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化改革

智能化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化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能化改革

智能化改革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体系

一、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是关键技术,它集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对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在网络化基础上,CAD/CAM与数控系统集成为一体。机床联网,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

二、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

2.1性能发展方向

(1)高速高精度高效化。

速度、精度和效率是机械制造技术的关键性能指标。由于采用了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多CPU控制系统以及带高分辨率绝对式检测元件的交流数字伺服系统,同时采取了改善机床动态、静态特性等有效措施,机床的高速高精高效化已大大提高。

(2)柔性化。

包含两方面:数控系统本身的柔性,数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功能覆盖面大。可裁剪性强,便于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群拉系统的柔性,同一群控系统能依据不同生产流程的要求,使物料流和信息流自动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控系统的效能。

(3)工艺复合性和多轴化。

以减少工序、辅助时间为主要目的的复合加工。正朝着多轴、多系列控制功能方向发展。数控机床的工艺复合化是指工件在一台机床上一次装夹后,通过自动换刀、旋转主轴头或转台等各种措施,完成多工序、多表面的复合加工。

(4)实时智能化。

早期的实时系统通常针对相对简单的理想环境,其作用是如何调度任务,以确保任务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而人工智能则试图用计算模型实现人类的各种智能行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实时系统和人工智能相互结合,人工智能正向着具有实时响应的、更现实的领域发展,而实时系统也朝着具有智能行为的、更加复杂的应用发展。由此产生了实时智能控制这一新的领域。

2.2功能发展方向

(1)用户界面图形化。

用户界面是数控系统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接口。由于不同用户对界面的要求不同,因而开发用户界面的工作量极大,用户界面成为计算机软件研制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当前Internet、虚拟现实、科学计算可视化及多媒体等技术,也对用户界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图形用户界面极大地方便了非专业用户的使用。人们可以通过窗口和菜单进行操作,便于蓝图编程和快速编程、三维彩色立体动态图形显示、图形模拟、图形动态跟踪和仿真、不同方向的视图和局部显示比例缩放功能的实现。

(2)科学计算可视化。

科学计算可视化可用于高效处理数据和解释数据,使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用文字和语育表达,而可以直接使用图形、图像、动画等可视信息。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环境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应用领域,如无图纸设计、虚拟样机技术等,这对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在数控技术领域,可视化技术可用于CAD/CAM,如自动编程设计、参数自动设定、刀具补偿和刀具管理数据的动态处理和显示以及加工过程的可视化仿真演示等。

(3)插补和补偿方式多样化。

多种插补方式如直线插补、圆弧插补、圆柱插补、空间椭圆曲面插补、螺纹插补、极坐标插补、2D+2螺旋插补、NANO插补、NURBS插补(非均匀有理B样条插补)、多项式插补等。多种补偿功能如间隙补偿、垂直度补偿、象限误差补偿、螺距和测量系统误差补偿、与速度相关的前馈补偿、温度补偿、带平滑接近和退出以及相反点计算的刀具半径补偿等。

(4)内装高性能PLC。

数控系统内装高性能PLC控制模块,可直接用梯形圈或高级语言编程,具有直观的在线调试和在线帮助功能,编程工具中包含用于车床铣床的标准PLC用户程序实侧,用户可在标准PLC用户程序基础上进行编辑修改,从而方便地建立自己的应用程序。

(5)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集计算机、声像和通信技术于一体,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信息的能力。在数控技术领域。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信息处理综合化、智能化,在实时监控系统和生产现场设备的故障诊断、生产过程参数监测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

2.3体系结构的发展

(1)集成化。

采用高度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FPGA、EPLD、CPLD以及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可提高数控系统的集成度和软硬件运行速度,应用LED平板显示技术,可提高显示器性能。平板显示器具有科技含量高、重量轻、体积小、功耗低、便于携带等优点。可实现超大尺寸显示。应用先进封装和互连技术,将半导体和表面安装技术融为一体。通过提高集成电路密度、减少互连长度和数量来降低产品价格,改进性能,减小组件尺寸,掘高系统的可靠性。

(2)模块化

硬件模块化易于实现数控系统的集成化和标准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基本模块,如CPU、存储器、位置伺服,PLC、输入输出接口、通讯等模块,作成标准的系列化产品,通过积木方式进行功能裁剪和模块数量的增减,构成不同档次的数控系统。

(3)网络化

机床联网可进行远程控制和无人化操作,通过机床联网,可在任何一台机床上对其它机床进行编程、设定、操作、运行。不同机床的画面可同时显示在每一台机床的屏幕上。

智能化改革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感器;楼宇智能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91-02

