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闻报道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践说明,“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理念,不仅被广泛认同和接受,而且也越来越成为各报的自觉行为。从省级党报的变化可以看到,图片不再仅仅作为版面美化的附属和文字稿件的陪衬,图片功能更加放大、内涵得到挖掘、手法运用不断更新;从表现形式上也可以看到,图片采用量越来越多,版面占有位置越来越大,图片与文稿相比的比重也在增加。省级党报大胆运用图片,以图片带稿件、以图片带版面,反映了新闻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是,在日复一日的常规报道中,图片能够挑大梁、唱主角的情况不仅少,而且局限于大事大处理的特殊版面。究其原因还是好图片太少,大量图片报道题材单一、拍摄角度老套、形象不够生动、技巧运用不当,新闻价值不高、时效性不强、拍摄质量低下,弱化和削减了新闻图片的表现力。因此,省级党报要推进图片报道创新,增强表现力、提高引导力,最重的是要立足增强党报图片的新闻性、真实性和艺术性,不断推出新闻价值与形象价值统一的优秀图片。
一、突出新闻性是提高党报图片质量的关键
报纸是新闻纸,图片里要有新闻,这是基本准则。由此才能满足读者“先睹为快”和“百闻不如一见”的愿望。新闻图片首先是新闻,这是新闻摄影的第一要素。新闻价值是新闻摄影的第一价值取向,新闻发现是摄影记者的第一素质,新闻摄影应当最大限度地追求新闻图片的信息含量,挖掘新闻摄影的新闻价值。摄影记者要增强对现场视觉语言的发现能力,增强对新闻事态、发展变化的基本预见能力,增强驾驭新闻事件的能力。这样才能在独家采访的时候,拿出精彩的照片;在众家采访的时候,拿出与众不同的照片。
新闻图片的新闻价值,有时甚至超过文字报道的价值。新闻图片的价值表现形式有多种方式,有以大见大,也有以小见大。在新闻摄影中判断一幅图片的新闻性,主要是看图片是否抓住了新闻事实中的典型瞬间,包括神态典型瞬间、动作典型瞬间、情节典型瞬间和环境气氛典型瞬间,具备了其中一个典型瞬间,就具有了一定的新闻性。此外,突出新闻性意识要注重时效性。新闻照片的价值体现在视觉信息的快速阅读、快速传播。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工作节奏在加快,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在提高,对新闻图片的阅读和审美要求也在提高。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图片的时效性要强,反映的要是正在进行或刚刚发生的事件,过时的、陈旧的东西不能成为图片的报道内容。一张新闻图片,如果失去了时效性,所谓的视觉冲击力、可视性、必看性就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去。突出图片的新闻性,可以有效提升党报的表现力和传播力。在版面处理上,对新闻性、时效性强的图片要打开“快速通道”,以便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
从安徽日报采用图片的情况来说,加强新闻性主要是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在重大主题和重大题材的报道上有所突破。
今年,安徽日报承担着很多重大宣传任务和宣传主题。十七大精神的宣传贯彻,总书记两次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报道,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宣传报道,各地以解放思想大讨论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等等。在这些重大主题和重大题材上,安徽日报都早作策划、早定选题,主动出击、改进创新,在重大事件的采访报道上充分发挥图片的新闻宣传作用。在今年抗雪救灾报道中,安徽日报摄影发稿249幅,与文字发稿比例几乎达到了1:1。
二是在加强重点摄影栏目上有所突破。
围绕中心策划、围绕热点策划、围绕重点策划,围绕大事、活动、主题、成就、事件策划,拓展深度,创新手法,使一系列图片报道出新出彩。安徽日报在头版开设“江淮新风貌”栏目,主要介绍建设成就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新亮点。新闻性是栏目选图的重要标准,防止用“风光片”替代“新闻片”的倾向。在这个栏目刊发的《千亩菜花映春光》,没有新闻就是一般的风光片,与徽州的旅游结合在一起,就强化了新闻性。在处理图片时,图片表现不出来的,要善于运用文字来补充;文字表现不出来的,要用图片来补充。一张新闻图片要用在头版,必须题材重大,文字运用“画龙点睛”。
三是在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上有所突破。
安徽日报近年来要求在省内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中,都能发出自己的现场图片,为此在焦点版开设了“聚焦”栏目。其中“繁昌矿难”图片获安徽新闻奖一等奖,作者是一个文字记者,就是在现场举起了相机,在第一时间向大家展示了矿工获救的情况。为加强队伍建设,安徽日报在全省各地共发展摄影通讯员200余名,其约、骨干摄影70人,对受聘担任特约摄影的人员实行按月考核,完成工作指标给予奖励。由本报记者、特约摄影、摄影骨干通讯员、摄影爱好者组成了一支勤奋敬业、能打硬仗的新闻摄影队伍,触角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使安徽日报的图片供稿得到有效保证。
