世界高中教育的发展趋势。”社会的发展及教育本身的发展,就要求对高中教育重新定位,再也不能仅仅定位在为高等学校输送具备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知识基础的生源和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素质和能力的劳动者了。
所以,对各学段必须重新统一进行功能定位。
纠正两种偏向。当前,要建立与人的发展成长相适应的完美教育体系,有两种偏向必须纠正。
一是中小学的唯考是教。在基础教育各学段,唯考是教是通病,是老毛病。这阻碍了基础教育各学段通力合作,成了做好育人工作的一大障碍。
为考试而教,这是一种体制化的结果,尽管像过街老鼠,“喊打”喊了多年,改了多年,却仍然不见效,成为教育的一大顽症。在这样的体制下,基础教育的各学段,学生完全丧失了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权利,被一种狭窄的应试性的东西所捆绑和束缚。学生只不过获得了一种被发展,但这是一种扭曲了的发展。
“解铃还需系铃人”。要走出这一境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能只靠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因为这一困境的形成,就是全社会合力作用的结果。
二是大学教育的为就业而教。大学教育的为学生就业而教,是造成当前大学教育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必须走出这一困境。
学生要就业,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无视这一事实,那也是不负责任的。问题在于,这不是大学教育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为学生就业而教,学生过早的职业定向,就把学生的整个人生,整个生命,仅仅局限于小小的职场,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学,就基本上成了唯一的内容,公共科目的教学,就被严重忽视了。其结果是学生虽然处在整个学校教育的顶端,却仍然未能摆脱被束缚的命运。
两条腿走路。两条腿指的是,形而下的实施与形而上的关怀。形而下的实施,就是我们已经在进行的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等。形而上的关怀,指的是各学段都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幸福,让教育成为享受。
这是目前大家都在极力倡导却又难以实施的教育。实际上,从根本的意义上说,知识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与进行形而上关怀并不矛盾,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偏差。一是因为形而上关怀比较虚,不可测量,不像考试成绩那样,可以立竿见影。二是有的教师素养不够,难以实施形而上关怀。
再好的政策和措施,也需要教师的实施,没有教师观念的转变,素养的提升,单腿走路是必然的。
建立联动机制。统筹各学段的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为青少年的成长服务,需要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这一机制必须能够调动各学段学校的积极性,否则,就只是理想的,而不是现实。当然,这一机制,必须建立在各学段学校的切身利益之上,才能调动学校的积极性。例如职业学校招生,毕业学校要给招收学校提供学生的真实信息,包括该生在毕业学校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真实信息,以便招生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在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提供学生真实的信息。招收学校一旦发现由于信息的虚假而造成工作上或者学生教育上的失误,可以上报教育行政部门,由教育行政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对学生原先所在的毕业学校进行必要的处罚。
以上仅仅是举例性质的阐释,意在明确联动机制必须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才能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其他,像引进第三方评估等等,也是有效措施。当然,利益关涉的面比较广,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利用好自己的权力进行有效治理。
■
高二分班之后,陈同学就成了我的同桌。我那时候是尖子生,除了英语差点,其他都还行,语文特优。成绩好也就罢了,关键是人长得帅。我爸的朋友见我就夸:哎呀,公子真是一表人才。这样的话我听得多了,从来就没当一回事。我的意思是:帅得这么明显,还用说吗?大家应该能猜到,我那时候很狂,有点儿目中无人。
高二的时候,赶时髦的同学开始早恋了。我义无反顾地加入其中。当然,第一次谈恋爱,经验值为零,现在回想起来,简直傻到可笑。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新学期伊始,教师节和中秋节赶到一块儿去了,学校破天荒地放三天假。放假前天晚上,我高一时的同桌顺子在走廊喊我的名字,这时候我们已经不同班了。听到喊声,我赶紧跑出去,让他别嚷嚷了。他说不知道我被分到了哪个班,说完就递给我一张纸条。
我问:什么玩意儿?
他说:是你们班英语科代表让我转交给你的。
我纳闷儿极了:我们班英语科代表的纸条,怎么会让你交给我?
他说:因为课代表以前的同桌现在是我女朋友。
我问:课代表给我纸条干什么?
