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赞美水的古诗

赞美水的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赞美水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赞美水的古诗

赞美水的古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

1 传统文化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与重点

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孕育的瑰宝,也是每个中国人应该了解的相关知识,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精髓,所以从小学起,在相关的语文教材中就会出现一些相对而言简单、易懂的古诗词让学生从小就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学习古诗词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化最直接、最有效、最简洁的方式。通过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古典文明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更要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化组织能力、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还要培养小学生记忆方面的能力和想象等等方面的技能。可以说,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古典智慧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分段施教

一、二年级我把古诗教学的重点放在读读背背上,为后期古诗的学习积累材料,夯实基础。从三年级开始,在古诗教学中,我一直采用这样七个教学目标:1、知道作者;2、知道朝代;3、会说词义;4、会说诗句的意思;5、知道写的景(事);6、知道抒发的情感;7、会背、会写。其中1、2、7为自达目标;3、4为合作导达目标;5、6为助达目标。在教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这首诗时,告诉学生“招”是牧童示意路人不要出声、悄悄过来,告诉他去路(“招”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是“摆”的意思)。《梅花》中“作者写梅花凌寒独放、并身处墙角依然散发幽幽清香,实际是表明自己坚韧不拔,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他赞美特定环境的梅花,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迹。”《江雪》“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了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我在教学中对于景、情理解,体会,不拘泥、不苛求,能说出“寒梅遨雪图”、“寒江独钓图”,能体会到“渔翁不是真正在钓鱼”、“梅花具有不畏严寒的精神”就可以了。3营造古诗词情景中的画面美

古诗词能够表达诗人对现实事物的寄托和赞美,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句子中所要描绘的画面,把学生代入画卷,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此刻的心情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七言绝句描绘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诗人以一个“望”字贯穿全文,“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在近处观望所看到的景色;“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通过眺望所引人遐想。虽然都是描绘望中景象,但差异却又各有千秋。近景唯美、别致;远景迷蒙、绮丽。通过诗人的描绘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

4 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篇古诗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与前后古诗课文的联系。二是可以适当补充课外古诗让学生学习。三是适当安排改写训练,将叙事诗改写成小故事,将写景诗改写成散文。这样读写结合,一举两得。四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进行画画,真正走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根据以上的古诗教学要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是古诗教学发挥其特有的魅力。

4 重视诗词的朗读

赞美水的古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读诗文精读课文研读诗文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入的古诗词,其内容健康,语言优美,学生学习这些古诗不仅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一些社会情况,而且能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秀丽壮美,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那么,怎样来学习古诗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

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

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参考文献:

[1]《辽宁教育》

赞美水的古诗范文第3篇

古典诗歌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圣杜甫的话道出了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

吟读古诗,让我们感受到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新、白居易的平易通俗、王维的诗情画意;吟读古诗,如同面对良师益友,让我们可以聆听教诲,受到启发;吟读古诗,如同徜徉在花海,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

过年时,我们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我们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我们吟:明月几时有;思念时,我们吟:每逢佳节倍思亲;送别时,我们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我们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感叹时,我们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激越时,我们吟:凭栏处,潇潇雨歇……下面,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去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它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含英咀华,共同接受一次古典文化洗礼。

【活动内容】

一、分门别类话古诗

(一)自然界的颜色丰富多彩,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美丽。现在我们就来填一填古诗词中的颜色名称。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下面诗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称,我们来填一填古诗中的植物名称。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5.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很多同学家里都养过小动物,小动物既可爱又好玩,在古诗中那些动物更是活灵活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诗句中写的是哪些动物。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四)南京、开封、洛阳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古诗中也会出现地名。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含有地名的诗句。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今位于重庆市奉节县)

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三秦,今陕西省一带)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今江苏省苏州)

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二、成语出自古诗

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

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迷离)

3.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

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

6.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

三、醉月赏花唱古诗

请你来点歌,男女生各选唱两首,看谁唱得好。

歌曲1:但愿人长久(王菲)

歌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今夕是何年……

歌曲2:相见时难别亦难(徐小凤)

歌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歌曲3:满江红(张明敏)

歌词: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四、灵活巧妙用古诗

下面是一位同学巧用古诗写的作文片段,请结合语境补写诗句。

(1)有幸去杭州,正赶上江南的雨季,阴雨绵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提起了我的兴致,竟决意去冒雨游西湖。

(参考: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今年的中秋节不比往年,我是“_________________”了,古诗云“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一点儿也不错的。

(参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跟踪训练】

一、全班分组,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抽签背诵相关主题,每小组背出相关主题的2首诗,就可获得基本分100分。

1.描写春、夏、秋、冬的诗词。

2.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

3.含(写)月的诗词。

4.描写离别情愁、相思苦的诗词。

5.描写边塞生活的诗词。

二、各组每轮派一人参加抢答诗歌,答题者不能重复,答对得一分,答错不得分。

(一)猜一猜

1.唐朝虞世南有首咏物诗:“的历流光小,飘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请问此诗所写何物?

