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指导思想
以《贵州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基本标准(试行)》为标准,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水平为目标,全力推进全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大力提升全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防治需求,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充分体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文化特色,突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性特征和区域医药文化特征,推进中医药服务与技术创新,增强卫生事业发展活力。更好地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有效、便宜的中医药服务。
二、目标任务
以提升全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能力,构建县乡村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为目标,形成和完善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县中医院为龙头和支撑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切实推进全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加强硬件软件建设,逐步配备完善人才队伍,至2018年12 月30 日全面建成全县14家乡镇卫生院和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所带来的健康水平快速提高,全面步入小康社会。
三、实施方案
(一)成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以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以县乡各医疗卫生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印江自治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卫计局医政医管和中医药管理股,由樊越平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吴松江、刘兴洪等2位同志负责具体办公。
(二)开展全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能力基本情况调研 要求于2017年4月底前摸清统计全县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具有中医专业或中西医结合专业执业资格、西医专业从事中医诊疗工作及乡村医生熟悉中医药知识的人员情况、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能够调剂用于中医馆建设的具体情况、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具有的医疗设备和器械可以调剂用于中医馆建设的具体情况。在卫计局医政医管和中医药管理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由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汇总统计上报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工作决策实施提供依据。
(三)拟定全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需求包括人才需求、业务用房需求、设施设备需求目录,为争取项目、筹措资金、组织实施打下基础。
(四)组织实施
1、编制项目报告
根据全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人才需求、业务用房需求、设施设备需求目录,分析汇总,编制人才需求计划,编制业务用房(原则上以现有办公场所进行调剂)和设施设备需求项目报告,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县人社局、财政局等主要部门报告。
2、资金筹措
根据上级项目资金,统筹全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资金需求,积极争取中央配套资金和多渠道自筹建设资金,采取以项目资金为主、不足部分单位自筹、卫计局统一协调的方法,做好资金预算安排,初步概算每个中医馆装修费用人民币8万元、器械配备人民币10万元,合计18万元,如需新建房屋另行计算。在暂时没有项目资金的情况下,由局党组向自治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汇报解决当前资金。
3、项目建设范围、内容和建设方式
3.1建设范围
在全县17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2015年已建4个乡镇(板溪、刀坝、合水、杨柳)卫生院;2016年已建缠溪卫生院;2017年建设朗溪、中兴,拟建洋溪、木黄、紫薇、杉树、沙子坡、天堂、新寨、罗场、峨岭、龙津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2建设内容
以《贵州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基本标准(试行)》为标准,将中医诊室、治疗室、中药房等中医药科室集中设置在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内,布局流程符合医疗卫生服务要求,集中开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一体化中医药服务,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域,便于群众接受中医药服务。结合我县实际和各单位具体情况,尽量达到以下水平。
(1)中医科室设置
a、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含民族医,下同)科独立设置,并设中医诊室(2个以上)、中医治疗室(2个以上)等,每间诊室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诊室外悬挂科室标识牌(字体为金字行楷、隶书等常用字体,深色背景,使用规范名称)和出诊医师个人信息牌(包括医师照片、姓名、职称、特长、出诊时间等)、每间治疗室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有条件的可以设置中药煎药室、中药库、治未病室、中药熏蒸室、示教室和候诊区等。
b、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原则上设在机构的一楼或沿街等突出位置,装修装饰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色调一致,风格古朴,门窗可悬挂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对联,走廊、诊室张贴中医药知识宣传栏、宣传图片等,诊区外悬挂“中医馆”牌匾(字体为金字行楷、隶书等常用字体,深色背景),突出中医特色,注重人文关怀,形成中医药文化浓厚氛围并相对独立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50平方米,一般乡镇卫生院中医馆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00平方米,各单位根据具体情况以适用为原则合理安排。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内悬挂中医馆基本情况介绍和所有中医医务人员基本情况介绍。中医科室、中医治疗室、中药房、煎药室等悬挂相应的规章制度。