在全区各大高职院校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电子信息、自动化控制、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选择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直以来因为本课程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地位,决定了本课程以讲授各类传感器的材料特性、结构组成、测量原理等基础知识为主,不同专业开设这门课程时学生所学知识几乎没有差别。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时发现,在工作之后,有76%的学生认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非常重要;有80%的学生认为在实际工作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在学校所学知识几乎派不上用场。通过与毕业生开展座谈、与用人单位的技术工程师进行交流,发现造成这种调查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本课程没有根据开设这门课程专业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设计,从而造成课程与实际应用脱节的现象。本文以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如何进行课程改革进行探究。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领域主要涉及以建筑物为载体,对建筑物进行智能化设计、改造的生产、施工、设计等行业。毕业生的就业也主要面向与楼宇智能化行业相关的设计、施工、调试、维修、管理等岗位,目前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具体工作内容有视频监控、安防、消防,中央空调、给排水、电梯等楼宇智能系统的安装、调试、维修等。在工作中根据楼宇智能化系统的特点,传感器种类以温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可燃气体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为主,相比以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中介绍的传感器种类少很多,但是要求学生掌握每一种传感器的深度相对较大,需要学生懂得每一种传感器的设计原理、电路结构、测量信号处理、安装调试、系统接入、检测维修等知识,这在原来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中是完全没有涉及到的。

为了能使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更好地适应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特点,从去年开始对我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开设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

一、 从课程内容上进行改革

根据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特点,对课程中学习的传感器种类进行了筛选,选择在楼宇智能化行业中涉及到的温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可燃气体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作为学习内容。

通过改革,把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不会遇到的传感器类型从课程中删除,将更多的课时留出来对需要重点学习的传感器进行深入学习,从传感器的电路设计、测量调试、系统接入、查故排故等方面进行教学。加大实训、实践教学比重,将教学重点放到对学生的职业性、实践性教学上。

二、 从课程性质上进行改革

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从以前的B类(理论+实践)课程,改为理实一体化课程,在特定的传感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授课。在讲解传感器的基础理论知识后,马上进行特定情境下的传感器产品设计,并在理实一体化环境下对设计图纸进行验证性生产、调试,根据给定的检测要求,对学生自己设计、生产的传感器产品进行安装、测量、信号处理、系统接入,完全重现在楼宇智能化工程中各类传感器检测工程中的典型工作环节,突出课程的专业化、职业化。

三、 从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

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由笔试变为过程考核,在笔试考核时主要考察学生对传感器课程中的知识点是否掌握牢固,而无法从职业特点出发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而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本专业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

在改革后的考核中,通过对学生在完成传感器设计、制作、安装、测试、信号处理、系统接入、检测维修等每一个典型工作环节的表现情况进行过程评价,整体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过程贯穿于学习过程,通过对学生每一个重点学习过程进行考察,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根据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辅导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

通过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针对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领域进行以上改革,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同时课程内容与知识点与后续课程衔接更加紧密,为后续开展单片机(C51)技术、楼宇电气综合测控实训等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程改革后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上的储备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进行的课程改革是比较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郑春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与考试方法改革的几点措施[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智能化改革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化学实验技能 教学改革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141-02

作为支撑化学检验、食品检验高级应用型检验人才培养的化学实验技能教学,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必须符合岗位能力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尽管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多年来备受关注,但是大多只是重表面轻实质,教学内容多而全,学生实验流水式,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对化学实验教学重视不够,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高职高专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建立一套适合职业能力要求的高职高专化学实验技能训练体系势在必行。

一、改革研究理论依据

人才培养目标由培养方向、使用规格及特征、服务面向、规范与要求等四部分构成,其主要取决于学科知识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自身的需求。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强调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坚持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原则,把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强调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满足学生就业的不同需要,通过产学结合的途径和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学手段等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加强实践教学和技术训练环节,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应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适应行业技术发展,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以应用为目的,构建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二、改革主要内容

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套科学的、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特点、满足检验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学生形成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化学实验技能训练体系。