2.表达不断进取、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诗句,你记得有几首?

(二)悟一悟

3.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顺手,诚如杜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师节,你和同学去看望小学老师,买了一张贺卡,要在上面写上赞美的话。你可以用哪些诗句来表达你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呢?

三、默写古诗。

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

2.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__。

3.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

4.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

5.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

6.苍苍竹林寺,_________________。

7.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

赞美水的古诗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59-02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古诗文教学方面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从古诗文中汲取营养,通过古诗文学习提高欣赏品味呢?笔者认为,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应突出“读”“诵”“品”,让学生读懂文义,诵出真情,品出滋味,领会其韵味意境。下面,笔者以《爱莲说》一文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一、读

朱熹在谈论读书经验时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古诗文教学的灵魂。在古诗文教学中,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发挥“读”的作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理解句意、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为熟读背诵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爱莲说》时,在简单导入、解说标题后,笔者立刻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并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是“读”,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这个阶段,至少要读三遍课文。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本文中易读错的字有:

fán zhuó xiè xiǎn yī

蕃 濯 亵 鲜 噫

然后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如:

1.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花之/富贵者也(?)

花/之富贵者也()

4.陶后鲜/有闻(?)

陶后/鲜有闻()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再读课文,要求理解句意,掌握文章内容。读后要让学生知道,《爱莲说》第一自然段,作者从世上可爱的花甚多写起,通过与陶渊明、世人对比,引出自己独爱莲,继而写出莲的可爱之处在于它在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超凡脱俗。第二自然段作者以花喻人,将菊、牡丹、莲说成是隐逸者、富贵者、君子的化身,借此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全文托物言志,通过对莲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因此朗读的时候,要读出作者的爱憎之情。

三读课文,要求辨析词义,揣摩词句。告诉学生进行“词义辨析”最好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如比较文中“之”的用法,通过分组朗读,让学生体会,然后再理解其意义。

第一组:水陆草木之花;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第二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第三组: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上面句子中的“之”,有的可以理解为“的”;有的用在主谓之间,有舒缓语气的作用;有的将动词的对象提前,有强调作用。与此同时,要注意“蕃、独、予、淤泥、濯、涟、妖、亵玩、鲜、噫、宜”的词义解释。

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污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莲,花之君子者也:莲是花中的君子。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5.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

这次“读”,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不催促、不打扰,通过这种辨、读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的层次。

二、诵

“诵”与“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诵”是抑扬顿挫地念,是一种能表现语气、语调、韵律的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它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体验和欣赏。读强调的是声音的洪亮、清朗,诵更注重理解意蕴,重在揣摩体味。读是基础,诵是在读的基础上的提升,即“熟读成诵”。在这个阶段,教师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节奏和语调,把握朗读的速度,还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融入感情,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通过训练,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达到规范语言、陶冶性情、培养情趣的目的。

在指导学生诵读《爱莲说》时,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提出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明确古诗文诵读的一般要求,即诵读古诗文要采用吟诵的方法,做到语气舒缓,抑扬顿挫。二是明确本文总体诵读要求:由于本文的句式骈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但也要注意语气语调。如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三个“而”,第二自然段中的三个“也”,叹词“噫”,语气词“矣”,诵读时语气可以适当延长些。三是明确每段的具体要求:第一自然段从世上可爱的花甚多写起,通过比较,引出对莲的描写,非常精彩,爱憎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全段共三句,开头的第一、二句属于记叙,语气平和;第三句是对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的描写,不但描写了莲花的美丽姿态,更突出了莲花高洁、庄重、正直、清高的品格,诵读时语气要充满敬佩之情。其中,读“出……不染,濯……不妖”一句中的“染”“妖”时要一扬一抑。这些不同的语气、语调、语态,在诵读时都要用声音表达出来。第二自然段偏重于议论,作者对、牡丹、莲作出评论,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段话除了包含对莲花的由衷赞美之外,还有对菊的感叹和惋惜,对牡丹的鄙视和嘲讽。篇末的一个“噫”字,充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既有惋惜、鄙视,也有找不到同道者的无奈,心境非常复杂。这段话的诵读很值得揣摩和品味,我们在诵读的时候,应注意语气、语调、语感,把作者复杂的情感用声音表达出来。

三、品

“品”即品味,意为仔细体会、玩味。“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反复的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文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刻画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品味古诗文可以从用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表现手法及其效果等方面进行。教学《爱莲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品味其用词、手法的精妙:

一品关键词。在完成“读”“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思话题,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

1.你认为课文中哪个关键的字是全文的“文眼”?

