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春节手抄报内容简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传统文化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华民族的“魂”之所在。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忽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因材施教,研发校本教材
习作教学之难,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没有东西可写,提起笔来“无话可说”,这归根结底是一个缺乏素材的问题。我们祖国有着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厚的底蕴,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祖国,如果我们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习作资源”,怎么不能丰富学生习作素材,让他们有话可说呢?为此,应当开发校本教学,并放到图书馆、阅览室、开放书吧、班级图书角等地方,让学生随时阅读,丰富他们的习作素材。
1.“传统文学”。这是传统文化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即,经典诵读。我们从古代诗词、笠翁对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传统经典文库中节取部分内容,按类编写,适时更新。如,经典古诗词就可以按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进行编排,把同一季节的归为一类;也可以按自然风光分类,或者把描写花卉的归为一类,或者把描写鸟、兽、虫、鱼的归为一类,或者把描写山水风光的归为一类;还可以按哲理分类,按爱国情感分类,按诗人作者分类,按节日文化分类等。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感受传统文化,滋养心灵。
2.“传统节日”。这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把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按时间顺序进行编排。每个节日又分别从名称、来源、习俗、相关古诗、人物故事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编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相对比较固定,便于长期阅读。
3.“传统美德”。这是精神之根、民族之本,是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我们从“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着手,按“爱国”、“明志”、“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等板块进行编写,适当插入一些名人小故事、美德名言、儿歌童谣等相关内容。在美德中感悟,在传统中熏陶。
4.“传统艺术”。这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琴、棋、书、画,有中国戏剧、中华武术、古代建筑,更有剪纸、风筝、刺绣、泥塑、木偶、皮影、雕刻、陶瓷等民间艺术。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采用儿童化的语言,适合学生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欣赏民间艺术,在感悟中体会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上这些,虽然不能涵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但是,通过长期、认真地阅读,学生吸取了丰富的营养,积累了宝贵的习作素材。写起作文来一定可以做到有话可话,一定可以做到水到渠成,文思如泉。神来之笔,将在学生的笔下流淌。
二、创造氛围,激发习作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爱玩是学生的天性,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促进全面发展,还可以更好地激发习作兴趣。他们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印象特别深刻,写起文章来感情特别真实。为此,我们学校经常结合传统文化,分板块、有主题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先体验后写作,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表达的强烈欲望。
如,学校以“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组织学生到爱国基地,以“说美德――唱美德――议美德――玩童谣”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表演,集体合唱;小组舞蹈,快板展示;经典诵读,童谣玩转。活动形式多样,意义深刻。而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教师及时总结、指导,提供一些合适的范文,结合参加活动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把活动的过程写下来。这样“落地”式的习作练习,无疑给学生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此外,每个学期必须开展的经典诵读比赛,有传统节日等各种主题的手抄报比赛,有寻访红色足迹传统文化活动,在践行传统文化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三、开设说话课堂,提高习作表达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虽然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习作时却无话可写、无从下笔。这是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的锻炼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习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习作时,让学生整理思路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为此,我们在二年级每周开设一节说话课(即口头作文课),除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表达、续编改编故事、讲述复述故事等口头语言能力的训练外,还让学生讲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上听来、看来的大事趣事和身边的好人好事,有时结合习作教学进行复述或续编课文。学生说过后,我鼓励他们写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以降低习作的难度。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比较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