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求魔燃文

求魔燃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求魔燃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求魔燃文范文第1篇

求魔燃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牛角碗舞;起源;祈福;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牛角碗舞”是流传于建阳漳墩镇堆后村的畲族祭祀舞蹈,是畲族牛角舞和碗舞两者相结合的具有特色的民间民俗舞蹈,蕴涵着十分浓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对“牛角碗舞”的系统研究还十分少,笔者觉得研究这种舞蹈对保护我们福建民间民俗舞蹈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本地的图书馆和文化馆都没有留下有关“牛角碗舞”的文字材料,因此笔者只能采用访谈法,向堆后村畲族民间艺人雷国章求教,通过采风分析、总结、归纳并运用舞蹈形态学、民俗文化学知识,进一步梳理、探究其溯源及艺术特征。

一、建阳畲族“牛角碗舞”的起源

“牛角碗舞”是流传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漳墩镇堆后村的畲族祭祀舞蹈,它其实是由“牛角舞”和“碗舞”两者相结合的祭神舞蹈。“牛角舞”又名“木角舞”,它是畲族人民在“三月三”时为了祈求生存繁衍、幸福平安、五谷丰登而跳的祈福舞蹈。“碗舞”是堆后村人民每逢家人生病时由巫师手拿三块陶碗,内装点燃的纸钱跳的祭祀舞蹈,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驱魔辟邪。跳舞时手舞“8”字,据老艺人介绍,这个舞蹈路线相似于太极的八卦,意为可以“天人合一”,有求必应。“牛角碗舞”是由“牛角舞”与“碗舞”在世代相传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炼、加工、演变而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间信仰色彩,是闽北建阳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祈福舞是畲族祭礼中一种古老的舞蹈,起源于巫舞。由于畲族人民长期都居住在靠近荒山野岭的穷乡僻壤,生活比较贫困,文化比较落后,鬼神迷信思想盛行。所以遇到疾病,或其他灾祸时,百姓就会请巫师来求神问卜,或者请巫师到家里请神驱鬼,祈求全家平安,消除灾难。(1)祈福舞是畲族祭礼中一种古老的舞蹈。根据建阳市漳墩镇堆后村雷国章老师讲述,堆后村全村基本上都是畲族人,因此也被称为畲族村,他们的祖先都是居住于广东凤凰山,后来才往南北迁徙,部分移居到闽北建阳漳墩。其祈福风俗世代流传,至今每年至少举办一次,一般是三月三举办隆重的祭请神仙来保村人平安、五谷丰登的祈福活动。

二、畲族“三月三”民俗与“牛角碗舞”

“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乌饭”、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跳祈福舞。“三月三”时畲族人民除了要吃乌饭,还要给米谷涂上一层颜色,祈祝丰收。为什么是在“三月三”这天呢?传说,在唐朝有一位叫雷万兴的畲族英雄,他在坐牢期间,每次母亲送来的饭都被狱卒抢去,于是他便让母亲把米饭染黑,从此,狱卒再也不动他的饭了。后来,雷万兴越狱并率领畲军抗击官兵,他们被围困在大山里,靠乌稔果充饥得以保持体力,最后取得胜利。雷万兴回军营后很怀念乌稔果,就吩咐士兵出营采撷。当时正好是三月三,乌稔尚未开花,那些兵卒只好采些叶子回来,有人出了个主意,将乌稔叶和糯米一起煮,结果糯米饭居然变成了乌黑色,而且味道特别好,雷万兴便下令大量制作乌饭,以纪念抗敌胜利。这种做法衍成风俗,每年一到三月三,所有人都吃乌饭,觉得吃了乌饭可以英勇无敌。

