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不爱学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今熟悉大学学习生活的人都知道,每学期的最后两周,各门功课的考试密集展开。平时混沌度日的学生,也不得不突击看书,以应对考试。这时候各个学校的图书馆或自习室总是“一座难求”。不少大学生几年的学业都是这么应付过去的,等到毕业后被指缺乏专业技能、缺乏竞争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值得思考的是,大学生们为什么不爱学习?有人说,是因为读中小学时那种老师、家长联手强压式的管理在大学已经不管用了,大学老师不会一天从早到晚贴身监督学生。这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觉得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没教会学生该如何自主学习。
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学生为“应付”各种考试,从早到晚背单词、看例题、做模拟卷。这种教育模式在这个阶段似乎很管用,绝大多数教师也不想费神去给学生传授更多比此更重要的学习技能,例如,在没有外人管理和监督的情况下,如何安排自己的日程表,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在很多中小学教师的眼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学生爱玩的年纪管住他们,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把他们送到更好的大学。其他的事儿,都可以留到上大学后再说。可事实是,大学教育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主,之前中小学教师没教过的内容,大学老师更加不会教。毕竟,一个人到了成年,再回过头来学习“应当如何学习”,未免太晚了。
另一方面,基础教育也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研究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大学的环境自由宽松,这样安排的初衷,是便于学生能将时间花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增长自身知识,激发研究潜能。然而,如果基础教育阶段没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般的学生从高中的苦海解脱之后,都会将进入大学视为彻底解放的开始。因为,很多学生毕竟真的累了,“苦战”十二年考进大学,都希望能好好休息一下,不想也觉得不必再拼搏和奋斗了。但殊不知,大学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在这时懈怠下来,无异于自毁前程。早段时间有清华博士发帖称“厌倦了科研”,然后离开高校去当中学老师。尽管做出怎样的就业选择是个人的自由,不必过多非议,但这则事件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教育确实出了问题,即没有好好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每一次上课的时候,我都不能够很好的集中我的注意力去听课,我总是会分心甚至还会想开小差或者是和同学们在课堂上讲话,我知道这样做是非常不对的行为,可是我就是提不起对于学习的兴趣来,我总是不能够控制住我自己的行为。
回到家以后,我真是一拿起书本来就感觉到头痛,这让我非常的难受,我厌恶于写作业,我认为写作业是一件非常没有意思的事情,我也不知道我自己是怎么了,为什么别的同学都那么的热爱学习,而我却这么的贪玩,这么的讨厌学习。
于是我糟糕的表现被我的班主任向我的妈妈告状了,我的妈妈听了班主任说了我在学校的表现之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生气,而是找到了我,慢慢的跟我讲道理。我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啊!学习这么的无聊,我更喜欢玩耍啊。”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道“因为学习是每一个人都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只有经历了这个时期以后,我们才会更加聪明,我们才会变成我们想要成为的人,才能够走向成熟,你想不想要变得聪明呢?我想你肯定不想做一个笨孩子吧,那么你就一定要去学习,慢慢的你就会爱上学习了。”听了妈妈说的话以后,我觉得非常的有道理,这也许就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吧,我一定会改掉我不喜欢学习的毛病,努力的学习,变成一个聪明的男孩。
