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美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建筑美学;特征;建筑设计;结合要求;应用
1建筑美学的主要特征
建筑美学的表现形式比较具体,所以其具有的特征比较多:比如一块材料的色质、质感、形式能产生美感;结构形式也能产生美感;整体形式能产生美感;一个空间形态也能产生美感;有时立面构图能产生美感;有时一种构造也能产生美感;建筑的内部和外部都可以给人产生美感;最直接的表面形式是外部美感给人感觉,通过外部的观感可以看到建筑的整体风格、朝向,高度、周边环境等,通过外部往里面看,建筑内部的细节构造让人们的情感可以升华,对于住宅有种亲临家门的感觉。对于商业建筑而言,有一种享受的感觉,给人以自由、解放的感觉而产生美的。
2建筑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建筑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①建筑美学在建筑比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建筑比例与建筑美学息息相关,建筑物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都存在比例关系。恰当的比例会让人感受到建筑物协调、完美。通常呈现美感的建筑物,其中所有主要尺寸比例都相同。②建筑美学在建筑内部布局中的应用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布局分为规则布局和不规则布局,规则布局序列设计不仅能呈现出明确、爽直和庄重的建筑设计空间。同时,能促进和凸显建筑风格,给人们建筑美感。而不规则的形式,让建筑设计显得灵动,充满活力,从而体现出房屋设计的风格和形式。不同功能的建筑运用不同的序列设计能给人们美感暗示,同时能促进生成协调统一的建筑氛围。建筑的结果是空间的形成,空间艺术的形成基于建筑结构的合理序列,建筑设计与美学的结合在内部布局上的体现上主要表现为使用功能序列和美学序列的完美结合,使用功能序列能保证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美学序列能保证房间布局上的美感,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要把握好建筑里单项元素,使其独特的排列组合,从而营造要求的美感。
3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结合要求的分析
(1)均衡性与稳定性要求。建筑设计中的均衡性,要求强调其均衡中心。建筑稳定性指建筑上下整体间存在的一种轻重关系,通常建筑上部分结构小,下部分结构大,那么这种由下往上逐层缩小的设计手法则极易获取稳定感。建筑的设计手法随时展而发展,使得底层架空设计的建筑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广泛,这类建筑结合例悬臂结构特性,采取粗糙的建筑材料及浓郁色彩,使得建筑底层质感、厚重感等大幅度增强,同样也能够达到稳定性效果。并且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由于受到个体量高低、大小以及材料质感、颜色深浅等各不相同,建筑所表现出来的轻重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材料粗糙、体量较大以及实体、色彩较暗的建筑,给人的感觉比较沉重;而材料光洁、体量较小且色彩明快、通透的建筑,就会给人轻快的感觉。因此要想建筑的设计有效结合美学,首先就应当使二者稳定与均衡的效果,这样才能体现出建筑的稳定,例如:老北京的四合院就是类似于此类稳定及均衡,这种四合院的正房为主房,其占地面积最大,高度最高;与住房对称的就是倒座,和正房相比较倒座占地面积较小,层高要低,这样就凸显了正房与厢房之间均衡性。(2)统一协调要求。主要表现为:①结构设计和美学统一协调的要求。建筑设计的首要目的需要满足建筑使用性能,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体现美学特征,也就是说不管采取何种建筑方式都必须使其结构与美感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站在结构美学设计的角度来看,部分结构处于重要位置,对建筑整体美感的影响较大,而部分结构对建筑整体的美学效果影响较小,所以房屋结构的美感设计应当要区别对待,有主次之分。因此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a.房屋的次要部位的设计应当从属于其主体部位;房屋的较低部位应当从属于其较高部位。b.房屋各细部构造形状需协调,达到统一和谐的效果,满足建筑美学要求。②色彩与美学统一协调的要求。建筑设计中的色彩巧妙运用及搭配能够使建筑从整体上看起来更和谐统一,利用色彩搭配是设计及美学互相统一协调的常用方法。首先应当为建筑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建筑的年代不同选择与之协调的建筑材料来装饰,进而达到整体、统一之效。近几年来,建筑材料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开发,各种颜色的建筑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当中,从而通过鲜艳、多样的色彩来烘托出建筑的美感。(3)序列性要求。建筑美学讲求空间与结构序列,如果需在建筑设计更好地体现美学的原理和特点,就必须体现美学的序列性。首先应该设置建筑的单元,使建筑整体能够得到完整而科学地划分,以功能和结构关系定义建筑的序列,以审美的角度使序列得到有效地结合,做到完美地统一。应该在建筑序列中明确开始和结束的位置,上一序列应该与下一序列做到有机衔接,每一序列都应该自然而平顺地开始,实现整个序列的艺术和美学风格,在序列的结尾处应该集中功能与艺术的精华,做到这个序列的完整,进一步体现建筑的美学特点和内涵。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的结合,能够将实体艺术与设计美学巧妙地融合。随着人们对自身居住的环境要求、建筑美感要求逐步提升,必须加强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的合理结合,从而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瑛.房屋建筑设计与美学的有机结合研究[J].门窗,2014(12).
