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的中国梦素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于是我想,若能在高中作文中加入文学调料,不就可以打造出学生爱写、老师爱看的精美作文了吗?
我的“文学调料”制作简单,操作方便。
配方:文学思维+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表达技巧
原料来源:经典名著、散文佳作。
过程:把以上原料放在五味生活紫砂锅中,文火精心煲制。
特点:文学味道浓郁芬芳,精神营养丰富怡人。
这便是我针对高中生较为普遍的立意浅显、素材单调、语言平淡、形象苍白等写作问题,设计的读写训练的形象说法。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多是搜肠刮肚,少素材、少真情,缺少一颗活泼心;老师也常是扫描全篇,亮点难寻、共鸣难起,只好打一个保险分。作文成了师生共同的负担。读写训练三步法,通过系统训练,给作文安一颗文学的“心”,让作文变成师生共享的乐事。
第一步:品读经典,含英咀华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之作,多不胜数。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根据新课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的理念,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拓展探索的能力,我大胆选择了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红楼梦》作为阅读材料。谁知调查发现,学生绝大部分不喜欢读《红楼梦》,原因是看不懂。中学阶段不读,以后读的机会更少(除非进入大学学习有关专业)。这是中学语文老师的憾事,也是所有中学生的憾事。为此,我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反复研读《红楼梦》,并参考大量红学资料,办了多期《红楼梦》专题讲座。此举深受学生的欢迎。不少学生告诉我,他们爱看电视剧《红楼梦》,更爱读《红楼梦》原著了;他们也能透过“满纸荒堂言”,解出“其中味”了。推而广之,学生学会了品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围城》《阿Q正传》等。
品读经典名著,不仅培养了学生爱好文学的兴趣,更拓展了知识面、生活面。就语文素质而言,提高了学生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的鉴赏力。学生初品了正宗的文学味,为自己写有文学味的作文,奠定了基础。
这时的写作训练,以摘录和片段仿写为主,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和描写,初步感知文学魅力。如仿“王熙凤出场”写一段话,仿“宝玉摔玉”写一个人,仿“怡红夜宴”写一个场景,仿“黛玉之死”写“祥林嫂之死”等。以经典作品作参照的仿写,我虽从不敢奢求学生习作的神似,但略具形似,已让我窃喜不已——学生的作文有了淡淡的文学味了。
第二步:品读散文,移花接木
精读、品读经典小说后,我又指导学生品读篇幅较短的现当代散文。如读巴老的《随感录》,感受他说真话的如金品质;读林语堂先生的小品文,感受他对生活的品悟;读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透过道士塔、都江堰、天一阁的描写,感受到作者或失落、或赞美、或敬仰的深沉情怀;读贾平凹的散文,感受到作者对人生世事、沧桑变化的情感态度。
我指导学生进行勾画圈点批注式阅读、交流探究式阅读、诵读式阅读、浏览式阅读。了解美文佳作的体裁特征、选材立意、结构思路、布局谋篇、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思想感情等特点,为写千字美文作准备。这阶段我的读写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从散文中汲取人文精华。具体方法是:让学生写与所喜欢的作家的散文同主题、同结构、同语言风格但不同材料的文章。允许学生移花接木——把散文里最喜欢的句子,通过仿写,天衣无缝地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来,以便让学生自己品尝文有亮句、句有亮词的成功感。我个人以为,这不能说是机械模仿。学书法不也要先临帖吗?
