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务业发展论文

服务业发展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服务业发展论文

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生产业

当前,我国一些大城市的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经验来探讨我国大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纽约是美国的经济中心,也是世界金融与贸易中心及文化和信息中心。在2006年国际城市竞争力排名中,纽约城市竞争力排名全球第一,是国际大都市的成功典范。2005年,纽约三次产业产值构成比为0.2:11.4:88.4,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88.4%。同年,纽约三次产业就业构成中服务业就业比重为89.3%。可见,纽约已呈现明显的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结构。纽约发展服务业的主要经验有:一是出台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20世纪50年代,纽约市政府为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计划,鼓励服务业的发展。如,增加研发资金,鼓励企业创新以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采取抵减税收措施来鼓励私人投资,实现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在政府采购、进口贸易、折旧政策、信贷等方面给予企业资助,扶持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促进其结构升级。纽约市政府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减征房地产税5年计划、免除商业房租税及曼哈顿优惠能源计划等。通过实施“数字化的纽约,线路通向全世界”的产业发展战略,推动高新技术区域的建设。纽约依据市场需求制定教育培训政策,使教育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科技进步推动了纽约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使纽约市的金融、保险、不动产、运输、信息等服务行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纽约就业增长最快的行业都集中于服务业。二是强化生产业的主导地位,引导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一方面,纽约依托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传统产业现代化。另一方面,在大力发展电子、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强化生产业的主导地位,发展金融、商务服务、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行业,使产业呈现多样化发展和融合性发展态势。纽约的生产业高度集中于曼哈顿区,曼哈顿是纽约的经济活动中心,产业和人口高度集中。曼哈顿注重发展服务业产业集群,主要通过规划和引导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纽约市政府在曼哈顿区修建大量商业办公楼、展览中心及住宅楼,还修建穿过市中心区的地铁。随后,又颁布曼哈顿南部规划,建成宽阔的环型高速公路、世界贸易中心等。纽约市政府的积极规划、有力调控是纽约生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大量专业性人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纽约注重加大对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以满足服务经济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高素质的劳动力创造高效率的生产力,使纽约的服务业能快速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过渡。

东京作为亚洲的国际大都市,其服务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产业结构转变和升级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产业政策指导下,日本经济开始腾飞,东京初步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东京的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服务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稳步上升,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东京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东京发展服务业的经验主要有:一是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东京着力减少对企业区位的不合理限制,使生产环境和居住环境有机融合。如,在东京的内城中就保留以大田区机械工业集聚区为代表的制造业,并使其发展成为以创新为特征的日本机械工业中心。制造业的高度发展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因为其产品附加值中有越来越大比重来源于服务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制造企业为保持其核心竞争力,逐渐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越来越多地利用分工更为专业、功能更为强大的服务性企业来整合自身的技术和服务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城市各区域实现合理的产业分工。东京重视城市内部与周边区域的分工。在东京核心区,集中发展商业、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及出版印刷等都市型工业,在东京的区域发展杂货业和部分机械业。这样,充分发挥了东京中心区的政治、金融、信息、文化等功能。三是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创新推动了东京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迅速发展。重视研发环节能促进新产品和新服务业的产生,创造新需求,活跃高新技术市场。东京的信息产业、工商业设计、经营管理咨询业等五大新兴服务业直接服务于其它行业,不断推动东京服务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二、对我国的启示

(一)全面推进服务业模式创新与服务产品创新。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历程看,生产业尤其以先进科学技术作支撑的金融服务和商务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业在国际大都市的集聚,推动了城市在服务业产业链高端的集聚,使其作为国际服务业发展中心枢纽的地位日益牢固。服务模式创新与产品创新是服务业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型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国内大都市在促进高技术型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人才优势,针对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关键技术及关键领域,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运用高科技手段,创新经营方式,不断开拓新型服务市场。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加快企业研发中心的设立,提高研发水平,加快生产业发展,促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

(二)积极规划和适时调控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国内大都市应从生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设好诸如总部经济区、金融区、会展区、旅游基地、物流基地等重点服务区域,充分发挥服务业的产业聚集效应。服务业集群高度依赖于城市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产业网络、人才集聚等基础条件。国内大都市应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外商管理部门、代表处、技术支持与服务部门、销售与采购部门及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等,努力占据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为服务业集聚创造外部条件。

(三)促进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表明,大都市城市副中心在承担城市关键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大都市应通过增强城市副中心的功能来提升中心城的整体实力,进而避免由于城市核心区负荷太大而造成的诸多负面影响。应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保证那些投资效率高、经济效益好、发展速度快的地区优先发展。在加快先进地区发展的同时,逐步缩小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使服务业的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对服务业中的不同行业,按市场、劳动力、港口和交通枢纽、科学技术、集聚因素等优势指向原则,进行合理空间布局,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

