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进退裕如

进退裕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进退裕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进退裕如范文第1篇

1、落实立徳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握办学方向,是政府的首要职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工作,始终是教育第一位的要求;

2、促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3、调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不断调整优化教育结构 ,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政府教育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

(来源:文章屋网 )

进退裕如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城校互动 区域经济

永川“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的成效

永川“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是指“城市发展以职业教育为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以城市为依托,职教发展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的“城校互动、资源共享”发展模式。作为一种具有显著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自实施以来,形成了区(县)级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典范,找到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支点。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点:

职业教育效益显著提高。永川职教基地建成至今,职业院校从26所发展到30所,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从4所发展到10所。在职教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职业院校开设专业发展到20个大类90余个专业,教学设备总值从1.6亿元发展到2.3亿元以上,资产总额从18亿元发展到21亿元以上。每年为社会培养了3成万多名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每年保持在97%以上,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职教基地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从22个发展到27个,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每年面向社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和转岗培训、企业员工新技术和提高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达到2万多人次。

经济持续增强。永川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显著提高。其中,职业教育直接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从5亿元增加到5.8亿元、永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4.3亿元增加到5.5亿元。与此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特别是“永川技工”品牌的显现,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落户永川,促进了中山、大安、港桥三个工业园的形成,带动商贸、建筑、交通、旅游、信息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职业教育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新格局。

城市文明形象极大提升。职教城的发展使永川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社会公共文明程度极大提升。职教的发展不断扩大了城市容量,而且改善了城市人口结构,人口素质的提升优化了产业结构,加快了三大产业升级,走出了一条具有永川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目前,重庆职教城的师生为11万,约占永川城区人口的30%,中职生与高职生从原来7:3比例发展到3:7比例,职教文化已经成为永川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永川职教基地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永川城市化进程。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城市就业岗位,拉动了社会消费增长。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城镇化率具有高度正相关。据测算,每增长1万人的职业教育学生人数,将引起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平均增长1846.34人,城镇化率平均增长0.46个百分点。

永川“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的政府统筹

永川“城校互动”模式实践的实质,就是政府统筹、资源共享、城校融合、互动发展,其中地方政府对职教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政策制度和服务手段的统筹是核心。

统筹规划布局。永川区政府在建设“重庆职教城”之初就把职业教育当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树立了“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的新观念,把职教发展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中统筹规划。

统筹资源配置。根据永川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的多主体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建设的待开发性和资源的可共享性四个特点,永川区政府加强了统筹、协调和整合作用。一是在重庆市教委的支持下,由永川区政府牵头,各职业院校主办或主管部门领导参与,研究制定重庆职业教育基地院校间资源共享实施办法。二是在永川区委的支持下,由永川区政府牵头,永川区委和永川区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各院校领导参与,制订重庆职业教育基地职业院校共享城市公共资源办法。三是在2005午11月,永川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明确重庆职业基地建设相关单位工作职责的通知》,明确了20多个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要求他们既要按照各自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抓好落实,又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重庆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从而形成了永川“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资源共享的格局。

统筹政策措施。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永川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关于加快重庆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的决定》等文件,并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研究制定新的配套政策,已初步构建完善了职业教育发展优惠政策体系和措施,形成了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职教发展政策环境。

统筹招生与就业。为规范职业院校招生与就业,永川区建立了招生与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制定了《重庆职教城招生规则》、《重庆职业教育基地关于规范招生行为扩大招生规模的意见》、《重庆职业教育基地职业院校招生诚信公约》等文件,切实统筹招生部署、招生宣传、招生服务等工作;另一方面,建立专门的劳动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为职教学生提供技能资格鉴定,人事、劳动部门还建立了人才市场,免费让学生和企业入场,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永川“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的启示

加大宣传,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经济、文化和城市建设紧密关联。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从业能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技术改造;城镇化进程建设要求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无序流动变为有序流动,提升城市的文明形象。因此,地方政府要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加强宣传,唤起广大市民和各行各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重视,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

加强统筹,制定地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切实强化职业教育的干预作用,是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经验。强化政府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主要应强化地方政府的统筹责任。统筹是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实施宏观管理的一种方式。这种统筹的重点体现在对区域内职业教育的规划、资源、发展和管理等方面,以确保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具体说来,政府要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同时,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总框架,涵盖全日制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化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等,将职业院校在校学生、企业职工、待岗人员、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农村劳动力等全部纳入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范围。

落实和完善政策,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按照市场经济下“谁投资,谁收益。谁收益,谁投资”的原则,地方政府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理应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投资方。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仅包括资金的投入,也包括政策制度的投入。一方面,政府在落实和督查现有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同时,不断完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明确政府对各类型、各层次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鼓励支持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在确保职业院校财政经常性事业经费的基础上,增加各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设立职教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职教攻坚。职业院校也要加强自主资金投入,将学费收入全部纳入职教攻坚,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进退裕如范文第3篇

