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唐三彩马

唐三彩马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唐三彩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唐三彩马范文第1篇

今年的春节期间,已十多年未见面的舅舅来沪为孙子上大学探路,顺便带着家乡的特产礼品――唐三彩送给我。对于喜爱收藏的我,自然是惊喜万分,毕竟这是一份让我爱不释手的礼品,尽管这尊唐三彩马是仿制的,但那惟妙惟肖的神情,依然透出了神韵,成为了家中一件新的摆设。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总称,由于它烧制于唐代,所烧制品采用最多的色彩是黄、绿、白三种颜色,所以获得了唐三彩的美誉。实际上,唐三彩所用的色彩不止于此,同时包括蓝、赭、紫、黑等颜色。从中国彩陶发展的轨迹看,唐三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工艺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实践与摸索,聪慧的工匠对含有不同有色金属元素的原料有了新认识后,有的放矢地采取针对性用料而制作成功的,其间历经了一个由粗到精的缓慢烧造发展过程,到唐朝时终于烧成著名的唐三彩陶器。

魅力巨大的艺术品

唐三彩一词,并未见于古代文献,最早的记载迟至民国时期。而世人对唐三彩的重视大约在本世纪初,1905~1909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在洛阳北邙山一带因工程而毁损了一批唐代墓葬,惊奇地发现了许多带彩釉的陶马陶骆驼和陶俑,这些陶器上大多数带有黄、绿、白或黄、绿、褐三种颜色,由于是在唐墓中发现的,于是人们就叫它唐三彩。不过发现之初,人们并不以为然,因为当时的人认为这些花花绿绿的陪葬陶器不吉利,所以许多三彩器出土后被就地砸成碎片。这批唐三彩被运到了北京市场上,北京的琉璃厂是远近闻名的古董荟萃之地,洛阳出土的这些带釉陶器,好事者把一些精品送到了这里出售,但是古董商们只是把它作为下脚货来处理,当时人们认为这些东西有市无价,所以购买者也是寥若星辰。但是这些唐三彩却受到外国古玩商的垂青,此后也逐渐受到国内外古器物研究者和古董商的重视,从此世人皆知唐三彩之名。

唐三彩作为一种低温釉陶器,以黄、褐、绿三色为主,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陆离的效果。在色彩的交辉映中,凸显其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不够紧密,防水差,远不如当时的青瓷和白瓷器物的胎质。唐三彩器的形体圆润、饱满,这与唐人的审美观有关,即丰满、健美、活泼的特征是一致的。

唐三彩的造型主要是马、骆驼、人物,其中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显得雍容华贵,大唐风韵跃然俑上。值得重视的是,三彩马是唐三彩中最昂贵的器物,其造型伸颈低头,膘肥体壮,骨肉健美,眼睛炯炯有神,富于艺术的感染力。骆驼则昂首伫立,形象高大,神情坚毅雄伟。

市价曾几经沉浮

唐三彩在集藏市场上曾经出现过辉煌,1989年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曾拍过一件唐三彩马,成交价高达390万英镑(约600万美元),一举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天价,且这个纪录保持了12年之久。不过随着挖掘风肆虐,以及滥竽充数的仿制品大量涌现,唐三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了价格骤跌现象,在洛阳的一些旅游地,到处可见灰头土睑的唐三彩器物,其价也贱,如大号的唐三彩马叫价30元,一套小六骏只有10元钱,龙门石窟景区外面,有一条专门卖工艺品的小街,仿唐三彩的工艺品最低只有2元,如此低价,让慕名而来的外国人吃惊,难道堂堂的中国国礼――唐三彩竟如此便宜?

好在近年来有关部门整顿市场,唐三彩的价格开始出现了回升。前两年,纽约佳士得举办的中国瓷器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上,付拍的21组共计29件唐三彩成交12组15件,总成交额为88.05万美元。其中估价20万~30万美元的第135号拍品为一对唐三彩镇墓兽以38万美元成交;估价15万~18万美元的第145号拍品唐三彩马(以蓝三彩为主)以19万美元成交;第139号唐三彩马以13万美元位列第三。这是近年来国际上付拍唐三彩数量最多的一次,由于价格出现了回升,因此影响深远,其中5件三彩马的高成交额更让藏家看到唐三彩马新的价格发展趋势。事实上,近年来唐三彩在国内拍卖市场成交也成回升之势。如中国嘉德举办的第79期周末拍卖会上,即有一件海外回流的唐三彩马以10万元拍出,第82期小拍上,一件唐三彩骆驼以9.2万元成交。而2003年中国嘉。德分别以7.92万元和1.65万元拍出唐三彩骆驼和唐三彩女官像各一件。

