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句子成分

语文句子成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句子成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句子成分

语文句子成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公平与效率;失衡

一、收入差距的现状

(1)区域地区差距。改革开放我国开始实行东部沿海优先开放的区域经济战略。东部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和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由此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2)行业类别差距。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各行业工资水平都有一定提高,不同行业工资增幅却相差很大,行业间收入差距总体呈扩大趋势。尔后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开始显现,一些垄断与新兴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甚远。

二、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1)经济水平提高。中国经济发展从内生上看,处于区域经济战略的拐点,主要是对消费模式和经济体系的调整,金融危机又加速了中国内生的调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具有其必然性。(2)经济体制转型。随着我国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逐步参与收入分配,使得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新旧体制转换中,一些政策的不合理也使得各地区行业间收入分配不均衡。(3)地区经济失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实施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和梯度开发的区域发展战略,对东部地区实行优惠政策,加上东部区位优势明显,潜在的消费市场吸引外商进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使得区域间差距越拉越大。

三、收入差距导致的后果

(1)经济利益不均衡。在新旧体制转换中,出现了多元化利益主体和多样化的经济来源,如寻租和灰色收入等。随着利益主体的自我意识强化,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类型的经济利益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导致经济利益失衡。(2)教育程度不均衡。居民工资收入会因其技能、体力、受教育程度等不同而有所差别。就城乡而言,受文化教育的程度相差很大,农民收入相对较低,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且城乡教学条件、质量和师资相差甚远,教育资源配置也存在很大差距,导致各地区教育资源不公平,进而影响教育质量和文化水平。(3)社会保障不均衡。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由国家和社会举办一些公益性事业,还包括国家发放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对社会福利待遇享受的不平等表现在城乡间的差异较大,如医疗方面尤为突出。(4)社会资源作用削弱。不同地区对其享有的社会资源是不平等的。发达地区凭借自身优势吸引社会资源来促进发展,社会资源集中在优势地区,使其难以发挥效用,出现过剩并造成浪费。而欠发达地区却处于劣势,很难争取到较好的资源,发展过程缓慢。(5)扩大消费受到制约。为扩大消费采取了对低收入者实施“物价补贴”等政策,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问题的解决与现行政策相关,只有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才能真正实现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四、缩小收入差距的建议

(1)完善税收制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对工资、劳务、利息等所得按年综合征税。全面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实行产业与区域倾斜并重的税收优惠,使区域优惠政策从沿海转向中西部地区。(2)统筹解决困难。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增加民生、社保、教育等用于提高贫困地区发展的投入。解决好企业改革中下岗工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改革。2004年我国启动20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和新通电行政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得以改善,生活条件有所提高,解决了居民的生活困难,从根本上防止贫富差距继续扩大。(3)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由于机会不均等,使得地区和行业收入差距扩大。为此要完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管理,营造有序的市场环境,消除城乡间就业歧视,使劳动者能根据自身利益去自主择业,形成劳动要素合理配置,方能实现公平竞争,要通过完善要素和劳动力市场来缩小经济收入的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间的差距是区域地理差异的直接结果,对于我国农村而言,产业结构单一、家庭规模大、劳动力负担高、消费水平低、收入来源单一等,正因为这些因素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主要可考虑加速城市化建设,消除城乡壁垒,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就业服务,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强农村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以适应城市化需要等。在未来发展中,力争为社会建立公平竞争的平台,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语文句子成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语法教学 高考 语文课堂

一、中学语法教学的现状

2001年6月,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行,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目标,同年开始进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实验,近十年来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实践经验。

我国对课程实施了改革,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教学等多方面的影响,当前语文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语文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虽然这几年高考试题的变化较大,可高中语文课堂仍然滞留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框架之内,未能摆脱服务于高考的惯性思维。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新课程背景下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不仅学生,很多教师也出现了困惑,迷茫。包括我校在内的一部分学校提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口号,探讨如何针对自己学校的学情,更好的教学。而在语文语法教学就常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花了时间、精力,但是效果不明显。

新课程的实施,初中对学习语法教学趋于淡化,不再作为重点,语法知识重在运用语法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不必单纯地死记语法的名词术语、概念、理论,单句侧重在病句修改;复句则重点关联词的运用;对复句中分句内容的理解。由于在初中教师对学习语法的淡化,很多学生上高中不懂句子成分,连最基本的“主语”“谓语”“宾语”都不能区分,不会划分句子。而不学习语法不利于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有的时候句子较长,成分较多,如果学生不了解词组和句子成分的有关知识就很难领会其主要意思。不会语法也是不利于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目前中学生作文的突出毛病是错别字连篇,病句多,常见的修辞格不会用,更谈不上有文采。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平时作文训练得较少,阅读较少外,平时观察不仔细外,不会语法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高考考纲中对语法的要求及考查的方式