c、配备诊断床、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治疗推车、计算机等基本设备,并配备10种以上中医诊疗设备和康复设备(选配参考详见附件6)。
(2)中药房建设和药事服务
a、中药房原则上在中医综合服务区内相对独立设置,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国中医药发[2009]4号)进行建设。中药房总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中药库房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中药房分区标识清晰,药品排列整齐,房屋通风、干燥、避光,配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冷藏柜等,其中中药饮片柜(药斗)要结构规范合理、外观古朴典雅并具有防虫蛀、防腐蚀、防潮湿等功能。
b、中药饮片调剂室面积应与业务需求相适应,中药饮片(含中药颗粒剂、民族药制剂)原则上不少于300种,中成药不少于100种,且药品质量良好,满足临床用药需求,以向合法药品经营企业采购为主,鼓励培育和使用梵净山道地药材,全部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品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c、有条件的可按照《医疗机构中医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国中医药发[2009]3号)要求设置煎药室提供煎药服务,其使用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0平米,配备药架、操作台、煎药机、冰箱、药桶等设备,并建立完善的台帐资料,也可与上级中医医院或有合格资质的药品经营企业等进行合作,采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提供中药饮片配送、代煎代送等服务。
(3)中医药人员配备
a、根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具有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执业资格、西医专业从事中医诊疗工作及乡村医生熟悉中医药知识的人员情况,每个中医馆尽量安排1名以上人员首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在本区域内对中医相关人才进行调剂安排并报局机关备案,自治县卫计局根据全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人才需求计划,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县人社局、财政局等主要部门报告,采用引进、招录、调配等方式,逐步实现每个机构中医医师不少于2名,占本机构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b、从事中药饮片调剂的,应为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或经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煎药室工作人员,应经过中药煎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考核由县级以上(含县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C、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工作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医学继续教育,并获得符合规定数量的继续教育学分。其他非中医药专业卫生计生人员应经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4)信息化建设
a、接入并使用中医健康信息平台,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功能涵盖中医特色电子病历、辅助开方、辅助诊断、名老中医知识库、古籍文献知识库、远程诊疗、远程教育、远程会议以及中医药健康管理等。
b、鼓励使用移动互联网、智能客户端、即时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收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服务,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中医医疗服务应用,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5)规章制度制定执行
a、制定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适应的中医馆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中医行业诊疗技术规范,规范从业人员诊疗行为,制定执行人员岗位责任制、在职教育培训等各项规章制度。
b、制定人才培养制度和激励竞争机制,采取争取国家项目培养、配备系统中医药学习教材和资料、集中培训与考核相结合、专家讲课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学习效果与考核和职称挂钩等方式,激发人员内生动力,酝造浓厚学习氛围,提升人员内在素质与水平,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c、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严格中药饮片、中成药的使用管理。
d、建立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将中医药基本医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中医药适宜技术使用等情况,纳入人员年度工作目标和绩效考核内容。
e、建立管理机制,明确1名熟悉中医药政策法规和中医药业务的领导负责中医药工作。
f、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医疗事故风险防范、管控和处置能力,全面提高医疗质量。
3.3 建设方式
(1)场地建设采用项目招标方式由局机关统一进行。
(2)设施设备采购采用政府采购的方式由局机统一进行。
四、预期目标
全县中医馆建成后,能够基本实现:
(一)中医医疗和康复服务
1、能够提供以中药饮片、针刺、艾灸、刮痧、拔罐、推拿6类为主兼顾敷熨熏浴、骨伤、肛肠、中医微创、其他类等中医药技术方法服务。
2、尽量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病人中,逐步推广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提高病人治愈率和满意度,突出中医药在诊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中医药的特长和优势。
3、能够应用中医药康复手段,结合现疗方法和中医药理论方法,对中风后遗症、肢残等疾病进行康复治疗。
4、鼓励培育中医优势病种和中医特色专科,坚持中医药诊疗方法的综合运用,大力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临床疗效。
