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术研讨会主持

学术研讨会主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术研讨会主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术研讨会主持

学术研讨会主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唐律研读会”;高明士;法学

在台湾地区,各类读书会异彩纷呈,活跃在台湾的各个角落。在众多形式的读书会中,发源于台湾大学的“唐律研读会”尤其引人注目。笔者利用在台研修期间,曾对它作了一点调查和考察,现呈奉于大家面前,以求有所裨益。

一、“唐律研读会”的历史概况

“唐律研读会”是从日本引进的一种读书方式。据召集人高明士教授介绍,这种读书方式本来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读书方式,但我们后人逐渐淡忘了这种读书方式。该研读会开始于1994年,1994至1996年是基础研究阶段,主要依个人兴趣与专长,先逐条逐字解读唐律部分条文,并以史学的观点,探讨中华法系的沿革演进,也析论既有的学术著作。1997年度研读工作暂停,各会员根据自己的研习心得,撰写可发表之研究报告,以展现并反省三年来的研讨成果。自1998学年度开始,该研读会改变过去只依个人兴趣条文解读方式,而由具有总则性质的《唐律疏议・名例律》开始,依序解读,持续至今。十余年来,唐律研读会已经陆续解读完毕唐律277条,超过唐律全部条文(502条)的二分之一。

二、“唐律研读会”的组织和成员

“唐律研读会”由台湾大学历史学系高明士教授担任召集人,联合台大、政大、师大、文大等校历史系与法律系师生进行研读,成员包含史学界、法学界教授、研究生以及大学部学生。我们从下表主要成员简介一览中可以看出这种学科的结合,从而为我们的跨学科联合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凡欲参加“唐律研读会”的专家学者或者学生,均采取自愿方式,不用交付任何会费。在每次研读会举行时,与会者需要在签到表上填写自己的名字。所以,“唐律研读会”是一个开放型读书会,允许外界自由地参加。

三、“唐律研读会”性质与目标

“唐律研读会”实质上是一种个人自由阅读与集体交流阅读体验相结合的读书形式。每次大家选择《唐律疏议》中相同的条文,自行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定期举行的研读会上彼此交流阅读体会,并鼓励和允许不同观点相互争论。其目标是:提振法制史研究风气;发扬基础研究精神;探讨以唐律为中心之历史问题,尤重唐律对其后历史的影响;历史学者与法律学者就法制史课题进行科际整合;建立以唐律为中心的中国法制史网络讨论群。

四、“唐律研读会”的活动形式

“唐律研读会”有多种活动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

(1)自行阅读。会员自行读完选定的《唐律疏议》中的有关条文,并以书面形式准备好阅读心得或报告。

(2)研读会。这是“唐律研读会”活动的主要形式,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一般在”国科会人文学研究中心会议室”进行。座谈由召集人主持,记录员记录研读内容。会员在会上畅谈各自的心得体会或对所阅的条文发表评论。

(3)学术研讨会。迄今为止,该研读会共举办过五次学术研讨会,会议时间和内容分别是:第一次在1998年3月至5月间,该会成员借论文研讨会,报告各自研究成果;第二次是2001年7月19日―20日,举行“唐律研读会第一次成果发表会”,除了研读会的成员外,还邀请多位海内外专研唐律与法制史的学人共同参与研讨;第三次是2004年5月22-23日,举办“东亚教育与法制研究的新视野”研讨会;第四次和第五次是2005年度,于4月29日举办“东亚传统家庭教育与家内秩序国际研讨会──教育与法制的探讨之一”,于6月2―3日举办“传统东亚的家礼与国法国际研讨会──教育与法制的探讨之二”。

(4)固化有关成果。自1994至2006学年度为止,“唐律研读会”已经召开逾105次研读会,其中申报”教育部顾问室”的研读成果报告书计有九本,申报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的研读成果报告书有一本,向“国科会人文学研究中心”申报者有三本;公开出版《唐律与国家社会研究》、《唐代身分法制研究──以唐律名例律为中心》、《东亚传统教育与法制研究(一)教育与政治社会》、《东亚传统教育与法制研究(二)唐律诸问题》、《东亚传统家礼、教育与国法(一)家族、教育与国法》、《东亚传统家礼、教育与国法(二)家内秩序与国法》等六部专书;有6位博士研究生以唐律研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这六篇博士论文均陆续由五南书局出版,作为《中国法制史丛书》(据介绍,北京大学出版社亦已同意将《中国法制史丛书》出版简体版)。

