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无线电监测

无线电监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无线电监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无线电监测

无线电监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无线电 管理 监测 电磁兼容

一、电磁兼容的概念

所谓电磁兼容,就是指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频率资源条件下对各种电设备可以共存,但设备的共存并不会引起其他设备降级研究的一门学科,电磁兼容实际上就是研究电磁干扰源的特性、电磁波传播的特性和扰电磁设备的特性,并通过设备测量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和测量的结果对电系兼容干扰情况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二、电磁兼容存在的必要因素

电磁兼容存在的必要因素主要有三个:电磁兼容通常要有一个特定的环境空间,电磁兼容所处环境空间的可大可小,没有明确的规定;电磁兼容必须同时存在干扰源装置和扰设备,;电磁干扰能通过一定的空间,将电磁干扰源和扰体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该空间既可以是公共电网,也可以是公共地线等。

在研究无线电监测机房电磁兼容的过程中,要重视对电磁波传播的研究,通常情况下,干扰电磁波主要是通过传导、辐射和感应耦合等途径进行传播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广泛应用到电子技术,随着无线电业务的兴起和无线电监测机房的兴建,我国的无线电新技术层出不穷,无线电使用频率大大增加,呈现出日趋紧张的状态,无线电监测机房电磁环境日趋恶劣,尤其是无线电检测系统间的无线电干扰已经成为制约无线电系统正常通信和运行的首要因素。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根据我国的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可以将无线电干扰定义为,由一种或多种辐射、发射和感应耦合形式组合产生的无用能量对无线电通信系统接收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会导致无线电通信系统性能下降,导致有效信息丢失。

三、无线电干扰的类型和等级

无线电检测机房内发生的无线电干扰主要表现在无线电频谱方面。由一种或多种辐射、发射和感应耦合形式组合产生的无用能量对无线电通信系统接收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会严重导致无线电信号接收质量恶化,使得接收到的无线电信息出现差错或丢失,严重的甚至会阻断无线电通信,上述情况就是通常所说的无线电干扰。

无线电干扰通常可以划分为七个种类,这七个种类分别为无线电同信道干扰、无线电邻信道干扰、无线电带外干扰、无线电阻塞干扰、无线电互调干扰、无线电杂散辐射干扰和非无线电设备的干扰等。

无线电干扰的等级是通过实现无线电管理和频率指配的协调,根据无线电干扰的情况和程度,将无线电干扰分为允许的无线电干扰、可接受的无线电干扰和有害的无线电干扰三个等级。

辐射电磁波的非无线电设备的干扰主要来自高压电力线、医疗设备、信息技术设备和内燃机点火系统等。无线寻呼业务会对其他通信业务造成一定的干扰,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寻呼系统的基站建设都是采用大区覆盖的方式,其具有发射功率大,天线增益高的特点,通常能以一个基站实现大范围大面积发射,目前寻呼发射机架设过多,布局不合理,寻呼机设备老化不符合使用标准,户对电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四、无线电监测机房的电磁兼容控制技术

无线电监测机房的电磁兼容控制技术,是有效提高无线电监测机房设备电磁兼容性必须采取的综合的有效的骚扰抑制措施,在无线电监测机房的设置中对电磁兼容性骚扰传播途径进行层层设防,这样才能达到无线电检测技防设备正常运行的目的。无线电监测机房的电磁兼容控制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无线电监测机房电磁兼容控制技术中的屏蔽技术。屏蔽是有效抑制无线电辐射干扰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在该技术的使用中,应该注意屏蔽技术通常要和接地技术共同作用,才能使得无线电辐射干扰的抑制效果达到最佳,屏蔽设备通常采用金属集装箱,或者在塑料集装箱内部涂一层金属作为屏蔽层,可用作屏蔽层的材料要具有高导电性和导磁性,常用的屏蔽材料主要有钢板、铜箔、铝板和铝箔铜板等,这些材料的屏蔽效果极佳。