中学语法教学的现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法和修辞知识的要求是:“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时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在高考试卷中主要以语病、词类活用、文言文句式、语用题等方式出现。

《考试大纲》规定了六类病句,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语言运用题,其中单句和复句、短句和长句的转换。在古诗文中要了解这些特殊句式与用法,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几种特殊句式与用法,以及他们的具体情况如何。这里的不同用法指词类活用,和句法一样都属语法范畴。文言文同现代汉语相比,语法并没有太大不同,但毕竟有一定的差别。如果不懂语法学生学习就有很多障碍。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包括主语和谓语。又常在主语和谓语之后加上“者”和“也”表示停顿和判断。被动句则是指在形式上具有结构特征的表示被动的句式,又可以分为“为……所”、“为”、“所”式、“见……于”“见”“于”等类别。宾语前置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之前;二是疑问代词充任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如“大王来何操?”就是“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就是“沛公在安?”(均出自《鸿门宴》)。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马首是瞻”等,这些在文言文中属于正常词序。成分省略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和介词省略五种。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又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二是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三是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四是名词用作状语。试想一下,学生如果连最基本的词类都分不清楚,他们怎么可能会做这些题目呢。

三、高中阶段应该对语法教学可以采取的措施

高中语文教学中离不开语法知识,所以为学生补上语法知识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使中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确实很有必要。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该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措施:

教师要系统地学习语法知识,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自己的语法体系。端正学生学习语法的态度,不要让他们觉得学与不学都一样。能够让学生会分析句子,对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能够合理分析,能读懂文本,分析文本。虽然学生从小到大都在汉语语境中长大,但对母语的了解和掌握都是感性的,随着年龄增长,到了高中阶段,学生有必要对母语有个较为理性的认识。这是也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的。“任何语言中,语言规则决定着如何组织语言来准确表达意义。”

学生学习语法不可能一次完成,要按照学生不同年龄的认知规律去编排内容。所以从初一到高三语文教材中可以循序地安排语文知识内容,从读写知识、语法知识、文学知识到文言文知识。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学习学得好,这为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从而使高中阶段的学习有个质的飞跃。我们高中教师有的时候感叹学生基础不好,连最基本的语法都不懂,这和他们初中学习有一定关系,高中教师再不重视,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目前来看,尽管高考有很多省份自主命题,学生学习版本教材也不尽相同,但是都表现为,文言文篇目多,篇目也越来越长,艰涩难懂。在苏教版中加了《史记》、《唐诗宋词》的选读。或许通过这些文本的解读,会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古典文化,了解古代文化的瑰宝,掌握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工具,提高文化素养。但是学生们连现代汉语的语法都不了解,学习与现代语言有差距的文言,可以说是更加困难重重。

参考文献

语文句子成分范文第3篇

一、从句子语法结构出发应掌握的七点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主语是“先帝(刘备)”,谓语部分是“不以臣(诸葛亮)卑鄙”,所以这句应在“先帝”后停顿。

2.谓语中心词和宾语之间,亦即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

如,恐/前后受其敌(《狼》)。“(屠户)前后受其敌”是动词“恐”的宾语,所以这句要在“恐”后停顿。

3.介宾短语后置亦即介宾短语作动词补语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此前面应停顿

如,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乎东西”、“乎南北”分别是“叫嚣”、“隳突”的后置介宾短语,所以要分别在“乎东西”、“乎南北”前面停顿。

4.提至主语前面的状语,应在状语后稍加停顿

如,今/天下三分(《出师表》)。状语“今”提到主语“天下”之前,所以要在“今”后面停顿。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名词前停顿,且将状语与中心词要连读。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句子的主语,“其一”和“犬”之间应作停顿;“犬”在句中作“坐”的状语,译为“像狗一样”,“犬”和“坐”要连读。除了名词做状语外,一般情况状语与中心词之间要停顿。如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争”是“奔走”的状语,“争”后应稍加停顿。

5.句子成分省略处前面要停顿

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桃花源记》)。省略部分前要停顿。

6.定语修饰语和中心词构成的偏正短语之间不能停顿

如,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六七里”中间不能停顿。

7.介宾短语要连读

如,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句中“于乱世”是介宾短语,不能拆开读。

二、从句子语意逻辑出发要注意的七点

1.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今为一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

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和“论”都是单音节词,所以“无论”中间要稍加停顿。

2.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一般需停顿

如,余幼时/即嗜学(《送东阳马生序》),突出“余幼时”,所以在“余幼时”后停顿。

3.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和逻辑意义,利用对语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句中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恒公》)。朗读时应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分别连读在一起,在“医之好治不病”与“以为功”之间停顿。

