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产品直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引言
城市社区化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显著现象,城市社区对生鲜农产品的消费存在着消费群体数量多、需求庞大、消费集中等特点;我国生鲜农产品的流通具有物流量大、品种多、物流要求高、物流难度大等显著性特点。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生鲜农产品流通体制不仅能够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保证农民利益、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且有助于我国生鲜农产品价格稳定。近年来,尽管政府越来越注重对生鲜农产品现有销售渠道的优化以及对新渠道的探索与构建,但是生鲜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的竞争分散无序、供应链节点冗繁、“价格贵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如何有效地构建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显得尤为重要,生鲜农产品社区直销模式可能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
生鲜农产品社区直销指从事生鲜农产品生产的农户绕过复杂的中间销售环节,将农产品直接出售给消费者的营销形式。作为我国农产品营销模式的一项重大变革,其日益引起相关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并展开了相应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国外农产品营销模式的剖析及借鉴。李凤荣(2012)对日本农产品营销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日本农产品市场外流通的主要形式是直销所。第二,充分剖析农产品直销模式的内涵,并对其愿景进行展望。林舟(2012)认为,不久的将来,直销模式极有可能成为农产品流通中的一种主要销售模式。直销模式有利于农产品的快速流通,也符合农产品的产品特性(文宇,2013),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在鼓励农产品直供直销(章洁倩,2013)。第三,针对具体农产品的直销模式类型进行研究。例如,马凤棋(2013)认为,目前我国蔬菜供应链优化的新型农产品直销模式,包括车载蔬菜市场、社区蔬菜连锁店、蔬菜网络直销、社区支持农业等形式。第四,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针对某类生鲜农产品直销模式的形成与运行机制研究。例如,古川(2013)以北京绿富隆合作社为案例分析得出:蔬菜直销模式的形成主要是生鲜农产品企业的大力推动、消费者需求拉动、政府支持、现代技术促进以及这四个方面的协同作用的结果。该研究分别阐述了社区周末直销市场、社区销售站、网络销售配送模式及这三种现存直销模式的运行机制,并运用北京绿富隆合作社为案例分析了社区直销模式的发展状况。上述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生鲜农产品社区直销模式理论及指导其实践具有较大的意义,但是他们未能从理论上解释我国生鲜农产品社区直销模式成因,也未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深入探讨。基于此,本文拟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阐述生鲜农产品社区直销模式形成的条件,并对其现有模式的特点、运作机制和发展状况进行细致性分析,最后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我国生鲜农产品社区直销模式形成条件
随着我国生鲜农产品商品化率的不断提高,生鲜农产品销售的特点一直影响着消费者获取生鲜农产品的方式。生鲜农产品的供给特点、需求特点为生鲜农产品的社区直销模式提供了经济学分析的视角,并对生鲜农产品社区直销模式在我国发展普及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给出解释。对于我国生鲜农产品社区直销模式的形成条件,本文拟从生鲜农产品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特点予以阐释。
(一)生鲜农产品的供给特点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生鲜农产品生长周期往往较长,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分散性特点(季节性是指大多数生鲜农产品的收获时间是固定的;分散性则指我国目前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基本上是由分散独立的小农户完成的),而且产品本身鲜活易腐、不易储存。这些特点加大了现代物流配送的难度,造成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多次损耗,同时易产生批发商操控价格的情况,从而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生鲜农产品供给受土地面积和农业生产本身的约束,农业资源专用性较强,一定时期内不能迅速或无限扩大生产,以形成有效供给。供给调节难度大的特点使得农产品价格下跌后,农户为了维持正常的收入水平,反而会增加现时供给量。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农产品价格将会进一步暴跌,最终影响农户收益,打击其生产积极性。农产品社区直销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销售模式,它使得农户以最直接的方式接触消费市场,获取更多的消费者信息,以便对未来生产做出有效的预期,从而合理规划生产规模。正是因为该模式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供给的市场风险。
(二)生鲜农产品的需求特点
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及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对生鲜农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消费者更加关注生鲜农产品生产的新鲜安全、绿色有机特点;另一方面,随着不断加快的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生鲜农产品购买的方便易得、付款的便捷高效、称重的标准合理以及销售者信用等方面。生鲜农产品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消费者对其需求强大而稳定。一般来讲,大多数生鲜农产品缺乏需求弹性,其需求曲线比较陡峭。需求曲线反映生鲜农产品的价格与总收益呈同方向变动,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价格下跌,总收益减少。较为陡峭的需求曲线说明当生鲜农产品供给量发生微小变动时,就会造成生鲜农产品价格较大幅度的变动,这种变动会带来市场不稳定,最终使消费者利益产生较大损失。农产品社区直销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销售模式,本身具有稳定生鲜农产品供给市场,建立生鲜农产品可追溯体系,构建消费者品牌信赖,获取农产品便捷安全等优势。因此,生鲜农产品社区直销模式在我国存在和发展具备良好的现实条件。
我国现有生鲜农产品社区直销模式的内涵及优劣
生鲜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特点为我国生鲜农产品社区直销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伴随着我国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消费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正在逐步显现,探索我国生鲜农产品社区直销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生鲜农产品社区直销模式,必须对我国现有生鲜农产品社区直销模式的发展状况予以充分了解,以下将从特点、运作机制和发展状况三个维度对其具体模式进行重点探析。就目前而言,我国现存的生鲜农产品社区直销主要包括四种模式。
(一)车载生鲜农产品市场―粗糙的社区直销门店
车载生鲜农产品市场模式是指农户将自己生产的生鲜农产品,例如蔬菜、水果、禽蛋类产品,通过自有交通运输工具直接运往社区或者社区附近,形成可供社区居民购买的临时性市场。它是我国现有生鲜农产品社区直销模式的原始形态,在各个地区比较常见。
随着车载生鲜农产品市场的逐步发展,其潜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方面,简单粗糙的运输工具势必会造成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当损耗积累到一定程度,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主体,农户可能会选择其他更有利的销售模式而放弃现有模式。另一方面,车载生鲜农产品社区直销模式在带给社区居民新鲜、安全、价格低廉农产品的同时,可能会造成一部分负的外部效应,突出体现在城市垃圾方面。每天临时市场结束后,形成的大量城市垃圾将给社区垃圾清理造成负担,最后社区可能会选择收取更高的物业费用以转嫁垃圾处理成本;如果垃圾留在社区附近区域,其可能具备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这就需要公共部门介入。
