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爱情诗

现代爱情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爱情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爱情诗

现代爱情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画皮》 爱情 人性 美

《画皮》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聊斋志异》的记载使其广为流传。故事大意是有一个姓王的书生非常好色,有天将披着美女人皮的厉鬼领回家,终被其所害。后厉鬼被道士击杀。在道士的指点和妻子的帮助下,王生又被救活。故事结尾,蒲松龄借异史氏的口气感叹,人往往被好色等欲望所迷惑,分不清对错忠奸。原著以王生贪图美色而被害的故事,来教导人们洁身自好,不要觊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否则就会招来灾祸。应该说,原著《画皮》具有一定的禅理性。而近日公映的电影《画皮》无论是情节还是寓意,都和原著大相径庭。

电影《画皮》中人物众多,故事情节也较复杂:披着美女人皮的狐妖小唯爱上将军王生,为了得到他不择手段地迫害其妻子佩容:狐妖的追求者蜥蜴妖小易为了讨狐妖欢心,每日挖人心献给它;佩容求助于游侠庞勇、夏冰等人,众人经过努力,斩除了蜥蜴妖,使狐妖悔悟。该片通过对错综复杂的爱情的演绎,力图引起人们对爱情、人性和真善美的深层次思考。

一、庞勇与佩容的爱情

影片对庞勇和佩容的爱情未作详细交待,但是根据庞勇的表现(一是孤身杀入匪阵,二是弃军流浪江湖三是仍对佩容一往情深)、王生的话(你还那么在乎佩容选择了我)和其他角色的反应,可以推测出以下故事:身为将军的庞勇,武功超群,作战勇敢,为属下所爱戴。但是有一天,和他两情相悦的心上人忽然告诉他,她选择了别人,而这个人就是自己最得力的部下王生。伤心欲绝的庞勇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本欲寻死,但是他武艺太过高强,反而把敌人杀的落花流水。寻死不能的他心灰意冷,选择了浪迹江湖,本来不想再回来,但由于赛神仙和佩容的邀请,又回到本地捉妖。庞勇的回归和古龙名著《多情剑客无情剑》(又名《风云第一刀》)中李寻欢的塞外回归,应该是有本质区别的。李寻欢的回归是因为他心里仍放不下林诗音。十年后,他仍每天用小刀雕刻她的画像。而以庞勇宁折不弯的性格推断,如果不是为了保护佩容和黎民百姓,他应该一辈子都不会再回到这个伤心地。所以从对感情的态度来说,庞勇尊重佩容的选择,以她的幸福为幸福,为了不打扰佩容和王生,他不惜浪迹江湖穷困潦倒。当佩容有危险时,他义无反顾地回来保护她,对身为人妇的佩容始终不离不弃。当身中妖毒、面容狰狞可怖的佩容亲口告诉他“我才是妖”时,他只是淡淡地说一句“你别乱说”,无论如何也不肯相信佩容就是妖魔;当全城军民对佩容以死相胁时,他竟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全城军民为敌,大声⒌馈八敢乱动我就杀谁!”此等豪情和胸怀,真乃大丈夫也!

庞勇对佩容的爱是痛苦的,明明近在粘撸却天涯般遥远:但他的爱是这么高尚、无私和伟大。他对爱情有着极强的信仰,因为他对佩容的话总是深信不疑。庞勇虽然最终也没有得到佩容的爱,但他无疑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不仅得到了璞玉般纯洁的降魔者夏冰的爱,而且作为男二号的他,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几乎是完美的,远远比第一号王生要高大得多,甚至有观众说:“比王生强一千倍!”这应该是导演的真正目的所在,以高尚的人而演绎高尚的爱,以高尚的爱塑造高尚的人,使观众明白,真正的爱是一种奉献,是对爱人的祝福和奉献,而不是不择手段地占有。

而佩容对庞勇的感情是一个迷,外人无法知晓的迷。从佩容的勇敢坚定来看,在这个荒凉偏僻、妖匪横行的小镇,她应该见到过许多生离死别,她的父亲或许就是这个边镇原来的都尉。从庞勇总对佩容的话总是深信不疑来看,他们彼此是最熟悉的,他们应该相恋过很长时间,或者两个人本就是青梅竹马。小唯是妖的事实她不告诉自己丈夫王生,反而告诉庞勇。这不仅是因为王生当局者迷,而且可以断定,她非常了解庞勇,相信庞勇的果敢坚毅和值得信赖。以观众的眼光来看,庞勇确实要比王生优秀得多。武功高强,果敢坚毅,并且有着对爱情的信仰和专一,肯为爱牺牲一切。佩容曾对夏冰说,“他是个好男人”,但爱情是盲目的,佩容当时偏偏选择了王生。期间或许有许多复杂的故事,或许是被王生的忧郁和优雅吸引,或许庞勇曾因战争失踪几载等等,我们无法从影片中得到更多的信息。那么佩容对庞勇还有爱吗?或许曾经的爱已经风流云散:或许在心底仍忘记不了庞勇,但已无法回头。而表现出来的爱,却只能是一种无奈的亲情,一种妹妹对兄长的敬仰和依赖。