二、把握真实性是党报图片宣传的生命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图片的生命。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报坚持和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保证主流媒体权威性、公信力的必然要求。但是,近期新闻摄影界出现的一些问题表明,真实性的问题仍然是目前新闻图片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比如,“周老虎”事件、“藏羚羊”造假等,产生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为杜绝假照片的出现,必须采取严格措施,切实加强防范和管理。
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照片造假手段不断翻新。有些摄影作者为了追求更完美的画面,明明知道新闻要真实、客观,却有意作假、以假乱真;有的采取虚构、夸大、导演方式,表现新闻事件,更有甚者拿陈年旧片配上虚假文字冒充新闻;而那些文图不符、张冠李戴的现象,多发生在责任心不强的记者、通讯员身上,造成图片新闻的失实。
科技的快速发展为造假者提供了技术条件。但分析出现虚假和造假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对新闻图片的本质和特征存在模糊的认识,把新闻摄影与增强宣传效果混为一谈;二是作风不踏实、采访不深入,只能靠“事后弥补”来增强图片效果;三是把新闻摄影当作艺术创作,分不清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创作的区别。新闻摄影必须把真实性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创作可以有想象和典型化的空间;四是新闻职业道德缺失、动机不纯,抱着侥幸的心理和不良的个人目的发表假照片。
新闻图片造假涉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抓拍和摆拍。
这也是新闻摄影界长期争论的话题。要积极鼓励抓拍,旗帜鲜明地反对摆拍。好的新闻摄影作品都是抓拍的,摄影记者要树立善于抓拍的意识,及时深入新闻现场,抓拍独家新闻,抓拍新闻瞬间,抓拍人物细节,抓拍突发事件,抓拍反映新人新事新风尚的精彩一刻。
二是图片的剪裁。
新闻摄影是瞬间艺术,精彩的瞬间非常短暂,有些新闻时间瞬间变化性强,在现场不允许记者作周密观察,拍出的图片由于受时间、角度和其他因素限制,不是每次都可以把握到位,在图片画面中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可以通过后期剪裁加以简单弥补。适当剪裁可以使画面更集中、主体更突出,但是,新闻图片剪裁要坚持图片真实性,不可以改变图片的主体。
三是后期的加工。
新闻图片的后期加工应该是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下对初始作品的合理处理,一切技术处理不能改变图片对所拍摄事物的客观再现。新闻图片后期加工手段,应该只限于光线、色彩调整等。
新闻失实和新闻造假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与采编人员的作风不实、心态浮躁有关。图片是摄影记者自己的作品,摄影记者镜头里“有导向、有形象、有素质”。为进一步防范新闻图片制假造假的现象出现,安徽日报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关规定,并形成和健全长效机制,加强了图片的审读工作,促进特约摄影和骨干摄影自重、自爱,树立诚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杜绝假照片的出现。
三、提高艺术性是增强图片表现力的要素
在新闻摄影中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根本,同时也应注重追求新闻图片的艺术表现力。一张反映重大主题、瞬间性强、现场突出、贴近生活、形象生动、情感浓郁、角度新颖、图像清晰、说明简练的新闻图片,不但是新闻的、也是技术的、还是艺术的。可以说,优秀的新闻图片必定是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在这样复杂的精神劳动过程中,摄影记者的主观能动性毫无疑问是极其重要的,是起决定作用的。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提高思想水平,提升艺术修养和表现力,掌握熟练的摄影技法,才能有效地提升摄影报道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只有这样,拍摄出来的新闻图片才具有视觉的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才可以激起读者的关注,引发共鸣和产生美感,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与此同时,对新闻图片精心剪裁的学问也很大,如何取舍也是艺术修养的体现。要通过合适的剪裁,使新闻照片抢眼而不伤眼,夺目而不刺目。
摄影本身是一门艺术,一幅新闻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新闻摄影作品,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在“角度独特”上下功夫。
现在的图片存在的问题在于角度单一,不远不近、不浓不淡、不深不浅、千“片”一律。角度新颖、独特是摄影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摄影时的距离、方向和高度,反映出拍摄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折射出拍摄者思想观点的深与浅、兴趣爱好的广与狭、审美能力的高与低。摄影瞬间艺术的特点,考验的是记者刹那间的判断,不加思考地按快门培养不出好记者。既然用相机表述新闻,摄影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就一定要精到。因此,摄影记者仅仅熟练掌握摄影技术是不够的,还要千方百计增强新闻敏感与艺术美感,要围绕中心工作,关注民生、贴近百姓,去拍时代建设的新成就,去拍身边发生的新变化,去拍社会的新风貌,使拍出的照片让人感到有闪光点、有兴奋点、有新亮点,从而增强新闻图片的可看性、耐看性、再看性,做到“一图胜千言”,让人过目不忘。