5、中医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达30%以上;中医处方(包含中药饮片、中成药)占处方总数的比例达30%以上;中药饮片处方占处方总数的比例达5%以上或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达10%以上。
6、中医门诊病历书写合格率达90%以上;中药处方合格率95%。
(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1、规范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不低于国家基本要求。
2、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药健康教育,注重发挥权威中医类报刊等媒体的健康传播作用,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传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40%以上的中医药内容。
3、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开展2种以上慢性病患者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参与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把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内容纳入居民健康档案,所有居民健康档案均有中医药内容。
4、针对老年人、儿童、妇女、亚健康等重点人群,制定中医药保健方案,开展常人体质辨识、药膳食疗、针灸经络养生、推拿按摩、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治未病”工作,推广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保健运动。
5月28日上午,昆明市呈贡区的鸿仁堂中医馆门前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当天,鸿仁堂中医馆举行重装开业庆典,并推出了为期3天(5月28日至30日)的钜惠活动,吸引了许多当地居民参与。
活动期间,凡进店的顾客都可享受免费礼品、免费看病、免费抓药、免费测量血压、免费办会员卡,以及中药折扣、满就送等优惠。除了优惠活动之外,开业当天,鸿仁堂中医馆还为市民献上了精彩的《开门红》腰鼓表演,展示东方女性魅力的东南亚旗袍秀,以及舞狮点睛、开业剪彩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重装开业 钜惠便民
鸿仁堂中医馆是一家集中医医疗、中医养生、中医传统疗法为一体的中医馆,是迄今为止呈贡地区最大的一家私营企业中医馆,成立于2009年12月份,是云南省在中医事业发展独树一帜的中医连锁医疗机构,目前共设有三个医馆,即昆明东方药业有限公司“鸿仁堂龙城街中医坐堂医诊所”、昆明东方药业有限公司“鸿仁堂中医门诊部”和“文山市天丹七都大药房中医坐堂医诊所”。
重装后的鸿仁堂中医馆从诊疗项目、医生资源、就医环境等方面都做了很大的提升优化。坐诊医生增致40人,其中专家医师26人,同时引进了B超、化验、颗粒、针灸、养生保健等8个项目,馆内环境优雅,古朴馨香,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来馆问诊的群众倍感舒心。这意味着呈贡片区的居民不用跑远,在自己家门口就能体验较之以前更丰富、更优越的中医诊疗服务;而对整个昆明地区的市民而言,又多了一个规模较大、医资丰富的中医就医选择。
“养生和中西医结合问诊是鸿仁堂中医馆的特色项目。”昆明东方鸿仁堂中医馆创始人、董事长廖友元表示,让百姓体验舒适的就医环境、丰富的诊疗项目、超值的医疗服务是我们的追求。特别提倡养生,也就是中医理论中的"治未病",未来的鸿仁堂每个季度还会组织养生方面的专家为会员开办讲座,同时也组织安排医师对患者进行义诊。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鸿仁堂中医馆打造成为呈贡地区第一家老百姓喜爱的中医馆。
承前启后 弘扬医道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中医理念。“上医治未病” 意指行医者里最高明的医生不是等人有了病后才去治疗,而是通过提前介入,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在尚未发生疾病征兆前,通过检测调理等一系列预防手段消灭尚未形成的疾病。鸿仁堂中医馆遵循古训,开馆行医,对患者注重养生防病,把治未病融入于生活之中,全天候关注健康,服务百姓。
鸿仁堂中医馆传承了我国古代的中医文化,遵循“医圣”张仲景的从医理念,对病人一视同仁,用“博爱”精神,为病人排忧解难。中医馆遵守“质量第一、信誉至上、诚信服务、奉献社会”的创馆宗旨,全力践行“质优价廉、关爱健康、回报社会”之理念,旨在传承古代的中医文化,诚信服务患者
与此同时,鸿仁堂中医馆邀请国内、省内著名的中医专家医者常年亲诊,保一方百姓健康。鸿仁堂中医馆专家团队强大,荟萃了多名各具专长的名老中医。其中包括中医中医学博士后包.照日格图,博士王洪,医学博士浦仕彪,中医学博士叶子青,医学博士、副教授柳亚平教授等10余名省内外知名中医专家。未来,他们将充分发挥中医 “简、便、廉、验”的优势,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诊疗环境及品种道地、采收适时、加工炮制得到,价格实在的中药材,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鸿仁堂中医馆无论是装修档次、经营的规模、人才等均是呈贡地区第一品牌的中医医疗机构,是呈贡地区中医医疗旗舰店,在经营上以中医治病、中医养生、中医理疗、中医皮肤治疗为主营业务。中医馆采用原汁原味的中医诊疗形式,充分发扬了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和中医的特色优势,从医数十年的专家对每一位患者均一对一进行详细的望闻问切,把脉病症,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看名医更难的问题。自开设以来, 众多患者云集。
鸿仁堂中医馆的经营项目主要包括中医诊病、中医养生、中药外敷、专病专科专家坐诊、省内外知名专家定期坐诊、煎药、切片、打粉、熬膏、制丸、不孕症、肿瘤、推拿、针灸、拔罐、艾灸、免费讲座、免费健康咨询、中医皮肤治疗 、心理咨询专科(心身疾病专科)、中药材专卖/个性化药材礼品定制(小包茶、酒料、药膳、膏方)等,旨在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象;中医;藏象;自然之象;舌象;脉象
Abstract:The"Xiang"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containsvariousmeaningssuchasphenomena,imageandsymbols.Whenweconsideritasathinkingmode,"Xiang"permeatesintoallTCMaspectsfromnaturalphenomena,anatomicalstructuresofhumantissuestophysiologicalfunctionsaswellaspathologicalmanifestationsofzangfuorgans.Inaddition,itmayhaveprofoundbutdifferentconnotations.Theauthorsofthisarticleanalyzedthe"Xiang"inTCMaccordingtothe"Xiang"ofnature,"Xiang"ofzangorgans,"Xiang"ofspirit,"Xiang"ofpulse(pulseconditions)and"Xiang"oftongue(tongueconditions).