三月三祭神仪式一般在村里的一位德高望重的村民组织下进行,在祭神当天必须在寺庙里设祭台摆供品,一般为酒两杯、茶水加冰糖一杯、肉一盘(一般三种肉类:排骨、猪蹄、胖蹄)、水果一盘。如果举办的仪式比较隆重,还需要一个猪头、一只公鸡(仪式隆重时供品也就多,供品越多可以请到的神灵也就越多)。接着,就由巫师点香和蜡烛,同时念经与神灵沟通,主要请太上老君和陈十四娘四姐妹等。陈靖姑,俗名陈十四,又被尊称为大奶、奶娘等。相传她在唐代生于福建省古田县的临水乡,故称临水夫人。在老百姓心目中的靖姑形象就既是助产神又是驱邪神,靖姑信仰由此形成。靖姑信仰的传播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向南,即向闽南并越海至台湾和东南亚以及北美发展;二是向北,即先传到闽北,再从闽北传播到毗邻的浙江南部各地。闽北老百姓尊称靖姑为陈奶娘,认为陈奶娘可以保佑孕妇和小孩,消灾驱邪,因此,每个乡镇乃至村庄基本都建有自己的奶娘庙或者奶娘像,在每年三月三都纷纷祭拜陈奶娘。

祭神仪式结束便开始舞蹈。畲族的祭祀,一般分为文、武两科。文科以说唱为主,舞蹈的成分少,偶尔出现些舞蹈动作,但也比较温柔典雅,舞蹈性不强,以表达内心的情感为主。武科强调“以武镇邪”,舞姿多彩,动作性强,技艺较高。武科的祭祀,表演者必须要拿龙角。(1)雷国章老师自述文科的祭祀主要是用于办丧事,脚步是以八字步为主;而祈福舞属于武科,主要是用于好事场合,脚步是以丁字步为主。在祭神仪式结束时,一名表演者先独舞出来,头绑红布条,布条上绕根稻草,腰上围着围裙,一手拿号角,一手拿铃刀,脚下跳丁字舞步,行走“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同时用畲族语言念读经文,意义为宴请神灵前来镇压驱魔,保护村民,祈求村民吉祥平安、五谷丰登。待他五个方位跳完后,接着同时进来三个男舞者,一起再跳一遍牛角舞,这时候舞者的行走队形可以自由变化。最后,再进来四名女舞者,一手持陶碗,一手拿丝巾,这时男舞者也把道具换成碗,男舞者的碗里必须用纸钱点燃火,以祭神灵。这时候,共有8名舞者共同完成祈福舞蹈。

三、“牛角碗舞”的艺术特征

(一)动作特征

体态要求:牛角舞男舞蹈演员右手握铃刀,左手握龙角嘴的三分之一处,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手腕要灵活。他们呈“丁字步”站立,头部自然下垂,上身前倾,膝盖微曲。碗舞蹈演员体态呈“三道弯”,坐式,自然卸胯。男舞蹈演员上身微前倾,没有拿道具的手自由下摆,所有舞蹈演员身体时而前倾时而后仰,右手持陶碗,上下盘腕划“8”字路线。

第一段:牛角舞时,四个男舞者进场后向中间靠拢,同时向空中吹号角,然后开始舞步。第一组动作:散开两腿同时屈伸,第一拍左脚向前、右脚在后,第二拍右脚向前、左脚在后,依次交替,每步两脚同时落成丁字舞步互换重心,脚下形成丁字舞步,胯部随主力替自然摆动,收腹,上身微微前倾,在做脚下动作时要求双手随之交替下垂。第二组动作:左右跳跃(一只脚旁迈步,另一只脚后交叉点地,又呈丁字位),之后双脚一次朝着左右方向迈步蹲下(往左时,左脚迈步,右脚后点地蹲下),双手随身体左右移动重心而随身体向斜下摆动。或者双手举起,模仿做吹号角状。

第二段:舞蹈演员单手持陶碗,主要由三个动作组成:1.上下盘腕化“8”字路线,身体随之时而前倾时而后仰。2.上身前倾,双臂自然下垂,呈环抱状,左右摆动,脚下重心左右移动。3.空中抛碗,持碗手至上而下抛碗――翻腕(动作速度极快,要求碗不离手)。

(二)队形特征

首位出场的舞蹈演员在舞蹈过程中必须行走于“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其后加入到舞蹈中的舞蹈演员,队形并未作特别规定,可以自由变化。