学生发言后,教师及时进行点拨:在这篇文章里面,“爱”字是最重要的,“爱”字串珠。作者开篇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作总提,接着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为自己“独爱莲”做衬托,然后引出“予独爱莲”的缘由,在此基础上引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的三种比喻和三种不同的人生追求。篇末,再以感叹的方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文章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来衬托“莲之爱”。这样行文走笔,文虽短而意无穷。

2.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复杂的心情,反映了“爱莲”的主旨?

学生通过学习,很容易找到“噫”这个字,但只知道“噫”字表示叹息,并不太了解作者为何而叹息。教师可以及时点拨文中这一叹词的妙处:全篇以“噫”字收篇,一“噫”三叹,一叹爱菊者少,难得;二叹爱莲者同道难觅,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暗讽庸俗世态。

3.文中有两处“独”字,用法有什么不同?

文中“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两个“独”字,都表现出遗世独立、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两个“独”字又各有不同,前一个“独”表明陶渊明虽不贪慕富贵,但他消极避世。后一个“独”表明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这与文章结尾的一“噫”三叹遥相呼应,发人深省。

二品句式。学习古诗文必须关注句式。除了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以外,本文重在引导学生讨论骈散句。全篇仅10句话,119个字,却既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又讽刺了世态。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都是相邻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我们称之为“骈句”,其他相反的称为“散句”。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因此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除此之外,作者时而用对句,时而用排比,时而用长句,时而用短句,时而用整句,时而用独词句,句式变化多姿。句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细微中发生着强烈的变化。如文中最后三句都为短句,三个短句的语气也迥然不同:一句直陈,一句反诘,一句感叹。既叹古人消极避世,也叹世人庸俗势利,更叹自己知音难觅。

三品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运用。全文以“爱”为线索,运用衬托与对比相结合的手法,把菊、莲、牡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把作者善良美好的心愿全抛洒出来,大有“撒遍人间都是爱”的气概。既是破题之笔,又为后好了铺垫。但是,作者没有过早地披露自己的意向,而是甘冒喧宾夺主之嫌,先把陶公所爱的菊和世人所爱的牡丹拉出来,以此引出“予独爱莲”,这就构成了对“莲”的衬托,牡丹从反面衬托,从正面映衬,使得“莲”的形象卓然超群于“草木之花”。文章接着以花喻人,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以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角度品味,学生能品味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美德,能品味出周敦颐的君子之志,同时还会从作者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的高妙运用上得到启迪。

赞美水的古诗范文第5篇

《乡村四月》这首诗,它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来。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后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画面,表现出诗人对乡村景美人勤的赞美。

品味感悟古诗之韵,实现有效教学是我们语文追求的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较好地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反思教学,我以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第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导入环节从单元主题出发,回想现代文描绘的乡村,让学生抒发对乡村已有的感受,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热爱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接着明白诗词,知晓作者。我一直觉得,对读题的理解和对作者的了解,往往能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古诗。

第二: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授本课时,我采用“以读代品”的教法,指导学生反复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围绕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懂,有感情的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依据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借助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学习,借助注释,通过交流增进对古诗的理解”和整体感悟。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美、诗情美、语言美、诗境美。例如:当学生抓住诗眼“绿遍”、“白满、品味诗句时,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想象读出辽阔的境界!欣赏到迷人的田园风光。

第三:新课标指出:课文课程应致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古诗教学也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得走进诗的国度,潜心学文,会心涵咏,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因而我紧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展开教学。利用课后给出的四幅图画,在学生整体诗意后,抓住“绿”让学生了解自己知道的绿色,然后结合图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景色,此时学生交流:看到小草绿了,树木绿了,原野绿了,山陵绿了……河流绿了,都绿了。学生进一步理解“绿遍山原”的意思了。借助图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把“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的意境巧妙串联,变抽象为具象。“批文入情”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多诵读、多注释、抓诗眼、想画面”的学法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生发散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紧接着放手,让学生品味三、四句。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使学生不断地巩固强化,帮助学生掌握规簦形成阅读古诗的能力,也体会到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最后让学生再次诵读古诗,进入意境,身心融入地忘情地读,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把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读出来后背诵、默写,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才能与他们产生共鸣。

第四:这首诗虽学完,但意境未尽,所以我巧设“古今对照”的小练笔,让学生把对自然的感悟用现代文来抒写,对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的景美、人勤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古今表达的对照,再次使学生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语文学科的回归。在作业布置上,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