他说:她是要追你。
我打开纸条,上面写着:晚自习后校门口见。字很丑,像小学生写的。
于是,我和我以前的同桌,科代表和她以前的同桌,拼成了两对恋人。
离晚自习结束还有四十五分钟,我拼命想看清科代表的模样。在此之前,我没注意过她。如果她是语文科代表,或者数学科代表,哪怕是政治科代表,我都会多看她一眼。可她偏偏是我不喜欢的英语科代表。我的意思是我不喜欢英语,结果连英语科代表也不喜欢了。不过既然她要追我,我就要义无反顾地被她追,不然怎么算男子汉?有那么一瞬间,科代表回头看了我一眼,不过很快就回过头去,若无其事地埋头看书了,但是我觉察到她对我的关注了。
放学后,我如约在校门口等待,顺子很快也到了。我们看到科代表和她以前的同桌推着自行车走出校门。他们三人都走读,只有我一个人住校。穿过马路,从学校涌出来的人潮就四散开去,顺子无比自然地牵着他女朋友的手,走在前面。我一下子无所适从起来,心里纠结了一会儿,还是没勇气牵科代表的手。我们打算在学校附近的奶茶店喝奶茶。
我说:离学校这么近,会不会被老师发现?
我的潜台词是:能不能躲远点儿?早恋在我们学校是大忌,一旦被发现,就有被开除的危险,起码得叫家长来谈话,太麻烦了。顺子说:没事,管那么多干吗。我只好跟上去,自始至终,我都提心吊胆的,奶茶当然喝得没有滋味。
在奶茶店明媚的灯光下,我终于看清了科代表的模样。通过对比,我发现顺子的女朋友更漂亮,皮肤白白的,还穿着裙子,明朗的表情里透着一点点可爱,正正好。我的女朋友却戴着眼镜,眼睛藏在镜片后面,有点儿捉摸不透,而且刘海儿有点长,都遮到眼睛了。她时不时地甩一下头发,在我看来,这个动作简直矫情死了。总之,喝完奶茶,我发现科代表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我可能更喜欢顺子的女朋友,但是顺子是我的好哥们儿,我怎么可能去喜欢他的女朋友呢,所以我非常失望。从奶茶店出来后,我推说宿舍快关门了,就独自走了。
第二天,我们又相约去逛街。顺子牵着他女朋友的手(我很纳闷:他怎么就那么理所当然地牵上了女朋友的手),他看到我和科代表像陌生人一样并肩走着,觉得不可思议,说:你们干吗不牵手啊?他这么一说,我反而坚定了决心,索性离科代表远远的。于是气氛被我弄得很尴尬。当时的我真是个傻子。后来顺子还给他的女朋友买了小礼物,记得是一个铜制的蝴蝶胸针,女孩儿当场就别在衣服上,笑得像花。而我则一毛不拔,还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我想:如果时光倒转,重新来过,我不会那样表现了。
自此之后,我们就再也不说话了。一直到高三毕业,科代表一直是科代表,她从来不理我,视我如空气,发作业本的时候都是远远地扔给我。她一定恨死我了。不,我都不配她恨,她肯定是鄙视我。
我的第二场恋爱就和陈同学有关系了。当然,我不是与陈同学恋爱,他是男的。我说的有关系是指:陈同学在我的这次恋爱中一直担当着电灯泡这个角色。
我那时候喜欢一个假小子,假小子有一个很俗的学名,因为隐私,我还是不说姓了,反正名字叫芳芳,就是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的芳芳。芳芳成绩很差,考试基本上就是抄我的试卷,我当然乐意给她抄,这是我对她献媚的主要方式。芳芳一头短发,经常穿衬衫,从不穿裙子,坐在后排,混在男生堆里,偶尔爆粗口。不过,你要是以为芳芳没有女人味,那简直就是挑战我的品味。事实上,芳芳跟男人比起来,还是很有女人味的嘛,比如说话的声音特别甜美,嘴唇薄薄的,泛着晶莹剔透的光,看上去迷人极了。她有时候往桌子上一坐,双腿直溜溜地垂下来,好看得不得了。在我看来,那些坐在前排的女生,成天埋头学习,连下课也不去一趟厕所,真是不近人情。而芳芳那么自然,是个活生生的人类,看得见摸得着,怎么能不让人喜欢呢。于是我就喜欢她了。