(三)道具特征

祭神祈福舞蹈中所用的道具,人们称之为“法器”。因为都是古代巫师用的道具,它们被认为是可以与上天沟通、与神灵交流的工具,用它们做仪式可以请神降临消灾赐福。有以下几种:1.牛角(其实应该叫“木角”,后改为牛角):号角在古代被认为是可以通天的法器,法师通过号角来请神灵,与神沟通。它最早其实是竹子制成,被称为狮角,是直筒,前后大小均匀,据说只要人间遇灾害时法师一吹,便可以请来神灵庇佑,然而狮角法力无边,朝哪里吹哪里就裂。据说陈靖姑的弟弟陈海青比较调皮,从闾山学法归来后,总是拿着狮角乱吹,有事没事一吹狮角,神仙被招来好多次,还朝天大吹,居然把观音菩萨的打坐之石吹裂了,菩萨一生气便下凡把狮角直接折弯,呈牛角形状,只能朝侧面吹,然后还换成木头的,这样就不容易把神仙招来了。从此,号角因其形状而被称为“牛角”,以材质论其实应该叫“木角”。2.铃刀:它的上端有一把像匕首大的刀,下端是一个铜铃,手握刀摇铃便能与神沟通,也是古代通天的一种法器。3.陶碗:代表人丁兴旺,传说是可以驱魔辟邪的。

(四)服饰特征

祭祀巫师:头扎红布条,然后戴上牛皮神冠,穿白色衣裤和棕色神裙,光脚。(1)

畲族人民最喜欢蓝色和绿色,红色、黑色、黄色也颇受欢迎。衣服领子上常绣一些红、黄色的花纹,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

男子:夏天一般穿圆领的短款麻布上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面套个背心。

女子:畲族妇女的服装比较有特色,大多是用自织的苎麻布制作,有黑和蓝两色,黑色比较多,衣服是右边开襟,衣领、袖口、右襟都镶有彩色花边,一般来说,花多、边纹宽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

(五)音乐特征

舞蹈时主要由锣、鼓、梆子打击组成伴奏,它是根据舞蹈者执铃刀手,连续而均匀的摇铃声来即兴伴奏打击。拿牛角舞动时主要以四三拍为主,而到拿陶碗舞动时主要以四四拍为主。

三、小结

“牛角碗舞”是一种十分具有地方特色的祭神祈福舞蹈,是建阳畲族人民的传世之作。随着现在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几乎不再需要“牛角碗舞”的祈福,所以它渐渐被遗忘。因为了解它的人和愿意了解它的人越来越少,再加上现今堆后村随着民间老艺人年事已高,有的相继去世,所以继承的人也越来越少,如今只有三个人会跳,而且其中有两人已经离开村子外出打工,只剩雷国章老师一人了。此外,还有很多客观原因,比如学习环境、教学经费以及语言沟通等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传承问题。面对这种即将失传的民俗文化艺术,面对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产物即将濒临消亡,我们都应该尽己所能一起保护它,去继承和发扬它。进而促进我们福建舞蹈艺术的发展。

注释:

(1)吴晓邦,李联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M].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编辑部,ISBN中心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3]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刘建.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求魔燃文范文第3篇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进行高中英语教学

(一)直观性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能集成文字(Text)、图像(Graphics)、影像(Images)、声音(Audio)及动画(Animation)等多种信息功能。例如在学习earthquakes这一课时,我搜寻到的有关唐山大地震、旧金山地震等资料片播放给学生看。然后我又利用幻灯片展示地震前自然界一些异常现象。这样学生对于“What may happen in all earthquake?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earthquake? What do you think may happen before all earth quake?”等问题就有了一种真实的体会,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了课文。这样的导入既形象生动,又简洁明快,并且信息输入量特别大、教学效果好。

(二)形象性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逼真的视听环境,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组合优势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们在自然真切的情景中进行英语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在制作英语课件中插入录音和配以相应的动画等,可以声形俱现,帮助记忆。在英语课件中插入影视演播例如,我在讲授《 Oliver Twist ask for more》一课时,就下载了电影《Oliver Twist》中的一些片段,使学生在视听的环境中,既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英语,又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意思,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非常活跃。