当然,囿于中国的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制约,目前国内唐三彩的价格与国际市场相比差距甚远,但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和价格的蒸蒸日上,也使得不少唐三彩从海外回流,丰富了藏家的选择目标。

区别对待新旧品种

随着仿制唐三彩的出现,工艺精湛、图案出挑、制作精良的仿制唐三彩层出不穷,给了唐三彩以新的生命力。但是收藏或投资唐三彩还是要区分清楚唐代出品的唐三彩与现代仿制的唐三彩,两者在收藏与投资理念上是截然不同的。尤其是一些唐代烧制的精品唐三彩,属于文物级别,其价格自然是非常高昂,且受到国家《文物法》的保护。普通的收藏者可以收藏那些没有列入文物保护的唐代烧制的唐三彩,目前的价格依然偏低,今后将体现出文物价值。而近年来仿制的唐三彩,就必须收集精品,否则后市的升值潜力就不很乐观。

自然,随着许多博物馆、艺术馆、社会个人收藏家重金收购精品唐三彩,制作假古董发财致富的人也将目光盯上仿唐三彩作为生财之道。通常一般粗制滥造和新手作的赝品很容易鉴定,而有几十年制作经验的高手,特别是那些工艺技术力量很强的三彩陶厂精心仿制的作品区别的困难度较大,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造型形神兼备是唐三彩俑的主要特点,无论大小件均表现生动神态,这一点对鉴定真伪十分重要,因为大部分赝品制作比较粗糙,常常仅凭神态就可以排除在外。有些较高档的仿品虽以真品翻模,但其刻画的线条、器物的起伏变化并不是十分清楚,显得较为模糊,神态、表情相差就很明显。

釉色釉色变化丰富、炫丽斑斓和釉质清纯明亮是唐三彩的主要特点。一般来说,赝品釉色均不及真品幽美、清纯、变化丰富。由于唐三彩是低温铅釉,历经千年,其绿釉上必有银釉或五色虹光。一些比较明亮的绿釉直视无银釉,加放大镜侧光必定可见五色之虹光。而有银釉或虹光现象却也不一定必是真品,还要从其他方面观察,因为赝品已经带有仿制出的银釉和虹光。但这一点还是非常有用的,一件三彩器上的绿釉如果没有银釉或虹光现象,也就是没有岁月侵蚀痕迹,很可能就是赝品。三彩釉面的点彩工艺极为常见,多在一种色地上点施各种彩釉斑块,其特点就是变化丰富,各色釉之间熔合交汇自然。要注意有一些单彩器物很难分辨,与真器很相像。

胎体唐三彩胎体颜色较多,有砖红、粉红、粉白、黄白、土黄等多种色泽,又有内外不一致的情况。胎体大多较为细腻,偏重,粉白色的高岭土胎多未完全烧结,白胎三彩一般均较为精致,而仿制的则无法达到这些特征。

唐三彩马范文第2篇

时经两年筹备,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洛阳市博物馆、西安博物院、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等8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泥火幻彩――唐两京三彩精华展》。分“泥与彩的邂逅”“泥与火的碰撞”“光与色的跳动”“线与面的延伸”四个单元,分别讲述唐三彩的起源、窑址、门类与传播的传奇。130件套唐三彩精品,齐聚一堂,是难得的一次唐三彩专题盛会。本文甄选其中一二,从细部的特写中追忆令人魂牵梦萦的大唐。

意气风发

大唐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勃勃生机的时代,随着公元7世纪帝国统治的持续稳定,经济的发展带来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经济上的富足使社会上层的厚葬之风日盛,此时唐代釉陶制作在原先东汉低温釉陶的基础上吸收西域的颜料与工艺,进一步发展,因其制作工艺繁复,故在当时多被用作贵族的明器。

唐三彩从唐朝初期开始制作,在这一过程中分别经历了成熟、高峰和衰退的三个历史阶段,也恰好贯穿了大唐近300年的国祚。如果要用时间来区分这三个时期,分别大致对应初唐、盛唐、晚唐。