五、“唐律研读会”的经费来源

“唐律研读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和有关单位或个人资助。1994年研读会在“教育部顾问室”资助下创立,后来由“国科会”资助继续读书活动。有关单位或个人的资助主要限于学术研讨会和出版成果,比如《唐律与国家社会研究》系由“洪瑞先生学术著作奖助出版委员会”奖助出版;第三次学术研讨会系由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及玄奘大学资助下举办;而第四、五次学术研讨会均由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资助举办。

六、结语

“唐律研读会”的累积成果,目前已经受到中国大陆地区、日本、韩国等学界的瞩目。它倡导的撰写法制史论文范围,已由研究生下移至大学部学生,成员涵盖三个世代。笔者相信这不仅对法制史研究作出贡献,同时对于提掖后进,培养扎实学风,提振研究风气,必定会有所裨益。

学术研讨会主持范文第2篇

关键词:首届传统音乐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述评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2.03.022 

作者简介:颜婷婷(1981~),女,西南大学音乐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重庆 400700)。

收稿日期:2012-04-05

2011年11月,全国“首届传统音乐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召开。这次研讨会由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宗教音乐研究所主办,长江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加盟协办,历时3天的学术交流,云集了全国各地高校及文化艺术研究单位的学者180余人携文8 5篇参加。研讨会共分为3个专家讲座、6场专题报告和论文宣讲3个板块,现将专题报告的内容综述如下。

传统承在当下,使命亘古不变;传承承载历史,唯有大任肩担。专题报告从不同视角对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发展、保存、传承等情况作了陈述;专家们细心专研、代表们认真听取,次次精彩,场场爆满。

一、研讨学科建设:民族音乐学是

研究音乐的学问

自美国学者梅里亚姆在1964年提出“音乐人类学”,随后音乐人类学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对中国同类学科建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在相关学科界定上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困惑和疑问。在此次研讨会上杭州师范大学的杜亚雄教授作了题为《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的分支学科》的专题报告。其实早在1984和1986他就提出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目的》、《有关民族音乐学的几个问题》等相关讨论。此会他再次清晰地界定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性质。

杜教授在报告中开始便提问“音乐学”是研究什么的学问?他认为最简单的回答即“音乐学是研究音乐的学问”。如果只把“目光投向人”而不投向“音乐”,就不是“音乐学”,而是“人类学”。如果只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不把“音乐”当成“音乐”加以研究,那也不是“音乐学”而是“文化学”。民族音乐学如果只研究“文化”和“人”,也就再不是音乐学的分支学科,而会变成某些美国民族音乐学专家所说的“eth-no-musicology”,意为“民族无音乐学”。他举例分析进入21世纪我国民族音乐学界同样出现“去音乐化”的现象,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中国民族音乐界整体音乐水平的降低;二是脱离我国实际情况,盲目引进国外理论,接受误导。最后杜教授十分明确地对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性质进行了界定:“民族音乐学”作为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从民族学的角度研究音乐的学问。“音乐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音乐理解人类的行为。“音乐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研究范围相同,方法近似,但因其研究的目的不同,并不是同一学科。如果由民族音乐学家用“民族无音乐学”的方式,越俎代庖地去搞“音乐人类学”,这个学科一定建立不好,也不可能在我国得到健康发展。

随后代表们对杜教授的报告议论纷纷,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扬州大学杨殿斛教授对杜教授的观点提出异议,他认为音乐就是文化,但杜教授当场也对杨将音乐等同于一般文化的观点进行了激烈的反驳,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国外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的引入对我国传统音乐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引发了持续30年的概念和学科属性之争,已波及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发展的道路问题。从逻辑上看,每一个概念都有它自己涵盖的范围,并以此与其他概念相区别。如果某个概念和另一个概念的范围已经没有区别,这一概念在实际上已经可以被另一概念所取代而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说“音乐是文化”可以理解,如果把“音乐”和“文化”之间画上等号,根本不合逻辑。从科学上看,一门学科也是如此,每一个独立的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目的、范围、角度以及方法。如果一个学科完全采取另一学科的研究范围、角度和方法,其研究目的也和另一个学科没有区别,那这一学科也已经被另一个学科所取代,没有必要存在。因此,民族音乐学是研究音乐的学问,无论引用任何方法去研究音乐,重视音乐本体研究,毋庸置疑!