2.无线电监测机房电磁兼容控制技术中的滤波技术。该技术主要用于切断沿导线传播的传导骚扰,这种方式的电磁兼容控制效果较为良好,也可以说滤波技术是有效抑制传导干扰的重要途径。

3.无线电监测机房电磁兼容控制技术中的接地技术。线路接地技术属于线路设计的范畴,接地技术对无线电监测机房的电磁兼容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电磁兼容控制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科学合理的接地能使得无线电监测机房的电磁兼容设计更经济更有效。

4.无线电监测机房电磁兼容控制技术中的隔离技术。在无线电监测机房电磁兼容控制技术中,隔离技术是切断地环路干扰的关键性技术。

5.无线电监测机房电磁兼容控制技术中的平衡传输技术。无线电监测机房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过程中,将不平衡传输方式改编成平衡传输方式,并将其与隔离技术有效结合起来,能实现进一步抑制地环路的干扰。

要想使得无线电监测机房涉笔和系统达到电磁兼容状态的技术,通常要应用屏蔽机箱、电源线和信号线滤波、接地、电缆线设计等技术。

五、无线电监测机房电磁兼容分析的必要性

无线电监测机房电系兼容性的分析计算贯穿在机房无线电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尤其是在无线电监测机房相关设备频率指配的审批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电系兼容干扰分析计算,以此作为无线电监测机房相关设备频率指配和批准设台的重要技术依据。为做好无线电监测机房的电磁兼容分析工作,必须建立基础的数据库,及时反映出无线电监测机房设备的频率规划、分配和指配等情况,科学合理的无线电监测机房设备数据库和天线数据库,能有效反映出无线电监测机房的位置、性能等情况,记录无线电监测机房内部的电波监测数据。

在以上数据库基础上,还要根据不同模式的无线电监测机房建立相应的数据传感模型,通常情况下,在无线电监测机房的通信系统中要根据电磁传播的实际方式,建立相对应的传播模型,对无线电监测机房电系兼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能有效减少无线电监测机房内设备对于同信道、想邻信道、减敏和互调等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干扰,以免接收机输入端因受到电磁干扰导致其性能呈现恶化趋势,有利于对无线电监测机房内部故障进行及时监测和排查,使得机房内的设备能够良好运行。

六、总结

对无线电监测机房的电磁兼容情况进行细致分析,能有效做好无线电管理工作,避免出现无线电干扰的情况。对无线电监测机房的无线电干扰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排查,能有效提高无线电干扰排查的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电磁兼容理论能及时准确的判断出无线电监测机房出现无线电干扰的原因,并用电磁兼容理论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有效提高无线电干扰排查效率,无线电监测机房内设备的无线电干扰现象减少,就能使得设备在运行中保持良好状态。

参 考 文 献

[1]张跟全,马飞,李大艳.频谱管理中的电磁兼容性分析[J].无线电工程,2006,10.

[2]宋起柱.RFID技术及电磁兼容研究[J].中国无线电,2005,12.

[3]王定华,赵家升.电磁兼容原理和技术[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5.

无线电监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格化;无线电监测;无线电管理

1 前言

无线电监测和管理是国家开发、研究、使用卫星轨道实现无线电资源的合理运用。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合理保护卫星轨道使无线电使用者能够实现正常工作而不会受到干扰。由于无线电通讯事业迅速发展,我国的无线电监控和管理设备也日趋完善,应用范围原来越广泛。现在无线电通讯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导致无线电的管理工作变得十分困难,无线电监测的频谱环境也变得非常复杂、无线电波阴影和多径现象十分严重。无线电通讯技术从以往的大功能、大区域覆盖到现在的宽带微功率、微蜂窝发展,传统的“以点带面”的监测方式和粗放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再加上“信息孤岛”现象的出现,各个无线电监控系统之间不能很好的实现信息的交互以及数据的流通,很难形成具有全局化的信息,影响了自动化的进程和办公的效率。