成熟时期为公元7世纪初到8世纪,也就是武德年间一直到武则天掌权,这是唐三彩在唐代经历的一个漫长烧制的初期;高峰时期是从公元8世纪初到8世纪中叶,也就是从武则天开始掌权一直到唐玄宗统治时期,在这一时期中还包括了开元天宝和整个盛唐时代;最后的衰退时期则是公元8世纪中叶到10世纪初,由于“安史之乱”的发生导致了唐王朝政权的动摇,政治经济处于不断的步步衰竭阶段,唐三彩的制作也就因此而步入了衰退期。

在成熟期,唐三彩的面貌还较为单调素雅,釉色多以黄绿为主,在展览中,有几件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所藏的三彩骑马乐俑,除了上釉,还有彩绘的装饰。到了高峰时期,色彩斑斓的唐三彩开始大量出现,气势磅礴、圆润饱满的线条美感成为了时代的主流风尚。

此次展览中,有一件来自西安博物院所藏的唐三彩腾空马,马体形态彪悍,四蹄腾空而起,马首微侧,剪鬃束尾。鞍之后有白、绿、黄三色相间的袋囊。马通体施黄釉,前腿上部釉色浅白,马颈黄釉流淌非常明显,形成灵动的肌理,酣畅淋漓而不失矫健。马鞍上是一位少年,头发中分,两耳上方各梳髻,面部丰满,身前倾,双拳作控马状,身着圆领蓝色长袍,腰束革带,带上系囊,足蹬光头靴。靛蓝的衣服与缰绳的颜色相互呼应,与黄色的奔马形成鲜明而强烈的色彩对比。整件作品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体现了艺术匠师丰富的生活经验、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有专家推测少年应为身穿男装胡服的女子,据史书记载,从武则天掌权后,唐代女性的地位空前提高,大唐的贵族女子们常常喜欢女扮男装,戎马骑射、参政议政,此件唐三彩正是那个意气风发时代的最好反映。

歌舞升平

大唐,是一个难以言喻的时代,体态丰腴的仕女俑,脸庞上流露着自信、祥和的笑容;健硕敦厚的骆驼俑,仰天长啸中,深透着太平天下的富足;再到三彩建筑模型、生活器皿等,展览第三部分向人们诉说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在公元8世纪到来。

繁荣开放的大唐,迎来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他们带来异域的珍宝,传进了西域的乐舞,使唐人喜不自禁。能歌善舞的各国艺人在唐代首都长安这个大舞台上,尽情演绎了人们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此次展出的三彩载乐骆驼俑表现了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

骆驼身上施黄釉,正仰头长鸣,驼峰之上架平台,铺方格纹长毯,黄、绿、蓝三色点缀其中,华美异常;毯上有7个男乐俑,环坐四周,分别执笛、箜篌、琵琶、笙、箫、拍板、排箫7种乐器,在全神贯注地演奏;另有一女舞俑婷婷玉立其间,轻拂长袖,边歌边舞。这组乐舞俑是典型的盛唐时期的作品,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表现的是流行于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更为有趣的是,骆驼上的八件乐舞俑均可单独拆卸下来,单独组成一支乐队。它们的乐声穿越时空,久久回荡在历史的各个角落里。故这件骆驼载乐俑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

丝路繁华

随着大唐国立的日渐衰弱,用作名器的三彩已趋减少,但奢华之风依旧不减,三彩器也逐渐成了唐人的浮生之物。形态各异的盘、瓶、枕纷纷出现,黄、绿、白、蓝相互交融、绚丽多姿。

唐三彩马范文第3篇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以白色黏土作胎,先在1100℃左右的高温下烧出素坯,然后在已素烧过的胎体上施釉,再经过800℃低温烧成。施釉是制作三彩的关键工序,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工匠创造出的一种独特的工艺流程,充分利用铅的氧化物易溶解的特点,把釉料点涂在设定的部位上,使釉料自然向下流淌,色彩互相交融浸润,形成自然、随意的印痕。它像画家笔下匠心独运地泼墨或晕染,给世人一种巧夺天工之感。

历史文化悠久的青州市出土有很多精致的唐三彩器物,现择要简介如下:

