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辛弃疾破阵子

辛弃疾破阵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辛弃疾破阵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辛弃疾破阵子范文第1篇

【注释】

①挑灯:拨亮灯。 ②角:军队作战时吹起的号角。 ③炙:烤肉。 ④的(dí)卢:一种跑得飞快的马。 ⑤可怜:可惜。

【品析】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

词的上片,写词人遭贬闲居,胸中郁闷,唯有借酒消愁,不觉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复大业,于是,拨亮灯光,深情地注视曾经伴他驰骋沙场的宝剑。梦境中又回到了当年的军营生活,耳边传荡着阵阵响亮的号角。虽未开战,词人已表达出了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沙场秋点兵”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仅仅五个字,就把雄壮威武的阵容描绘得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冲锋陷阵的人马,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所有这一切构成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显示了将士们无坚不摧的决心。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它如特写镜头,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的卢马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飞奔,义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开弓放箭之声如霹雳轰响。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英雄形象,是词人早年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抒发英雄的理想:生前要报效祖国、收复中原,死后要留下建功立业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极点。“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词的感情突然从高亢跌落下来,转为低沉。词人只能一声悲愤的长叹,尽吐壮志难酬的感慨。

总之,辛弃疾用文人的笔触、军人的气概,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在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中,蕴含着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和悲愤。

【考点预测】

1.《破阵子》表现作者理想的句子是 ,

2.《破阵子》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 。

3.《破阵子》表现作者虽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的句子是

【真题链接】

1.(2011湖北黄冈卷)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作战目的和自己理想的句子是

,。

2.(2010陕西卷)马作的卢飞快, 。

3.(2011福建厦门卷)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婉约词含蓄婉转,如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豪放词率直粗犷,如辛弃疾的“ ,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范文第2篇

1、醉里挑灯看剑翻译: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

2、出自南宋诗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来源:文章屋网 )

辛弃疾破阵子范文第3篇

济南名士多。济南要打造文化产业名人资源自然不可放过。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演艺产业同理。所以,济南京剧院在拍了《李清照》之后又拍了大型历史京剧《辛弃疾》。

没有中国人不知道辛弃疾。辛弃疾核心价值主要有两点,一是豪气冲天的男人情怀和英雄气概,二是独领的豪壮词采和文学成就。这都是宝贵的精神瑰宝也是济南的骄傲。正如清代词论家陈廷焯所说:“东坡词极名士之雅,稼轩词极英雄之气,千古并称,而稼轩更胜。”

于是,济南市文广新局。济南市京剧院、济南艺术创作研究院将京剧《辛弃疾》搬上舞台。这是济南人在辛弃疾逝世800周年之际,向着历史深处,对民族英雄、伟大词人的眺望,是编导者的澎湃之情在心灵深处的脉动,是以荡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为辛弃疾塑造的大美丰碑。

如今,《辛弃疾》获得第四届京剧节银奖、第五届京剧节金奖,既是京剧界的典范也顺理成章成为济南的张重要文化名片和演艺名片。本刊采访了济南京剧院院长于鹤咏。

京剧《辛弃疾》诠释的是爱国词人辛弃疾立志报效祖国,却郁郁不得志的生。用句话来概括,就是用辛弃疾生命中最后个清晨概括他曲折复杂的生。故事采用倒叙手法,通过词人对往事的回忆

以其立志北伐但又报国无门为切入点,表达了其几起几落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有人士对《辛弃疾》如此评价进行创作者们似乎听到了历史的回响感受到了辛弃疾心灵的律动并用审美的形式把这种回响与律动凝聚在舞台上。在戏中,人物的本质特征得到艺术提炼,辛词豪迈,奔放的气质与沉郁,苍凉的色调构成了这部戏的审美支点,历史悲剧与人物悲剧化为弥漫于全剧的悲剧精神提升了戏的主题立意。

关于京剧,传统和创新是业界和公众比较关注的话题。有人提出,京剧之所以不再像以前那样火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京剧应该创新,以适应新的环境。

和传统乐剧相比,修改后的《辛弃疾》显然也做了一些调整其中最大的特点是诗剧风格,时空结构空灵而又跳跃。于鹤咏介绍:“全剧用辛词串起以词传情词剧交融。”《辛弃疾》诗化而又巧妙地用辛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贯穿全剧,又根据《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满江红点火樱桃》等辛词衍生情节,有力地塑造了辛弃疾的词人形象。“意象故事化情节悬念化铺陈时空化,这是改编后的《辛弃疾》的三大特点。”于鹤咏强调。