二、王生与佩容的爱情

表面上看,王生与佩容是一对让人羡慕的模范夫妻。当佩容被认作妖魔,即将被处死时,王生的一句“她是妖,我一定会杀了她;但作为丈夫,我怎么能放弃”让许多观众感动不已。影片塑造的佩容更是一个完美的女性,温柔贤淑、有德有行、有情有义。临死前含泪的一句“我永远爱你”足以说明她深爱着王生。并且,为了不使军民再受挖心之害,宁愿承认自己是妖而被处死。她的身上闪动着人性中最美的光辉。这样优秀的女子是纯真而伟大的,是无数男人梦寐以求的。佩容和王生的感情至死不渝,也是观众们希望看到的。但是王生在临死前对小唯说的一句“我爱你,可是我已经有佩容了”,一下子击碎了人们的良好祝愿。应该说,王生的心已经背叛了佩容,剩下的仅仅是道义和责任。心都背叛了,还空守着道义有何用?这个美丽的爱情童话的破灭是绝大部分观众所不愿意看到的。对爱情的背叛,尤其是丈夫对贤良妻子的背叛,是现实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认真分析一下王生背叛的原因,会发现小唯美丽的外表是极其重要的因素,是王生变心的必要条件。试想,如果小唯开始就以可怖的真身相对,王生还会爱上她吗?还会对佩容变心吗?答案不言而喻。在现实社会中,变心的丈夫们难道不也是因为第三者漂亮的外表,而弃贤良甚至是患难过的妻子吗?

有人说,背叛是缘于对美的追求。那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这应该也是影片想探讨的问题之一。在世人的眼中,小唯是美的,她有着漂亮的外表。但她只不过是披着一张漂亮的人皮而已。当人皮除掉,她的身体是那样的丑陋,如同她丑恶的灵魂。为了保持外在的美,不惜食人心;为了占有王生不择手段,不惜伤害善良的佩容等人。内心丑恶而外表漂亮,是真的美吗?外表漂亮的小唯和伟大的佩容究竟谁更美,一想即知。但是,偏偏是有着蛇蝎心肠的小唯,占据着王生的心,让他发出“我爱你,但是我已经有佩容了”的感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现实社会中不也一样吗?那些背叛家庭和妻子的丈夫们,不正是往往忽略第三者丑恶的灵魂,仅仅被她们漂亮的面孔所迷惑,忘记勤劳贤惠、真正美丽的妻子吗?舍美而逐丑,作为当 代社会流行色,是现实社会的悲哀。影片中军中将士们也是如此,大都因为小唯外表漂亮而喜欢她,甚至许诺可以为她做任何事:而当熟悉的佩容中了妖毒后,再熟悉她的温柔贤淑,也要四处惊散。电影的这个情节安排,既是对美丑标准的探讨,也是对世俗的挑战。世俗的标准往往是错误的,往往是对真理的颠覆和伤害。

“不管你是人是妖,我都爱你,永远爱你”。在佩容被处死前,王生深情的话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爱情的信仰。听到这句话,大部分观众最初的感觉是感动,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王生对佩容的信任哪里去了?“她是妖,我一定会杀了她”,由此推断,他相信佩容是妖。从庞勇离军浪迹江湖的时间来推算,王生和佩容结婚应有两年之久。两年相伴,尚不能使王生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人而非妖,王生对妻子的信任哪里去了?王生对爱情的信仰哪里去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个王生因猜忌而使爱情和家庭支离破碎?

三、王生与小唯的爱情

王生是善良的,同时性格是柔弱的,所以注定了悲剧的发生。王生对小唯产生爱情,不外乎四个原因:最初是因为怜爱。他从沙匪手中“救”出了小唯,在他看来,小唯是孤苦伶仃的,是需要人照顾的,因此把小唯留在了自己的家。这种怜爱来自人类潜意识中保护弱者的欲望,这种欲望本身是美好的,却被小唯所利用。其次是受到了小唯的欺骗。小唯不断在他面前做出展示自己“贤惠温柔、善解人意”一面,在王生心目的形象是那么的美好。第三是出于对美丽的追求和幻想。出于人类对美的追求,王生潜意识中希望小唯是美好的,也不希望童话就此破灭,所以善良的他根本不愿意相信小唯是妖。第四,肯定自我的需要。王生虽然也是一身武功,但他的性格不能不说是柔弱的。因为过去的经历,或许他一直生活在庞勇的阴影中,庞勇确实比他优秀。同样,在刚强独立的佩容面前,他仍无法找到作为男人的那种自信。而“柔弱”的小唯恰恰给他提供了一个肯定自我的平台,更能让他找回自信。慢慢的,在潜意识中他离佩容越来越远,离小唯越来越近。

小唯对王生的感情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占有阶段。从遇到王生开始,小唯便对他一见钟情,于是想得到王生的爱,并为此不择手段地陷害王生的妻子佩容,不惜毁掉王生现有的家庭和一切。在这个阶段,她对王生的感情只有占有欲。她对小易大声斥责,“你这个整天吃苍蝇的家伙,知道什么是爱吗?!”其实,她又何尝不是呢?正如佩容所言,“你(小唯)根本不懂什么叫”。第二阶段,善良而愧疚的王生在她面前自尽,想要换回佩容和其他人的生命。应该说,这对她是一个巨大的震撼,或者说是醍醐灌顶,让她忽然明白了什么是爱情。她也确实得到了王生的爱,但是王生已经死了。此时的她万念俱灰而又幡然悔悟,于是选择了舍弃千年修行复活了自己的爱人和其他人,而后悄然归隐。在此之前她做错的一切,不过只因她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还没有弄懂什么是爱。这样的结局对观众而言,是可以接受的;而这样的故事放在现实生活中,却未必有这么好的结局。当家庭陷入婚外情中,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多败俱伤。这个结局是影片对“什么是爱”的探讨的深化,也是基于人们的审美观所能做的唯一选择,也只有这样才能寄托导演和观众们的良好祝愿。