三彩炉:口径10.8厘米,高15厘米。侈口,卷唇,短颈,圆肩,鼓腹,圜底,附兽形三足。肩腹上下各饰一周弦纹,弦纹上有两种凸起的堆塑图案,分别为变形的狮面纹和变形的花瓣纹,两种图案呈六组交替排列,花瓣纹偏上,狮面纹偏下。口、颈处施褐釉,其余部分施蓝、绿、黄三釉,唐三彩中施蓝釉者较少,相对珍贵。

三彩钵: 口径13.7厘米,高13.6厘米。敛口,丰肩,球形腹,圜底。器身施黄、绿、褐三彩釉料,釉色自上而下均匀地流泛在器物表面上,下垂欲滴,腹下无釉处露出白色化妆土,整个器物近似一个半球体。

三彩四系罐:口径2.3厘米,高6.8厘米,底径2.8厘米。直口,短颈,圆肩,腹呈球形,假圈足。为穿绳提携方便,有意在颈与肩部装饰有对称的四系。通体用淡黄、石黄、淡绿三彩釉料,点彩形成晕染图案。

唐三彩马范文第4篇

唐三彩,因其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比不上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因而其主要用途为明器,用于随葬。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很符合唐代艺术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它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玉立,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则以马和骆驼为多。

唐三彩艺术是中国陶文化经过漫长岁月发展的光辉结晶,是中华陶文化中的精华,充分显示了盛唐时期的精神面貌和艺术水平,受到了海内外各民族的喜爱。

唐代中晚期,随着丧葬风俗的改变,三彩艺术开始走下坡路,到了宋代,三彩一改唐三彩施釉酣畅淋漓、色彩浓艳瑰丽的艺术风格,施釉淡雅,沉静含蓄,意境深远。工艺手法也实现了表面刻画、印花、镂空、捏塑、浮雕的创新,三彩器功用也从地下殉品变为日常用品的枕、盘、瓶等。推陈出新的工艺改进和功能的改变是三彩工艺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尤其是三彩工艺在建筑上的大量应用,催生出“建筑陶胎琉璃”这一三彩新品种,迎来了三彩艺术创造的第二次新高峰。“琉璃三彩”肇始于北魏,复兴并流行于唐宋,发展于元代,明清两代进入全盛。琉璃瓦、琉璃雕塑是中国式建筑最醒目的标志,三彩艺术又以灿烂多彩、金碧辉煌的风貌,熠熠生辉于庙堂道观和皇家宫廷建筑之巅,形成中华建筑独特的风格。

三彩艺术可谓陶瓷史上的创举,是中华文化之瑰宝。三彩艺术几乎把中国陶瓷文化的全部潜能和优势都充分彰显出来,是中国陶瓷文化悠长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经验与技术、审美感受与文化理念的结晶。历史的变迁、文化的演进又催动三彩艺术—次次地升华。每个时期的三彩既有对前人的承传,又展示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美学风貌。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坐落在郑州市农业路中段,是一座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馆内荟萃全省馆藏文物精品3000余件,馆藏文物达13万多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5000余件,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

河南博物院内设基本陈列馆、专题陈列馆、临时展览馆。首批推出两个基本陈列和六个专题陈列,内容丰富,蔚为大观。

博物院院区中央为主展馆、东西两侧配厅及文物仓库楼,四隅分布着电教楼、临展楼、办公楼和培训楼等,整体布局结构严谨,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建筑形式新颖别致,气势雄浑,充分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特色。

整个院区绿草成茵,环境幽雅,馆中有园,园中有馆,展厅内部陈列精致,文物荟萃,其主体建筑由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登封元代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整个建筑群设计以雄浑博大的“中原之气”为核心,线条简洁遒劲,造型新颖别致,风格独特,气势恢宏,堪称一座凝聚着中原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不可多得的标志性建筑。

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又名河洛康家,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下辖巩义市(原巩县)康店镇,是中国三大地主庄园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旅游景区。

康百万庄园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公元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它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建成了一个各成系统、功能齐全、布局谨慎、等级森严的,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型地主庄园。它的石雕、木雕、砖雕,被誉为中原艺术的奇葩。全庄园由十九部分组成,主要有住宅区、栈房区、作坊区、南大院、祠堂区等,33个庭院,53座楼房,97间平房,73孔窑洞等,共571间,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