国外一些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使用无线电的经验已近百年,比如美国在1934年颁布的电信法,到如今已经修改了百余次;英国在1949年制定的《无线电报法》进行了几次比较大的修改;日本在1950年颁布的《电波法》也修订了将近50次,这些法律法规都明确的规定了无线电管理机构的任务和职责。而我们国家的无线电使用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之前对无线电设备一直严管,很少有个人设置电台,无线电的管理也是由保密部门负责。所以我们国家无线电监测和管理的经验只有二十多年,不管是管理水平还是设施设备的完善和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过的无线监测和管理也面临着很多机遇,我们应加快无线电监测和管理建设的步伐,创造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填补无线电领域的空白,尽可能的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2 传统的无线电监测和管理面临的问题

传统的无线电装置一般将高山顶、高楼顶作为最高点,在最高点的位置建造或者购买所需面积的房子用来配备无线电监测装置和监控设备。建造对应高度的无线电铁塔,同时配备安全、通讯、电力等设备。在传统的无线电监测和管理站,往往选择高塔、高山、高楼等地。其装置对电磁的环境要求非常高,周围不能有影响无线电信号的设备存在,需要周围环境较开阔并且没有明显的障碍物。

第一、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楼林立,传统的无线电监测装置已经不能覆盖所有区域,不是城市的制高点了。在信号传播的过程中,无线电信号经过无数次高楼的反射和折射,信号变得很弱,严重的影响了无线电监测的功能,有些无线电站点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定位功能。

第二、无线电面临的频谱环境渐渐变得复杂,无线电频率已经从之前单一的信号频率变成大功率、大覆盖的微蜂窝和数字信号。无线数字集群、WLAN等技术进入了越来越多的家庭,总体出现了一种微功率、高速的发展趋势。如图2-1所示,不同颜色的圆圈代表着不同频率的覆盖范围,F是无线电监测总站的覆盖范围但是无法真实的统计A频的占有率。

第三、传统的无线电监测装置要求灵敏度很高,覆盖的范围也相应的比较大,对无线电监测的设备和技术要求都很高。另外,装置的体积大需要另外建造较大面积的房子,需要有专门的看守,运营费用、人工费都很高。目前,具有测定方向位置的无线电装置占总装置成本的70%,但是在实际运营中,测定方位的装置使用频率确实最低的。

为了解决现今无线电监测和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网格化监控和管理。

3 网格化技术在无线电监测和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网格化无线电监控和传统的无线电监控最主要的不同是以各区域监控采集的数据为基础,通过网络传输将这些数据汇总传到总的控制中心,并且将这些数据进行技术性分析。

从理论上来讲,新型的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放弃了原有的单一频率无线电信息监控,采用全球化的定位系统,从空间、时间、场强、频率多个维度来采集数据,通过各种模型和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这些数据最大的潜能,并且能为网格化无线电管理作出一定的引导。新型的网格化无线电监控图如图3-1所示,在传统的监测基础上,划分不同的监测区域,A区频率使用较低,网格划分的密度就低;BC区频率使用较高,网格划分的密度就高。网格化无线电监测需要的传感器一般采用体积小的设备就可以,不需要额外的建造大面积的工作间。对于监测的灵敏度和覆盖范围的要求也降低了,不需要选择制高点,这都大大的降低了设备的成本。

网格化无线电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无线电管理可以实现数据的整合,包括数据资源、通信资源、计算机资源,可以消除“信息孤岛”这一漏洞,方便用户的使用。以网格化作为基础并且结合无线电管理的经验,将网格化思想融入到无线电管理中去,做出针对无线电管理特点的改变。网格化无线电管理可以对现阶段存在的数据共享难、整合难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对策。使系统的兼容性可扩展性加强,也方便了设备的维修。对无线电管理系统中所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提高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4 网格化无线电监测和管理需要具有的技术

第一、网格化无线电监测节点的技术指标。频率精度:

第二、网络化工作。小型的站点需要采用无线/有线多种数据传输的方式。在保障信息运输稳定性的前提下,尽量采用xDSL 、以太网、光纤等传输方式,这些传输方式可以取得更好的传输效果。