Keywords:Xia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angXiang;Xiangofnature;Xiangoftongue;Xiangofpulse
“象”及其相关理论,作为我国古代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领域。中医学中的“象”广泛见诸于自然、人体生理与病理等方面的解释。现就“象”在中医学的应用进行阐述。
“象”,广泛见于中医理论医著中。例如,早在《黄帝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六节脏象论”、“平人气象论”等篇章中就有“象”方面的论述。后有唐·王冰的“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明·张介宾的“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等。综合各家所述,中医之“象”大概有下列几种情况。
1自然之象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有着物质的同源性,自然环境中又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素问·生气通天论》谓:“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作为构成自然界最基本的五种物质,并且由其运动产生宇宙万物之象。对五行的基本特性,《尚书》释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以五行特性为依据,将自然界中的各类事物和现象的某种性质和作用特点,与五行特性相类比,把类同于某一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于某一行中,构建了五行系统。
《尚书》首将五味归于五行之中,曰:“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其后《左传》又将五色、五声等分归于五行,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
至《内经》时期,基本构建了与人体内外环境相联系的五行系统,建立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其与自然的统一性的观念。如《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五常政大论”、“金匮真言论”、“生气通天论”等篇中均记载了人体与自然之象的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密切相关,季节更替、昼夜消长和气候变化影响着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方面。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即“天人相应”是中医整体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自然环境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显著或不显著地影响到人的机能活动,使之产生相应的改变。如果因此出现病理改变则致人患病,即所谓“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同时,其发病还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根据自然气候因素致病的特点,中医常将发病时具有上述特征的病症称之为“某象”,例如,具有畏寒肢冷、面色淡白、倦卧嗜睡、喜温、排出物清稀等症状的病症,象征自然界的寒冷、清澈、润下之特性,类之为“寒象”,即称为寒证。
中医学认为,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化生阴阳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五行之气的合和,生成了万物和人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精气原本是以无形而运动的状态存在于宇宙中,但能化生有形之物,即所谓“有形生于无形”。在中医学理论中,精多被认为是有形之物,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以推动和调控人体各种机能活动。
总之,存在于自然之物,皆谓之“象”。中医学之五行、五味、五色、五化,以及寒热燥湿暑风、人体阴阳精气等方面的认识,均基于此观点。但由于受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影响和当时生产力技术的限制,其中难免搀合机械唯物论,缺乏精确的科学论证。
2藏之象
藏象,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广义之意是对人体所有组织器官和经络气血津液、及其物质结构、形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狭义之意,是指脏腑的生理功能和形体官窍。一般所说的脏象,是指后者,其“象”之义,指体内之内脏的形态特征、生理功能,即脏腑的外在表现,它又包括人体的外形(形体)、动态、色泽等等。
人体作为一个有形的实体物象,其组成之一的组织器官,应该具有某种解剖学意义上的形态特征。如《内经》就载有“腰者肾之府”之论。《医贯·内经十二官论》则进一步作了较为精确的定位,曰“肾有二,精所舍也。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有黄脂包裹,里白外黑”。《难经·四十二难》云肾重“一斤二两”。
由于受当时思想观念、认知能力和解剖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对组织器官的微细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古人不得不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反复的临床验证,以初略观察到的脏腑组织器官为基础,以外揣内,推测脏腑的内在形态结构、功能特征和病理变化,并且逐渐转变为由实体形态走向功能态的演化,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曰“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也就是说,藏象之“象”,既指脏腑的解剖形态,又包括人体脏腑生理功能及其外在联系的一切现象,这也是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