学习障碍有哪些表现
学习障碍在儿童上学的早期就可以表现出来,常见表现有:①在阅读时难以理解文字大意,抓不住中心; 朗读速度慢,字词错漏多;阅读段落时跳行、漏行、重复某一行,对短语的划分不准确;比同龄人更多地出现对形似字的混淆,出现对字的细节识别错误或将字的左右颠倒(如b、d不分,"韧"字左右结构颠倒)。②由于阅读理解能力差,导致解数学应用题时难以正确列式;词汇贫乏,语感差,影响了作文水平的提高。③入学前就有语言发育方面的问题,如与同年龄儿童相比,学会讲话明显较晚,理解口语较差,发音不清晰、不准确等。④ 在排除环境因素、智力水平、身体缺陷为主要原因的前提下,加、减、乘、除的运算技能明显低下。比如抄错算式,运算时对位困难,混淆运算符号,进位、退位容易出错,难以理解、运用运算规则,不理解各种算法的含义,等等。⑤领悟能力差,对新知识或日常人际交往的反应不太灵敏,还常出现精细运动不良导致的书写质量差、速度慢,生活自理能力低。平衡、协调能力不佳,笨拙,易摔跤,不善于跳绳或做操;不善于理解社会情景和他人通过表情、手势等传达的信号,人际适应困难等。
哪些人容易发生学习障碍
如果亲属中有人曾有学习障碍,会增加本人学习障碍的发生机会。母亲怀孕时吸烟、饮酒、吸毒,孩子出生时大脑有缺氧史、损伤史,早产低体重,后天发育不良,血铅水平高等,都可增加学习障碍发生的风险。发育早期儿童的大脑尚在发展之中,如果这时教养方式不当,周围环境中又缺乏有益于大脑发育与智力开发的刺激,也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
如果怀疑孩子有学习障碍
孩子学习成绩差大都还是由环境和心理因素造成的,家长不能自行认定孩子患了学习障碍,而应带他到儿童心理门诊或儿童精神科门诊找专科医生咨询。医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和询问,才能最后确定到底是不是学习障碍。医生还能在检查的基础上发现孩子的问题在哪里,为有针对性的矫正训练提供依据。
如果孩子患了学习障碍
如果孩子被确诊为学习障碍,家长可在医生的帮助下,结合自己细致的观察分析,弄明白孩子学习障碍是由哪些方面能力不足造成的。随后,一方面让孩子充分利用强项来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让其通过训练来加强弱项。例如,因视觉加工问题导致理解困难,可通过听觉通路让儿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专家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训练视觉加工能力。
家长要经常与老师交换意见,以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最好请老师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甚至在考试中也"灵活一点"。比如,孩子不会阅读书面的东西,就请老师为他念题目;如孩子书写上有困难,可请老师适当延长考试时间或采用口试的形式。
时下,在中小学里出现了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学生爱音乐,却不爱上音乐课,而且大有越演越烈之势。我想这是十几年来新课改的失败与悲哀,也是音乐教师的悲哀,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学生的心声
金亚文在其主编的《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中列举了几个有关“学生爱音乐,却不爱上音乐课”的典型事例。
1.“谈起音乐课,同学们大多是一副也就是那么回事的表情。难懂的乐曲,枯燥乏味的乐理,让人倒尽胃口。”这是哈尔滨市一位中学生概括的当前大多数学生对音乐课的看法。
2.海南省海口市一位学生如是说:“得知中学也有音乐课的时候,不由得扫去几分跨入中学的感慨——又是无聊至极的音乐课!课堂死气沉沉,45分钟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哆来咪’,整天让我们背作者简介、分析歌词,弄得音乐成了文绉绉的语文课。哎,一提起就来气。”
3.北京市学生庄某某如是说:“音乐,我恨你!因为你曾无情地吞噬了一个女孩的童心与稚趣。她的父母将她出卖了,做了你的奴隶,于是,你便用那黑白的键盘将她牢牢锁住。每一天,她都竭尽全力为你效力,白嫩的指头磨出了黄茧,柔弱的背椎渐渐弯曲。数年来,女孩将她生命的一半奉献给你,而她呢?却没有任何伙伴——因为她不知道什么是玩耍。她恨你,无数次在心中咀咒你,她多想摆脱你,永远离开你!”
