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彼得与狼的故事

彼得与狼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彼得与狼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彼得与狼的故事

彼得与狼的故事范文第1篇

普通音乐教育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人格培育、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音乐教学的改革思考,应以“情”和“美”的视角契入,诱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一、通过故事创造音乐意境,提高审美能力

创造音乐教学意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音乐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范围里选取适当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告诉他们,他们便能够理解,这些内容可以是谜语、神话、寓言、民间传说等等。在音乐课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民族情感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用歌声去歌颂我们的祖国人民,去赞颂英雄人物,去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样对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主义怀抱中的幸福、自豪,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二、通过培养音乐感知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感知能力的强弱对音乐欣赏学习效率的影响很大。具有较强音乐感知能力的学生能够更为敏感地捕捉音乐信息,而对于音乐感知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对音乐信息有不同程度的感知障碍,致使其很难走进音乐中。因此,我们音乐教师应从小学抓起,有计划、有步骤地注意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落实、培养。

如欣赏《二泉映月》时,可以先不急着介绍创作背景,而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曲名能否表现乐曲的内容和情绪?听完之后,学生产生了疑问,再适时地将阿炳的身世与曲名的由来介绍给学生: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他从小随做道士的父亲在道观里长大,十五六岁时,就已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后来,他双目失明,人们从此习惯地叫他瞎子阿炳。由于当时社会动乱,他开始了流浪的卖艺生涯。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种比乞丐强不了多少的流浪卖艺中度过的。阿炳演奏的许多乐曲,都是他自编的,《二泉映月》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乐曲就像他悲惨一生的真实写照,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旋律优美婉转,质朴动人。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泉映月》是一首变奏曲式的作品,刚开始时有一个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如下。

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与痛苦、不平与怨愤。这首乐曲能够保存下来,要归功于杨荫浏、曹安和两位音乐家。因阿炳常在惠山的亭子上拉此曲,而且惠山脚下有一泓美丽的泉水,名为“天下第二泉”,故定名为《二泉映月》。《二泉映月》如泣如诉的旋律,激起了学生们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并唤起了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懂得要珍惜和热爱现在的美好生活。这样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通过培养音乐鉴别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必须以音乐鉴别能力为基础。能比较鉴别,才能领悟和评价音乐作品,达到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整体把握及审美判断,进入审美境界。

例如在《彼得与狼》这首交响童话里,普罗科菲耶夫用孩子们喜爱的浅显易见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地塑造了多个异常生动的音乐形象。教师在课上应先向学生介绍故事情节:少先队员彼得与他的朋友小鸟一起玩耍,家中的小鸭在池塘嬉游,与小鸟发生争吵,小猫趁机要捕捉小鸟,被彼得阻拦。爷爷吓唬他们说狼要来了,想把彼得带回家。不久,狼真的来了,吃掉了小鸭,还躲在树后要捉小鸟和小猫。彼得不顾个人安危,在小鸟的帮助下捉住狼尾巴,将它拴在树上,爷爷和猎人赶来把狼抓进了动物园。学生们听了故事后对这首曲子产生了兴趣,都想听听故事中的人物是怎样用音乐描述出来的。于是,抓准时机再向学生介绍曲中采用长笛的高音区表现小鸟的灵活好动,鸭子的形象由双簧管模拟,弦乐奏出了彼得的神情,爷爷老态龙钟的神态由大管来表现,狼阴险可怕的号叫用圆号来表现。

彼得与狼的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动画短片;主题;故事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看到的动画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然而无论是传统二维动画还是制作精美的三维动画,故事本身才是一部动画的灵魂。好故事会促使观众去反复观看,细细品味。

长篇影院动画因其商业性质,故事和主题往往归于模式化、单一化,艺术家个人和院校制作的动画短片以研究和展示为主要目的,因此多带有实验性质,许多动画短片的故事和取材都更为成人化,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色彩,这类动画短片的受众是成年人,主题更加晦涩深刻。菲尔・莫洛伊的极端动画就是以夸张粗犷的形象,直白露骨的性和暴力描述来揭示人性,故事充满讽刺意味。