以心为例,既有《医学入门》之“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和《医贯》之“肺之下有心,心有系络上系于肺……尖长而圆,其色赤”等文献记载,又有《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的“藏象何如?歧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和《灵枢·脉度》的“心气通于舌”等论述。鲁明源[2]则更为明确地指出“心之象”,其形成源于古代解剖学上的“心主血脉”,观人体之象得出“心藏神”、“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体合脉”、“在志为喜”、“在液为汗”等,观自然之象则有“夏季”、“南方”、“炎热”、“赤色”、“苦味”等。即藏之象,是人体之象与自然之象的集合体。
众多学者对“藏象”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李如辉[3]将藏象学说的建构轨迹梳理为创生、实体到功能态的演化和藏象学说整体系统观念的最后确立三个阶段,揭示了解剖方法对于藏象学说创生的始基作用,分析了从实体到功能态演化的内因和外因等,浓缩地再现了藏象学说的演进规律。鲁明源[2]指出藏象是脏腑由解剖实体向系统功能演化的结果,是藏于体内的脏腑与若干相关的人体、自然之象的集合体。祝世讷[4]认为藏之“象”是不同于一般解剖意义上的“超解剖学”结构,即以综合功能为基础,辅以某些解剖结构而组合成的系统层次。孙广仁[5]认为“象”的涵义有三:一是脏腑的外见形象;二是指脏器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三是内在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自然相通应的事物与现象。邱幸凡等[6]认为中医学之藏象本质是功能与实体的统一体,其特征概括为功能系统化、实体多元化、调控多途化、整体协同化和时脏一体化等五方面。王米渠等[7]结合现代藏象研究,阐述了藏象的内涵为脏器、功能及其微观研究的相关内容,并以肾为例,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藏象内涵进行界定。
而陈玉其[8]则认为,中医藏之“象”,就是西医学的有形脏器的实体。只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认知能力的局限,人们在当时不能更详细、精准穷究其实质,所以其理论观点有其精华,但也不是没有糟粕。我们后人更不能错上加错,任意扩大“象”之内涵和外延。文章最后指出,过分强调中医特色,把藏象看成“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不加否定地继承,会极大地阻碍中医学的发展。
3神之象
神有广义、狭义之分[9]。广义之神是指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面色、眼神、形体动态、语言、呼吸和对外界的反应等各个方面。《医原·望病须察神气论》说:“夫人之神气,栖于两目,而历乎百体,尤必统百体察之。……神气形者,有光有体是也。……光无形,主阳主气;体有形,主阴主血。”
《类证治裁》曰:“一身所宝,惟精、气、神。神生于气,气生于精,精化气,气化神。故精者气之本,气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也。”中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根据神的盛衰和病情的轻重,可将之分为得神、少神、失神和假神四种。得神常表现为神志清楚、面色荣润、两目炯炯、反应灵敏、肌肉不削、呼吸平稳,提示精足气充,为健康之象,或虽病而精气未衰。与之相对,少神则表现为面色无华、萎靡不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等,多见于素体虚弱、病情轻浅等精气轻度受损者。失神是精气衰竭的征象,可见有两目呆滞、呼吸细微或喘促、形体消瘦,甚至神志不清等症,多见于精气亏虚之久病或重病者。假神是重危病人突然出现症状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提示精气极度衰竭、阴阳即将离决,即所谓“回光返照”[9]。
另外,神志异常或神志错乱之神,乃狭义之神,常表现为焦虑烦躁、恐惧不宁、淡漠痴呆、谵语、卒然昏倒等。
4舌之象
舌之“象”,有舌质与舌苔两方面表现。舌质主要包括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和舌下络脉等方面。舌神有荣枯;舌色有淡白、淡红、红、绛、青紫;舌形有胖大、肿胀、瘦薄、点刺、裂纹、齿痕;舌态有强硬、痿软、歪斜、震颤、吐弄、短缩等变化。舌苔包括苔色、苔质两方面。苔色有白、黄、灰、黑、绿、霉酱等变化;苔质有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等不同[9]。
《临症验舌法》曰:“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中医学认为,舌之象与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津液的盈亏、经络等因素密切相关。
上述所见舌象中,其中淡红舌,薄白苔为正常舌象。《舌鉴总论》曰:“舌乃心苗,心属火,其色赤,心居肺内,肺属金,其色白,故当舌质淡红舌苔微白,而红必红润内充,白必苔微不厚……干湿得中……斯为无病之舌,乃火藏金内之象。”
舌象的变化,除了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机体内在因素有关外,还会随着自然环境、饮食起居等外在因素的变化发生一定的改变。《辨舌指南》就载有“常人一日三餐,故苔日亦有三变,谓之活苔,无病之象也”,指出饮食对舌象的影响。
舌象能较客观地反映病情的变化,对临床辨证论治,分析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临症验舌法》所曰:“即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
5脉之象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脉象的形成与心最为密切相关,同时也离不开肺、肝、脾、肾的整体协调,即“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而气血,又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正如《濒湖脉学》所云:“脉乃血脉,气血之先……心之合也……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橐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近代通过对脉象文献的整理归纳和实验研究的分析总结,将构成脉象的主要因素由传统的位、数、形、势分解为脉位、脉长、脉宽、脉力、脉率、紧张度、流利度、均匀度等八个方面[10]。