三、专家的观点
不少专家学者针对当前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不少良策:
1.南京师范大学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邓林老师痛感目前音乐教育中存在种种弊端:“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一直发展得不是很好,形式单一,严重阻滞了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家庭的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误区,家长叫孩子学音乐,就是互相攀比,都争着去学钢琴、小提琴,以为学习这些乐器就是素质教育了。其实这两种乐器在乐器中技术难度要求是最高的,所谓考级实际上也是考技术。缺乏一个对音乐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叫孩子来学技术难度很高的钢琴、小提琴,结果孩子产生了逆反的心理,恨死了钢琴,恨死了音乐。普通学校的音乐课也是简单地教教唱歌,学生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学着唱,学乐器则是手把手地教。这样的情况在大学音乐教学中也存在。有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有90%的小学生不喜欢音乐课!音乐本该用来陶冶人的性情,但死板的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班的丽霞认为,儿童歌曲创作者一定要清楚自己是为谁服务。现在孩子们每天都会接受大量的社会信息,包括流行歌曲、时尚音乐,也都有自己的欣赏习惯。她认为少儿歌曲一定不能缺少时尚元素,一方面要追求旋律、追求主题思想,另一方面也要适当借鉴流行音乐中一些积极的表现手法。
3.1985年第三届全国美学会议上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姚思源明确地提出:“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是音乐教育的核心。”
四、原因剖析
1.对音乐和音乐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很多人把音乐理解为一种形式、一种技能、一种谋生专长,因此,在我们的音乐教育里,教师和家长经常舍弃孩子的全面成长,尤其是无情剥夺未来音乐家们的社会性成长。音乐是一种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与国家是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明,定位不准,只重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人的教育、审美教育和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姚思源早在1985年就提出:“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是音乐教育的核心。”
2.学生“情感荒漠化”。没有爱,没有理想追求,没有是非观念,代替的是乖戾、偏执、自私、冷漠。
3.音乐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老师上课过于墨守陈规、形式单一,教法死板,内容枯燥、单调、深奥,扼杀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教师“一言堂”、“一言唱”,仍然是以“教”为中心,学生始终是“容器”。
4.家长的原因。为何北京市学生庄某某对音乐恨之入骨:“音乐,我恨你!”这是家长违背教育规律,拔苗助长、相互攀比、“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造成的恶果。学生在课余之时,在家长的高压下,学钢琴、小提琴、古筝等。学生本人根本没有丁点兴趣,没有兴趣又怎么能学好呢?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恨音乐,恨琴,恨父母,甚至于恨老师。实验表明:教育一定不能是施压式的,否则不但孩子不会得到快乐,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对于孩子的音乐培养开始一定要是游戏式、鼓励式,才能使孩子在音乐学习中产生幸福感、得到快乐。
5.音乐教材问题。目前音乐课本推荐给孩子的歌曲普遍缺少时尚元素,因此,正确处理好“经典”与“流行”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流行歌曲”能不能进课堂,怎样的“流行歌曲”能进课堂,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是很值得我们教师去思考的。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爱V不V;构式
随着网络社交软件的普及,在线聊天的形式为汉语口头表达书面化提供了机会。对于留学生来说,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在线聊天,不仅降低了对其听力的要求,也为其在说话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时间,说话者的紧张与焦虑随之降低。但较之于面对面交际可以使用表情、语气或者手势等辅助交际,以汉字形式进行聊天更多的是靠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汉语的书写形式是由一个个汉字呈线性铺展开来,分词断句是其理解的第一步。