抛去极端动画不谈,绝大多数的剧情动画短片(5-10分钟)也都具有高度浓缩的剧情及寓意深刻的主题,动画的故事是建立在主题基础上的。无论是历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还是皮克斯的三维动画短片,还是个人艺术家的实验性动画作品都具有耐人寻味的主题。早期动画比较常见的还是“正义战胜邪恶”这类的单一主题,如《花与树》(1932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随着动画及摄影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大师喜欢选择动画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因此动画的主题也变得更深刻更多元化。常见的动画短片主题大致分为两类:即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及环境的思考。本文也将从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1. 人性的思考

由于时长的限制,动画短片的故事编排更讲究取舍,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叙事完整,表现深刻主题。常见的动画短片故事结构有两种:①时间跨度大,讲述式的故事,如《父与女》、《丹麦诗人》;②某时某人某事,以点概面式的故事,如皮克斯动画短片《鸟》。第二种方式更为常见,这类的动画旨在通过一小段故事来揭示人的共性特征,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动画短片《鸟》中,鸟群对外来鸟类持敌对态度,但是攻击外来者之后自己也跟着一起遭了殃。短片以鸟类比人,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讽刺了排外保守的人,排他是人和动物的本能,以这种有趣的方式将其描述出来,让人忍俊不禁。麦克拉伦的《邻居》和克里斯托弗・劳恩斯坦的《平衡》同样采用类比的方式,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互相利用的环境下共存,一旦出现了利益冲突这平衡立即被打破,引发出的是人性的丑恶,和人类利己自私的一面,两部动画的结尾都是悲剧收场,因此短片中故事的结局对于主题的表现是有决定性作用的,悲剧的结尾代表着一种警示,让人们进行思考,反之喜剧性的结局代表着导演对事件抱有肯定的态度,是赞许和鼓励。

除了批判以外,某些动画短片的主题是正面的,带有引导性的。《彼得与狼》是2008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由苏西・邓普顿执导,该短片的故事取材于前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在1936年创作的交响童话,原故事的内容是狼吃掉了彼得的小伙伴小鸭,还要吃掉小猫和小鸟,彼得勇敢的救出了它们,爷爷和猎人赶来把狼抓住送进了动物园,表现了小彼得的勇敢和机智。然而在苏西・邓普顿的动画里,最后彼得打开笼门放走了狼,看着狼远去的背景,小彼得心中的仇恨释怀了。不同的结局,反映出的主题是截然相反的。原谅,是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学会原谅懂得宽恕才会看到事物更美好的一面。2014年的迪士尼动画《超能陆战队》讲述的也是相同的主题。人性的善于恶,人的坚强、伟大、弱小、脆弱,这些都是动画短片中经常涉及的主题。

2. 对社会及环境的思考

这类短片描绘的重点不是某个人、某件事,而是人类的生存状况、社会环境现状,如加藤久仁生的《回忆积木小屋》(2008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短片以老人的回忆为线索展示给我们一个未来的水世界,全球变暖,人类已经无法在陆地上生活,日本导演对环境及生态的担忧在这部片子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在短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淡淡的忧伤与无奈。另一部阿根廷动画短片《雇工人生》则阐释了一种社会面貌,短片以极其夸张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现代的社会缩影。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微小却重要的组成部分,短片将社会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拟人化,具象化,晚上在家里他人作为工具服务与我,白天我作为工具服务与他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服务与彼此的,看似不相干的人们之间,却存在着这样的服务与共生关系。197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每一个孩子》,以诙谐有趣的手法讲述了一个被抛弃的婴儿的奇妙旅程,人口负增长是欧洲社会面临的巨大问题,对儿童成长的关爱也是人类文明传承进步的首要任务,短片中的每一个家庭由于种种原因都无法收养这个孩子,在短片里,并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对现状的真实反映。每一个房子内,都是社会中一类人群的缩影,最终孩子的归宿,是导演对人们的期望,期望大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健康的成长。

