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昆虫记主要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读后感网权威《昆虫记》读后感400字范文,更多《昆虫记》读后感400字范文相关信息请访问读后感网。 【导语】《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和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
《昆虫记》的作者是J。H。法布尔,他是法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作者通过在自然环境中长时间细致入微地观察,谨慎实验、反复推敲,了解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与习性,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在《昆虫记》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而有趣的昆虫世界。
通过他的介绍,让我知道了,夏天里蝉为了在树上一个月的歌唱,它们必须捱过四年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知道了,蝎子在与狼蛛、螳螂、灰蝗虫、蜈蚣最终决斗中,用毒针刺死了一个个对手,蝎子才是真正的获胜者;知道了,小小的萤火虫在草丛间,树林中,小溪边一闪一闪地觅食,他们寻找的竟是大大的蜗牛;还知道了,橡树为什么看起来无精打采,最魁祸首竟是小小的天牛幼虫……种种奇妙的现象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感觉到自然界的神奇。
我很佩服法布尔对科学坚持不懈地探索,用严谨的实验态度仔细观察自然界的小昆虫,并用有趣的语言描述出来,让看书的人既学习了知识,阅读起来又轻松愉快。我应该学习法布尔的科学钻研精神,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认真并坚持地对待学习。学习没有小事,重在认真的态度和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希望自己也成为像法布尔一样的科学家。
【关键词】农村学生;阅读教学;指导阅读
语文教学除了承担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外,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文字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个基本任务。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各门学科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成绩的好坏,加强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读,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在思想上受到启发和教育。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阅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是新课标对阅读的总要求。可是语文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将属于学生读的时间,过多的用在了对课文的讲解、分析上,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阅读,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多读,从读中理解、体会、质疑。所以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在有很多农村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能力不强,阅读量不大。在课余时间不爱读书,他们最喜欢的是看电视或打游戏。由于农村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在家长和学生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就有抵触情绪不愿意买,即使买书,也只买作文书,学生阅读书籍的范围不广泛,很少学生读到中外名著,民间传说,科幻等读物,家里基本没有藏书。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为了生计纷纷外出打工,有许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由祖辈来带,祖辈们有很多只能给孩子煮饭,根本管不了孩子的学习,小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差,贪玩。他们离开了学校,离开了老师的监管,就没有了自觉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农村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农村学校有些教师教学方法不恰当,只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讲,面面俱到,生怕学生不懂,课堂上挤占了学生朗读、感悟的时间,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我们要让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让学生通过阅读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给学生读书的自由,再相机引导,逐渐转化他们的兴趣点,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看的书,让每个学生都与书交朋友。可以在班上建一个图书角,每个学生把家里的书带到教室放在图书角,实现资源共享,打造一个书香教室。教师可利用班会课开展一些活动。如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也让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比较与竞争提高阅读的兴趣;另外,也可以采取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的方式,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并能提高其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还可将班级学生的优秀读书笔记汇集成册,使学生从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读书的乐趣。从而喜爱读书。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小学生喜欢表扬,对读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听的同学来讲,也会努力争取读好书,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老师的鼓励中,学生会产生更强的成就心理,更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主动阅读。另外我们还可采用多种形式来读,朗读、轮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教师还要利用阅读教学向学生多推荐适合他们的儿童读物。如学习《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后,学生对机智、勇敢的小英雄产生了敬佩之感,我就向他们推荐看《鸡毛信》,学习课文《景阳冈》后,学生对打虎英雄武松佩服的五体投地,我就推荐他们在暑假时看《水浒传》,学习了《卡罗纳》,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学习了《蟋蟀的住宅》,我就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昆虫记》既是一部严肃的科学著作,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多读有益的书,扩大阅读范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喜欢阅读,爱上阅读,能把课余时间用在阅读上。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讲方法地去读,其意义和收效也是不大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关键词]阅读;内驱力;潜能;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011-02