在常见的二十八类脉象中,有的脉象属单因素脉象,如浮、沉、迟、数、长、短、大、细等;而有的脉象是由几种因素复合而成的,如濡脉是由浮、细、虚三种因素复合而成,而牢脉则由沉、实、大、弦、长五种因素复合而成。
正常脉象,也称为平脉,其主要特点是:每分钟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寸关尺三部均可及,即“有胃、有神、有根”。同时,正常脉象,不但受年龄、性别、形体、生活起居和精神情绪的影响,而且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也能使脉象发生改变。例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以“春弦”、“夏钩”、“秋毛”、“冬石”来说明季节对脉象的影响。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能通过脉象的动态变化及时反映出来。当因某种原因造成脏腑气血产生病理性改变时,就出现异常脉象。《景岳全书》载:“脉者气血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中必形诸外。……无病则脉必正,有病则脉必乖。”我们可通过脉象以了解气血的盛衰、阴阳的消长、邪正的强弱等情况。
中医之“象”,除以上所述之外,还体现在形之“象”、色之“象”等方面,是机体功能活动或病理状态在各个不同方面的表现。
总之,中医学借助自然之象,将其广泛引用于体内组织器官、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以及形体、面色、神态、脉象、舌象等各个方面,乃至有学者认为中医学是一个唯象理论体系,其各个组成部分无不以“象”为基础[11]。通过唯实之“形象”与唯虚之“取类比象”的有机结合,人类对自身生命体及其各种生命现象的认识得以不断提高,从而推动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WangXH.Basic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eijing:People''''sMedicalPublishingHouse.2001:153.Chinese.
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3.
2LuMY.Zangfu,ZangXiangandZangorgans.ShandongZhongYiYaoDaXueXueBao.2000;24(5):326328.Chinese.
鲁明源.脏腑、藏象和脏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5):326328.
3LiRH.TraceofdevelopmentofZangXiangtheory.ShandongZhongYiYaoDaXueXueBao.1998;22(1):4649.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李如辉.藏象学说的演进轨迹.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1):4649.
4ZhuSN.Studyonstructureof"superanatomy".ShandongZhongYiYaoDaXueXueBao.2000;24(6):402406.Chinese.
祝世讷.论“超解剖”结构的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6):402406.
5SunGR.ConceptandsourceofgenerationofZangXiang.ZhongYiYanJiu.1997;10(5):15.Chinese.
孙广仁.藏象的概念及其生成之源.中医研究.1997;10(5):15.
6QiuXF,ChenG,WangP,etal.Investigationonnaturecharacteristicsof“ZangXiang”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ubeiZhongYiXueYuanXueBao.2002;4(4):58.Chinese.
邱幸凡,陈刚,王平,等.中医学“藏象”本质特征探讨.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2;4(4):58.
7WangMQ,WuB,YanSL,etal.ExploretheconnotationofZangXiang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romaspectofmolecularbiology.GuangzhouZhongYiYaoDaXueXueBao.2002;19(4):314315.Chinese.
王米渠,吴斌,严石林,等.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中医藏象学说的内涵.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4):314315.
8ChenYQ.ThoughtaboutvisceraentityofTCM.ShanxiZhongYi.2004;20(1):4546.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陈玉其.关于中医学脏腑实质的思考.山西中医.2004;20(1):4546.
9ZhuWF.Diagnostic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eijing:People''''sMedicalPublishingHouse.1999:1720,220.Chinese.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20,220.
10FeiZF.StudyonChinesepulsediagnosis.Shanghai:Shanghai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ress.1991:57.Chinese.
费兆馥.中国脉诊研究.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1:57.
