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语文各种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各种答题技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语文各种答题技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考语文各种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各种答题技巧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以2011年高考试卷为例,全国各省的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分数所占比例基本在20%左右,由此可见现代文阅读题在高考中的地位。

一、认真读文。把握内容思路 要做好阅读理解题,读懂材料是前提。而在阅读过程中,不同的阅读方法又有不同的作用。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中,一般采用略读和精读的方法进行。

(一)略读懂其意

即浏览,当学生拿到一个文本后,先浏览一遍材料,做到心中有数。在浏览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如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其次要在结构上作出划分,能整体上了解文本的大致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011年高考四川卷语文试题阅读题“古气候研究敲响气候变暖警钟”为例,问题是针对“气候敏感性”而提出,只要认真阅读不难发现,第4段“联合国……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快速反馈……则被忽略了”,就可以看出“联合国有关机构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气候敏感性时,充分考虑了随着气候变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是错误选项。因此,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来进行文章浏览,以此来进行解答。

(二)精读抓其要

在初读中学生大致掌握了文章的篇章结构和重点语句,接下来就需要针对问题来进行精读。精读需要做到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逐词、逐句分析,并对段落中的修辞、内容等方面而进行。

以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阅读题“第9车厢”为例,问题是“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因读者来信的内容一定与他的坐火车内容有关,并且能够让主人公前往。该句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后文故事的总起,故在补写中就应抓住“坐火车的遭遇”而进行。

二、仔细审题,找准答题区间

从对近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题的考卷分析来看,很多学生并不是因为自己不会答题,而是根本就没有抓住题干,常常是答非所问,让阅读理解题的丢分率大增。

(一)仔细推敲题干

以2011年高考福建卷语文现代文阅读“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为例,问题之一为“文章第③段提出了‘与完满和中级的整体相关的价值观’,请简要阐述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如果对题于进行认真分析不难发现,抓住关联词“所以……不仅”此题即可解。“所以”引导的句子是对划线句子的归纳与总结,“不仅”引导的句子是阐述划线句子的即“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答题时要点的表述要完整、有条理。因此,在解答时就需要知道文段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写了什么内容,要表达的是什么,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二)找准答题区间

一般而言,问题都是紧扣文段而提出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来找到答题区间,然后再针对相应的文段阅读后进行回答。

同样是2011年高考福建卷语文现代文阅读“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的问题文章结尾划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文章结尾划线部分是一个结论性的句子。有果必有因,根据结论上溯原因,即可归纳答案要点。答题时注意到本文最后一段有两个关联词“如果……那么……”引出的假设性句子,可知他们就是作者“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可见,只要学生能找到答题区间,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综上所述,要改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丢分率高的尴尬局面,教师平时必须多在读文、审题两个方面指导学生训练,把握要领,临场不惧。

参考文献:

[1]北青.为考生介绍一些答题技巧[N].西安日报,2000.

高考语文各种答题技巧范文第2篇

语文基础薄弱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成人高考备考的训练任务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水平,提高基本语言知识的运用水平。成人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部分包括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辨识、常用字的字形识记、正确使用常见词语(包括成语)、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常见的修辞方法等,与学生长期语言实践与积累分不开。基础知识范围广、内容繁杂,靠死记硬背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积累的语言进行归类,通过专项的题型强化训练,及时查漏补缺。如对生字、形近字的复习,让学生从生字表或作业中找出自己掌握得不牢固的,易写错的和用错的生字进行辨析组词等。此外,基础知识模块复习内容较枯燥,中职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教师可灵活采用训练形式,通过默写对抗赛、词语接龙等生动的复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复习效率。

2.加强阅读模块的训练。

作为成人高考语文学科的主要得分点,阅读理解的复习指导是“重头戏”。高考语文阅读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和欣赏两部分。通过对近几年成人高考题的归纳分析,现代文阅读考题的特点主要有:折射时代气息、注重文体规范、贴近学生生活等。要在短期内提高中职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可按照解题步骤的思路来强化题型训练。整体阅读———了解内容———领会主题———仔细审题————明确考点———筛选信息———找准语句———组织语言———落笔答题,从而从容应对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考题。古诗文阅读的复习指导则重点加强学生文言基础知识————字、词、句的理解翻译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3.重视作文模块的训练。