“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只要经过训练与开发,都可干出一番惊人的事业。”因此,教师必须承认每个学生身上都有无限的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诱发学生内在的动力。
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我在班级中进行课外阅读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采取了适当的对策,有效地诱发学生阅读的内驱力,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影响学生阅读的因素
1.内部因素
(1)兴趣不稳定。调查结果表明,所有学生都喜欢阅读,但对于列出的课外阅读考级书目,15.6%的学生表示都喜欢,77.8%的学生表示只喜欢部分书籍,此类书籍仅指情节生动形象、语言通俗易懂的小说类,8.9%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不喜欢的书籍包括世界名著、人物传记、科普类,如《昆虫记》《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19个伟大瞬间》等。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只喜欢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2)目标不明确。调查结果显示,31.1%的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与他人沟通的能力;17.8%的学生是为了在课外阅读考级中考出好成绩,通过考级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44.4%的学生则是为了打发时间,帮助睡眠。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有明确目标才能产生学习内驱力,才能激发兴趣。
(3)缺乏自觉性、坚韧性、自制性。从调查中得出,影响学生坚持阅读有以下原因:95.6%的学生认为是书本太枯燥,4.4%的学生表示刚开始读还可以,但越读越觉得枯燥。而部分学生在家玩电子产品的时间要比读书时间多50%以上。由此可见,学生有阅读的欲望,但是没有一个目标作为支撑,加上自制力差,无法抵御电子游戏的诱惑,从而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阅读理解能力差。调查中,44.4%的学生表示自己看不懂某些书籍。“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任务的难度超出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外时,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就会降低。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接触的知识面窄,理解能力也就较弱,不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外部因素
(1)缺少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调查结果表明,很少有家长会有意识地营造阅读氛围,44.4%的家长会偶尔阅读,以网络小说为主,仅有4%的家长会经常阅读名人传记、亲子育儿书籍。然而,业余时间,66.2%~86.7%的家长都以做家务、看电视、上网、娱乐为主,仅有17.8%的家长会利用空闲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
(2)部分书籍理解难度较大。有些书籍内容距离现代生活较远,学生缺少生活与社会经验,无法理解书籍中蕴藏的深刻意蕴,阅读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削弱阅读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惰性,以至于原来形成的阅读习惯慢慢退化。
(3)缺少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对于阅读考级,全体学生都希望教师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认为这样对自己帮助很大。
二、提高阅读内驱力的对策
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生的成就动机应包括三方面: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因此,我针对以上因素,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进行调整,制定以下策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驱力。
1.合理确定短期目标
我利用班会课举行“我阅读,我成长”的主题活动,明确阅读的意义,促进学生对阅读的重视。因此,我要求学生制定个人读书计划,每天读书前看一下自己的个人目标,以此不断激励自己坚持阅读。同时,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贴一张课外阅读统计表,记录学生的阅读情况,并定期进行统计,表扬每次按时完成阅读目标的学生,树立榜样,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不断用目标激励自己,从而产生阅读内驱力。
2.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由学生投票选出阅读障碍最严重的几本书,我每周会利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有以下方法:
(1)选定章节,由学生自主提问,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因此,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阅读,找出阅读中产生疑惑的地方,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养成爱提问的习惯。通过课堂上的共同讨论,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再认识,加深对书本的印象,解除先前的疑惑。这样既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共读某一段落,学生自主谈感受。选取课堂共读段落,教师应该选学生难理解的段落,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我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进行共读,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表扬学生,让学生体验到阅读快乐,以此激发学生进行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内驱力。
(3)画思维导图,对全书有整体感知。读完整本书后,我与学生一起对照书本的目录,提取各章的关键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回忆各章的主要内容。这种将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乃至整本书的内容以各种关系图串联起来的方式,既能复习整本书,又能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认知内驱力。
3.定期检测阅读效果