车载生鲜农产品市场的高级模式是粗糙的社区生鲜农产品直销门店,这样的店面一般由店主自己出资筹建,在社区内部租一定面积的店面,自主经营售卖各类生鲜农产品,这种类型的直销方式在我国比较常见,是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重要参与形式。粗糙的社区生鲜农产品直销门店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在生鲜农产品消费稳定性和质量安全方面的诉求,还能体现很好的“温情效应”,即社区居民和店主在长时间接触中形成的一种无形的相互信赖。居民会向店主提供有效的需求信息,店主也省去不在意价值,适当地让利于社区居民,最终实现直销店与社区居民双赢的良好局面。
(二)社区生鲜农产品直销连锁店
社区生鲜农产品直销连锁店指从事生鲜农产品生产的合作社在社区内开设连锁店,把连锁店作为合作社所生产的生鲜农产品的销售终端。社区内的直销连锁店由合作社统一负责,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定价、统一服务的流程化直销模式。该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这样生鲜农产品生产者不再需要依靠一级一级、节点冗繁的农产品经销链条来实现农产品的收益回报。通过合作社的连接,生鲜农产品生产者可以在与消费者面对面的沟通中获得更多的需求信息,以调整和制定最优的生产规模预算和结构,从而有效地规避现有农产品市场面临的盲目性、滞后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等风险。目前社区生鲜农场品直销连锁店在我国的存在和发展有很大空间。
该直销模式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稳定持久的社区直销店订单,能够有效减少生产者和消费者面临的市场风险;第二,以合作社为媒介的社区直销店能够很大程度缩短现有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链条,从而实现利润两头让渡,农户能够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农产品,社区居民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新鲜安全的农产品,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满意度与福利水平提高;第三,由于社区直销连锁店产品配送前端稳定,即固定合作社,所以该模式还能有效地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可追溯体系的构建;第四,由于该模式下生产者是按照社区居民的消费需求进行生产的,农户更加容易生产出需求量大、质量水平高的农产品,进而形成合作社自有品牌,增强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水平。
不容忽视,生鲜农产品直销连锁店的构建也存在着亟待突破的瓶颈。一方面,要实现对生鲜农产品市场较长周期的调控,合作社必须有能力配备较高质量的而且能够实现农产品长期有效储存的冷库等相关设备。要满足这些要求,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单依靠合作社和个人是无法实现的,寻求国家和政府的资金及政策支持是社区生鲜农产品直销连锁店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合作社和涉农企业均面临着培养和引进大量有较高执行力和战略眼光的优秀管理人才的重要任务。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的有机专业苹果合作社在社区苹果直销连锁店方面的探索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值得进一步学习借鉴。
(三)社区生鲜农产品网络直销体系
社区生鲜农产品网络直销体系指从事生鲜农产品生产的合作社或者大型企业,通过网络平台,以电子化订单方式实现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它是一种现代化的新型生鲜农产品销售模式,核心内涵是将现代化的电子商务模式、现代物流体系、现代化的社会网络服务等模式引入生鲜农产品的销售过程,最终实现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两头受益。一头是连接农户的大型企业或者合作社,另一头是网络连接的社区居民消费者。该模式采用“网络电话预订,物流配送到户”的销售系统,利于社区消费者实现信息直接对接,快速方便地获取所需生鲜农产品。具体到社区生鲜农产品网络直销的实际操作层面,存在多方面的关系需要协调配置。例如为保障农产品社区网络直销的顺利实施,合作社或者大型涉农企业首先需要协调社区相关负责人,在社区配备固定的农产品接收地点,类似于现代电子商务模式中的快递收发处,负责生鲜农产品的定点领取和派送。目前很多大型涉农企业正在探索的模式是在城市高档社区内拟设立专门化的生鲜农产品投放与领取专柜。与公司签订生鲜农产品供应合同的社区居民可以从公司免费获得一间具备生鲜农产品储藏条件的柜子,这样公司按照社区居民通过网络或者电话下达的订单,将相应生鲜农产品按时按量送达指定储藏地点,社区居民在自己合适的时间带着订单下达成功时公司反馈的数字化密码领取所需农产品即可。这种操作方式能很好的节省人力成本,但是前期的投入较高,资产专用性极强的特性一方面决定了参与该模式的合作社或者企业必须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战略眼光;另一方面能解释目前该模式仅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高档社区实施发展的现实。
毋容置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社区居民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度的提高和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这种模式将伴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成熟成为我国社区居民对生鲜农产品销售的主流模式。目前该模式在山西省太原市的部分高档社区出现,同时有很多涉农企业试图通过合适的方式进入该市场。
(四)生鲜农产品社区支持型农业
社区支持型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简称 CSA)是一种在农场(或农场群)及其所支持的社区之间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形式。消费者成为农场的用户, 并且承诺在农场整个生长季节给予支持。用户支付预定款(按照季节或者月份支付),而农场提供新鲜安全的当季农产品作为回报,直接运送给订户或分配给销售网点。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将冗繁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挤出市场,将我国传统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分剥的利润直接归还给生产者和消费者,便于恢复农户和消费者之间的友好关系,建立可信赖的较稳定的生产基础,保障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
该模式最早产生于日本,后来在美国和欧洲各国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近几年才被引入到中国。2006 年,河南兰考农民签订的“购米包地”协议,是我国首个含有 “风险共担、 收益共享” 核心理念的社区支持农业形式。2008 年开始筹建、 2009 年正式运营的中国人民大学-海淀区政府产学研基地项目 “小毛驴市民农园”正式将社区支持型农业直销模式纳入到我国农场运作中。2013年我国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构想,给生鲜农产品社区支持型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该模式将促进城市社区消费者和农产品生产农户之间更加密切的联系,拉近了双方的关系,以强化农户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也有助于社区居民了解当地的农耕文化,珍惜劳动果实,革新固有消费观念。总之,通过生鲜农产品社区支持型农业的直销模式社区,消费者最终收获的不仅仅是质量上乘、价格低廉的农产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50多家农场运用该模式生产,尽管部分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社区支持型农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农业及优化农产品销售模式中一个新的突破点。
结论与建议