(一)合理定位化学实验技能教学目标

根据南宁地区教育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和化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以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分析为依据,确立化学实验技能的教学以学生化学检验、食品检验职业能力形成为教学目标,使毕业生具备化学检验、食品检验岗位群所要求的实验设计能力、样品采集与处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熟练应用相关的实验手段、仪器设备,能排除常见故障,通过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二)动态整合化学实验技能实训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紧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化学检验和食品检验岗位群所要求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主线,打破原有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独立性,在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框架下,对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实验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理顺不同阶段、不同课程实验教学的关系、任务、内容和目标要求。建立一套科学的、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内容体系,构建了由基本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综合训练两大模块构成、共五个阶梯的训练内容框架模式。基本技能训练分为基础化学实验技能实训、分析化学实训、仪器分析实训三个阶梯,职业能力综合训练包括有理化检验(食品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化学教育专业)职业化项目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两个阶梯。每个阶梯都包括有基础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以及能力拓展的学生自主性设计试验。教学阶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实验能力的形成规律以及技能的迁移作用,从简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注重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实训项目、实训内容及实训要求上,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的无缝对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统一。具体详见表1。

教学团队每年还定期到相关企业、检测机构等开展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变化调研,校企合作,深入分析,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适时调整模块,不断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通过内容整合的评审制度,把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吸纳到教学中,改进教学内容,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三)创新教学模式

1.在实训内容的组织和要求上,实施项目化“工学结合”模式。在夯实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以检测国家标准方法引领,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的综合实训项目以及理化检验和工业分析的实训项目均为国标项目检测,项目实施均按国家标准方法实施,检测结果按照质检机构检测报告书格式出具检测报告,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一体化,技能训练要求与岗位能力需求一致性,实现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无缝对接,

2.在职业能力的训练上,实施“五位一体”的螺旋形渐进式实训模式。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技能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我们针对学生起点低等特点,实行基础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实训、项目实训、顶岗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训模式,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螺旋形提高,为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保障。

3.在学生能力拓展上,实施“学生自主性实践”教学模式。融入了CDIO教育理念,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利用学院实训平台,每个阶梯均设置开放性自行设计实验项目,经教师审核通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学生自主性实践”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独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构建校企结合“双元教师”模式。课题组聘请两名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该仪器分析的教学,由学校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决定课程的内容和授课计划,大型分析仪器的教学安排在检测机构进行,专职教学团队教师、行业专家、兼职教师共同确定实训项目。兼职教师的加入可以帮助学校教师解决实用案例不足和课程实训中的技术难点。

(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应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根据不同教学单元的内容与特点,灵活运用相应训练方法。

1.操作技能实训规范化(标准化)教学法。操作技能基本功是否扎实、动作是否规范标准、操作是否熟练等是评价实验能力的重要指标。我们采用行动导向的方法,通过教师示范、视频、多媒体课件等多途径进行示范性教学,规范学生的操作。

2.单项技能训练与项目实训相结合教学法。对于比较复杂的系统性技能,我们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单项技能单独训练,学生掌握单项技能后再进行项目检测综合实训。例如我们将滴定分析操作分解为移液、滴定速度控制与终点判断等单项训练单元,考核过关后在进行项目综合实训,有效地化解了训练难度,并通过技能迁移与各类滴定分析,省时、高效,提高训练效果。

3.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法。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仿真虚拟实验室、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在线测试、职业资格证模拟考试等,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课堂平台,将视听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数字化学习与传统学习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结合,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及检验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将来独立工作、独立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1.教学视频录像。我们建设了如化学实验操作、多种仪器的操作等SOP教学录像资源库,这些教学录像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学生也可以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对学生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2.仿真虚拟实验室。仿真虚拟实训室配备了酸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紫外―课件分光光度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等仿真软件,供学生上机前仪器操作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对仪器的认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为实机操作做准备。

3.构建网络平台。网站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虚拟实验室、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在线测试、在线测试、职业资格考试等教学资源,初步满足了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以及职业资格证考试训练的需要。

(六)校企共建双赢实习、实训基地

现代分析仪器非常昂贵,特别是高端仪器,单价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不是一般学校所能承受的,如何使用检测机构的仪器服务教学成为了我们近年来一直探讨的课题,为此形成了学校、企业、广西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三者结合的实训教学机制,与广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广西轻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等共建教学与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只需承担为数不多的教师指导费,构建了低成本、高效益的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教学与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承担了大型分析仪器的教学和实训、学生的顶岗实习以及教师的进修学习。

(七)考核与评价的改革

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核与评价由理论考核、单项技能训练考核、项目综合实训考核、自主开放性设计项目综合与创新能力的考核、顶岗实习考核等构成,不同课程、不同阶段灵活采用多元化综合性考核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9(6)

[3]王伟廉.论高校培养目标的来源及其相互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1996(4)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2011JGZ117);2011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1JGA285)

智能化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流运输 理论知识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周晓蓉(1977- ),女,广西全州人,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工程自动化与信息化、结构动力学与仿真;黎培辉(1972- ),男,广西横县人,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机械化工程。(广西 南宁 5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点项目“地方综合性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JGZ104)和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一般项目“面向CAFTA的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37-02