四、夏冰与庞勇的爱情

天真无邪的夏冰像璞玉一般完美无瑕。在捉妖的过程中,她和庞勇成了真正的患难之交。这个朴实的姑娘逐渐被庞勇的痴情、勇敢和无私所感动,庞勇也因夏冰的朴实无华而喜欢上了她,英雄的感情有个完美的归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与美人携手而归,这是让我们都希望看到的。

五、小易对小唯的爱情

现代爱情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红楼梦》 宝黛爱情 人自身的矛盾 现实的悲剧性 禅 意

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之感叹,为之痴迷,为之心碎,为之伤心落泪。为了林妹妹,为了宝黛惺惺相惜、呕尽心血、肝肠寸断、至纯至美的爱情。每个痴迷《红楼梦》的人都能在《红楼梦》中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初步接触《红楼梦》也许会感觉《红楼梦》是谈情说爱的,是青春的,核心就是爱情的悲剧。但是,《红楼梦》实际上是浪漫神话背景下最能反映现实社会的作品。它展示给我们的是隐藏在美丽、朦胧的梦幻中的最真实、最残酷的现实人生以及因人自身的矛盾、脆弱所导致的无可奈何之感。

《红楼梦》第一回中经历三劫,悟透一切的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解不仅很完整地隐含了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人生,也很明确地道出了小说所要反映的主旨所在。人这一生常常处在世事的变幻无常之中,经历和承受着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而面对这一切,人却显得无能为力。

佛教里把一切有形的物质称为“色”,这些物质均属因缘而生。《红楼梦》就是一个徐徐展开的色空世界。它的线索很清晰,由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因色见空,是为《情僧录》。多少情痴,或死或悟,一切成空,方得解脱,了却一生的凄苦。

《红楼梦》中出家的人颇多:妙玉、柳湘莲、惜春、贾宝玉。

妙玉是未经历红尘就出家的,从对宝玉特别的情谊中可以看出心高气傲的她心理上其实不够坚定、成熟。那未曾完全泯灭的红尘之念是否也在遇到宝玉之时略微地动了一动呢?她的结局是“欲洁何曾洁”!也许,她必须要真正地经历一番人间的残忍和苦厄,才能得真正的悟解。

柳湘莲的出家是出于歉疚和懊悔,面冷心热、重情重义的他误解了一个至情至性、至刚至烈的女子对他的一片痴心,一腔热情。他心灰意冷,看破红尘。

惜春从小就是冷口冷心,似乎天生就是一个无情之人。小小年纪已看透一切,贾府里什么样人生没有!一个人获得越多,害怕失去的就越多,得到的不安恐惧就越多,也就越来越不能感受到快乐。简单,就是快乐和幸福。因为不拥有就不会失去。也许这就是惜春的观念。她甘愿“独卧青灯古佛旁”,了此一生。出家是为求得自身自在和洁净。

《红楼梦》是作者对现实人生的一种思考和探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间就是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哄哄的名利场,世上很多人沉醉其中。像苏秦那样有“势位富贵曷可忽乎哉?”之感叹和追求的人在宝玉眼中是浊臭逼人的。贾雨村就是一个。一心富贵利禄的他,未及拜别恩人,便匆匆上路,虚伪地说些“读书人总以事理为要”的话来掩盖自己汲汲于功名的俗恶卑劣,可见是最现实的人了!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为了自己的乌纱而不能秉公执法,弃恩人之情不顾,这样一个见利忘义之徒,终究落得个“锁枷扛”的下场。王熙凤聪明能干,精明算计,终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细想来,为贾府悬心半世,碌碌一生的她到头来都不过是在“为他人作嫁”。

于这红尘俗世中,宝黛纯洁美好的爱情似乎算是一个稀罕的异物。

我们为宝黛的爱情感动,唏嘘伤怀。殊不知我们每个人都是这红楼梦中之人。红楼即红尘也,“楼”是人世的一个缩影。小说里的贾府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红楼的悲剧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难以逃脱的厄运。佛家观念里,世人来这个世上就是受苦的,因为有前世的因果。所以《心经》里说“度一切苦厄!”

《红楼梦》里的警幻仙姑就是来负责度化世人的。警幻即警示世人一切皆幻,莫要执迷。世间的一切情感,一切权谋、算计,一切蝇营狗苟,到头来都只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但是,一切唯有经历了方才得真悟!人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寻自我的过程,生我之前我是谁?我死之后谁是我?不知从何处来,更不知要归向何处去;还是一个证明自我价值的过程,所以要不断地追求,不懈地执著。

林妹妹是个梦,是个美得没有能力触及,又难以割舍的梦,是人性中的真、善、美的化身和证明。宝黛互引彼此为知己,他们的爱情是美的,是纯净的。世人为情苦,为情痴,越是纯情,越是让人着迷,因为他们在彼此的观照中看到了纯洁的爱情里最美好的自己,最美好的人性。

然而,美好的人性在现实面前又是脆弱的,不堪一击。最美的东西往往也最悲剧!是梦总要醒来,再美的梦都敌不过残酷的现实。人在这个世上不得不向世俗低头。

现代爱情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女性;爱情;职场

在新生代大学女生中流行“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不愿坐在自行车上欢笑”的爱情观。这句话实际上也可以超越婚恋择偶标准而成为当代青年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典型表达。作为教师的笔者一般不会和她们就此辩论,我会微笑着让她们看一部叫《律政俏佳人》(Legally Blond)的美国喜剧影片。