目前,车载生鲜农产品市场――粗糙的社区直销门店的社区生鲜农产品直销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社区生鲜农产品直销连锁店伴随着合作社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壮大;社区生鲜农产品网络直销体系和社区支持型农业尚处于探索阶段。从生鲜农产品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认知程度及生鲜农产品直销模式需要协同配置的资源发展现状来看,短期内直销模式还不能完全替代现有的生鲜农产品销售模式。但从长期来看,生鲜农产品社区直销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该模式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均受益,有效地提高了流通效率,节约了社会成本,是对生鲜农产品传统供应链的又一次优化创新。
为更好地推动生鲜农产品社区直销模式的发展,首先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通过研究发现,现在社区直营店的建立与维护成本很大,严重阻碍了现有社区直销模式的普及和发展。其次,企业或合作社作为承接生鲜农产品直销模式的现代化组织形式,一方面应该不断优化生鲜农产品营销策略,引导消费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应该致力于生鲜农产品物流渠道的创新和建设,不断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最后,家庭农场的发展和壮大将为生鲜农产品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这就需要进入社区直销模式的个人和组织积极关注国家农业政策。
参考文献:
1.李凤荣.日本农产品直销所流通模式分析[J].农业经济,2012(5)
2.文宇.发展我国农产品直销模式的探讨[J].对外经济实务,2013(8)
3.章洁倩.家庭农户农产品直供直销成本效益分析―以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农工自然园为例[J].农业经济,2013(1)
4.寇平君,卢凤君,沈泽江.构建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模式的战略性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2(8)
5.林舟.农产品流通的“直销模式”[J].农经,2012(8)
6.陈卫平,黄娇,刘洋.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发展现况与前景展望[J].AO农业展望,2011(1)
7.李秉龙,薛兴利.农业经济学(第二版)[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8.郑凤田.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卖难价跌”现象的深层次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1)
9.马凤棋.基于蔬菜供应链优化的“农社对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16)
10.古川.社区蔬菜直销模式的形成与运作机制研究―以北京绿富隆合作社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3(1)
11.张庆文.社区支持型农业―从理论走向实践[N].农民日报,2009-4-4
12.王松奇.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13.袁平红.直卖所―日本农产品流通新模式[J].现代日本经济,2009(2)
14.Schnell, S. M. Food with a farmer’s face: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J]. Geographical Review, 2007, 97
15.Bougherara, D , Grolleau, G. and Mzoughi, N. Buy local,pollute less: What drives households to join a communitysupported farm [J] . Ecological Eco nomics, 2009, 68 (5)
16.Henderson, E. and Van En, R. Sharing the harvest: A citizen’s guide to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2010
作者简介: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效;问题;对策;江苏扬州;江都区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10-02
近年来,江都区坚持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产品市场安全消费为目标,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狠抓基地环境、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投入品管理3个基本环节,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从基地到市场”全过程质量控制,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和监管,取得了明显成效。
1 取得的成效
1.1 推进“三化”建设,提高安全优质农产品总量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消费者身体健康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江都区通过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三品”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安全优质农产品质量。
1.1.1 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三品”建设的重要主体,而“三品”认证规范的过程,恰是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的过程。近年来,江都区先后涌现出江苏莲湘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早晚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和吴桥宝盛园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行业协会,推动了江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的提高。
1.1.2 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坚持以“投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为原则,以标准化推广为手段,以新品种、新技术为动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1-4]。目前,全区已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个,其中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区2个,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5个,扬州市级农业标准示范区10个。2012年正在开展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市的创建活动。
1.1.3 切实加强农产品基地化建设。为了克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不利于管理的弊端,江都区不断加强农产品基地化建设,重点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统一茬口布局、统一供应良种、统一防病治虫、统一肥料配方、统一质量管理、合同收购产品,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目前已建成农产品特色基地104个,其中66.67 hm2以上规模基地50个,333.33 hm2以上11个,666.67 hm2以上4个。在此基础上,江都区重点打造了吴武蔬菜产业带,全区蔬菜面积已超过1.33万hm2。
1.2 完善“三个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依托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逐步对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农产品开展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例行监测,确保全市农产品消费安全。利用国家拉动内需建设项目,江都区建成了苏中县级一流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并于2012年通过了“双认证”,目前已进入试运行。