(三)开放性

网络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资源库,比起教师事先编制的课件和印刷型的课本本身来,它具有全方位的开放性,首先,它的资料是动态的,处于即时更新的状态,它推出的往往是最前沿最流行的学习素材;其次,它的资料丰富多彩,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师生双方都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它的资料形象生动,图文声并茂,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

(四)创造性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教学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一些课堂活动任务。

(1)设计较大思维容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收到“跳起来摘桃子”的效果。这样就可让学生思维求新、求深、求活。

(2)在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设计一些竞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好办法 。中学生大多数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教学中创设情景设计一些竞赛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3)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各自钟爱的素材,然后用自己语言对它进行描述,查询自己感兴趣的相应素材对它进行匹配、补充、加工,最后沿着自己理解的模型和思路形成各自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直只担任导航员的角色,而学生则是真正的“船长”独立地在网上“冲浪”,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极大地扩大了知识面,受到优美音乐地熏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几点建议:

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将会为英语教学增添姿彩,为教学方法的探讨提供广阔的空间,为培养学生英语的各种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在设计和制作课件时,教师必须讲究科学性和准确性,做到既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又与学生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相适应,让多媒体的应用真正为英语课堂服务,让学生受益。教师应精心设计每节课,围绕本单元教学重点和学生具体情况,考虑如何设计适宜的课件,如何把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如何让学生认知学习内容,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与传统教学方法一致的是,在整合课中也一样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在设计课件中,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辅原则。虽然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但多媒体教学主体应该是学生,媒体只是起着辅助作用。它能把教学中的难点分解或变得直观形象,但它不能是一节课的全部,更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授课活动。媒体总是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辅助设施,而不能反客为主;我们为了教学而使用它,而非为了使用它而教学。是否使用多媒体要取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在使用媒体前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听或看的目的,使他们有心理准备,调节他们的注意力,并注意及时的反馈矫正,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2)针对性原则。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必须要从教学出发,按照教学的要求提取出重点和难点的内容,若利用计算机辅助能很好地解决重难点的讲授问题,那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同时针对学生的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知识储备等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制作相关的软件。

(3)引思原则。多挖掘媒体在启发学生思维方面的特殊功能,要求学生主动思考的,决不“包办”。

求魔燃文范文第4篇

一、在顺应中呵护学生的言语欲求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原来的教育、教学和训练,其最初的基本标志必然是容忍的、顺应的,不是指示性的、绝对的、干预性的。”语文教育就要把人的生命中固有的美好,养护培育得尽善尽美,而绝非按教师的意愿强制地扭曲、扼杀,使学生服从于教师自以为是的观点,使学生的人格、生命受到异化。

在《船长》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学到“船长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巩固课文内容,加深对船长的认识,教师投影船长的放大照片,然后这样组织教学:

师:此时此刻,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诺曼底号上的获救者,亲眼看到哈尔威船长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时,你最想说什么?

生1:哈尔威船长,你把生的希望留给我们,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是真正的船长。

生2:船长啊,船长,你虽然离我们远去了,可是你高大的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生3:哈尔威船长,在你的心中,乘客的生命高于一切,你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让我们敬仰。

生4:船长,你坚守自己的阵地,你与船一起存亡,你看到我们都获救了,应该很欣慰吧!

……

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不在某个回答中寻求标准答案,学生此时此刻已把自己当成了一名获救乘客,大胆地表达了内心真实的感受。教师的顺应无疑是对学生言语表达的最好呵护。这样的顺应,闪烁着人文之光、智慧之光,顺应学生生命存在的感悟正是语文教学应追求的至高境界。

二、在冲突中唤醒学生的言语意识

学生的言语意识、言语才情、言语智慧,是从他们鲜活自由的内在生命中生长、绽放出来的绚丽花朵。语文教学就是要唤醒学生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使学生的言语才能得到积极主动地发挥和张扬,从中感受成功与失败、满足与自尊,并最终成为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

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当学到法布尔为了捉小甲虫遭到父母的责备时,教师这样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面对父亲怒气冲冲的责骂,母亲厉声的责备,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生1:我会哭着向爸爸妈妈保证以后按时回家,不捉小昆虫了。

生2:我会听爸爸妈妈的话,再也不玩小虫子了。

生3:我会自己一个人独自伤心,但不会去喜欢昆虫了。

师:那我们一起看看文中的法布尔又是怎么做的?