二是要在“立意深远”上下功夫。
新闻摄影所报道的内容,必须具备新闻的传播价值,精品新闻图片的新闻价值应该更重大,立意应该更加深远。新闻摄影是“瞬间精彩典型形象”的记录,却并不是“有图必录”,要达到立意深远,要做到“形在画中,意在画外”,摄影者要增强“底气”、“眼界”和“学养”,时刻用心和及时捕捉最具典型性的精彩一瞬,来表现时代主题、反映人物特征、突出事件本质。
三是要在“内涵丰富”上下功夫。
一幅好的图片,要尽可能清晰明了地反映新闻对象的“5个W”,最大限度地追求新闻摄影报道的信息含量。要讲究细节的表现,用细节去塑造形象,扩大新闻摄影报道面,无论是典型宣传、经济宣传、还是主题宣传,都要有思想、有人物、有故事、有细节。
四是要在“虚实相间”上下功夫。
虚实相间是中华民族文化表现的重要方式,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新闻图片也要追求虚实相间,要主次分明、突出主体、烘托氛围,增强新闻图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现代电脑技术与设计理念,也可融于和寓于新闻图片中,增强了报道的直观性。力求内容要有新意,画面要有美感,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以适应广大读者的审美需求。
五是要在“以情感人”上下功夫。
【关键词】经济新闻 策划 可读性
经济新闻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各级各类新闻媒体每天都用大量的版面和节目时间来报道经济新闻。在信息更新日新月异,需要量急剧增长的当下,经济新闻在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人们对新闻的消费需要日益增长的同时,经济新闻却一直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数字化的现象,内容呆板乏味,晦涩难懂,缺少生活化、人性化的内容和情节,艰涩难懂、可读性差、形式陈旧等问题,内行不屑看,外行看不懂,报道效果不理想。那么经济新闻报道如何才能力避平淡、写鲜写活呢?实践证明,善于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打破固有的思路和模式,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通过精心策划做好经济新闻报道
随着网络普及,媒体之间的竞争正逐渐加剧,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体如何能在白热化的新闻竞争面前占据一席之位,必须强化新闻报道的策划工作和力度,由原来的“等料”向主动“找料”转变,运用各种渠道来获得新闻事件的第一线索,再通过精心选题、加强策划来推出“独家报道”。
在无重大新闻事件可供挖掘时,新闻策划就成了制造独家报道的重要手段。新闻策划,是对新闻活动的一种创意性的谋划。通过媒体人员集体谋划,建言献策,将一个本来可能不具备新闻价值的经济现象或者经济活动赋予其新闻性。
如:2011年11月中旬,在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中,滁州日报社副总编王青带领记者到明光市泊岗乡驻点采访,期间发现当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堆积如山的萝卜,虽然价格低至几分钱一斤,仍无人问津,农民欲哭无泪。
于是在报社编委会的支持下,日报、晨刊和滁州新闻网同时在头版头条和网站主页上推出大篇幅报道,配以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现场图片,除了介绍菜贱伤农的状况外,呼吁全社会伸出援助之手,来拉农民兄弟一把。此后,记者奔波在机关、学校、工矿企业食堂,游说各家大型超市,不遗余力推销泊岗乡萝卜,还在人民广场、时代广场组织了3场“爱心萝卜大义买”活动。日报、晨刊和网站都专门开辟专栏,追踪报道每一步进展。此外,为进一步造成声势,扩大影响,联手安徽、江苏两地几十家媒体,共同把“爱心萝卜大购买”活动推向。经过近一个月的集中报道和帮助农民兄弟直接推销,泊岗乡滞销的1500万公斤萝卜终于抢在雨雪来临之前,销售完毕。泊岗乡农民之后给报社送来旌旗,上书:“心系农民冷暖,担当媒体责任”。
明光泊岗乡萝卜滞销的事件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反映了农民朋友在农业产业结构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切合实际、盲目跟风而导致的生产与销售脱节的尴尬局面。《滁州日报》在这起新闻事件中的策划运作,在帮助农民解决萝卜滞销窘境的同时,也为农民朋友在生产过程中如何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结构调整上了一堂生动的“调结构,促增收”的教育课。《滁州日报》通过这次新闻策划扩大了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滁州日报》“卖萝卜系列”和晨刊的“萝卜销售追踪”连续报道,分别获得2011年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和安徽经济新闻奖一等奖。
二、用社会新闻的手法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
现实生活中,一些群众关注的经济热点问题,往往有着丰富的社会内涵,为增强贴近性和可读性,我们要善于从社会新闻的角度来写作具有可读性的经济报道。
1、从社会新闻的角度来采写经济报道,是一条增强经济新闻可读性的捷径
社会新闻通常具有的现场感、趣味性、接近性、人情味、新奇性等特点,有较强的可读性,受众也喜欢看。如果以此入题来写新闻就可改变“经济报道”晦涩难懂的现象。
