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程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诗歌教学价值

一、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如此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这是由审美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一方面学生作为完整的有机生命个体,审美是其感性生命的一种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实现学生的完满人性,审美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在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审美有助于学生幸福地生活。此次新课标的一个最伟大之处,便是自始至终贯穿着人本理念。特别是当前学生的审美意识被应试的功利意识所屏蔽,呈潜在状态;学生审美感知力和审美想象力的迟钝和贫弱,审美能力还待提高,审美情趣有待提高。加强诗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诗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审美活动有一个规律:即阅读是作家——作品——读者双向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越高,就越能释放更多的审美信息,对读者形成的审美心理张力就越大,也就越能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包括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各心理因素在内的、对作品进行完形、对意味进行充分体验的能力。审美能力与审美心理张力成正比,审美心理引起的张力越大,审美能力的提高幅度就越大。如同人的身体一样,各心理因素如果能经常得到一定强度的实践锻炼就会增强素质和有所发展,反之就会衰老,会迟钝或萎缩一样,学生要切实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就必须接受一定强度的审美实践活动,诗歌阅读便是这样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它为学生审美实践的有效锻炼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教师虽然也可以采用艺术方式请学生欣赏图像文本提高审美能力,但是这些直观性、浅白性、受控性很强的表现形式留给学生的感知、想象、理解、创造的空间明显要小得多,主体审美能力提高的幅度也就要小得多。当电视屏幕直观而又固定化地呈现于人们的面前之时,一种规定性的现实存在替代了无数个心灵的创造,审美能力的提高因而受限。尽管表面看来,声、光、色、乐样样都有,似乎具有很丰富的审美信息,但它给予人的精神自由度是有限的、狭小的。诗歌以其浅白性、直观性、受控性特点成为一种最高的艺术,而诗歌教学这一以最高艺术为教学内容的诗歌教学,无疑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路径。

(二)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审美意识与一般意识有很大的差别,它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是一种自觉的审美需要。审美需要的客观性,但是审美需要并不总是浮现于人的意识上层,很多时候人们关注的是实用、科学、伦理的领域,忽略了审美活动。诗歌几乎就是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建筑之美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它所展现的美恰恰是通过学生的审美实践付出一定的审美劳动得来的,所以会让学生刻骨铭心,甚至终身难忘,从而使学生“嗜美上瘾”,其审美意识由此得到了有力的强化。诗歌教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它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教精致。诗歌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诗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审美趣味由粗俗走向高雅、由低级走向高级、由麻木迟钝引向敏锐丰富、由悦耳悦目的低级层次走向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高级层次。所以,要养成和培养纯正、高雅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是最好的途径,诗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二、诗歌教学能培育学生的诗性智慧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诗性智慧作为一种具有整合性的精神能力,在人类的各个历史阶段因被赋予不同的内涵而使之显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风貌,但是一直以来贯穿始终的想象性、创造性却亘古未变。诗性智慧是一种以想象为形式的创造性思维,他的形式是想象,其结果是创造。想象力具有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因为想象是建立在感知与记忆基础上的一种表象运动,它不是物体的复现,而是对物体进行重组与再造。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在想象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头脑中表象的未定性、模糊性,所以会生发出许多新的变化,这直接带来思维的创新。

(一)从诗歌的本体特征看诗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诗歌离不开想象,情感性、音乐性、想象性是诗歌的三大本体特征。想象是诗歌的本体,必不可少。诗从根本上说,是生活的反映,但绝非是生活的如实描写,而是一种想象的描写,雪莱说过:“诗使它所触及的一切都变形。”这指的就是诗歌的想象。要是有一首诗歌把生活表现得过于实在,太像生活的实际,这种照搬现实、缺乏想象的作品是称不上诗歌的,比如说“这个少女很美丽”就不是诗,“少女如花”这一带有想象性的言语便具备了诗歌的质素。因此,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浮想联翩,离不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那些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总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创作出激情澎湃、瑰丽多姿、光焰万丈的诗篇。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郭沫若的《凤凰涅磐》、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等名篇都充满了优美、奇异、丰富的想象。