(四)吸引与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业从业人才。随着我国服务业的逐步开放和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进入国内大都市,会引发新一轮的人才竞争。国内大都市要从战略高度,建立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快营造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鼓励留学人员归国创业。鼓励各种智力要素、技术要素参与利益与股权分配。在扩大生产业发展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才。

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昆明;新型汽车;服务业

一、昆明发展新型汽车服务业的必要性分析

(一)新型汽车服务业概念解析

根据汽车产品在制造环节之后各环节在市场上的重要程度,汽车综合服务业可以划分为核心功能区、辅助功能区和特色功能区。核心功能区核心层包括新车销售、零配件供应、旧车销售、汽车保养、汽车维修、汽车租赁等。辅助功能区配套层包括试车服务、一站式服务、银行服务、汽车保险、汽车改装、汽车美容、车友俱乐部、行业协会、汽车物流、事故、驾驶培训、汽车广告、加油站、停车场等。特色功能区延伸层包括汽车展示、汽车博览、汽车影视、汽车音乐、车模展览、汽车体育、汽车电子、特色餐饮等。

(二)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要求

1、昆明——成长中的多中心城市。从居民的要求出发,开展多种形式的交通环境建设,使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更加方便、舒适;加强景观等公共空间建设,改善市民日常生活的舒适度。昆明在未来的城镇体系规划采用“多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每个中心为了实现就业和居住相平衡的效果,必须在发展房地产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发展适合本区域的特色产业群,以产业为内容,提升区域经济活力,使居民就近就业。

2、集约使用城市土地。根据昆明城区的土地使用性质以及今后发展重点和方向,对建设用地提出控制引导要求,合理分解人口总量与建设总量,从而对中心城内土地利用做出整体的控制。根据用地控制发展的不同程度,将相应的土地和人口容量分为高容量控制区、中高容量控制区、中低容量控制区和低容量控制区四个阶段。

3、重构昆明城市交通。昆明建成区车辆、人口、建筑单位密度大,交通堵塞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而且大大增加了城市经济运行的成本,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

4、对接昆明城市新规划。相关区域规划作为昆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不容出现城市断带的规划理念。在昆明城市建设的重心从西向东转移的过程当中,应注意东西部平衡发展。

(三)昆明市产业布局要求

1、产业补缺——构建服务业新亮点。现代服务业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昆明的产业规划布局是西山区主打旅游文化和特色农贸、五华区主打高新技术、宫渡区主打金融经济、盘龙区主打机械制造,为了在符合总规的基础上同时形成产业功能补缺,我们选择现代服务业其中的汽车服务业为主体发展方向。汽车服务业的主体是汽车,云南汽车产业目前已形成滇中昆明、滇东曲靖和滇西大理三地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我国的汽车工业将与国际汽车大公司开展深度合作(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汽车公司的全面合资就是例证),轿车将成为汽车工业的主体(2003年轿车的产销量首次突破50%的份额),私人汽车消费将真正占据汽车市场的主导地位,成为拉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2、延伸产业链——完善汽车休闲业。结合以上对新型汽车服务业概念的分析,核心功能的产业环节是市场听必备的,它们是市场的主体和核心,它们的集中度体现了市场的规模辅助功能的产业环节是市场相应的配套和有益的补充。它们的匹配度体现了市场的效率特色功能的产业环节是市场价值提升的渠道,它们的丰富度体现了市场的特色。

3、产业结构升级——寻求大利润空间昆明目前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80万辆而公共停车位只有3万多个,远远达不到需求。一个停车位约占30平方米,100平方米的地方可建3个停车位,按一个停车位一天收入40元算(如果按每小时10元计将远远超过这个水平),一个月100平方米的停车场可收费3600元,而100平方米的住宅一个月仅能出租1000-2000元再加上停车场修建与维护成本低,兴建停车场远远比住宅出租合算。

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收益的跳跃式发展。同时围绕“汽车生活方式、汽车旅游方式”延伸出汽车旅游文化服务业的各类业态,汽车旅游文化服务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它的目标是为私家车旅游者提供专业服务,并延伸出旅游文化产业、休闲产业业态。

(四)巨大的市场需求

1、“车旅”到云南、昆明的自驾车旅游者。昆明作为云南最大的旅游集散中心和节点城市,每年从新马泰、涌入云南的自驾车数量达数十万之巨,特别在黄金周时主要人滇通道平均每天汽车通行量达5万辆,而我们这个地块就是为这样一个巨大潜力的

市场提供符合私家车旅游需求的汽车接待中心,包括汽车旅馆、汽车俱乐部、汽车保养维护中心、自驾车旅游服务中心等;