“马老师,节日快乐!”9月10日,营销委产品策划室马跃强的手机收到这样一条来自天津财经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杨昊楠的短信。
刚刚过去这个8月,马跃强觉得是他有史以来被叫做“老师”这个称呼最多的一个月,让刚刚毕业三年、还带着点学生气他的略微有点不习惯。这个8月,也是他在经开区、长水基地、机场候机楼之间马不停蹄,在公司各部门、合作单位、大学生志愿者之间不可开交,在排班考勤、励志机票、毕业证书等大事小事之间连续奋战的一个月。这个8月,由他所在的产品策划室牵头组织的2013昆明航空“助梦起航 青春飞Young”大学生暑期志愿者活动,成功招募35位热情自信的“小红帽”,并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微笑服务一个月,在营销委及公司各部门的通力保障下圆满落幕。
8月31日,最后一组“助梦起航 青春飞Young”大学生志愿者结束了他们10天的服务期,顺利“毕业”。至此,马跃强和产品策划室为35位“小红帽”组织的一连六场“毕业仪式”全部结束,他们一一告别长水机场,带着本次活动奖励的“励志机票”飞向自己的大学所在地。“尽管每一个志愿者都是我们层层筛选出来的,但他们比我预想的要优秀,很懂得设身处地地为旅客着想,责任心特别强”,第一次当带队“老师”的马跃强这么评价这群大部分都是90后的大学生志愿者,“由于志愿者人数较多,有时不能顾及到每一个人,但他们大部分时候都很省心,工作积极热情,确实为旅客们提供了不少帮助。”每一位“小红帽”在毕业仪式上讲述自己的收获和感慨、在最后一次服务后与小伙伴的不舍和拥抱、在面对离别时彼此送上的珍重和祝福,这些画面始终都让与他们足足相处一个月的马跃强难以忘怀。
公益助学不止是一张机票
每年的开学季,马跃强和他所在的产品策划室成员都会在机场候机楼送走许多接受昆航“励志机票”资助的寒门学子。每次在安检口看到那些第一次从大山里面走出来的农家孩子坚定地背起行囊、朝外面的家人和老师挥挥手的瞬间,马跃强都觉得算是真正帮他们飞出大山、迈向新的人生了。“虽然只是一张简单的机票和一段启程前的关怀,但是对于那些出身贫寒、刚刚考上大学的学生来说,能坐飞机去上大学所带给他的鼓励和影响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马跃强说。
让他记忆特别深刻的是2011年资助的来自云南通海的贫困大学生赵爽,当时还是一位不太敢说话、第一次拿着飞机票都不知道怎么用的小女孩,来为她送机的妈妈在安检口看到自己的女儿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去上学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而得之赵爽的妈妈也是第一次来机场不知如何乘坐回家的汽车时,马跃强和同事送她妈妈去坐公交车并告知她如何前往南部客运站,才安心离开。时隔两年,当年走出大山的小女孩如今带着《昆明航空,让我梦想起飞的地方——来自11年受助大学生的一封感谢信》和一份经历丰富而优秀的简历来报名参加2013“助梦起航 青春飞Young”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带着这颗感恩的心渴望帮助更多的人、传递更多正能量的赵爽一路过关斩将成功入选35人“小红帽”的名单,并在志愿服务期间用自己的微笑和汗水在长水机场候机楼为千万名旅客提供了周到满意的服务,这让一路见证她成长的马跃强和产品策划室的成员们尤为感动和欣慰。
“我们提供的不止是一张机票,而是在这些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帮一把,多一点关心和力量,可能他们的明天就不一样了”,“助梦起航”公益助学系列活动合作单位——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魏春老师说过的这句话,让马跃强相信“助梦起航”公益助学系列活动一定要坚持做下去,而且要努力帮助更多山区的孩子们飞到更广阔的的世界,实现自己的梦想。
坚持把公益成为一种习惯
对于从小生活在山西晋中一个小县城的马跃强来说,“公益”这个词是直到他考上大学后才逐渐读懂的。他就读的华中师范大学不仅有着全国闻名的“圣兵爱心社”、“心心火”义教之家等大学生公益组织,而且还有环保、支教、心理辅导、社工等方面大大小小的学生社团。最让他记忆深刻的就是在圣兵爱心社招新展板上一句冰心的话:“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这句话让他懂得公益就是一件件平凡却对受助的人充满意义的事情。而他在大学期间也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社团爱心义卖、敬老院服务、大型活动志愿者等公益活动,做力作能及的公益成为了他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摘要:针对在中医医院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分析,包括在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管理中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 中医医院 重要性
精细化管理是在一般管理的基础上改进、深化、发展的,同时也是现代管理的升华。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将管理从企业引致到医院的管理中,加快了医院事业的发展,改善了医院的内涵建设问题。现笔者针对在中医医院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存在的不足及相应的对策进行探析,具体报告如下所示。