如:《滁州日报》社每逢五一、国庆、春节等这样的重大节日期间,都安排记者深入厂矿、农村、工地、社区等进行实地采访,反映经济活动在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的表现,稿件统一在《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一线新闻》栏目中刊发,所有稿件通过一个个现场感极强的感人故事,再现了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场景,文风朴实,感染力强。如此做法,也使一般的经济新闻报道充分人情味,好看耐读,对读者产生一种亲和力。
2、用社会生活的眼光看待经济活动,分析经济现象
经济新闻是反映服务和引导社会经济生活和人民群众经济生活的新闻。社会的发展进步、农民的生活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人的住房问题、新农村建设等,这些都是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如:2012年是滁州市撤地建市20周年,滁州日报社借此契机,提前进行策划,组织精干力量,从城市变化、文化生活、交通建设、旅游发展、乡村变迁等方面入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20年来滁州市的经济大建设给各个方面带来的大变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报道推出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3、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资讯服务
读者读财经新闻,主要目的是希望能获取“有用信息”。这个“有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指的是增加福利,增加收入。如: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地各级媒体连篇累牍进行了报道,分析次贷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会产生多大影响。其实,作为普通的身在异国的老百姓,他们更关注的可能是次贷危机对本国经济有何影响,再具体一点说,他们最关心的是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会不会因此涨价。因此各级媒体能够从当地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出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报道,这样的做法,比拿出大量版面刊发次贷危机本身要更有可读性,更受读者欢迎。
三、再现经济现象中人的活动和现场
经济活动说到底是人的活动,人是各种经济工作和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经济新闻中写人和人的活动,是经济报道的题中应有之意。经济新闻应该关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通过刻画物质层面的人的同时,呈现精神层面的人。
1、对经济活动现场的场景、气氛进行简要勾勒,写出经济活动发生时的特定环境
只要我们在报道过程中真实地还原采访经济活动的现场环境和气氛,就能够很好地增强经济新闻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滁州日报》2012年6月4日刊登的消息《又是一年丰收时》中写道:三合收割机“轰隆隆”、“突突突”响个不停,把一棵棵麦穗“吞”进肚子,很快又刷刷地往外“吐”着搅碎的秸杆。现场感极强的文字,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农民丰收的场景,把读者带进了丰收喜悦的现场,让人身临其境。
2、对经济新闻活动中有趣的故事情节和细节进行描写,增强经济新闻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在报道经济新闻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中人的因素,发掘和掌握大量有情节有细节的、充满生活化的故事,为写作经济新闻积累素材,以讲故事的方式,将经济活动表达得有声有色,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或心有同感,在传达经济信息的同时也给予了受众趣味性,使现场感增强。
3、描绘现场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展现经济活动中人物的行为和思想
记者要通过观察和思考,突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也就是人的思想和心理状态,使文章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以此来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如:《滁州日报》2013年4月28日《猪倌李泽海的销售时间差》一文中写道:他算了一笔账,母猪半年后可产仔猪,明年春节后可出栏一批育肥猪进入市场。见到记者,他高兴地说,因为瞄准了市民的消费习惯,今年春节后出栏了瘦肉率较高的100头杜洛克育肥猪,收入2万多元,靠销售时间差赢得了市场。他说:“春节后至7月瘦肉率高的肥猪市场行情好,下半年至春节前出肉多的肥猪价格高,需要算好时间购进一批仔猪进行暂养,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喂养,待市场行情有利时再出手,把握销售时间差,便能立于不败之地。”作者通过主人公自己的语言,丰富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使报道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经济活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市场的开放,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只有在经济新闻报道过程中做到灵活创新、多方求变,才能使经济新闻具有可读性,才能更好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做好信息服务。