一、物流配送与运输调度课程改革思路

运输作为现代物流的中心环节,是物流最为重要的利润源。“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是物流工程专业中实际应用较强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紧凑,理论知识面广,实践操作性强。“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运输规划和智能调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并具有在不同运输方式下提供运输服务的管理能力。本文结合物流工程的工科专业学生特点,重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掌握课程的相关概念、理论知识及应用操作技能,实现物流运输规划和智能调度的课程教学目标。

1.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理论和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突出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物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开放型、国际型、复合型的高级物流工科专业人才,这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相符的。物流工程的专业人员不但要掌握物流配送与运输调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实际运用与操作技能训练,熟悉运输的具体操作――运输业务洽谈、合同签订、运输决策、单证办理、货物运输信息跟踪等,并具备运输设备识别、货物配载、车辆调度、管理货物装卸及堆放、货物转运等职业行为能力。

2.重构课程内容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培养为目标,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充分体现“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征,以工作过程为指导,运输岗位培养为目标,将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实训两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约为1.51,注重实际运用与操作技能培养,利用实验特色教学,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根据企业性质不同设置相应运输岗位,通常分为生产制造/商贸企业和专业物流企业这两类。对于生产制造/ 商贸企业,其运输的相关部门和具体岗位设置为:生产制造部:运输岗位有运输计划员、调度员、跟单员、船务等;卖场:自有车辆管理员、维护员、车辆调度员、送货管理员。对于专业物流企业而言,其运输的相关部门和具体岗位设置为:国内运输部:运输经理、运输主管、调度员、物流操作员;国际运输部:关务管理员、销售经理,销售业务员、操作/跟单员、制单员。

3.注重物流信息技术在运输与调度中的应用。“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课程教学的核心是运用先进物流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合理组织和管理运输活动,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运输规划与调度须包含现代信息技术在运输产业中的应用,如运输信息支持系统、ITS中的运输管理系统、运输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等。物流运输信息管理由运输信息支付系统、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和运输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组成。对于运输信息支持系统主要有条形码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智能交通系统(ITS);运输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有物流运输信息系统、货物跟踪系统、运输信息交流网络、通关信息管理系统;运输中心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有ERP库存管理系统、财务结算系统、绩效管理系统。这些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为企业高效、科学地完成物流运输业务提供保证。

二、课堂理论知识教学

“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课程知识模块明晰,内容之间独立性较强,具备以完成某一工作过程为目标,让学生构建企业工作环境的特点。因此,编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培养为目标的新课程内容和体系,更好地适应物流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论知识分为必备知识和拓展知识两部分。

1.必备知识。必备知识是课程必须掌握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国际船舶运输中,操作/跟单员所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以及与该岗位工作过程相关联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依据工作过程性划分为工作任务和岗位,将课程内容基于任务驱动而分成不同情景,将课程分为若干个小而完整的任务。根据这一划分标准,将课程分为10个大项目,22个小任务。课程理论知识的项目为物流运输基础知识、陆路(公路、铁路)运输业务与运作、水路运输业务与运作、航空运输业务与运作、物流运输决策、物流运输纠纷解决、物流运输成本控制、智能运输调度、信息系统应用。

2.拓展知识。拓展知识是除基础知识之外的完成任务需要了解的相关知识。“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提供了20个拓展知识供学生自学,如:各运输方式的特点比较、特种运输企业设立流程、船舶运输的设施与装备、铁路货物运到期限、调度信息系统模块结构等。

三、教学方法改革

“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主要学习各运输的基本流程及操作中的单证交接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这都是建立在虚拟企业和岗位基础上的,所以教学中主要应用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方法一直贯穿其中。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建立自己的运输企业,并根据实际市场状况分析构建企业的主要部门、业务处理以及发展战略等。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原理、流程等变成灵活的知识体现在业务中,通过形象生动的展示和相互沟通,提高教学效率。