时至当下,我们的物质生活还没有达到极大满足,在贫富差距还很大的社会背景下,女孩子不自信,也不愿吃苦,更不愿通过自我奋斗来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以及自己终生相爱、白头到老的伴侣。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需要一个过程,一个成长过程,一个亲身观察体验的过程。作为老师,没有必要剥夺她们对社会现象产生的偏激看法,并把老一辈对幸福感的理解强加她们。要让她们慢慢理解和消化。可以让她们通过观看影片,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对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为产生共鸣,和主人公一块儿经历,一块儿成长,从而对她们人生起到指导的作用。

一、《律政俏佳人》中艾利的成长

《律政俏佳人》是一部美国励志影片。导演罗伯特•鲁凯蒂克(Robert Luketic)让Reese Witherspoon扮演了一位年轻美貌女子艾利•伍兹的形象。她有一头金发,白皙的皮肤,迷人的双眼,小巧的身材,精通时尚,自认为十分了解男人,就像美国的芭比娃娃(一个有着娃娃脸,却有着成人女子三围的儿童玩具娃娃)。

影片开始主人公是以高中女生联谊会的主席的身份出场。在那里,她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备受同学们的欢迎。她与朋友一块儿去购物时,收银员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最喜欢的就是拿着老爸的信用卡的金发傻姑娘”。这也是影片的一个主题:金发女孩傻不傻?答案是不。要是没有精通时尚的艾利,姑娘们几乎被服装店的服务员所蒙骗。像所有的少女那样,艾利梦想着凭借自己的美貌,取得富贵出身、英俊外表男友沃纳的求婚。而她并没有意识到她在男人眼里只是一个像芭比娃娃一样供人玩耍没脑没有智慧的金发美女玩偶,她的美貌对年轻男友的社会地位的提升毫无帮助。他需要的是一位名媛,而非一位时髦女郎。“傻瓜”似的艾利在饭店得知男友要分手的意图,她偶尔会发出一声呜咽,并试图掩饰自己情绪中的恐惧,但她还是被周围人得知――她被甩了。哭得像大熊似的艾利,并不死心,决定考上哈佛法学院,争取回男友的心,和男友并驾齐驱,比翼双飞。这里有一个可爱的情节,当男友劝她别哭了,这样干走会损毁她时尚的鞋子时,她马上不再坚持独自行走。这一情节,让人哭笑不得,也表现出,这时艾利的爱是幼稚的,不成熟的。

时尚女郎上哈佛。这首先得到了学业咨询老师的质疑:“哈佛不会对你擅长的圆点花纹历史感兴趣。”她并不死心。她刻苦学习,通过了笔试成绩录取线,自编了一部性感时髦的自我推荐短片。最后,她竟神奇地、幸运地通过了由男性老学究组成的哈佛学院入学委员会的审查。她考取了哈佛法学院。

身着粉色系列的艾利与庄重砖红色哈佛法学院校舍形成鲜明对比。在学院,艾利处处受到歧视,刁难和恶整。艾丽在行的所有流行玩意这儿都没有,在那些IQ都高于180的高深莫测的学生精英堆里,开朗外向的艾利是个不折不扣的另类,到处碰壁,不断遭人奚落。这期间不乏给我们带来笑声。在笑声中令青年人发出深思。我为什么没有考上哈佛?我比哈佛学生差在哪?哈佛的教学模式与我国的大学的教学模式的不同?学生的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很强的自我学习意识和生活学习的快节奏与我国的大学生活的差别?进而,哈佛毕业生为什么到社会上取得成功的机会大于我们的教育体制下所教育出来的毕业生?这些疑问都会帮助我们了解西方文化。遭到冷遇的艾利试图用改变服饰、请同学吃松饼这些中学女生联谊会的交际技巧来笼络人心,融入哈佛生活。但这些表面现象的改变并没有给她带来好处。而实际的付出――努力学习,使她获得了成为实习律师的机会。主人公在这一段哈佛校园的生活中表现得像一个小丑:不做任何预习,神气十足地出现在女教授的课堂,被当众撵出;穿着花花公子的兔子服饰出现在普通随意的聚会上,受到前男友的厌恶。男友直截了当地告诉她,他的终身伴侣不会是不聪明的她。艾利反问到:“我们难道不是上的同一所大学,在同一个教室上课?”艾利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艾利开始发奋苦读,她要做给沃纳看,她不但有美貌,而且有智慧。渐渐地,事实上证明她不是离开水的鱼――她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生存在学术气氛浓厚的哈佛大学生活学习。她能很好地调剂学习与时尚的关系。

接下来,主人公“鲤鱼跳龙门”。艾利在为一桩谋杀案的嫌疑犯辩护时,把生活中的常识运用到新的环境中,使她在法庭上脱颖而出。在此期间,她获得真正的爱情与事业的双重幸福。重视友谊,珍视诺言,珍惜荣誉,诚实守信,善良大度,同情弱者,伸张正义,特有的女性观察视角和工作方法和准则,这些帮助她最终成为哈佛的优秀毕业生。她通过历练,不仅长大,而且成长起来。当然,这期间,她遇到了她成长过程中的两位良师益友。一位是法学院貌似严格其实给她启迪的斯乔母威尔女教授:另一位是乐于助人、危难时出手相助的年轻律师艾梅特。