一、当前高校职涯发展教育的主要问题

1.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理念没有普及

目前,虽然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同,很多高校也把它做为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开展,但从开展的情况来看,并不是那么理想,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只是零散的、随机的,没有计划性和系统性。在内容上大部分以就业指导代替,即只局限于就业形势政策的分析和就业技巧的传授,再加一些生涯规划理论的介绍;在形式上也只是局限于“几节理论课、一次测评、几场讲座”,且真正普及的面不够广,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对自身急需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也没有真正认识,且重视性不够,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在当前就业形势这么严峻的情况下,谈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件奢侈的事。这些都反映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在大学生中还没真正得到有效的普及。

2.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论基础薄弱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的研究文章很多,但大部分集中在高校职业生涯指导重要性的阐述、国外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介绍及推动高校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方法研究方面,对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论的研究还很欠缺,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推进。目前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多是借鉴国外职业生涯理论来指导国内工作的实践,在测评工具的选择上,大多也是直接从西方引进,而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很大,中国有自己特定的国情,在经济发展阶段、文化理念以及制度运行的环境上与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很大不同,将他们的理论和经验全盘应用到我国大学生身上,存在很多的欠缺。

3.缺少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专业人员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背景,还要有实践经验。它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专业化要求。但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没有相关学科背景,也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培训,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技巧,同时大多是“从一个校门进入另一个校门”,缺乏对职业、行业发展情况的个人的直接体验,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需求。

4.缺乏规范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内容和形式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但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理论和方式的指导,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有一套覆盖大学四年全过程,且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诸学科的完整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因此各高校根据自身对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解及结合学校的条件,实施相关的教育指导活动,有的学校开设必修课,有的学校开设选修课,而有的学校只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包括成立相关的学生社团,邀请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企业经理或校友等为学生开设相关讲座、对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训练等)。且在实施教育活动的内容上,大多只是理论的灌输,而缺乏实践的指导;大多是大众化指导,而缺乏个性化、针对性指导;大多是指导如何进行自我认知,缺乏对职业探索的指导。由于观念和实施方式的不同,影响了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效果。

二、推进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对策

1.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念的灌输与普及

高校要进一步认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对大学生发展、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对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课程建设,将该课程列入大学的教育教学计划中,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做好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负责地参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活动。要做好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互相汲取经验,借鉴方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在全国的各所高校中开展起来。

2.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决定了国家教育部门或高校应组织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领域学科的专家学者,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经济、文化特点和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特点,打破学科界限,相互融合渗透,共同研究适合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理论,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开发一套适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职业测评系统。另一方面,在高校从事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和工作人员,也应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

3.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整合校内外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从业经验的人员等多种资源,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校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势互补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选拔一批乐于从事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和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来从事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并根据他们个人的优势和潜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要加强他们的实践锻炼,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培养一支专业队伍,作为学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基础力量。扩大社会联系,联合多方力量,充分调动校友、相关领域专家、企业人士、人力资源专家、政府高级公务员、成功创业者等资源,加入到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工作队伍中来,成为学生的“生涯导师”,或担任兼职教师,或开展专业讲座,或进行个别辅导等,为学生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有益指导和经验,作为学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补充。

4.规范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内容及形式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但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教材等。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快推进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研究,促进课程体系建设,加快教材的开发,促进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同时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应强调以下两个方面的结合。

(1)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实践性,通过实践,才能使理论落到实处,发挥真正的效果。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的结合,既要在课堂中传授给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了解自我、职业和社会,并培养生涯规划的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促进生涯发展。

进退裕如范文第4篇

一、构建多元化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坚持“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的理念,积极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立足点,成为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突破口。

1.制作《高中生素质发展记录册》,变终极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记录册中有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规划、职业理想规划、人生发展规划;有言谈举止、身体素质、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目标要求;有学习要求、读书计划、创新实验等个人规划与记载;有自我反思,教师赠言、家长寄语等。真实地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全面、客观、深入、细致地反映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2.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变以分数为主的单一评价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全息性评价。 江苏省2008年高考新方案,将综合素质分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等六个方面。学校逐一制定了详细的评价要求、细则与方法,并将教师、学生、家长全部纳入评价主体,通过评价主体多元化,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全息性评价有利于学生自主、自治、协作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精神成长。

3.制定《学生学分认定细则》和《学科模块学习过程评价表》,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依据的甄别性评价为分项描述、质性评语和考核成绩相结合的多指标混合式评价。 学分制为真正实现多元化评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式。学生所获学分的结构能反映出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发展倾向,学分数量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的时间总量。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对具有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学分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学科模块评价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大部分。该项评价制度实施以后,彻底改变了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真正实现了学习的过程化、多元化评价,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管理方式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丰富学生评优内容,拓宽评价渠道,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 评价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激励学生上进,为此学校积极拓宽评价渠道,丰富评价内容,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受到表彰、激励,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发展,要求教师用积极的眼光,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评价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地成长。

二、构建发展性教学评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

1.革新评价标准,促进课堂教学。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学校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积极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突出“以学论教”的评价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要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感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合作交流等诸方面。