这样,学生就会更认真地品读散文佳作:有的喜欢壮阔雄浑的意境,有的喜欢小桥流水的细腻,有的喜欢高远的立意,有的喜欢雅致的情怀;有的喜欢意蕴深厚的句子,有的喜欢生动形象的句子,有的喜欢气势磅礴的句子……两节语文课,阅读(30分钟)与写作(60分钟)兼有之,可谓高效,这也可以说是小有创新吧。
经过师生的合作与实践,师生都积累了一大笔精神财富,从经典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学生的作文立意更深,感情更真挚,结构更严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技巧运用得更好。学生终于可以手捧“亮点”闪烁的作文,品尝自己“大作”中的渐浓的文学味了。
第三步:品读生活,拈花一笑
“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高尔基
随着读写计划的实施,学生们的阅读量越来越多,感悟生活的能力越来越强,思想越来越深刻,生活与情感体验越来越丰富,写作素材库越来越充实,写作水平越来越高。学生的写作有了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风格;他们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无不自出心裁,得心应手。
赣榆县第一中学 高一(16)班 徐笑笑
夜,好深沉,柔和的月光洒了一地银白;夜好静谧,只听得见窗外似有似无的风声。此时,我伏在课桌上,绞尽脑汗地想着如何把手头的作文写好。不知不觉,我的眼皮竟松驰了下来……
咦?我这是在哪,为什么我周围都是一些生面孔。“小徐,你准备好了吗!还不快给我去采访!”啊?是在叫我吗?还没等我回过神来,我已被一个行人拉到了车上。车上摄相机,麦克风等应有尽有,没想到,我竟成了一位记者了。
车子驶进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在一片田野上,我们下了车,不远处,一块块庄稼地星罗棋布地排列着,农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向村内延伸,原来的土砾瓦房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二层的小洋楼;原先的泥泞小道哪去了?噢,原来早已被宽敞的水泥路所替代。不远处,一位慈详的爷爷和他的孙子在玩耍,好一幅“祖孙嬉戏图”啊。
在去第二站采访点的路上,我还徜徉在那种淳朴厚道的气氛中。汽车在一座航天博物馆前停下了。刚迈进博物馆,我立刻被那神圣而不可触摸的飞船及宇航服所吸引。遥想当年“东方红”1号成功飞向太空,那对于我们中国人是何等自豪,因为我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自此,一个个奇迹便降临到中国人身上,“神五”“神六”的成功发射,再次证明了华夏子孙是不可小觑的。当“神七”发射成功的消息传开,十三亿中华儿女的心中无不自豪喜悦。这表明中国的空间技术已达到了很高水平,中国已成为万众瞩目的对象,它早已不是当年的“东亚病夫”,而是如今的“东亚强者”。
吃人的“白老虎”
“大蒜,在人们眼里是一种调味品,但那些从事大蒜生产或经营的人,却常常叫它‘白老虎’,因为它会吃人。”
这是赵德发《白老虎》一书的题记。
上世纪80年代,作家莫言、刘玉堂曾写过与大蒜有关的小说,而今,赵德发以报告文学的形式,道尽大蒜行业的世道人心。评论家李朝全给予高度评价:“这是近年来全面回顾和讲述大蒜事件经过、反映大蒜行业实情、刻画与其相关当事人形象的,内容最丰富最生动的一个文学文本。”
关于《白老虎》的写作,赵德发戏称“玩了一次杂耍”。写作的起因很偶然,2011年,一位“蒜神”突然出现在他的生活里:一个叫董刚的亲戚,做大蒜生意,赚了不少钱,“他对市场的把握和预测很准,但由于一些因素,以及本人性格的缺陷,再加上贪欲、赌性、争心这几只‘老虎’的存在,使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变,由天堂坠落到地狱,锒铛入狱。”
赵德发说,大蒜这只白老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背后的几只老虎。从董刚等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些商业精英的光荣与梦想、失误与挫折。赵德发相信,董刚从监狱里出来之后还会东山再起,“我希望他能够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克服性格缺陷,把几只‘老虎’关进笼子里。”
“不愿在经验写作中继续晃动一张模糊的面孔”
长期以来,赵德发将传统文化融入小说创作,成就卓越。30多年时间,他创作出了7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共计600余万字。
他将自己的写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起步阶段,主要是中短篇小说,以农村题材为主,代表作是《通腿儿》。到了1994年,他感觉中短篇小说已不能体现他的生命价值,于是转向长篇写作,《缱绻与决绝》、《君子梦》和《青烟或白雾》三部长篇小说构成的“农民三部曲”,奠定了他作为重要作家的地位。