二、艾利给年轻人带来的启示

影片为我们正处在迷茫中的中国青年指出了出路。幸福不能依靠在别人身上,自己创造才是获得稳定充实的幸福的途径。《律政俏佳人》是以爱情为主线展开情节的,主人公以爱情为目标,不懈地努力,最终找到真爱。以性别的视角看爱情,漂亮的女人被男人视为花瓶,男人欣赏她的漂亮,但却仅仅是欣赏,爱她却不会给她名分,漂亮的女友是成功男人的战利品,最后她们终归会沦为男人的遗弃品,就像电影开始时的艾利。学历低的女人更是为男人所“无视和不齿”,因为她们既满足不了男人的虚荣心,又给不了男人所谓的“面子”,就像艾利在美容店里结识的修指甲女孩。女人在社会上依然扮演着被主导的角色。要想改变,就要从自身做起。有行动,长知识,经济上独立。如果女人坐的是自己靠实力赚来的宝马,她还会哭么?她会很充实,没有时间哭。现下的青年并不是不知道:不劳而获,物质享受的代价是丧失尊严。而是害怕吃苦,没有信心对付成功道路上出现的妖魔鬼怪。这样,她们就想走捷径,用青春美貌换取物质,而这种自觉的择错行为最终令她们失去青春,回到原点。人生最大的财富是经历,以创业的过程为乐应是青年人奉行的人生准则和幸福观。

影片还反映了在职场上,女子处处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艾利最后证实了卡拉汉男教授录用她为实习律师,并不是欣赏她的才智,也只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在职场上,“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的招人规则给现代女青年带来困惑。影片中的艾利•伍兹让我们豁然开朗。在为委托人做最后辩护的终审法庭上,其实当时的艾利,她并没有太大的获胜把握。但艾利首先在外包装上毫不逊色对手:拖下沉闷的服饰,披着闪亮的金发,稳踩着高跟鞋,穿着最惹眼的衣裙,挎着最时尚的小包,如荆棘丛中的红蔷薇,自信地出现在法庭。这是在向律师界的男子们的挑战,以女子特有的方式向其宣战。就是输,也要输得时尚和有色彩,而非邋遢和昏暗。青年人不需要追究、不需要埋怨、更不需要愤世嫉俗,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一份乐观积极的心态,有不畏艰难险阻的动力,有征服一切的勇气,去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像艾利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彻底否定男人是当代社会的主角的定论,相信男人可以做到的,女人也行,甚至会比男人做得更加出色。请记住我们要敢于坚信自己的信念和自我意识,这样,才能令我们面向世界。记住第一印象并不一定正确,但要相信他人,更要相信自己。

影片第一部就有1.4亿多的票房,这是因为它不仅励志,更因为其中的时尚逗乐的元素很多,使我们在反思严肃问题中,不乏轻松愉快。时尚元素(1)吉娃娃狗。着粉色服装、带粉色蝴蝶结的吉娃娃和酷爱粉妆系列的女主人艾利一起出现在哈佛校园;狗狗也会乖乖地烫头陪主人一块儿边烫头边学习;十分应景的狗狗也戴上学士帽一块儿庆祝女主人毕业。这一细节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爱心、细心和时尚。符合当下年轻人展现自我的风格。时尚新奇元素(2)同性恋话题。当审判在第二次开庭的时候,游泳池的员工观察艾利的鞋子,艾利得出他是GAY。在年轻男律师审问那个游泳池的员工时,他刚说完“I mean Jack is just a friend”,然后“她”的男朋友愤然站起来娘里娘气地说了一句“You are a bitch”,随后,转着水蛇腰离去。我们在笑声之余,不仅为艾利的细心和男律师机智而赞叹,更为泳池员工这“一对”愚人的直爽而吃惊。时尚元素(3)次要情节的选用。一个“弯腰、拾起和挺胸”这一夸张舞蹈动作的设计,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女子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同时,可以看出艾利不但不缺智慧,尤其不缺一般漂亮女孩不具备的好心肠。时尚元素(4)修指甲女与邮递员的贫民爱情。他们的恋爱简单而纯洁,没有虚荣心,没有“面子”,只是相互依托,共同欢笑。不能说不让人羡慕。现代青年不愁吃,不愁穿,首先就要开心快乐。喜欢奔驰、宝马车,无可厚非,但要自己挣。在宝马车上哭泣的是用青春换取物质的虚荣者,在单车后座欢笑的人是追求人格尊严的公主。只要你够勤奋,够努力,那你拥有的不仅是宝马,而是世界。

三、结 语

《律政俏佳人》是一部反映了时代特征、剖析女性心理、反对男权社会的美国轻喜剧影片。美貌,善解人意,聪明的艾利为青年人在迷茫的人生旅途中点燃了一盏明灯。她告诉年轻人:相信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切都会有的。

[参考文献]

[1] Blake Snyder.SAVE THE CAT![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 女性身体与女性生态主义[OL].丛林圣者,.cn/scz,2006-07-10.