康百万庄园不仅以其古建特色见长,尤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们称道,其无处不在的细节,让宏大的庄园更韵味十足。遍布庄园的砖雕、木雕、石雕等艺术构件,刀法细腻、工艺纯熟、内容繁多、形神兼备,其中不乏“拜师求读”、“尊老爱幼”、“立志成才”、“五子夺冠”等富有哲理的雕刻图案。庄园内展出的康家当年使用过的家具、珍玩、名人书画等珍贵文物4000多件,不仅再现了奢华的生活原貌,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

偃师商城博物馆

偃师商城博物馆是历史类专题博物馆。主体建筑为一座“四阿重屋”式仿古宫殿建筑群,殿堂居中,廊庑相连,青砖青瓦,古朴典雅,院内苍松翠柏,繁华似锦,古色古香,景色宜人。馆址占地面积约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展室面积1100平方米,1985年10月动工兴建,1987年4月建成。主要陈列华夏文明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都城“斟”(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以及历年来发掘出土的文物精华。其中,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早期青铜器、大型玉器、象牙器等再现了中华民族迄今为止最早青铜文化风采。偃师“尸乡沟商城”出土的一大批青铜器、玉器、骨器等,分别再现了中华民族早商文化的倩影。

河南新安龙潭大峡谷

龙潭大峡谷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距洛阳70公里,郑州180公里,连霍高速、310国道、陇海铁路横穿县境,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龙潭大峡谷是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先后获得“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最具发展潜力景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享有“中国嶂谷第一峡”、“古海洋天然博物馆”、“峡谷绝品”和“黄河山水画廊”、“老外眼中最美景区”等美名。

白居易墓

白居易墓又名白园,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墓地为基础修建的公园。1982年兴建,1985年落成并正式开放。坐落于洛阳市南13公里的龙门东山琵琶峰上,占地约44亩,分为青谷区、墓体区、诗廊区、管理区四部分。青谷区丛竹夹道,悬瀑飞洒,乐天堂、听伊亭、松冈亭等仿唐建筑若隐若现。乐天堂内有白居易塑像及其后裔在洛阳的分布情况。墓体区有半球形墓冢、古碑、自然石卧碑、乌头门、登道、碑庐及翠柏、牡丹等各色花木,设计独特,肃穆典雅。卧碑上刻有白氏《醉吟先生传》,是中国最大的石书。墓区北侧是诗廊区,道时书屋、翠樾亭均在该区。这里集中展出当代书法家、画家书丹的白氏诗作,刻石嵌于壁上,还陈列有白氏著作的各种版本及生平事迹。白园背山面水,景色秀丽,是洛阳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洛阳龙门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像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城洛阳,因宫城城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此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像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1982年,洛阳龙门作为举世闻名的人文景观,以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为藏经典而修建,塔身七层,通高64.5米,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为楼阁式砖塔,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攀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

唐代诗人岑参曾在诗中赞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

陕西三原李靖故居

李靖故居位于三原县城北4公里处的鲁桥镇东里堡,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唐代卫国公李靖的故居。

这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花园,当时称李氏园,也称唐园,俗称东里花园。唐代著名诗人张籍游此园后,曾走笔写下《三原李氏园宴集》赞美:“莫春天早孰,邑居苦嚣烦。言从君子乐,乐彼李氏园;……”后因战火,唐园成为一片废墟。

清康熙年间,李靖后人黄州知府李彦瑁出资对此园进行重修。历经沧桑,园归刘氏。清末时又烧毁过半,和尚明经质慧复修。园主人定名“半耕园”,意在敦促子孙修竹务花,“半耕半读”,并由清代著名书法家、陕西督学吴大篆书“半耕园”三字,刻石嵌于园门。由此唐园成为渭北驰名的古园林。唐园面积四十八亩,接近半顷,故又称“半顷园”。园内有读书堂、观稼楼、妙香亭、挂云楼、望月楼,还有假山、鱼池、石舫、关中八景缩影等建筑,仿《红楼梦》大观园之布局,取苏杭园林艺术之奇巧。亭台阁榭,溢光流彩;奇卉异草,四时生香。数百年,挺拔的白杨,婀娜的垂柳,把整个花园点缀的异常秀丽。