2、“车居”:以昆明市内的私家车业主为主要潜在客户,为这些客户配套符合他们居住模式(小户型)、停车(足够停车空间)、注重汽车话题的交友互动(汽车俱乐部)、汽车文化消费(汽车文化中心)、快速通勤(社区充足的小汽车通道)等主题社区。

截至2007年底,昆明小轿车保有量已达22.25万辆,占汽车类机动车的51.13%,与去年同比增长22.85%,其中汽车类机动车达43.52万辆,未来两年内汽车保有量将突破60万辆,这也将是一个极其巨大的市场。

(五)构建新型城中村改造模式

从昆明市已经进行中的城中村改造模式来看,都是一次性拆迁安置,房地产加商业配套上马的套路,农民是失地失业,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因此,构建以产业配套、内容明确的新型改造模式,使得本地居民能够在失去土地的情况下得到房屋、货币或者是岗位等各种形式的补偿。

二、对应发展策略

(一)建立新型汽车服务业孵化基地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提高昆明中西部发展均衡度,选择西山区作为该基地的落地点。在西山区靠近五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区域,一是有未来交通优势支撑;二是对接未来高新区白领的汽车服务需求。建立以汽车旅游、汽车休闲、汽车生活、汽车服务为主导,成为既具有市场基础、具有消费容纳力、具有产业驱动力的昆明汽车服务产业孵化基地和大型汽车生活社区。

(二)分期滚动发展,完善基础设施

整个汽车服务产业的构筑和发展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必须实行分期滚动发展。由一到三个项目带动相关细分行业的发展,分期利用土地。对于昆明目前的发展阶段来说,应将进滇的人群作为先期市场开掘重点,特别是商务性质的,汽车休闲中心以及大型停车场的建设是应该作为先导的。在此之前,应该着力改善区域环境,利用项目和城中村改造相结合的特点对二三环之间的土地进行集中细致的整理,配套相应的市政基础设施,构筑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三)搭建招商平台,运作特色项目

实行业内招商,即在有实力的汽车服务企业圈中先行洽谈,实现高起点和专业化运作,尽量吸引各细分行业之中领导市场的企业入驻,坚决提高入驻门槛,杜绝惯常的脏乱差的低档次汽修企业进入。设立诸如“shoppingmall”模式的服务产品大卖场,对于有车一族的各种特别需要也需设置专门项目以供招商,最终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区域产业档次,对接未来发展需求。

(四)强化服务理念,制定服务标准

汽车服务业的核心是服务,并不是说标新立异的经营模式以及特色的服务产品就能发展好汽车服务业,其对应的市场延伸出来的文化内涵要求其高标准的服务档次是处在第一位的。在服务人员素质和技术设备等核心内容上,需要提高服务主体的综合服务素质,各类服务主体必须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促进服务人员从业素质的提高。要求成立汽车服务业协会,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实行达标准人淘汰制,从而强化区域竞争实力,真正吸引潜在的消费者。

(五)配套汽车俱乐部休闲区,坚实服务产业文化基底

昆明是云南省最大的集散中心而且自驾车文化发达,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由文化部门带头联合云南各大汽车俱乐部在产业聚集区内落户,并以之为大本营定期举行汽车拉力赛等活动,加强汽车文化的集聚发力,形成昆明汽车爱好者的中心,由此带动人气,从而反过来促进更多资本和一流企业入驻。

(六)对接云南旅游发展,开拓新型旅游市场

当前,云南旅游发展层次还处于中低水平,特别是旅游产品的创新和新型市场的开拓方面远不如四川等省份。因此,借这个契机,将汽车休闲融入到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当中,丰富自驾游产品的形式,形成以汽车文化为带动的新型辐射型旅游产品系列,吸引这一层次的高消费游客,从而占据这一新型旅游市场的有利位置。

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进入壁垒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产品差别化垂直一体化

一、当前中国保险服务贸易出口现状

当前国际服务贸易主要是以跨境交付、国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种方式进行。而中国的保险服务贸易的出口主要是以商业存在的形式为主。主要表现在:截至2007年8月,在境外中资共设立了保险营业机构42家,保险代表处或联络处9家。但是其“走出去”的困境也日益显现:一是营业机构主要以产险为主;二是经营地域主要集中于香港地区、英国和美国;三是出口额很低。2000—2006年中国保险服务贸易出口额如下:2000年为108百万美元,2001年为227百万美元,2002年为209万美元,2003年为313百万美元,2004年为381百万美元,2005年为549百万美元,2006年为519百万美元。2000—2006年中国保险服务贸易增长率:2000年为110.2%,2001年为-9.7%,2002年为49.8%,2003年为21.7%,2004年为44.1%,2005年为-5.5%。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保险业服务贸易出口形式单一、数量少,呈现出急剧的波动状态。这充分显示出中国保险服务出口仍处于很低的水平,中国保险公司的潜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掘。主要是因为:一是“水土不服”,中国保险业发展时间不长,还不能完全与国际接轨,中资保险公司进入国外市场有些不适应,其本土化需要一个过程;二是中资保险公司风险意识、国际适应能力不足;三是国际壁垒严重阻碍了中国保险公司的进入。这样,从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中国保险业进入国外市场的障碍性因素。

