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明哲保身

明哲保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明哲保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明哲保身范文第1篇

只是,很多时候,人的行为究竟是明哲保身,还是懦弱呢?这二者之间,界限究竟是什么。琢磨着,却说不出来。

很多情况下,虽然自己只是个没什么能力的学生,却也有着在怒极时想要强出头的念头,只是碍于太多看得见,看不见的原因,压了下来。

且不说是在什么受欺的时候,就连争荣夺誉的时候,自己都差劲极了。依稀记得,刚开学那一阵儿,竞选班委,自己的心里明明是热切地渴盼着,可就是站不起来,好像腿脚不听使唤似的,心里的另一个声音重复地大声地回荡在我的心里:“万一被人家认为是沽名钓誉怎么办,万一自己无法胜任怎么办,万一被人嘲笑怎么办?”一连串的质疑使我终于没有站起。事后,我又后悔起来,原来我是一个懦弱的人。不自信。

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群人在打架,仔细一看,是一群人在打一个人,那个人被一群人围着,双手抱着头,蹲在地上。我心里的一股无名火一下子蹿上来,下意识地想去制止,可事实上我只是站在原地,看他们继续打,然后又看着他们离开。任由事情发生,结束。就算过去又能怎样,那是一群身材高大,面色骄横的人,我一样什么都做不了,何况不知事情原委,何必自找麻烦,倒不如远远地站在一旁,只是静静地做个旁观者,起码给那受欺的人留最后的自尊。

只做旁观者,由最初的心有不安,时间久了,便也麻木了,只觉得理所当然了。“各扫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成为了很久一段时间里,我做事的方式。也许明哲保身不是最好的,却是理智的。

可能明哲保身与懦弱的界限,是对待自己与对待别人的不同。

今天,不知怎的,又想起了这些事,突然间觉得自己也变得很可怕,一颗没有温度的心,一身没有温度的血液,看到不平之事,也漠然对待,我竟成了一个“冷血动物”!

懦弱尚且是个人问题,而明哲保身的,却不止一个,想想当时同我一样躲在远处做看客的,有多少呢,这是更可怕的。

明哲保身范文第2篇

义乌小升初报名时间大概在6月16日至6月18日。市区小学毕业生、跨区报名的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名的方式不太一样。

报名要带什么:

1、所送材料的目录(一页纸);

2、素质报告书复印件(只须复印5~6年级的每一页);

3、5~6年级期间的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由高到低顺序);

4、特长生(体育、艺术、科技、棋类)相关证书复印件;

5、一寸近期证件照片一张。

6、学生需提供户口簿复印件。

报名方式:

(一)市区小学毕业生报名。市区小学毕业生报名由各毕业学校在各区报名点集体报名。

(二)跨区报名者,在毕业学校填写《就近入学报名登记表》,经毕业学校、所在区中招办和接收区中招办签署意见后办理报名手续。

(三)调郑干部、职工随迁子女和在外地借读的有本市常住户口的小学毕业生,由本人或家长携带有关证件直接到家庭住址所在区报名点报名。

明哲保身范文第3篇

我是邢台市逸夫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学生毛子琪——一个快乐的女孩。

我喜欢学习,在学习中我能感觉到成功的快乐。聪明的妈妈从不逼我学习,她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数学时她会让小白兔困在迷宫里,解救的钥匙就是那几道数学题。小兔子救出来了妈妈会陪我一起跳跃欢呼。然后那些调皮可爱的数字成了我的好朋友,它们陪我打开了一把把迷宫巨锁,赢得了一座座成功的奖杯:在学校我数学成绩每年都是年级前十名;四年级时参加“宏志杯”小学生素质大赛初赛决赛数学均获一等奖;参加河北省第四届中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与创新竞赛获小学组优秀奖……陪我走上领奖台的是我那些可爱的数字朋友。