一、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医务人员的抵触心理。实施精细化管理中出现的微小事物及要求会涉及到个人,其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会触及到个人的利益。而对于长时间进行粗放管理的医疗人员,因其思维模式已经固定,加上部分医疗人员对其精细化管理模式的认识不深,理解不到其中的内涵与深远影响,从而出现了抵触的情绪,缺乏了主动性与自觉性。
2.管理者认识的不足。中医医院很多管理者都是从专业的技术操作人员而转向管理层的,虽然他们有着过硬的技术操作能力,但在管理方面还缺乏相关经验。管理者只能一边学习一边管理,就出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现象。精细化管理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较新型的模式,有很多中医医院的管理者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入,有些管理者还会认为繁琐,甚至啰嗦,从而对其产生排斥心理。而又有些医院只是为了用作装饰门面,没有全面的去实施。
3.管理运营不顺畅。精细化管理的中心在于将所有的管理规章制度与相应的政策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及每一个医务人员的肩上。在实施的过程中带着约束性与强制性,所以执行难度较大,甚至在个别科室无法顺利的进行。
4.管理力度较弱。在精细化管理中,较多的管理者是从基层科提升到管理层的,管理者和同事共处多年,碍于情面不能进行深度的管理,对于出现细小的问题不及时进行追究,从而累积成大的问题,不仅损害了管理者的威严,还使被管理者养成了在“宠”中工作的不良习惯。
二、精细化管理的对策
1.医院文化。在进行精细化管理中,需要建立起好的医院文化。例如:培养每一位医务人员做事情要做好、做细、做精。对于医疗人员的管理情况,不仅要培养其成才,还要更多的关注医疗人员的日常生活,制定相关的员工计划表,使医务人员能够在紧张的工作中释放排解出自身的压力,在繁杂的工作中感受到医院的温暖。为了将医院文化传输给广大患者,我们可以通过发放优惠卡、义诊、召开医患关系沟通座谈会、到基层帮扶等形式进行。
2.精通管理。管理者不仅要有管理协调能力,还要有市场的敏锐性。所以管理者要不断地学习,吸取大量的知识,例如:加大我院中低层管理者的知识培训,并在医院内开展相关管理讲座,发放一些管理书籍。为加强各科主任的管理水平,组织院内的中层干部到外地学习进修。
3.制度精准。在进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时,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基本制度,在制定之前要对以往传统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且向医务人员及患者收集相应的意见,结合医院相应的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制度。针对岗位、操作、服务、职责等进行详细的规划,将制度表发放给每位医护人员并按其严格执行。
4.细分科室。在中医医院中有很多患者出现挂号乱的情况,很多患者对各科室了解很少,因此我院必须对科室进行细分。医院挂号处要有明确的标记,做到让患者一目了然。同时在交费高峰期的时候,可以将挂号窗口临时变更成交费窗口,这种灵活变更不仅减少了患者的排队时间,而且也提高了我院的工作速率。
5.细分疾病。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症状相同的疾病也有很多,虽然有着相同的病症,但其治疗方法与原则有着很大的差别。一旦出现了误诊情况,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中医辩证诊断中也有着细致的分类,例如对于感冒中的风寒与风热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对于疾病管理我院需要做到细分。待医生对其疾病有了精准的确诊后,在根据差异的不同进行治疗,防止出现医疗纠纷问题。
6.细分责任。医院中经常发生纠纷事件,如果不进行责任细分管理,就会出现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护理之间发生踢皮球的情况,从而查找不到责任的根本。所以,我院将责任进行细分,将每个责任落实到相关的科室、个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我院必须提高各科室及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做到工作严谨、细致、规范。
综上所述,在中医医院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提高管理体系的最有效模式,精细化管理中也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在管理中实施相关的政策,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也推动了医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 赵宁志. 精细化管理在医院中的应用[ J ] . 卫生事业管理,2012,12(5):58-59
[2]Spear SJ. Fixing health care fromtheinside, today[J].HarvBusRev,2011,12(18):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