二、追本传承溯源:云南三弦音乐简述

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云南南亚语系诸族传统器乐民俗当展状况的考察与研究》阐述了器乐民俗考察在认识民族性、地方婚俗和追溯历史上的意义,并详述了佤族小三弦、布朗族牛腿琴和德昂族马腿琴弹奏的“串姑娘调”在乐舞民俗中运用的状况及音乐特色,表明该类乐曲向艺术化及通俗化方向的发展。

学术研讨会主持范文第3篇

 

一年来,该同志以学习党的十精神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重点,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提高了践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自觉性。现将该同志2012年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业绩

(一)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做好民俗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坚持常年面向社会免费开放,2012年参观人数18万人次。先后接待文化部非遗司、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省民俗学会、省史志、省电视台等单位领导的考察和参观。为省民俗学会、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山东工艺美院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提供了学术研究方面的支持。请山东工艺美院张从军教授帮助编写《***民俗展陈列方案》,做好改陈的准备工作。

(二)认真做好古船保护与修复工作。协调***文物保护中心派员来***启动古船保护修复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工作,古船主体修复工作已基本完成。邀请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和中国船史研学会专家、考古专家参加 “***古船保护修复工作中期评审会”,与会专家对中期保护修复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后期保护修复工作提出了复原式修复的意见。预计2013年4月份古船保护修复任务可全部完成。

(三)参与定陶汉墓保护工作。根据局领导的安排,参与了定陶汉墓的保护工作。参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秦俑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就定陶汉墓保护方案以及子方案的编制和研究工作。参与了定陶汉墓出土文物保护工作。帮助定陶县文物局修改请示、纪要、汇报材料23份。配合省、市局而做好定陶王陵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争取工作。

二、科研工作情况

(一) 4月份参加中国民俗学会在金门组织的“2012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宣读了论文《谈鲁绵织造技艺的传承与开发利用》。

(二)9月份参加省博物馆学会在济南举办的“石椁画像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宣读了论文《成武出土汉画像石的调查与研究》。

(三)10月份参加省民俗学会成立25周年学术研讨会, 并在会议上宣读了论文《***民俗博物馆民俗文物征集与保护工作的思考》。

(四)12月份撰写了《***民俗博物馆民俗展改陈大纲》。

(五)古船保护修复与研究工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国内最著名的船史研究专家认为:***古船修复工作“认真、细致、有据、求实”,复原施工工艺具有创造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是国内出士古船修复复原的典范。

三、2013年主要工作打算

(一)搞好《***民俗展》改陈工作。目前山东工艺美院张从军教授正在主持编写《***民俗展改陈方案》和陈列艺术设计工作,争取四月份牡丹花会期间改陈后的《***民俗展》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

(二)搞好民俗文物征集工作。为配合《***民俗展》改陈工作亟待征集一批民俗文物,以适应改陈工作的需要。

(三)建立健全***民俗博物馆馆藏民俗文物档案。

(四)做好古沉船脱水保护工作。四月份召开一次古船修复工作验收评审会。

(五)配合定陶县人民政府,做好定陶汉墓保护方案的编制和出土文物保护工作。

                    ***民俗博物馆

学术研讨会主持范文第4篇

高校社科学报“品牌栏目”如何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其发展中普遍遇到的最大难题,但若能在作者群、研究机构、运作方式、编辑、学术研讨的常态化等方面加大思考和实践的力度,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高校社科学报也能与时俱进地汇入国家战略和时代主潮之中,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当代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

高校社科学报 品牌栏目 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与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近年来相继评选出一批“名栏”“特色栏目”和“优秀栏目”等品牌栏目。这些已获得社会认同并产生广泛学术影响的品牌栏目如何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高校社科学报普遍遇到的最大难题,也是影响其发展壮大的最大瓶颈。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既是当代社会改革发展的时代主题,同样也是高校社科学报及其品牌栏目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构建高端化和国际化的作者群

众所周知,学术质量是学报及其品牌栏目的核心价值与学术生命之所在,而学术质量取决于所刊论文的质量,论文质量又来自作者的水平。因此,围绕品牌栏目形成相对稳定的高端化和国际化的作者群就十分重要。因为一个栏目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长久立足于学界的关键在于作者的学养以及由此而来的稿件质量。