(二)从诗歌的阅读特征看诗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欣赏诗歌的过程是一个展开想象的过程。诗歌是一个意象符号系统,意象是其基本构成单位,上至原始诗歌,下至当代诗歌,都离不开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不可或缺的主导性成份,意象成分越多,诗味的成分也就越浓,有没有意象是诗与非诗的根本区别。没有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也就不成其诗。读者阅读诗歌,也就是阅读这个意象符号系统。意象要闪现、组合,都必须依赖于读者的想象。因为意象的存在形态是人脑中的一种情感表象,它不同于绘画、雕刻、舞蹈、戏剧等艺术所塑造的形象,这些形象是外在的,直接呈现于人们的面前,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人们无需想象,只需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就可以直接获得审美感受。诗歌中的意象,无论是人神鬼怪、飞禽走兽,还是鸟鱼花香、湖光山色、人间仙境等等的呈现都必须借助于人们的想象才能在脑海中映现出来。通过想象,诗歌中的意象得以舒展和叠合,直至成为意境。所以,要欣赏到诗歌的内在意象、意境之美,必须借助于想象,对诗歌的意象进行闪现、组合、转换与再创造,才能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画面,把潜在的意象浮现出来,最终享受到诗歌的意象美、领略到诗歌的意蕴美。

(三)从诗歌的语言特征看诗歌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诗歌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可感性是诗歌语词的一个基本特征。可感性语词是指表述人的感官经验和感官感受的那一类语词,是对人类五种感官所领受到的内容的描述,这些语词以形象战胜抽象的方式,强化语符本身的信息刺激,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唤起能力的媒介物,诱导读者展开想象去把握可感性语词所代表的感性世界。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这一可感性语词就容易激发起读者的想象,使读者想到芳草萋萋、繁华似锦的一派喜人景象。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的一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不仅让人想象出杏花争先恐后开放的情景,还让人想到芳香扑鼻、蜂飞蝶舞之类。总之,诗歌与想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诗歌教学可以通过诗歌阅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诗歌教学是培育学生诗性智慧的肥土沃壤。

三、诗歌教学能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新课标之所以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因为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生命意识,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最深厚的精神动力资源;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人文情怀,为人的发展营造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背景;人文精神作为一种超越品格,为人的发展创设了一种高远的人生理想境界。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生意识在精神沙漠的风暴影响下,拜金主义进一步深入人心。在强大的物欲刺激氛围中,学生出现了所谓的“四无主义”现象,即无气魄、无关心、无感动、无责任。这样的精神面貌,迫切需要我们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建构健康向上、充满人情味的生活世界,培养人文精神。

(一)诗歌教学能够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

诗歌教学离不开伟大的诗篇,而伟大的诗篇之后站立着的正是伟大的诗人。诗人从自然的天籁和灵魂的启示中把倾听到的声音传达给人们,用心血谱写生命和灵魂的乐章。当我们年幼无知、或少壮有成的时候,我们从不感到生命正在一点点地走向末端。而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沧海一粟,正因如此,每个人都必须意识到生命的短暂,珍惜生命,诗歌向我们敲响生命的警钟。当学生们阅读“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夜苦短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和“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横落兮雁南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秋风辞》)等诗句时,他们不能不深思:生命短暂,何不珍惜?诗歌还为我们提供活着的理由,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李白的理由是“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的理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王维的理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禹锡的理由是“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的理由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诗歌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

诗歌中的情感不同于普通情感,它是人文情怀的反映。首先,国身通一是诗歌史上贯穿始终的一条情感大动脉。诗人们将自己的整个身家性命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缠在一起,这也就是平常为人称道的爱国情怀。诗人们所写的诗篇往往是在国家民族存亡之秋、由奋起而抒发的一种激情,读来感人泪下,催人奋进;其次,诗歌中还渗透着浓浓的家园情结。家园情结就是对故土、对亲朋的深沉眷念和无限热爱之情。通过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们知道:世间除了金钱之外,还有一些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却让人动心的东西,那就是亲情、友情、爱情;再次,山水情怀也是诗歌情感的一大内容。它体现的是一种对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热烈歌颂和赞叹之情。诗人们赞美吟诵自然,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山水诗篇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诗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超越品格