我从来不会止步不前,记得四年级时参加“宏志杯”小学生素质大赛,决赛时我的语文只得了二等奖,我很沮丧,可喜欢足球的爸爸说:“下一个进球才是最好的。”我知道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的努力只为了下次的更好。于是,看散文我学会了积累精美句子,让它变成我的语言;福尔摩斯让我学回了观察蛛丝马迹,周密的思考;安徒生格林兄弟让我的心柔软,爱上世间的一切……随着我对文学的喜爱,贴在墙上的奖状透露了我一路走来的足迹:在校我语文成绩每年都是年级前十名;五年级参加“为学杯”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初赛三等奖决赛二等奖;六年级再次参加“为学杯”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初赛就获得了一等奖,决赛尚未进行。但是我坚信——我一直走在前进的路上!

明哲保身范文第4篇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阅读《史记》更会让你受益匪浅 。它不仅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更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是做秉笔直书的太史呢,还是做趋炎附势,明哲保身的大臣?

历史是一面镜子,崔杼弑君的故事之所以被人们记住,更多的是因为那三位耿直不屈的太史。他们敢说真话,不畏惧外界压力,以生命捍卫真理。而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之所以也被人们记住,不仅因为赵高颠倒黑白,,利用阴谋打击不服从自己的人,还有那些畏惧权势,趋炎附势,明哲保身的大臣的所作所为。这一正一反两个故事,使三位太史永垂青史。所以,坚持真理的人是伟大的。司马迁做到了,他撰写的《史记》“不虚美,不隐恶”,为后世所颂扬。

曾有一名教授给刚入学的新生出了一道测试题:1+1=?,学生们一阵大笑之后想:这么简单的题,连三岁小孩都会,看来其中必有其他深意。于是有85%的同学竞没有给出答案,5%的同学回答是“3”,至于剩下10%的同学,答案五花八门。教授公布了最后答案:“2!”在学生们面面相觑之后,教授意味深长地说:“1+1=2,这是一个不变的真理,不能、也不会因为外界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如果1+1分明是等于2,那么,就应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敢于坚持真理。这就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

我是一名中华小记者,在近一个月的培训中,留给我一个深深的思考,“怎样做好一名中华小记者?”

那就是做坚持真理的人。

明哲保身范文第5篇

【关键词】《渔父》形象 解读

笔者在今年参加的一个市级评优课的课堂上发现了一个现象:所选的文章是苏教版必修五的《渔父》,在探讨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时,学生并没有像教师预设的那样被屈原的人格所打动,而是几乎一边倒地选择了站在渔父这一边。这一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学生的思想也许是稚嫩的,但学生的选择也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渔父这一形象与现代的价值观念是否有某种契合之处?对渔父这一人物形象传统的解读,习惯性的定位是否真的准确、全面?

《渔父》采用问答体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段十分精彩的对话,表现了两种看似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教师在处理这篇文章时也很乐于对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探讨,在对渔父形象的定位上授课教师往往会用这样的话语对渔父定位:渔父是一位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明哲保身、与世无争、超然世外的隐者。教师这样解读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在原文中,渔父在与屈原对话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淈其泥而扬其波”不就是说要随波逐流吗?而“与世推移”正是随遇而安的体现。渔父主张“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正是为了在浑浊的社会里明哲保身。在文章的结尾渔父又唱着歌走了,这样一个人当然是一个与世无争、超然世外的隐者了。咋一看,合情合理,有根有据,细想来,却发现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这是对原文的误读。这段话是渔父对屈原的劝慰之语,是渔父为内心痛苦不堪的屈原设想的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并不是渔父自己人生价值观的宣言。也许有人会说言为心声,渔父这么说当然可以据此推断他是这么想的了。但是古人言听其言观其行。在文中,渔父自己并没有真的随波逐流,而是潇洒地“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渔父的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只能说明他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对策。无论沧浪之水的清浊与否,渔父的选择都是清洗自己,只是洗的帽子还是脚的区别,而不是同流合污。在这里要说明的是随波逐流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随波逐流”词条: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飘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显而易见,渔父绝不是没有主见的人,他对现实和人生有很透彻的理解。