[2]冯锐.探讨房屋建筑设计与美学的有机结合[J].科技资讯,2015(11).
建筑与钟表设计有着微妙的关系。早在机械钟表发明以前,早期的计时器都与各种建筑结合在一起,需要日光的照射计时,比如日晷等,晷盘被设计为圆形,就像当今腕表的表盘一般,因此圆形也成为钟表设计的初始形态。在建筑中,拱形设计总会给人延展、立体的感觉。巴洛克式大教堂的拱形穹顶,描绘了各种^物或故事情节,使人印象深刻,而它同样是腕表设计的源泉。
有人说:所谓时尚就是经典的不断循环往复。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钟表业,典雅的圆形设计也证明了经典与时尚的辨证关系。作为传统的圆形表壳,由于承载了钟表历史中太多的记忆,所以当我们想到腕表的时候,首先映射到脑中的模样还是圆圆的外形。早已成为圆形腕表典范之作的经典的小三针设计表盘印证了包豪斯美学的理念:实用简捷也是一种艺术,这一设计理念同样影响了当时的建筑,就拿位于北京东部以798为主的厂区为例,其建筑风格简练朴实,讲求功能,它们是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援建,具有东德著名包豪斯设计风格的建筑。而德国钟表品牌荣瀚宝星有一款以包豪斯艺术大师Max Bill为名的系列表款,外观设计风格极简,尤其是表盘出位的淋漓尽致,即便岁月更迭,也抹煞不掉那种线条所赋予的质感。
在浑圆的造型中最能够体现出点睛之笔的就是表壳外圈的设计。比如采用不同的线条――8边形、12边形等。另外,如果要使表壳的立体表现力更强,也可以在外圈上增加细密而且整齐的凹凸纹路。这样整只表看起来就会显得非常刚毅。美度表的“完美”系列的表盘设计则借鉴了世界建筑奇迹之一的罗马竞技场,表盘上刻度圈采用类似竞技场看台包厢的设计,每个“包厢”使用外高内低的隔板分开。一方面,与内圈的台阶状看台互相配合,构成一个气势磅礴的腕表“剧场”;另一方面,在视觉上产生由内往外渐渐延伸的效果,令人觉得整个腕表正面特别的宽广。
20世纪30年代,大部分瑞士的钟表厂家在表壳的造型方面寻求更大的突破,其中以长方形和酒桶形的设计居多,这主要是受到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的影响,而这种艺术风格的精神就是通过简捷的线条创造出反传统的典雅。当今带有“酒桶形”的款式有许多,但名士表推出的“Hampton City”系列,以16比9的特阔银幕表面,透视出大都会的时代节拍与生活态度,这个表款的设计灵感沿自最现代化的建筑艺术意念,优雅的拱形线条自然而流畅。真利时的“Grande Port-Royal Open”不仅具有大尺寸的长方形表壳,而且在表盘上开设了_一个长方形的小视窗,将“ElPrimero”计时码表的机芯部分机构表现出来,在表盘上还描绘出如建筑物玻璃帷幕般的棋盘状纹路,又不禁流露典雅奢华的舒畅感受。其实,这款表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都市中沟通城市脉络的铁桥、丛林一般的摩天大楼,因此勾勒出直线和弧线交融的表身。
素以大胆设计闻名的卡地亚品牌,曾经推出名为“Tank Chinoise”的腕表,其表壳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的庙堂建筑,以上下对称的平行表框衬托出方形的表盘,有如向内敞开大门的门庭。来源于建筑的表款还有朗格表的“Arkade”系列,其表壳弧形设计来自于德国Dresden王室宫殿的拱廊线条。至于2009年宝格丽推出的“SotirioBulgari”系列,以手工镶嵌的刻度、剑形的镂空指针,以及巨大的罗马数字XII将硬朗的设计风格展露无遗,不禁令人联想到宝格丽风格的罗马起源。表盘多层次设计营造出微妙的光学效果,连同浮雕效果和弧线几何的巧妙运用,完美地映衬出拱形的设计主题,来源于意大利建筑中的典型造型元素。
【关键词】建筑美学;教学研究;实践
[Abstract] The course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courses. It is an important summary of art theory on designing practices, and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guide designing practices. Based on the quantity of 16 classes as an example, and according to the reference material,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teaching content which can be carried out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way of the course.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teaching research;practice
1.引言
当今我国的许多高校建筑学专业都开设了一系列建筑美学类相关课程,如东西方建筑史学、建筑赏析、建筑美学、建筑表现等。这些课程,有侧重于美学理论研究的,如建筑美学史,也有重视实践操作的,如建筑表现。美学类课程的积极开设,是提高学生专业美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专业设计实践与美学艺术的相互交融实现的重要途径。
