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一、继续抓实书写。写一手漂亮的字,不仅能给人美的享受,而且会让自己一辈子受用无穷,更重要的是方便了与别人的交流。书写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紧紧抓住书写差的这部分同学,从书写方式方法、书写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指导和督促他们。举行二次书写比赛。

二、打牢写作基础。在写日记的基础上,灵活处理练笔与每两周一次作文的关系。力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让写作成为他们抒发自己心灵之感的一种方式。针对上学期中日记质量不高,部分同学随便应付老师的情况,一是严肃批评,二是耐心与他一起找原因,对其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表扬。

三、积极把新课程理念融于课堂教学之中。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从思想、习惯等方面促,多启迪,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根据学生课堂反应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试着多发挥“小老师”们的作用。课堂上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眼、耳、口、手、脑动起来的习惯。向课堂要效率,使每一堂课都是生动有趣,学生在45分钟内得到较好的训练。

四、制定各单元目标,合理安排课时课量。

1 2 3 4第一单元:状物类记叙文单元。

目标:让学生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特征,体会状物记叙文的特点——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描写时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 “有心人”和“有情人”。

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在课前总观单元全貌,课上让学生自己略读课文,然后师生一起讨论,认识本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精读一至二篇课文,其余课文在学生自读之后进行讨论,交流学习体会,教师组织验收和讲评。课文学习顺序可灵活安排,“思考与练习”中的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最好在学习课文时完成,可以将阅读理解题作为学生研读课文的切入点或话题,开放性练习可以在课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时共12课时。

第二单元:传记单元。

目标是:按时间线索,了解人物的成长过程,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设计:在学之前应对这些名人作一介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深入课文之前应引导学生认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和总的框架,然后进一步把握文章的脉络以及文章的关键部分。课时共12课时。

第三单元:童话单元。

目标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学生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1 2 3 4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认知结构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课堂教学可采用默读、朗读、讲授、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课堂气氛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课时的分配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掌握。课时共12课时。

第四单元:现代诗单元。

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品评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设计:四篇课文的作者都是著名的诗人,在教学课文前,宜先作简单介绍,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重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应鼓励学生通过自读整体感知课文。课文的难点,课后练习已基本涉及了,可借助课后练习引导学生加以解决。对课文艺术上的特点应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总结。要重视朗读和背诵。课时共12课时。

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单元。

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事物特征的,并注意体会文章的准确、简明的特点和内容的客观性、科学性。

教学设计:四篇课文说明的事物不同,方法各异,教学中要有所侧重:《苏州园林》着重学习文章的总分结构和准确的语言;《桥梁远景图》让学生边读边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并展开想象;《洲际导弹自述》着重学习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珍奇的动物——针鼹》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把重点放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上。课时共12课时。

1 2 3 4第六单元:古诗文单元。

目标是: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说、铭、寓言、笔记小说等古代散文的特点,增强对古代生活的感性认识。朗读、背诵古诗文,度体味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

教学设计:四篇古代散文,文字浅显,含义深刻。要在启发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的主旨。注重颂读与感悟的统一,体味诗歌语言的音韵美。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尤其是文言实词。课时共14课时。

第七单元:古诗文传记单元。

目标是: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设计:要善于利用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一些了解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注意引导学生多从上下文和课本注释来揣摩文言字词的意思,对一些古今差别较大的字词以及古代文化独有的东西,教师要作讲解。要引导学生按记叙文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或情节。总课时为14课时。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期中强化训练

二、我会比较组词。

烧( ) 密( ) 摘(  ) 柏(  )绕( ) 蜜( ) 滴(  ) 泊(  )三、我能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答应(yìnɡ yīnɡ) 钉着(dīnɡ dìnɡ) 盛满(shènɡ chénɡ)回应(yìnɡ yīnɡ) 铁钉(dīnɡ dìnɡ) 盛会(shènɡ chénɡ)四、我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 )灯光 优美的( ) 发明( )一( )清泉 清新的( ) 冒着( )一( )彩虹 风光秀丽的( ) 发射( )五、我会换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说( 脱 )( 解 脱 ) 桃( )( )铃( )( ) 芬( )( )六、我会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 )夺目 华灯( ) 五( )十( )风光( ) 名胜( ) ( )流不( )七、我能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山上的瀑布像 _______________。

2、风一吹,_______就___ 。

3、 __________显得___________ 。

八、我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 )( )下三千尺,疑是( )( )( )九天。

2、夜晚的北京,多么( )( )、多么( )( )!

3、( )( ),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 )( )和山上的( )( )( )( ),( )( )( )( )地倒映在湖水中。

4、( )( )的水,( )呀,( )呀!和傣族人民( )哇,( )哇,是那么( )( )!