1.2.1 建立产地准出体系。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同步发展的思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强化质量控制,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目前,制定出台了大蒜、毛豆、西兰花、萝卜等一系列农产品地方标准,其中江苏省农业地方标准8个,扬州市农业地方标准8个,企业标准100多个,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支撑,企业标准为配套的具有江都区农业特色的标准体系。同时,全区13个乡镇全部建成了产地准出速测点,实施“先检测、后采摘、再入市”的质量安全流程,严把农产品首道关口。
1.2.2 建立市场准入体系。从2000年开始,农林、质监、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在城区中心农贸市场率先建成了全国首家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点。此后,由点到面,逐步推进,配备专业人员,扩大检测范围,目前已在全区24个农贸市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设立放心菜直销区、农业“三品”免检直销区。并在醒目处悬挂警示牌,准确及时公示检测结果,让经营者和消费者及时了解农产品安全状况,严格把好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1.2.3 建立例行监测体系。2011年底,江都区13个乡镇相继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职能向下延伸。在基地、市场、大型超市等场所,对猪肉、蔬菜等产品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据统计,2012年,全区共抽检入市农产品5 658个,其中蔬菜3 800多个,水产品210个,饲料59个,生鲜乳90个,生畜“两病”检测713头,畜禽监察抽样7 000份,配合国家省、市农产品抽检60次,合格率都在98%以上。通过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流动检测、例行抽检、重点监测等全方位监管,形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立体监控网络。
1.3 积极实施“三大行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积极拓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思路,努力推动监管工作向基地和市场2个方向延伸,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快“三品”品牌建设,深入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3.1 强势推进农业投入品市场整治行动。坚持从市场监管入手,严把农资生产、流通、使用3个关口。狠抓队伍建设,各镇明确专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和生产企业自管员队伍,通过培训,持证上岗。初步形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组织网络;同时加快农资连锁经营,全区9个连锁经营企业覆盖了所有镇村,消除了过去“提篮叫卖农资”的无序经营现象,建立了可追溯、可索赔的农资经营制度,杜绝了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及违法经营。农委加大执法力度,结合种植业、农业投入品、水产品、饲料、兽药及兽药残留、农业“三品”、生鲜乳等7个方面专项整治行动,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民利益,维护了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
1.3.2 有序推进安全农产品品牌化行动。围绕优质蔬菜、特种水产、特畜特禽等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品牌申报创建力度,并在品牌开发上延长产业链,努力向产前、产后延伸,形成产、销、利一体化,打响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市“三品”总数达400个,农业“三品”基地面积近5.33万hm2,占可食用农产品耕地面积的90%以上。同时,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组织参加各类产品展销会和招商洽谈会,积极探索超市、专柜销售等多种新型业态、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目前,全区已有“渌洋湖”、“莲湘”、“翔龙”、“康植园”、“早晚食品”等5个注册品牌获江苏名牌农产品称号。
1.3.3 精心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行动。通过“农民电视课堂”、“农民广播课堂”、“江都农林网”等新闻媒体,结合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技术知识,指导农民识假拒假,进一步提高广大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产品基地规模偏小,产业化经营推进不快,生产操作规程难以统一实施,农业标准化普及率不高。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和质量不能适应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优质特色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供给不足。三是违禁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工业“三废”污染排放难以控制。四是市场检测体系还不健全,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水平较低,市场准入的管理机制和产品的流通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加工等环节的质量意识尚需进一步增强。
3 对策
3.1 继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的作用,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与预警应急反应、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监管、过程监管和产品监管,建立起政府负责、部门主抓、舆论监督的全方位监管机制。同时,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监督检查,积极开展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专项整治行动和畜产品违禁药物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治理农产品污染源头。
3.2 加快推进农产品规模化生产
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发挥比较优势、规模集约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完善吴桥至武坚蔬菜产业带和重点蔬菜产区,切实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增加投入,重点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产品检测、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与此同时,继续调优农业结构,积极推进畜禽、水产规模养殖,提高养殖效益。
3.3 不断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的要求,加大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力度,逐步构建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动物检验检疫制度。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
3.4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区财政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纳入预算的基础上,需逐年递增。镇级财政需进一步加大对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费的投入,运用市场机制,整合项目资源,积极招商引资,扩大投资渠道,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提供资金保障[5]。
4 参考文献
[1] 钟秀明,武雪萍.我国农田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5):27-32.