二、中国保险业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的进入壁垒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的保险业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的壁垒主要有:一是来自供给方的技术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必要资本量、学习效应;二是来自需求方的产品差别化壁垒等;三是政策性壁垒。

1、政策性壁垒。当前对外国保险公司进入充分开放国家和地区只有美国、加拿大、中国的香港地区,而大多数国家对国外保险公司的进入该国设置多项壁垒,其开放领域和地区依然有限。如欧盟、日本的进入壁垒很高,设置了严格的行政性市场准入制度、规制政策壁垒、法律壁垒。从政策的层面上来看,政府认为在一个行业或地域中只适合于一个或几家保险公司就足以,为了避免出现过度毁灭性的竞争局面,政府往往会对这一行业或地域的国外保险公司经营进行限制。如公司的经营需要获得批准和执照,注册资金以及资金的来源也要受到政府的限制。甚至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虽然在某些程度上,保险产品理想的分销渠道已被本国企业所占据,政府依然对其分销渠道进行控制。如采用颁发数量、原产地许可证的方式,阻碍别国保险产品进入该国市场。

2、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壁垒。欧美、日韩等国家保险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拥有一批相当有实力的寡头保险公司,他们资金实力雄厚,有着良好的风险防范体系,信用水平高,同时涉足多种金融领域,进行多角化经营,拥有雄厚的资金、技术、经验开发新产品,无论是从业务类型还是产品的种类,都具有雄厚的分散风险的余地和范围经济的利益。同时他们拥有一流的管理团队,在保险的规模、投资能力、费用控制能力、盈利能力、经营效率和分销、营销等方面都有强大的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相当明显。而中国的保险与之相比资金的不足在资金运用率、运用范围、运用效益无法与国外同行相比,偿付能力不足,保险企业的规模较小,声誉较差,产品的研发能力较弱、险种单一、创新能力很低,风险控制意识薄弱,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低下,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低。这种不对称的地位使中国的保险行业面临相对较高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壁垒,这也是长期以来中国保险国外竞争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产品销售垂直一体化战略性进入壁垒。国外本土保险公司通过上下游的集中控制保险产品的营销渠道,并通过对营销资源和管理营销人员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大大降低了其销售成本。这样从保险公司企业价值链的角度分析,通过运用垂直一体化的营销方式就可以将不同环节的利润内部化,促使保险公司利润的增加;同时又由于通过垂直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拥有了一流的营销人员和管理经验,掌握了大部分消费者的意见反馈和产品需求信息,可以为企业产品定价和服务决策提供良好的市场信息。通过垂直一体化战略,将供应链收益内部化,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效力,同时又可以避免流通中的风险,但是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控制了大部分资源,提高了国外保险企业的进入壁垒。这样,中国的保险企业要想获得相同的竞争力,至少要同时进入两个市场,同时生产两种以上互补的产品,但是由于中国的保险企业缺乏一定的用户基数和影响力,难以实现协调效应,这样也进一步加剧了成本负担。

4、消费者偏好所形成的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由于国外厂商进入市场的时间较长,消费者对该公司的声誉,售后服务,销售渠道,产品设计等方面积累的偏好就越多,对该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就越忠诚。相反,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广泛存在,即使进入该国市场的中国保险企业在各方面都比在位企业优势更加明显,消费者也不会选择一个一无所知的产品。因此,即使在位厂商没有采取阻止,这种消费偏好和不确定性也构成了新进入厂商的进入壁垒。因此,对于中国的保险企业来说,由于进入时间短,所以消费者不可能对它形成一定的偏好,中国保险企业想要获取或转移这种偏好所需的成本也可能越高,将必须付出较高的学习成本、雇员重新培训成本、产品的搜寻成本、消费者的心理成本等。

5、广告所形成的结构性进入壁垒。广告是一种有效的实现产品差异化手段。一般来说广告有两种效应:一是提供信息,二是劝说购买。对前者而言,广告通过借助一定的媒体宣传一个保险产品组合,推出新产品和新品牌;而后者主要是通过广告诱导消费者购买该企业或目标产品,并有效的将该产品和其他与之相替代的产品区别开来。因此,只要企业能够实施有效的广告策略,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产品的有效宣传,都可以使消费者对本企业的产品形成偏好并持久维持,从而使得自身更具有竞争力。广告的这种累积效应可能使消费者持续地对一种产品或品牌产生偏好和忠诚。这样,中国的保险企业想要获得同样的竞争力,就必须支出更多的广告费用。由于广告投资完全是一种沉淀成本,这更加重了中资保险公司的成本负担。