诗歌内蕴着奋发向上、锲而不舍、执著奋进、不竭奋进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诗歌是一种理想,它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入超越之境,扬弃旧我,走向新我,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状态发展,逐渐抵达理想。它使人确信,人的前途和命运应该能够而且应该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理想和信念一旦在耳边铿锵作响,它往往令人回肠荡气、热血沸腾,即使身处严酷的现实困境,也能升腾起生活的信心,奋起追求心中的目标。诗歌中包含的这种超越品格,使人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志刚.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J].学语文,2006,(6).

新课程理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校本研修;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校本研修是基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出发的培训活动,这种活动能够不断丰富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使教师能够通过培养,达到时代对学校教育的新要求,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健康的教学理念下,快乐成长。下文就校本培训研修问题进行浅略探讨:

一、校本研修的概念及其特点

校本研修指的是教师在校教学过程中,以学校为依托所形成集培训、研修、科研为一体的教师成长模式,校本研修能够真正的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解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对推进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改革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教师,校本研究可以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在教务工作中的多元互动。凭借校本研修的互动性以及开放性,教师可以将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来,将不同的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方法融合起来,以促进在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层面的沟通与交流。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校本研修的内容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以科学的、先进的、完善的教育理念为依托,不断创新思想与理念,解决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以满足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校本研修所研究的内容不仅包括实际教学工作的教材研究与教学进度,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如何将创造性思维融入到实际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构建教育教学工作的知识框架,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积极的提升自身的从业水平,改变教务教学行为。因此,校本研修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充分理解“课程标准”,并树立全新的教材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理解“课程标准”,只有理解了“课程标准”之后,才能明确教学内容。“课程理解”不仅要使教师要吃透教材,更需要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究,领悟“课程标准”中的精髓,并真正的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以增强教育教学的主动性与目的性,避免被动、盲目的教学工作。

再则,校本研修的研究对象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背景、经验、能力等诸多方面原因能够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因而校本研修的研究核心是学生,要通过学生的主动接受来实现课堂教学,尽量避免学生产生被动与消极心理;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构建知识框架,而不是单纯的复制。只有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细致的观察学生的经验与能力,才能对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构架,进提高对知识更深层次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校本研修的实施策略

教育改革的“主战场”是课堂实践,因而校本研修工作也应以课堂为重点来强化教育改革。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好课堂这一校本研修的载体。

(一)校本研修

(二)要加强针对性要加强校本研修

(三)的针对性,其目的在于解决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且对新教育改革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校本研修

(四)要保证所提出的问题具有真实性、实质性与普遍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能够在务实的基础上提高创新意识,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难题。以语文的校本研修

(五)为例,教师要牢固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念,打破以往单纯使用教材的状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开发利用课堂资源,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达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二)校本研修

(三)要立足于教研主阵地

教育体制改革中,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载体,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因而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教育实践为基础,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大胆创新,并且将教育改革与课堂教学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还需要在课堂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经验,最终在回归到课堂实践中去。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技术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将原来照本宣科的教学变为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学。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运用网络等媒介,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教学资源,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校本研修

(四)要注重个体的反思自我反思、沟通互助与专业领域是校本研修

所研究的三项重要内容。自我反思能够帮助教师通过教学中的经验积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进而将这些经验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自我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实践工作的思考,只有加强反思才能更好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是确定教学方向的基础,也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必要条件,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对教学工作作出反思,并且积极主动的倾听学生反馈,从而不断优化教学工作。

(四)校本研修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因而对校本研修工作的研究必须形成系统性。校本研修工作不但能够将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还能对新问题进行提炼与升华,得到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与此同时,具有方向性的校本研修工作也能够促进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性,通过对自身条件的分析,在理论与实践上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不断的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从多角度来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分析,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并最终将其投入到教学实践当中。