然后我就写纸条给芳芳,写好纸条,就戳戳她的背(其实她就坐在我前面),芳芳头也不回,只是伸手接过纸条。我在纸条上写:下午放学后去逛街,请你喝奶茶。芳芳写的是:我想吃鸡腿。我就接着写:那就吃鸡腿吧。
自始至终,都与陈同学没有一毛钱关系。可是,每到最后时刻,我总是不争气地对陈同学说:下午一起逛街吧。每次陈同学都高兴得满口答应。
之所以要叫上陈同学,是因为我还不确定芳芳那时候也喜欢我。因为据我所知,任何一位男同学请芳芳吃鸡腿,她都满口答应。而在我看来,互相传递纸条、逛街、男生请女生吃鸡腿,就等于在恋爱了。不过我知道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芳芳不一定这么想,所以在进一步确定关系之前,我叫上陈同学,掩饰我对芳芳的一片痴心。
逛街。陈同学完全不能领会我对芳芳的特殊感情,走路的时候还时不时地插到我和芳芳之间,他的大嘴巴不停地聒噪,喧宾夺主,芳芳一直在听他说话,我反而显得有点多余。我给芳芳买的礼物他也说不好看,还把我以前那段不成文的恋情抖了出来。芳芳听完,很认真地问我:真有这事?天哪!你还跟那个死女人谈过恋爱啊。我忘记说了,芳芳最讨厌英语。
我对陈同学的好感从那天开始就一落千丈。刚刚成为同桌的时候,陈同学视我为偶像,逢人就说:这位是我哥们儿,在咱们这个学区,他的作文写得最牛,谁敢说写得比他好,我不服。我听着很受用,迅速与他建立了友谊。
很快我就发现,陈同学的哥们儿可远远不止我一个,十三班的奥赛冠军是他哥们儿,二班的飞行员儿子是他哥们儿,五班的那个打球像艾弗森的人是他哥们儿,就连那个经常在校门口敲诈勒索的小混混也是他哥们儿,真受不了。我算明白过来了,他的哥们儿确实不少,但是他的哥们儿可从来没把他当哥们儿。他口口声声说我是他哥们儿,我现在却有点儿鄙视他。我觉得他不过是在掩饰自己的自卑罢了。
陈同学被人识破之后,就更不受别人的待见了。有一次,他与另一位同学发生了冲突,两个人拉扯在一起。显然,陈同学不敌对手,不过他嘴上不肯认输,放出狠话,说某某地方的扛把子是他好哥们儿。这时候,他的对手指着我说:你不是一直说驴(我那时候的外号叫驴)是你好哥们儿吗,驴,你现在说,你是不是他的哥们儿?
我当时没怎么思考,就说:不是。
我记得当时陈同学缩了缩脖子,然后上课铃声就响起了,大家就进教室了。
后来芳芳对我说:觉得陈同学也可怜兮兮的。
从那以后,我经常担心陈同学偷偷害我。据我所知,自尊心经常受到践踏的人,心理往往扭曲、变态,保不准做点儿出格的事情。我想过向他道个歉什么的,但是一直开不了口,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这件事好像也不了了之了,大家都没有再提起过,我也还活得好好的。
2000年9月的一个深夜,家住北京宣武区某居民楼6楼的赵丽霞正在睡觉,突然被一阵轻微的声响惊醒。她环顾四周,发现窗帘外有个黑色的人影在晃动……
赵丽霞被惊得说不出话来,竟忘了向睡在旁边屋中的父母求援。她强抑恐惧,拨开窗帘,见到一个熟悉的面孔,正杀气腾腾地盯着自己。过了好一会儿,赵丽霞才哆哆嗦嗦地说:“你干什么?我不和你来往了。”这个人连声冷笑,并不答话,只是不停地撬她家的纱窗。赵丽霞从外面昏暗的月光中辨认出:他用来撬纱窗的是一把闪着寒光的菜刀。她顿时魂飞魄散,光着脚跳下床来,冲向父母的房间,一边急促地敲门,一边大叫起来:“开门呀,爸爸,救命!他要拿刀砍我!”