成高考试作文考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要求和基本表达方式,能根据试题要求写作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的文章。从近年来中职学生在成高作文模拟测试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存在审题不清,不符合题目要求;认识模糊,思考肤浅;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等方面问题。因此,在复习阶段,除注重通过练习写句子、短文来培养他们的字词积累、记忆和运用能力外,还要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来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写作训练,鼓励学生多写多练。最好从身边事写起,如写调查(访问)、周记(日记)、小作文等。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知识与材料的储备。要提高学生读书看报、涉猎中外名著的自觉性。教师再精心选取一些历年获得高分的范文进行评讲,要求学生参照范文进行模拟写作,通过构思、立意、选材、行文等方面适度的对照训练,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加强综合模块的训练。

综合性题型是成高语文考试中的常见题型,占分比例大。综合性的题目设计往往是以一个知识点为载体,辐射不同的分知识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对各个分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的同时,应合理穿插一些综合题型练习,培养学生多层面、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比如,解答阅读理解的题目,要让学生明确它所考查不仅仅是读的能力,还涉及语句、字词、修辞手法等很多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来自于《语文学刊》杂志。语文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5.强化应试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各种答题技巧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00-02

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学习和鉴赏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诗歌鉴赏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汉语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同时,诗歌鉴赏题目是高考语文常见的题型之一,经过近十年的改革,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固定在10分的分值,一般由2-3个小题构成。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新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近十年来的高考及江苏省一模的诗歌鉴赏题目讨论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

1 历年高考及一模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1.1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现将2004年以来江苏高考自主命题考试至今的诗歌鉴赏题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首先,诗歌鉴赏题涉及到的题材非常广泛,有学生常见的送别、怀古诗、登高怀远诗,2012年更是考了花间鼻祖温庭筠的一首思妇诗,可谓各方面都有所涉及;其次,从2004年到2012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时涉及到的诗人,从2007年开始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至少在知人论世这方面学生是有话可说的,这有助于学生答题,从而有效降低了答题的难度;第三,近十年来江苏高考的诗歌鉴赏题目,内容涉及诗歌的内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所用的手法三个方面,几乎每年这三个方面均有涉及;第四,答案越来越精简,从2004年的一长段话到2012年,三道题加起来的字数在50个字左右,从某种方面来说也是有利于学生答题的。

1.2一模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试题如下:

鹧鸪天・送叶梦锡

陆 游

家住东吴近帝乡, 平生豪举少年场。十千沽酒青楼上, 百万呼卢锦瑟傍。

身易老, 恨难忘, 尊前赢得是凄凉。君归为报京华旧, 一事无成两鬓霜。

[注]呼卢:古代一种博戏。锦瑟:琴之美称,此处代指歌女。

(1)上阕中“十千”和“百万”两词有何妙处?(2分)

(2)词人说“恨难忘”,他有什么难忘之恨?(4分)

(3)这首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9.(1)“十千”“百万”,语气夸张(1分),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一掷千金(或“豪放不羁”“轻财恣意”等)的性格(1分)。

(2)一恨岁月匆匆,年华老去;二恨抗金不成,报国无门(或“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等)。(每点2分)

(3)对比(2分,答“今昔对比”、“虚实对照”、“反衬”也可)。上阕描绘词人豪放不羁、意气风发的少年形象(1分),与下阕年老衰颓、凄凉落寞、一事无成的词人形象(1分),形成鲜明对比。

此次一模试题紧贴高考,作者和词作内容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是细细品读诗文会发现这是一首诗人借送别来写自己近况及抒怀的一首诗,这是本首诗歌的难点所在,如果作文一首普通的送别诗去答,难免会造成答题的困惑。考查内容涉及到内容、思想、表现手法三方面,如以往高考一样。答案精简,每道题的得分点设置清晰,未对学生答题造成障碍。

在学生的试卷分析中,我们发现由于这首诗歌的内容不是特别的难,加上学生对于陆游、南宋、爱国诗人这样一些讯息点的设置,本诗歌在理解上未对学生产生太大的障碍,所以第二题,学生均可以从下阕中找到诗人“恨”的两个内容:年老和一事无成。但是由于个人经历和阅历的问题,学生对于第一题中的“十千”和“百万”了解不够,或者不敢对诗人吃喝玩乐的生活下结论和判断。第三道题中,由于学生在读题时忽略了“这首词”这个重要的讯息,所以部分学生断章取义地对诗歌的某个部分进行分析,所以得出的结论就与题目的要求相反。另外由于受题目《送叶梦溪》的影响,部分学生机械的将这首诗作为一首送别诗来答,所以答非所问,这是由于对诗歌的不理解造成的。