[2] 刘毓侠,于传宗.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6):1-2.
[3] 胡兰英.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构想[J].农村经济,2004(9):6-8.
近期物价上涨引发社会热议。尤其是是大蒜、绿豆、辣椒等过去人们关注不多的杂粮、调味品,短时间内成倍上涨,而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市场对于价格上涨的预期一时也变得强烈起来。
那么,年初确定的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左右3%的预期调控目标能否实现?本次物价突然上涨的成分中,大股游资扮演何等角色?本轮物价上涨对通胀造成什么样的压力?如何应对?对此,《财经国家周刊》采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
长期原因是供求关系变化
《财经国家周刊》:5月22日全国物价局长会议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粳米、玉米等粮食品种,大蒜、蔬菜、绿豆等农副产品,以及三七等中药材价格上涨较多,既受西南地区旱情、中东部地区持续低温等不利天气影响,也与极少数经营者捏造散布不实信息、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密切相关。请问,这两种因素中哪一种占主要原因?
周望军:近期大蒜、绿豆等农副产品价格确实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有关媒体报道涨幅达100倍的说法虽不准确,但涨幅还是很大的。有报道说贵州辣椒价格暴涨,云南米商携带800万元现金到重庆抢米等,后来调查证明属于不实信息。
异常天气确实造成了部分农副产品减产,但也不排除游资借此炒作,进一步推高价格,至于说哪种因素占主要原因,我们正在开展调查,不好说哪个更加突出。
《财经国家周刊》:民间自古就有“蒜疯子,姜傻子”的谚语,说的是蒜、姜这两种农产品价格多变,波动剧烈。针对当前“大蒜爆炒高过肉价”的现象,请问如何看待?
周望军:我们分析,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长期原因是供求关系的变化。一方面,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农业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高速公路用地、商业用地,特别是房地产用地,减少了城市郊区农产品种植面积,进而影响供应。另一方面,原来的农民进城打工,从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居民收入提高,吃菜、吃肉的比重相比以前也增加了。
此外,蔬菜生产基地从大城市郊区逐步转向外地农村,流通环节增多、运输成本增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重要原因。
短期暴涨与炒作有关
《财经国家周刊》:在你看来,此轮农产品价格短期内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为什么本轮物价上涨社会反响非常强烈?
周望军:长期因素只会促使农产品价格缓慢上涨,而不是短期内大幅上涨。今年部分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特殊原因,一方面是今年以来气候条件不利,西南地区大旱、中东部地区持续低温,蔬菜、大蒜、绿豆的生产、供应受到较大影响。
另一方面,也有社会资金利用大蒜、绿豆等农产品产地集中、季节性强、产量下降、市场信息不对称等特点,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因素。
现在流动性充裕,通胀预期较强。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资金可能会利用天气等短期因素炒作农产品价格,炒作的都是一些容易存放的农副产品,人们每天都要吃,因此社会反响比较强烈。
市场布局不合理
《财经国家周刊》:除了炒作因素外,在你看来,还有什么其他主观因素吗?
周望军:主观原因主要体现在运输体系不健全、市场布局不合理方面。目前,中国缺乏统一、规范、合理、有序的农副产品流通市场,省与省之间、省与市之间彼此封闭、信息不畅。近期国家发改委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调查时,发现所有的批发市场都说,他们的菜是从山东寿光买过来的。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土豆是全国较好的,乌兰察布市离北京的直线距离只有300多公里,但北京市的土豆不是从乌兰察布市买来的,而是从寿光买的。这意味着乌兰察布市的土豆生产商先把土豆运到山东寿光,北京的新发地再从寿光买来土豆到北京消费。
甚至还有极端例子,内蒙古包头、呼和浩特市也去寿光买土豆,这个土豆在上到老百姓餐桌之前已经在公路上运输了好几千公里。正是由于这种盲目无效的运输,蔬菜流通环节的成本至少要占到菜价的1/3~2/3,有的甚至占到了90%。
《财经国家周刊》:那么,在稳定农产品价格方面有何具体措施?