2.鼓励教学叙事,促进教学反思。 教学叙事是教师自我评价教学和自我反思的方式。学校应大力倡导将教学叙事、集体备课和校内公开课等结合起来,使教学叙事成为全体教师的共享资源,成为教学评价的媒介。我校教科室定期征集教师教学叙事,评选出优秀文章,编印成《我的教学故事》。在省教研室组织的教学叙事论文评比中我校有十多人分别荣获一、二等奖。

3.强化教育科研,促进业务提高。 为提高全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我校立足于教育教学实际,将教师参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情况纳入教师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学校实施了“一三五零”工程,即学校至少承担一个国家课题,三个省级课题,五个市级课题,全校不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数为零。“十一五”期间,我校已组织申报了3个国家课题,2个省级课题,9个市级课题。学校教科室专门制定了《教育科研考评细则》,对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学随笔等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4.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学校积极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改变偏重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模式,修订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细则,要求全体教师面对新课改,迎接新挑战,加强学习,实现教师角色的多元整合,除胜任学科教学外,还要担任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者、教育实践的研究者等多种角色。学校把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的能力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编制了《学生施教计划表》,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施教措施和评价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要求教师的角色应由教书先生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换。学校每年定期举行教科研论坛,教师发展论坛,教学论文评比,为教师反思教学、研究教学提供舞台和机会。

三、建立与评价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由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策略和必要措施,因而评价管理也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有效的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评价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越发觉得这是一个充满潜力的课题。同时我们也感到,在课程评价工作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实际问题要解决。

1.评价观念问题。 依赖分数去选择所谓“适合教育的学生”和淘汰“不适合教育的学生”是以牺牲学生更多现实的、发展的因素为代价的,是必然要被摒弃的评价观念。《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要求学校实行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加强学习,深刻理解课程改革和学生评价改革的背景,明确新课程对学生评价提出的新要求,并在反思过去工作的基础上,理解、认同、接受并实践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新理念,同时向社会、家长、学生作广泛宣传,共同做好师生评价工作。

2.评价的有效性问题。 评价的结果如何得到社会认可,并在学生升学、就业等实际环节中产生现实影响,真正发挥综合评价的功能,这个问题的解决,单靠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可喜的是,江苏省2008年高考新方案中将综合素质考核纳入高考,作为高校择优录取的基础,并对考核内容和方法作了原则规定,很好地发挥了高考的引导作用,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3.评价的公正性问题。 要使评价产生实质性作用,必须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如何使教师的质性评价、量化评价更规范,更科学,如何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更客观,如何让过程评价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如何制定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如何发挥评价机制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等,都是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

进退裕如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德育工作;人才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学内容,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阶段,中职学校要重视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推进德育工作有效开展,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中职学校校园文化概述

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就要求管理者明确校园文化内容,掌握校园文化的实际情况。中职校园文化是指以中职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并涵盖中职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的一种群体文化。构建优秀的中职校园文化,可以陶冶中职学生的思想情操,引导中职学生积极向上,提高中职学生学习效果,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校园文化的不同类型,一般可以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及校园制度文化三个部分。其中,校园物质文化最具体、最直接,校园内的环境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都属于校园物质文化范畴,校园物质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状况。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沉淀而成的能为全校师生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精神文化包含校园的道德、风尚、知识、思想、艺术及行为习惯等内容,它遍布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精神文化的熏陶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模式等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校园精神文化也代表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是外界认识和了解学校的主要途径。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在学校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学校管理的独特风格,是学校师生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校园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学校规章制度,校园制度文化保证了学校有条不紊地发展,是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

二、构建校园文化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中职学校和谐的育人环境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有着积极影响。要注重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营造优美的人文环境,推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深入开展,促进中职学生和谐发展、健康成长。(1)校园精神文化构建对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校园精神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精髓,校园精神文化是教师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的综合表现。教师精神文化构建包括组织教工文体活动、教工兴趣团、教工训练队及设立教工网络互动平台等,学生精神文化构建与教师相近,主要包括组织主题德育活动、志愿者活动及注重学生社团建设等。两种校园精神文化构建皆体现“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思想,中职学校要通过精神文化建设,培养中职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中职学生健康发展。例如,针对中职机电专业学生开设实验课,鼓励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2)校园物质文化构建对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物质文化是一种外在的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布局、校园的绿化与美化、教室布置等。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保证良好的环境质量,又要保证良好的教育效果,要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的积极影响。例如,可以在中职财会专业教学区设置相应的视频专栏,让中职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资料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在教室里张贴“滥权谋私,不以官大而为之,廉洁奉公,不以事小而不为”等名言警句,帮助财会专业学生树立克己为人、勤奋守信的职业道德,为中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铺垫。(3)校园制度文化构建对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校园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度文化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制度文化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规范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校园制度文化的构建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管理准则,以便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守与维护。例如,要想培养中职学生的自律精神,就需要在制度文化构建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并督促中职学生主动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三、结束语

总之,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而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的构建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积极影响,因此,中职学校要重视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推进德育工作有效开展,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龙蛟.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J].中国教育学刊,2011(08).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中小企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编辑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编辑学会

大经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