血溅卧室
睡意正浓的赵大爷听到女儿断断续续的喊叫,没有及时反应过来,他怎么也想不到,在女儿屋里,正发生一场骇人听闻的血案。从窗户闯进来的凶悍男人揪住赵丽霞直拖到屋门口,举起刀向她头上、身上乱砍乱剁,边砍边说:“都是你害的我!”听到动静的赵大爷打开门,正要冲出去,被那男人挥来的菜刀吓得缩回身,又迅速反锁上门。赵丽霞一见,知道求救无望,便拼命向外跑,又被砍中双腿,昏倒在血泊中。
缩回屋里的赵大爷赶紧向外拨打110报警电话,向公安局求救。闯入者向他的大门上砍了几刀,不敢久留,拎刀向外跑了出去,嘴里还嘟囔不已:“值了,这回值了。”
惊心动魄擒凶犯
接到报警后,“110”民警迅速出发,不到2分钟他们就来到了发生凶案的现场,只见一个黑影正在翻越窗外钢筋护栏。民警向前紧追不舍,从护栏跳下的男人停住了脚步,反身抱住身边的一个十多岁的男孩,把刀架在了这孩子的脖子上,向民警威胁:“我就是杀人犯,我不想活了,别过来!”民警们分头包抄过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倒罪犯,缴获了他身上的两把砍刀,将人质解救出来。那个被刀架住脖子的男孩从极度惊慌中反应过来,一摸后颈才知已被罪犯用刀割破了皮肤,正向外渗血呢。
被害人死里逃生
被砍伤的赵丽霞被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她的伤势令医务人员担心不已。失血过多的赵丽霞,呼吸微弱,颅骨骨折凹陷,颈、肩、脖子有多处刀砍伤,推她进手术室的护士感觉:这女人的脑浆都出来了,抢救不易成功。
手术进行了4个多小时,当医生们汗流浃背地走出手术室时,天色已经放亮。医生告诉在外守候的家属:赵丽霞已脱离生命危险,伤口已缝合,但脑硬膜破损不规则,无法修补。
凶犯的供述
持刀砍伤赵丽霞的男人叫张志成,今年39岁,原是某工厂职工,曾被劳教,判过刑。他的妻子黄某对他酗酒、在外留宿忍无可忍,在二人成家5年后离了婚,给张志成留下了一个9岁的男孩。据黄某介绍,导致二人分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间有一个叫赵丽霞的女人,与张志成来往密切。
摆脱了前妻,张志成更加无所顾忌地与赵丽霞姘居来往。他做生意挣了钱,带赵丽霞天天在外吃喝挥霍。他俩搬到张志成家,俨然过起了夫妻生活。张志成提出去办结婚登记,赵丽霞却嘻皮笑脸地说:“干什么非要那个形式,这样不是更省钱?”张志成一时想不出什么反驳的话,也就将结婚的念头打消了。
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渐渐暴露了各自的本性。张志成发现赵丽霞作风轻浮,原来眼中的热情妩媚变成了风流放荡。同居一年后,他发现赵丽霞与一个姓霍的男人常常出双入对,便起了疑心。赵丽霞平静地告诉他:那是我以前的男朋友。一语不和,赵丽霞从张志成处搬着铺盖回到父母家。此时,她对钱已花光的张志成已不屑一顾。
张志成心理极不平衡,几次三番上门找赵丽霞重修旧好,却被赵冷嘲热讽打发出门。最后一次,赵的新欢霍某对张志成大打出手,将他打得在家躺了一个星期。
无奈之下,张志成回头找前妻黄某忏悔。黄某见状心软,又与张志成住到了一起。谁料,张志成生意不顺,身体也时常闹病。尤其是被霍某打伤后,他总感觉胸口发闷,到医院一检查,竟患上了心脏病和糖尿病,人一天到晚疲乏无力。黄某见前夫花光了钱,身体也生了病,态度冷淡起来,经常说些闲言碎语发泄心中不满,言语间少不了提到赵丽霞:“你为她把钱花光了,现在你病了,她倒不管!”