周望军:除了在特定时期打击投机炒作以外,还得建立长效机制,降低各种成本。首先是“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要真正落实,保证必要的菜地面积。
城市人民政府必须保证每个市民有3厘3的菜地。如果不能保证,你吃的菜就是不够的。现在这个政策没得到落实,就是所谓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没落实,没落实就只能到全国各地买菜去。
除此以外,还应尽快从全国层面建立统一、规范、合理、有序的流动的、信息共享的蔬菜批发市场和电子交易市场,避免盲目运输。加大科研投入和严把检验检疫关也必不可少。
要用我个人的话说,就是将来要用产业化的办法解决农产品的供应问题,就得是农业合作社、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研、运输、市场信息不对称、农药残留等问题。统一的管理模式,统一的营销市场,才能够降低成本,保证食品安全。
3%目标能否实现
《财经国家周刊》:以前5个月的情形判定,实现年初确定的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3%的目标,目前看来是否有难度?事实上,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市场对于价格上涨的预期也变得更加强烈。
周望军:1~4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升2.4%、5.6%和10.4%。虽然4月份CPI同比上升2.8%,但没有超出预期,仍处于温和上涨的范围。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今年实现价格总水平上升3%左右的预期调控目标是有基础的。
从总量看,我国经济处于企稳回升阶段,还不具备产生经济过热、社会总需求持续超过总供给的条件,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具备宏观基础。
从具体商品看,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商品供大于求,部分产业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不大。我国粮食连续6年增产,库存充裕;生猪生产能力充足,仍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2009/2010年度世界大豆产量预计增产4500万吨以上,油料市场供大于求;国内大宗农产品库存充裕,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从外部环境看,虽然美国经济从去年三季度、日本经济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正增长,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运行呈现出良好态势,但受部分欧洲国家信用危机继续发展和美国打击金融欺诈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进程曲折复杂,输入型通胀向国内传导还需要一个过程。
《财经国家周刊》: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控制物价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保持温和通胀这样一个态势呢?
周望军:今年以来,虽然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涨幅在3%以内,但老百姓感受到生活成本在不断增加,“衣食住行”除服装外,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
针对当前价格结构性上涨的特点,重点要抓好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供应,保持粮、油、肉、菜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
关键词辽宁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消费信心;带动示范
农产品质量追溯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监管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打造我国可追溯品牌,增强广大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的消费信心的重要措施[1]。2008年以来,辽宁省农垦局承担的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通过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强化管理等措施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经过2年多的实施,实现了大米、苹果和填鸭产品质量可追溯,发挥了农垦的示范带动作用。
1开展的工作
1.1建立项目管理组织和项目管理制度
按照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的要求,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结合项目的特点和垦区的实际情况,辽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成立了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小组,制定了《辽宁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制度》等管理制度,强化了追溯项目责任管理,规范了追溯项目建设程序,保证了项目建设质量[2]。
1.2建设省级数据管理平台
委托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建设省级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项目信息数据管理平台,通过USB监管锁登陆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数据中心,监管追溯企业上传的数据并加以指导,做到监管到位,指导合理。
1.3监管项目及项目承担单位
对垦区追溯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定期对项目承担单位进行实地核查,确保运行质量,并及时上报运行监管工作情况。对垦区内追溯标识使用情况进行监管,收集整理垦区内“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情况并及时填报[3]。对追溯项目创建单位信息上报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和实地核查。
1.4组织项目交流培训和宣传推广
根据项目建设需要,组织项目单位相关人员相互之间或与其他省、市之间进行交流学习,举办培训班,培训项目相关人员,提高项目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确保追溯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媒体,以及积极组织参加部农垦局开展的农垦可追溯农产品北京宣传日和上海展示周等活动,对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和产品进行广泛宣传和展销。
2成效
2.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项目实施以来,垦区领导高度重视,将追溯项目建设纳入垦区重大议事日程,成立了以主管局长为组长、以相关处室人员和专家为主要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强化了对项目的领导和管理能力。通过召开项目工作会议,到项目承担单位实地检查,与项目人员保持电话与网络联系等形式对项目实施动态管理,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实现了管理科学、督导到位,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2.2建章立制,任务明确
建立《辽宁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制度》等项目各项制度,明确了项目小组各成员的职责分工,细化了各成员的具体任务,明确了质量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和信息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做到了任务到人、人员到位、职责到位,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
2.3培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通过追溯项目建设,对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促使企业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安全,扩大了产品品牌效应,提升了产品品牌价值,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五四农场是辽宁省第1家实施农产品质量追溯项目单位,并且是全省唯一一家大米追溯企业,通过实施农产品质量追溯为农场赢得了更多的客户和订单。营口富达果菜保鲜有限公司通过开展实施农产品质量追溯,使公司生产和销售的苹果更加符合人们身体健康的需求,同时也符合国际市场食品安全的需求,产品远销国外。盘锦大洼天野家禽养殖有限公司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生产的优质、无公害北京填鸭,销售到西安、沈阳、长春、哈尔滨、香港、菲律宾等地区和国家。
2.4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力,提升消费信心