三、提高中国保险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鼓励资产质量高、规模大、管理水平先进的大型保险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降低中国保险出口公司的成本,不断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大公司加快国际收购、兼并和重组步伐,扩大公司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

拓宽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收益,防范投资风险。首先,应该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结合中国保险业经营风险的特殊性,借鉴国外优秀的管理理念,遵循保险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原则,逐步放开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和范围,分散系统性风险。比如放宽现有投资品种的种类的限制、加大对国外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和水、电、交通、通讯、能源等的投资、允许进行股权投资、适度允许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其次,应提高总体风险控制。如完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投资管理架构设置、投资决策管理系统设计、交易风险流程控制等重要内容。此外,还要健全投资风险预警体系,包括对投资领域、品种和工具的总体和个别风险预警,将全部投资活动纳入风险管控制度框架内,使公司经营更加审慎和稳健。

实行产品差异化战略,加快创新步伐。首先,应该对各个细分市场的规模、需求、竞争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选择能够发挥资源优势、规模适宜且前景看好的细分市场,加快保险产品创新,确定产品合理组合的宽度、深度和关联度,优化产品结构,尽快设计一批品种多、质量高的条款,提高保险产品的科技含量。其次,更新服务理念,树立大服务意识,设立专职的服务机构,负责保险契约的保全,接受客户的咨询、投诉、、查询,及时了解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研究、开发、设计、改善保险的服务工作,开拓客户的售前、售中、售后的附加延伸服务,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保险服务使每个客户都可能享受到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务,树立中资保险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此外,还可以逐步建立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的综合客户服务平台。

不断增强市场开拓和维护能力,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一方面通过市场开拓,选准市场定位,制定良好的营销组合策略,通过建立包括产品品牌的定位、品牌延伸、品牌革新、品牌广告和品牌公关等一系列组合策略,培养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忠诚和偏好,渗透并逐步占领市场,满足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服务过程中与客户深入沟通,预见性识别出客户的潜在需求,为企业的未来产品创新和战略发展确定方向选择合适的流通渠道,设立自己的营销公司,实行垂直一体化的销售模式,同时实行特许经营权等纵深等营销模式,增强中资保险企业市场维护能力。

增强团队学习和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实现资源向能力的转化,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同时应该加强适应国际保险业市场竞争的中资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缓解保险公司人才瓶颈的制约。

【参考文献】

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M].上海三联书店,1998.

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临江:引入外资后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研究[M].中国过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省;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陕西作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职业教育得有序发展能够快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支持。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担任生产和服务的实用一线人才。因此,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与陕西省当前阶段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要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结构,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必然要求。高银桥(2009)认为职业教育能够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居民素质以及脱贫致富。[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地指出了“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现有的研究状况表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是一对高度相关的共同体,二者有着互动关系,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区域经济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物质支持。如《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张献召,2006),《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欧阳育良、戴春桃,2006),《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辩证关系》(王佳媛、李慧民,2006),《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陶晋如,2006),《就业收人和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沈超,2006)等文都做了相关的论证。然而,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不能满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杨梅(2009)结合对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认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难以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3]解芳,姚波,杜琦(2009)通过调查了解陕西职业教育发展结构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速度、质量、规模不能协调发展,并且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4]近年来,有关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调查研究侧重在了某一个省或者某个区域进行。如《以就业为导向的广东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阮小葵,2009),《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孙先富,2011),《重庆市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研究》(潘自立,2012)。但是,对于我省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只有零星的少许文章,特别是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桥头堡,只有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满足技能人才的新需要,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高素质一线技能人才,陕西省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发挥区域经济中的优势,打破瓶颈。

二、陕西省经济发展现状及目标

陕西省位于我国中西结合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是西部大开发率先启动的地区。其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拥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制造业基础,科教实力和人才资源雄厚。201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8171.86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7.63亿元,增长5.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8%;第二产业增加值9360.30亿元,增长7.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5%;第三产业增加值7213.93亿元,增长9.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7%。[5]全省的三大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三、一”的快速转变,目前陕西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2015年,陕西省人均GDP达48023元。从1978年至2005年27年间,陕西省人均GDP从291元起步发展到突破一万元大关,达到10674元,又经过10年的发展实现了37349元的提升。陕西地形南北狭长,由北至南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黄土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区。关中、陕北和陕南的三大区域资源不同,发展基础差异较大。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按照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原则,陕西省三大区域错位发展,协调发展的路子愈加明晰。陕西现已基本形成了“关中先进制造、陕北能源化工、陕南绿色产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格局。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战略构想提出后,我国沿线省区立即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力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占据一席之地。作为古老丝绸之路的起点、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陕西省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并且通过“一高地六中心”,“一高地”,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开放高地;“六中心”,即金融商贸物流中心、机械制造业中心、能源储运交易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科技研发中心、高端人才培养中心[6],努力建设成为最具发展活力、最具创新能力、最具辐射带动作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