1995年,第一部长篇《缱绻与决绝》完成,这部调动了他全部生活积累的巨著,描述了世代农民在社会的变革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欢欣。“小说写完后,感觉很多素材远没有用完,对农民和土地的思考完全可以再继续下去,就又写出了两部,展现农民与道德、农民与政治这两个主题。”
“农民三部曲”之后,他有了新的思考。
相对于同代的很多作家,赵德发显得更活跃,他会不断地变换题材,开拓新的创作疆域。他在随笔《经验之外的写作》中说自己“不愿在经验写作中继续晃动一张模糊的面孔”。他发觉:“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人,生命经历都太相近了。我们写着同样的生活,做着差不多的思考,不约而同地拿出了不谋而合的作品。”
于是,2003年,他决定将写作转入宗教文化领域:“当代中国内地的长篇小说,写当代藏传佛教的已经不少,但写当代汉代佛教的似乎没有,于是,我用4年时间写出了《双手合十》。随后,又用4年时间写出了反映当代道教文化的《乾道坤道》。”
以这两部长篇小说为代表的宗教文化题材长篇小说,取得了巨大成功,尤其《双手合十》,反响比较大。3月15日,在济南新华书店的新书签售现场,一位女士准备买十本,送给她的佛友,但书店已断货,只买到了三本。
“永远的君子永远的梦”
余秋雨说,一个宏大的中国梦,是无数君子梦的组合。
小说《君子梦》再版,赵德发十几年前对君子梦的探索,至今依然值得我们深思。赵德发说:“君子,这个词熠熠生辉,应该是做人的方向,在过去,小孩一上学,就是学做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这个词赋予了中国人的道德梦想,体现了一代代中国人的道德实践。”
他将序言命名为“永远的君子永远的梦”。“想让人人都做君子,那是不可能的。”他感慨道,礼记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的道德内涵,哪些是应该继承的?仁义礼智信,有些东西还是有价值的,应该继承。”
《君子梦》和后来的《双手合十》、《乾道坤道》,构成了赵德发小说创作的“传统文化三部曲”。有人建议他再写一部有关基督教的小说,他放弃了:“《君子梦》中已有基督教的描述,我的下一部长篇中也有一些基督教的元素,但不是来宣扬它的教理,而是用教义来完成我的构想。”
车站里、地铁上、饭桌上,随处可见低着头在智能手机上刷微博、切水果的年轻人身影。微博、人人、QQ甚至海外的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是90后们获得资讯、结交朋友、表达自我的主要平台。曾经“千里来相聚”给人的兴奋激动,如今在拇指之间就可实现。
素材微评:你能听懂它们在说什么吗?
全国中小学生将获唯一学籍编号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预计于2013年秋季学期实现全国联网并试运行,该系统将为每名中小学生建立全国唯一的、跟随一生的学籍编号,从小学一直沿用至研究生教育乃至继续教育,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学生转学、升学等动态跟踪,对解决农村“控辍保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留守学生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素材微评:随着城乡人口流动性的增大,旧有的教育制度与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变化。教育的公平体现在每一个儿童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59岁校长
带105岁母亲上课暖人心
自2014年2月17日起,河南省郏县王集乡高庄学校出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天早上,59岁的校长王金营都会骑着三轮车,带着他105岁的母亲到学校。
原来,2013年9月母亲突患重病,在她奇迹般地康复后,为防止母亲再出意外,王金营再也不敢离开母亲。然而虽然身为校长,但王金营依然担负着教学工作,要想时刻照顾母亲,就得带着母亲去上课。于是,2014年年初开学后,王金营每天将母亲背上三轮车,一起到三公里外的学校去教学。刚开始那几天,天气寒冷,王金营就把母亲送到学校门口的远房亲戚家里。中午放了学,他载着母亲回家吃午饭,下午,又带着母亲再次赶往学校。课间,他会到母亲身边陪着母亲说话,给她喂水。因为怕母亲饿,他随时带着蛋糕和保温杯。为了照料好母亲,王金营还备着食母生片、枇杷颗粒、丹参片、泻立停等药物。在这样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的身体一天天硬朗起来。
虽然要带着母亲来学校,但每天王金营总会提前到校,将校园打扫一遍,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他说:“作为儿子,我应该尽孝,身为校长,我要对学校负责!我要尽力将这两项任务做好!”