《建筑美学》是建筑美学类相关课程组成部分之一,课程性质是理论与设计实践并重。《建筑美学》课程何时开设,以五年制建筑学专业为例,一般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学习东西方建筑史理论知识,然后在中高年级阶段学习《建筑美学》,一方面深入消化中西方建筑史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建筑美学鉴赏、分析与设计能力,专项总结了重要建筑设计规律与手段,以理论指导学生建筑设计活动,提高创造水平与设计能力。
《建筑美学》的课时量,五年制建筑学本科专业该课程性质一般为选修课,课时量最少可为16学时,多至32学时不等。《建筑美学》课程的参考资料比较丰富,目前比较多用的教材,如曾坚编著的《建筑美学》、沈福煦编著的《建筑美学》,还可参考彭一刚的《建筑空间组合论》部分内容,另外侯幼彬编著的《中国建筑美学》,对于研究中国建筑美学有重要指导意义。
《建筑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受其课程性质与课时量多寡的影响,不同院校该课程的采用学时量或许不太一样,选取的资料也多样化,因而该课程的授课内容与形式没有固定的范本。本文以16学时量为例,根据前述参考资料,研究了《建筑美学》课程可编制的教学框架与总体内容,以及教学形式与考核模式,同时考虑以一定期限为实践阶段,以期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与结果反馈,逐步完善该课程教学体系,达到最佳效果。
2.教学内容与考核形式
2.1 教学内容
综述前文所述相关参考资料,结合16学时课时量要求以及教学进度安排,初步确定《建筑美学》课程相关教学内容框架以及章节,如下:
(1)第一部分 建筑美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
①建筑美学的起源与概念
②建筑美学的研究范畴
③建筑美学与其它美学的关系
(2)第二部分 建筑形式美规律
①建筑艺术美规律
②建筑形式美法则
(3)第三部分 西方建筑美学史纲
①西方古代建筑美学历程
②西方现代审美拓展
③西方当代审美变异
(4)第四部分简要阐述中国建筑美学特征
第一部分建筑美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是开篇首先必须要阐明的内容,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直入了解与内容框架的建构。这一部分可参考曾坚编著的与沈福煦编著的《建筑美学》部分内容,作一个简明而确切的建筑美学概念与研究范畴的阐述。对于本部分内容授课时间大约为1学时。内容如下:
首先介绍美学一词的起源,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提出,建筑美学的提出者则是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然后介绍建筑美学的定义,建筑美学直接关系到建筑学、美的艺术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关系到建筑美学研究内容的具体界定。建筑美学是建筑学与美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两者兼顾。
关于建筑美学的研究范畴,它包括建筑美的艺术哲学、建筑美的历史进程和建筑的审美心理等方面。建筑美的艺术哲学具体指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美的历史进程指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的审美心理学,则包括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方法等。
关于建筑美学与其它美学的关系,建筑美学是属于科技美学中的实用美学,和文艺美学、社会美学等相并存。建筑美学与门类美学有一定相关处,也有独特之处。
第二部分建筑形式美规律,沈福煦与曾坚编著的《建筑美学》以及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都有相关阐述,以此为参考。第一节建筑艺术美规律,参考沈福煦所著《建筑美学》下篇幅“建筑美学与建筑”内容进行讲解,主要包括造型、比例与尺度、轴线、虚实与层次、建筑形象的起止和交接、空间布局、建筑与色彩等七个章节。此部分内容授课学时大约为5学时。
第二节建筑形式美法则,参考曾坚著《建筑美学》与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讲述传统建筑美学理论即形式美法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简单几何形状求统一、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重复和再现、渗透和层次、空间序列等。这部分内容授课学时为4学时。