通灵公司招我们这些实习生去那里,是为国庆节出现的游客多而导游少所做的准备,公司又是以打造具有壮家特色的景区为宗旨,而我们对壮家文化的了解不是很多,而且我们没有当过导游的经验,因此我们过去时已经没有多少空闲的时间,这也让我们一过去就要努力的开始备战。到了那里我们才发现我们的压力很大,因为去那里实习的还有广西大学旅游专业的和靖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的学生,而且他们过去的比我们早,我们去练唱歌背导游词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可以帮老导游带团了。因此大家一开始过去时都很担心,生怕自己会因为带不了团,而丢了人文学院的名誉。所以大家去的当天晚上就拉着我们的领队黄青学那里的山歌,大家一听那山歌觉得懵了。根本就不懂唱的是什么意思。只能大家用标音的方法一字一字的学下去,学到很晚大家才总算把山歌学的有点像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早早爬起来对着空旷地大声的练歌,也不管会被人笑,虽然要唱好山歌很难,但是大家都没有退缩的念头,决意要把山歌练好。为此我们彼此之间互相学习,还为此成立了跑调训练班,让一个唱歌比较好带着两个经常跑调的,哈哈,我也是跑调班的一员。为了歌曲的准确性,遇到不懂的我们就去问老导游,老导游也为我们的这种拼劲而感动,陪着我们在深夜的时候练歌,那些老导游的的歌声的确很好听,我们都服了她们。我们大家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团结,大家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都是互相帮助的,记得有次我们去那里的县城,由于路途比较远,车子也比较狭小,加上以前我坐车的时候很容易晕车,所以在去县城的过程中,我因为晕车而呕吐。看到我这个样子大家又是送水,又是送药的,当时我就感动了,觉得友情的可贵。
实习,就像进了社会大熔炉一般,就算在学校是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在社会里自己就像是空气中一粒微小的尘埃,也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欠缺和知识的匮乏。实习这一个月期间,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体验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为将来自己就业之路做准备。记得我们去的第二天,我们要去学习当导游的技巧,在跟了几个老导游的团后,曾很不以为然的认为当导游其实也很简单,就是遇到什么景物就介绍什么,遇到不知道的就乱说。现在想来那时多么的幼稚,因为看到别人说的好不一定代表自己就会说的好。
等到自己带团的时候才发现要把景物介绍好,让游客愿意听你讲解是多么困难的事。但是有失败就会有收获,在慢慢地带团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经验,比如在说介绍东西的时候首先要忘却自己不要想自己这样做会不会丢脸,而是要大胆的说越是妞妞捏捏的话别人就越不会听你的。其次介绍的时候要分清主次,先说景物的重点再去说它一些比较有趣的特点,这样的话游客不但知道了这叫什么植物,而且还知道了它的一些奇怪的特性,这会让游客感到是物有所值,也会树立起良好的通灵形象。
在经过了几次跟团,终于轮到自己带团了。虽然不是很理想,但还是挺兴奋的,也找到了自己有哪里不足,主要是对那里的文化理解不够,对景点的讲解存在着逻辑上的不清楚,没有重点和次要之分。还有对自己的不够自信不够大胆,对人比较的团控制力还不够,这些
都需要克服。经过几天的培训,也到了上战场的时候了,黄金周的来临,让我们在心里充满了不安和兴奋。也 见识到了什么叫人山人海,让人不得不怀疑中国的计划生育是不是还在起作用。在黄金周人最多的时候,公司的停车场等满了人,不过公司对这种事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所以现场还能够控制,没有造成什么重大的后果,在那天自己带了两趟团,我也挑战了自己,在众多的游客面前都敢唱歌了。
虽然唱的有写跑调,但是也是一大突破,让我以后在陌生人面前不再胆怯了。最让人深刻的是当天晚上的斗歌,我们知道这是公司老总在考察我们的胆量和应变能力。所以大家在紧张和好奇中展开了斗歌比赛,把大家分成了三个组,我们学校的人被分到了一组。最后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之下,这次斗歌把大家的热情都给点燃了,在这一刻大家感觉了团结的力量,只有团结的队伍才是不败的。
常言道:工作一两年胜过十多年的读书。一个月的实习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
参加工作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那些很好的老导游,他们的文化底蕴特别深厚,像北京、西安这样历史感很强的城市,年轻的导游只是介绍些皮毛,而那些老导游却能深入到文化的层面进行讲解。当然啦,我现在也是知道得太少,正在加强学习呢。通过这次实习让我觉得应该注重自身的学识修养,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注重知识的更新,不断的充实自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与些同时,时常把有价值的知识抄下来或剪下来,积极的写各类稿子,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有付出必有收获,当我们以自己人知识水平,满怀热情向客人介绍景区的独特性,博得客人的阵阵掌声时,当我们含着热泪依依不舍的送走客人,当我们收到客人的表扬信时,当客人热情的邀请我们到他们的家乡做客时,导游员一定沉醉在激动之中,一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同事的协助、自己的努力,自感收益不小。这次实习把我从学校纯理论学习中拉到了在实践中学习的环境。