生:他对昆虫仍然十分痴迷。

师:从哪里看出的?

生:从“兴致勃勃、每次、装得鼓鼓的、偷偷地”中看出来的。

师:是啊,这些词体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学生以本有的生命经验所做出的自然反应,很显然是与文中“我”的角色反应是相抵触、相冲突的。但正是在这样的言语碰撞和交锋中,学生的感悟和言说才有了相当梯度和深度的挺进。这种思想的挺进,传递的是学生、教师和作者、文本之间多向度的心灵碰撞和交融,唤醒了学生言语生命深处最本真、最自然的灵魂之光。

三、在互文中激活学生的言语思维

借助文本,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有效发展,应当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旨归。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同样式、不同意蕴的言语之间的勾兑和互文,多个文本话语间的相互照应、相互穿插、相互印证,无疑为拓展学生的多重言语思维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我们来看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的教学片段:

师:故事中的白骨精你能用一个词描述吗?

生:诡计多端。

师:昨天我们课前学了“三十六计”。读读课文,结合故事具体内容,说说妖怪用了哪些计?

生1:白骨精变成了村姑,这是用了“美人计”。

生2:白骨精倒地而走,用了“金蝉脱壳”计。

生3:白骨精变成老头儿,用了“离间计”。

生4:白骨精变成村姑、老头儿、老太婆用了“连环计”。

生5:白骨精差点丢了性命用了“苦肉计”。

生6:白骨精变老头用了“调虎离山”计。

生7:白骨精喊救命用了“声东击西”计。

……

这是一个典型的不同言语间的互文勾兑策略。教师抓住“诡计多端”这个词语作为勾兑的支点,带领学生沉入文本、沉入言语积淀,在“三十六计”“诡计多端”“白骨精的三变”等多个文本话语之间实现了互文和互见,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度思维。

四、在表达中赏识学生的言语表现

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终极结果乃是学生的言语表现。教师的教育智慧,理应像阳光一样更多地渗透到学生言语表现的每一个角落。而学生喜欢表现的方面,必然是他所了解的、熟悉的、自以为比他人好的,从而会得到老师赏识的方面。敏感的教师应当洞悉这一点,并且给予他们真诚热情的赏识和鼓励,这就是对他们的言语表现欲的尊重和首肯。

请看《珍珠鸟》的教学回放:

师:作者对于珍珠鸟的喜爱,都融入了他的文字之中,其实在课文一开始,从两个字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的心情。

生:老师,应该是“真好”,还有一个感叹号。

师:说说理由。

生:朋友送给作者的不是别的,而是一对非常珍稀的珍珠鸟,作者满心的欢喜不知道用什么来表达,就用了这个“真好!”

师:同学们在什么时候也有这样的感受?请用“真好!”作为开头说一句话。

生1:真好!生日那天,妈妈送我一块崭新的电子手表。

师:哦,看样子你期盼已久了,你一定是个惜时如金的孩子。

生2:真好!姐姐如愿考上了清华大学,亲戚朋友都来祝贺!

师:那时的心情真的不好用其他的语言来形容。同学们可以像他们一样,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3:真好!爸爸终于打算黄金周带我去北京天安门了!自从我们学完《天安门广场》,我就天天盼望着有一天能亲眼看一看那让每个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圣地!我还要去参观故宫,我还要去爬一爬万里长城,做一回好汉!太好了!

师:哎呀,我们能够感受到你的激动、你的兴奋。真好!同学们今后遇到了类似这种情况,就可以尝试着用这个词语作为开头,

写一写。

从以上教学片段我们看出,如果没有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积极鼓励,不给学生创造广开言语的机会,学生就失去了言语运用的时机,失去了言语创造带来的幸福体验。语文学科的学习更需要教师的结伴同行、悉心呵护、真诚赏识。恰到好处的赞美和引导,是学生言语人格茁壮成长的水分与阳光。