九、我会阅读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只蜻蜓不小心撞到蜘蛛网上。我( )地把它救下来,我把小蜻蜓( )地拿在手里,( )地看了起来。小蜻蜓长着一对亮晶晶的眼睛,一双透明的翅膀,还长着一条红色带黑纹的尾巴,美丽极了。我多么想玩一会儿呀!我想起蜻蜓是益虫,就赶紧张开手把它放了。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不能重复),使句子更生动。

2、写出和下面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这一届三年级学生已使用了两年的实验教材,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笔算加减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3课时减少为9课时,例题也从5个减少为2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9个减少为7个。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所以,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   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文如不符合您的要求,推荐参考以下同栏目文章:

| | | | | | | |

查看更多>>

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安排另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是加强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人们对一个量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根据《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因此,无论在“测量”一章还是在“四边形”一章,实验教材都安排了有关估测长度的内容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五、

单元测试时间安排:

三单元测试一:第一单元《测量》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测试二:第三单元《四边形》和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测试三:第五单元《时、分、秒》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单元测试四: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八单元《可能性》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期末检测

【2】 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文如不符合您的要求,推荐参考以下同栏目文章: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初中语文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电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学生在家就能够上网,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普遍化,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语文知识。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指导,使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资源,适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建语文高效课堂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的引进,使教师能够运用更多途径获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运用电子课件梳理教学思路,同时还可以环节教师紧张的局面和压力,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学习,如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教师可搜寻罗布泊古今面貌的图景,月牙泉的资料图片,增强了讲课效果,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二)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利用影片音乐朗读录音动画演示图片场景等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方便解决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七年级上册的《看云识天气》中描述的云形态各异,虽然文章形象,但却不直观生动,对于相似的云,学生难以理解,极易混淆。这时教师便可运用信息技术,将各种姿态的云、晕、华、虹、霞的形象和特用多媒体表现出来,方便学生识别。

(三)有利于突出教学风格

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师往往更受到更多学生的欢迎。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体现教师特点的教学课件。如果所教的学生比较内向,教师可以制作较活泼越快的课件,使学生放松些,对于性格外向,课堂氛围较活泼的班级,可以把课件制作得严肃些。如果只是一味地克隆教材,复制教案,堆彻语言,这样的课堂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和无趣,从而是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实践

(一)创建网络教室,建立班级网站,开通博客论坛

学校建立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用的网络教室,其中的每台电脑均是校园网的一个信息点,学生既可通过内部IP在校园网内部高速交流,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同时也可在教师许可下与因特网相联,自主学习。每班建立一个网络学堂,设有“穿越时空―拜访作者”、“基础大比拼―字词测试”、“激情朗读”、“教师导学”、“小试身手”、“你问我答―问题讨论”、“雁过留声―发表感言”、“在线测试”、“站内搜索”、“相关链接”等栏目,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信息的平台,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件、参考资料通过网络共享,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下载资源进行课后学习、作业提交、在线测试、信息、网上讨论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进度,修订教学计划,并进行在线答疑。

(二)结合教材内容,认真做好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学习的专题赏析活动

首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从不同的方面对语文教材进行赏析。教师每期一题,或从文题入手,整体把握特点和内容;或从关键句段入手,提取精华,单刀直入主题;或从风格入手,从整体去延伸;或从感情入手,进行感情熏陶与体验;或从写法入手,把握技巧和方法;或从注解入手,联系背景深层挖掘等方法,让学生学会结合文章的特点选定一个或几个角度进行赏析,亩深、精、透地挖掘教材。

(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从文学角度,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深入探讨与研究文章的主旨和特色;从历史角度,深层挖掘和评析历史背景或时代特色;从现实角度出发,揭示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结合相关网站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具有针对性、教育性、现实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分工合作,通过上网搜寻资料解决问题,交流、完善学习结果,写出感想,,达成共识。

(四)适当开展网络名著阅读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名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意在课内外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们的做法是在班级网站上设立电子图书室,指定名著进行精读,并让学生借鉴有关网站上的赏析性文章和评论性的文章,在“雁过留声”中作好读书笔记并写出读后感。网络教室发挥着比图书室、阅览室更巨大的作用。教师每学期向学生列出书目,学校统筹安排,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教室,围绕一定的中心和目的,开展有辩论、有演讲、有汇报、有竞赛的丰富多彩的读书周、读书月活动,千方百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事实证明,名著阅读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阅读内容,相关网站上的专家评析对引导赏析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极大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视野,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交流和个人情感体验,效果显著,为实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名著阅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五)尝试探讨网络作文写作教学模式

利用班级网站,在“创作论坛”、“创作擂台”、“做个小作家”、“畅所欲言”栏目中,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写作驰骋的舞台,让学生发表他们喜欢的随笔和感想,充分利用探究性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写出亲身参与研究实践、有真实体验的真挚文章,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应用实践,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体现出了信息技术创建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作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让学生们多读多想,更要多看多听,信息技术恰恰能够满足这样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细心观察,乐于思考,不断增强自身的判断能力与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