第三、系统天线方式。在网格化技术的基础上,每一个小型的监控传感器只需要负责本区域一小部分的监控任务。系统天线不需要侧向天线,只需要监测天线。如果监测设备设立在网格区域的边缘,尽可能的运用定向天线;如果监测设备设立在网格区域的中间位置,尽可能的运用全向天线。

第四、经济型。网格化无线电监测和管理研究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传统化的无线电监测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网格化技术要设立很多的观测点,虽然每一个观测点的面积不大,但是仍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应该反复模拟,在满足监测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观测点的设置,从而降低成本。

5 结束语

网格化无线电监测和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存在不足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应基于可行性、效率性、经济型考虑,对网格化技术做进一步改进,提高无线电监测和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频谱监测手册 . 2006,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编译

[2]王芙蓉.网格化无线电监控和管理的分析和应用[D]. 浙江工业大学, 2012

无线电监测范文第3篇

(1)传感器节点的技术要求。作为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基础构成部分,传感器节点设备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整个监测网格工作的开展,其节点的灵敏度直接决定了网格划分的具体面积。因此,在设置监测传感器的节点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指标或标准,结合实际环境和工作要求来进行设置。监测节点的频率需保持在30MHz-3000MHz之间,接收的灵敏度为-95dBm,接收机的瞬时带宽不小于20MHz,频率的精度不超过0.1ppm,频率的分辨率不超过10Hz,IF和像频的抑制都应当不小于50dB等,通常监测节点所用到的解调类型有FM、CW和USB等;利用北斗、GPS或自建精度高的授时系统来作为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时差定位技术的时基;一些小型站需根据具体要求来选择满足网格化监测部署要求的数据传输方法,若条件允许应当尽量采用以太网等有线传输方式来保证传输的稳定;在安装和系统运行的过程当中必须考虑实际的环境情况;保证主机供电能适应于多种不同的方式;系统天线可根据网格建设当中的具体设计来进行多种方式的选择。

(2)关键技术。在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当中目前主要应用到的关键技术包括时差定位技术、网络化配置技术、信号分类和识别技术、信息处理和应用技术以及算法和模型技术。在对网络化无线电监测系统进行研发与推广应用时,应当在充分了解网格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试点网实验运行,实现监测体制、应用平台的协调配套。此外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结合技术手段来推动系统整合应用的实现。

2无线电管理中网格化管理的应用

2.1无线电管理中应用网格化管理的意义

无线电管理指的是国家所设立的专门机构通过对卫星轨道、无线电频率资源的研究、开发和使用来保证卫星轨道与无线电频率资源的有效、合理地利用。网格化无线电管理的应用使得传统的管理思路转变为了主动服务、合理精密的管理思路,在管理模式上更为符合当下数字化、微型化和智能化的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其利用单元网格的建立来对模型和趋势做出分析的管理手段有效地凸显了管理的重点,同时监测区域的精细化管理很好地促进了无线电技术设施的建设。网格技术促进了不同的无线电信息系统的有机整合,一体化程度高且方便了信息资源之间的实时共享,给无线电监测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网格技术利用统一、规范的通信协议、数据结构来管理内部数据,将网格内的数据集中地联网到了相应的数据仓库当中,给数据的集中化管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使系统的扩展性、兼容性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为了方便资源的共享,网格技术采用了以服务性为核心的SOA架构,有效地避免了不同架构系统应用当中的信息关联度差的缺陷。此外,网格技术当中的虚拟服务技术在提高相关物理设备利用率的同时大大减少了开发的资金投入,并且使开发的流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简化。