五、在解读中点化学生的言语悟性

语文教师自身对言语存在的敏锐发现、独特感悟和深度思考,不仅是顺应、唤醒和赏识学生的言语表现的逻辑支点,更是引领、点拨和修正学生的言语人格的前提条件。教师对言语的解读不应该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而应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理解。他应该成为言语奥妙的探索者、解密者、思想者,成为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语言的引领者。如果没有自己对言语的独特感受,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精微隐秘的深处,指点给学生看自己琳琅满目的发现,就不能点燃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

我们来看《艾滋病小斗士》第三小节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他竟然挺到了上学的年龄”中的“挺”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1:可以换成“熬”。

生2:“撑”也可以的。

生3:换成“坚持”也成。

师:换的这些词儿,真的跟“挺”差不多吗?请你联系上下文再体会体会。

生4:我觉得不一样。还是“挺”好,可以看出小恩科西的坚强。

生5:“挺”字让我体会到了小恩科西活着的每一天都那么不

容易。

生6:我从“挺”字中体会到了小恩科西活得很辛苦。

生7:“挺”有向命运挑战的感觉,“熬”和其他词儿就没有这种感觉。

师:说得好!这看似平淡的“挺”,却深深地刻画出了小恩科西正视现实、敢于拼搏的斗士形象。

师:再读读这句话,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8:我读出了作者对小恩科西的同情与崇敬!

师:是啊,这个“挺”字,传递的是小恩科西对生命的渴望、对命运的不屈服、对病魔的顽强抗争!

以上这个教学片段,学生通过对“挺”的换词比较,表达了对“挺”的原始解读,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是他源于文本又高于学生的感悟。学生在教师深情而细腻的讲述中,如沐春风,其言语智慧和人文情怀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求魔燃文范文第5篇

随着一则则诸如“我爸是李刚”的闹剧以及日益普遍“啃老族”现象的出现,社会舆论赋予“80后”,尤其是其中更为年轻的“85后”一代不再是赞誉,取而代之的是“拼爹”,“只知索取,不知回报”似乎成为了这一代年轻人的标签。而彭斯的出现,带给大家的不只是瞬间的感动,也重燃了社会对于“85后”一代的信心。

“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彭斯“割肝救母”举动带给人们最多的感慨。一时间,及时行孝、如何行孝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探讨的话题。“割肝救母”本质上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但是当我们结合当下时代背景,再细细了解彭斯的事迹后,就不得不对这位年仅22岁的大男孩儿心生敬佩。从他的反哺孝心中,我们看到了伦理道德“孝”的延续,也看到了当代年轻人的担当。

“母亲给我生命,我有责任帮她延续生命”

和彭斯短暂的交谈中,他的话不多,虽然每一次的回答都是“言简意赅”,但是也正是这种“不善言辞”让记者看到了他身上低调的品性和经历大风大浪后的淡然与沉稳。

彭斯从高三那年便离开家前往美国读书,迄今为止,将近四个年头。而距离上一次回国,也已经相隔三年之久。这三年间,彭斯是凭着超强的毅力度过的,母亲的病他不是不知道,但是为了能省出钱为母亲治病、为了实现母亲对于自己的期望-――在美国取得优异的成绩,彭斯化思念为学习的动力,在这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以GPA 3.48的优秀成绩修完原本四年的大学全部课程。学习之余,彭斯用来打工挣自己的生活费。“我自己挣点,家里就能有多一点的钱给妈妈治病,尽早修完学分毕业,就能尽早回国看妈妈!”

4月底的一天,父亲的一个电话让彭斯再也按捺不住了――母亲病重!电话那头,平日里坚强的父亲话语中带着哽咽。“妈妈这次病重了,很有可能需要做肝移植手术,你愿意捐吗?”爸爸小心翼翼地问。听到这话,彭斯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并且用最短的时间处理好在美国的事宜飞回了家。

事实上,父亲在说出这句话以前,已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手心手背都是肉,一边是结发多年,相濡以沫的妻子;一边是辛苦养育,几年来夫妻俩心心念念的儿子。两个最亲的人,谁出点意外,对于父亲来说都是不能承受的。更何况,对妻子而言,儿子是她这么多年与病魔做斗争的最大的精神支撑,能坚持到今天,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儿子学业有成回来,如果知道自己的病要拖累儿子,她绝对不会同意的。正如父亲彭慧所想,母亲陈雪梅在得知需要儿子割肝给自己时,坚决不答应。