4.对古代的国号、人名、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如,天启/壬戌/秋日,虞山/叔远甫/刻(《核舟记》)。“天启”是皇帝年号,“壬戌”是我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59年,称“壬戌年”。“虞山”是地名,“叔远”是“姓王名毅字叔远”的意思,“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5.“而”表示转折关系时,停顿分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而”出现在句首时,应在“而”后面停顿。如,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而”后面应稍加停顿;另一种情况是“而”出现在句中时,应在“而”前面停顿。如,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者不能至” 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应该在“而”前停顿。

此外,“而”在句中除表示转折关系外,有四种情况应该与后面的词语连读,“而”后面不能停顿。①“而”在句中连接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动词的作用。如,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②“而”在句中连接两个动词,表顺接。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如,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

6.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

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我”看和望的对象分别是“其辙乱”、“其旗靡”。“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两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它们中间都不能被断开。

7.表示时间或方位的词后面一般停顿

“俄而、“先”、“中”等词,往往其后面要加以停顿。如,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等。

三、从句子语气表达出发可关注四点

1.句首发语词

“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 “何尝”、“其”、“至于”等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如,①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表说明或解释);②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表猜测或推断);③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④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说》)(表反问)等等。

2.关联词

“且”、“虽”、“因”、“惟”“故”等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如,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表议论)等等。

3.文言文中一些起到总领性的词

放在句首,加强语气,后面应有停顿,否则会影响对文章的准确理解。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予独爱”总领后面几个分句,所以“予独爱”后面应稍有停顿,否则就不能显示出它的总领作用。

4.句首表假设、转折、递进等的词后应停顿

语文句子成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技法

正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考语文试题难度的逐年递增,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已毋须赘言了。近年来中考的考点主要分布在对文言文字词、句子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怎样落实好文言文翻译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现在的初中生来说能文从字顺地正确翻译文言文句子是很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文言文有一些词语意思或句式变化较大,令学生不能正确地翻译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文言文翻译的技法是很有必要的。

本人以《唐雎不辱使命》课文为例,谈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教学技法指导。

一、通读全文,把握大意,进行直译或意译

对于文言文的翻译,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大意,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课文,从而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唐雎不辱使命》 是九年级的文言文,故事主要内容是讲述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折服秦王,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保存了安陵的故事。在课堂教学时,首先将故事内容与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了解全文,把握大意;然后教予学生课文翻译落实直译和意译两种技法。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做到字字落实。例如,文中句子“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一句,就可以运用直译法了。如:秦王、安陵君都是人名,不用翻译,直接用;使人,派人;谓,叫;曰,说。整个句子可以用直译法翻译为:“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直译法的好处就是让学生能够就全面把句子意思交代清楚,使学生在翻译时候能做到准确无误。但是,在整篇课文来说,很多句子是不能完全用直译法来完成,而且直译法也有其不足之处,就是遇到特殊句子的时候,直译就会变得语言不通顺,文意难懂了。例如:课文句“仓鹰击于殿上”要是按照直译法翻译,就会变成这样效果:仓鹰,苍鹰;击于,在……击倒;殿上,宫殿上。直译为:“苍鹰在击倒宫殿上”。这样句子表述就会不通不顺了。

因此,就要授予学生另外一种翻译技法---意译法。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的好处是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课堂上本人特意用“仓鹰击于殿上”这句话作为一个比较教学,学生们也提出质疑,为什么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文会不通顺。本人就势与学生明确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特殊句,翻译时候用直译法是不能够把正确把句子表述出来,要用意译法处理,翻译的重点落实在“于”字,译为“在”,并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适当调整语序的变化,把状语前置,意译为“苍鹰击到在宫殿上。”这样一来句子就变得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

所以教师不妨指导学生从直意译技法入手,发挥联想和想像,领悟课文,从而找到文言文翻译学习的突破口。

二、 把握细节,牢记“释”、“补”、“添”、“调”四字法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言文,由于古今词汇的表达的差异,课文用了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而作者刘向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还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文翻译时有许多细节梳理不出,所以本人除了在讲授直意译法之外,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细节的技法,归纳为“释”、“补”、“添”、“调”四字法。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实词加以解释。文言文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差甚远,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如,“秦王怫然怒”一句中“怒”虽然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意思翻译为:“大怒”,翻译为:“秦王勃然大怒”。这样整个句子的正确性就会提高。另外一类词是古今异义的词,就是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如,“长跪而谢之”句中的“谢”属古今异义的词,古义:道歉;今义:感谢。那句子就翻译为“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另外古汉语中还有一类词,如果按原字去理解,则无论如何都讲不通,这就是通假字。遇到通假字就需要用音同、音近或相应的字去替换。选课文例句:“故不错意也。”句中的“错”通“措”,翻译为“放置,安放”,而不是解作“错误”之意。

