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杏花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3、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
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1、杏花:原产国在中国,分布的地方都是很广,树龄可以达到了一百年以上,可以赏花又可以采果,而杏花在三四月的时候所展现出来的和桃花、梅花都有相似。
2、映山红:映山红属于观赏花之一,而在古代的时候很多墨客都是为映山红写了不少赞美的诗句,而且映山红基本都是很有强大的生命力,花期主要是在一月到七月。另外,映山红有着“木本花卉之王”的美称。
3、桃花:在四月里盛开的桃花,都是有着很美的一个场景来的,其实对于桃花的意义有着爱情的一种,而桃花也是会给到人们爱情里的一个机遇。
4、油菜花:油菜花,也是一个美丽风景之一,而在植物学也是俗语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而在田野油菜花追逐起来,也是让菜花纷纷舞蹈起来。
(来源:文章屋网 )
2、你若是个人物,到哪都有人前呼后拥;你若是个废物,到哪都有人横眉冷目!
3、金钱好比婚姻外面的脂肪,一旦钱包瘪了,人们就可以清楚的看清婚姻的本质。
4、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努力奋斗仅仅是为了能活着,别冠上努力奋斗是为了成功那么冠冕堂皇的理由。
5、生活很现实,当你啥都不是时,只能低着头,让别人说了算。而等你强大到一定的程度,你才有机会说了算。
6、水不试,不知深浅。人不交,不知好坏。时间是个好东西,验证了人心,见证了人性。
7、如果有人用钞票扔你,跪下来,一张张拾起,不要紧,与你温饱有关的时候,一点点自尊不算什么。
8、没有人会为了你的未来买单,你要么努力向上爬,要么烂在社会最底层的泥淖里,这就是生活。
9、没有力气再往前走,也没有余地往后退,原地踏步又让人焦虑,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生活。
我们首先要探讨三个问题。一,银行业没有清晰的产业链主体,那么其盈利根本上由什么决定?二,理解行业定位才能预判发展前景,中国目前银行的核心定位是什么?三,在盈利动因和核心定位重审的情况下,什么才是银行的关键财务指标?探讨了这三个问题,我们才能理解金融深化对银行带来的巨大机遇,才能理解银行业“调结构”的过程将是一个相对漫长的盈利模式重构过程,才会去选择那些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模式。
制度差异决定盈利动因
“脱媒”和多元化经营是各国近现代银行挣扎与发展的主线。
直接融资方式的兴起和繁荣,使得银行面临的竞争重心从内部转向了外部,带来了“脱媒”,同时也带来了银行多元化经验的可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成为银行业从简单同质竞争迈入纵深发展的另外一个阶段。
美国银行业和日本银行业在面临资本市场挑战时的不同反应,形成了两国银行业不同的盈利模式:美国的银行,更多的是依赖资本市场,它们选择提供与资本市场互补的产品和服务,来吸引客户,提供价值;日本的银行,则选择与企业长期绑定,以更加细致和密切的服务,来获得自身发展。
市场化,是全球化浪潮中一股无法逆转的趋势。因此,黄金十年,美国的银行与美国市场一起繁荣,而日本的银行则在银企关系被打破之后,陷入了衰退。当然,也正是因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美国的银行,在本轮由金融市场引发的危机中吃尽苦头,而日本的银行,则伺机开始大规模并购壮大。
这里并不仅仅想讨论美国和日本银行业兴衰的原因,而是想借此更深刻地去理解,银行业盈利能力的驱动因素,以及在中国目前和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银行业将会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而在这样的道路上,采用何种盈利模式的银行更值得现在去关注和投资。
历史的角度:
中国银行业是不一样的故事
中国60年的银行业现展历史,可分为三阶段:(1)配合建国后经济恢复的金融整顿、(2)配合改革开放的金融制度改革和开放、(3)配合市场化体制深化对金融制度市场化改革。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前进轨迹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也决定了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宏观经济和调控政策是影响行业发展最重要的变量。一直以来,在汇率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职能结构性缺位的情况下,信贷政策是国家非常重视的宏观调控手段,而银行则是这项调控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和唯一通道。