“爱V不V”即是一个容易因分词错误而产生理解偏差的结构。因为对于留学生来说,“V不V”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组合,有一定的熟悉度,所以当遇见“爱V不V”结构时,留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将“爱V不V”理解为“爱”+“V不V”,从而将其理解为一个问句,并以“V”或者“不V”作答。
1 “爱V不V”的形成与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爱V不V”结构作出的解释是:分别用在同一个动词前面,表示无论选择哪一种都随便,含不满情绪,如“爱管不管”“爱说不说”“爱来不来”。而“爱理不理”被列为一个词项,词义为:像是理睬又不理睬,形容对人冷淡、怠慢。《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爱V不V”表示无论选择哪一种都随便,含有不满情绪。
“爱”有“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喜欢”“爱惜、爱护”“容易发生某种变化”等多个义项,但却没有“随便”“ 不满”的意思,由此,我们得知,“爱V不V”结构的意思并不是其组成成分义的简单相加,其“听凭选择”和“不满”的语用信息无法从其成分推导出来。虽然只有“爱理不理”作为一个词被词典收入,但实际上生活中,口语常用到的表达中,是有大量的V可以进入“爱V不V”结构的,V的改变不会影响“爱V不V”结构的整体意义,因而我们可以将“爱V 不V”视作一个结构框架、一个构式来对待。
对于“爱V不V”的形成,大多数学者如武柏索等(1988)、迟永长(1995)和江蓝生(2007)都持相似观点,认为“爱V不V”应该是从“爱V就V,不爱V就不要V”紧缩而来的。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简短的语言表达更能在高效率的当今社会受到推崇,“爱V 不V”正是迎合了这种从简高效心理的产物,由双重复句紧缩成四字格结构,达到言简义丰、以简驭繁的表达效果。
莫邵绚(2015)指出“一些语言构式在演化过程中,其结构经历了由组合结构向凝固结构的演变。演变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组合结构凝固为固定结构;另一种是组合结构经过词汇化成词。”[1]基于此类观点,有学者认为,“爱V不V”是由“爱(想)V就V,不爱(不想)V就不要V”紧缩凝固而成的固定结构。而“爱理不理”作为一种高频使用的“爱V不V”组合,已经词汇化成词。
关于“爱V不V”结构的意义,许维翰(1982)认为是“听凭、听便”的意思;吕叔湘(1980)、武柏索等(1988)、迟永长(1995)认为该式在表达“听凭”、“任凭”语义的同时附带了说话者的不满情绪;刘承峰(2004)则认为其本质语义是表达了说话者的蔑视;李文浩(2009)“爱V不V”构式表达“听凭选择”的语义和“不满”的感彩;李燕燕(2010)根据语料将“爱V不V”结构所体现的语义分为四种:1、不关心、不在乎、不注重2、主语无意识、模糊的神态3、对对方的蔑视、不满情绪4、因不满而对对方施加压力;[2] 高华清(2015)认为该结构表示随便义,但具体有没有“不满”的语气,受说话语气的影响。
关于“爱V不V”是如何产生超出其构成成分义的探索,高华清(2015)认为“爱V不V”结构表现出的如带有主观情态的随便、无所谓、不关心、不在乎等意义是由其整体整合而产生的整体意义,是该构式的浮现意义。而刘承峰(2004)则认为“爱V不V”结构所蕴含的“随便”“无所谓”等语义是“爱”在特定语境中的临时语义变体,是“爱”的临时变体表现了说话者对动作“V”发生与否的不在乎以及对对方行为的蔑视。
2 “爱V 不V”的韵律问题
“爱V不V”是紧缩而成的四字格结构,分句之间的语音停顿不再明晰,但仍可以切分,不同的切分方法对该结构的理解也会产生影响。
对于一个四字格结构的韵律切分,一般说来应有三种切分法,所以“爱V不V”有三种切分结果,即“爱|V不V”“ 爱V|不V”“ 爱V不|V”。 “爱V不”明显不是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所以将其首先可以排除。学界关于“爱V不V”切分的问题,主要是前两种切分法存在分歧,初次接触该结构的留学生往往倾向于“ 爱V不|V”,而大多数母语者倾向于“ 爱V|不V”。
选择“爱V|不V”切分法的人对于该结构的分层也是有分歧的,我们很难对紧缩之后的“爱V不V”作出唯一的结构切分。学界对此主要有两种看法:其一是认为“爱V”和“不V”是联合关系,表示选择语义关系,是听话者可以“V”或者“不V”的意思;其二是认为“爱V”是来源于双重复句中前半段的假设部分“如果爱V”的紧缩,“不V”来源于后半段假设的结果部分“就不V”的紧缩。
第一种看法是根据结构“爱V不V”外显的选择性关系得出的,因为当说话人不含“不满”“蔑视”或“不在乎”等语义时,动作发出者可以V也可以不V,确实是一种明显的选择关系。第二种看法是认为“爱V不V”是一种截搭,双重复句中各取一段重新凝缩而成,这样的缩减方法既包含了选择关系,也包含了假设关系,保留了较为完整的语义,也体现了汉语语言结构匀称、对称的特点。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为 “爱V|不V”切分是不合理的。如刘承峰(2004)提出了“爱|V不V”的切分方法。第一,他认为“ 爱V|不V”中,“V”和“不V”构成转折关系,在语义上是矛盾的;第二,他通过“爱V不V”中的“V不V”和独立使用的“V不V”进行平行变换后指出了二者之间具有一致性关系,进而得出了“爱|V不V”切分法具有正确性的结论。