如今,105岁的母亲眼不花、耳不聋,她说:“我每天和儿子一起去学校,日子过得很开心,有这么孝顺的儿子,我还要多活几年哩!”
素材微评:“你养我一小,我养你一老。”暖暖的孝心,是儿女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适用话题:1.孝道;2.老有所依;3.亲情
9.6万颗红枣组成国旗
新疆若羌县800余名小学生用红枣摆拼出一面由640斤、9.6万颗红枣、国旗中央五角星由5.6斤红枣组成的红枣国旗。
这面红枣国旗长5.76米、宽3.84米,总面积22.1184平方米。而由最多红枣组成的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成功认证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红枣国旗组织、策划人杨永江解释道:“640斤寓意为我们祖国成立64周年;9.6万颗红枣寓意为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黄色五角星由5.6斤红枣组成,寓意为中国56个民族;国旗总面积22.1平方米寓意为若羌县22.1万亩红枣总面积。”
素材微评:创意无处不在。
卖掉房子也要读书
年轻时,曾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因为经济原因没能继续学业;当矿工几十年坚持画画,描绘煤矿生活;退休了,为了圆梦,卖掉房子去清华大学深造……2013年3月2日,55岁的重庆能源松藻公司退休工人刘易强,走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始了为期半年的深造之路。
走进清华校园的那一刻,两鬓斑白的他眼里浸满了泪水,百感交集。
因形就体,量身剪裁
一位高明的裁缝,面对同一种布料,往往会根据顾客的不同身材、不同需要,缝制出不同款式的服装。中考作文,面对不同命题,要根据文章主旨或内容需要,灵活借用同一则经典素材,从不同角度切入,在叙述角度与侧重上把握好分寸,写出不同主旨、不同风格特色的佳作来。请看2016年山东德州市中考满分作文《陪伴》的片段:
阳光正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林徽因用目光寻找着那一对靛蓝色的小鸟,它们在窗外的竹梢上跳着、唱着,仿佛从唐诗中飞来的鸟儿,阳光梳理着它们轻灵的羽毛。有时它们便跳到窗台上来,在这个狭长的窄窄的舞台上蹁跹起舞。
林徽因多么羡慕窗外的一切,羡慕在窗台上舞蹈的小鸟,她也需要那么一小点儿平凡而简单的欢乐,而此刻,她却只能躺在病床上,一任阳光在窗棂上涂抹着晨昏。
你看,将林徽因的例子灵活运用,不仅巧妙切题,而且使得行文语言诗意灵动,让文章更多了一份厚实与底蕴。而2016年湖北孝感考生《陪你一起感动》,也巧妙地化用了林徽因的素材。
“停留是刹那,转身是天涯。”你给我带来感动,林徽因。你本应是那个撑一把油纸伞,行走在青石板路上的江南才女,但你做了一朵绽开在乱世的白莲。你的诗文有着江南的清丽淡雅,但是你在建筑学上的造诣则更为人所叹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你奔赴各地,保护那些古建筑免受战火的侵袭。后来,柔弱的你卧病在床,却依旧执着地伏案工作。女儿梁再冰说过:“国徽中也有妈妈的一份心血。”
素材与主题衔接如此自然恰切,显示出考生驾驭素材与语言的能力。同是林徽因,两位不同地域的考生从不同角度切入,巧妙地化用,演绎出不同主旨的满分作文。真可谓“材不在多,会用则灵”。 同一素材,切入角度不同,叙述侧重有异,都能演绎出不同的精彩。
巧拼妙凑,神奇剪辑
如果说“因形就体,量身剪裁”是“一料多用”,那么“巧拼妙凑,神奇剪辑”则是“将零锦碎布巧妙拼裁”,即把本质上相近、内容相似或有一定关联的几则精要的素材,根据主旨和内容的需要,合理剪裁,灵活组合,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意蕴绵长。具体组合时,一定要注意句子精致整齐,灵活排列,如:
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生命的归宿。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年,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亲切的老祖母,她终于找到生命中可以停歇心灵的地方;江南巨贾沈万山,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定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还有许多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最终,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南,终老于斯。