因此,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和转型,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是密切相连的,金融深化是改革深化的内容,同时也是必要条件。对银行垄断利润的适度保护,有利于平滑改革和经济转型的波动,利率市场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脱媒”和多元经营则是银行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会。
实证的角度:
金融制度带来盈利能力差异
我们采用历史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时序样本1984年开始至今的季度数据。
美国银行盈利能力受益人口红利,是利率的正弹性收入主体,与直接融资额直接相关,与实体经济盈利能力相关度微弱,在股指上升阶段盈利能力下降。
日本银行盈利能力与利率水平正相关,与实体经济盈利能力关系密切,与虚拟经济景气度相关度不高,信贷规模是重要的正弹性变量,这是由日本和美国不同的金融制度决定。
在利率压抑环境下,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主要受到规模和资产质量的影响。在最近一轮的降息周期中,银行的ROE呈现逐渐提高趋势,其波动与信贷投放比较一致,与此同时,在规模增长和资产质量提高的双重推动下,拨备支出对利润的侵蚀作用逐渐降低。
2004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率一直呈现下降趋势,更于2004年、2005年、2008年出现了三次大幅下降,直接原因是当年对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包袱进行了大额政策性核销,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在大额核销的背景下,年底不良率较中期下降3个百分点,行业的资产质量好转,利润释放,对ROE具有明显增厚效应。
2004年以来,商业银行每年贷款投放都出现趋同的季节性规律,在年度总量控制下呈现前低后高的特征。季度额度控制和窗口指导表明中国银行业一直受政策调控的控制。因此目前银行盈利能力本质上仍是政策的变量。
中国目前银行的核心定位
与制造业、消费品等其他行业不同,银行业并没有明显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银行的产品和服务,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企业,也面向国民经济各类居民主体。银行的资金也同样来自国民经济的各类主体。
而事实上,银行业的下游实质上对应了整个实体经济,而影响银行运营的上游关键因素,则是宏观调控以及调控的主要标的―流动性。
我们有别于市场的认识在于:(1)认为银行的本质功能可归纳为:资金风险定价和传递政策调控。银行业的前景与其两大本质职能密切相关,作为政策所达的流动性通道的意义重于自身短期盈利波动,前者影响行业长期盈利能力和相对估值,后者较容易通过财务手段调整。(2)提出了“响尾蛇机制”和“流动性双圈”,作为理解政策通道和流动性传递的理论基础,解释银行业的长期供给需求关系。(3)提出了“剪刀差”先行指标,作为短期的行业估值先行指标。
事实上,下面是逻辑递进的三个部分:“响尾蛇机制”解释了中国的银行业的地位和作用;“流动性双圈”则解释了银行通过什么方式来发挥这种作用;“剪刀差的预示”采用了更加直观可统计的方式来解释传递流动性这项职能对银行市场估值的影响。
“响尾蛇机制”:
政策所达的必要环节
在目前的宏观调控组合中,汇率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对较弱,货币政策有效性又受外汇占款影响,信贷政策因此就成为宏观调控实质上最为倚重的工具,银行体系则是调控政策实施于实体经济的必要环节。
银行作为一个产业本身,位于实体经济中,又置于实体经济之上,具有独特超然的地位。银行成为连接宏观调控和实体经济的必要环节,传导政策方向,左右经济趋势,而经济的前期反馈又将影响宏观调控下期的力度、方式甚至方向。
我们归纳了与银行最为相关的三项调控手段,分别对应三项银行运营职能,来调节实体经济三大方面,这也是我们所总结的“响尾蛇机制”的三大主线。(1)调整利率水平,以资金成本引导微观主体需求,来影响实体经济总需求。(2)实施信贷额度控制,控制金融的杠杆影响微观主体的投资和需求,从而影响实体经济总供给。(3)调节法定准备金率,通过货币乘数调节货币供给,从而影响物价水平。
如所看到的,调控政策并不是单向独立事件,而是位于“响尾蛇机制”头部,实施于银行体系,后续决策受经济反馈影响,可以通过实体经济的现状和政策意图的差异来预判调控变化方向,从而推测银行可能会面临的政策环境,这次对银行业进一步进行财务分析的前提,也是判断行业趋势变化的关键。(见图1)
“流动性双圈”:
流动性累积和释放的景气双圈
本节细化了“响尾蛇机制”中的三大调控手段,简化了银行体系和实体经济的三个层面,将银行和实体经济的需求归纳为金融需求和实体需求,以流动性作为主线,观察宽松和紧缩政策下流动性释放和累积的周期变化,以及在这个周期中的实体需求变化和银行业景气周期,归纳为“流动性双圈”。
“流动性释放圈”――带来景气上升:调控政策转向宽松,主要手段有降息、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扩大信贷投放,三项手段刺激银行对外释放流动性(货币),表现为贷款增长快于存款增长,流动性大量释放到实体经济中,刺激微观主体实体需求复苏,进而刺激金融需求成倍上升。