四、结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校本培训研修是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养能力提升的途径之一,也是使教师能够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我的主要手段。学校要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选择有针对性的研修内容,对教师进行阶段性和长期性的培训,使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入课堂,深入教师心中,让教师真正理解课改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反思、写教学随笔、教学札记等方式,使教师成为心理健康,知识丰富,温文尔雅,气质非凡的美丽、幸福的教师。

参考文献:

[1]任登中.校本培训研究与实践[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3

[2]郑金洲,俞海燕.认识校本培训[J].中小学管理,2001,?(09):21- 23

新课程理念范文第3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新课引入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跟随着教师的思路学习新的知识。还能在学生知识学习中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新课引入这一环节。但有时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新课引入的作用认识不足,没有重视,有的虽然开始重视了,但没有掌握引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材料。为解决这个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引入”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那么教师如何在新课引入中实践新课程理念呢?

首先来谈一下新课引入的作用。好的新课引入,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经过课间休息尚未稳定和集中的注意力引导到新的一节课的内容中来,这样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当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中去,使学生更能集中精力地听讲,有力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二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才会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在课程的最开始将学生的兴趣提上来,有助于使学生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带着浓厚的兴趣跟着教师一起深入地学习新课。三是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接下来笔者就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圆锥体积这一新课程的实例来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引入。

在引入新课程理念之前,教师一般都用传统的方法教学,按书本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让学生死记公式,知道圆锥体积是同底同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推行新课程理念以来,教师更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直接推导公式,而是循序渐进,从直观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直接用眼睛看到圆锥的体积是同底同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质疑和探究,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

新课引入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拿出一个事先做好的空心的圆柱的模型,询问大家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这样不但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而且还引出这节新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在学生说出答案以后,教师再拿出一个圆锥的模型,询问大家同底同高的圆锥的体积应该是多少呢?从直观上来看,这圆锥的体积一定跟刚才圆柱的体积有关系,那么它应该是圆柱体积的多少呢?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者其他的关系?在学生报出多种答案之后,教师说:“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吧,看看这圆锥的体积到底跟这个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于是教师取出事先准备好的水,把圆锥倒满水,然后再倒入到圆柱中去,此时学生就可以看到水在圆柱中的高度大约是三分之一左右,继续将圆锥倒满,再把圆锥里的水倒进圆柱中去,第三次以后,圆柱已被装满水,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圆柱,让他们直观地看到,圆锥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在学生有了这个认识之后,再让学生打开书本,从课本上学习圆锥体积的公式,此时这个新课已成功地被引入,学生也很容易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

当然这仅仅是其中一种新课引入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新课内容的不同,使用许多不同的新课引入方法。此外还可以用“观察引入”“回忆引入”“纠错引入”“猜谜引入”“讨论引入”等方法,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

新课程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教师 职业认同 专业发展

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可以说,“学习即生存斗争”的时代已经到来。这必然促进了学校的改革以及谋划终身学习的扩充。新课程改革是针对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的改进与革新。在新课程改革下,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的教育者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角色,寻求自我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优化教育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值得每位教师深思。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挚爱教育,奋斗不息是基础

教师的职业认同是专业发展的动力。“教师应该发自内心地接受自己从事的职业,认识它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对之充满信心和情感,自觉把职业规范内化到教师的行为中,使自己所承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发展对该职业的期望达成一致,并从中找到乐趣的一种过程和状态。”新课程改革下课堂的引导者,要全身心地热爱教育。新教育的倡导者朱永新先生认为教育是一首诗:“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教育是项长期的慈善事业,是一项智慧与坚韧并存的行动,需要教育者充满理想,充满浪漫主义情怀,需要一份坚守的决心,朝着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朱光潜先生对待人生奉行“三此主义”:此身、此时、此地。我认为每个老师对待教育事业应该将这种精神深入到骨髓。