一方面,要广开门路吸纳海内外知名学者的优质稿件,这是栏目保持学术生命强力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要不断发掘青年才俊的新说力作,这是栏目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两个方面是许多学报努力的方向,例如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的“殷商文化研究”栏目,自1984年创立至2011年的20多年里发文547篇,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成为其稳定的作者群。这些作者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著名甲骨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资源环境”栏目的作者群,包括100多位中外著名学者,其中有国务院总理、工程院院士刘洪亮、生态经济学家王松霈、环境经济学家潘家华、环境法学家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家汪劲、美国自然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王立德等。这些著名学者覆盖了环境资源法领域近90%的高端作者。而整个作者队伍则涵盖了“20后”到“80后”不同年龄段,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的“孔子・儒学・齐鲁文化研究”栏目,1984年创设至今发文903篇,作者中的海内外著名专家有张岱年、任继愈等几十位以及他们培养扶持的学术新人如当年的李申、李炳海、杨国荣等年轻学人,如今都已成为孔子、儒学和齐鲁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不少已是教授、博导或知名专家。栏目与作者群之间应该形成这样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栏目办得好影响大就会吸引有影响力的名流大家,而高端作者群又反过来提高栏目的影响力,二者互动可以最大化地实现学报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在作者群的建构方面,社科学报要具有开放的胸襟和全球的气度,努力做到名流与新锐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国内与国外结合。这样,栏目就能保持长期性和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吸引作者将高质量的论文投给某家学报的某个“品牌栏目”?学报界必须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优惠措施。其一,建立优稿优酬机制。虽然真正的学者追求的是学术境界,但优厚的稿酬毕竟是对其学问的社会价值的认可,对其或多或少地会有些潜在的吸引力,这样,能最大限度调动作者投稿的积极性。因为做学问着实不容易,其中甘苦味,得失唯自知。江西财经大学《当代财经》的“理论经济”栏目的名优稿件的稿酬是1000-2000元;《闽江学院学报》的“闽文化研究”栏目的特稿特酬最高是3000元;《郑州大学学报》的“美学・环境美学”栏目面向国内外征集10篇左右对环境美学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的重要稿件,每篇稿酬5000元。其二,设立论文评奖制度。如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设立“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优秀论文奖”,重奖有学术创建和贡献的优秀论文;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拟设立年度学术论文奖,对孔子儒学齐鲁文化研究的优秀论文予以奖励。其三,实施栏目名家主持人制。为了高起点和高质量,许多社科学报的品牌栏目都设有主持人,均为著名学者。名家主持人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其在学界较为丰富的资源、人脉和关系,吸纳优秀稿件,确保栏目学术研究的深入和可持续性运作。其四,建立“栏目核心作者信息库”。信息库的建立,有益于及时跟踪学者们的研究课题,把握学界最新发展动态。

二、依托优势学科与研究机构

品牌栏目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向校外、省外、国外寻求优秀稿件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立足本校的学科资源和学术资源,做到“向外”延伸与“向内”挖潜相结合。每所大学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及其相关研究机构,学报栏目的设置一定要依托本校的这些学科资源优势、学科研究优势与研究队伍资源优势,这是栏目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和强力保障。

华南师大拥有教育学、心理学两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点,有心理学和教育技术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心理学有一个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学/心理学论坛”栏目秉承“学术性、权威性、应用性”的办栏宗旨,紧紧依靠学校的强势学科。东南大学“艺术学”是其特色专业,目前是唯一的艺术学国家重点学科,《东南大学学报》“艺术学研究”栏目,也是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研究机构。这些大学的优势学科、研究基地、创新平台等,是其学报品牌栏目发展壮大的坚实后盾。

品牌栏目与优势学科要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否则品牌栏目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问题化与专题化的运作方式

品牌栏目若想不断做大做强,一定要采取并坚持“专题化”和“问题化”的操作方式,即在问题意识的统领下,突出组稿的主题和重点,每期要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或重点,形成专题特征,切忌如有些学报栏目的杂芜、散乱,处于低层的自然和自发状态。

清华大学《装饰》的“特别策划”栏目在这一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装饰》的办刊宗旨是“立足当代,关注本土”。其“特别策划”栏目不以学科分类为标志,而以问题和专题为主导,从2007年第4期至2011年第12期,共推出57个热点话题,特色鲜明。诸如设计伦理、中国制造、奥运设计、国家形象、哥特艺术、看世博、厨房的变迁、何为奢侈、玻璃青年、青瓷今生、城市细节等专题策划,跟踪热点,提出问题,影响很大。