一进入岗位,我意识到,该把学生时代的野性收敛了。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虽然公司没有老套的束缚,它有不可违反的规定,我就应该严于律己,这样不仅可以遵守公司的规矩,对我自己更有好处。在工作中,我也学到了待人、处事的态度、方式,同事中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这我用金钱买不到的机会,无论从工作、学习、做人上,我都有很大的收获。
通过此次实习,对未来有了更深的感性认识,从不同的角度获得了收益。特别是对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了实际性的应用,不但认识了社会,学会了与人相处、与人沟通的技巧,还对自己的成长得到了锻炼。总之,接触了许多在学校里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人和事,了解了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的实际情况,了解了理论与实际的不同,学到了不少在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使同学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更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为今后的就业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践经验。
实习的的时间里,使我们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在学校里学知识的时候总是老师往我们的头脑里灌知识,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强烈的求知欲,大多是逼着去学的。然而到这里实习,确使我们的感触很大,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作为实习导游员,业务是一方面,而关键是态度问题,在那里有些游客的投诉是因导游的态度恶劣引起的,要做一位心地善良的好心人,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想象客人就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导游就是服务,服务是导游工作的首要任务,而客人就是上帝。一名导游员应时时记住和咬定这个宗旨,这是做好导游员的首要条件。
游工作是难度很大、最能锻炼人和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是景区的代表和灵魂。回想一个月的导游工作,追寻自己所走过的路,感慨颇多,深感这一工作的艰巨性,要充当好“民间外交家”的角色,谈何容易?它需要我们必须做到脚踏实地,孜孜以求,学无止境。
而我将始终怀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去工作,以忠诚的心志,良好的心境,健康的心态去带好每一个团队通过此次实习,有这样,我从无限繁忙中走进过实习,又从无轻松中走出实习,当毕业来到我面前,我只想说,来吧,我已从实习中长大!
建议热度排名靠后的企业加大主动宣传和舆论引导的力度,增加媒体曝光量,加强与消费者线上互动,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活跃的舆论环境,这将有利于品牌认可度和信誉度的提升。
传播量走势分析:曝光量高 宣传到位
2014 年1-10 月,晨阳水漆的媒体曝光量较高,宣传工作比较到位。关于晨阳水漆的有效新闻报道量共计2364 条,在所有家装涂料企业里排名首位。
从月度传播量走势看,受消费淡季影响,晨阳水漆在年初的两个月的报道量较低。随着消费旺季到来,市场回暖,三月份以来媒体曝光量大幅提升,3 月份达到峰值496 条。
3 月份,报道量主要涉及新闻稿和高管动态等方面,“晨阳水漆:‘放心’漆是怎样炼成的”、“两会观察:晨阳水漆是涂料行业的‘鲶鱼’”、“专访中国水漆缔造者晨阳:坚持把‘品质’放第一位”、“刘占川:晨阳依靠强大科研实力不断创新领先行业”等新闻量较大。
4 月份,“晨阳水性漆领军涂料市场行业新时代来临”、“晨阳水漆北京旗舰店开业涂料业亟待转型”、“晨阳水漆刷靓北京车展环保涂装引民众关注”等新闻推高了当月报道量。
5 月份,媒体报道主要集中在“创中国水漆第一品牌——晨阳工贸集团16 年发展综述”、“晨阳水漆成民间智库理事单位”等新闻方面,主要涉及生产运营、经销动态、高管动态、对外活动等方面。
7 月份,新华网报道了“我国水漆行业首个研发中心揭牌成立”,此事引起了业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被多家媒体相继转发报道。同时晨阳集团也因此获得更好的舆论口碑。
涉及领域分析:擅长多领域打造传播热度
从媒体报道涉及领域看,晨阳水漆的相关新闻主要集中在八个领域。其中新闻稿报道占据38.7%,信息量比较大。
关于经营运作的新闻报道占28.8%,“晨阳水漆北京旗舰店开业涂料业亟待转型”、“晨阳水漆大促迎端午邰正宵米娜演绎米景良宵”、“晨阳水漆受热捧引发抢购热潮”等新闻量较多。
综合看,关于企业营销活动的报道较多。其中,对外活动的新闻报道“晨阳水漆首次亮相廊坊国际经贸洽谈会”、“晨阳水漆刷靓北京车展环保涂装引民众关注”、“水性木器研讨会高手云集,晨阳水漆助力家具绿色涂装”等新闻报道量较多。