短片虽短,但主题深刻,成人动画不同于儿童动画,故事主题并不是直白的说教,盲目引导,而是教会人们去判断、去思考,音乐家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写在乐曲里,画家将自己的情感画在画布上,动画导演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在动画中。一部好的动画短片,通过几分钟的故事浓缩出了人生、世界,表明了导演的哲学观和价值观,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彼得与狼的故事范文第3篇

在我任教的音乐学科中,由于存在大量的音乐赏析,所以多媒体设备使用频繁,借助这种媒体,不仅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新转变,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水平。

我目睹了“班班通”工程的前进步伐,更切身体验到这项工程所带来的教学快乐。我们的音乐课以前都是以唱歌为主,欣赏为辅,有时候甚至将音乐欣赏跳跃过去,学生们对音乐的概念就是会唱歌就行了,根本不了解音乐欣赏的重要性,而造成这样原因很大程度是受媒体设备的制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总是用琴带领学生一起欣赏乐曲的片段,虽然这种方法能让学生重视和了解音乐欣赏的重要性,但是还是存在许多的不足,如学生对一些影像资料了解不深等等。针对这些情况,“电子白板”的出现,不仅扭转了音乐课欣赏上的窘境,更鼓舞了学生精神。在我看来,如果没有“电子白板”,就缺少了现代教育教学的“左右手”,而只有通过“电子白板”这种媒体形式,才真正的让学生们更生动形象的了解音乐,懂得音乐,它的存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成败。

值得一提的是掌握并熟练运用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并且方便多了。

在装备了电子白板的班级,电子白板课魅力毕现、活力四溢,令师生精神亢奋,喜形于色,感受到与传统课堂迥然不同的境界。班班通教学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教育平台,使丰富的主题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精彩。同时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眼间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本学期音乐课我打算继续巧用电子白板,以促进音乐课教学。经过一学期的实践,电子白板的使用对我们音乐课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无论是器乐教学还是唱游课、欣赏课,电子白板的使用都可以使学生直观的通过课件了解乐器的演奏姿势与技巧,通过动画更深一步的掌握歌曲的情绪,通过图片与讲解了解欣赏曲的意境。

五年级音乐教材倾向于欣赏课,特别是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占了整一单元的课时,这是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取材于俄罗斯的民间故事,谱写成管弦乐曲《彼得与狼》,这是一部“听音乐、讲故事”的古典音乐作品。故事讲述了淘气的小彼得在小动物们的帮助下,制伏大灰狼的故事。作曲家普罗科菲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西方古典音乐和管弦乐队,特地采用了童话故事这种轻松直观的方式。我在这课的导入与教授中充分利用班班通,加上形象直观的动画和故事的图片,积极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相信学生们能更好的掌握音乐知识。

“电子白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水平,加强了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更新,更好的为学生创造了好的学习氛围,更提高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教学效率。作为“电子白板”的受益者,我们应该更好的将它完善,并不断的利用起来,但在实际运用中好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的学习。

教师需要有意识的选择和发掘交互白板各种功能及其作为一个交互平台所蕴涵的教学策略,也就说,教师不仅要对电子白板的各功能熟练操作,还应有意识的在教学中融会其功能,甚至发掘在这种交互平台的技术下组合的教学策略。

(二)丰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

在电子白板的资源库里,确实有许多教学资源,但每一节课,每一位教学者,都有其特有的设计,因此,丰富电子白板的教育资源是势在必行的。除了教师进行资源的建设,还应鼓励学生参与交互白板的资源建设。这也是实现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方法。

(三)演示与操作要相结合:

引入交互电子白板后,与以往通过投影仪播放PPT讲义、播放多媒体课件的情形相比,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调控方面需花些功夫。以往教师会通过PPT 或课件“演示”教学活动中必要的内容,学生处于“观望状态”,但在引入交互电子白板技术后,教师应适当放手,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操作,由“观望者”转为“操作者”。让电子白板发挥其最大优势,为教学服务。