二.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关键

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教师进入教师队伍后进行的所属学科知识和素养等的再学习再提高。我认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专业阅读“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中国新教育》)我认为一个不爱阅读的老师永远也教不出优秀的学生。不论工作多么辛劳,教师还是要抽出时间阅读,逐步积累我们的教育智慧。此外,一个老师应该有自己的藏书库,每个月买三本书,每年每月每天制定读书计划,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在知识信息爆炸的今天,我认为作为教师应必读以下三种书目。那就是专业知识的书籍,教育学心理学的书籍和人文社科类的书籍。不仅要读书,而且要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孙绍振说:“‘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只有每天不断补充自己的科学知识,教师解读文本才会更有深度,在课堂上才能更好地拓宽学生的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为自己的每一堂课进行着准备活动。大量素材的搜集和知识信息的储备以及结构框架的形成完成于平时的阅读活动。而形成一名教师的思维源头的书籍,其层次与高度往往会影响一个老师的学术高度。要做一名学者型教师和教师型学者,就必须拒绝走向平庸。所以,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绝对离不开每天的阅读活动。

(2)专业的教育写作 写作是对自己所想所感的文字性输出。正所谓:“我口言我心,我手写我口。”书写是每一天的照片,在每一天的书写中可以看到过去的自己。只有在写作的过程中才能把我的心升华。写作的过程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写下自己的错误与失败,写下自己的内省与反思,写下学生的成长过程。教师应该用笔记录下日常教育的事情,对教育的感悟,写日记,写教学案例,写书信,写贺卡等等。在不断的文字砌垒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自己和学生们的共同成长与共同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一位内行的教师,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在其结束其一生的创造活动时,把他在长年劳动和探索中的一切成就都带进坟墓的话,那将失掉多少珍贵的教育财富啊!”(《给教师的建议》)

(3)专业创新 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推动个人的发展。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不断捕捉自己的灵感,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活动。如:石家庄红星小学的李静老师在晨读课上引导学生诵读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老师接着问学生:“同学们,半空里娟娟飞舞的雪花有自己的方向,你们有目标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那上个星期的运动会上,谁为我们班争得了荣誉啊?”“张佳轶。”张佳轶小朋友领衔诵读,“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全班齐诵:“飞扬,飞扬,飞扬——这运动场上有张佳轶的方向。”老师接着问:“同学们,那你们的目标呢?”全班齐编诵:“假如我们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我们一定认清我们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美丽的彩虹队伍里一定有我们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对这首诗歌进行模仿再创造,是一种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没有创新的教育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

三.师生共成长,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核心

21世纪的社会是多种多样的人彼此尊重差异共同生存的社会。当代的教育学将其称作“互惠学习”。波士顿大学的教育学者马丁主张21世纪的教育应当以追求“关怀(care)、关切(concern)和关联(connection)”为宗旨。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人文性就是人文素养,其中就涵盖了马丁所主张的“3C”。

(1)尊重和关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独立人格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的知己,好朋友。最好的老师是一片爱心对待自己的学生,跟他交流,伴他成长。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关怀:优等生需要鞭策与惊醒;后进生需要表扬与鼓励;贫困生需要温暖与自信……在老师的眼中,一切学生皆平等。不因成绩优劣编排座位,不因老师个人的喜好点学生回答问题有所偏倚。此外,老师要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即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让他们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学会观察生活,从用画笔和文字记录对生活的感知开始;学会交往,从微笑开始;学会表达,从演说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教育的实质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并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特性。”所谓独立的人格,不仅要有知识,而且要有是非判断的能力;不仅要有技术,而且要有良知。当今的应试教体制,分数和升学率是目标,将人文教育和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终极目标扼杀在摇篮里。钱理群先生指出:“当今的教育是在培养‘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语文教育需要双脚走路,就必须找到应试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平衡点。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要求师生共同阅读和共同活动以及共写随笔。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归还儿童的童年生活,让他们尽情地释放天性,感受生活的美好。不要过早地被各种辅导班和培训班所束缚。小学教师应该带着小朋友们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去感受百花齐放的春意盎然,去聆听百灵鸟的歌唱,用手尖感触雪花的温度等等。