当然,专题化与问题化选题获得稿件的时间周期长,组稿难度大,但相应的学术价值也大,影响力也大,因为它会产生强大的“集束效应”。社科学报品牌栏目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而专题化与问题化的运作方式无疑会提高学报的整体质量和学术水平,实现“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高校社科学报质量高低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则来自编辑主体的水平。可以说,编辑的文化意识、主体意识与综合业务能力是决定学报质量的关键。因此,培养和塑造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综合业务素质的“文化学术型”编辑队伍,是社科学报发展的主要任务和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名刊要有名栏,名栏要有名编,而“名编”起码应该是“学术型”专家与“文化型”杂家的结合。

一方面,编辑一定要努力成为社会科学某一领域的“学术型”专家,并对该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和研究经验;另一方面,编辑还要尽可能成为博览群书的“文化型”杂家。今日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和文化知识的喷发时期,每天都有大量新的文化信息挑战知识者的阅读盲区。因此,编辑要立足东方、放眼世界,不但要具有传统的文化知识,也要及时吸纳相对新兴的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占领学术高地,凸显主体意识,引领学术方向,才能慧眼识珠,发现并刊登有价值的高质量社科学术论文,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品位。

五、学术研讨与文集出版的常态化

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主旨在于加强高校社科学报专业化建设,突出高校社科学报的品牌效应,带动高校社科学报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此,全国高校社科学报都积极朝着“名栏”方向努力,纷纷采取切实可行的方略,成效显著。其中,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出版栏目文集便是常见的举措。但学术研讨和出版文集不能带有非学术性的功利目的,并且要做到常态化。

一些社科学报围绕各自的品牌栏目积极筹划,主办、联办或协办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推动品牌栏目的持久建设。譬如《齐鲁学刊》为使“孔子・儒学・齐鲁文化研究”栏目可持续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常与其他学术团体联办研讨会,如1989年的“孔子儒学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1995年的“儒家伦理与21世纪社会道德”讨论会;2006年的“儒学与现代化问题”、“儒学与实学”国际研讨会。学术会议不仅能扩大栏目的国内外影响力,还可以为栏目提供优质稿源。

除了举办学术会议,一些社科学报还对其品牌栏目刊发的论文进行精选,予以出版。例如《滨州学院学报》编选“孙子研究”栏目的文章,出版了《名家论孔子》《兵法经营学纵论》两书;《闽江学院学报》将其名栏“闽文化研究”精编为《闽文化的前史今声》《闽文化的人文解读》《闽文化的历史思辨》三书。这些专题}生质的学术文集,集中为研究者提供本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与信息。如果说围绕“栏目”举办研讨会,可以不断激发研究活力,把握最新学术动态,那么出版文集可以延伸品牌栏目的学术影响力,使其社会价值最大化。

学术研讨会主持范文第5篇

本刊讯 由江苏省书法家协会、苏州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昆山市委宣传部主办,苏州市书法家协会、昆山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昆山市文广新局、昆仑堂美术馆等承办的“意与古会一一陆家衡望七书法展”暨作品集首发式3月11日下午在苏州美术馆隆重举行。来自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四川、广东等地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及书法爱好者5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充分肯定陆家衡先生的书艺、书品、人品。

“意与古会――陆家衡望七书法展”展出的作品均为作者近年来的新作,共70件。以隶、行书为主,融古开今,彰显时代特色。

陆家衡,字持平,1947年生,江苏昆山人。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沧浪书社社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艺术指导委员副主任、昆仑堂美术馆名誉馆长。其书法以隶、行书见长,隶书气息高古,行书古雅淡定,在书坛独具一格。1987年获《书法》杂志“当代中青年书苑撷英”37名优秀作者之一,先后获第五届、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第四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获首届、第二届全国楹联书法展银奖。作曾获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德艺双馨”会员、江苏省文联“德艺双馨”会员提名、苏州市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苏州市“五个一”工程奖、苏州市文学艺术奖、昆山市文学艺术特别奖等。出版有《陆家衡书法作品集》《中国画款题类编》、《玉峰翰墨志》《中国书法家精品集・陆家衡》(河北教育出版社)等。

展览当天还举行了“意与古会――陆家衡望七书法展”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伟林主持。来自各地的书法美术界人士对陆家衡先生的书艺、书品、人品及当代价值展开了深刻的研讨。展览期间,苏州美术馆特邀陆家衡先生为广大市民和书法爱好者主讲“意与古会――书法创作如是观”的公益讲座。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意与古会一陆家衡望七书法展”于3月16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