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我利用晨读课对学生进行抽样检测。由学生投票选出一本书,从中随机选某一章节,让学生快速浏览后用几句话简单地概括主要内容,并将检测成绩登记在册,作为期末口语考试成绩参考。教师定期检测阅读效果,既能督促学生坚持阅读,又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努力营造阅读氛围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我印发一些与亲子教育相关的文章给家长阅读,其中包含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希望家长能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该举措引起家长的重视,他们逐渐意识到家庭阅读氛围对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意识地减少了自己玩手机、玩电脑、看电视的时间,每天尽量空出半个小时的时间陪着孩子一起阅读。有的家长甚至会跟孩子共同论书中的内容,促使亲子共读的良好习惯在一些家庭中慢慢形成,使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
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共同阅读、讨论书本中的问题,与学生共同成长,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倾向于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课及检测阅读效果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坚持鼓励原则,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收获认知的基础上获得同学和老师的认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他们信赖、敬重老师,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内驱力。
在以上策略的实施之下,学生的阅读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采取这些措施,并不仅仅着眼于学生阅读考级成绩的提高。成绩仅仅是一个外在的表象,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次小小的成功,将给他们带来极大的鼓舞。只要教师能抓住这一教学兴奋点、转折点,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将这种内驱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相信也能挖掘出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
一、比较阅读模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悉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构建以精读课文为中心的比较阅读模式。
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简单说来就是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阅读方法。鲁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乡下人常误认一种硫化铜为金矿……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一方面也就真的识得了硫化铜,一举两得了。”这些话,见地是颇为深刻的。在阅读过程中将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1.同主题作品的对比阅读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表现的是父爱母爱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在特定的情况下那种“信守承诺、爱子情深”的父爱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严厉得有些不近人情”的父爱,两者的选材完全不同,是父爱事例的南北两极。《慈母情深》中对儿子百般呵护的老牛舐犊的母亲与《学会看病》中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实践能力的母亲,两位母亲形象迥然不同。比较同一主题的文章,甚至同一题目的文章,研究其选材、立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实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对此,我们可以进行更为广泛的“父爱母爱”主题阅读,引进叶倾城的《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刘蒙的《父亲的爱》、马一刀的《鼾声》、石涧竹的《父爱安全网》;梁晓声的《母亲》、张玉庭《母爱?风筝?童话》、安徒生的《母亲的故事》、黄衣青的《没有人喝彩的工作》、陈运松的《鱼头》……结合教材编排特点,根据单元主题选择相关作品进行对比阅读,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同一种爱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丰富学生对爱的不同内涵的体验,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不同体裁作品的对比阅读
如以“桥”命题的《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赵州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为例,《桥》是篇小小说,《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篇记叙文,两者都是为了赞颂“舍己为人搭建生命之桥”的精神,《赵州桥》是篇说明文,多用说明的表现手法,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说明赵州桥的美观坚固以及对古代灿烂文化的传承。可以对同一内容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比较,如小说与纪实文学比较、记叙文和议论文比较、诗歌和散文比较。也可以由此延伸,如同样是《一件小事》,鲁迅是“一粒沙里见世界”,从车夫一个细小的动作中折射出不平凡的精神,榨出自己皮袄下的“小”来,铁凝则是“半瓣花上说人情”,从邻居一个6号半针头品味出信任、友善、不张扬的立身处世境界;同样从荔枝出发,苏轼快意它的甘美,杜牧却悲叹朝廷的腐败,杨朔看到的是蜜蜂的无私奉献,肖复兴体味到的则是深深的母爱……在比较中,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感受,使学生领悟到不同表达方式的神奇魅力,进而把握住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特点。这种独特的语文实践与体验的效果是单一文章的阅读所不可比拟的。
3.不同观点作品的比较阅读
针对教材中的某一个观点可以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阅读不同观点的文章,比较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看法,引起学生的思考。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一“开卷是否有益”,教学中可以围绕这一主题,引进《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羡林)、《读书的时光》(弗吉尼亚?沃尔芙)、《造书术》(华盛顿?欧文)等文章,这些文章都说读书,但表达的观点却各有意趣。通过对同一事物持有完全相反观点的文章的比较阅读,可以正反对照,对砥砺思想、提高认识、培养学生全面正确的思维方式具有特殊的作用。另外,对同一作家前后期作品的思想倾向的比较,对同一作品的前后两稿的比较,对不同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比较,对作家的作品与有关的评论文章的比较等,这些较高层次的比较阅读方法,我们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运用。