教师课堂上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会翻译实词,从实际的角度去分析词义,那对准确把握课文的翻译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大大提升了我们课堂教学高效。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选课文例句:“挺剑而起”句“这句子“挺剑”前面省略了人物代词“唐雎”,因此翻译时应将其补出“唐雎”这个人物主语。句子正确翻译为:“唐雎拔剑出来。”这样,文章交代就会更清晰,明了。

教师明确补字法主要作用是翻译时通过补充文言文的省略的成分,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选课文例句:“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中对于这一句,学生容易翻译为:“专诸刺杀吴王僚,慧星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这样翻译,整个句子的意思就不全面了,学生会忽略某一词语或某一成分的现象翻译,使句子因缺少成分而不通。这时,就需要适当添加补充一些词语,以使句子表达的意思完整、通顺。补充完整应该是“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光芒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般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这样句子的意思就非常顺畅且好理解了。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翻译时必须把句子调整过来。例如:“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是一个状语后置句。“于先王”是状语后置,翻译为现代文就必须把句子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调整为“从先王”;所以,整个句子翻译为:“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这样句子翻译就更完整、流畅了。

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补充好四字法,它们往往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增强学生对课文翻译的深度理解,将课文要表达的意思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仔细推敲,讲究文采,完美表达

孔子言:“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因此文言文翻译要注意仔细推敲,要用简洁、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使译文更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就此知识点,笔者特意选取本班一学生作业为例做投影讲解,要求全班同学们看一段译文,指出该译文翻译上不足之处。

例:

(原文)“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生)翻译:秦王说:“百姓发怒,就是摘帽子和光脚,把头往地上撞。”唐雎说:“这是普通人的发怒,不是勇士发怒。

同学们看到例子之后,纷纷指出错误并纠正其不足之处:

分析:

①译文语句没有仔细推敲。此句中的“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该生译为:“就是摘帽子和光脚,把头往地上撞”,过于笼统,没有运用优美词语表达,可以丰富一些有文采的词语,修改后该句应译为:“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②译文语句欠缺文采。此句中的“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该生译为“这是普通人的发怒,不是勇士人发怒。”语言显得简单及口语化,可稍作修饰,增添一些文采的词语,把“普通人”翻译为“平庸无能的人”;“勇士”翻译为“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这样文章的翻译就立升一个层次,显得更有文采,更接近原文的特色。修改后该句应译为:“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最后师生共同翻译为:“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通过这样的指正修改,学生们在课堂上都能够把握好这个技法的运用,使译文显得形象生动,语句通顺,流畅,句意达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增强译文感染力。

当然,就文言文翻译而言,把文言文把握文意,文从字顺地正确翻译才是根本。对文言功底有限的初中生而言,尤其针对考试来说,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行之有效的技法,对我们无疑是很有用的。

总之,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时候,应教会学生一些高效实用的翻译技法,在实践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并能迁移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我们文言文教学更实用、更高效。

语文句子成分范文第5篇

其实中学语文教材精选了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精华,认真阅读钻研这些优秀的文化精品,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根本的手段。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紧扣课本、精讲熟读、以点带面,高考语文命题必须以语文教材为主要依据。高中语文课本虽然是选本式教材,但所选篇章大多是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体裁的优秀之作,编者基本上选取了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便让中学生借此了解文学发展的概貌,为今后进一步探究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他们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打造一个广阔的平台。因此,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必须重视。

要立足教材,做到“抓纲扣本”。“纲”即《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本”主要有三方面:课程标准、语文课本、考试说明。在平时教学中应采取以“本”为主的策略。

在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诸多知识点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掌握实词,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和关键。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句、默写名篇,其采分点的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源头。而其中实词的考查大多选择常见的和使用频率较高的,相当一部分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可见,重视课本,进一步归纳整理、温习巩固一定数量的实词,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考试时才能成竹在胸,应对有余。

现代文阅读主要分为文学类和实用类两大类。文学类主要分析作品结构、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近五年的考试出题来看,其中四次考情节,一次考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牢记四个关键词:人物、环境、情节和主题。例如教材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课后习题就是在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实用类大多为访谈和传记,主要是分析语言特点、把握文章结构、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通用性,既是高考必考学科,又是各学科中综合性、通用性最强的学科。教好这门学科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抓好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衔接。教学中注意整合初中学过的知识,将学生的知识储备运用到新课的学习中。初中的语法教学还未能系统化,学生涉及较少,所以,高一阶段的教学中应该系统安排语法内容。针对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教师在高一第一学期就要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如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分、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内容必须补充,这样,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全面接触了解语法知识后,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