“流动性内流圈”―带来景气下降:调控政策转向收紧,主要手段有加息、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收紧信贷投放,三项手段鼓励银行对内回收流动性,表现为存款增长快于贷款增长,流动性从实体经济回流至银行体系,微观主体需求萎缩,金融需求加倍萎缩。(见图2)
上下两个流动性双圈中的关键因素是货币和信贷代表的流动性状况和流向,而流动性变化的起因则是宏观调控的方向。
从调控转向到银行回收/释放流动性到进入实体经济影响实体需求,至最后的金融需求变化,是一个周期的变化,景气上升和下降周期往往是互相衔接的,即,景气顶点必然跟随着景气下降,而景气的低点之后也必然跟随着景气回升。这是调控的波动周期,也是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必然结果。
对银行来说,存款增长快于贷款增长,流动性从实体经济回流,这是流动性累积景气收缩的阶段,但也是下阶段流动性释放景气回升的充分条件,当政策转向的必要条件出现的时候,流动性的另一个周期也启动了。
“剪刀差的预示”:
流动性拐点即是估值拐点
中国目前最有力和最直接的调控工具,正是信贷政策,银行事实上是宏观经济最可控和最有力的调控通道,因此我们把银行信贷作为经济先行指标来判断经济的景气周期。
但是,在一个完整的周期里面,景气上升和下降的机制是不同的:景气上升,受政策拉动,是资金供给的刺激起了作用;景气下降,是购买力透支,导致实体需求萎缩;因此在判断上升和下降的时候,需要分别参考信贷剪刀差和货币剪刀差两个指标。
信贷剪刀差=贷款增速-存款增速表征流动性(资金)的方向,信贷剪刀差为正,代表流动性从银行体系流向实体经济,资金供给刺激实体需求,经济景气度即将提升;信贷剪刀差为负,代表流动性从实体经济回流至银行体系,实体需求萎缩,对资金的需求下降,经济景气度下降。
货币剪刀差=M1增速-M2增速表征现实购买力相对潜在购买力的增速,相对M2,M1是活跃度更高的货币,也是更具有购买力的货币。因此,货币剪刀差为正,代表现实购买力比潜在购买力更强大,目前的实体需求旺盛,但未来将会减弱;货币剪刀差为负,代表潜在购买力比现实购买力更强大,目前实体需求较弱,但未来有增长的能力。
在经济景气低迷末期,信贷剪刀差可以作为先行指标,用来预测经济景气度是否和何时上升;而在经济繁荣末期,货币剪刀差则可作为先行指标,预测需求下降,从而判断经济景气度恶化的拐点是否已经到来。
我们采用2006年至今的剪刀差数据和行业估值数据,对本文所提出的剪刀差理论进行检验,可以看到完整的一个半周期,主要结论如下:银行业估值走势与剪刀差指标基本同步;银行业估值溢折价的转折点在流动性拐点处。(见图3)
从盈利动因和行业定位的角度解读银行财务
效益因子和效率因子
按照传统的银行利润表分解方法,可以得到生息资产、息差、手续费收入、成本费用、拨备、税率等六项银行盈利动因。
我们认为,前三项因素反映了银行资产的盈利能力,后三项因素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银行管理效率,因此定义前三项因素为效益因子,后三项因素为效率因子。
我们查看上市银行整体财务数据,用利润贡献度分析和利润敏感度分析,来研究这六大因子对银行盈利能力的不同影响。
2008年和2009年对比,银行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2009年流动性泛滥带来息差大幅下降,2008年全年和2009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净利润分别增长30.5%和下降3.2%。
根据利润分解的情况,可以看到,在两期的利润增长中,贡献度或者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生息资产规模因素和净息差因素,在传统经营占主导的行业格局下,手续费收入未能构成重大因素。
同样采用2008全年和2009年上半年财务数据,对这六项因素做敏感性测试,结果显示对净利润增长贡献最大的效益因子敏感度明显不如效率因子,这是因为成本、拨备、税率更接近利润终端,而对净利润的影响更为直接。
每提高1个百分点的成本收入比、拨备占比、有效税率均会带来超过1个百分点的净利润下降,而每提高1个百分点的生息资产增速以及手续费收入、扩大1个基点净息差则对净利润影响小于1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动态指标反映趋势
通过当年盈利和拨备积累,提高资产质量承受能力:不良贷款包袱曾经是压在银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对银行盈利成果和资本金安全都造成重大的威胁,但短短5年时间就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善。2009年底,商业银行整体不良率为1.58%,不良贷款余额为4970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55%。
根据银监会年报对主要商业银行口径的统计数据,2003年底,主要商业银行不良率为17.9%,拨备覆盖率仅为19.7%,不良贷款余额为2.1万亿元,是当年主要商业银行净利润的72倍多。经过5年多的改革和发展,2008年底,主要商业银行不良率大幅降低至2.43%,拨备覆盖率达到117.9%,不良贷款余额锐减至4865亿元,占当年净利润的93%。
商业银行主要有三种方式来消化不良贷款压力:(1)贷款减值准备;(2)当年净利润;(3)资本金及所有者权益。