唐三彩马范文第5篇

国内外专家对胡俑的关注和研究,世人对胡俑的知晓,皆源自唐三彩。唐代的洛阳城和长安城不仅是丝路的起点,更是国际性的大都市,这两城的唐墓中出土了大量唐三彩。1905年清政府修建陇海铁路,修到洛阳北邙地区(王公贵族墓葬区)时,无以计数的唐三彩陪葬品问世,鲜艳夺目,绚丽多姿,展现出了大唐盛世的风采和神韵。唐三彩制品中有一类风格迥异的人俑,他们深目高鼻,满脸络腮胡须,头戴尖顶帽或四檐毡帽,身着紧身窄袖衣,他们就是来自西域的胡人俑。这些胡俑色彩斑斓,姿态各异:有的健壮丰盈,有的生动活泼,有的昂扬自若,有的低头蹙眉,有的牵马,有的架鹰,有的载乐,有的牵驼(图2)。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地区的丧葬文化可以折射出该区域的社会文化生活。从这些胡俑陪葬品中不难体会到唐洛阳城和长安城的繁华、富庶和魅力。这两座大都会吸引着无数蕃客,其中胡商最多,他们牵着驼队带着来自遥远西方的宝货进城,又驮着中华所产的上等丝绸和货物运往西方。

相对于唐三彩胡俑的盛名,岳州窑烧造的胡俑影响力小,受关注程度不高,故谈一谈岳州窑烧造的胡俑。岳州窑是我国著名的青瓷窑口,窑址位于湖南省湘阴县境内,早在汉代就开始烧窑,到唐代,湘阴属岳州,故称岳州窑。岳州窑除大量烧造日用瓷外,还生产用于陪葬的各类雕塑,动物类有鸭、鹅、羊、马、狗、骆驼、生肖俑(图3)等;人物类有各类侍从和侍女、武士俑、兵俑、双人俑、文吏俑(图4)、伎乐俑、胡俑等;模型类有建筑、舂碓、牛车、几、灶(图5)、井等;娱乐工具类有各式棋盘等;镇墓兽类有人首兽身(图6)、狮面兽身、人首鸟身、双头龙等。

岳州窑之所以生产种类如此丰富的陪葬俑,完全是顺应时展的需要。当时,湖南的上流社会受到北方丧葬文化的影响,效仿北方王公贵族、商贾巨富的丧葬习俗,也流行陪葬大量的陶瓷俑类。此葬俗在北方的北齐北周时期便已盛行,隋唐统一中国后,这种丧葬文化开始扩张。到南方来做官的北方人是将此葬俗传至湖南的重要力量。岳州窑烧造出各种陪葬俑满足了上层社会的需求,使中原葬俗向南方扩展得以最终实现。在品种上,岳州窑烧造的陪葬俑种类丰富,只比唐三彩略少;在体量上,比唐三彩小很多;在表现手法上,岳州窑主要依靠刀刻,而不像唐三彩以釉彩取胜。就胡俑而言,岳州窑生产的胡俑个头不大,也没有唐三彩胡俑的强健,通常从十几厘米到二十几厘米不等,仅胡人武士俑稍大,达五十厘米。岳州窑工匠对胡俑的塑造依靠自己对胡人的观察,而非模仿唐三彩胡俑。湖南出土了不少岳州窑生产的胡人俑,反映出当时来湘胡人应当不少,凸显出湖南在隋唐时期我国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中占有一席之地。兹介绍几件湖南省博物馆藏岳州窑烧造的胡俑。

1.胡人牵骆驼俑(图7)

胡人俑,陶质,高18厘米。深目高鼻,满脸络腮胡须,头系幞巾,身着紧身翻领窄袖衣,右肩袒露,腰间系革带,带上挂腰刀等物什,脚穿长筒靴。胡人满脸沧桑,道道皱纹清晰可见。他右手挽起,身体前倾,似在拽着骆驼前行。而载着货物的骆驼却作回首状,好像在逗乐主人,一副温顺可爱又调皮捣蛋的模样。骆驼俑也为陶质,高18.5厘米,长17厘米。骆驼和胡人常常成组出现,杜甫《寓目》:“胡儿掣骆驼”,骆驼与胡人的组合反映出我国与西亚各国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2.持杖胡人俑(图8)

1972年出土于湘阴县城南公社隋大业六年墓葬中,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有准确纪年的隋代胡俑。该俑为陶质,高27厘米,浓眉大眼,高鼻,络腮胡须,绾发小冠,上身着宽袖开襟衣服,胸前系带,下穿百褶裤,裤筒硕大,系有绳带,双手持杖立于身前,脚穿草鞋。

3.牵马胡人俑(图9)