2.2无线电管理网格化的分层及功能

无线电管理的网格化呈金字塔式分为五层,其中以第五层作为最高层,具有最大的网格面积,并逐层递减。其中:第五层为信息总览层,单网格面积260㎞²,对监测区域的无线电业务分布和使用以及区域内人口和企业等社会类信息进行监管;第四层为公共信息层,单网格面积29km²,是对第五层信息的细化;第三层为统计分析层,单网格面积3.24km²,主要是用以展示各业务的数据统计分析、挖掘结果等方面的信息;第二层为监测或业务网格层,单网格面积0.36km²,主要用来监测频谱以及管理各无线电业务;第一层为管理网格层,单网格面积0.04km²,主要用来对网格管理的具体信息进行记录,它是网格化的基本管理单位,在展现最小管理尺度的同时对管理区域进行了矢量化的划分,给数字化管理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整个网格化分层管理首先对对象部件做好数字化的编码,通过资源数据库的建立来给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其次对监管的对象和业务属性等做出网格化划分,以保证管理业务的动态化与精细化;最后,有针对性地对各个无线电业务做出网格化处理,使得监测对象、管理主体更加明确,促进了管理平台的直观化和清晰化。

3结语

无线电监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无线电监测 发展 问题 设备

无线电监测系统的三个主要功能是:对电磁环境进行监测,为频带的划分和分配,频率的指配提供依据;监测、定位和查处非法、未知的无线电信号,维持空中无线电波的秩序;管控合法的无线电用户,使他们工作在指定的频率上,开展指定的业务。针对频谱监测的这些功能,无线电管理系统对频谱监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网络化、精细化、主动认知识别、频谱资源服务等要求,促进了无线监测新技术的发展。

一、无线电监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无线电监测设施虽然在数量上已初具规模,但对于迅速发展的无线电事业来说这些技术装备仍不能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在今后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方面,在部分地方开展的“网格化监测网”建设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一些问题将会逐渐显现,包括:

1、监测设备的监测频段范围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原有设备的监测频率范围一般上限只能达到3GHz,无法对各类新的更高频率的信号开展监测。现在使用3GHz频段以上的无线电新技术发展迅速,相关新应用层出不穷,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对监测设备频段覆盖上限的要求至少应该在6GHz~8GHz,对一些特定使用区域的要求可能更高。总体来看,目前部分边界区域、重点用频区域的监测能力尚显不足,监测覆盖率低。

2、对一些特定需求的无线电安全保障不能满足需要。现有的通用监测设施因监测频率范围宽,相对于某些专用频段的保障需求,相关设备和天线监测灵敏度大大低于所用装备的接收灵敏度,往往这些装备受到干扰了但监测设备监测不到,监测数据不能反映实际的用频情况。

3、监测到的频谱数据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挖掘。频谱数据多数以原始的频谱图、瀑布图和数据表格形式出现,缺乏与频率台站、发射源参数、环境参数等其他要素的关联和综合处理,以至于这些频谱数据无法为频谱管理和频率分配提供辅助决策参考,不能及时转换为对无线电管理工作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二、无线电检测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2.1普及分布式监测的概念

以往的无线电监测基本上都是以单机或客户端、服务器(C/S结构)远程联网的方式来进行操作的,通过远端监测站将监测数据传到客户端或中心站进行处理。这种模式对数据传输的要求高,在监测站数量较少时运行尚好,但当网络上分布大量监测站时,就会产生传输压力大、监测效率低、可靠性差的问题。实际上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的并不是那些实时监测出来的信号数据,而是这些数据背后说明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只需系统提供按我们设定的指令返回的结果。借用云计算的概念,我们完全可以把分析软件做在网络上监测站所在区域的服务器(或区域中心)中,使这些分布在远端的监测站都“智能化”起来――在用户端利用浏览器或应用客户端的方式根据需要访问这些智能监测终端,发出操作指令,由这些智能监测站将监测数据处理后将结果返回到用户端。通过分布式监测(云计算)的概念,可以大大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加速各监测站和监测设备的智能化进程。