其次是对教材编者意图的误解。编者将《渔父》选录入“直面人生”专题“生存选择”板块。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本专题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学生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很多教者正是基于对专题和目标的误读,就认为编者这样的编排是有倾向性的,屈原是积极面对人生,负责任的典型,而渔父则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代表。这样一来随波逐流、明哲保身等带有负面色彩的词语就被用来给渔父定位了。事实上编者的安排只是提供一个范本,具体如何解读还要靠教者自己。解读人物形象首先要从文本本身出发,而不是凭主观臆断。直面人生,正视苦难,我们的选择可以是多元化的,也是苏教版教材一向主张的,这也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要求。

此外,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影响了我们对渔父形象的正确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中,把自我的小生命看作是民族大生命的一环,在价值观上主张舍小取大,舍生取义。而儒家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主张千百年来深入人心。屈原正是这么做的,所以我们情感上就倾向于他,对于一切反对他的人和主张都会在潜意识中去选择批判。对于渔父的飘然而逝我们在情感上是不能接受的,因而评价上有失偏颇也就顺理成章了。

那么,在新的时代,在现代观念的观照下,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渔父其人?如何较为恰当、全面地解读渔父这一人物形象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定位。

一、渔父是对社会现实有透彻认识,对人生有准确定位的隐者

渔父是一位隐者是无可争议的,但他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者。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隐者的形象,有主动追求山水田园之乐而隐的,有生活中四处碰壁而不得不隐的,有假隐以求走终南捷径的,有真隐毫不关心社会现实的。渔父和他们不同。他对社会现实有很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准确的定位,那就是与世推移,自觉地、主动地随着世事的变化而改变自己,不是被迫,也不是无意识。而这种改变又不是无原则的,这从他的渔父歌中能够看出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随着沧浪之水的清浊改变自己的行为,但底线是让自己清白,决不同流合污。这一点和当今社会人们所赞同的生活自主、多元化选择和坚持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是相吻合的。

二、渔父是既明白死的意义更懂得生存的价值并具有抗争精神的智者

屈原“宁赴湘流”,渔父“莞尔而笑”。这一笑不是傻笑,也不是嘲笑,而是大彻大悟的智者一笑。死亡的意义渔父是明白的,但他更明白生存的价值。一旦“沧浪之水清兮”,英雄又会有用武之地了。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是可贵的,而且只有一次,怎能轻易去死?面对黑白颠倒、谗谄蔽明的黑暗的社会,屈原慷概赴死,是一种激烈的抗争,但难免让人感到痛心,可惜了他的满腹才华,可惜了他的赤胆忠心。倒是渔父,高蹈遁世,既保持了自己高洁的品质,又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正是智者的抗争,不苟活,也不过激;明大义,却不愚忠。渔父的行为正符合现代人们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在课堂上学生们更加喜欢渔父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渔父是待时而动并能积极投入生活、勇敢面对人生的勇者

很多人在解读渔父时会不自觉地把他和屈原对立起来,屈原是积极的,渔父是消极的;屈原是勇敢的,渔父是懦弱的,其实这种解读是很狭隘的。渔父和屈原是可以并存的,用现代流行的说法是和而不同,他们是与世俗相对立的两个美的化身。渔父看似消极的避世行为其实是待时而动的明智之举。渔父对屈原那一番看似与黑暗社会妥协的劝慰之词,何尝不可看作是他清高孤傲、愤世嫉俗的愤激时的反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屈原的死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是不屈的宣言。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死亡恰恰是对现实困境的一种逃离。相反,渔父珍惜生命,正视现实,在坚持最起码的道德底线的前提下顺势而行,待时而动,用世而立。这才是真正的勇者所为。很多时候,坚持操守的活着要比为一时慷慨赴死更需要勇气。在当今珍爱个体生命、更注重生命个体价值的时代,渔父这种待时而动并能积极投入生活、勇敢面对人生的态度也许更有意义。

相关期刊更多

陕西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教育厅

宜宾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

商务周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厦门经济特区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