虽然没有2009年最新的数据,但比较2003年底和2008年底,在过去的五年间,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占贷款减值准备余额、占当年净利润比例、占所有者权益比例,都出现根本性好转。2008年底,不良贷款余额低于贷款减值准备余额和当年净利润,仅占所有权益的15.7%。不良贷款对净利润及股东权益的最大静态负面影响均在可承受范围内。
同时,我们也做了敏感性测试,也根据不良率增加1个百分点下各项指标变化,来测算不良贷款的动态影响。2003年,即使在不良率高达17.9%的情况下,1个百分点的不良率上升仍对当年净利润产生根本蚀,对股东权益产生重大影响,增加1个百分点的不良率所增加的不良贷款是当年净利润的4倍,占当年股东权益余额的13%,而这两个比例在2008年末则下降至0.38倍和6%。
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压力和拨备缓冲利润消耗的效应并存:从静态指标层面,我们关注四项指标的综合影响:不良率、拨备覆盖率、关注类比例、贷款减值准备/贷款总额。其中,不良率和拨备覆盖率是常规观测指标;关注类占比则体现了公司或有问题正常贷款的比例;贷款减值准备/贷款总额则反映拨备对贷款总额的风险覆盖,而非仅仅是对不良贷款的风险覆盖程度。不良率和关注类占比越小资产质量越好,拨备覆盖率和贷款减值准备/贷款总额越高说明资产越安全。
根据2009年上市银行的中报数据,在四项静态指标体系评判下,大行关注类贷款占比较高,拉低了资产质量的安全性。
但从拨备覆盖的角度看,大行的贷款减值准备/贷款总额比例较高,而拨备覆盖率相对位于同业较低水平,说明大行的拨备更侧重全面覆盖,而股份制银行的拨备更侧重不良资产覆盖。相对来讲,在行业扩张背景下,我们更看重贷款减值准备/贷款总额,因为这个指标代表了对贷款总额风险覆盖。
从动态层面看,虽然有各类不良贷款迁徙率,我认为最直观的比例是关注类贷款/不良贷款这个比例,这个比例代表了关注类贷款对银行资产质量的现实压力。
中间业务:用发展的眼光解构数据增长
在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日益减轻,并将不再成为行业利润关键影响的情况下,中间业务将成为银行之间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分化的焦点。
现阶段,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小,银行财报中对这块收入的统计和归纳也相当粗糙。在“脱媒”的大环境下,发展中间业务的能力和质量将决定银行整体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增长的模式。
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对目前可得的数据进行解构,以筛选值得投资的中间业务模式和相关银行。
服务增值类业务增长提速:现阶段银行报表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源较杂,我们根据银行收费收入与非银行金融市场的关系,将目前银行的中间业务大致分为三大块:交易结算类、销售类和服务增值类。
第一类是银行的传统收费业务,来自银行清算结算等业务,收入占比大约40%左右,增速基本稳定;
第二类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借用银行渠道支付的费用,收入波动较大,属于银行的外生性收入,基本不可控,但随着非银行金融市场的景气度而增长;
[关键词]环境设计 民居文化 个性塑造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世界愈发变小,经济大国的强势文化也在无声中扩展自己的领土,开始了对民族国家文化的侵蚀,特别是地域文化,几乎已经消失殆尽。资本的全球化也对传统环境设计产生了冲击,并且甚至开始蚕食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体系。面对资本全球化带来的城市外延的不断延伸,作为保存地域文化的古民居如何在现代环境设计的语境下生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
地域特征是比较广泛的概念,对其具体的理解,可以分为自然与人文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是地域区别于其他地域最显著的标准。也是环境艺术设计应该重点考虑的影响作品成败的因子。中国传统的建筑是根植于本土地域文化的血脉中,它与世界其他地域建筑一起,构成人类建筑文化中既相互区别由相互互补的文化景观。民居作为地域文化最显著的建筑形制,一方面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由于民居建筑深入到大众的生活中去,与大众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而它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与浓厚的民族文化。如北京的四合院,西南的吊脚楼,陕北的窑洞、闽南的土楼,青海的庄巢,广西的麻栏,草原的蒙古包,高原的石碉房,傣家的竹楼,大理及丽江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等,都是中国丰厚正规的民居建筑文化遗产。