现代爱情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徐志摩 爱情诗 爱与生命

徐志摩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但是一直以来,他与林徽因、张幼仪与陆小曼的爱情故事却完全将他的诗名掩盖,这些爱情诗得到了后世的极高评价。爱情诗虽然是描写爱情,但是却富于哲理。在徐志摩的思想观念下,爱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生命的传承,下面就对徐志摩的爱情诗进行深入的解读。

一、徐志摩爱情诗中的思想与人生信念

作品是思想的有机呈现,徐志摩的爱情诗中蕴含着他的人生信念与思想观念,认为:“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种信仰包括爱、自由与美,一直以来,他都希望这三者可以得到有机的融合。在三个因素之中,“爱”是其中的核心因素,徐志摩这种信仰的形成与他的人生经历、个性与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徐志摩是家中的独子,家庭环境殷实,养成了一种任性、自我的性格,这也是他放弃家业走救国路线的主要原因。在到英国留学后,剑桥浓郁的人文景观与文化氛围给徐志摩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他不仅受到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华兹华斯、济慈、雪莱以及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影响,还结识了著名的作家曼殊菲尔、嘉本特、威尔斯,更是与哲学家罗素成为莫逆之交。在他们的影响下,徐志摩人生观逐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倡导自由、个性解放。在这一阶段,他还结识了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爱上了他的女儿林徽因,由此引发的情愫也为他的创作带来了无限的灵感源泉。

二、徐志摩心路历程对于其爱情诗创作的影响

徐志摩诗歌中反响最大的就是爱情诗,在他创作的诗歌作品中,爱情诗的数量超过了半数。对于徐志摩爱情诗的界定,学术界尚未得出统一的思想,有的倡导坐虚,有的主张坐实,由于关于此的划分标准尚未统一,因此,学术界目前对于徐志摩爱情诗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一般情况下,在评价徐志摩诗歌时,往往回避他的爱情诗,实际上,要想深刻地分析徐志摩的诗歌本质,就一定要对其心路历程与爱情经历进行深刻的分析。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结发夫妻,但却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当时徐志摩崇尚救国,对文学并不感兴趣,因此在这一阶段并未创作诗歌,但是,这并不是说明他与结发妻子毫无感情,相反,虽然是父母包办,但是在多年的相濡以沫中依然产生了感情。在徐志摩初到伦敦后,就写了家信希望张幼仪可以常伴左右。在与林长民的频繁交往下,徐志摩才逐渐移情林徽因,他内心的反叛精神完全被点燃,可以看出,他与张幼仪的结合完全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在蒋百里婚变的刺激下,他开始向往自由的恋爱。为此,他放弃了博士学位,追随罗素,而罗素与妻子的分手也对徐志摩产生了深深的触动,为了追求自己的真幸福、真恋爱,他提出与张幼仪离婚,豁达善良的张幼仪很快签字同意。在离异后的3个月,他为张幼仪写下了第一首也是唯一一首诗歌――《笑解烦恼结――送幼仪》,在同年的11月8日,徐志摩在《新浙江》副刊《新朋友》上发表了自己的离婚通告,这是对传统婚姻制度的一种挑战,也是他单纯理想主义的标志性表现。

徐志摩的婚变引来了各方的斥责,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他满意欢喜地认为自己找到了生命中的灵魂伴侣,但是,始料未及的是,林徽因在不久后不辞而别,这使徐志摩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中。

在与林兜兜转转的情感之中,徐志摩结识了陆小曼,他们相知相爱,从北京移居上海,但徐志摩并未完全忘怀林徽因,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在矛盾与痛苦中,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歌上。在林徽因回国之后,徐志摩将自己的情感深深埋藏在心底,这在后期《你去》、《在病中》的描述可见一斑。

在徐志摩的心目中,陆小曼符合理想伴侣的标准,陆小曼出生世家,才情兼备,能歌善舞。徐志摩是典型的文艺青年,他浪漫任性,充满绅士风度,他们意味相投,两情相悦,很快就迸发出了爱情的火花。在《雪花的快乐》、《我有一个恋爱》等诗歌中都充分表达出自己对陆小曼的真爱。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陆小曼是有夫之妇,他们在一起难免会受到家长的反对与社会的飞短流长,他们的爱情也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虽然欢喜,但是也有着莫大的压力。在《为要寻一个明星》、《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中,徐志摩就深刻的表现出社会环境与封建礼教给自己带来的压迫感,但这反而增强了他与世俗观念斗争的勇气与信心。终于,他们冲破世俗的压力,喜结连理。在婚后,他写下了《眉轩琐语》、《望月》、《鲤跳》、《新催妆曲》等诗歌,在这些作品中,都记录着自己与陆小曼幸福的点点滴滴。可快乐的日子总是转瞬即逝的,陆小曼的讲排场与多病,导致徐志摩入不敷出,身心疲惫。到了后来,陆小曼吸毒成瘾让徐志摩更加痛苦,他创作灵感逐渐枯竭,陷入了迷惘与彷徨中,自己费尽心力追求来的爱情却竟然是这样,此后的夫妻见面常常伴随着无尽的争吵,徐志摩逐渐沦落到了失意与落魄的境地。

三、从徐志摩爱情诗中窥探爱与生命的传承

在简短的一生中,徐志摩创作出大量的爱情诗,正是由于他自己的感情生活丰富多彩才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无尽的灵感,在诗歌形式上,他追求“浓得化不开”以及“分行的书写”,这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在表达情感时,他的口语表达方式更适宜表现内心情感的变化和自由变幻的心理活动。口语表达自然、生动、贴切、灵活多变,是徐志摩爱情诗艺术美的一个重要体现。

徐志摩曾经在《艺术与人生》中提过:“我们没有艺术,正因为没有生活。”正因为徐志摩有着丰富多彩的爱情生活,才会在诗歌上取得巨大的造诣,这正是他爱与生命传承的主要表现。徐志摩很多情诗都应用散文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爱生活,如《我等候你》,相比其他诗人规范统一的格式,徐志摩诗歌的形式更加自由。很多诗歌中都应用了“神仙似的句子”,其表现手法也主要是直抒胸臆,如“我望着户外的昏黄,如同望着将来,我的心震盲了我的听”。徐志摩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情思与意向,不会过分追求画面的完整性,写人注重传神,写物则可以将自己的情思寄托在物的描写上。