(四)、功能与目标要相结合

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是使用电子白板又一重要原则。有的老师欣喜于多媒体呈现的形象化、便捷性,课前用收集到的图片、视频,精心制作PPT讲义,上课时,大部分时间花在使用感应笔“点击式”呈现上,教师沿着课前结构好的顺序,主导着课堂。

彼得与狼的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音乐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怎样使音乐教学适应新课改要求,落实素质教育,近年来很多音乐教师都在不断地思考、实践和探索。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教育教学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利用信息技术音乐进行教学,就能使抽象变得直观,呆板变得生动,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更活跃,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轻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课堂的价值观。如何使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呢?本文就这些问题作如下探讨。

1. 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好处

1.1 激发兴趣,乐学善学。

兴趣是获取知识、开阔眼界、发展智力的动力,是一切科学活动的起点。学生只有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在音乐课中集中注意力并积极主动地学习,常规教学中,每遇欣赏课,教师只是播放乐曲,简单讲解,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模糊意识──音乐欣赏课就是听听乐曲而已,过后再问乐曲表达什么情感、各种乐器之间怎样相互配合的,都一概不知,没有多大的兴趣。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视线不再单纯地固定在黑底白字的黑板上,让课本知识都动起来,就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即使是板书输入到计算机中配以各种声音、颜色就会让学生感到非常新奇。如在教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首《保卫黄河》时,通过放映多媒体演唱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如身临其境,强烈地感受到乐曲磅礴的气势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从心灵深处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也就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为这种美好的生活而奋斗。学生在欣赏时,既有听的,也有看的,情趣盎然。欣赏过程中,学生完全置身于大合唱的气势之中。这样的课堂学习真是听之心旷神怡,看之赏心悦目,想之回味无穷。能极好地调动起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听觉与视觉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只有理解音乐,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这对学生理解音乐,创造音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2 激活思维,敢于创新。

进行音乐教育时,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创造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两者有机结合构成各种水平的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是主导成分。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思维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懂得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而音乐教学中就有不少培养创造意识的机会。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情景引导学生,让学生融于情。

1.3 发挥主体,丰富想象。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学生则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消除恐惧心理,鼓励、帮助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其结果更会令你惊喜。

1.4 丰富情感,情景交融。

传统的音乐教学重知识、重技能,轻艺术、轻体验,关注点单一,学生被动地参与,兴趣寡然,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在情感。不能在此有所突破,学生就无法理解音乐作品的真正内涵,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和音乐创造能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里尽快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及文化艺术修养。在交响通话《彼得与狼》一课的教学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少先队员彼得在后门外的草地上与他的朋友小鸟玩耍是、时,家里的小鸭子也跟着溜出后门,到池塘中游嬉,并与小鸟争吵,一个说你不会飞,一个说你不会游泳,争个不休。小猫想趁机去捉小鸟,被彼得所阻。老祖父发现了,告诫说如果狼来了,怎么办,并把彼得领回家。这时狼真的来了,把小鸭子吃了,又想吃树上的小鸟和小猫,彼得勇敢的爬上树,由小鸟协同将大灰狼的尾巴拴住吊在树上,最后由猎人、老祖父共同把大灰狼送到动物园的故事,轻松活跃的气氛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彼得与狼的故事中,感受不同乐器演奏描绘刻画人物、动物的性格、动态和故事情节的乐曲,为引入作品的意境作了极好的创设。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绘画、舞蹈、语言、唱奏、表演等方式,一起共同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对形象的感受,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表演能力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十分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达到了音乐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2. 音乐课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情景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入体验音乐意境、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然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合理使用多媒体的基础之上的。我认为,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情境教学,下述几个方面是要特别注意的。

2.1 重形式,轻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音乐课都一定要应用信息技术,合理而科学地应用才是关键所在。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既要注意多媒体素材的积累和整合,也要防止为直观而直观、为教学媒体而媒体的现象,切忌忽视音乐学科的特点,摆“花架子”。