公益活动是彰显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相关新闻报道量占14.8%,主要集中在对“晨阳水漆绿色畅想——大型植树公益行”、“晨阳水漆‘情暖夕阳’——廊坊老年公寓公益行”等活动的报道。
高管动态的新闻报道占9.6%,“刘占川:晨阳依靠强大科研实力不断创新领先行业”、“晨阳水漆邢东:今年全面铺开零售市场”、“晨阳杨磊:水漆是涂料业发展必然趋势”等新闻引发媒体较多关注。
新闻报道量排名:借媒体走行业引领路线
【关键词】都市报 国际新闻报道 趋势
随着信息渠道的畅通、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关注的目光不再局限于身边事,国内事,而是天下大事。他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媒体来了解世界上的一举一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直以新锐主流、权威及时而自居的都市报也开始清醒地认识到,抢占“国际新闻”这块阵地的必要性。很多都市报开始花大本钱,认真经营国际新闻报道,体现在版面上,不仅增加了版面的数量,有时还将其摆到重点的位置。同时,都市报也更加注重对国际新闻的策划。为了追求深度、厚度、耐读,一些都市报还纷纷办起了命名为“天下”、“地球”、“世界”的国际周刊。都市报国际新闻的多样化报道风格使国际新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笔者认为,总的来看,当前都市报国际新闻报道有以下几种新的趋势:
一、广开渠道,信息来源多元化
长期以来,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国际新闻来源渠道单一,基本上都是采用新华社的通稿,一些报纸的新华社通稿采用率甚至达到95%以上。这就造成了各家都市报国际新闻内容单一雷同,结构相仿的局面,同质化问题严重。为了打破这种现状,很多都市报开始拓展渠道,广泛寻求信息源,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除新华社通稿外,充分采用中新社、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中央电视台等中国官方媒体稿件。
2、约稿。目前,海外中国人越来越多,他们有时会通过写博客或微博记录所在国发生的重大事件,一些都市报通过向他们约稿,让国际新闻具有独一无二的现场感和视觉。同时有些都市报还就重大事件向国际问题专家约稿,从而使报道更具深度。
3、综合编译。随着外语人才的增多,目前,很多都市报,比如《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以及《现代快报》等都储备并强化了自己的编译人员,为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的深入、全面与出彩奠定了基础。
4、连线。这是各家都市报现在最惯用的信息来源方式之一。即在国际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与所在国的华人进行电话连线,让身临其境的他们介绍所见所闻。
5、出国采访。对于一些邻近国家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很多有财力的都市报现在是直接派记者出国采访。如2009年5月至6月,《南方都市报》对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自杀事件的采访。如今年3月日本大地震,中国就有200余名媒体记者获取日本驻中国大使馆的赴日采访签证并先后赶赴日本。这其中有很多是都市报记者,如《楚天都市报》、《信息时报》、《海峡都市报》都派出了两名记者奔赴震区,其中《楚天都市报》更是首次派出记者走出国门。由于这些采访均在我邻国,从事件的相关性来看,很容易引起读者关注,因地域相近,记者前往采访也较便捷。
二、注重策划,重大报道深度化
好的策划是都市报制胜的法宝。长期以来,都市报在地方新闻的策划上舍得花大气力且能做到游刃有余,而对国际新闻的策划则重视不够。随着重大国际事件的频繁发生,国际新闻报道竞争日益激烈,在抢时效上,都市报明显不如网站、电视等媒介。因此都市报开始重视策划,追求重大事件的深度化。
比如,今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级地震并引发强海啸。都市报大多是早上出版,所以根本无法赶上对事件进行及时报道。在这个时候都市报就只能在策划和深度上下功夫。《南方都市报》进行了精心的策划,次日共用9个版对这场罕见的大地震进行了报道,策划共分七个部分:灾情现场、记者亲历地震、灾区影像、核电站泄漏危机、微博地震、在日粤港游客、震后预测,有文字讲述,有图片纪实,内容非常全面,独具特色。报道层次分明,且角度多元,由远(日本灾民生活)及近(广东在日的游客),又由近(现在的震情)及远(震后的预测),就像电视的镜头一样,推拉自如。充分体现了该报策划的高度和深度。
再比如,今年3月20日,多国联军对利比亚发动了空袭。各家都市报纷纷抓住这一重大事件,进行了认真策划。《新安晚报》国际国内部编辑经过策划,在3月21日用5个版的篇幅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内容分为战场传真、实力对比、利方反应、国际反应、未来局势,使大家对这场战争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同城的一家都市报则用了14个版的篇幅并以特刊的形式对这一国际重大事件进了多维地报道和解读。上述事例都充分说明了都市报现在对国际新闻策划的重视。
那么如何做好国际新闻的策划呢?笔者认为编辑需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首先是敏锐的判断能力,其次是整合能力,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能力。
三、紧抓连续,追踪报道常规化