徐志摩常常借鉴西方现代诗的象征手法,将幻想与写实相结合,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苦闷。总之,徐志摩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他与张、林、陆的感情故事正是他诗歌的来源。

四、结语

总而言之,徐志摩爱情诗中有着优美的语言、敏锐的心灵以及细腻的情感,他的诗歌中蕴含着自己对于爱情的信念与理想的执著。在诗歌上徐志摩的成就是巨大的,在爱情上他忠于自己,努力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曾经获得了彻底的幸福,但是也伴随巨大的苦闷与绝望,他英年早逝,但是他爱情诗中蕴含的独特内涵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参考文献

[1] 高占伟,丁毅.初恋失败的咏叹调――读徐志摩《再别康

桥》[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3).

[2] 王俊虎.意象・音乐・诗魂――徐志摩诗歌美学意蕴探析

[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现代爱情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爱情观 继承与发展 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057-02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乐此不疲的话题,是人类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因此也成为人类自古以来不断歌颂的话题,上至2000多年前的《诗经》,下至现代各种诗文,都少不了爱情。而其中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更是有不少关于爱情的名篇佳句,流传至今,影响深远。而其中体现的爱情观不但深深浸透到中华传统文化观念中,更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一、追求爱情的态度:自由浪漫与含蓄浪漫

《诗经》是反映殷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作品。这个时代是原始性文化自由发展的时代,封建礼教没有影响到人们的感情,自由、热烈、浪漫是爱情婚姻最明显的特征。《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初恋的爱情诗,其故事多为描写男女互相爱慕、幽会及互赠信物,《诗经》通过爱情诗表达男女初恋时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感情,反映出原始社会制度的自由和人们朴素纯洁的爱情观。

自由浪漫、热烈率真的追求是《诗经》中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的婚恋的特点,毫不掩饰自己对于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周南・关雎》《郑风・狡童》以及《郑风・子矜》这几首诗体现了大胆浪漫和真挚细腻的婚恋特点,表现出这个时代女子对待爱情的大胆与真诚。即使是人们一贯认为应该含蓄的女子一方也会唱出“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莲。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选自诗经・陈风――《泽陂》)这样大胆而直率的句子。《泽陂》描写女子思念意中人的情怀。由于看见堤岸边的蒲与荷相伴成长,生发出自己心中的思念。但是总无法实现,尽管伤心落泪,辗转反侧,心中的追求依然可望不可及,就像有池泽相隔一般。这描写了一位少女在过河的时候看到一个相貌英俊的男子,心生爱慕,在她眼中心里,男子“硕大且卷”“硕大且俨”,也就是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而少女在字里行间不但直接表现对男子的赞美之情,也大胆表达对爱情的渴望。通过细节的描写,衬托出她内心的不安与辗转反侧,写的十分真实可感。

席慕容在上世纪80年代初推出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爱情诗,征服了台湾诗坛,在大陆又掀起了一股“席慕容旋风”,被无数青年男女所追捧。她的诗如同那个时代一样,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席慕容的爱情诗歌体现了80年代纯真的爱情观。从席慕容的爱情诗歌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诗经》中对爱情追求的自由浪漫与热烈率真。《一棵开花的树》中“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两句就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大胆的少女,娇美的容颜灼灼,期待着生命中的那个人的出现,“最美丽”的时刻,既是少女的自信,也表现了少女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这里体现的大胆直率的追求爱情的态度,就是对《诗经》中爱情观的很好体现。

在席慕容的诗中,追求爱情的态度更多的是在继承《诗经》大胆直率的方式基础上,又增加了含蓄细腻的一面,较为含蓄典雅地追求爱情。席慕容的代表作《莲的心事》十分鲜明地体现了勇于追求爱情,直率、坦白、含蓄和浪漫的爱情观。“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也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现在,正是,我最美丽的时刻”。这里把正值风华的女子比作一枝亭亭的荷花,无忧无惧,过了青涩的年华,还未受岁月的摧残,等待着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感情真挚自然,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清纯而自然,对于爱情的表达方式既大方率直,又不失含蓄和浪漫。席慕容在《千年的愿望》中对爱情十分典雅含蓄地进行描述,虽然知道表达的主题是爱情,但却一字未从正面提及,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渴求爱情的态度:大胆细腻与倾情执着

《诗经》年处的时代,对恋爱、婚姻的限制并不严格。很多诗篇都体现出大胆、直白地追求爱情的特点。从《周礼・媒氏》记载中可以看出,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在恋爱进程中,可以自由地择偶和同居。《诗经》中有许多描写男女自由恋爱的诗篇,无论是如《邶风・静女》《卫风・桑中》描写幽期约会的,还是如《郑风・摔兮》《王风・君子阳阳》描写同歌同舞、别后相思的,都反映了《诗经》所处社会的现实,犹如一幅幅爱情风俗画, 真实地展示了我国古代淳朴无邪、自然健康的民风,维妙维肖地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纯真感情。