二、补充阅读模式
教材选文作为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彰显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但是,再好的教材,其内容也是局部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不管哪一套教材都是挂一漏万,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同时,一个学生如果仅仅只盯于教材,那么,他的精神成长的营养是贫乏的,其智力生活也是单调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课外阅读是学生记忆课本上的公式、规则和结论的“智力背景”或“智力底子”。
1.由点及面的补充阅读,积淀文化
顾名思义,就是从局部、小范围的课文阅读逐步推及到大面积、大范围的课外阅读。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补充阅读模式,大致有三种推广补充方法:①从节选到全文。教材中有很多选文都是从经典作品中节选出来的,《蟋蟀的住宅》选自《昆虫记》,《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将相和》选自《史记》,在第十二册还专设了一个名著阅读单元,这些选文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联结课内外阅读的纽带,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广阔的世界。②从引文到引文全篇。在小学阶段,引文的出现还不是很多,但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怀念母亲》中季羡林引用哥廷根写的部分日记,《为人民服务》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引用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这些引文的目的是为了充实文章内容,增添理论(情感)色彩,增强论辩力量。对此,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引文全篇,学习如何占有素材、运用素材。③从课文到作者其他作品。如读了《桃花心木》,推荐阅读林清玄的其他作品《心田上的百合》《迷路的云》等,读了《凡卡》,推荐阅读契科夫的其他小说,如《套中人》《变色龙》等,读了《最后一头战象》,推荐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
2.由表及里的补充阅读,积累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讲的就是读写结合。读写结合可以从优美词句出发,从典型段落入手,从篇章结构着眼,也可以从课文中所写的某个人物、某种景物、某个事件、某种细节、某种写法甚至是某句话、某个字,拓展到阅读相关作品,达到重复强化、彼此启发的作用。比如,《白杨》是一片典型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我们可以将《落花生》《桃花心木》两篇文章引进课堂,进行补充阅读,寻找它们的共同点――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展开,从形到神到人。还可补充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袁鹰的《白杨》,在明白借物喻人文章的共同点(描述出事物的特点与人的品格的相似之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不同构篇方式。
还可以将改定的课文与原作进行比较。比如课文《蟋蟀的住宅》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找来原著《蟋蟀》一读,你就会发现两者相差甚远。首先字数不同,原著12000多字,课文900多字;其次内容不同,课文主要写住宅,原著有三个篇章,分别写了它的家政、住屋和乐器;再者表达语言迥异,课文偏向以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而原著则多是生动形象、趣味横生的描写性语言。
三、质疑阅读模式
西方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作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质疑读书法是一种精读阅读法,是指带着疑难问题读书进而猎取知识的学习方法。质疑, 就是在掌握书中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通过思考、查资料、请教教师等方法, 找出正确的答案, 从而使视野开阔而深入。它是“学―思―疑―问”学习心理规律的重要环节。质疑阅读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独立思考,提出自己观点质疑――旁征博引,运用他人观点质疑――集思广益,展开讨论争鸣质疑――深入实践,通过实践验证质疑。疑问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书本上已经提出并且基本上讲清楚的,只要读书就可以解决;另一种是经过思考才能提出来,还需用多方面的知识或借助于他人帮助才能解决。而后一种对我们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1.对文章内容的横向拓展
“文本的确定性的存在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之一。”新课标要求“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以《比尾巴》(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为例,有学生提出:“还有哪些动物的尾巴特别好玩?”这个问题马上激起所有学生的兴趣。于是笔者便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阅读相关资料,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壁虎、袋鼠、鱼、老虎、牛等动物都纷纷闪亮登场。这时又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我们不也编一个《比尾巴》呢?”于是,一段段精彩纷呈的小儿歌诞生了:“谁的尾巴尖?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好像小凳子?乌龟的尾巴尖,鸭子的尾巴扁,袋鼠的尾巴好像小凳子。”“谁的尾巴软?谁的尾巴硬?谁的尾巴最有力?狗的尾巴软,猫的尾巴硬,老虎的尾巴最有力。”……
2.对文章主旨的深度开发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诚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其他。我们在肯定作品意义不确定性的同时,也要寻找意义的相对确定性。例如,学习《两小儿辩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有一位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孔子他像个大小孩!平时我们小孩在路上争辩时,哪有大人会走过来问我们争辩什么?孔子居然会走过去问,他的好奇心也太重了吧。”一石激起千层浪,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带着疑问去阅读有关孔子的言论或作品,自己作出思考判断,通过质疑阅读有了收获后,再展开讨论交流。
3.对语言表达的精益求精
语言需要锤炼,文本也可质疑。遥想当年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也是质疑阅读的一种追求。如读《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有学生认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中的“和”应该改为“等”,因为青铜利器、名人书画都是属于奇珍异宝,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又如读《草船借箭》(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有学生认为题目应该用《草船讹箭》,或者给“借”字添上引号,因为这里表示的是特殊意思;再如读《童年的发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有学生认为课文写到第13自然段就可以了,后面的6个自然段可以删掉……