第三部分西方建筑美学史纲,参照陈志华所著《外国建筑史》、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与曾坚所著《建筑美学》,简要讲述西方由古代到近现代建筑美学发展历程。以低年级阶段外国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知识为基础,本部分内容简要阐述西方建筑美发展历程,并重点突出建筑美学的内涵。最后补充讲解西方当代建筑审美变异。此部分授课学时为4学时。
第四部分中国建筑美学,参照《中国建筑史》与曾坚著《建筑美学》以及侯幼彬编著的《中国建筑美学》,以大量优秀实例分析讲解中国建筑美学的独特性。此部分内容授课学时为2学时。
2.2 考核形式
建筑美学理论知识的巩固,重点体现在考核作业上。基于课程性质与课时有限,本课程设计任务可以以学生同年级阶段其它课程建筑设计作业为依托进行考核,考核的重点在于区别于其它建筑设计,要则重于体现设计中的建筑美学意匠。具体来说要求学生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分析个人作品,以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显示建筑设计中的美学意识。要图文并茂,图片表现恰当,内容说明确切。所以这样不同课程可相互利用相互促进,让学生真正融会贯通,一方面促进美学理论知识的消化,另一方面反向引导去作后续建筑设计,提高设计水平与能力。
3.总结
关于参考教材的选取,感谢建筑前辈给我们提供的珍贵资料,每一本书都是精华,由于课程性质与课时量的原因,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选取适量内容进行教授。除上述之外,还有很多相关书目也值得推鉴,不一一累述了。所有相关资料依然可以作为推荐资料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在课堂上有限时间内,教学只能是抛砖引玉,所以资料是非常值得推荐与学习的,更何况对建筑“美”的追求是我们每一个专业内人士都永无止境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曾坚,蔡良娃.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ⅳ-ⅴ.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建筑美学
0 概述
建筑是人造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既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又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崇高自然,与自然相融相生,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一直以木构架建筑房舍宫府,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木建筑文化。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功能比较简单,建筑类型不多, 从建造手段看主要是石结构,人们常把建筑看成是石头的史书。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传统建筑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差异,造成了中外建筑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1 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型制和布局,传统建筑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开也体现了“儒家”的尚大精神,进而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还是皇家园林以至居民的组群建筑莫不如此。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关注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圆融之美。使组群既能在远观时给人以整体性的恢宏气势和魄力,又能在近观时予人以局部的审美情趣与亲和感。
西方古典建筑,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罗马的凯旋门、印度的泰姬陵,还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吉拉尔达塔、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钟塔,则更注重于单体的外部造型和体量上的巨硕突兀。它们往往以超人的尺度,极力渲染那种对于宗教的迷狂和敬畏之感。