2 试题分析对教学方法创新的启示

2.1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学习

高二一学期的一部分学习内容是《唐诗宋词(选读)》,只有利用好课堂,让学生对唐诗宋词有基本的了解,对书中涉及到的较知名的作者,比如2012年江苏试卷中选取的温庭筠等有所了解,才可以从时代背景、诗人经历入手更好地去解读诗歌,也就更容易去解答诗歌。

2.2注重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解读

对于诗歌鉴赏,学生普遍失分较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力不够,诗歌不同于文言文,学生仅有的文言知识化用在诗歌中,不能进行适当的补充,所以学生容易将一首完整的诗歌解读得七零八落,一首诗在学生的解读中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片段性的出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题目、作者、注释、诗文、问题五个方面入手,一步步地解读诗歌,并结合内容和表达技巧对诗歌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独特的个人经历;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诗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遣词造句上非常注重字词的选择,因为要引导学生自觉赏析关键字词。第三,要带领学生抓住主要意象。意象既包含诗歌描摹的外物之形态,又包含了作者投射于物象之中的情感意志。诗人用主观情绪来解读眼中物象,或赋予眼中所见的物象情感,从而构成意境。最后,要抓住写作特点,包括写作风格,谋篇布局和各类修辞手法。在教学环节,从各方面入手,不断强化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3加强诗歌积累、控制习题难度

从近年来高考试题分析中,我们会发现,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师在平时训练、习题及考试中,要从各种题材中选取诗歌,要让学生从各方面了解到诗人,包括作者所处年代及其生活经历等等,选择的时候不能有所偏颇,应该在各方面均有所涉猎,内容要广而丰富,在难度方面,我们会发现近几年的题并不是很偏很深,所以难度要适中。如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因为诗人的生活经历和遭遇对诗人的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其风格的形成也起到决定作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对深入分析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所反映的时代主题,只有理解清楚了诗歌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透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如山水寄情诗多是融情入景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咏史诗则多是借古人古事以抒发其感情,讽喻现实的诗歌,融合对社会事件、历史人物的感叹,表达作者的思考和感悟。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多向学生介绍各类历史事件,也可以要求学生分小组的形式来讨论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理解,多方面的增加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点。

高考语文各种答题技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三语文 江苏高考 教学策略

面对江苏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等考题,一些学生往往一片哀号,留给老师的就是对现实高三语文教学的反思,这种反思绝不是一句“学生把大量时间都花在数学上了”就能了事。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客观现实,教师必须从主观上加以重视。

一、高三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初中语文教学受中考影响,语法教学几乎“瘫痪”,造成学生对句子结构、成分关系判断不清,直接影响到病句判断、文言文倒装句式辨认,甚至影响到文本理解。比如,“当他和自己同甘共苦、一路走了半个世纪的老友……”这句话,很多高三学生认为是对的,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缺少介词,其实要在“和”的后面加上“同”,这两个字,一个作连词,一个作介词。

(二)江苏最新一轮课改及高考方案,降低了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近年来,江苏省高考本科线是按照语数外三门功课划定的,数学的分差最大,接着是英语;从学生现实来讲,数学相比语文,其规律性更强,练习后见效快。因此,一些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分配上,更倾向于数学。

(三)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的使用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规范、认字能力和阅读素养的培养,比如“小强”一词源自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中的那只蟑螂,在网络语言中泛指生命力特别顽强的人。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网络快餐阅读,阅读文章时的深度和静心程度越来越低,影响语文素养。

二、高三语文教学应对策略

面对困难,语文老师绝对不能袖手旁观,从现实角度看,语文和数学一样,是绝对的主课。高三语文老师要动用智慧,从细节处寻求到一条适合语文学科发展的阳光大道。

(一)找准母题,用好用透。

复习“母题”的挑选,是高三语文教学增效的一大突破口。教师在寻找“母题”的过程中,首先要瞄准《考试说明》;其次,在目标的指引下做题、品题、选题、改题;再次,根据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教师在使用母题时,应通过这一例题,发散开去,讲清讲透。以病句题为例,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将病句题考点分为六大类型。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命题人的“病句”也是根据一定原则“制造”出来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判断病句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体会病句“制造”的过程、原理,让学生在总结中,提高判断病句的敏感度,进而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二)重视文本,结构为先。