“人都希望在他人中间占有一席位置,不愿成为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人;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别人看不到自己的存在,把自己当做不存在。人要表现自己,追求‘自我实现’,无非就是要证明自己的存在,甚至人在婴儿时期就已经有了这种本能。”(《叩响命运的门》)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们的心,打开他精神发展的明窗,使他们自己的领域里极尽所能,展现自己,赢得自尊和自信,汲取精神的力量,做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河北省石家庄市思维小学的焦二冬,因父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关心他的学习。他在学习上略显吃力。班主任就为他报名参加了泥塑课。在泥塑课堂上,焦二冬表现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他喜欢做泥龙人,为了做泥龙人,他会去查阅资料,读科普书籍,良性循环,他会去关注生态环境,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焦二冬在泥塑课上拥有了快乐和自信,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泥塑课不仅培养他的一个兴趣爱好和独立的人格,而且使他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教学相长

教学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促进的活动。老师甘愿做“学生的老师,学生的学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首先,教师和学生相互启发,老师启发学生在于对学生的提问。相反地,学生对老师的启发在于对问题的质疑和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看来是不该问的问题,那么教师就要自我反省,是没有讲清楚,是自己的观点有问题,还是自己都没有把问题讲通透?如果是没有讲清楚,那教师可以再讲一遍,而如果是自己的观点都有问题,那么课后就要自我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自身也就获得了进步。其次,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应抱有坦诚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一半就说一半,但一个人所说的都必须是真实的。教师回答问题需要智慧,在长期以往的实践当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再次,教师要给自己的教育事业注入快乐的元素,给自己一个快乐的课堂,那么学生们就会快乐。我们常言道:“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那么,既然改变不了当下的教育体制,那就从改变自己的课堂做起。

新课程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传统教学 创新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促进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迎接挑战的主要对策。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实验阶段,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着某些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主要原因在于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没有突破性进展。

新课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以师生为主体对课程内容开发、生成、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个性化创造过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通整合,反思体验,领悟建构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由政府负责,专家研制,规定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计划,规定学校“教什么”,规定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的东西。而教学则是教师忠实传递课程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执行者,传递者,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吸收者,课程是“专制”的一方,教学是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课程与教学是对立关系,是机械、单向、线性地发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教学无论怎样改革,终究突不破课程的束缚。只有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使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才能让21世纪的中国教育真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一、改变学生地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培育人才,家长要“望子成龙”,聆听时代的呼唤,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问题,显然已经成了教育领域中学讲的重要话题。要更新观念,首先要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所谓新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合,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能动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主人的根本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获得生动、活泼、充分、完满的发展。其次是教师要形成两个观念:一是师生互动的观念。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师生交流水平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中忽视学生活动的权利,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忽视师生之间互动和配合。以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为主。新课程教学与其相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并能用双向互动的思维策略去指导自己的自主学习,这样,自主学习的整体效果必然会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学就会失去依托,失去了生命力。二是正视差异观。应试体制下的教育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学的着力点滞留于求同性,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儿童多彩的个性,其中的学习落伍者更是倍受歧视。而新课程教学认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做人的基本素质培养,使人人成才,利用差异扬长补短。使得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可达性目标上得到最好的发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各自方面的优势。各任一个方面的“小老师”,互教互学,合作交流,使得学生整体提高。“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一定能够成长为有用之才。

二、培养能力,发展学生智力,陶冶情操

新课程教学以人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与最高原则。呼唤学习者主体的张扬,积极性创造性能量的释放。不仅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独立性学习,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发展。

1、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学不仅要养成“以自我为主体”的学习态度,又要学会主动争取教师、同学的必要帮助。在课堂中小组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良好途径。它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的情感、交流、共享获取知识的乐趣。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要学会倾听,尊重合作伙伴,虚心听取秋伴发言(哪怕是错误认识)把握要点,学会交流,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交流观点,能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在积极融洽的合作氛围中学到知识。

2、富有创新能力

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的动力”。我国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其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与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创设创新性的情境空间,让学生在亲历丰富多彩的实践过程中得以提高和升华。此外,把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如种植、养殖、小发明、小创造活动、野外的考察、观察活动等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学习、观察思索、探讨开拓视野,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还陶冶了情操。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