通过对辽宁农垦报、农垦质量安全信息网和电视等多种媒体的有效利用,以及对部农垦局开展的农垦可追溯农产品北京宣传日和上海展示周等活动的积极参加[4],广泛宣传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及可追溯农产品,产生了良好的推广效应。这不仅让消费者对可追溯农产品有了深入的了解,提升了消费信心,拓宽了可追溯农产品的市场,还让多家企业对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项目的建设跃跃欲试,渴望加入到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中来。通过宣传,展示了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先进性和可追溯农产品安全、诚信的特点,扩大了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和可追溯农产品的影响力,有效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3存在的问题
2年来项目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欠缺可操作性,需要结合垦区目前和今后追溯项目建设和系统运行情况逐步加以完善;二是省级数据监管平台职能开发不够,缺乏对项目承担单位的监管力度;三是新建项目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经验,有的技术人员计算机知识欠缺,对追溯系统操作掌握的比较慢,对项目建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四是部分人员对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和可追溯农产品的理解和认识不够,仍按一般性项目和产品加以对待。
4今后的措施
4.1健全项目管理机构,完善项目管理制度
由于垦区追溯项目建设单位和创建单位的数量增加,对项目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情况对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日常管理部门进行必要的人员调整,增添人员力量,明确工作职能,落实人员分工,从而使项目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针对制度不尽完善,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项目小组将组织项目单位有关人员和项目专家根据企业实际生产情况,修改和完善各项制度,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使追溯工作制度化、日常化、规范化,确保追溯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4.2完善省级数据管理平台,确保追溯系统顺利运行
针对省级数据监管平台职能开发不够,缺乏对项目承担单位的监管力度问题,应进一步开发功能完善的省级数据监管软件,购买专用设备、应用网络,完善省级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项目信息数据管理平台,加强对项目的监督管理职能,督导追溯信息的及时采集和上传,确保追溯系统的顺利运行。
4.3加强培训和交流,提高项目人员的业务水平
针对技术人员计算机知识欠缺,对追溯系统的操作掌握比较慢问题,聘请有关专家,通过增加培训班和培训次数、扩大培训面等措施,加强对追溯项目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提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打造农产品质量追溯人才队伍。
4.4加强宣传,提高对追溯系统和产品的认识
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通过对广播、电视、报纸以及网络等各种媒体的有效利用,对展销会、博览会和交易会等各种活动的积极参加,加强对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先进性和可追溯农产品的安全、诚信等特点的宣传,扩大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和可追溯农产品的影响力。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提高人们的认知程度。
4.5发展后续企业,扩大辐射面,充分发挥带动示范作用
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是连续性工程,除了正在建设项目的企业外,必须选择对具备开展追溯项目建设基础条件的企业加以培训和指导,使其初步掌握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的一些必要知识,为企业将来能够顺利实施项目夯实基础,从而确保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的可持续性,进一步扩大辐射面,充分发挥农垦的带动示范作用。
5参考文献
[1] 马祝峰.谈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345.
[2] 张学冠,姜中国,郎宏伟,等.实施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促进农产品质量提档升级[J].现代化农业,2007(12):7-9.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份额;销售模式;价值分析
20世纪60年代,欧洲逐渐兴起和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且历史悠久。虽然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兴起乡村旅游,但是发展缓慢,目前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近几年,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增加,再加上不断完善的休假制度和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人们的休闲时间大大增加,很好的推动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更好地结合农产品销售,不仅增加了乡村旅游形式的多样化,能够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同时也提升了农产品的销售份额,当地的经济效益大大增加。
一、在农产品销售份额提升中乡村旅游的价值分析
(一)产业链的衍生能够促进实现农业产业化
一是农产品的就地营销得以实现,这对其附加值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乡村旅游中,“食、住、行、游、娱、购”是其主要的六大要素,但是这些因素都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紧密联系。当乡村旅游得到开发和发展之后,那么该地区中的农产业产业化程度就会受到品牌、人气以及投资这三大因素的严重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游客在体验了乡村旅游中的各个项目之后,就会产生一定的购买需求,这也就会直接带动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其中对其他各方面的开发和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是当地土地附加值的提升能够很好地对农产品的边际效用进行全面的展示。对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来说不高,或者是说是普遍偏低。这样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农民群体也逐渐树立和提升了市场经营的理念。特别是在一些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可以通过入股参股、政策鼓励、政府指导等方面的措施和形式,将农村地区富余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建设成能够满足乡村旅游中的必需的基础性设施,比如住宿、餐饮等。但是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有些地区已经实现了农业化的规模生产,因此在开发乡村旅游农产品的时候可以着重对一些开发难度较高的地区进行利用,这对实现农村产业体系的丰富性和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持续发挥农产品边际效用。三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产品产业发展融合,并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产业结构。就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来说,能够与当地的服务业、农业以及工业进行充分的结合,在销售、生产以及加工农产品的时候,应该加强对当地相关部门之间的对接与合作,促进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