追踪报道,顾名思义,就是对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新闻事件,进行连续不断地报道,报道事态的最新进展。重大国际事件在发生后,事态一直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其影响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总会引发相关争议。所以,追踪事件的动态发展,引导读者把握事态走向、对前一阶段事态进展进行总结,也是都市报眼下经常采取的重要报道方式之一。
例如,2009年5月31日发生的法航客机坠海事件,很多都市报每天从打捞遇难者遗体、客机坠海前到底遭遇了什么、失事客机“黑匣子”能否找到、法航坠机事件对空客订单的影响等多方面不断地进行追踪报道,解决了读者心中的一个个疑问。再比如:日本大地震过后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不仅给日本本国人民造成了恐慌,也给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民造成了恐慌。很多都市报对此事件“紧追不放”,自3月11日发生后已经进行了长达月余的连续报道,且每天都安排有专门的版面或栏目。除了每天跟进核电站的处理情况,还关注了核辐射对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及日本食品农产品的出口等,追踪报道不再是单一报道事件进程,而是多角度更全面地报道事件影响。纵观对多国联军空袭利比亚这一事件的追踪,都市报也不仅局限于战场上的动态,而是从北约缔约国之间的利益之争、世界多国为呼吁停火所作的努力等方面进行了报道,从而使读者能够完整地了解事件的全貌,满足了读者的深度求知欲。
国际新闻报道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重大事件多,动态消息多,而且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所以很多都市报对国际重大事件的后续进展都非常重视,追踪报道成了都市报国际新闻报道的一个常规化动作,不仅及时、持续地关注事件的发展变化,而且深入报道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影响等,使得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加强,让读者对新闻事件有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
四、力求贴近,国际新闻本地化
虽然说国际新闻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但每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仍是对与自己相关的事关注度更大。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新闻如果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挂起钩来,人们会更感兴趣。事实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国与国际交往的不断加深,几乎每一件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都会与我们的生活发生联系。
国际新闻与地方视角的结合是都市报报道国际新闻的出发点和基本途径。在国际新闻事件中,抓住地域读者心理或利益上与本地读者接近的一个点来展开报道,使地方特色融入国际新闻。很多都市报在这方面都作出有益的尝试,《都市快报》甚至提出了要做符合“浙江人的世界观”的国际新闻的目标。
如日本大地震后,很多都市报不仅连线了在日的中国留学生和务工人员,了解他们的安全情况,还关注了核辐射对中国的影响,特别是在各省市都检测出微量的核辐射后,读者的关注度更强烈。
另外,还有一些都市报注重挖掘国际新闻与本地民生之间隐藏着的内在联系,从中做文章,不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提升了信息的价值。例如4月18日,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一美国标准普尔评级公司宣布,将美国信用评级前景展望从稳定调降至负面,全球股市随之大跳水。很多都市报结合此事件对中国股市的影响等进行了本地化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五、二次写作,报道内容特色化
面对大量新华体的电讯稿,都市报编辑要根据报纸特点和受众需求在报道视觉的选取、语言运用,叙述方式等方面仔细斟酌,对稿件进行二次加工。国际类新闻稿件有它独特的一面,但都市报仍可改进文风,多采用适合百姓口味的生动语言,深入浅出,只有这样,百姓才会对深刻的国际问题增加兴趣。
如今年4月11日,美国首都华盛顿市长格雷和数名市议会议员前往国会山,抗议民主、共和两党就2011财政年度预算案达成协议,警方以非法集会占道将其逮捕。首都市长游行被捕,这的确是一条很有趣的新闻,网上关注度很高,一些人甚至发帖说“华盛顿市长被捕,体现了美国人权乱象”。新华社也发了条900字左右的通稿,但是《扬子晚报》则综合中国日报、中新网等消息对这条通稿进行了二次改写,把该新闻做成了一个版。不仅内容更翔实,而且语言风格也更活泼。
事实上,现在很多都市报已很少将新华社通稿原封不动地堆上版面,而是利用各种信息来源充分丰富内容,并精选视觉、改变报道风格,进行综合加工。如都市快报国际部编辑就介绍说,他们在国际新闻报道上,采取类似于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的主笔制,即值班编辑记者面对新华社通稿,在短时间内海量阅读外文同题新闻稿,并充分利用有限的编辑时间,精确、全面改写每一条报道的5W,用口语化的语言使读者看报时虽然看到的是文字,却似乎有人在耳边讲述精彩动人的故事。在这种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抓新闻细节的主笔制式改写5W手法下,《都市快报》的国际新闻报道在同题新闻比拼中往往比对手多出近30%的信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