现代文阅读,文章看不懂、答题找不到切入点,让满脑子答题宝典的考生无所适从。回归本源,对文本内容理解的考查、对文本结构判断的考查,就是在引导高三复习,不要为了解题而解题,勿忘文本本身。反观教学,基础年级在各种“创新”理念的“指引”下,抛开文本抓活动探究,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到了高三,阅读复习课堂,一直把“陈题”细细咀嚼,嚼题目、嚼区间、嚼表达,唯独把文本一带而过。殊不知,文章读不懂、脉络理不清,一切都是徒劳。其实,许多文章,即使没有直接考结构,但指导学生分析结构,照样能高效答题。比如说2008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侯银匠》一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明确并分析这三大方面内容,理清“侯菊出嫁前后生活状态”这一文本线索,将整个文本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后,许多题目,只要抓住小说中的相关内容情节思考就能正确解答。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比重复的审题训练重要得多。

(三)凸显自主,巧借理性。

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高三语文老师与其担心无法掌控学生课余时间,不如明确指导学生课后可以“干什么”、应该“怎么做”。如语音题、成语题,教师除了在课上告诉学生常见的错误类型、一些解题技巧外,更多的要靠学生课后的巧妙积累。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参考答案自我提升,一些主观题,可以将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进行对比,看是思路上的偏差还是表达上的欠缺。如作文,我们不能要求学生背诵范文、一味模仿,但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他人佳作时,积累素材、学习他人素材的运用技巧等。

(四)挖掘魅力,各显神通。

“亲其师,信其道”,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会积极热情地学习这门学科。”语文教师的独特的人文素养是其他理科教师无法匹敌的。如果语文老师能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努力成为“杂家”,那么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能带来常饮常新的活水。一切凝聚人类文化精神的读物都应该进入语文教师的视野,这样的语文教师才能底气十足地走向学生、走进语文课堂,才能以广博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一位饱读诗书、业务水平很高的教师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甚至会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这种崇拜可以化成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强大动力。

三、对高中基础阶段语文教学的期待

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迎接高考绝不能仅依靠高三的强攻冲刺,从起始年级,就应该打牢根基。首先,高一、高二的语文课堂必须与高三明显区分,利用教材和读本,将文本读通、读顺、读懂。其次,高一、高二可以适当接触高三习题,但绝对不能高一、高二练习高三化。最后,领导要理性看待起始年级的考试分数,有些老师为了应对分数、考核,无奈地选择“煮夹生饭”,成绩看似说得过去,实则能力没有提高。

面对教学实际,高三语文教学策略的思考不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妥协,其实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主动发展式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讲,一门好不是真的好,各门功课间的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是权宜之计,才能得到实惠。语文学科的思变与高姿态,会让学生在学习时间分配上多了几分淡定。

参考文献:

高考语文各种答题技巧范文第5篇

的经验,进一步深入钻研《语文教学大纲》《语文科考试说明》和十二册中学语文课本,针对所教班级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能力培养的阶段性,努力探索一条使学生在复习求知中提高能力的教学途径。

我的具体做法是按照先“登堂”后“入室”的顺序,由基础知识、基本课文到高考应试解题应变能力,分两轮进行复习,作文教学贯穿始终。第一轮沿着三条线索——语文基础知识(纵线)、基本课文(横线)和与纵横线并行的作文(综合)层层推进。通过纵横两条线索引导学生系统复习,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加之与其并行的作文能力点、文体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对中学语文知识树从整体上把握,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升堂”。本着让学生从学会语文到会学语文、会用语文的教学目的,在学生对知识点了如指掌,并把握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进入第二轮复习:紧扣《语文科考试说明》结合高考试卷结构和题型,指导、点拨学生把握高考命题思路和解题思路,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技巧,培养高考解题应变的思维能力,在知识的运用上进入高考应试能力之室。

第一轮复习分两步走。

第一步,依据大纲中规定的“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参照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和单元知识,按照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线索——汉语拼音、汉字、语汇、语法(词法、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古代以纵向为主,现当代及外国以横向为主)、文言文常识(常用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古今字、句读及翻译等)——分成七个单元。每单元先列出全面、系统的纲目提要表,只列项目,不列内容。用提要表引导学生去独立采摘语文知识树上的每个果实(知识点),等学生把表中空白的内容填完,再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复习填表情况,不当的地方予以订正,不全面的地方加以补充;接着“热蒸现卖”,让学生做“单元过关”练习。习题尽量囊括该单元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的各种高考题型,以各种选择题为主,其次是填充题和简答题等;最后是单元小测。练习知识题、能力题并重,测试则以能力题为主。