(二)将农业产业纳入服务型贸易领域当中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自然是第一产业。随着逐渐发展的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所覆盖的范围也逐渐从原先单一的生产农产品,逐渐衍生出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环节,并与服务贸易逐渐融合。目前在服务贸易仅仅只是在单一的农产品供销体系中,但是在服务贸易的过程中会有相关部门直接参与进去。比如当前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景点就会由当地原先的生态农庄、农产品加工企业或者是农产品种植采摘基地开发形成的,这样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也会直接产生消费,这也就形成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直接与服务贸易形成对接。乡村旅游中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生产体验、民俗文化等方面,在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乡村旅游资源中也逐渐出现特色、生态、科技农产品基地。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是对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以及生产条件进行有效的改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以及实际的经济收入。
二、在乡村旅游中农产品的销售模式
(一)产品营销模式
我国国土辽阔,具有十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并具有十分明显的特色。在开发旅游类农产品的时候,主要是对现有特色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并对能够体现出当地特色的产品进行针对性的开发,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各方面的需求。在乡村旅游中的农产品科技园,其主要的内容就是集中了农产品休闲观光、农产品科普教育以及农产品高科技生产三种方面。比如广西自治区开发的八桂果园,其主要的特点就是对农产品的温室栽培进行展示,并设有生态果菜园、名优花卉种植区、奇瓜异果集中种植区等展示农产品新技术的区域,同时开设了特色野菜餐厅等项目,能够有效地将各个环节很好的链接一来,发挥出旅游集聚效应。因此,其他地区如果希望进行特色乡村旅游开发,可以充分地借鉴这一形式,将现代新型科技元素与自身的区域优势很好地结合,形成农产品旅游集聚。除此之外,还可以深入的探索和开发体验式农家乐,充分的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农业资源以及自然资源,在农家满足游客“食、住、行、游、娱、购”等各个方面的具体需求,能够切实享受到正宗农家乐,购买到纯正的农产品。由于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各个地区之间的风俗习惯、文化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区别,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时候通过充分的挖掘特色资源,就能够对游客形成吸引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多元文化的地区来说,具有较大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可以通过形象打造形成海洋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旅游方式。在进行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农产品品牌的打造,这能够实现农产品旅游的长效发展。
(二)服务营销模式
服务营销模式,指的是通过对消费者实际需求充分的理解之后,最大限度地契合消费者的具体需求,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或者是举办的相关活动。虽然乡村观光旅游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但是我国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已经形成繁多的种类和鲜明的特点,在其中更加重视服务营销的效果,尽可能的能够实现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比如体验式采摘果园就是主要的形式之一,当果园处于成熟时期的时候,游客能够观赏到绝佳的美景,同时在观赏的过程中还能够提供自取、自摘的服务,很好的体验了果农生活。除此之外,在果园中也会设置一些水池、石凳、石桌等基础性设施,尽可能地满足游客各个方面的需求。
(三)价格营销模式
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潜力和市场都比较大,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就目前来说,由于大多数的游客还不是十分的熟悉各个乡村旅游项目中的产品,而且对价格的敏感度也比较高,这主要是从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不高体现出来的。同时对于各个区域发展来说,一般都会存在着同类农产品竞争的局面,所以不能盲目地实施高价策略,价格只能够定在成本稍高的水准上。但是这样一来,农产品前期的高期望和高投入与后期的实际经济收益之间就会存在着较大的矛盾,进而严重影响着整个旅游市场的经济效益,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的市场占有机率会比较高。在乡村旅游下不断发展的农产品营销模式,在整个市场生产成本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目前大多数的旅游农产品还是采用低价销售的方式,这样低价销售的损失就能够得到规模经济效益的弥补。
(四)品牌营销模式
在制定农产品营销策略的过程中,品牌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当建立起旅游农产品品牌之后,就会直接形成无形资产,潜在的经济效益巨大。在一些民俗特色鲜明的地区,或者是相对较为完成的传统村落结构,就能够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出自身的独特优势,为游客提供全面的娱乐、食宿等活动,在欣赏到优美景色的同时,也能够很好的体验民俗生活。比如根据当地的特色,建立体现出民族生态特点和民俗特点的村寨,当游客进入村寨之后,犹如进入世外桃源,在生活体验的同时也就会激发出购买的欲望。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的话,这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加强构建自身品牌,促进农产品销售。
(五)创新营销方式
在乡村旅游中,创新营销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农产品的销售份额,比如在我国海南的乡村旅游中,比较重视对农产品森林探险或基地观光的开发。近年来,由于不断推进博鳌特色小镇建设,很多渔民都将渔业船舶作为一种载体,让游客全面体会下海捕捞,增加了其吸引力。很多游客在出门游玩的时候,就希望追求一定的新鲜感和刺激感,而这种“渔民生活体验”的方式很好地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自然也就成了游客游玩的首选。当游客与渔民之间完成租赁之后,所得到了鱼、虾等产物都归游客所有。
三、结语
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社会各界都逐渐开始关注乡村旅游。通过乡村旅游来促进当地的农产品销售,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农产品的产业链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旅游资源得到有效丰富,促进乡村经济的稳定。另外为了更好地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份额,还应该注重构建和应用新型的销售模式,这样也就能够进一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实现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加快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程丛喜,向兰,罗琳,刘宝丽,车前亮.基于乡村旅游视角的湖北省农产品营销实证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4,04:93-97.
[2]张瑜.以龙江观光型乡村游为契机提升特色农产品营销力[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98-106.
[3]裴磊,石喜爱,程丛喜.乡村旅游视角下河南省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J].才智,2014,23:8-9+12.
[4]沈培玲,俞富强.我国“农家乐”持续发展的路径探讨:基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江苏商论,2011,07:85-87.
[5]孙婧一.旅游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以山西省农村旅游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95-97.
[6]陈灿,黄璜,郑华斌,黄尧,隆斌庆.多样的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对武陵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探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02:95-102.
[7]李丹,王宸圆,曹倩雯.“乡村旅游”+“农村电商”联动融合模式探讨——以金华为例[J/OL].现代商贸工业,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