【关键词】语言积累 生活积累写法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98-02
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没有积累,怎么也不会写出好作文来的。
写作积累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是立足课内丰富学生的积累
诵读中丰富积累。新教材每册书中都涉及到以语言美、风景美、人性美为典型的经典内容。这些内容都是编者为我们设计好的语言积累的最好素材。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抓住机会,让学生在文本中欣赏美,感悟美,积累美,而有感情的诵读就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文章,有感情地熟读并背诵,甚至默写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将这些经典的语句烂熟于心,可为学生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找春天》这篇文章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美感。教学时,我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播放春天万物复苏的视频片段,再伴以舒缓的钢琴曲,当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中后,伴着音乐,我缓缓地诵读起课文,这样的朗诵一下子激起敢学生朗读的欲望,他们迫不及待地合着音乐愉快的找起了春天。仿佛自己就是文中那几个淘气的孩子,又仿佛自己就是文中那个害羞的小姑娘,这样入情入境的朗诵,学生似乎看到了春归大地,万物复苏,祖国大地一派欣欣向荣的美景。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找春天的欢愉中。很快,同学们就将这篇美文收藏在自己的记忆中了。在后来有关描写春天的作文中他们很自然地用到了"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小草探出了头,以及躲身材藏藏,遮遮掩掩"等词句。正所谓聚沙成塔,才能厚积江薄发。读得多,背得多,应用起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说话中运用积累。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机会,设计各种形式的说话训练,让学生在说中积累语言,并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我在教《伯牙绝弦》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积累文本语言,让学生想一想伯牙是一个很出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中就不只是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会有哪些景色呢?当学生说出一些景色后,出示词语"皎皎明月""萧萧竹叶"让学生试着完成练习: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志在竹叶,钟子期曰:"善哉,萧萧兮若竹叶!"让学生记住了文中人物的语言。然后再给出下面这组词语:滚滚波涛绵绵春雨徐徐清风 隆隆雷声袅袅炊烟萋萋芳草,让学生继续做上面的填空练习,这样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目的是将文本语言进行内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是放眼课外拓展积累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不断传递,知识时代的步伐不断警示我们:单纯的课内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举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其积累和运用知识奠定基础,而教师正是承载一个指导者的角色。
培养外阅读积累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而又愉快地去学习,因此在指导课外阅读时,我先投其所好,开始让学生读一些他们比较喜欢的、故事情节有趣的书,如杨红樱的《绿野仙踪》《淘气包马小跳》让孩子主动、积极投入到读书中去。其次成立读书小组,定时进行阅读,把每天中午在学校吃饭的学生组织起来,给他们创设一种阅读氛围。
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老师向学生推荐书目,既向学生推荐与所学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学了《蟋蟀的住宅》一课后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学了《妈妈的账单》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以及与课文有关的四大名著等等,让学生从小就能接触到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同时也向学生推荐对他们有有益的图书,如《少年百科全书》《鲁宾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狼图腾》《名人传记》等。教师的推荐虽然只有一两句话,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导向的作用。
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所以,我在指导学生读书时专门为学生设计了一份"读书记录卡",这份读书记录卡包括好词佳句积累、文章的主要内容、读后感以及评价。这样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但有读的过程,更主要的是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达到读有所得。
三是生活经验的积累
材料是写作之源,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生活。在生活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的社会生活,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热点,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有意识的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并随手记下。如观察农民的播种、锄草、秋收,家乡景物、校园等,这样,发现多了,积累也就多了。阅读和听取,则是获取写作材料的另一途径。对于生活范围较小,生活经历有限的小学生来说,从这一过程获取许多材料。阅读儿童读物、报刊,听故事,可以使他们获得许多无法亲身接触到的材料。可见,学生要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通过留心生活,勤于阅读,学生材料积累多了,便不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状况。
四是写法的积累
大凡优秀的作品,本身就告诉我们,文章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通过熟读、多读课文、优秀的作品,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自然学到作文的方法和技巧。阅读多了,积累多了,用于写作实践,必能提高写作水平。
教师将课内、课外阅读紧密结合,与生活紧密结合,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那么学生积累的语言一定会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