首先,“V”和“不V”是紧缩而来的两个成分,二者直接的矛盾关系只是属于紧缩结构表层的。就深层来看,它们源于双重复句中的不同层次,并没有造成现实的矛盾。其次,紧缩结构中的“V不V”和独立使用的“V不V”具有平行变换关系只能说明能进入“V不V”结构的动词也能进入“爱V不V”。二者只能算是同形成分,其意义是截然不同的,因而他的平行变换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等价变换。
由此看来,尽管“爱V|不V”的切分方法对于原双重复句是如何紧缩而成存在分歧,但并不影响我们理解整个构式的意义,这种切分方法较之于“爱|V不V”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 “爱V 不V”的教学建议与启示
(一)“爱V 不V”的教学建议。刘承峰(2004)认为,“爱V不V”结构所蕴含的“随便”“无所谓”等语义是“爱”在特定语境中的临时语义变体,而“爱”本身并没有这种意义,如果只是将其作为临时语义变体,将整个构式的浮现意义归于其组成成分“爱”的临时变体,这样既没有给予构式正确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掌握该结构的真正内涵。
“爱V不V”是一个构式,其整体意义不仅包含了原式“如果爱(想)V,就V;如果不爱(不想)V,就不要V”中的选择和假设义,还有其自身的浮现义,常常有“无所谓”“不满”的意思,其组成部分的意义不足以推导出整个构式的意义,因而在语言教学中,应把它视作一个框架、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
首先,教师要树立构式意识。虽然教学语法要求从简,学生不必了解构式起源、构式构成等要素,但教师只有做到“深入”才能实现“浅出”。因此,教师要掌握理解紧缩构式的来源、理解其整体意义,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教学指导。
其次,学生要学习构式的组成规则和构式意义。掌握语言规则是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前提。作为一个构式、一个框架,学生必须学习什么样的词能进入该构式,什么样的词不能进入。
最后,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灵活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在掌握了语言规则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语言运用的学习。由于“爱V不V”原式只是单纯的“假设”和“选择”义,因而它的情感意义是中性的。当“爱V不V”在一定语境中不能还原为原式时,那一定是其浮现意义在起作用,一定是包含了“不满”“无所谓”等情绪在其中。表达情感的不用也决定了使用对象的区别,因此学生掌握了构式“爱V不V”的能产规则还不算完全掌握了该构式,必须要能恰当、灵活、准确地使用该构式才算是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爱V 不V”的教学启示。语境和语气都能帮我们准确把握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当我们脱离一定语境、从书面文字来看的话,将构式“爱V不V”与原式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整个构式的浮现意义。
A这是份新工作,你如果爱干就干,如果不爱干就不干。
a这是份新工作,你爱干不干。
B杰克对露西说:“明天班上组织爬山,如果你想参加,就去报名,如果不想参加,就不用报名了。”
b: 杰克对露西说:“明天班上组织爬山,想参加就去报名,你爱去不去。”
通过A、a、B、b例句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A句中的“如果爱V就V,如果不爱V就不V”句式根据说话人的态度,既可能承载“不满意情绪”,也可能不承载这种信息,而b句中的“爱V不V”句式则毫无疑问地承载着“不满意”信息。后者较之于前者,“爱V不V”格式的确更具冷漠、不悦的感情,情感态度更加鲜明。
但“爱V不V”有时也并不一定表达不满情绪:
A:爱要不要,反正这个礼物我是早就准备好了的。
此情景下,是要强调二者感情深厚,鼓励对方收下礼物,绝非不悦、不满。可见,语气也是影响构式语义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尽管“爱V不V”表示什么情绪是受语气影响的,但鉴于其常常表示“不满”“无所谓”等意义,所以该结构的使用对象应是关系较好的、友人、同辈人之间。对关系陌生或者年纪稍长、地位较高的人来说,听起来会有种不礼貌、不客气的感觉,应尽量避免使用。
注释
[1]莫邵绚“爱V不V的”的构式分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5,(1):p53.
[2]李燕燕 刘业强.“爱V不V”结构和“爱V没V”结构的语义区分分析[J].语文学科,2010,(14):p33~p34.
参考文献
[1]高华清.构式语法视阈下“爱V不V”构式的探析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J].开风景教育学院学报,2015,(3).
[2]郭圣林.“爱V不V”句式的语篇考察[J].汉语学习,2009,(1).
[3]李卫中. 析“爱A不A”固定格式_[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4).
[4]李文浩.“爱V不V”的构式分析[J].现代外语(季刊),2009,(3).
[5]刘承峰.“爱V不V”结构的语义分析[J]. 汉语学习,2004,(2).
[6]沈彩云.“爱V不V”格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易磊.“爱V不V”结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