2.2建设一体化的体系平台

要完成监测数据对频率管理机构的支持,使各类监测数据的结果能够转化为有效的工作数据,就需要各级无线电行政管理机构和监控中心以及各类监测站协同工作。在技术层面上,这基于一个集频管、监测、保障为一体的平台。这个平台整合了监测、频率、台站、地理信息等多种业务应用能力,数据库、指挥系统及干扰查处等辅助应用系统,满足各类频管业务和信息系统跨业务、跨区域的一体化管理需求。在一体化平台上可运行各类不同的软件,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和满足不同任务的需要,可以随着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应用和操作软件。一体化平台还可方便地随时随地增加临时监测点并就近入网,这些临时监测点可以是地面的也可以是空中或水上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化监测系统。一体化平台还需要建立一个网络安全管理中心,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信息安全监控和管理服务平台,建立全网的操作日志监控管理。可比照数字证书方式管理各类不同的用户。用户登录,需要使用安全密钥(U盾)和自己设定的密码口令登录,安全中心认证其身份后,可按这个用户的级别,开放不同的业务和访问权限。必要时,在网络传输上还可以进行加密处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未来的无线电监测技术在当今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将会产生革命性的突破。因此,必须要无线电的保障工作,解决监测技术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逐步实现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的网络化、智能化、规范化。

参 考 文 献

[1]周鸿顺.我国无线电监测工作的现状与发展[J]. 邮电设计技术,2002,08:9-15.

无线电监测范文第5篇

    1网格化监测网的主要特点

    网格化监测网主要是指在各传感器节点(小型监测站)之间采集数据的相关性特点,通过网络传输方式传输汇总,并将各种数据实施相关性处理,形成符合监测要素的各种结果,使无线电监测任务在更大区域、更多数据、更长时间的环境中得以完成。就原理而言,网格化监测系统完全打破了传统上各固定监测点采集的数据之间非相关性或者弱相关性限制,运用GPS同步技术,由各传感器采集到包括时间、坐标、频率、场强、占用度等多维数据,利用本地存储和多种传输方式,通过各种算法和模型进行深度挖掘,提高数据可使用性价值,做到数据价值挖掘最大化。简单来说,网格化监测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网格化监测网是基于智能化管控系统平台的;二是网格化监测网是以监测数据库为核心,以任务管理为中心的;三是网格化监测网基于多重叠覆盖原则细分监测区域,联网构成一个分布于各区域的网格化监测系统;四是网格化监测系统具有与无线电管理紧密相关的明显特点和丰富的应用功能,其中涉及时差测量技术、网格化配置技术、信号分类与比对技术、联合定位技术等。

    2网格监测数据库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监测数据库是监测网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所有后期的数据分析和应用扩展都是基于监测数据库来进行的。如何使频段占用度统计数据更接近于真实情况?如何开展电磁环境自动监测和评估分析工作?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现实课题,而这些工作除了具备良好的监测模式外,还必须依托准确和全面的监测数据库。目前主流监测测向系统虽都具有了数据的采集和简单的分析处理功能,但没有形成完善的监测数据库,在监测数据的加工和再利用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很多监测任务形成监测报告或存档就结束了,没有对监测数据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利用。而本文所阐述的网格监测数据库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以实时采集节点数据为依据,按照网络计算架构设计,通过对海量的多维数据进行过滤、比对、相关性分析,通过数据挖掘整合成为动态数据库集合,其具有分布、异构、动态和自主等相关特性,是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网的核心。

    3网格监测数据库的建立及运行流程网格监测数据库包括实时节点监测数据库、动态监测样本库、信号模型特征库、历史统计分析结果库、台站管理数据库、频率规划数据库等。所有监测数据都应该提供采集的时间和地点信息,以便于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网格监测数据库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积累和完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3个流程环节。

    3.1原始数据的采集系统这是整个监测数据库建立的最基本要素和基础性工作,必须掌握以下采集原则:(1)数据采集要确保一致性和准确性,尽量避免虚假信号和不确定性信号的产生;(2)针对不同的业务频段,制定相应的监测数据采集工作规范,保证监测数据库的有效性;(3)测量参数集和数据采集策略,根据监测地点、时间、内容(业务种类),选择恰当的测量参数(智能化匹配)。在这个环节,按照数据采集规范和数据采集策略,收集到原始数据并按规范数据格式存储。生成实时节点监测数据库并对异常和可疑信号进行实时快照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