有人提出,《辛弃疾》的诗化风格和传统京剧迥异。当于鹤咏认为,事实并非如此。《辛弃疾》还是传统京剧。“在唱腔上,我们坚守了传统。主演李宝良就是奚派传人。至于剧作的诗化风格,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另外我们在舞美上进行过了一些调整给人种现代的感觉。”因此他认为:“《辛弃疾》很守规矩。”

对于京剧的传统和创新,于鹤咏的观点是鲜明的:“我认为现在主要解决的是传承问题;现在很多名家都不在了,能够把京剧传承下来就是件非常不简单的事情。作为国粹,京剧的保护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至于创新我认为还是以后的事情。”所以老观众一听,《辛弃疾》还是京剧的味儿。

于鹤咏认为,现在传承京剧,关键要培养观众听京剧的氛围。因此,他积极参与京剧进校园的活动。京剧进校园活动是由国家相关部委搞的活动,于鹤咏认为,济南在此方面最为积极,“政府的推动力度最大”。“我们和济南市教育局合作推动京剧进校园活动,效果非常好。”于鹤咏说,学生们非常喜欢这个活动,学生们观看演出时兴致勃勃,全神贯注许多同学都将京剧知识讲座的内容记录下来演出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场。

他认为,学生们不一定能够人人唱京剧,但只要能够分辨唱腔和唱段,培养起对京剧的兴趣就行了。这显然活跃了京剧氛围。因为,“京剧的希望在孩子们身上。”

至于《辛弃疾》,还有其他的亮点,国内著名的“灯光诗人”周正平的灯光设计更好地烘托了演员的表演有利于演员更好地塑造人物;音乐是《辛弃疾》一剧的灵魂,剧中音乐充分发挥了京剧酣畅甜美的韵味,以及现代音乐宏大磅礴的气势细腻柔美的质感将传统和现代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辛弃疾破阵子范文第4篇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寒食日即事》

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李白《蜀道难》

4、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7、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8、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9、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1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1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辛弃疾破阵子范文第5篇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破阵子》本来是唐代教坊曲名,属武舞之曲,文字用的是七言绝句。用曲名度为长短句,是晏殊独创的。

这首词,上片写景。写景时突出传统的节气与花历,最能表现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

中国传统有二十四个节气,春分之后就是清明,这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回大地,花开草长,处处鸟啼。春分过后,新燕将至,恰好社日也到来了。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们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是春社。北宋的时候,每年有两个社日,而人们特别重视春社。社是古代祭祀灶社神(即土地神)的日子。这时邻里大聚会,行祭祀之礼,赛会腾欢,极一时一地之盛。这时的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放下了自己的针线活,呼唤同伴,到门外游览。词篇开头一句,精神全在于此。所以,看上去是写景,实际上景中有人。

中华民族还有特定的“花历”,称为二十四番花信风。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从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一个节气有三信,也就是三种花开放。春分节的三信,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就清明在望了,“梨花落后清明”,花信正切节气。对于清明时节的景色,词人描绘得声色俱丽:“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池畔生出鲜翠的绿苔,林间响着黄鹂的清音。上句写色彩,下句写声音,对偶精工,形象鲜明,洵为佳句。词人所用的都是很普通的词语,但经过精心的组织,就营造了一种美妙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暮春景色独具的美感与自在的气象。将近清明,春已近晚,清明时的三种花信是桐花、麦花和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日长飞絮轻”。

这时,白昼一日长于一日,春光明媚,飞絮迷蒙,真是撩人情怀。“飞絮”在词人的笔下,情景是丰富多彩的,或表现春晴,曹冠《凤栖梧》:“飞絮撩人花照眼。天阔风微,燕外晴丝卷。”或表现春残,又略带感伤,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或表现春愁,透露复杂的情怀,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或表现春怨,却又甚为惋惜,如辛弃疾《摸鱼儿》:“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而晏殊的“日长飞絮轻”,则把春景写得优美、静谧,颇富诗意。

下片写人。描写特定环境中农村少女浪漫活泼的形象,以及天真无邪的心理。作者仍然先写声音,“巧笑”指美好的笑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带有温馨的生活气息,同时又用了《诗经・卫风・硕人》的典故:“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以增加词句的意蕴。通过巧笑,知道是东邻女伴;再经寻找,相会在采桑径里。“采桑”交代了女伴的身份,“逢迎”写出了两位少女相会的场面,而且表现出他们的神态。接着引出下面两句对话:“疑怪昨宵好,原是今朝斗草赢。”斗草是那时的少女喜欢玩耍的游戏,词人通过这良辰美景之际,两位少女对话的特写镜头,将其天真可爱的特点写足,并与明媚的春光映衬,形成既十分和谐又富有诗意的画面。“笑从双脸生”五字更把少女的情态写得惟妙惟肖,确实明快活泼,天真纯洁。最后一句的“笑”,又绾合下片的“巧笑”语意,收束了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