1958年出土于长沙赤岗冲唐墓。牵马胡俑,陶质,高14.9厘米,大眼,高鼻梁,大鼻头,卷曲的头发,双耳戴环,身穿圆领紧身衣,双袖挽起,腰间系带,足蹬尖头靴。该俑右手举起,作拉绳状,左手前伸,为牵绳状。这座唐墓中亦出土了一匹陶马,故此俑应是牵马胡俑。

4.架鹰胡人俑(图10)

1976年出土于长沙咸家湖唐墓。这件架鹰胡人俑为瓷质,高26.3厘米。此俑鼻梁高,眼窝深,满脸络腮胡须,头戴幞巾,身着圆领窄袖套袍,腰上系带,脚穿尖头长筒靴。他右手握拳,拇指指向右边,左手平放于胸前,手背上立一鹰,鹰头对着右手拇指所指方向。

5.胡人武士俑(图11)

1956年出土于长沙黄土岭的一座唐墓中。胡人武士俑为陶质,高52厘米。俑挺胸直立,颀长的身材,大眼睛,大鼻子,浓密的络腮胡,似一把扇绕着脸。头戴圆盔,两侧有护耳,上身着铠甲,下穿窄腿裤,足蹬尖头鞋,双手握空心拳平端于腰间,似握有兵器。

岳州窑烧造的胡俑在质地上可分为陶质和瓷质。陶质胡俑的数量比瓷质的多些,胎色有灰白、灰色和灰黄三种。瓷质胡俑胎色灰白,釉色有青绿和青黄两种,釉质莹润,玻璃质感强,胎釉结合不甚好,釉层易剥落。制作工艺为先捏塑成形,待胎体半干时,再用刀刻细部,如胡人俑的头发、五官、皱纹、胡须、头巾、衣纹等,以及骆驼俑的眼睛、鼻子、嘴巴、毛发等。工匠刻划得细致入微,如胡人的年迈与沧桑,骆驼的稚嫩与顽皮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一刀一刻之中(图7)。岳州窑的胡俑充分展示出陶工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对瞬间神态的捕捉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

从岳州窑烧造胡人俑的外貌和装束来看,均是来自西域的胡人。当时来自西域的胡人主要是沿着丝绸之路而来的粟特人、波斯人、大食人(阿拉伯人)。粟特人是居住在中亚拉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今乌兹别克斯坦)(图12)的半农半商民族,建有康国、安国、米国、史国、曹国、何国等城邦国家。该民族善于经商,利之所在,无所不到,男子年二十,便远赴他国,四处经营。他们正是以通商的方式叩开了往返于中华的大门。粟特人是个有意思的民族,有着自己的和独特习俗。在宗教方面,他们信仰火祆教。在婚姻上,可以“纳母及姊妹为妻”。在丧葬制度上,火祆教经典《阿维斯陀经》规定,人死后,其尸体让狗噬鸟啄;《西蕃记》记载:康国在城外,“别筑一院,院内养狗。每有人死,即往取尸,置此院内,令狗食人肉尽,收骸骨埋殡”。波斯人是生活在伊朗地区的古老民族,建立了萨珊王朝(226-650年)。自古以来,波斯与我国友好往来,《魏书》记载,波斯使臣来中国交聘达数十次之多,给北魏皇帝带来的各种礼品中有珠宝、驯象等。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帝国灭后,大部分波斯人伊斯兰化,少量的波斯人来到唐土,如末代萨珊王朝国王的儿子俾路斯东逃至唐朝,在唐高宗时任右武卫将军。阿拉伯帝国灭掉波斯人和粟特人建立的政权后,完全控制了中亚地区,成为与唐王朝经济文化往来的主要西域胡人。

唐王朝采取宽松的对外政策,鼓励互通往来,唐人还十分崇尚胡服、胡乐、胡舞。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祸首安禄山就是一个胡人,唐玄宗尊重其胡人习俗,对他宠爱有加。一次玄宗命太子会见安禄山,他见了太子却不肯下拜,左右感到奇怪,问他为何不拜,他说:“臣蕃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是何官?”玄宗不但没有降罪于他,反而向其解释道:“太子是储君,朕百岁后要传位于太子。”安禄山每次入见时,常常先拜贵妃,后拜玄宗,玄宗问他为何先拜贵妃,他回答说:“胡人先母而后父。”

相关期刊更多

唐史论丛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中国唐史学会

日用电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