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掌握知识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出发,以“工作过程性、岗位化、综合性”为基础,确定过程性、岗位性的实验教学目标和内容。应用情景创设教学方法的物流运输与智能调度实践项目设计流程为:分析确定基于“卓越工程师”的物流工程人才课程培养的目标及要求;确定课程培养计划及实施计划;在虚拟企业和岗位基础上,确定实践项目;在虚拟企业和岗位基础上,确定实践项目;论证、研究设计、试验、修改、完善实践项目;编写实践指导书;实施实践项目;检验、评估效果;总结,分析,再将分析结果反馈步骤五。通过实践反馈,不断修正,完善课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项目实际操作能力。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流运输硬件、软件平台工具的使用和操作以及企业参观、实训。物流运输实验主要有基于GPS的货物监控及调度实验、电子标签辅助分拣装置实验、叉车和堆垛机操作实验等硬件平台;利用洛捷斯特物流运输管理系统、Flexsm仿真软件系统等进行的软件平台实验等。在此基础上,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钦州港务集团、北海港、凭祥保税物流园区、五菱物流、玉柴物流、南宁百货物流中心等企业参观或进行港口船舶调度,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总结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进行“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工作过程为指导,运输岗位培养为目标,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注重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操作软件和硬件实现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并熟悉相关物流、国家级保税区物流运输与调度等业务实训设施和设备。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结合,通过让学生担当不同角色,对岗位要求和业务流程进行分步、全部的实际操作,了解和掌握整个业务流程及管理,毕业后可适应企业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蒋代梅,刘洋,周小兵.基于GPS/GIS的物流运输管理系统的实现技术[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4).

[2]张理,李雪松.现代物流运输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智能化改革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 教学改革 能力培养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1】,生物化学的研究主要采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融入了生物物理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的理论,以往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实验的情况,“高分低能”的学生较多,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勇于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社会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1.教学方法的改革

1.1理论教学方法改革

笔者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等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在课堂上注重处理重点和难点,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结合临床案例让学生参与分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讲解血糖检测技术时,笔者在课上首先从糖代谢入手,然后引入一临床病例,从“三多一少”症状找病因,糖尿病人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人都可有这些症状所以要相鉴别,空腹血糖的检测、尿糖、糖耐量试验、甲状腺激素检测等等。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从检测结果结合临床症状下诊断,最后通过总结临床经验介绍让学生了解影响血糖检测结果的因素,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程是主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偏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优点是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相对集中,理论和实践配合密切,基本操作入门快,但缺点也存在,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针对实验教学中的实验原理,方法和结果以讨论方式进入课题。因此我们将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中进行充分结合,建立一种医学基础实验,课程分级式教学整体模式,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的改革

多媒体及网络手段的信息素养教学方法的应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在医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更能被学生与老师认同如生物化学中许多的结构式,三维空间结构利用动态立体图像形象、生动、直观反应教学内容,既能减轻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率,又能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而且多媒体课件可重复使用,易于修改,补充,可不断得到更新,还可通过网络中QQ群等多人交流,虚拟的网络还可减轻学生面对教师的紧张与拘束,思路更清晰,思维更活跃。

3.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技能人才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3.1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积极思考,教师从不同角度精心设问,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的自学欲望,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过程中问题设置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敢于提出新观点,新设想,勇于质疑,探索创新,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自己想尽一切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既可让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自学兴趣,又可增加自学信心,可使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

3.2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医学的必修课程,讲述基础理论知识要结合实际同学们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讲到酶的特性专一性时,通过实验及实验现象结果来分析,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吃米饭时会感觉到越嚼越甜,为什么?这时候就可以引入淀粉酶对淀粉的催化水解功能,最终生成麦芽糖和葡萄糖,所以我们能感觉到甜味。引入生活中的小现象同学们听起来通俗易懂,实验过程中试剂的配制,仪器的准备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

3.3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生物化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操作较多,实验结果的分析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以后的临床实践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的成败与各种因素有关,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实验前的准备、实验中的操作、试验后结果的分析都是至关重要的。例如:血糖的测定,笔者把临床碰到的血糖测定注意的环节一一讲述同学们觉得是很有必要,一台生化分析仪只要你送入了血标本它就会给你一个结果,那这个结果可不可靠,就得顾忌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抽血测定前病人是否是空腹、测定中仪器运行是否正常、试剂是否稀释或浓缩、质控值是否在质控范围、测定结果是否核对清楚。所以要做到准确及时的发出报告则需要你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平常在实验操作中也是于如此,老师要从自己的具体工作经验中逐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4加强人文教育,全面育人

生物化学教学不仅使学生具有从事医疗事业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完美的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理想,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教学中重视对生化史的讲授,加强人文教育,把情感、理想、价值、职业道德等融入生物化学教学中,这些知识的引入将对学生的工作能力、迁移能力、人格情操、意志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良好影响。注重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使之成为既具有优良的心理品质、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既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世界性 的开放眼光、又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人才。

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作为教学工作者要善于探索,选择更适合的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能力的培养则需要我们勇于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生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我们才会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