三、陕西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和保障,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一线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它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从世界发达国家兴办职业教育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以政府力量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有要求“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因此,政府作为职业教育的强大助推器,应围绕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功能及时做好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专业规划,以及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所以,陕西省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认识,使各级政府和各级部门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紧迫要求,看到职业教育发展对陕西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首先,需要明确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才能使其在人员培训和专业设置的方面充分考虑到当地经济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合理调整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其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其次,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地方政府应该立足陕西产业结构的基础,根据陕西省的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做到合理的调整专业结构,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再次,政府必须加强统筹,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加大职教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陕西省的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完善地方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为职业教育发展扫除障碍;稳定职教发展规模,促进职教招生,提高职教学生人数;出面引导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和协调校企之间关系的维系。

参考文献:

[1]高银桥.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关系[J].成人教育,2009(12)39-40.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杨梅.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人学,2009.

[4]解芳,姚波,杜琦.陕西省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教学参考,89.37—39

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经济国际化与全球化的主要驱动力。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含义是指,居民(含自然人和法人)以一定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国并相应获取管理权的一种跨国投资活动。其核心内容体现在:(1)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生产要素,可以是有形要素,也可以是公司品牌、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2)投资方拥有足够的经营管理权。关于服务业对外投资的界定比较复杂。一些服务业的跨国投资行为可以使用传统的股权控制定义进行界定,如跨国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贸易服务公司在国外设立办事处等。但有许多服务业的跨国投资过程,难以实现或不宜使用股权控制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实践中区分服务业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的标准主要是:直接投资利润收入来源于外国股权所带来的收益(与服务贸易的不同在于,服务贸易仅与接受服务者支付的销售额、佣金、使用费有关)。(注:卢进勇等:《国际服务贸易与跨国公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页。)按这一标准,可以将许可证和管理合同等服务业广泛使用的投资方式包括在直接投资的范围内。因为这类方式虽然不涉及控股权,也没有实施交易内部化,但由于其收入是以国外被许可方或管理合同买主利润收入的百分比计算的,所以应算作服务业直接投资。

服务领域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是相一致的。20世纪70年代初,服务业只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1/4,这之前,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其他初级产品,以及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领域。80年代以后,服务业的跨国直接投资不断升温,跨国投资逐渐成为服务业国际竞争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全球跨国投资总额中所占份额日益增多。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9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1970年,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第二产业占首要地位,其份额达45.2%,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只占31.4%;1985年,在服务产业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已达42.8%,超过第二产业的38.7%;到1990年,服务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超过了一、二产业的总和,达50.1%。发达国家服务产业所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1970年仅为23.7%,1990年达到了48.4%。相比较来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是在第二产业。服务产业领域的投资,从1970年到1990年只从23.5%增加到29.5%。说明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局限,服务产业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过程明显慢于发达国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服务领域的国际直接投资在全球直接投资总额中一直呈占据半壁江山以上的格局。

在服务业跨国投资的发展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跨国并购的大发展,成为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尤其是20世纪如年代以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竞争加剧,也促进着全球服务市场的整合和服务业跨国公司之间的并购和重组,跨国并购浪潮一浪高过一浪。《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已由1998年的6000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8655亿美元,一年增长三成,跨国并购额由1998年的4800亿美元上升到7200亿美元。表1是1987-1999年全球跨国并购以收购方计的产业和部门结构情况。

表11987-1999年全球跨国并购的产业和部门结构(收购方)单位:百万美元

附图

资料来源: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英文版),第251页

表中数据显示,服务产业的跨国并购在全球跨国并购中的份额在不断上升,1987年所占比重为30.57%,1990年上升为45.44%,1999年高达55.76%。服务产业的跨国并购的主要部门是信息、金融等极具增长潜力的产业,而且正向跨行业并购演变。在1999年,金融业的并购占全球并购的份额为23.22%,占服务业内部的比重达到41.65%,运输、仓储及通讯部门在1999年的并购业绩也不俗,并购额占到全球总额的16.49%,占服务业内部的29.58%。

二、服务业跨国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

服务业跨国投资的发展,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总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发生的。毫无疑问,制造业企业跨国投资的发展,需要更多地依赖贸易、金融、通讯、运输等生产的支持,对服务业跨国投资产生拉动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产业发展中技术与制度变革合力的推动。