张志成听得心头火起,又无法宣泄,遂跑出家以酒消愁。他喝了半斤白酒,摇摇晃晃走在大街上,险些被迎面驶来的小公共汽车撞倒。随着一声刺耳的急刹车声,司机探出头来恶声恶气地骂了一句:你找死啊?一边撒酒疯去!”话音未落,车已重新发动,风驰电掣般地消失了。
张志成心头火起,他忿忿地想:这世界上谁都欺负我,我也不是好惹的,这都是赵丽霞害的我。她花光了我的钱,淘空了我的身子,叫我得了一身的病,我不能便宜了她。想到这儿,张志成回到家中,抄起两把菜刀,直奔赵丽霞住的楼房,从楼下望了望6楼,赵家的灯已灭了。他心想:敲门,她肯定不会开;便借着酒劲,从楼梯上到5楼,又从5楼窗户钻出去,顺着窗外钢筋护栏爬到赵丽霞住的6楼窗前,窗户没关,只有薄薄的一层纱窗屏障,张志成用刀撬开纱窗,跳了进去。他回忆说:当时自己脑中一片空白,只想挥刀乱砍来出气。后来听到警笛,心才慌了,往外逃……
罪犯的下场
关键词:焦点透视;散点透视;客观;意境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37-01
“透视”这个词,是个舶来品,它是从西洋画“入侵”中国后才有的。原来中国传统的国画没有透视这个说法,中国的画家们把他对自然界事物的感受,凭着“心象”,通过笔墨在一幅画里把应有的“灵气”画的是和谐一体精到神飞。众所周知,根据观察点的不同,可以把透视分为两类: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代,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说:“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昆仑山)之形,可围千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切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他说的是用一块透明的“绢素”,把辽阔的景物移置其中,可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是在绘画史上对透视原理的最早论述。到了唐代,王维所撰《山水论》中,提出处理山水画中透视关系的要诀是:“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黛色),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可见当时山水画家都是重视透视规律的。到了宋代,中国山水画透视法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是直到今天,中国画仍然保持着使用散点透视的作画方法。
中国画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例如,《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而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其基本原理,将隔着一块玻璃板看到的物象,用笔将其画在这块玻璃板上,就得出一幅合乎焦点透视原理的绘画。其特征是符合人的视觉真实,讲究科学性。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焦点透视,掌握了表现空间的规律。写实绘画中的“玻璃屏”,很像西方有一派戏剧理论中的“第四堵墙”。如果将舞台比拟为一个房间,必然也有四面墙。其中三面墙是作为演员活动的背景,所以是“实体”;面向观众也应有一面墙,但为了让观众观看,它应该是透明的或假想的,这就是所谓“第四堵墙”。西方19世纪有些戏剧家认为,演员演戏必须像在家里生活那样泰然自若,才能取得逼真的效果。因此演员们必须假想面对观众有一堵假想的墙。从这一例子看,可知西方各种艺术中的写实观念也有一脉相通之处。如果说,很多人心目中的“写实戏剧”就是这种“第四堵墙”的戏剧,那么也不妨说很多人心目中的写实绘画就是“玻璃屏观念”的绘画。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使透视学与解剖学成为当时艺术的两大支柱,当时绘画最突出的成就是掌握了空间表达的规律,达芬奇把透视分为三个分支:线透视、空气透视、隐没透视,并提出“青年人应该首先信息远近法”。他的《最后的晚餐》,即是焦点透视的典范之作,在平面上创造了三维空间。
焦点透视,就象照相机,焦距对准的地方清楚,集中之外的模糊,从而表现出距离。从物理学的原理出发,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这种透视只有一个固定的视点、视向和视域,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油画以有限见到无限,并一往而不复返。19世纪末期,西方的现代派画家向传统的西方焦点透视发起了攻击,但也无法否认西方焦点透视的根深传统,在现代派那里也无法否认这种实质,如西方现代派的照相写实主义,仍然可看到传统焦点透视学在形象上的完美体现。西方美术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非常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运用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等作为科学依据。
总之,中国画散点透视法与西方油画的焦点透视法相对应,这也是由根植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因素造成的。简单说,西方注重精确和逼真,所以西方油画以更真实的反映客观世界为目的,故而西方油画是焦点透视法。而中国画讲求的是“意境”画人要画出其风骨,可以不那么真实,但是却能很好的体现出所画之人的神韵。画山水亦是要体现山水的味道,或雄伟壮阔,或绮丽多姿。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李公明.中国美术史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关键词: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分层设问;认知规律
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在客观上存在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差异,这样他们在面对统一的教学任务时,肯定会出现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的分层状态,这就是课堂“马太效应”,这是后进生存在的根本原因。分层教学就是参照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分成几个组内水平相近的学习小组,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指导,以期让学生在科学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更好的提升和发展。客观地说,每位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和学校教育背景,而且又存在个体上的认知与学习能力的差异,如果我们一味地固步自封,承袭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那肯定无法适应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且(下转第16页)(上接第15页)不顾学生处于不同起跑线的客观情况,肯定会形成有的学生跟不上趟,有的学生踟蹰不前的局面。鉴于此,笔者从一线教学经验出发,针对当前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改观和完善,以期从学生各自的基础出发,稳步提升。
一、根据实际学情,设置目标分层
客观地说,人和人之间肯定存在不可忽视的个体差异,学习过程中也会存在有的人善于记忆,有的人善于理解,有的人善于思考。然而语文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统一的教学内容,假如我们再沿袭传统的“一刀切”的抽象理论灌输教学模式,将同一个学习目标硬扣在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头上,势必会造成课程资源浪费,这是后进生存在的根本原因。要让不同认知能力的人,在课堂时间内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实际学情,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能力设定有针对性的符合其认知和发展的目标分层,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才能有效引导各个认知层次的学生都能拾级而上,迁移知识生成能力,达成教学目标。