由于各地域的历史传统,审美文化、生活习俗等存在不同,加之自然条件与地理特征的影响,故中国民居建筑形制因地域的不同特征更加明显。四川处于温带与亚热带相交替的温度带,加之盆地地形,多山,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潮湿。所以川内的建筑以木石为材料,外观以披梳屋厅台、吊结合地形和穿斗式结构为其主要特征。建筑结合山地地形发展,有台、坡、梭、拖、挑、吊等多种建筑手法。洛带古镇便是其中典型代表建筑形制之一。
二
位于四川成都市龙泉山脉中段的二峨山麓的洛带古镇,建于三国蜀汉时期,传说因蜀汉刘禅的一条玉带落入其镇中的八角井而得名。走进洛带古镇,浓郁的文化氛围感染者造访这里的每一位游人。呈“一街七巷子”的千年老街、客家民居、林立街道旁的商铺等都在言说这客家的移民文化。洛带古镇居民主要以客家的移民后裔为主,走在古镇的每一处,你都能感受到客家传统文化的缩影。镇中还遗留有众多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有名的如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等。在洛带古镇适应城市化的过程中,其自身的角色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继续为当地民众提供生活、生产的地域的同时,它也开始承担为城市民众提供休闲与娱乐的缓冲场所。
从洛带古镇后期兴建的客家土楼博物馆,可以明显的发现其环境设计者在适应洛带古镇角色变化中设计的巧思。以客家土楼博物馆为中心,巧妙地将围绕其身旁的岭南街区、客家美食街区的博客小镇,融入其布局中。客家土楼博物馆中由年画、泥塑、竹编、香包等非物质遗产组成的洛带民间艺术保护发展中心与客家美食街区品尝种类繁多的客家美食和来自天南海北的特色小吃,以及博客小镇的古典生活馆、画廊等艺术区相结合。一方面为当地的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当代产业的转型,使得当地更多的居民意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对当代古建筑为代表的遗留文化产业的保护是极为有利的。另一方面,凸显了本土文化在现代城市化不断蔓延中寻求自我生存的一中新的模式的尝试。既保留和宣传了本土文化,又将其融入到城市化中,不致使本土文化在现代经济文化中失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洛带古镇不仅仅很好的保留了自己特色的地域文化“个性”,还通过对其角色的重新定位,由单一的居住小镇转向多元发展的历史古镇,将其融入现代城市发展布局中,充当了为紧张的城市生活降温的场地。我们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应该充分借鉴这些经验,特别是在对城市周边的历史遗迹,应该积极的将其融入到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使其在千城一面的今天,充当一座城地域文化的“个性”的呈现者。
三
一个地域的“个性”受到地理、资源、文化传统、民族、基础设施、市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而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一个地域的“个性”又往往集中体现于其对本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中。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习俗,语言等,都决定着每一个地域独特的、不可互换的“个性”。因此一个地域的环境艺术设计必训体现对该地域历史理性和人文精神的理解与体验,展示该地域“个性”的社会图景与地域文化气象。尽管洛带古镇在其适应现代城市化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有其值得借鉴的一面。但其在地域本土文化的开发中,过多的趋向了对商业的依赖。其中的环境艺术设计者更多收到商业因素的影响,弱化了对以客家文化为代表的本土文化因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提炼与运用。
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本土文化的现代化,不仅要求我们将其融合进现代城市发展的布局中,更要求我们对文化资源的恰当利用,使积淀已久的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价值,彰显地域自身的“个性”。
综上所述,地域文化为代表的传统建筑虽然不能再适应现代城市居民的需求,但其作为地域文化“个性”的记忆者,蕴涵着地域群体深层心理中巨大的而坚韧的力量。所以在城市规划的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更多恰当利用其地域文化的因子,使得地域城市的规划设计中既保护本地域文化,又兼顾现代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新时期的“个性”地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蒋晓丽,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