2.2 重形象、轻想象。

由于电脑能将抽象的音乐通过画面、图片等形象化,因此,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画面的精彩性和可看性。这样的视频虽然刺激了学生的视觉能力,却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试想,当“飞舞的野蜂”一旦被视觉化后,音乐的“无形性”也就不复存在了。学生会盯着屏幕回答出几乎相同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随之磨灭了。

2.3 重程序,轻主体。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增加课堂的容量,但其前提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否则,是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还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将要达到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要举的例子、要说的话都详尽地制作在课件中。教学时,教师只要动动鼠标,不用写也不用多说,完全让课件代替了教师。在这种缺乏师生交流的教学中,音乐对学生的感染力会大打折扣。因此,不宜制作那种从头放到尾的课件,而应在教学中留一定的时间让师生交流,特别是让学生能现场聆听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因为课堂中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深深地感染学生。

彼得与狼的故事范文第5篇

1、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做个勇敢的宝宝

作曲家运用乐器来刻画人物和动物的性格、动作和神情,形式新颖活泼,旋律通俗易懂,富有艺术魅力。长笛的高音区表现小鸟的灵活好动;弦乐描绘了彼得的机智勇敢;双簧管生动地刻画出鸭子那蹒跚的步态;爷爷老态龙钟的神态由大管浑厚、粗犷的声音来表现狼阴森可怕的嚎叫用三只圆号来体现。当然,最可宝贵的还是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只要团结起来,勇敢而机智地进行斗争,任何貌似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整个乐曲生动活泼,犹如在面前展开一幅生动的画。

2、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淡淡的悲伤与思乡

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其浓烈的乡愁之情,表达了德沃夏克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乐曲中那舒缓的旋律,表现出淡淡的相思,淡淡的哀愁。

3、约纳森的《杜鹃圆舞曲》――与鸟儿一起嬉戏

睡醒了该活动一下了,听听约纳森的《杜鹃圆舞曲》吧!整首乐曲欢快清新,特别适合在熟睡的早晨倾听。那跳跃的旋律犹如杜鹃在歌唱,它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

4、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中《在山魔王的宫殿里》――感受力度与节奏

培尔・金特是一个非常讨厌的家伙,做了许多坏事,大家不喜欢他,他只好自己去流浪。有一天他来到山魔王的宫殿里,引来了许多小妖怪。乐曲描写了培尔金特吓得魂不附体的场景。听诙谐可爱的旋律,感受力度在乐曲中由弱到强直到极强的过渡,你也会看到许多小妖怪在乱舞的场景。

5、罗伯特・舒曼的《梦幻曲》――梦幻的国度

《梦幻曲》举世皆知,充满了浪漫梦幻的旋律。它以娴熟的浪漫主义手法,把我们带进了温柔优美的梦幻境界。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

6、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穿越绿色的森林

春天的早晨,在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远处群山起伏,田野一望无际。晨曦的阳光透过大树茂密的叶子洒在挂满露珠的草地上,山边小溪波光粼粼。羊儿在草地上吃草,小鸟在林间婉转啼鸣,牧童吹着短笛,猎人吹响号角,马蹄“的的”,构成一幅大自然美丽的图画。一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一切宛如人间天堂。

7、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到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

整部作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各个乐章分别表现了“初到乡村时的愉受”,“溪边小景”,“乡村欢乐的集会”,“暴风雨”等情景,最后的“牧歌”,主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

8、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感受强烈的节奏与柔媚的线条之美

乐曲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让人们仿佛看到了一队步兵轻快地走过大街。随后是与前面主题相对比的轻柔主题,优美动听。听后让人感觉激情澎湃,活力无限。

9、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妈妈无尽的爱

安宁、亲切、温存、抚爱的《摇篮曲》表达妈妈对宝宝无尽的爱。曲调优美、抒情、静谧;旋律平稳,音律适中,音高起伏不大;表现了比较安宁的情绪。

10、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

相关期刊更多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设备监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世界美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