江南是心灵栖息的最佳圣地,三个例子,个个典型,有点有面。“点”是浪迹天涯的三毛、历经商场风雨的沈万山;“面”是群体形象,是中国古代曾想“仕途得意”的文人官宦。这些人都把江南作为生命的归宿,就更显出江南的美好,的确是“心灵栖息的圣地”。可以说,不巧拼妙凑,灵活剪辑,任何一则材料“单打独斗”,都没有文章的深度与厚度。
当然,要特别注意,巧拼妙凑一定要联系材料主旨,找到“缝合”点。形式上,可以是同类事例并列组合,层层堆叠,逐步深入,可以是正反事例对比组合,相互映衬,对比鲜明,如:
智慧是一种心境,境由心生。
心基吸智,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涯畔;心若有慧,则宛若长空旭日终至至灵之境。
民国课本中有这样一段话:“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花。”
我想,在茫茫绿原上看花的那只羊便是智慧的,它看花的景象,便是智慧独有的景象。正如《平凡的世界》中所说,人生的意义不是吃饭这么简单,还应有更高的追求。
诚然,智慧对人类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要有抛开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只有不被浮华物质遮住双眼的人,才是有资格称做智慧的人。
这是201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境由心生》片段,考生有意从不同侧面选择对联、民国课本中的俗语、《平凡的世界》中的话等有关“智慧”的素材,事例新鲜,叙述简练,同类事例并列组合,强化读者对“智慧”的定格,彰显出新鲜素材的魅力。
眼光独到,合理取舍
作为厨师,有时会遇到顾客提着一篮子鱼肉蔬菜,要求你做出一桌佳肴。厨师一番目测之后,定然会合理归类,去粗取精。不少素材为作者的原创,内容、情节、叙述等难免打上作者的风格与烙印,因此,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眼光适当取舍:“挤干”素材中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水分”,或舍去细节概述总体,或舍去总体而取一细节。如此创造性地取舍,就能统一风格,为我所用。请看2016年贵州毕节中考作文《那盏灯》片段:
故乡永远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余光中的《乡愁》,每每读来,总如鲠在喉。“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却只能“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老先生“在这头”,望着“在那头”的大陆,挥之不去的乡愁郁结于心。不知道多少次,他迎着余晖自酌独饮,故乡总在他心间挥之不去,便只得“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故乡永远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他的诗里永远蕴含着情意缱绻的赤子情怀。
故乡永远是我们灵魂的归宿。一枚小小的枣核,承载着无尽的故乡梦。萧乾笔下的老华侨事业有成,心中却牵挂着故乡。久居异乡的她把花园装饰成北海公园,种下了故乡的枣核。每到夕阳西下时,她和老伴牵着手,徜徉其中,似乎回到了故乡,嗅到了故乡泥土的芬芳。迎着微风,她望着初生的新月,思绪在远方回旋,在那里,灵魂似乎也找到了归宿。
我们感叹于考生的慧心与用心,大家都忙碌于从课外阅读中苦苦地去广采博览素材时,这位考生却避开热闹与繁杂,从我们熟悉的课本中采撷素材,巧妙化用。第一段来源于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本余光中的诗《乡愁》,行文围绕“魂牵梦萦”删减活用;第二段来源于苏教版八年级萧乾的《枣核》,行文紧扣“灵魂的归宿”,浓缩删减了《枣核》。内容新颖别致,漫卷诗意,让人叹服。
合理取舍,更多是根据文章主旨,采用一线串珠或镜头剪辑,将一些富有文化内涵与底蕴的材料巧妙串联,以显示丰厚的文化积淀。写作时,或自然涌出,或顺手拈来。请看2016年宜昌中考满分作文《宁静的午后,我心怡然》片段: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一阵阵清香拂来,仿佛洗涤了充满着尘世喧扰的心灵。外婆携来一个青瓷壶,倒给我一杯茶水,告诉我,这是茉莉花茶。
我轻尝一口,清新的味蕾绽放,茶香萦绕舌尖。顿时,我竟感受到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领悟到几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
原来,这就是茉莉花茶的味道!