第一,发达国家国内服务管制制度变革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严重的“滞涨”,西方经济理论界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重新崛起,强调政府放松管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重新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同时,微观理论层面,有关政府管制理论以及自然垄断产业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促进了西方国家在金融、电信、邮政、交通运输等服务领域大规模的管制变革。放松产业进入管制,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是管制变革的中心内容。进入管制的放松,开始是对国内企业,然后是对国外企业,由此使服务业出现了放松管制与大规模企业兼并相互影响的两股潮流,促进了发达国家之间服务业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以电信业为例,1991年底,英国国内电讯开始有限竞争,1996年6月英国解除国际长途垄断,12月第一个对外彻底开放电讯市场。短短几年内,英国开出150多个电讯经营许可证,1996年底开出44个外国公司许可证。1996年所有欧盟成员国加瑞士和挪威决定在1998年元旦,全面开放电讯市场。现在许多国家,不但在长话和增值业务等部门已经引入竞争,在本地网层次上,数网竞争也被允许。

第二,服务贸易自由化国际性制度安排的推进。服务业所包含的产业门类非常广泛,其中许多涉及国家、国家经济安全、社会就业等问题,因此在“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之前,服务业一直没有纳入全球贸易自由化体系之内。服务贸易自由化问题,在1986年成为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新议题,其最终成果是《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达成与生效。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服务贸易的内容包含4个方面,即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其中商业存在方式就涉及市场准入与跨国直接投资。《服务贸易总协定》扩大了全球贸易体制的涵盖领域,初步形成了制订规则、组织谈判、解决争端三位一体的全球服务贸易协调与管理体系,对降低或消除各成员方对外国资本的进入壁垒,推进服务业国际投资,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第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服务企业组织管理成本的降低和规模经济边界的拓展,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企业跨国投资方式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许多服务活动的跨国交易创造了可能性。服务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也对决策和响应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导致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原来的金字塔型的结构,向扁平化的“动态网络”结构发展。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取代中层监督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和信息失真,削减了机构规模,提高了管理效率,这是企业规模向国际化扩张的重要条件。

服务企业的国际化网络拓展有很多方式,除了传统的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股权合作等方式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股权合作方式更为流行,如特许经营、管理合同等方式。这些方式可以让公司的“特殊资产”声誉、品牌形象、积累的经验等,实现更好的增值。如大多数连锁旅馆或连锁餐饮业都采取了以公司网络方式运行的特许连锁制。这种关系更灵活和成本更低的合同形式,使公司得以在世界范围充分发挥他们的特殊才能,同时集中全力实现“人格化”产品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并做到更好地监督与品牌形象紧密相关的服务质量。从技术手段看,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大企业和银行提供了更多的在全球范围内监督其资产发展状况和加强在全球运作的可能。电子信息网络使大公司可以更好地通过一体化管理节省交易费用和减少与这些费用有关的办公费用。

第四,服务产业的特性决定了跨国直接投资对服务业国际化扩张的重要性。随着发达国家服务产业进入壁垒的取消或放松,一些大的服务性公司为了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致力于建立国际化生产网络,越来越多的服务企业成为全球性企业。这一方面是由于服务营销的特性所要求,在服务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很多情况下,需要与顾客有着密切关系和直接接触,因而对外投资在争夺和占领市场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另一方面相当多服务部门具有网络型产业的特征,如电信、交通运输以及金融等,规模报酬递增明显,即生产规模越大,单位产品的成本就越小。正如弗朗索瓦·沙奈在《资本全球化》一书中所指出:“一个公司必须削减或最大程度减少尚处于分割状态的、本质上不完善的世界市场上进行交换和面对面直接管理带来的交易成本,这一能力直接受制于对某一国际网络的控制。有了这种控制,公司就可以进一步把地方化优势同公司本身的优势结合起来。”(注:弗郎索瓦·沙奈:《资本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7页。)

三、服务业跨国投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服务产业跨国投资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着多重效应。

1.对全球服务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主要从3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促进全球服务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与重组,从而扩大各国服务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各国服务企业可以在规模经营和国际化经营的基础上,增加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二是加剧各国服务业竞争,竞争直接带来产业效率的提高,促进服务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下降以及消费者福利的增进。同时也促进着服务方式创新、服务质量的提高。航空运输和某些电信服务的价格大幅度下降就是全球服务市场竞争加剧的直接成果。三是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的管理方法在全球的扩散。

以电信业为例,1990-1995年,短短6年时间,全世界国际长途通讯时间从333亿分钟增加到680亿分钟,翻了一番多。(注:资料来源:国际电信联盟(ITU),转引自刘吉等《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金融服务竞争产生的发展与效率提高效应也很明显。经合组织银行经营情况统计表明,大部分国家银行的工资开支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了,营业费用与总收入相比也下降了。如美国互助储蓄银行,在1979-1984年间,工资开支占总收入的比例为69%,1990-1992年间,这一比例已大幅度下降为28%;日本大型商业银行,工资开支占总收入的比例,普遍从1979-1984年的40%,下降到1990-1992年的30%。英国商业银行这一项目的比例,也从1979-1984年的45%下降为1990-1992年的37%。这是竞争促进成本下降的效应。(注:BankProfitability,OECD,转引自张汉林《强国之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同时证券市场的交易费用也趋于下降。如表2所示。