2 中西建筑美学差异缘由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决定的,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有着不同的和谐之美,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中西名族不同的价值观,在建筑上就体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同时,中国的名族风格是含蓄、和善、仁慈等多种人文风格;西方文化重物,较重视科学与宗教,重视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精神现象总是与空间意识紧密联系的,大多数学者认为西方文化浓厚的空间意识,与最早发源于其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有关。作为西方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古希腊,代表了地中海文明的灿烂辉煌。浩瀚的地中海上散布着众多岛屿,互不连续,互相分立,其农耕混合制经济与渔业活动使生活在这里的西方民族对地理方位、空间布局的感受较强,极容易产生强烈的空间感受。古希腊众多的岛屿相对隔离,无形中孕育了古希腊民族的空间观念,积淀了其“纯空间”的潜意识。多变的地形,客观上在西方人观念上造成了“空间是可以被限定的、有限的”思维定势与认识模式。而生活在农耕地理环境的东方人,在平缓绵延的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规律,劳作相当有序,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的田园生活。其单一农耕型的经济结构,对四季变化依赖较大,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时间意识。 这种不同的时空观自然影响到建筑风格的差异,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群体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因素。由于东方各民族多生息于大河流域,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且相对稳定,生存环境又处于同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状态,因此东方民族多养成清静淡泊、自然无为、温顺好养、追求和谐等文化特点。西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较差,且生活方式不稳定,时常要与自然抗争,与外敌斗争,故形成拼搏、竞争、重实、求真等文化特点。同时,东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大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疏松,灌溉便利,光热水土诸自然因子组合良好,农耕生活节奏稳定而有序,遂产生“天人合一”、“中庸”等思想;希腊等地中海地区欧洲民族,气候属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气候,土地贫瘠,光热水土自然因子组合不谐调(西欧的自然因子亦欠谐调),加之海上生活常常与狂风恶浪搏斗,故产生“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等思想。这种文化观念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中国传统建筑比西方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风格上也相对平和、含蓄一些。
3 小结
【关键词】给排水工程;设计;建筑美学
近一个世纪来,西方现代建筑科学一直走在我国前面。西方形式的建筑逐渐被开发、接收,中国在接收“西化”的同时,完全抛弃了古代苏州园林、皇家园林中室外水源、流水和古典建筑完美统一的理念,致使我国优秀的建筑理念被忽视。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年,国内建筑也有了新的要求,下面结合基本的理念谈谈给排水设计对建筑美学的影响。
1.给排水设计的设计原理和发展历程
从设计角度来讲,给水系统的目的就是设计合理的供水压力,考虑供水的水头损失和沿程损失等问题,使用科学的配管方案,可以使各个用水点达到供水的目的。从排水角度来讲,排水系统的目的就是计算使用楼层和住户的排水当量,使用合理的配管方案,使生活污废水安全排出建筑。
我国建筑给排水有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我国房屋卫生技术设备是初创阶段,主要标志了我国开始设置给排水专业,房屋卫生技术设备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这主要就是给各户安装水龙头,将排水分离,接入市政工程。第二阶段:室内给排水阶段是反思的阶段,主要通过工程实践,对以往机械搬用了国外经验造成了一些的失误进行总结及反思,进而形成了我国特色的建筑给排水技术体系。标志就是我们出台了给排水标工程实施标准。第三个阶段:给排水阶段是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已经有了具备一定的经验的专业队伍,队伍中包括经过专业培训的设计、安装及管理人员;技术上也积累了以往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的新技术,还在专业技术上有了明显的突破及进展;组织成立了全国给水排水工程标准技术委员会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给水排水研究分会。主要表现:已经开始合理布局,有些设计放在隐蔽处,在设计给排水工程时,优先考虑建筑整体性,将给排水工程上升到标准化、整体化的水平。