这是最常见、最实用的方式,这些句子展示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使句子更有书卷气、更有诗意,尤其巧妙的是将诗文灵活化用,为我所用。再看2016年湖北宜昌中考满分作文《沉醉古诗,不亦怡然》片断:
沉醉在清新之美中。
沾衣欲湿,吹面不寒。缠绵的雨丝,撩拨人的心弦。绿蚁新酒,红泥火炉,晚来能饮。红彤彤的火炉映着白色的大地,好客的主人以及被炉火熏染的丝丝情意飘荡。小楼听风雨,深巷卖杏花。被雪、雨水亲吻的杏花和清丽的卖花女相比,不知哪个更美?
沉醉在婉约之美中。
和羞走,把青梅嗅,勾勒出一个青涩的女子躲着不敢见路人的画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细数流年,繁年一梦;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你看,本文根据需要,灵活化用志南的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化用了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还灵活化用了李清照“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化用了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化用,既要援引前人词句,保留原有汁味,又要旧瓶装新酒,演绎翻新,为我所用。这种引用,兼容古今,思接千载,语言典雅,意境悠远。
选定主料,添油加醋
高明的厨师,要一条鱼,添加佐料,添油加醋,就可做出十几道不同风味的菜肴。每个考生都必须具备这种素材加工的写作技能。行文中,照搬素材几乎不可行,也极少有这样的素材,通常都要根据写作内容或表达的需要,将材料巧妙加工,合理取舍,添油加醋。作文时,描写某一真实事件、真实人物,事件本身简单,情节平淡无奇,或只是一个轮廓与梗概,这就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故事与具体细节,并融入自己的感情倾向,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内容丰富、深刻,人物形象丰满。下面是一段加工前的素材:
有一次,在亲戚家吃饭,我觉得糖醋鱼烧得挺好吃,随口说:“糖醋鱼真好吃,以后要是天天吃就好了。”妈妈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过了几个星期,我回家吃饭,妈妈特地从菜市场买回两条鱼,忙着烧糖醋鱼,即使累得满头大汗也不亦乐乎。
考生如此加工:
去年春节,我在姥姥家吃饭。糖醋鱼就摆在我的面前,那种滋味诱惑着我,不知不觉间,我把糖醋鱼消灭光了!等到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的脸红得像关公一样。母亲打破了尴尬的沉默:“姥姥的手艺实在太高超,你看……”说得姥姥心花怒放。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悄悄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
从此以后,鱼市场中天天穿梭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几乎无一天例外。
有一次,风雨交加,狂风怒吼,母亲又患了感冒,我想今天我的糖醋鱼肯定泡汤了。
晚上回家,刚到家门口,门缝中就飘来了那熟悉的、诱人的的香味。我真的不想进去,我怕我的眼泪不争气!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我的内疚与自私!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母亲那带着体温的糖醋鱼……
你看,一是在艺术真实上下功夫,为买鱼、烧鱼设置场景。二是在细节描写上下工夫,不但有符合生活真实的对话,而且有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此,母爱就表现得更加具体真实也更加强烈了。
当然,还可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由一物、一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丝心绪的牵挂等,或触景生情,或引发联想,或补充引申,或添枝加叶补充细节,使平淡无奇的事件变得光彩照人。请看2016年上海满分作文《没想到,真没想到》片段:
从窗口望去,小巷只有那个三轮车和一把格子伞,丝丝的红、缕缕的粉、点点的白,像是一幅水墨画,在水汽中氤氲开去。花香似风,似纱,似月光,似她善意的提醒,若隐若现,丝丝浮动,雨丝洗刷过的花,竟然变得如此娇艳。她的为别人着想的善意,也一定就像是这花香,滋润着这条小巷。
雨停了,格子伞变成了花头巾和清亮的一声“天晴嘞――”,像是雨后的阳光,照亮了我的心。许多衣服重又在风中飘动,一条小巷,有了她“想想别人”的善意,变得充满了诗意。
从此,盼着她的花头巾,盼着她的三轮车,盼着她清亮的吆喝,更盼着她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