表2伦敦股票交易市场平均佣金率变化

附图

资料来源:伦敦股票交易所。转引自张汉林《强国之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

2.加剧了全球服务业的市场整合与企业重组,在相当多的领域,大型服务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越来越强,呈现出寡头结盟垄断的局面。从行业分析看,金融与信息业的市场与企业整合尤为激烈。通过跨国投资与兼并,大型或超大型金融垄断企业不断在竞争中产生,金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出现此消彼长的格局。1990年,按资产额排列的全球第一、第二名的银行是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和富士银行;1999年,全球第一、第二的位置已经为美国的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所取代。(注:[美]《机构投资》杂志,网址:http//,2000年1月17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银行并购事件数不胜数。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银行公司合并为花旗集团,合并后的花旗集团资产总额近7000亿美元,超过了当时占据第一位的东京三菱银行。在业务范围上,花旗集团涉足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投资业等金融业的所有领域,能够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金融超市服务。规模的巨型化已成为银行业经营的一种趋势。

电信、传媒业的并购,近年来最著名的是,2000年美国在线收购时代-华纳,成为美国历史上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一宗兼并案。两家公司合并之后,成为一家集电视、电影、杂志和因特网为一体的超级媒体公司,它将时代华纳旗下的世界级大众传播、娱乐、新闻及先进的宽带传输系统与美国在线的互联网产业及基础设施(包括商标、网上社区、电子商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行业内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服务领域跨国投资与并购的发展,使服务跨国公司得到快速发展。在美国《财富》杂志每年一度的“全球500强”评比中,服务业公司在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上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其所占比重超过了工业、农业跨国公司份额的总和。1999年所占比重达到61.2%(见表3)。

表3服务业公司在“全球500强”中的比重(%)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财富》“全球500”强资料整理

3.服务产业国际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服务产业的国际化或全球化的发展晚于农业与工业的全球化发展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与服务业国际投资增长,意味国际资本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3个产业领域向国际市场全面渗透。服务业的跨国投资发展,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而且成了促进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通过服务业的国际投资,在全球范围形成一个更大的服务交易网络,这有助于跨国公司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例如,全球化中国际竞争的加剧,使制造业需要更为廉价而又可靠的连结全球的通讯和运输网络以维持出口业绩;同时,由于更短的产品生命周期和“及时”生产的采用,国外厂商购买产品对时间的要求日益紧迫,只有高效率的通信与运输系统才能满足这种要求。

服务业的国际化经营,促进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更大范围、更多层面上的扩张,带给更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以电信、运输和金融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技术的进步,已卓有成效地降低了国际服务链的相对成本,跨国生产所需的最小规模变得越来越小,使得不同生产规模的厂商都可以利用国际服务链进行高效分散的生产,更多的企业参与跨国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全球跨国公司数量的快速增长,就是一个明证。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1997年,世界跨国公司总数为53000家,1999年则达到63000家,是1970年7000多家的9倍。

4.进一步调整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利益分配。服务业国际化经营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首先是强化了它们的垂直分工,即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制造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分工;同时,正在强化它们之间一种新的分工形式——加工工序与生产服务的分工。这使发展中国家在整个国际分工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将导致世界财富向服务业竞争力强的发达国家进一步积聚。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产服务与加工工序的分工中,发展中国家充当的是发达国家的生产加工基地,影响产品价值链的诸多重要的生产服务环节,如产品设计、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和海外市场的拓展、原材料的采购供应、资金的筹集调度和财务控制等高附加价值的业务,都由发达国家掌握。这种分工,虽然能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就业、产出增加等效应,但在总体利益分配上,发展中国家只能分配到极少的一部分产品加工所得。而且作为发达国家制成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发展中国家还要付出环境恶化的代价。

在国内服务市场开放中,发展中国家虽然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促进服务业发展,但由于国内服务企业与跨国公司竞争力相差悬殊,本国服务企业的成长空间会受到严重挤压。同时,由于金融、通信、信息、数据处理等服务部门涉及国家、机密和安全,国家经济安全也会受到威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充分表明了金融开放与金融风险的关联性。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全球置身于一个全球性的统一网络中,也在不断加大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所面临的外来风险。需要正视的是,由市场开放所引发的外来风险的袭击,是目前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管理与调控能力所难控制的。

四、若干启示

1.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以及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导致国际竞争的热点向服务经济领域转移,使服务产业成为许多国家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战略性产业。国际服务市场需求的高增长性、新型服务产品的高附加价值性以及服务产业对资本、信息、技术等关键生产要素控制的重要性,使它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竞争的战略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