“我能理解太太的心情,但是已经等了两个多月,匹配的肝源非常紧缺,而太太离死亡越来越近,我的心里很痛。”回忆起这些,父亲忍不住老泪纵横。

就是在这段时间,母亲再一次陷入重度昏迷,十几个小时没有醒过来,一家人急得焦头烂额。危急关头,父子二人决定不能再这样拖下去了。于是,两人“合谋”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并在母亲昏迷的情况下,找到派出所、律师等迅速拿到母子关系证明等必要材料。等陈雪梅被抢救醒来时,父子俩将所有的材料摆到她面前。看着眼前为自己的病急白了头的丈夫和终日陪伴自己身旁满脸倦容的儿子,母亲含泪在手术书上签上了字。

“回来看见妈妈憔悴虚弱的样子,更加坚定了我要给妈妈捐肝的信念。”彭斯说道,“当初爸爸打电话问我愿不愿意捐肝的时候,我没有犹豫,相反,那一刻我甚至更高兴了,因为我,妈妈还有活下去的机会,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7月22日,这次肝移植手术进行了一整天,母亲用了10小时,彭斯却用了12小时,这可急坏了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候的父亲。“我当时非常紧张,担心儿子出什么意外,后来才知道,手术切除了儿子60%的肝脏,因为连在一起,只能把胆囊也一块切除了。”说到这时,父亲深深地叹惜,“肝没了还可以再长,胆没了可长不回来了。”然而,彭斯却丝毫没把这些放在心上,对他而言,什么都抵不过母亲的生命。“反正医生已经告诉了注意事项,以后生活上多注意些就是了,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彭斯的语气显得格外轻松。

幼而知孝 大必成才

时至今日,彭斯“割肝救母”的英勇作为仍在社会各界广为传播。全国各地的媒体争相报道,还有这些年一直帮助彭斯在美国生活学习种种事宜的中广国际教育机构,也发起了“彭斯精神分享会”的座谈会,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慕名前往,受益良多。

中国人自古非常看重“孝”,天下之大以“孝”为大,百行之首以“孝”为先。何为“孝”?《尔雅•释训》有:“善父母为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二十四孝”更为人们推崇,其中孝感动天、鹿乳奉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卧冰求鲤、弃官寻母的故事,成为了“百善孝为先”的永恒的绝唱。彭斯今日的“孝举”,正是源于家人从小在道德修养上的正确教导。

彭斯的爷爷奶奶都是广东省特级教师,他的名字也是爷爷给取的,因为苏格兰一位著名的农民诗人名叫罗伯特•彭斯,爷爷希望孙子将来也能够像他一样,在学术上有所造诣。

或许是受基因遗传,彭斯从小就聪明好学,成绩虽然称不上出类拔萃,但也很优秀。家中,有爷爷奶奶的百般关爱,学校里,老师也对这个聪慧的学生赞赏有加。即便是这样,彭斯的父母也从不溺爱孩子。“他小的时候,每年父亲节、母亲节,我和他妈妈都会准备礼物给爷爷奶奶,每次都会让他们兄妹送上去,就是要教会他们懂得孝敬长辈。”不仅如此,为了能让兄妹二人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是多富有的父母还是尽最大能力让他们接受好的教育,抓住更多机会让一对儿女得到身心上的锻炼。

小学四年级时,母亲就带着他到广东省一些贫困县参加扶贫活动。高一高二两年,每年彭斯都加入广州青年志愿者的队伍帮助那些残疾人。对于这些活动,彭斯从来不排斥,而是乐享其中。凭着优异的表现,高三那年彭斯获得了到美国交流学习一年的机会。看到儿子这么有出息,原本就对他寄予厚望的父母不惜自己节衣缩食,让儿子如愿留在美国继续攻读大学。而彭斯自己也并没有让父母失望,不仅在学习上刻苦努力,由于从小受到父母良好的言传身教,生活中他也处处表现得彬彬有礼。

相关期刊更多

党史纵横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

数学通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初中数学教与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