随着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给排水工程也越来越重要,建筑美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建筑美学的要求
建筑美学的基本要求:统一均衡、合适比例、尺度恰当、充满韵味
统一均衡:将简单、明确的几何图案融合统一起来,用这样的几何图案可以给人以统一的美感。均衡就是用对称的理念将建筑中所有的形状和细节取得相互协同的效果,用次要部门陪衬主要部门,给人一种主次分明、协同一致的美感。一个建筑的统一规范程度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有序程度。
合适比例:人类的视觉感受对比例要求很高,比如黄金分割点就是人很舒适的视觉感受。各个建筑之间、建筑部分之间的比例要协调、合适,要有层次感,这些是人喜欢的视觉冲击效果。一个建筑的比例协调程度也反映一个社会的和谐程度。
尺度恰当:小有小的精致,大有大的雄伟。建造建筑时要考虑环境,氛围,档次,品味等因素,同时,建筑尺度的大小要有度,要恰当。这样给人舒服的感觉,美的感觉。一个建筑的尺度也能反映一个社会的度量。
充满韵味:一个建筑的韵味是最能体现美的,色泽、灵动的布局,这些都属于韵味的范围。充满韵味会叫人回味,让人熟悉。韵味的设计,要考虑文化、历史、宗教、亲情,社会等因素。一个建筑的韵味也体现一个社会的韵味。
3.给排水设计对建筑美学的影响
给排水工程是个功能性、实用性的工程,研究过程一定要科学、合理、严谨,它具有工程的所有特征。建筑美学是一个感官的工程,讲究舒适、和谐、韵味。两者有矛盾,也有统一。给排水工程是建筑工程里面重要的组成部分,必然对整个建筑美感有影响。
建筑,尤其是非景观建筑,实际用途还是人们追求的基本要求,这是前提和基础。绝对不能牺牲给排水的国家标准,降低质量来换取建筑上的美感。如果,没有给排水工程,再美的建筑,也不会让人喜欢,这就是说给排水工程是建筑美学的基础,考虑美学时,一定不能忘记这个基础。或者说,给排水工程是建筑美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没有给排水工程,建筑美学就不存在[3]。
在满足给排水工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尽量考虑建筑美学的要求。在给水方面,可以根据地势走向,科学、合理的铺设管道,保障施工工程符合标准,又不破坏整个地势。排水工程这些需要建在外部的工程,要尽量以美学的观点,统一均衡,不破坏建筑的整体感觉,给整个建筑增加和谐的因素。如果有小园林水景布置,可以将传统蓝色小亭与假山石并用,茂盛的绿枝与叠级式落水相结全,小拱桥恰当地架在水面之上,并在隐蔽处用小循环泵将水送至高处,循环的水流,使空气保持湿润,环境清新,滴流的水声,给人以田园的遐想。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造一个湖,在广阔舒展的水面上,依水设榭,有一种天然野趣,又临水安亭,跃于水面之上,玲珑而又活泼;再环水建筑厅堂楼阁,波光倒影,别有情趣。水中自由游动的锦鲤,增添了环境的天然美,渲染出平和、宁静、清新的自然气息。关于室外局部排水的设置:局部污水处理建筑物可以完全隐蔽地埋在园林绿化及鹅卵石下,卵石之上被巧妙布置了棋子状的抛光石及各种有趣的小雕塑。雨水的处理,运用新材料,新设计,抛弃过去那种铸铁的检查井盖,运用竹子或木板铺设小路,遮住下面的雨水通道,给人以美的感受[4]。
给排水工程也可以是建筑美学。结合我们古代建筑上的辉煌:屋檐的琉脊,天井的造型、水动的木轮、雨水的收集,这些不仅仅是给排水的工程,也是建筑美学的一部分,是建筑美学与给排水工程的完美统一。当下,对水的循环利用,对水的保护和收集,这些都是给排水工程的新理念,把这些理念放入建筑中,就会成为建筑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最美的一部分。
总之,给排水工程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造美观建筑的基础。工程方面会给建筑美以影响,只要处理的好,设计科学,完全是好的影响和促进。给排水工程和建筑美完全能和谐统一,完全能在建筑美中看到给排水工程的影子。
我们古代优秀园林设计中给排水设计有许多经典的案例,如果,我们能好好从中吸取一些理念和文化内涵,结合现在技术材料,两者相得益彰。加上我们的智慧和创造,我们的建筑技术一定能重新走到世界的前列,为人类提供新的建筑体验。
参考文献:
[1] 高明远,岳秀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56-58.
[2] 陈大栋.浅谈建筑给排水环保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6: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