这样每单元都巧编知识网,落实知识点,以表引路,复习知识,以练习和测试巩固知识,并培养能力。七个单元下来,学生既在思想上形成语文基础知识系统图,明确密布于各干枝上的知识点,又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每个知识点融会贯通。再遇到有关的练习或试题,就能够举一反三了。

在知识单元复习时,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中的名词术语不求

死记,但要理解其内涵,把握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把知识作为发展能力的基础,在运用上狠下功夫。对有争论的问题,以教材观点为准;对重点、难点,在反复强调的同时,又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力求使每个学生过关。

与此并行的作文教学,主要是写作能力的训练,分为审题能

力、提炼中心能力、多角度立论能力、联想能力、选材能力、列提纲组材结构文章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章修改能力等八种能力,以此进行训练。根据近几年高考作文实际,把审题、联想和语言作为训练重点,以学生写作为主,以写带讲,重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此段教学,要求学生在注重系统梳理知识、积累知识的同时,注重积累写作素材,注意把多方搜集到的写作素材整理、归类,以便作文时随时提用。

第二步是以教材中的精讲篇目为主线的文章阅读复习。前面复习的“知识点”实际上都散装于基本课文中。我把这些课文都看作是例子,对此,我把高中的基本课文分为两个大单元——实用文体单元和文学文体单元。

首先从其产生方式和写作意图的角度讲清二者的主要区别:文学文体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它们的特点是“虚”,允许虚构,目的在于艺术欣赏;实用文体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它们的特点是“实”,目的在于应用。据此,复习时我又将实用文体和文学文体两个大单元各分为四个小单元,根据不同文体的

特点共分为八个单元——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诗歌、散文、戏剧、小说。

经过前两步的第一轮复习,学生虽然对中学语文的知识点和

基本课文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只是具备了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距离从容应付高考不过是刚刚“升堂”矣,还未“入于室”也。因为高考是本着“以考查能力为主”的精神命题的,“语言知识的考查着眼于运用”,学生掌握各种文体、文学、文化知识的目的也全在于应用。

因此,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课文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以训练学生高考解题思维能力为中心的复习。我根据

《语文科考试说明》中的有关部分,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精选设计出一套单元练习题,先让学生把题做一做,对照每个高考例题的命题意图和思路以及该题涉及的能力点的其他命题方式,然后再按

《语文科考试说明》内容的五个方面——语言知识及运用、文学常识及文学鉴赏、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写作——让学生各做一套题,分块过关,反复体会《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最后通过做精选的“语文样题”等形式,再从总体上体会、把握高考命题思路、题型,按卷面结构掌握各块答题要领和规范。

此段复习,在严格按能力点训练的同时,还注意加强高考解题思路与技巧的点拨。所谓解题思路,就是从试题出发,沿着试题要求的方向,达到解出答案的思维过程。技巧是技能的熟练运用,是思路的外在体现。根据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中规定的各类题型特点,结合对训练题、测试题的分析,具体给以点拨。

指导学生解答考卷中出现的形形的选择题,按照“读、审、筛、比、判”的顺序迅速、准确地作答。读,即仔细读题,了解题干要求及选项内容;审,即正确审题,命题者设题意图是什么,给了哪些条件、用什么解题方式、从哪些角度分析等等都要审清;筛,即用排除法缩小解题范围;比,比较排除后所剩选项的相异点;判,分析后作出准确判断,得出结论。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选择题的具体解答技巧——横向选择法、纵向选择法、代入验证法、比较选择法、排除法、求同法、求异法等。

对于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运用题,知道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借助具体语言环境,先林后木、上挂下联,不放过题干和材料中的每个语言信息,抓住要点,积极思维,有针对性地做出简明扼要的回答。

这样,经过第二轮复习,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可以把握住《语文科考试说明》能力点的要求,独立复习时能自觉向这方面靠拢,并在练习中悟出高考主要题型的解答技巧,练就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多方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多数学生在此轮训练中能够自觉向审题清、标题明、结构严、立意稳、选材准、语言顺、卷面洁的方向努力,基本能顺利渡过作文应试难关。

总之,在这一届的高三语文复习中,我始终注意瞄准《语文科考试说明》,瞄准高考,在每个复习环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成序列、有重点、点面结合、读写结合。基础知识部分,知识、能力并重;写作复习部分,轻知识、重能力。引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从自己系统学会到会自觉学习、自由运用语文,真正地既“升堂”又“入室”。融知识、技巧、智能为一体,在今年的高考中也确实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

基础。