比如,针对中考考查和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比较重视的古典诗词,有的学生就比较有兴趣,不但能理解、背诵,甚至还能说出诗词的历史背景和表达情感;而有的学生没有兴趣,觉得枯燥无味。为了让同学们都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笔者讲《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时,就如此进行教学目标分层:一般能力的学生培养诗词兴趣,课堂上要掌握诗词大意和相关基础知识,完成默写及背诵;能力培养层面的学生,在完成基础能力的同时,还要能够比较辛弃疾诗词和其他同时代或同风格的诗词;创造能力培养层面的学生在这一基础上,还要在诗词用典上进行剖析和理解,可以试着学习作者的创作手法来习作。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后,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获得了相应的知识积累,有效规避了课堂“马太效应”,让大家都能按部就班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当然,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比较敏感,自尊心容易受伤,所以我们要强调分层教学不是阶层划分搞歧视,而是具体根据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的认知实情来集中统筹指导和教学,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靠成绩划分的阶层,这样配合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认知目标,就能牵引学生积极探索与进步。
二、根据学生认知,统筹同质小组
分层教学势必会根据对所学知识的认知能力规划出“组内同质”的学习小组,小组应该以4~5个人为宜,小组内大家有共同的学习目标。组内设置组长一名协调和分配学习任务,统计和反应组内遇到的问题和想到的闪光点。这样分层教学结合小组学习,避免了单兵作战的偏狭,大家通过交流分享和合作指导,更能在有限课堂时间内从更多的角度来认知和感受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譬如,许多学生文言文基础差,没有兴趣,课堂上“一刀切”地讲解这部分人肯定开小差;如果自主探索的话,往往局限于某一个角度的理解和认知,不能全面把握,于是我们就可以参照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状况,进行分流统筹,基本上按照大家对文言文虚词、实词、特殊句式以及历史常识基础等方面的掌握能力来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能力统筹划分,搭配“同层同质”小组。实际操作中,组长参照每个人的优势分别布置总结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方面知识归纳和总结的任务,然后再相互分享、相互讨论。这样设计搭配组合,才能节约探索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
三、分层设置问题,牵引学生提升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的问题既要切合教材内容,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特别是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更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时机。提问和回答,是实现师生互动的不二法门。分层教学的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具有科学合理的原则。实质就是掌握一个度的问题,怎样把握好这个度,是一个优秀老师的水平。为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搭建一个桥梁,达到课堂教学科学化、合理化,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们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层层深入理解课文,我们就可以设置如下层次问题进行引导:1.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2.通读全文,想想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3.学习了本文后,如果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给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从基础层次的学生开始,依次来完善这三个问题。同学们在这样的问题启发下,纷纷发表见解,迸发出探索创新的思维火花。
四、丰富教学形式,自主分层学习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喜欢新异,追求丰富多变。任何一种固化的教学模式都能引起反感,使他们产生审美疲劳。学生的差异老师要正视,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只是自身智慧的差异,每一个人都有别人所不及的优点和优势。教师要具有一双慧眼,能够洞察学生潜在的优点和智慧,使他们有展示的机会,为他们创设一个表现智慧的平台。这就是分层教学法的好处,也可以说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一个展示机会。
比如,为了引导学生丰富知识积累,拓展视野,我们就可以适时开展一些形式特殊的学习活动。如,诗词朗诵会、名著知识大擂台、语文知识竞赛等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参加任何一种活动。这样在活动中每个人都能发挥出特长,体现自身的价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参加某一项活动其实就是一种自主自发的分层学习。有的学生可能从观看知识竞赛中感到自己知识的空白,激活探索语文知识的兴趣;文言不好的同学特意参加“古文古意”,通过学家对《前赤壁赋》《狼》等教材文言文鞭辟入里的分析,激活自己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总之,自主分层是自己根据不足来参加教学活动,这样学习效果才确切、明显。
初中语文的分层教学,是照顾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措施和途径,是规避课堂马太效应导致两极格局的不二法门。通过分层教学,使学生扬长避短,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不同的层面获得不同的成就感受,提高各自的学习能力,是分层教学的实质和优势。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为上一级学校培养人才的重任,研究使每一名学生成才的方法,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不容我们不重视。
参考文献:
[1]李晓菊.浅议生本理念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A):初中,2011(02).
[2]李智贤.构建以生为本高效语文课堂的几点要素[J].学苑教育,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