《诗经》所处的社会,虽然物质生活困乏,但是青年男女的内心世界依然是丰富多彩的,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也有很多诗篇表现了一种含蓄温婉的美。采用一种温文尔雅的方式来表现人们内心细腻真挚的情感。如《郑风・出其东门》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纯洁专注的爱情,以含蓄的手法表现了城门外女子貌美的样子,用“云”“荼”这样的比喻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并且通过这些描写,反衬出作者对于自己心中的那个女子的忠贞,表现了男子的专情与痴情。

《诗经》最著名的《蒹葭》也体现了这一点。其中男子看到心上人,并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爱意,而是“寤寐求之”“辗转反侧”,只是通过自己内心的喜爱,最多是想象自己追求心上女子而没有直白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席慕容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继承了《诗经》的真挚细腻,有着女性独特的纤细视角。如《古乐府》的“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道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不过相比之下,席慕容的表达方式更加有倾情执着之感,诸如“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这类表现生生世世执着之爱的话语,在席慕容的诗中并不少见。席慕容在《错误》一诗中关于爱情的描写,体现了对于爱人的失去而不能忘怀的哀伤,就算能够忘记,也像是一颗钉在心上的钉子,即使拔去,也去不掉印记,这种对爱情的执着令人感动。“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聚一次,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和悲凄,那么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这种不顾一切,飞蛾扑火般的姿态把对爱情的执着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坚守爱情的态度:忠贞不渝与痴迷执着

对爱情忠贞不渝和痴迷执着,是《诗经》中爱情诗和席慕容的爱情诗很大的一个共同点。不过《诗经》则更体现为忠贞不渝的态度,类似“我心匪石,不可卷也”的句子比比皆是,而席慕容则更倾向于对于爱情的痴迷和执着这一立足点,体现了恋爱中女子的细腻心思。

《诗经》中《王风・大车》对女子誓言的坚定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的描写,让人如此动容,这种决绝,也让人叹服,就好像汉乐府《上邪》里那个指天为誓,高吟着“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女子,那决绝又单薄的身影将永远印在泛黄的古籍中,倾诉着千年前的爱恋。又如《邶风・柏舟》对爱情的描写,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永远不变心。《郑风・东门》表达了一个男子情有独钟而矢志不渝的忠贞之恋。虽然东门外美女“如云”“如茶”,诗中男子不为所动,不被诱惑,依然执着、坚定地爱着家中那位共度患难、同甘共苦的荆妻。《唐风・葛生》是一首妇女悼念亡夫的诗。此诗“言寡妇感时节而生哀思,次由哀思而至墓地悼念,由墓而归,夜寝哀之情”。最后以“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对爱情忠贞的描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谓雎鸠,就是一种十分忠贞的鸟,一只死去另外一只绝不独活。这里虽没有明说爱情忠贞之意,但是字里行间已经体现。

席慕容的诗中也体现了此类爱情观,描述青年男女对心上人的坚定与对爱情的执着。再如其《抉择》对爱情执着描写,体现了对爱情的执着与痴迷,为了与爱人相聚,哪怕一瞬间,也是有意义的。

席慕容在诗中不止一次提到想要回到那个二十岁。如《千年的愿望》中“总希望/二十岁的那个月夜/能再回来/

再重新活那么一次”。“在这样的月夜,很多忘不了的时刻都会回来,这样的一轮满月,一直不断地在我的生命里出现,在每个忘不了的时刻。”那个二十岁的月夜是多么的迷人、难忘,那段感情是一辈子都不能割舍的情怀。“今夜在灯下/梳我初白的发/忽然记起了山路上/少年的你/是不是还在等我/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

四、捍卫爱情的态度:为爱反抗与勇敢放手

爱情并不一定总是美好的,或者不一定一直是美好的。很有可能美好的开始却迎来了令人神伤的结局。对待失恋,《诗经》中的女子和席慕容笔下的女子的反应是不大相同的。《诗经》中的女子更体现一种决绝、自立,或者是为爱反抗。而席慕容的诗中失恋后则大部分表现为黯然神伤,或者勇敢放手。如《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几句话,体现了一个女子内心的自立自强与反抗精神:“你当初信誓旦旦,现在却又把我抛弃,还不自己悔过,既然不悔过就算了吧!那就这样吧!”女子决绝离去的背影,给多少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邶风・谷风》这首诗通过一个妇女的自述,倾诉了这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直至被抛弃的过程,体现了一种对于爱情,即使失去也不想放手的心理,而且她的字里行间多少带些反抗精神,不是完完全全的逆来顺受,她对于丈夫喜新厌旧的鄙弃,对于新妇将占她的位置的不满,是人性的真体现。

席慕容诗中则出现了失去爱情,但只是漠然伤心的句子。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对于男主人公的不满。席慕容一直坚持着这样的爱情观、幸福观,这种爱情观对于现代人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五、结语

诗经中的爱情诗和席慕容的爱情诗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当然也有不同,二者的关系还需要更多的探讨和研究。诗经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宝藏,有着蓬勃的生命力,是我们创作的源泉之一,它对我们的影响很深,后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利用她的精华,席慕容的爱情诗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通过对于诗经爱情诗的爱情观和席慕容的爱情观的简单比较,我们可以从中看见其中的继承与发展。通过这样的比较与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经爱情观的内涵,并加以发展和弘扬。

【参考文献】

[1]陆侃如,冯沅君.中国史诗[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11-48.

[2]陈梓权,郭培忠,郭精锐.中国古代爱情诗歌评论[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8.

[3]尹建章,萧月贤.诗经名篇详解[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4]曾巧燕.诗经时代的爱情文化[D].百度文库,2009.

[5]席慕容.七里香[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6]席慕容.无怨的青春[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